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設施大都成了擺設!張海迪坐地鐵是被抬下去的

張海迪 中醫 慈善 交通 健康時報客戶端 2017-06-05

(健康時報記者 鄭帆影)“有點後悔!”看著病床上的老母親,中日醫院康復科主任謝欲曉很無奈!原本希望行動不便的老母親藉助電動輪椅自由出行,結果為了繞開路上一個大坑,老人從輪椅上重重摔下去。

臺階缺扶手,坡道欠平緩,盲道被侵佔,隨處可見的馬路沿,所有建築門口的臺階,所有交通工具的高度,這些都讓殘疾人的輪椅望而卻步……

方便殘疾人出行的無障礙設施大都成了擺設!

無障礙設施大都成了擺設!張海迪坐地鐵是被抬下去的

資料圖片,健康時報記者 牛宏超/攝

殘疾人出行仍舊舉步維艱

“以前看著殘疾患者自己來康復、複查,我還挺欣慰,畢竟,對於他們來說,能夠自由的出行就表明不再是家裡的拖累,能增強康復的信心,而且在路上要手眼心腦並用,對身體各個機能恢復也非常有好處”。但如今,謝欲曉主任卻多了一份擔心,提醒患者注意道路安全成為她門診必說的一個提醒。

改變緣於謝欲曉主任的親自體驗。從家門口到中日醫院,她乾脆坐上電動輪椅實地考察了一圈,發現殘疾人、老年人出行真是舉步維艱!

謝欲曉主任所居住的芍藥居北里,算是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地區一個成熟的大型社區,是“毗鄰人大附中,一套房子七八百萬甚至上千萬,但環境配套卻非常落後,小區內一半人行道上下沒有坡道,或是人行道突然斷頭,或是攔腰停著一輛報廢車,或是一個坑連著一個坑,和高額的房價實在不匹配。”

無障礙設施大都成了擺設!張海迪坐地鐵是被抬下去的

受訪者供圖

從小區出來,去往中日醫院北區,在這1公里多的路上,斷頭路、盲道上的井蓋、路邊隨意的停車,把本來就很窄的道路堵得嚴嚴實實,連消防通道也不例外,有些路段謝欲曉只能自己走下來推著輪椅側身過,對於不能夠行走的人,唯一的走法是把輪椅開上輔路,和自行車、電動車甚至汽車擠著走,危險重重!

這次親身考察,讓謝主任有些擔憂,這僅僅是家門口一個小區域,整個城市無障礙設施的情況又是如何?

去過望京歐尚超市的人們或許知道,靠輪椅出行的人想進入並不容易。超市門口攔了很多鐵欄杆,輪椅很難進入,即便進入後,想坐直梯去往二層和三層,也十分不便。需要先去距超市正門五六十米外的迪卡儂門口附近,找一個很不顯眼的小門,進去以後乘坐直梯,先到地下一層,然後再換乘歐尚的直梯到二三層。

也正因如此複雜,記者不止一次發現,特別在冬天,不少坐著輪椅的老年人在瑟瑟寒風中等著家人出來。

一路就醫難,購物難,就連看電影對於殘障人士來說,也極為奢侈。

“自打坐了輪椅,就再也沒去過電影院。”王女士頗為遺憾地說道,幾乎每家電影院都有臺階,輪椅都進不去,想要看電影,除非買第一排的票,但眼睛又受不了。看展覽、聽音樂會等,也往往受到臺階的限制,殘障人士只能在家“坐井觀天”。

而除了這些生活的不便,對於殘障人士,更為尷尬的場景發生在醫院的核磁室門口。眾所周知,輪椅、病床等金屬物品不能進入核磁室,那麼從進入核磁室門口到核磁床大約不到三五米的距離,就關口重重!

左老先生去年底大面積腦梗,在醫院急診留觀時需要做核磁檢查,但等家人和護工把老人推到核磁室門口卻犯了愁,他們兩個人根本無法把老人抬進去,想請人幫忙卻沒人願意,一位護工大哥說,“不是沒有同情心,而是這腦子有病變的人,萬一幫著抬出了事,誰負責啊。”

無奈,左老先生的家人只能給男性親屬打了求助電話,四五個人才把老人抬著做完檢查。此後,在半年內輾轉轉診於北京中醫醫院、北京康復醫院、東直門中醫院、護國寺中醫院等多家醫院時,都要在做核磁檢查前主動預約男性親屬幫著抬人。

無障礙設施建設為何“跑偏”了

“我曾經去過北京地鐵北土城站體驗無障礙,結果,站內是很高的臺階,並沒有適合殘疾人通行的通道,我是被抬下去的。”作為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對無障礙設施極為關注。

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推算僅在2010年末我國殘疾人總數為8502萬,每年還在遞增,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進行一項有關殘障人士出行的調查顯示,73.2%的受訪者表示很少在公共場所見過殘障人士,這麼多的殘疾人為什麼在路上很少看見?

