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

毛媽平臺投稿作者——北溟

教育學碩士。愛教書育己,也愛與你分享育兒路上的點點滴滴。

你批評過孩子嗎?

孩子能接受你的批評嗎?

最近,重慶一個8歲小學生被批評後,選擇了離家出走。

因為玩了一個暑假,開學前沒做完暑假作業,小男孩被父親狠狠地批評了一頓。

一氣之下,他果斷地扛起兩大包“行李”,抱起枕頭,闖蕩世界去了。

當民警在離家20多公里處發現男孩時,他已經獨自暴走了好幾個小時。


"

毛媽平臺投稿作者——北溟

教育學碩士。愛教書育己,也愛與你分享育兒路上的點點滴滴。

你批評過孩子嗎?

孩子能接受你的批評嗎?

最近,重慶一個8歲小學生被批評後,選擇了離家出走。

因為玩了一個暑假,開學前沒做完暑假作業,小男孩被父親狠狠地批評了一頓。

一氣之下,他果斷地扛起兩大包“行李”,抱起枕頭,闖蕩世界去了。

當民警在離家20多公里處發現男孩時,他已經獨自暴走了好幾個小時。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小男孩的舉動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共鳴,很多人紛紛表示自己小時候也有過離家出走的想法。

"

毛媽平臺投稿作者——北溟

教育學碩士。愛教書育己,也愛與你分享育兒路上的點點滴滴。

你批評過孩子嗎?

孩子能接受你的批評嗎?

最近,重慶一個8歲小學生被批評後,選擇了離家出走。

因為玩了一個暑假,開學前沒做完暑假作業,小男孩被父親狠狠地批評了一頓。

一氣之下,他果斷地扛起兩大包“行李”,抱起枕頭,闖蕩世界去了。

當民警在離家20多公里處發現男孩時,他已經獨自暴走了好幾個小時。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小男孩的舉動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共鳴,很多人紛紛表示自己小時候也有過離家出走的想法。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也有網友呼籲家長要注意教育方式,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

毛媽平臺投稿作者——北溟

教育學碩士。愛教書育己,也愛與你分享育兒路上的點點滴滴。

你批評過孩子嗎?

孩子能接受你的批評嗎?

最近,重慶一個8歲小學生被批評後,選擇了離家出走。

因為玩了一個暑假,開學前沒做完暑假作業,小男孩被父親狠狠地批評了一頓。

一氣之下,他果斷地扛起兩大包“行李”,抱起枕頭,闖蕩世界去了。

當民警在離家20多公里處發現男孩時,他已經獨自暴走了好幾個小時。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小男孩的舉動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共鳴,很多人紛紛表示自己小時候也有過離家出走的想法。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也有網友呼籲家長要注意教育方式,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關於批評孩子,很多父母都特別苦惱……

有的孩子,批評不批評,壓根沒用,越說越不聽話,孩子不“聽話”,父母就控制不住情緒,忍不住對孩子發了脾氣。

這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破壞親子關係。

而有些“聽話”的孩子,又是缺乏自信的。上課不敢提問,上臺不敢說話,有新想法不敢表達,有不同意見也不敢表態……

可是,孩子犯了錯誤,不指出來,問題就依然存在,得不到解決。

那麼,孩子真的不能被批評嗎?批評真的會讓孩子喪失自信嗎?

01孩子到底能不能被批評?

我們來看看,著名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一個關於“批評”的研究,或許能從中找到答案。

研究選了 660名幼兒園的小朋友,分成三組,完成各種任務。在完成的過程中,孩子們出現了錯誤,老師對孩子的錯誤給予了3種不同的反饋。

其中一個情景是這樣的:

孩子們在玩樂高。老師走過來說:“大家能用樂高做一棟漂亮的房子嗎?”

孩子開始努力地做房子。但是,幼兒園的孩子蓋的房子或多或少都出現了一些問題,有的忘了安窗戶,有的裝的門有點歪……

"

毛媽平臺投稿作者——北溟

教育學碩士。愛教書育己,也愛與你分享育兒路上的點點滴滴。

你批評過孩子嗎?

