'一具假肢是如何煉成的?'

""一具假肢是如何煉成的?

殘肢檢查是假肢適配必備環節

假肢是肢體殘疾人最重要的輔助裝置之一,可以幫助他們和正常人一樣工作、學習、生活。那麼假肢是如何製作的?肢體殘疾人怎樣才能獲得資助、安裝假肢?

7月中旬,《公益時報》記者跟隨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假肢矯形適配救助項目執行團隊赴青海為當地殘疾人適配假肢,對相關問題進行了瞭解。

個性化適配

7月10日上午,青海省殘疾人康復服務中心適配服務部,55歲的趙長青終於見到了專程來為自己適配假肢的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假肢矯形部主任劉勁鬆。

少年時因不慎被火車碾壓到腿部導致左側小腿截肢的趙長青安裝假肢已經有些年頭了,但因為家裡經濟困難一直沒有更換。為了減少磨損,趙長青只好用一層層的布包在左腿剩餘的地方,再穿戴假肢。

劉勁鬆仔細檢查了趙長青左側殘肢的情況。“小腿部分剩餘的太少,不容易用力,比較難帶動假肢,末端也不太能負重。比我之前瞭解的要複雜。”劉勁鬆表示。

經過會商,劉勁鬆團隊決定為趙長青裝配左側跪式小腿假肢。

據劉勁鬆介紹,像趙長青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每一個肢體殘疾人的肢殘狀況都不一樣,並沒有通用的標準型號假肢可以使用,需要個性化適配。

因此,一般來說,假肢適配需要經過以下一些步驟:

首先,要進行殘肢檢查。檢查內容包括:殘肢長度、殘肢關節活動度、殘肢是否有攣縮、殘肢肌力、殘肢膝關節穩定性、殘肢軟組織情況、殘肢傷口癒合情況、殘肢疤痕情況、疤痕是否有粘連、殘肢末端軟組、殘肢末端承重性、殘肢皮膚敏感性、殘肢表面溫度等。

其次,製作假肢。具體步驟如下:通過石膏繃帶取陰型——根據陰型製作陽型——根據陽型製作內襯套——用樹脂、板材等材料製作接受腔——接受腔、關節、腳板等對線組裝——試樣——成品。

“因為每個殘疾人的情況不同,這其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工作人員進行細節調整。”劉勁鬆強調。

再次,康復訓練。裝上假肢的殘疾人需要通過一定時間的康復訓練熟悉假肢的使用。“穿過假肢的大概要兩個星期,沒穿過的要一個月以上。”劉勁鬆表示。

社會力量參與

據劉勁鬆介紹,由於技術要求比較高,相應的費用也比較高,很多殘疾人並不能進行這樣的個性化假肢適配。趙長青能夠獲得這樣的機會,得益於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假肢矯形適配救助項目的開展。

“我們在前期調研中發現,大病救助類的公益項目中幾乎沒有康復領域的。與此同時,我國有肢體殘疾人2472萬人,假肢適配的需求特別大。作為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我們在這一領域是有優勢的,於是我們就和中國康復研究中心一起探討推出了假肢矯形適配救助項目。”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宣傳活動部副部長常達表示。

項目由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發起,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執行,通過全國各省區市康復中心、社區為網絡,篩選貧困肢體患者進行假肢矯形適配手術,並通過後期專業康復訓練,讓其具有基本勞動能力,具有生活獨立性。

據劉勁鬆介紹,一般來說,項目堅持為家庭貧困的殘疾人提供幫助,他說:“孩子優先,家裡的頂樑柱優先,技術上要求更高,在地方做不了的優先。”

救助對象可以到北京中國康復研究中心來進行適配,中國康復研究中心也會根據情況到地方進行適配。“一方面減輕患者的負擔,另一方面可以與當地的技術人員交流,促進地方假肢適配的水平。”劉勁鬆表示。

據常達介紹,項目自2016年開展,至今已實施4年,通過網絡募款超過1000萬元。

2019年項目專家組計劃深入西藏、寧夏、青海等西部貧困地區,開展救助篩查工作,目標在以上地區救助48名患者。

此次在青海地區開展的項目救助工作開始於三個月前。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假肢矯形部和青海省殘疾人康復服務中心一起開展了受助患者的篩查工作,共篩查出受助患者13人。

在相關申請材料得到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的審批通過後,由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派出專家組,為患者實地進行檢查、測量取型、製作、適配調整、訓練指導等工作,計劃利用3至4周的時間,完成13位受助患者(17具假肢)的裝配工作。

融入社會發展

儘管目前通過項目裝配完假肢的殘疾人的規模還不是太大,但其效果是十分明顯的——有了假肢,殘疾人可以和平常人一樣工作,甚至創業。獨腿快遞小哥李洪軍便是其中之一。

1985年出生的李洪軍,4歲時母親過世,是舅舅把他撫養成人。小學沒畢業,李洪軍便踏上社會。17歲時因為工地上的一場意外失去了右腿。手術之後,李洪軍回到初中繼續學習,初中畢業的時候已經20歲了。

畢業之後,李洪軍當過工人、做過殘疾人藝術團演員、開過報刊亭、送過快遞。送快遞的那段日子,對李洪軍來說顯得十分艱難。“主要是行動不方便,動作慢很多,”他最怕的是送大件貨物,因為腿腳不便一個人搬不動。

2017年,獲得假肢矯形適配救助項目救助的李洪軍來到中國康復研究中心。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派出有骨科醫生、假肢工程師、康復治療師等組成的專家小組對其進行會診,並討論制定配置方案,最終為他適配了假肢。

經過幾周的康復訓練,包括簡單的負重、重心轉移、槓內行走、槓外行走、上下樓梯、上下破、室外複雜路面行走等,李洪軍終於一步步地從不會使用假肢到可以拄單拐行走再到最後可以不用拄拐行走。

有了假肢的幫助,李洪軍更有自信心了。剛開始送快遞時,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有家快遞門店。2018年“雙11”,李洪軍和朋友合夥的快遞驛站終於開業了。

人才培養是大問題

假肢矯形適配救助在殘疾人救助、脫貧攻堅等領域的作用無疑是十分重大的,但目前要大規模推廣還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

第一,經費問題待解。與先心病、白血病等大病相比,假肢適配的緊迫性並沒有那麼強,在互聯網公開募捐時比較難募集資金的,推出此類項目的慈善組織很少。僅靠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一家能解決的問題有限。

“我們希望把這一項目打造成一個品牌,通過募捐建立一個救助的資金池。”常達表示。

第二,專業人才、設備不足。如前所述,假肢適配需要一個一個去處理,“相當於成衣與定製的區別。”劉勁鬆表示,因此,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但我國的假肢矯形師十分稀少,培養的機構也很少。

據劉勁鬆介紹,德國八千萬人口就有2000多家假肢矯形機構,而我國甚至部分省一級都沒有專門的假肢矯形室。

“我們到地方執行項目的時候材料都是自帶的,會借用地方的設備,但不少地方的技術可及性不夠,需要我們的工作人員就地開發。儘管如此,要求是一樣的,我們強調工作人員要有工匠精神。”劉勁鬆強調。(王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