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

"

在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柳原說過這樣一句話: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如果這話以第一人稱出自作者之口,也毫不令人詫異。

一、孤冷,由愛而生

"

在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柳原說過這樣一句話: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如果這話以第一人稱出自作者之口,也毫不令人詫異。

一、孤冷,由愛而生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

張愛玲



頭微揚,眉毛高挑著,雙脣緊閉——這張照片顯示出張愛玲滲透在骨子裡的自信與性情中的孤冷。

浮現在我們心頭的那些詞語,冷漠寡情也罷,孤芳自賞也罷,總能從她的作品或人生經歷中找到印證。

但張愛玲的某些句子又引得讀者深思——

“見到他之後,自己可以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裡,就是因為她心裡的歡喜,在塵埃裡都可以開出花來。”

對於能寫出這樣的文字的人,怎會和“孤高”扯上干係?

這樣深沉的愛如靜水流深,亦飽含著純情與天真,只令人覺著是個極度痴情的女子

該是粉紅色的,而不是黑白色;嘴角該向上走,眼角也不該那麼冷峻。

可惜,張愛玲所遇到的胡蘭成,卻是個十足的負心漢

張愛玲與胡蘭成最初的相識,是由文字結緣。

那時,胡蘭成在南京養病期間,無意中在《天地》雜誌中讀到了張愛玲所寫的《封鎖》,便寄信給編輯,對張愛玲的小說表示高度讚賞,編輯回信稱作者為一位才分頗高的女性,胡蘭成自此便對張愛玲產生了一種莫名的衝動,念念不忘,回到上海後便打探到了其地址——靜安寺路赫德路口192號公寓6樓65室,如獲至寶。

亂世之中,二人相識。胡蘭成欣賞張愛玲的才華,並不顧及與張愛玲相差14歲,開始對她果斷追求,他們無話不談——聊文學、聊藝術、聊音樂、聊繪畫……胡蘭成自然是懂得張愛玲的。

而張愛玲在一生的親密關係中所看重的,恰恰就是“被懂得”

就像廖一梅在《柔軟》一書中寫道:

“每個人都很孤獨。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於是,隨著兩人的交往逐漸深入,張愛玲對胡蘭成的情愫也越來越深。

1944年,兩人成婚。

"

在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柳原說過這樣一句話: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如果這話以第一人稱出自作者之口,也毫不令人詫異。

一、孤冷,由愛而生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

張愛玲



頭微揚,眉毛高挑著,雙脣緊閉——這張照片顯示出張愛玲滲透在骨子裡的自信與性情中的孤冷。

浮現在我們心頭的那些詞語,冷漠寡情也罷,孤芳自賞也罷,總能從她的作品或人生經歷中找到印證。

但張愛玲的某些句子又引得讀者深思——

“見到他之後,自己可以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裡,就是因為她心裡的歡喜,在塵埃裡都可以開出花來。”

對於能寫出這樣的文字的人,怎會和“孤高”扯上干係?

這樣深沉的愛如靜水流深,亦飽含著純情與天真,只令人覺著是個極度痴情的女子

該是粉紅色的,而不是黑白色;嘴角該向上走,眼角也不該那麼冷峻。

可惜,張愛玲所遇到的胡蘭成,卻是個十足的負心漢

張愛玲與胡蘭成最初的相識,是由文字結緣。

那時,胡蘭成在南京養病期間,無意中在《天地》雜誌中讀到了張愛玲所寫的《封鎖》,便寄信給編輯,對張愛玲的小說表示高度讚賞,編輯回信稱作者為一位才分頗高的女性,胡蘭成自此便對張愛玲產生了一種莫名的衝動,念念不忘,回到上海後便打探到了其地址——靜安寺路赫德路口192號公寓6樓65室,如獲至寶。

亂世之中,二人相識。胡蘭成欣賞張愛玲的才華,並不顧及與張愛玲相差14歲,開始對她果斷追求,他們無話不談——聊文學、聊藝術、聊音樂、聊繪畫……胡蘭成自然是懂得張愛玲的。

而張愛玲在一生的親密關係中所看重的,恰恰就是“被懂得”

就像廖一梅在《柔軟》一書中寫道:

“每個人都很孤獨。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於是,隨著兩人的交往逐漸深入,張愛玲對胡蘭成的情愫也越來越深。

1944年,兩人成婚。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

張愛玲(左)與胡蘭成(右)


然而,好景不長,1945年,日本投降,胡蘭成由於曾做過“文化漢奸”,不得不開始逃亡。逃亡期間,胡蘭成的負心漢屬性暴露,處處留情——先是與17歲的護士小周結婚,之後又在逃亡中與寡嬸範秀美進行了同居生活。

1946年2月,張愛玲歷經千辛萬苦後,從上海到溫州尋找許久不見的丈夫胡蘭成。

然而,對於她的突然造訪,胡蘭成卻沒有半點驚喜,極不耐煩地吐出了那句:

“你來做什麼?快回去!”