無障礙設施發揮作用不足,或許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2012年,我國頒佈實施《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改變了我國長期以來沒有無障礙建設專門法規的情況。其中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優先推進特殊教育、康復、社會福利等機構;國家機關的公共服務場所;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等單位的公共服務場所;交通運輸、金融、郵政、商業、旅遊等公共服務場所這些機構、場所的無障礙設施改造。雖然這麼多年,不少地方都建設了無障礙設施,但無障礙設施依舊存在著數量不足或者是設置不夠合理、不夠明顯的問題。

北京市政協委員臧鐵軍曾指出,有的具體點上無障礙設施還可以,但面上還不夠銜接、系統和規範。對於殘疾人而言,一旦出行參與社會活動,可能涉及到的所有方面,只要在無障礙環境上有一個“點”做的不夠,都會讓這樣的出行望而卻步。

住建部標準定額司司長劉燦向在接受《慈善公益報》採訪時也坦言,“我國無障礙設施建設雖取得一定成就,但還存在覆蓋面不全、功能不完善,已建成設施配套性、系統性不夠,管理維護不到位等問題,使用中損毀、擠佔無障礙設施等情況也不同程度存在。”

據中國建築標準設計院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工程師分析,設計肯定是按照《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標準進行的,但在施工、監理、驗收的各個環節也會有些紕漏,比如坡道規定了角度,在實際施工時可能預留的長度不夠,只能把坡度升上去。或者甲方嫌坡道太長不美觀、佔地方,和周圍環境不搭,自行改短或者取消。而驗收工程時質檢站就是一上午或者頂多一天的時間,建築裡需要驗收的細節東西太多太多,也可能忽視了。

還有一個因素是“不走心”!謝欲曉主任認為,如何讓無障礙更加人性化、細節化,其實“入口和出口”最能說明問題。

謝欲曉主任外出很注重看飯館和衛生間。很多飯館門口都是高高的臺階,沒有坡道,對於殘障人士特別不方便。她認為,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這樣的飯館應該是不合格的,有沒有無障礙通道應該作為飯店能否開業的必要條件。

衛生間同樣如此。“我們醫院建院時每層都有一個殘疾人衛生間,後來被改做工作間後,我就建議,能不能把現有的衛生間加一些扶手?有人認為,因為沒有承重牆,所以沒法加。其實有種扶手是可以打在地面的。”謝欲曉主任認為,對殘障人士的漠視,才是無障礙設施整改最關鍵的東西。

無障礙設施與每人息息相關

網友“浪子土豆”感慨,“無障礙”意識只有坐輪椅和推輪椅的人才有最深刻的體會。

但無障礙並不僅僅是為殘疾人服務的,應該是一個對所有人進行無障礙服務的理念,是大家在一生中都需要用到的,平時崴了腳、閃了腰、傷了腿,都需要無障礙設施。2億多的老年人,也都需要無障礙設施。

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指出:無障礙不僅僅是一個臺階、一條盲道,而應該是一項充滿人性關懷的工作。發展無障礙實際上是消除歧視,是尊重生命、維護權利和擁有尊嚴的充分體現。

中日醫院康復科主管技師王廉依舊清晰地記得2007年曾對周邊進行輪椅考察。當時初衷很簡單,就是想看看在奧運前殘疾人出行是否方便?以中日醫院為中心,往南至北中醫大學,往北至對外經貿大學,“進行了嚴格的化妝,把另外一名醫生的腿打上了厚厚的石膏,坐在輪椅上動彈不得,走的路不遠,確實發些現問題。”

比如說正對著我們醫院急診的過街天橋,坡道的角度就過大了,自行上去的輪椅比較困難,“我們康復科醫生還是掌握一些輪椅使用的技巧,但是我們上去都比較困難的話,患者肯定是難上加難。”

國際衛生組織推薦ICF(國際健康與功能分類)的觀念強調,改善社會與環境障礙與改善個人功能同樣重要。過去的觀念是單方面治療和訓練失能患者,從現代功能障礙的觀點來看,發現環境問題,改善環境問題,與針對失能者的干預同樣重要。

只是針對環境方面的干預,往往令康復專業人員無從下手,總有“說了也白說”的感覺。謝主任感嘆道,可是,連康復專業人員都不說,不是更沒有希望了嗎?

