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雲、騰訊雲、阿里雲,三虎相爭,混戰剛剛開始

不久前,華為新推出的榮耀Magic手機因為附帶人工智能技術,比如能夠採集機主的微信聊天記錄自動向你推薦附近的餐廳、酒店等等,引發了騰訊公司的極大不滿。兩家大公司圍繞用戶數據權展開激烈爭論,甚至要對簿公堂。

華為雲、騰訊雲、阿里雲,三虎相爭,混戰剛剛開始

用戶數據的所有權到底算誰的?為了一點用戶數據,大家大公司寸土必爭,用戶數據有這麼重要嗎?華為這次採取的是進攻姿態,騰訊是一步不能後退的激烈防守,隨著各家大公司業務範圍的擴展,這樣圍繞數據產權的爭鬥,會不會成為將來各大互聯網公司白熱化競爭的一種“新常態”?

在這些年業界圍繞AI(人工智能)展開的熱情追捧背後,圍繞用戶數據的爭鬥,我們開始嗅到了一種令人不安的凶險氣息:美其名曰“人工智能”四個大字的背後,所有的巨型商業公司都在實現自己和超級政府一樣的“帝皇使命”:那就是實現對每一個個體生命從出生到死亡的一系列所有生命活動的精確控制。

華為雲、騰訊雲、阿里雲,三虎相爭,混戰剛剛開始

沒錯,就像有人譬喻的那樣:如果AI是人腦中樞神經這樣的明珠,那麼像雲服務這樣的計算能力輸出,就是未來主宰地球和人類的超級大腦。這也是繼阿里巴巴推出雲服務之後,騰訊和華為相繼徵逐這樣主戰場的最重要動因。

雲服務有這麼重要嗎?

在業界,亞馬遜公司於2006年就最早推出了雲計算服務。如果撇開那些艱深的技術解釋,你會發現,雲服務不是別的,打一個比喻的話,假設亞馬遜原來是一家買桶裝礦泉水的公司,後來發現,以它買水的經驗和能力,它還可以為每家用戶提供自來水服務,你只要打開水龍頭,想用多少,就按照多少用水量交費。這當然比賣桶裝水賺錢多了。

華為雲、騰訊雲、阿里雲,三虎相爭,混戰剛剛開始

(華為現任董事會成員合照。有分析認為,像華為雲服務這樣的戰略業務轉型的提出,甚至會影響到2018年的董事會改選)

把自己富餘的計算能力轉化為一種隨時可以輸出的公共資源,亞馬遜的雲計算服務AWS(Amazon Web Services)不僅極大提升了一家物流公司的利潤率,更使之成為一個獨立的利潤金礦來源。到2017年的第一季度,亞馬遜的AWS服務收入已經達到41億美元,成為公認的業界翹楚。

在華為、騰訊和阿里三大巨頭中,阿里是最早(2009年)推出雲計算服務的。按照馬雲在2010年一次公開演講中的說法,如果阿里巴巴“不做雲計算,將來就會死掉”。換言之,阿里是將雲服務視為“救命稻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無論是阿里電商業務高達80%左右的毛利率,還是像淘寶天貓這樣的絕對壟斷行業地位,都不能持續太久,這也是阿里過去幾年中持續激進轉型螞蟻在線金融、數字娛樂、雲計算等“創新業務”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儘管阿里做的早,投入大(業界估測其雲服務業務部門的僱員已經接近5000人),但最新一個季度2017年第一季度的雲服務收入僅為3.6億美元,幾乎只是亞馬遜公司雲收入的一個零頭。

雲計算眼下還不賺錢(阿里過去四個季度的虧損總額高達近20億元人民幣),這也是騰訊和華為過去幾年中遲遲沒有大舉進入的原因。可是,當時鍾轉到2016和2017年,騰訊和華為的調門就完全改變了。