晴天霹靂——張愛玲以為丈夫在逃難中受苦,未曾想,他卻始終享受在他的溫柔鄉中。

張愛玲少年成名,骨子裡本就清高。然而,借力於她在文學世界中筆下生花的敏感與細膩,卻成為了她在被負心的遭遇中的催化毒藥

常人難以想象其中傷痛,如她自己在《小團圓》中所寫:

“那痛苦像火車一樣轟隆轟隆一天到晚開著,日夜之間沒有一點空隙,一醒來它就在枕邊,是隻手錶,走了一夜。”

《懷香記》中有句廣為流傳的句子,“痴心婦人負心漢,這等相思空好看。”


"

在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柳原說過這樣一句話: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如果這話以第一人稱出自作者之口,也毫不令人詫異。

一、孤冷,由愛而生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

張愛玲



頭微揚,眉毛高挑著,雙脣緊閉——這張照片顯示出張愛玲滲透在骨子裡的自信與性情中的孤冷。

浮現在我們心頭的那些詞語,冷漠寡情也罷,孤芳自賞也罷,總能從她的作品或人生經歷中找到印證。

但張愛玲的某些句子又引得讀者深思——

“見到他之後,自己可以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裡,就是因為她心裡的歡喜,在塵埃裡都可以開出花來。”

對於能寫出這樣的文字的人,怎會和“孤高”扯上干係?

這樣深沉的愛如靜水流深,亦飽含著純情與天真,只令人覺著是個極度痴情的女子

該是粉紅色的,而不是黑白色;嘴角該向上走,眼角也不該那麼冷峻。

可惜,張愛玲所遇到的胡蘭成,卻是個十足的負心漢

張愛玲與胡蘭成最初的相識,是由文字結緣。

那時,胡蘭成在南京養病期間,無意中在《天地》雜誌中讀到了張愛玲所寫的《封鎖》,便寄信給編輯,對張愛玲的小說表示高度讚賞,編輯回信稱作者為一位才分頗高的女性,胡蘭成自此便對張愛玲產生了一種莫名的衝動,念念不忘,回到上海後便打探到了其地址——靜安寺路赫德路口192號公寓6樓65室,如獲至寶。

亂世之中,二人相識。胡蘭成欣賞張愛玲的才華,並不顧及與張愛玲相差14歲,開始對她果斷追求,他們無話不談——聊文學、聊藝術、聊音樂、聊繪畫……胡蘭成自然是懂得張愛玲的。

而張愛玲在一生的親密關係中所看重的,恰恰就是“被懂得”

就像廖一梅在《柔軟》一書中寫道:

“每個人都很孤獨。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於是,隨著兩人的交往逐漸深入,張愛玲對胡蘭成的情愫也越來越深。

1944年,兩人成婚。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

張愛玲(左)與胡蘭成(右)


然而,好景不長,1945年,日本投降,胡蘭成由於曾做過“文化漢奸”,不得不開始逃亡。逃亡期間,胡蘭成的負心漢屬性暴露,處處留情——先是與17歲的護士小周結婚,之後又在逃亡中與寡嬸範秀美進行了同居生活。

1946年2月,張愛玲歷經千辛萬苦後,從上海到溫州尋找許久不見的丈夫胡蘭成。

然而,對於她的突然造訪,胡蘭成卻沒有半點驚喜,極不耐煩地吐出了那句:

“你來做什麼?快回去!”