孩子能接受你的批評嗎?

最近,重慶一個8歲小學生被批評後,選擇了離家出走。

因為玩了一個暑假,開學前沒做完暑假作業,小男孩被父親狠狠地批評了一頓。

一氣之下,他果斷地扛起兩大包“行李”,抱起枕頭,闖蕩世界去了。

當民警在離家20多公里處發現男孩時,他已經獨自暴走了好幾個小時。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小男孩的舉動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共鳴,很多人紛紛表示自己小時候也有過離家出走的想法。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也有網友呼籲家長要注意教育方式,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關於批評孩子,很多父母都特別苦惱……

有的孩子,批評不批評,壓根沒用,越說越不聽話,孩子不“聽話”,父母就控制不住情緒,忍不住對孩子發了脾氣。

這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破壞親子關係。

而有些“聽話”的孩子,又是缺乏自信的。上課不敢提問,上臺不敢說話,有新想法不敢表達,有不同意見也不敢表態……

可是,孩子犯了錯誤,不指出來,問題就依然存在,得不到解決。

那麼,孩子真的不能被批評嗎?批評真的會讓孩子喪失自信嗎?

01孩子到底能不能被批評?

我們來看看,著名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一個關於“批評”的研究,或許能從中找到答案。

研究選了 660名幼兒園的小朋友,分成三組,完成各種任務。在完成的過程中,孩子們出現了錯誤,老師對孩子的錯誤給予了3種不同的反饋。

其中一個情景是這樣的:

孩子們在玩樂高。老師走過來說:“大家能用樂高做一棟漂亮的房子嗎?”

孩子開始努力地做房子。但是,幼兒園的孩子蓋的房子或多或少都出現了一些問題,有的忘了安窗戶,有的裝的門有點歪……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當孩子們興奮地告訴老師:“我給你建了一個房子!”

三個老師給予三組孩子以下三種不同的反饋。

第一組老師指出孩子的幾個錯誤,最後說:“你做得還不夠好”。這是個人取向的批評,評價指向孩子自身。

第二組老師說:“這不是正確的做法。”在這裡,老師批評的是任務的結果,是結果批評。

第三組老師簡單地指出了錯誤,讓孩子們考慮其它可能性:“積木歪了,拼的有點亂啊,你可以想出另外的方法嗎?”這種指向行為過程的批評是過程批評。

最後,研究者讓孩子們按照以下四個維度評分。

"

毛媽平臺投稿作者——北溟

教育學碩士。愛教書育己,也愛與你分享育兒路上的點點滴滴。

你批評過孩子嗎?

孩子能接受你的批評嗎?

最近,重慶一個8歲小學生被批評後,選擇了離家出走。

因為玩了一個暑假,開學前沒做完暑假作業,小男孩被父親狠狠地批評了一頓。

一氣之下,他果斷地扛起兩大包“行李”,抱起枕頭,闖蕩世界去了。

當民警在離家20多公里處發現男孩時,他已經獨自暴走了好幾個小時。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小男孩的舉動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共鳴,很多人紛紛表示自己小時候也有過離家出走的想法。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也有網友呼籲家長要注意教育方式,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關於批評孩子,很多父母都特別苦惱……

有的孩子,批評不批評,壓根沒用,越說越不聽話,孩子不“聽話”,父母就控制不住情緒,忍不住對孩子發了脾氣。

這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破壞親子關係。

而有些“聽話”的孩子,又是缺乏自信的。上課不敢提問,上臺不敢說話,有新想法不敢表達,有不同意見也不敢表態……

可是,孩子犯了錯誤,不指出來,問題就依然存在,得不到解決。

那麼,孩子真的不能被批評嗎?批評真的會讓孩子喪失自信嗎?

01孩子到底能不能被批評?

我們來看看,著名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一個關於“批評”的研究,或許能從中找到答案。

研究選了 660名幼兒園的小朋友,分成三組,完成各種任務。在完成的過程中,孩子們出現了錯誤,老師對孩子的錯誤給予了3種不同的反饋。

其中一個情景是這樣的:

孩子們在玩樂高。老師走過來說:“大家能用樂高做一棟漂亮的房子嗎?”

