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雲從科技副總裁張立:著眼金融數據安全 人工智能應用升溫'

"

易妍君

在金融科技賽道上,擁有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的科技公司正在成為重要的市場參與者。

當站在科技前端的人工智能科技公司遇上傳統銀行業務,兩者會擦出怎樣的火花?科技公司如何助力銀行業務的轉型升級?在科技公司眼中,金融科技的發展又將呈現出何種趨勢?

日前,雲從科技副總裁張立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對風控水平有著極高要求的行業,銀行之所以能夠與人工智能這種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的新技術快速融合、發生化學反應,是因為在合適的時間點,兩個產業相互之間找到了合適的交叉點。雲從科技結合了銀行本身的業務發展節奏、業務需求,與銀行一起成長。去年下半年以來,雲從科技參與了央行制定刷臉支付規範的整個流程。今年4月起,央行開始做刷臉支付試點,雲從科技也是配合央行做試點工作的核心公司。

科技賦能需找準切入口

《中國經營報》:你認為,銀行科技發展進行到了哪個階段?金融科技公司是如何切入銀行入口的?

張立:隨著各大銀行開始重視“第二增長曲線”以及銀行4.0時代的到來,此前信息化建設相對健全的金融機構,也在尋求將科技能力輸出,去連接更多的G端(政府)、賦能B端、突破C端。就C端的突破來看,銀行想要解決的問題是,找回過去在互聯網金融的衝擊下,銀行失去的C端市場。於是這些年,銀行一直在大力發展普惠金融。而在服務小微企業、C端客戶方面,銀行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風險可控。由此,銀行需要新的技術手段來補足其科技能力的短板,新的技術手段建設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等。

作為金融科技公司,雲從科技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與銀行達成合作夥伴關係,除了銀行在新的發展階段衍生出對科技能力的新需求,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工智能技術在現階段有了一定突破。也就是說,這兩者之間互相有需求。人工智能技術需要場景才能夠落地,在實驗室的封閉環境中只能去驗證試驗數據。當然,銀行需要穩定,新技術的進入並不代表其將顛覆原來所有的傳統操作系統。雲從科技的做法是,切入到銀行業務之後,與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實驗室。經雙方共同打磨的技術,先在銀行內部試用,如果技術可行再進行全行推廣。我認為,科技公司只要找到好的切入點,以最佳姿勢切入進去,就可以被銀行所接受。

《中國經營報》:在你看來,目前國內人工智能的應用達到了何種水平?金融科技公司又有哪些技術積累?

張立:客觀來看,目前人工智能技術還是在做單點突破。因為人工智能是核心底層技術的創新,需要很多年的發展。大家對人工智能的期望與實際技術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這個過程中,人工智能公司也存在巨大壓力。

雲從科技的創始人周曦博士在2011年被中科院百人計劃引進回國,加入了中科院。此後,周曦博士在中科院潛心研究了4年,雲從科技的核心技術也是在這個階段積累起來的。2018年3月,雲從科技讓跨鏡追蹤(ReID)在準確率上首次達到商用水平。2019年3月,雲從科技再創跨鏡追蹤三項世界紀錄。

《中國經營報》:金融科技公司主要為銀行提供哪些服務?隨著金融科技的不斷髮展,其業務模式有何變化?

張立:2015年,身份識別漏洞的曝光,觸發銀行開始探索生物識別系統,央行邀請了眾多科技公司進行技術PK。當時,央行的一個重要選擇標準是,生物識別技術能否被驗證。雲從科技被選中,隨之以技術公司的身份切入銀行業務。

起初,我們從生物識別系統開始切入,隨著銀行對雲從科技提出的要求逐步提升,雲從科技又研發了適用於銀行前端人證核驗設備的智能化模塊,將其疊加在原有的機具設備上,也研發了VIP識別攝像機;去年上半年,我們開始幫銀行做大數據風控;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們則開始配合央行做刷臉支付的技術標準、技術方案。

這幾年,作為金融科技公司的一員,雲從科技跟銀行一起在成長,銀行對自己的要求逐漸在提高。這個過程中,也給了雲從科技大量的時間,跟銀行一起去打磨技術和場景的結合,形成有價值、能夠解決問題的產品。就商業模式而言,在業務2.0階段,雲從科技主要是賣產品、賣服務和解決方案。

大數據應用基礎是信息安全

《中國經營報》:有觀點認為,基於大數據的人臉識別應用暗藏安全隱患。對此,你怎麼看?

張立:人臉識別技術數據的獲取、處理和應用具有極強的隱私性與領域擴展性,關乎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甚至國家信息安全,雲從科技對此也保持著極強的敏感度。

作為中科院體系的“國家隊”,雲從科技承擔了很多國家平臺的建設任務,數據安全是雲從科技作為國家平臺建設者首要考慮的問題。對於如何讓數據在合適的場景下進行合法合規的使用,從而降低數據使用的風險、提升數據使用的效率,雲從科技積累並總結了一套完善的方法體系,不僅用技術手段去保駕護航,同時在數據的使用制度上也跟國家相關部委共同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方案。

《中國經營報》:在大數據風控方面,金融科技公司目前能夠提供怎樣的解決方案?取得了哪些效果?

張立:經過大量的場景嘗試,雲從科技在實際問題中不斷優化算法,已經形成了一套閉環的體系。比如,專注於金融領域的雲從靈雲智能風控系統,通過該平臺,銀行可以自主掌控風控核心環節。並提供集數據處理、分類、建模、模型評估為一體的機器學習建模工具。又如雲從琢光決策引擎,其具備強大的銀行業務知識網絡,能夠快速響應客戶的相關問題,為客戶提供智能決策服務,提升銀行的決策精準性和前瞻性。

此外,雲從科技針對“螞蟻借唄”項目的綜合解決方案,為其設計了定製化風控策略,包括反欺詐策略集、風險信用違約模型以及授信額度策略模型三個模塊。並在此基礎上,引入外部數據源(補充風控)以及策略流程的優化設計(優化成本和效率)。

《中國經營報》:你認為,未來銀行科技發展將呈現出何種趨勢?在助力其發展的過程中,如何看待金融科技公司的定位?

張立:未來的銀行將不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行為。在經歷了以物理網點、網絡銀行為主導的兩個發展階段後,銀行將變為“隨時隨地、無處不在的金融”。全新的智慧金融,將完全以“人”為中心,擺脫物理網點和機具設備的限制,完全圍繞客戶,使其在所到之處、所需之時能夠擁有更為易用、便利的金融服務。

就業務定位而言,以雲從科技為例,我們在切入銀行業務之前,市場上已經存在大量圍繞銀行生存的金融服務公司、科技公司。但云從科技與傳統做金融機構信息化系統的公司並不會形成競爭關係。因為雲從科技的定位是在服務傳統業務的信息化系統基礎上,疊加智能化手段,進而提升銀行系統的智能化水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