晴天霹靂——張愛玲以為丈夫在逃難中受苦,未曾想,他卻始終享受在他的溫柔鄉中。

張愛玲少年成名,骨子裡本就清高。然而,借力於她在文學世界中筆下生花的敏感與細膩,卻成為了她在被負心的遭遇中的催化毒藥

常人難以想象其中傷痛,如她自己在《小團圓》中所寫:

“那痛苦像火車一樣轟隆轟隆一天到晚開著,日夜之間沒有一點空隙,一醒來它就在枕邊,是隻手錶,走了一夜。”

《懷香記》中有句廣為流傳的句子,“痴心婦人負心漢,這等相思空好看。”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

張愛玲



後人評價張愛玲冷漠、無情、孤高,然而,張愛玲吊梢眉與冷峻面容的背後,卻藏著她曾經十足的痴情。

但是,被最深愛的人傷害過,那所有“低到塵埃裡的喜歡”,全部都飛灰湮滅了。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張愛玲與其讀者,不存在原諒與被原諒的關係。認識了從前的張愛玲後,我們僅僅是好像讀懂了她的人生。

二、冷漠,不過是自我保護

我和張愛玲自然不相識,但是我有一位大我十歲的朋友,卻讓我對她有同感。

她是我所認識的少數極其理性的女生,我們在網絡上聊天時,大多數情況下她的回覆都言簡意賅。

幾個字能說完的,自然不說一句話。

這樣的精簡與高效,自然少有溫度。

起初,我以為她就是少言寡語的冷淡性格,出於學心理學的敏感,我猜想大概是與原生家庭關係的投射。

然而,隨著我們的接觸越來越深入,我漸漸感受到,她待人這樣看似“冷漠”的態度,並不是從小便受家庭中親密關係影響而形成的。後來她告訴我,是她年輕時在情感上的受到的傷害使她穿上了保護自己的堅定鎧甲。

在心理學上,冷漠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

心理學上著名的哈羅博士的幼猴實驗,證明了“冷漠將會是隔開與他人交往的最有力的工具”。避免交往,自然會避免後續交往過程中產生的傷害。

我曾在《時間的禮物》中看到這樣一句話,主人公對妻子的想法——


"

在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柳原說過這樣一句話: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如果這話以第一人稱出自作者之口,也毫不令人詫異。

一、孤冷,由愛而生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

張愛玲



頭微揚,眉毛高挑著,雙脣緊閉——這張照片顯示出張愛玲滲透在骨子裡的自信與性情中的孤冷。

浮現在我們心頭的那些詞語,冷漠寡情也罷,孤芳自賞也罷,總能從她的作品或人生經歷中找到印證。

但張愛玲的某些句子又引得讀者深思——

“見到他之後,自己可以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裡,就是因為她心裡的歡喜,在塵埃裡都可以開出花來。”

對於能寫出這樣的文字的人,怎會和“孤高”扯上干係?

這樣深沉的愛如靜水流深,亦飽含著純情與天真,只令人覺著是個極度痴情的女子

該是粉紅色的,而不是黑白色;嘴角該向上走,眼角也不該那麼冷峻。

可惜,張愛玲所遇到的胡蘭成,卻是個十足的負心漢

張愛玲與胡蘭成最初的相識,是由文字結緣。

那時,胡蘭成在南京養病期間,無意中在《天地》雜誌中讀到了張愛玲所寫的《封鎖》,便寄信給編輯,對張愛玲的小說表示高度讚賞,編輯回信稱作者為一位才分頗高的女性,胡蘭成自此便對張愛玲產生了一種莫名的衝動,念念不忘,回到上海後便打探到了其地址——靜安寺路赫德路口192號公寓6樓65室,如獲至寶。

亂世之中,二人相識。胡蘭成欣賞張愛玲的才華,並不顧及與張愛玲相差14歲,開始對她果斷追求,他們無話不談——聊文學、聊藝術、聊音樂、聊繪畫……胡蘭成自然是懂得張愛玲的。

而張愛玲在一生的親密關係中所看重的,恰恰就是“被懂得”

就像廖一梅在《柔軟》一書中寫道:

“每個人都很孤獨。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於是,隨著兩人的交往逐漸深入,張愛玲對胡蘭成的情愫也越來越深。

1944年,兩人成婚。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

張愛玲(左)與胡蘭成(右)


然而,好景不長,1945年,日本投降,胡蘭成由於曾做過“文化漢奸”,不得不開始逃亡。逃亡期間,胡蘭成的負心漢屬性暴露,處處留情——先是與17歲的護士小周結婚,之後又在逃亡中與寡嬸範秀美進行了同居生活。

1946年2月,張愛玲歷經千辛萬苦後,從上海到溫州尋找許久不見的丈夫胡蘭成。

然而,對於她的突然造訪,胡蘭成卻沒有半點驚喜,極不耐煩地吐出了那句:

“你來做什麼?快回去!”

