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子》丨用柔情的方式觸摸歷史的硬核

黑格爾說:“歷史題材中有屬於未來的東西,找到了,作家就永恆。”每個民族的過去,都蘊藏著走向未來的豐富養分,用文藝的方式將它們呈現,是時代的應有之義。

用眼睛在中國地圖上尋找,江西贛南幾乎很難被看到,但從這裡走出了中國工農紅軍的纖纖一脈,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激盪成改變歷史的滾滾洪流,最終鑄就成一個民族的精神豐碑。目前,讓觀眾印象深刻的紅軍題材電影並不是太多,這也顯示出精神文明的一種需求矛盾所在。於6月21日全國上映的電影《八子》,就奉獻出現象級的文化輸出。不僅再度將我們帶進那風雨如晦的歷史歲月,更給觀眾帶來絕對不一樣的紅軍題材電影。

一家八子,滿門忠烈;十萬英魂,捨生赴死。根據贛南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八子》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戰爭史詩片。隨著電影製作水平的提高,觀眾們越來越挑剔,“怎樣才算優秀的戰爭片”的追問也不絕於耳。從場面製作水準上看,《八子》爆破、轟炸、槍戰、貼身肉搏等戰爭元素應有盡有,4500多個席捲式炸點讓觀眾絲毫不會出戲,而整個影片更是接近於《兄弟連》那種經典復古式的色調,賦予觀影現場強烈的歷史環繞感。這種視聽享受,是對電影票的滿滿溢價。

我們當然不僅僅是滿足於《八子》對戰爭場景的書寫。一部被大眾稱之為戰爭史詩片的作品,一定是能從它時代的“大”裡面讀到凡人的“小”。《八子》所敘事的那個時代,正值上世紀30年代,正是中華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日本加快侵華的步伐,國民黨以“攘外必先安內”消極抵抗,中國社會危機四伏。在此大廈將傾、狂瀾既倒的歷史關頭,中國工農紅軍抱著“改變中國”的簡單信念豎起一面紅旗。無數中國人追隨這面紅旗一路遠去,堅信這條道路的盡頭就是夢想中可愛的中國。這裡麵包含著踴躍參軍的33萬贛南壯士,其中有近十一萬壯烈犧牲。八子,就是他們的縮影。

《八子》不存在劇透,他們的故事在贛南革命老區幾乎婦孺皆知。這對於江西籍導演高希希提出了挑戰。要創作出更高水平的作品,一定是要有出新的“矛盾”性。當然,這個矛盾不是說邏輯上,而是劇情衝突上的。因此,《八子》中楊大牛和滿崽承擔了這條最主要的脈絡。兩個主要角色的扮演者——邵兵和劉瑞瑞都說,“《八子》不是戰爭片,而關於‘愛’的影片”。這種不約而同,正是這部電影能有諸多豐滿人物的集體反饋——一個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衝突和掙扎。而具體到楊大牛和滿崽身上,一言以蔽之,就是雙方都想讓對方“回家”。但這種簡單的願景,卻遭遇到烽火連天的時代背景,“矛盾”就此而來。

同時,這種“矛盾性”避免了煽情過猛的窠臼,因為《八子》的歷史節點是蘇區第五次反圍剿,這是中國革命史中至為關鍵的一環。當歷史的宏觀敘事鋪陳開來,個人的命運將不可避免地隨之起伏——多少人槍林彈雨中戰鬥,多少人壯懷激烈中犧牲,多少人上下求索中堅定……這樣的故事通過《八子》在銀幕演繹到恰到好處,最終有了讓人唏噓感慨的觀影效果。

再看,《八子》這部電影沒有迴避“母親”這個關鍵要素。幾乎所有成功的戰爭電影,“母親”這個角色都能起到絕佳的起承轉合——《西線無戰事》《拯救大兵瑞恩》《血戰鋼鋸嶺》……在炮火連天中,“母親”是對戰士情緒的最好撫慰,同時也能讓劇情昇華到人性探究的高度。《八子》中,嶽紅所飾演的母親是一個傳統的中國母親,善良、包容、仁慈。她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願望又和那個舊社會格格不入,對於兒子們血肉之情的心心念念又逃不出炮火的震顫,這亦是電影所要表達的一種“衝突”。當楊大牛帶領弟弟滿崽戰鬥至彈盡糧絕,而風吹過金黃的稻浪簌簌作響,一位年邁的母親正在村頭的小路旁孤獨的守望,這樣的畫面,怎又不能讓觀眾淚目?

眼淚是情到深處的自然而然。一部好的電影之所以讓人呢過目不忘,更在於它對於情感的“埋伏”——楊大牛與弟弟滿崽的“互背”,兄弟犧牲之後在手臂上刻下的血印、八子一起吃飯一起玩耍的時光……《八子》戰爭片的殼做包裹,實則用柔情的方式觸摸歷史的硬核。在大的時代下,兄弟情、母子情、戰友情都有了充分交代。它們各自成篇,又能相互聯繫,在彼此推進中把戰爭片的劇情點燃。這樣的電影,它清晰找到了走進觀眾的路徑。

如今,井岡山的巍峨千里,於都河的潺潺流水,更多地是承載了贛南人對於青山綠水的生活嚮往。這份美好場景,讓我們更應該致敬《八子》故事裡的那些英雄。楊大牛、滿崽、老趙、李大山……這些紅軍戰士的名字都充滿著老表的土味,而更多的紅軍戰士,他們的名字已經難以尋找,他們的事蹟也難以還原,唯山河記取,唯天地見證。楊成武將軍認為:“許多紅軍戰士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前途英勇無畏地獻出了自己的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們想到的都不是自己,而是所信仰的革命事業。”在《八子》之中,我們將找到這份初心如昨。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謝偉鋒

編輯:張火金 校對:劉敏

值班主任:明心武 編審:陳昱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