孩子開始努力地做房子。但是,幼兒園的孩子蓋的房子或多或少都出現了一些問題,有的忘了安窗戶,有的裝的門有點歪……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當孩子們興奮地告訴老師:“我給你建了一個房子!”

三個老師給予三組孩子以下三種不同的反饋。

第一組老師指出孩子的幾個錯誤,最後說:“你做得還不夠好”。這是個人取向的批評,評價指向孩子自身。

第二組老師說:“這不是正確的做法。”在這裡,老師批評的是任務的結果,是結果批評。

第三組老師簡單地指出了錯誤,讓孩子們考慮其它可能性:“積木歪了,拼的有點亂啊,你可以想出另外的方法嗎?”這種指向行為過程的批評是過程批評。

最後,研究者讓孩子們按照以下四個維度評分。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個人批評組”的孩子們,對自己的感覺很糟糕,他們普遍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在沒有解決問題前就選擇放棄。

接受過程批評的兒童具有更積極的自我評價,他們的情緒更積極,對任務的堅持度比“個人批評組”的孩子高出兩倍多。所以,這組孩子在面對困難時更可能迎難而上。

從研究中,我們發現,孩子是可以批評的,關鍵在於如何批評。

有建設性的批評,讓孩子感到你是在幫他而不是責怪他,他們就不會下意識地防禦和抵制。

02孩子真正接受的“批評”是怎樣的?

知乎網友張洪濤講述了記憶中一次被批評卻感動的例子。

上初二時,因為到了青春期,他開始叛逆,不想繼續做一個乖學生了。

於是,他經常和學習差的學生一起逃學去網吧。上課的時候,也不再認真聽課了,不是在看課外書就是想入非非。

一天,上地理自習課時,老師讓大家讀書,把他叫到外面,單獨和他談話。

老師先親切地叫他的名字,然後小聲地問:“老師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好,你對我有意見?如果有的話,你說說,我一定改。”

他瞬間懵了,急忙搖頭。

老師又關心地問:“是不是家裡有什麼事了?或者你遇到了什麼困難?有的話,跟我說,我會盡量幫你的。”

他連忙擺手:“啥事都沒有。”

老師這才嚴肅起來,帶著關心和痛心地說:“我發現你最近上我的課時,老是心不在焉的,你是多好的學生啊,怎麼突然像變了一個人,我很擔心你,如果有困難,一定要跟我說呀!”

老師的這番話,給他的感覺首先是慚愧,其次是深深的感激。

他低著頭向老師保證,以後一定會認真聽講,好好學習。

為什麼這位老師寥寥幾句讓一個處在叛逆期的少年幡然醒悟並心存感激呢?

因為,她沒有直接批評孩子,更沒有一上來就發火“怎麼上課不好好聽講?!”而是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樣,孩子就不會有牴觸情緒。

其次,老師又從孩子的客觀方面找原因,關心他是不是遇上什麼麻煩事,這份關心和愛,有助於孩子主動改變。

最後,老師通過對孩子現狀的擔憂委婉地指出了他的錯誤,沒用一個負面的詞來評價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的心裡是教育的聖地,應該由智慧、善良來駕馭。”

批評孩子時,我們應該重視愛的力量,輕視管教的作用。

"

毛媽平臺投稿作者——北溟

教育學碩士。愛教書育己,也愛與你分享育兒路上的點點滴滴。

你批評過孩子嗎?

孩子能接受你的批評嗎?

最近,重慶一個8歲小學生被批評後,選擇了離家出走。

因為玩了一個暑假,開學前沒做完暑假作業,小男孩被父親狠狠地批評了一頓。

一氣之下,他果斷地扛起兩大包“行李”,抱起枕頭,闖蕩世界去了。

當民警在離家20多公里處發現男孩時,他已經獨自暴走了好幾個小時。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小男孩的舉動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共鳴,很多人紛紛表示自己小時候也有過離家出走的想法。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也有網友呼籲家長要注意教育方式,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關於批評孩子,很多父母都特別苦惱……

有的孩子,批評不批評,壓根沒用,越說越不聽話,孩子不“聽話”,父母就控制不住情緒,忍不住對孩子發了脾氣。

這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破壞親子關係。

而有些“聽話”的孩子,又是缺乏自信的。上課不敢提問,上臺不敢說話,有新想法不敢表達,有不同意見也不敢表態……

可是,孩子犯了錯誤,不指出來,問題就依然存在,得不到解決。

那麼,孩子真的不能被批評嗎?批評真的會讓孩子喪失自信嗎?