無障礙設施只有從身邊的細節入手,才能真正為殘疾人服務。中日醫院康復科特聘專家郭丹常年在日本工作生活,日本的無障礙設施在細節方面很注重,比如電影院都是坡道,殘疾人可以坐在靠邊的位置上,或直接坐在輪椅上觀影。過街天橋會有直梯,方便殘疾人出行。公共場合必須有輪椅通道,比如日本京急川崎大師線的鈴木町車站,很小的一個車站,無障礙通道都很完善電車、巴士、地鐵都一樣,沒有配備就是侵犯殘疾人的權利,“是要被罰款嗎?”違反了可不僅僅是罰款那麼簡單,是犯法啦!

無障礙設施大都成了擺設!張海迪坐地鐵是被抬下去的

受訪者供圖

無障礙設施並不僅僅是為殘疾人打造的,為了自由和自立去改善環境,給殘疾人和正常人一樣可以活動的環境才重要,讓殘疾人和正常人一樣在社會中生活。

就像一位網友在豆瓣網撰文所說:霍金之所以能成為霍金,光靠他自己“驚人的努力”是不夠的。你要允許一個癱在輪椅上,臉歪向一邊,表情永遠白痴狀,連話都說不清楚的人為人類做出貢獻,你就得讓他能生活,能上學,能社交,能出門嚇人,能被人們接納;能頻繁出現在公眾場合,能在畢業後找到工作,能生存自立,能活得積極快樂。

為無障礙化出行出謀劃策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邯鄲市肢殘人協會副主席劉衛昌,提交了關於殘疾人無障礙設施的提案。劉衛昌調研發現,大的賓館、飯店、公共場所等無障礙設施做得非常好。但是現實殘疾人一般都是貧困群體,收入比較少。基層的飯店、賓館無障礙設施有很多還沒有。

劉衛昌提出,其實無障礙設施用的錢非常少,小飯店做個坡道,往廁所做個坡道,然後在去廁所的路上做個扶手。關鍵是這個意識。全民意識提高了以後,殘疾人出入方便,住賓館方便,出門也就多了,瞭解新的事物就多了,就業就方便了,對整個殘疾人融入社會非常有幫助。

而在目前情況下,既然我們不能把輪椅變成坦克在路上暢通無阻,不如仔細看看下面的出行指南。

中日醫院康復師王廉說,殘疾患者出行有困難不用找警察,一定要找康復醫生。對於經常要走的道路,一些問題最好拍個照片或視頻給醫生看,讓醫生幫你想辦法。比如樓道門是否需要擴寬或是加個扶手,能否向街道辦事處反映;門口有臺階,能不能自己加個木板,改造一下週圍的環境;上不了樓梯,選擇何種上樓梯的簡易升降機,康復醫生也能給出建議。

若要出遠門,乘飛機時機場有輪椅服務,只需在服務檯、問訊處直接辦理;坐火車一般火車站會有愛心通道,只需在候車時和工作人員說明,由工作人員幫忙從愛心通道進出站臺。

而坐著輪椅自行出遊了不少地方的“浪子土豆”,在網絡熱帖《如果有“無障礙”,我們不需要服務》提到,在目前這種觸目皆是有障礙的環境中,想要出行,第一必須練就一副厚臉皮,學會隨時準備求人。第二必須修煉一種好心態,面對拒絕和困難都坦然接受。第三必須樹立堅定的信念,辦法總比困難多,世上還是好人多。出門在外,相信所有的陌生人都是潛在的活雷鋒,都在四面八方等著幫你。

記者發現,在北京頤提港、藍色港灣、世貿天階等青年聚集地,當需要找人抬輪椅時,還沒等開口,就會有幾個那些穿著奇裝異服、殺馬特造型,甚至打著耳釘的小夥子,上前幫忙。然後笑笑就消失在人流中。

無障礙出行,我們不缺愛心,缺的只是理念上的重視和引導。

編輯:步雯

大牌專家問診、貼心健康提醒,盡在健康時報客戶端。移步App Store和各大安卓市場下載,藍色圖標才是官方出品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