晴天霹靂——張愛玲以為丈夫在逃難中受苦,未曾想,他卻始終享受在他的溫柔鄉中。

張愛玲少年成名,骨子裡本就清高。然而,借力於她在文學世界中筆下生花的敏感與細膩,卻成為了她在被負心的遭遇中的催化毒藥

常人難以想象其中傷痛,如她自己在《小團圓》中所寫:

“那痛苦像火車一樣轟隆轟隆一天到晚開著,日夜之間沒有一點空隙,一醒來它就在枕邊,是隻手錶,走了一夜。”

《懷香記》中有句廣為流傳的句子,“痴心婦人負心漢,這等相思空好看。”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

張愛玲



後人評價張愛玲冷漠、無情、孤高,然而,張愛玲吊梢眉與冷峻面容的背後,卻藏著她曾經十足的痴情。

但是,被最深愛的人傷害過,那所有“低到塵埃裡的喜歡”,全部都飛灰湮滅了。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張愛玲與其讀者,不存在原諒與被原諒的關係。認識了從前的張愛玲後,我們僅僅是好像讀懂了她的人生。

二、冷漠,不過是自我保護

我和張愛玲自然不相識,但是我有一位大我十歲的朋友,卻讓我對她有同感。

她是我所認識的少數極其理性的女生,我們在網絡上聊天時,大多數情況下她的回覆都言簡意賅。

幾個字能說完的,自然不說一句話。

這樣的精簡與高效,自然少有溫度。

起初,我以為她就是少言寡語的冷淡性格,出於學心理學的敏感,我猜想大概是與原生家庭關係的投射。

然而,隨著我們的接觸越來越深入,我漸漸感受到,她待人這樣看似“冷漠”的態度,並不是從小便受家庭中親密關係影響而形成的。後來她告訴我,是她年輕時在情感上的受到的傷害使她穿上了保護自己的堅定鎧甲。

在心理學上,冷漠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

心理學上著名的哈羅博士的幼猴實驗,證明了“冷漠將會是隔開與他人交往的最有力的工具”。避免交往,自然會避免後續交往過程中產生的傷害。

我曾在《時間的禮物》中看到這樣一句話,主人公對妻子的想法——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

《時間的禮物》



主人公妻子的境遇會是怎樣?

是啊,從來沒有人生性冷漠,如果你認識過去的她,就會看到她曾受過怎樣的傷,才忍著劇痛,在等待傷口痊癒的過程中成為了現在的樣子。

三、不要輕易評價別人,因為你沒有經歷過別人的人生

曾經有一個心理諮詢師講過她的一個來訪者的案例——雜技表演者,收入尚可但生活辛苦,在大城市工作,父親去世,母親殘疾,獨自在農村生活,後來母親被家中親屬賣掉再婚,受家暴,且與丈夫育有一子,這位來訪者面臨著要撫養繼父子女的心理與經濟雙重鬥爭。

這位諮詢師和我說,當時是電話諮詢,掛了電話她便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大哭。

我們永遠想象不到這世間有些人經歷著怎樣的痛苦與黑暗。

或許某天在街上我們就與她擦肩而過;

或許如果該女子表演完雜技後身體太過疲憊,在公交車上未讓座,還會被指責;

或許有些人對於其他的第一評價永遠是為顏值打分;

或許還有些人在羨慕著她尚可的收入……

越瞭解心理學,就會對人性有更加深刻的瞭解。隨著對人性與世界運行規律逐漸深入的認知,我越來越佩服張愛玲語言的深刻: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每個人每時每刻都是在不斷變化著的,人體的細胞會新陳代謝,每三個月替換一次,隨著舊細胞的死去,新細胞華麗誕生。由於不同細胞代謝的時間和間隔的不同,將一身細胞全部換掉,需要七年。

也就是說,在生理上,我們每七年就是另外一個人。你就是你,但你也不是你了,腦細胞是不死的。

人在心理上又何嘗不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以一定的時間週期來劃分,心理學中的發展心理學主要包括兒童心理學、中年心理學和老年心理學。每一階段的心理表徵都是截然不同的。

這意味著,就算我們不經歷什麼人生中的大起大落,當我們處於不同年齡階段下,內心的想法與狀態也截然不同,但是就個體而言,前一階段對下一階段總是有一定影響的。

那麼,如果我們不從矛盾的普遍性角度來看,而從矛盾的特殊性來看,人的心理變化會發現什麼?