01孩子到底能不能被批評?

我們來看看,著名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一個關於“批評”的研究,或許能從中找到答案。

研究選了 660名幼兒園的小朋友,分成三組,完成各種任務。在完成的過程中,孩子們出現了錯誤,老師對孩子的錯誤給予了3種不同的反饋。

其中一個情景是這樣的:

孩子們在玩樂高。老師走過來說:“大家能用樂高做一棟漂亮的房子嗎?”

孩子開始努力地做房子。但是,幼兒園的孩子蓋的房子或多或少都出現了一些問題,有的忘了安窗戶,有的裝的門有點歪……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當孩子們興奮地告訴老師:“我給你建了一個房子!”

三個老師給予三組孩子以下三種不同的反饋。

第一組老師指出孩子的幾個錯誤,最後說:“你做得還不夠好”。這是個人取向的批評,評價指向孩子自身。

第二組老師說:“這不是正確的做法。”在這裡,老師批評的是任務的結果,是結果批評。

第三組老師簡單地指出了錯誤,讓孩子們考慮其它可能性:“積木歪了,拼的有點亂啊,你可以想出另外的方法嗎?”這種指向行為過程的批評是過程批評。

最後,研究者讓孩子們按照以下四個維度評分。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個人批評組”的孩子們,對自己的感覺很糟糕,他們普遍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在沒有解決問題前就選擇放棄。

接受過程批評的兒童具有更積極的自我評價,他們的情緒更積極,對任務的堅持度比“個人批評組”的孩子高出兩倍多。所以,這組孩子在面對困難時更可能迎難而上。

從研究中,我們發現,孩子是可以批評的,關鍵在於如何批評。

有建設性的批評,讓孩子感到你是在幫他而不是責怪他,他們就不會下意識地防禦和抵制。

02孩子真正接受的“批評”是怎樣的?

知乎網友張洪濤講述了記憶中一次被批評卻感動的例子。

上初二時,因為到了青春期,他開始叛逆,不想繼續做一個乖學生了。

於是,他經常和學習差的學生一起逃學去網吧。上課的時候,也不再認真聽課了,不是在看課外書就是想入非非。

一天,上地理自習課時,老師讓大家讀書,把他叫到外面,單獨和他談話。

老師先親切地叫他的名字,然後小聲地問:“老師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好,你對我有意見?如果有的話,你說說,我一定改。”

他瞬間懵了,急忙搖頭。

老師又關心地問:“是不是家裡有什麼事了?或者你遇到了什麼困難?有的話,跟我說,我會盡量幫你的。”

他連忙擺手:“啥事都沒有。”

老師這才嚴肅起來,帶著關心和痛心地說:“我發現你最近上我的課時,老是心不在焉的,你是多好的學生啊,怎麼突然像變了一個人,我很擔心你,如果有困難,一定要跟我說呀!”

老師的這番話,給他的感覺首先是慚愧,其次是深深的感激。

他低著頭向老師保證,以後一定會認真聽講,好好學習。

為什麼這位老師寥寥幾句讓一個處在叛逆期的少年幡然醒悟並心存感激呢?

