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室:看五倍於課本的“閒書”,孩子才能形成語文能力'

"
"
家長教室:看五倍於課本的“閒書”,孩子才能形成語文能力

不少爸媽甚至部分老師都存在著一個認識上的誤區,總覺得學生看課外書是看“閒書”。他們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聽寫、背誦、寫作文……似乎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這種想法,其實還是應試教育衍生出的怪胎。

許多文字上有造詣的作家、學者總結自己成長經歷時,總少不了青少年時期博覽群書,即便是班級上語文成績較好的同學也常常是對課外書刊情有獨鍾。

有專家研究證明:一個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只有達到課本的4-5倍的時候,才會形成語文能力。在這個方面,特級教師竇桂梅堪為典範:她所帶的一個班自小學一年級開始,至六年級畢業,學生積累了100多個寓言,200多條古今中外名言警句,300多首古今詩辭,1000多條成語,因而她的學生文筆流暢,出口成章。

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說過:一個多讀書的人,其視野必然開闊,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著。也就是說,多讀書,不僅能使人變得視野開闊,知識豐富,而且還能使人具有遠大的理想,執著的追求。

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也說過,他學習語文,三分得益於課內,七分得益於課外。的確如此,我們從各種課外書中可以獲取豐富的知識,通過閱讀,我們可以跨越時空,瞭解古今中外的事情。我們還可以通過閱讀和各種名人對話。不僅如此,多讀課外書還能提高你的作文能力。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以這樣說,凡是作文寫得好的同學,都是喜歡課外閱讀的,因為我們可以從課外書中學到一些好詞佳句,可以學到一些寫作的方法,可以積累一些寫作的素材。當然,讀課外書的好處還有好多,我想喜歡課外閱讀的同學都能深切地體會到。

總之,一個人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他才會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會完成終身學習的任務,他還會是一個不斷提升自己,不斷成長的人。如果一個人養不成讀書的習慣,他就是一個很容易寂寞,很容易煩躁的人,是一個眼界不寬的人。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適合讀哪些書?

因為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不一樣,所以專家認為:

學齡前的兒童,讀的書可以以圖為主,字大一點,書簿一點。因為孩子小,不會選書,所以家長要幫著孩子參謀著選書。許多家長給孩子買了書,發現孩子不愛看,就以為孩子不喜歡看課外書,諸不知有時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長自己身上。有可能是家長選的書不適合孩子看,二是選的書難度高於孩子的閱讀水平。

替學齡前的兒童選書時要注意

一、最好是圖文並茂的,圖多對開發孩子右腦有好處。可以豐富孩子頭腦中的表像,對孩子今後創造力的發展有好處。

二、書儘量選簿一點的,最好是一本書裡只有一兩個故事的,這樣孩子很快能讀完一本,內心就能產生一種成就感和愉悅感。下次就還會想讀。如果家長為了省錢,給孩子買那種少圖的、故事多的,很厚的書,孩子就會喪失讀書的興趣。

別錯過閱讀關鍵期

1935年,奧地利著名的生態學家、諾貝爾獲得者洛倫茲經過發現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像小鴨、小鵝這類動物,總是喜歡在破殼的前兩天追逐它第一次見到的活動的物體。比如:第一次見到的是母鵝,就追母鵝;第一次見到的是人,就追人,以為人就是自己的媽媽。並且這個習慣會長期保持。如果在這一兩天內,將它與母鵝或人分開,那麼過後,母鵝或人與小鵝再怎麼接觸,它也不會追逐母鵝或人了,這是由大腦的結構決定的。洛倫茲把這種現象叫"印刻現象",把小鵝的這個時期,叫關鍵期。

再比如小羊剛出生後的幾天不在媽媽身邊,以後它就不再合群而總是亂跑。如果小鳥出生後的頭幾周不在鳥群生活,它將永遠不能唱出動聽的"歌聲"。

有一個印度男孩只有幾個月大的時候就被狼叼去哺養,8歲時才被人從狼窩中救出來。由於多年來與狼生活在一起,錯過了學習語言、行走、運動等關鍵期,她不會走,不會用手拿東西,只會爬。她的習性是白天潛伏,夜間活動,午夜嚎叫,只會用嘴叼吃生肉。人們努力教育她去掉狼性,恢復人性,但收效甚微。一個簡單的站立她學了2年時間,走路學了6年時間。17歲臨死時才學會了十幾個單詞,智力僅相當於4歲的孩子。

我國"豬孩"王顯鳳從小被繼父遺棄在豬圈中吃豬奶長大。她學會了在豬槽中搶食、啃草根樹皮、扒土、蹭癢。一直到8歲才被人發現,救出來後,發現她不會說話、穿衣、吃飯,跟豬的習性一樣,專業人員運用各種方法對她教育、訓練了3年,她仍然只有68的低智商。

"狼孩""豬孩"都是從8歲被人發現、解救,再由專業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施以專業的救治、矯正。但是,再好的教育條件,也沒能使她們恢復"人性",她們落下了"弱智"的終身殘疾,原因就是錯過了學習的"關鍵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