華為雲、騰訊雲、阿里雲,三虎相爭,混戰剛剛開始

前面說到,雲服務對於阿里來說是一根“救命稻草”,而且就像阿里的任何一種業務轉型一樣,都是從“電商沙皇”馬雲那裡直接推動的,那麼騰訊的雲服務更像是一種“內生性”的自我業務成長衝動,對於大騰訊來說,遊戲、媒體和支付業務都蒸蒸日上,雲服務雖然被小馬哥提到“雲+人工智能相當於電+計算機”的新高度,但云計算對於騰訊來說,依然只是“錦上添花”的重要戰略業務。

根據騰訊的官方數據,其2017年第二季度包括雲服務在內的其他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了177%,達到96億元人民幣,這也是騰訊過去連續幾個季度在雲服務業務實現三位數的增長速度。過去5年中,騰訊雲服務的開放平臺累計扶持了30家上市公司,註冊創業者超過600萬,對合作夥伴的分成達160億元。

前有阿里、騰訊兩虎相爭,北極熊華為已經伺機在後。和阿里、騰訊不同的是,華為天生缺少互聯網基因,但的的確確是一個“門口的野蠻人”,華為進入雲計算市場的風格非常“華為”——僅僅是雲部門的人數,2017年就要增加2000人!

原因無他。雲服務對於華為來說,是覬覦已久的“新牧場”。傳統通信市場增長乏力,從近年來殺入手機終端市場,到發力企業服務,再到大舉進入雲計算,華為的風格很大程度是任正非的個人風格:看準了,就不惜孤注一擲。

三家雲的不同面貌

雲計算服務背後的實力比拼,是不同類型公司計算能力的大比拼。雲計算因為這種計算能力的可塑性強(可以為客戶獨身定製),而且可擴張性強(可以隨著用戶需求而變化),因此被形象地稱為不可名狀、隨處漂浮、充滿彈性的“雲”。

華為雲、騰訊雲、阿里雲,三虎相爭,混戰剛剛開始

(小馬哥過去兩年來頻頻為騰訊雲站臺背書,雲服務在騰訊從過去的雪藏業務,正在演進為明星業務)

提供雲服務的大公司幾乎都有著獨特的與眾不同的企業基因,這很大程度也決定了不同的“雲端”面貌。

以華為云為例。華為雲的優勢是技術儲備和全生態鏈,劣勢是缺少互聯網基因,企業服務業務的經驗相對不足。眾所知周,華為是國內技術能力最強、全球化能力最突出的科技公司,從當年的通訊設備起家,近年來華為在企業服務和手機終端的表現,同樣令業界刮目相看,像華為手機的最新出貨量已經超過蘋果,全球第二,這恐怕也是騰訊處處不得不堤防華為這個野蠻人新面孔的主要原因。

華為雲令人忌憚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個企業的彪悍統一的行事風格。隨著華為雲成為公司一個重要的獨立新興業務部門,有人估測,華為雲會直接推動整個華為公司業務的全面重組,作為“一種勢必會影響到公司業務流程、結構、組織與管理的變革驅動力”,華為雲服務的未來,甚至關係到2018年華為董事會的改選問題。

阿里雲的特點是其戰略能力和現金流優勢,缺點是其商業場景單一,似乎只是為流量服務而生的一家企業。馬雲不差錢,可以大手筆投入雲服務這樣的戰略型業務。

相比較而言,騰訊雲像極了小馬哥的風格:非常務實,內部協作力強,缺點是騰訊過去20多年來一直擅長做對個人的服務(To C),但這並不影響其在微信支付這樣的企業服務市場上對支付寶構成的巨大威脅,當然,整體而言,企業服務的經驗不足,依然是騰訊雲需要面臨的挑戰。

從2006年開始掛在嘴邊的“雲計算”,到近幾年來最時髦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IT互聯網界從來不缺少新名詞,但是就像馬化騰指出的那樣,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這些時髦概念從來就不是一種概念,而應該是一種能力,現在這種能力首先表現為這家公司的“雲計算”能力,從服務器託管、域名註冊到數據存儲、內容分發和數據分析,只有雲計算才能為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提供現實的“跑道”。

誰有機會能夠摘取雲服務這顆大地上的雲端明珠,對於華為、騰訊和阿里來說,隨著各自的競爭邊界越來越趨同和重合,一場大規模的混戰才剛剛開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