因為,她沒有直接批評孩子,更沒有一上來就發火“怎麼上課不好好聽講?!”而是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樣,孩子就不會有牴觸情緒。

其次,老師又從孩子的客觀方面找原因,關心他是不是遇上什麼麻煩事,這份關心和愛,有助於孩子主動改變。

最後,老師通過對孩子現狀的擔憂委婉地指出了他的錯誤,沒用一個負面的詞來評價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的心裡是教育的聖地,應該由智慧、善良來駕馭。”

批評孩子時,我們應該重視愛的力量,輕視管教的作用。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03 父母會批評,孩子改得快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說:我們可以批評孩子,但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方式批評,要以保護孩子自尊心、樹立自信心、培養他們的某種能力為目的。

批評教育不是為了打擊孩子,是為了讓孩子懂得事理,知道怎麼做才更好,所以,比起糾錯,應該致力於正面引導。

1 建立“孩子可以犯錯誤”的觀念

為什麼我們每次看到孩子犯錯都會忍不住發火?

因為我們的觀念裡,總認為犯錯的孩子就是不好的孩子, 所以,一旦孩子犯錯,我們就會產生不良情緒。

但是,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我們也不能用“完美”的標準去要求一個孩子。

正如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說:

“要是我們能聽見一個大人對孩子這樣說話該有多好:‘你犯了一個錯誤,太好了!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麼?’”

2 同理孩子的感受,給他們一個辯解的機會

孩子犯錯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就是說教,這種做法看似有效,卻忽略了孩子犯錯背後的原因。

對於做錯的事情,孩子都有自己的看法。一開始,他並不覺得那是錯的,所以,在批評之前,聽一聽孩子的解釋。

《家有兒女》中,劉星有一次考試作弊,夏爸爸得知後,面對面地和劉星坐在桌前,聽他的想法:“劉星同學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

毛媽平臺投稿作者——北溟

教育學碩士。愛教書育己,也愛與你分享育兒路上的點點滴滴。

你批評過孩子嗎?

孩子能接受你的批評嗎?

最近,重慶一個8歲小學生被批評後,選擇了離家出走。

因為玩了一個暑假,開學前沒做完暑假作業,小男孩被父親狠狠地批評了一頓。

一氣之下,他果斷地扛起兩大包“行李”,抱起枕頭,闖蕩世界去了。

當民警在離家20多公里處發現男孩時,他已經獨自暴走了好幾個小時。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小男孩的舉動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共鳴,很多人紛紛表示自己小時候也有過離家出走的想法。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也有網友呼籲家長要注意教育方式,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關於批評孩子,很多父母都特別苦惱……

有的孩子,批評不批評,壓根沒用,越說越不聽話,孩子不“聽話”,父母就控制不住情緒,忍不住對孩子發了脾氣。

這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破壞親子關係。

而有些“聽話”的孩子,又是缺乏自信的。上課不敢提問,上臺不敢說話,有新想法不敢表達,有不同意見也不敢表態……

可是,孩子犯了錯誤,不指出來,問題就依然存在,得不到解決。

那麼,孩子真的不能被批評嗎?批評真的會讓孩子喪失自信嗎?

01孩子到底能不能被批評?

我們來看看,著名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一個關於“批評”的研究,或許能從中找到答案。

研究選了 660名幼兒園的小朋友,分成三組,完成各種任務。在完成的過程中,孩子們出現了錯誤,老師對孩子的錯誤給予了3種不同的反饋。

其中一個情景是這樣的:

孩子們在玩樂高。老師走過來說:“大家能用樂高做一棟漂亮的房子嗎?”

孩子開始努力地做房子。但是,幼兒園的孩子蓋的房子或多或少都出現了一些問題,有的忘了安窗戶,有的裝的門有點歪……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當孩子們興奮地告訴老師:“我給你建了一個房子!”

三個老師給予三組孩子以下三種不同的反饋。

第一組老師指出孩子的幾個錯誤,最後說:“你做得還不夠好”。這是個人取向的批評,評價指向孩子自身。

第二組老師說:“這不是正確的做法。”在這裡,老師批評的是任務的結果,是結果批評。

第三組老師簡單地指出了錯誤,讓孩子們考慮其它可能性:“積木歪了,拼的有點亂啊,你可以想出另外的方法嗎?”這種指向行為過程的批評是過程批評。

最後,研究者讓孩子們按照以下四個維度評分。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個人批評組”的孩子們,對自己的感覺很糟糕,他們普遍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在沒有解決問題前就選擇放棄。

接受過程批評的兒童具有更積極的自我評價,他們的情緒更積極,對任務的堅持度比“個人批評組”的孩子高出兩倍多。所以,這組孩子在面對困難時更可能迎難而上。

從研究中,我們發現,孩子是可以批評的,關鍵在於如何批評。

有建設性的批評,讓孩子感到你是在幫他而不是責怪他,他們就不會下意識地防禦和抵制。

02孩子真正接受的“批評”是怎樣的?

