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教育,一座城市的基因

張謇 博物館 弟子規 動物 江蘇新聞廣播 2017-05-19
南通教育,一座城市的基因南通教育,一座城市的基因

扯不斷的記憶深處

安放一輩子的牽掛

南通教育,一座城市的基因南通教育,一座城市的基因南通教育,一座城市的基因

《鄉音鄉情》年度策劃/聲音紀錄片

南通教育,一座城市的基因

教育之鄉

南通教育,一座城市的基因

一百多年前,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提出治國理念:父教育、母實業,父是父親的父,母是母親的母,按照這個理念建設家鄉南通,教育和實業並重,使南通一躍成為當時的“模範縣”。從那時起,崇文重教,成為南通人的文化基因,也是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

南通教育,一座城市的基因

初夏時節的南通博物苑,樹木蔥蘢,繁花似錦,一群群孩子走進這裡,學習知識,探索奧祕,放飛理想。

作為中國人創辦的最早的博物館,張謇將博物館的宗旨定為:設為癢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意思是,博物館是供人學習的地方,它的內容的趣味性,知識的廣博性,教育方式的多樣性與學校教育相得益彰。

博物苑講解員張秋香:“張謇創辦博物院的意圖就是輔助學校教育的,所以學生來的特別多,有的學校跟我們共建。學生來參觀的時候,有的是春遊秋遊,我們也開展一些針對小學生的社教活動,讓他們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得到更完整的知識。”

南通教育,一座城市的基因

與博物苑一河之隔的是張謇先生創辦的南通師範學校的原址。作為蜚聲國際的“情境教育”的創始人,李吉林老師在南通師範學校第二附屬小學從教60年了。退休後,她在國家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創辦了情境教育研究中心,每天早晨8點半,78歲的李吉林都要來這裡準時上班,她說,她和孩子打了一輩子交道,也學習了一輩。

“教育之鄉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每個人既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體現了全民參與性”。多年研究南通教育文化的原南通市政府教育督導員錢煒說,教育文化哺育了南通這座城市,也成為南通最顯性的特徵。

錢煒:“它是跟南通近代第一城共生共榮的,南通作為教育之鄉不僅僅是事業發達,質量優越,體系完整,等等特徵,它從一開始誕生的時候它就跟城市的建設融為一體。

南通博物苑的綠色大草坪上,參觀完動物標本的孩子們在等待家長來接的空隙集體念起了《弟子規》。老師洪衛說,班上的每個孩子都有十八般武藝:書法、繪畫、舞蹈、體育、棋類等等,不一而足,從家庭到學校,崇文重教,已經成為社會風尚,成為每個南通人的生命印記。

洪衛:“越來越多的家長更多地給孩子興趣的培養,更注重孩子的生存能力、啟蒙、智力的培養,家長的重視越來越高。

• end •

作者 | 董秀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