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味”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味道?'

語文 文化 千育教育 2019-08-24
"

近些年,我一直用“有沒有語文味”或“語文味濃淡”來評價語文課。總體認為現在很多語文課語文味缺失,希望各級教研部門下大力氣扭轉這種傾向,讓語文教學回歸本位,充滿濃濃的語文味。

“語文味”一詞,是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學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程少堂先生在2001年提出的教學理念。到底什麼是語文味呢?程老師是這樣說的:“語文教學過程中,主張語文教學要返樸歸真,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係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

這一理念提出之後,受到我國語文教育學術界和實踐界的廣泛關注,“語文味”一詞立刻在互聯網上廣泛流行開來,上海《現代教學》《小學語文教師》兩雜誌先後討論語文味。從2002年開始,我國語文界許多名家在學術論文或評課中都開始廣泛使用“語文味”這一概念。

程老師定義的“語文味”,可謂是“人間美味”,能調製出那樣美味的語文教師鳳毛麟角,語文老師可以把那樣的“大廚”作為榜樣,把那種境界當作一種追求。

其實,對於一個普通的語文教師來說,“語文味”這個概念可以講得更通俗一些,或者說更接地氣一些,能讓語文老師一看就懂,促使他們在課堂上去主動、精心地“調製”這種味道。

特級教師王崧舟說:語文味就是守住語文本體的一畝三分地。語文的本體是什麼?顯然不是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容,即“寫的什麼”,而是用什麼樣的語言形式來承載這些內容,即“怎麼寫的”。語文要學的就是“這個”。語文味表現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註、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特級教師週一貫說:語文味總是原生於學生“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之中,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運用之中,如果教師只是關注課文言語傳達的內容,只是大講特講課文說了什麼,並由此洋洋灑灑地牽出與此相關的許多課外資料,以為這就是體現了“語文是一種精神建設”,完全忽略了課文“怎麼說”和“為什麼這樣說”的語言表達之魅力。那麼,這樣的語文課,也許有了濃濃的知識味和文化味,卻沒有濃濃的語文味……真正的語文味應當是語文的言語形式和思想內容之間的同構共生之“真”,和諧統一之“善”和珠聯璧合之“美”。

特級教師黃厚江說:語文就是語文,要求語文課應該有語文的味道。是不是真正的語文課,除了可以理性地進行指標分析,還可以根據感覺去判斷。

這幾位特級教師通俗地說明了語文味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味道了。語文課就是要堅守學科特點,以語言學習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主線,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目的。如果一節語文課偏離了語文學科本位,就沒有語文味或語文味就淡一些。

評價一節語文課,無法做到裁判員用秒錶給跑步運動員測時那麼那樣準確,那樣量化。就像黃厚江老師說的那樣,“除了可以理性地進行指標分析,還可以根據感覺去判斷。”判斷的依據是什麼?就是有沒有語文味。

水果有水果味,蔬菜有蔬菜味,饅頭有饅頭味。語文課為精神食品,也可以有它獨特的味道。我們聽一節課也可以說是在品味、咀嚼其中的味道。筆者認為不僅可以用有沒有語文味評價語文課,而且這種評價更形象,更生動,更能彰顯語文學科特點,更能促進語文教學守住自己的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