知乎網友張洪濤講述了記憶中一次被批評卻感動的例子。

上初二時,因為到了青春期,他開始叛逆,不想繼續做一個乖學生了。

於是,他經常和學習差的學生一起逃學去網吧。上課的時候,也不再認真聽課了,不是在看課外書就是想入非非。

一天,上地理自習課時,老師讓大家讀書,把他叫到外面,單獨和他談話。

老師先親切地叫他的名字,然後小聲地問:“老師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好,你對我有意見?如果有的話,你說說,我一定改。”

他瞬間懵了,急忙搖頭。

老師又關心地問:“是不是家裡有什麼事了?或者你遇到了什麼困難?有的話,跟我說,我會盡量幫你的。”

他連忙擺手:“啥事都沒有。”

老師這才嚴肅起來,帶著關心和痛心地說:“我發現你最近上我的課時,老是心不在焉的,你是多好的學生啊,怎麼突然像變了一個人,我很擔心你,如果有困難,一定要跟我說呀!”

老師的這番話,給他的感覺首先是慚愧,其次是深深的感激。

他低著頭向老師保證,以後一定會認真聽講,好好學習。

為什麼這位老師寥寥幾句讓一個處在叛逆期的少年幡然醒悟並心存感激呢?

因為,她沒有直接批評孩子,更沒有一上來就發火“怎麼上課不好好聽講?!”而是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樣,孩子就不會有牴觸情緒。

其次,老師又從孩子的客觀方面找原因,關心他是不是遇上什麼麻煩事,這份關心和愛,有助於孩子主動改變。

最後,老師通過對孩子現狀的擔憂委婉地指出了他的錯誤,沒用一個負面的詞來評價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的心裡是教育的聖地,應該由智慧、善良來駕馭。”

批評孩子時,我們應該重視愛的力量,輕視管教的作用。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03 父母會批評,孩子改得快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說:我們可以批評孩子,但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方式批評,要以保護孩子自尊心、樹立自信心、培養他們的某種能力為目的。

批評教育不是為了打擊孩子,是為了讓孩子懂得事理,知道怎麼做才更好,所以,比起糾錯,應該致力於正面引導。

1 建立“孩子可以犯錯誤”的觀念

為什麼我們每次看到孩子犯錯都會忍不住發火?

因為我們的觀念裡,總認為犯錯的孩子就是不好的孩子, 所以,一旦孩子犯錯,我們就會產生不良情緒。

但是,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我們也不能用“完美”的標準去要求一個孩子。

正如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說:

“要是我們能聽見一個大人對孩子這樣說話該有多好:‘你犯了一個錯誤,太好了!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麼?’”

2 同理孩子的感受,給他們一個辯解的機會

孩子犯錯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就是說教,這種做法看似有效,卻忽略了孩子犯錯背後的原因。

對於做錯的事情,孩子都有自己的看法。一開始,他並不覺得那是錯的,所以,在批評之前,聽一聽孩子的解釋。

《家有兒女》中,劉星有一次考試作弊,夏爸爸得知後,面對面地和劉星坐在桌前,聽他的想法:“劉星同學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原來劉星羨慕班上同學有MP3,自己也想要一個,所以想通過考試作弊獲取獎勵。

夏爸爸問:“班上同學的MP3也是這樣獲得的?”

劉星馬上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主動承認了錯誤。

孩子辯解、反省的過程正是改正錯誤的開始。

3 避免重複說教

很多父母都會說:“我說了多少遍,但是孩子就是改不掉!”