魯迅先生曾在雜文小感中說道: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是覺得他們吵鬧。”

就在同一時刻,不同的人會經歷不同的事,或大或小,體味著不同的悲歡,擁有不同的心理狀態。

人與人之間互相不理解,是非常正常的事。

因為儘管你瞭解了過去的我,就有可能會理解現在的我。

但是,每個人最真實的過去,最具體的細節,往往是僅有自己知道,而不足為外人道也的。

倘若有人與你聊起他的過去,應當感謝信任,然後用心理解他。

從薩提亞模式冰山圖來看,“被理解”是人類所共有的深層渴望。

"

在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柳原說過這樣一句話: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如果這話以第一人稱出自作者之口,也毫不令人詫異。

一、孤冷,由愛而生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

張愛玲



頭微揚,眉毛高挑著,雙脣緊閉——這張照片顯示出張愛玲滲透在骨子裡的自信與性情中的孤冷。

浮現在我們心頭的那些詞語,冷漠寡情也罷,孤芳自賞也罷,總能從她的作品或人生經歷中找到印證。

但張愛玲的某些句子又引得讀者深思——

“見到他之後,自己可以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裡,就是因為她心裡的歡喜,在塵埃裡都可以開出花來。”

對於能寫出這樣的文字的人,怎會和“孤高”扯上干係?

這樣深沉的愛如靜水流深,亦飽含著純情與天真,只令人覺著是個極度痴情的女子

該是粉紅色的,而不是黑白色;嘴角該向上走,眼角也不該那麼冷峻。

可惜,張愛玲所遇到的胡蘭成,卻是個十足的負心漢

張愛玲與胡蘭成最初的相識,是由文字結緣。

那時,胡蘭成在南京養病期間,無意中在《天地》雜誌中讀到了張愛玲所寫的《封鎖》,便寄信給編輯,對張愛玲的小說表示高度讚賞,編輯回信稱作者為一位才分頗高的女性,胡蘭成自此便對張愛玲產生了一種莫名的衝動,念念不忘,回到上海後便打探到了其地址——靜安寺路赫德路口192號公寓6樓65室,如獲至寶。

亂世之中,二人相識。胡蘭成欣賞張愛玲的才華,並不顧及與張愛玲相差14歲,開始對她果斷追求,他們無話不談——聊文學、聊藝術、聊音樂、聊繪畫……胡蘭成自然是懂得張愛玲的。

而張愛玲在一生的親密關係中所看重的,恰恰就是“被懂得”

就像廖一梅在《柔軟》一書中寫道:

“每個人都很孤獨。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於是,隨著兩人的交往逐漸深入,張愛玲對胡蘭成的情愫也越來越深。

1944年,兩人成婚。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

張愛玲(左)與胡蘭成(右)


然而,好景不長,1945年,日本投降,胡蘭成由於曾做過“文化漢奸”,不得不開始逃亡。逃亡期間,胡蘭成的負心漢屬性暴露,處處留情——先是與17歲的護士小周結婚,之後又在逃亡中與寡嬸範秀美進行了同居生活。

1946年2月,張愛玲歷經千辛萬苦後,從上海到溫州尋找許久不見的丈夫胡蘭成。

然而,對於她的突然造訪,胡蘭成卻沒有半點驚喜,極不耐煩地吐出了那句:

“你來做什麼?快回去!”

晴天霹靂——張愛玲以為丈夫在逃難中受苦,未曾想,他卻始終享受在他的溫柔鄉中。

張愛玲少年成名,骨子裡本就清高。然而,借力於她在文學世界中筆下生花的敏感與細膩,卻成為了她在被負心的遭遇中的催化毒藥

常人難以想象其中傷痛,如她自己在《小團圓》中所寫:

“那痛苦像火車一樣轟隆轟隆一天到晚開著,日夜之間沒有一點空隙,一醒來它就在枕邊,是隻手錶,走了一夜。”

《懷香記》中有句廣為流傳的句子,“痴心婦人負心漢,這等相思空好看。”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

張愛玲



後人評價張愛玲冷漠、無情、孤高,然而,張愛玲吊梢眉與冷峻面容的背後,卻藏著她曾經十足的痴情。

但是,被最深愛的人傷害過,那所有“低到塵埃裡的喜歡”,全部都飛灰湮滅了。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張愛玲與其讀者,不存在原諒與被原諒的關係。認識了從前的張愛玲後,我們僅僅是好像讀懂了她的人生。