我們以為不斷地說,孩子總會聽進去一兩句,殊不知正是這種方式錯失了教育的好時機。

電影《小孩不笨》中有這樣的場景:主人公傑瑞和哥哥湯姆每天放學回家都要被爸爸媽媽 “高頻率說教”。

傑瑞通過旁白說出了孩子們為什麼屢教不改的原因:大人以為,和我們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我們通常都是假裝在聽,大人說那麼多話,為什麼不明白,多了就很難消化的道理呢?

"

毛媽平臺投稿作者——北溟

教育學碩士。愛教書育己,也愛與你分享育兒路上的點點滴滴。

你批評過孩子嗎?

孩子能接受你的批評嗎?

最近,重慶一個8歲小學生被批評後,選擇了離家出走。

因為玩了一個暑假,開學前沒做完暑假作業,小男孩被父親狠狠地批評了一頓。

一氣之下,他果斷地扛起兩大包“行李”,抱起枕頭,闖蕩世界去了。

當民警在離家20多公里處發現男孩時,他已經獨自暴走了好幾個小時。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小男孩的舉動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共鳴,很多人紛紛表示自己小時候也有過離家出走的想法。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也有網友呼籲家長要注意教育方式,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關於批評孩子,很多父母都特別苦惱……

有的孩子,批評不批評,壓根沒用,越說越不聽話,孩子不“聽話”,父母就控制不住情緒,忍不住對孩子發了脾氣。

這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破壞親子關係。

而有些“聽話”的孩子,又是缺乏自信的。上課不敢提問,上臺不敢說話,有新想法不敢表達,有不同意見也不敢表態……

可是,孩子犯了錯誤,不指出來,問題就依然存在,得不到解決。

那麼,孩子真的不能被批評嗎?批評真的會讓孩子喪失自信嗎?

01孩子到底能不能被批評?

我們來看看,著名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一個關於“批評”的研究,或許能從中找到答案。

研究選了 660名幼兒園的小朋友,分成三組,完成各種任務。在完成的過程中,孩子們出現了錯誤,老師對孩子的錯誤給予了3種不同的反饋。

其中一個情景是這樣的:

孩子們在玩樂高。老師走過來說:“大家能用樂高做一棟漂亮的房子嗎?”

孩子開始努力地做房子。但是,幼兒園的孩子蓋的房子或多或少都出現了一些問題,有的忘了安窗戶,有的裝的門有點歪……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當孩子們興奮地告訴老師:“我給你建了一個房子!”

三個老師給予三組孩子以下三種不同的反饋。

第一組老師指出孩子的幾個錯誤,最後說:“你做得還不夠好”。這是個人取向的批評,評價指向孩子自身。

第二組老師說:“這不是正確的做法。”在這裡,老師批評的是任務的結果,是結果批評。

第三組老師簡單地指出了錯誤,讓孩子們考慮其它可能性:“積木歪了,拼的有點亂啊,你可以想出另外的方法嗎?”這種指向行為過程的批評是過程批評。

最後,研究者讓孩子們按照以下四個維度評分。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個人批評組”的孩子們,對自己的感覺很糟糕,他們普遍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在沒有解決問題前就選擇放棄。

接受過程批評的兒童具有更積極的自我評價,他們的情緒更積極,對任務的堅持度比“個人批評組”的孩子高出兩倍多。所以,這組孩子在面對困難時更可能迎難而上。

從研究中,我們發現,孩子是可以批評的,關鍵在於如何批評。

有建設性的批評,讓孩子感到你是在幫他而不是責怪他,他們就不會下意識地防禦和抵制。

02孩子真正接受的“批評”是怎樣的?

知乎網友張洪濤講述了記憶中一次被批評卻感動的例子。

上初二時,因為到了青春期,他開始叛逆,不想繼續做一個乖學生了。

於是,他經常和學習差的學生一起逃學去網吧。上課的時候,也不再認真聽課了,不是在看課外書就是想入非非。

一天,上地理自習課時,老師讓大家讀書,把他叫到外面,單獨和他談話。

老師先親切地叫他的名字,然後小聲地問:“老師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好,你對我有意見?如果有的話,你說說,我一定改。”

他瞬間懵了,急忙搖頭。

老師又關心地問:“是不是家裡有什麼事了?或者你遇到了什麼困難?有的話,跟我說,我會盡量幫你的。”

他連忙擺手:“啥事都沒有。”

老師這才嚴肅起來,帶著關心和痛心地說:“我發現你最近上我的課時,老是心不在焉的,你是多好的學生啊,怎麼突然像變了一個人,我很擔心你,如果有困難,一定要跟我說呀!”

老師的這番話,給他的感覺首先是慚愧,其次是深深的感激。

他低著頭向老師保證,以後一定會認真聽講,好好學習。

為什麼這位老師寥寥幾句讓一個處在叛逆期的少年幡然醒悟並心存感激呢?

因為,她沒有直接批評孩子,更沒有一上來就發火“怎麼上課不好好聽講?!”而是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樣,孩子就不會有牴觸情緒。

其次,老師又從孩子的客觀方面找原因,關心他是不是遇上什麼麻煩事,這份關心和愛,有助於孩子主動改變。

最後,老師通過對孩子現狀的擔憂委婉地指出了他的錯誤,沒用一個負面的詞來評價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的心裡是教育的聖地,應該由智慧、善良來駕馭。”

批評孩子時,我們應該重視愛的力量,輕視管教的作用。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03 父母會批評,孩子改得快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說:我們可以批評孩子,但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方式批評,要以保護孩子自尊心、樹立自信心、培養他們的某種能力為目的。

批評教育不是為了打擊孩子,是為了讓孩子懂得事理,知道怎麼做才更好,所以,比起糾錯,應該致力於正面引導。

1 建立“孩子可以犯錯誤”的觀念

為什麼我們每次看到孩子犯錯都會忍不住發火?

因為我們的觀念裡,總認為犯錯的孩子就是不好的孩子, 所以,一旦孩子犯錯,我們就會產生不良情緒。

但是,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我們也不能用“完美”的標準去要求一個孩子。

正如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說:

“要是我們能聽見一個大人對孩子這樣說話該有多好:‘你犯了一個錯誤,太好了!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麼?’”

2 同理孩子的感受,給他們一個辯解的機會

孩子犯錯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就是說教,這種做法看似有效,卻忽略了孩子犯錯背後的原因。

對於做錯的事情,孩子都有自己的看法。一開始,他並不覺得那是錯的,所以,在批評之前,聽一聽孩子的解釋。

《家有兒女》中,劉星有一次考試作弊,夏爸爸得知後,面對面地和劉星坐在桌前,聽他的想法:“劉星同學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原來劉星羨慕班上同學有MP3,自己也想要一個,所以想通過考試作弊獲取獎勵。

夏爸爸問:“班上同學的MP3也是這樣獲得的?”

劉星馬上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主動承認了錯誤。

孩子辯解、反省的過程正是改正錯誤的開始。

3 避免重複說教

很多父母都會說:“我說了多少遍,但是孩子就是改不掉!”

我們以為不斷地說,孩子總會聽進去一兩句,殊不知正是這種方式錯失了教育的好時機。

電影《小孩不笨》中有這樣的場景:主人公傑瑞和哥哥湯姆每天放學回家都要被爸爸媽媽 “高頻率說教”。

傑瑞通過旁白說出了孩子們為什麼屢教不改的原因:大人以為,和我們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我們通常都是假裝在聽,大人說那麼多話,為什麼不明白,多了就很難消化的道理呢?

多少父母用錯誤的批評方式,養成了一個不自信的孩子

父母的老生常談,會讓孩子覺得他們的錯誤在父母面前永遠無法翻身,改不改都無所謂。

04 沒有愛的批評,只剩下說教

心理學者李雪說過:

愛與不愛的區別,很簡單。

愛你的人,關心的是你的感受,願意與你一起把事情解決好。

不愛你的人,遇到事情第一時間“講道理”分對錯。

當孩子犯錯、受挫時,恰恰是最需要我們給予支持、表達“愛”的時刻。

批評固然需要,但是一定要用愛去包裹它。

只有被父母信任和接納的孩子,才不會陷於一種害怕犯錯的恐慌中,才有勇氣和力量獨自面對生活的種種挫折和失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