二、冷漠,不過是自我保護

我和張愛玲自然不相識,但是我有一位大我十歲的朋友,卻讓我對她有同感。

她是我所認識的少數極其理性的女生,我們在網絡上聊天時,大多數情況下她的回覆都言簡意賅。

幾個字能說完的,自然不說一句話。

這樣的精簡與高效,自然少有溫度。

起初,我以為她就是少言寡語的冷淡性格,出於學心理學的敏感,我猜想大概是與原生家庭關係的投射。

然而,隨著我們的接觸越來越深入,我漸漸感受到,她待人這樣看似“冷漠”的態度,並不是從小便受家庭中親密關係影響而形成的。後來她告訴我,是她年輕時在情感上的受到的傷害使她穿上了保護自己的堅定鎧甲。

在心理學上,冷漠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

心理學上著名的哈羅博士的幼猴實驗,證明了“冷漠將會是隔開與他人交往的最有力的工具”。避免交往,自然會避免後續交往過程中產生的傷害。

我曾在《時間的禮物》中看到這樣一句話,主人公對妻子的想法——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

《時間的禮物》



主人公妻子的境遇會是怎樣?

是啊,從來沒有人生性冷漠,如果你認識過去的她,就會看到她曾受過怎樣的傷,才忍著劇痛,在等待傷口痊癒的過程中成為了現在的樣子。

三、不要輕易評價別人,因為你沒有經歷過別人的人生

曾經有一個心理諮詢師講過她的一個來訪者的案例——雜技表演者,收入尚可但生活辛苦,在大城市工作,父親去世,母親殘疾,獨自在農村生活,後來母親被家中親屬賣掉再婚,受家暴,且與丈夫育有一子,這位來訪者面臨著要撫養繼父子女的心理與經濟雙重鬥爭。

這位諮詢師和我說,當時是電話諮詢,掛了電話她便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大哭。

我們永遠想象不到這世間有些人經歷著怎樣的痛苦與黑暗。

或許某天在街上我們就與她擦肩而過;

或許如果該女子表演完雜技後身體太過疲憊,在公交車上未讓座,還會被指責;

或許有些人對於其他的第一評價永遠是為顏值打分;

或許還有些人在羨慕著她尚可的收入……

越瞭解心理學,就會對人性有更加深刻的瞭解。隨著對人性與世界運行規律逐漸深入的認知,我越來越佩服張愛玲語言的深刻: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每個人每時每刻都是在不斷變化著的,人體的細胞會新陳代謝,每三個月替換一次,隨著舊細胞的死去,新細胞華麗誕生。由於不同細胞代謝的時間和間隔的不同,將一身細胞全部換掉,需要七年。

也就是說,在生理上,我們每七年就是另外一個人。你就是你,但你也不是你了,腦細胞是不死的。

人在心理上又何嘗不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以一定的時間週期來劃分,心理學中的發展心理學主要包括兒童心理學、中年心理學和老年心理學。每一階段的心理表徵都是截然不同的。

這意味著,就算我們不經歷什麼人生中的大起大落,當我們處於不同年齡階段下,內心的想法與狀態也截然不同,但是就個體而言,前一階段對下一階段總是有一定影響的。

那麼,如果我們不從矛盾的普遍性角度來看,而從矛盾的特殊性來看,人的心理變化會發現什麼?

魯迅先生曾在雜文小感中說道: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是覺得他們吵鬧。”

就在同一時刻,不同的人會經歷不同的事,或大或小,體味著不同的悲歡,擁有不同的心理狀態。

人與人之間互相不理解,是非常正常的事。

因為儘管你瞭解了過去的我,就有可能會理解現在的我。

但是,每個人最真實的過去,最具體的細節,往往是僅有自己知道,而不足為外人道也的。

倘若有人與你聊起他的過去,應當感謝信任,然後用心理解他。

從薩提亞模式冰山圖來看,“被理解”是人類所共有的深層渴望。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

薩提亞模式冰山圖


但是不論我們是否瞭解他人的過去,都不能輕易地、靜止地、孤立地對任何人做出評價。

我曾經看過藏傳佛教導師宗薩仁波切說的一句話:

“與任何人相處,時間長了肯定都能看出毛病,因為眼睛就是業力專門為我們準備的。因此,我們需要認清自己的評判標準來自於自我,而不要輕易評論他人的是非功過。其實,你看到的,只是業力允許你看到的。

願我們都能先從自身做起,認識從前的自己,原諒現在的自己。

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