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豫劇“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中的且行藝術所佔比重較大,這與合稱為“豫劇名且六大家”的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幾十年的舞臺實踐與教學是密不可分的。她們基於傳統、繼承革新、大膽吸收融合姊妹藝術、排演新戲,令豫劇面貌為之一新。她們還竭盡全力培養藝術傳人,讓豫劇得以薪火相傳。

"

豫劇“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中的且行藝術所佔比重較大,這與合稱為“豫劇名且六大家”的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幾十年的舞臺實踐與教學是密不可分的。她們基於傳統、繼承革新、大膽吸收融合姊妹藝術、排演新戲,令豫劇面貌為之一新。她們還竭盡全力培養藝術傳人,讓豫劇得以薪火相傳。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那些頗有成就的豫劇藝術家

豫劇演員化妝照

常香玉,原名張妙玲,1922年出生於河南省鞏縣(即現如今的河南省鞏義市)。她自幼跟隨父親“豫西調”名老藝人張福仙學戲,並拜“豫西調”名老藝人翟燕身、周海水為師,主攻且角。常香玉10歲登臺,13歲以演出王震南為其改編的六部《西廂》而轟動古城開封。自此,六部《西廂》中的《拷紅》也成為她的一部代表作。1956年,常香玉主演的豫劇《花木蘭》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為戲曲藝術片,常香玉所塑造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和“劉大哥講話理太偏”等精彩唱段一時間傳遍了長城內外,風靡華夏。2004年6月1日,常香玉病逝於鄭州。2004年7月27日,國務院為表彰常香玉一生對豫劇做出的傑出貢獻追授她為“人民藝術家”。

"

豫劇“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中的且行藝術所佔比重較大,這與合稱為“豫劇名且六大家”的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幾十年的舞臺實踐與教學是密不可分的。她們基於傳統、繼承革新、大膽吸收融合姊妹藝術、排演新戲,令豫劇面貌為之一新。她們還竭盡全力培養藝術傳人,讓豫劇得以薪火相傳。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那些頗有成就的豫劇藝術家

豫劇演員化妝照

常香玉,原名張妙玲,1922年出生於河南省鞏縣(即現如今的河南省鞏義市)。她自幼跟隨父親“豫西調”名老藝人張福仙學戲,並拜“豫西調”名老藝人翟燕身、周海水為師,主攻且角。常香玉10歲登臺,13歲以演出王震南為其改編的六部《西廂》而轟動古城開封。自此,六部《西廂》中的《拷紅》也成為她的一部代表作。1956年,常香玉主演的豫劇《花木蘭》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為戲曲藝術片,常香玉所塑造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和“劉大哥講話理太偏”等精彩唱段一時間傳遍了長城內外,風靡華夏。2004年6月1日,常香玉病逝於鄭州。2004年7月27日,國務院為表彰常香玉一生對豫劇做出的傑出貢獻追授她為“人民藝術家”。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那些頗有成就的豫劇藝術家

常香玉

雖然常香玉離世而去,但由她開創的激越奔放、大氣磅礴的“常派”藝術著稱於世,她的代表劇目“紅”(《拷紅》)、“白”(《白蛇傳·斷橋》)、“花”(《花木蘭》)及《大祭樁》、《破洪州》、《五世請纓》,也經由虎美玲、王希玲、谷秀榮、黨玉倩、汪莖珍、李金枝、王惠等嫡傳弟子及眾多的再傳弟子一代代傳承下去。在常香玉後人中,三位女兒陳小香、常小玉、常如玉均致力於研究整理演唱“常派”藝術,孫女陳柏玲,藝名“小香玉”,曾是豫劇舞臺上紅極一時的“常派”唱將,現致力於藝術教育。

"

豫劇“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中的且行藝術所佔比重較大,這與合稱為“豫劇名且六大家”的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幾十年的舞臺實踐與教學是密不可分的。她們基於傳統、繼承革新、大膽吸收融合姊妹藝術、排演新戲,令豫劇面貌為之一新。她們還竭盡全力培養藝術傳人,讓豫劇得以薪火相傳。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那些頗有成就的豫劇藝術家

豫劇演員化妝照

常香玉,原名張妙玲,1922年出生於河南省鞏縣(即現如今的河南省鞏義市)。她自幼跟隨父親“豫西調”名老藝人張福仙學戲,並拜“豫西調”名老藝人翟燕身、周海水為師,主攻且角。常香玉10歲登臺,13歲以演出王震南為其改編的六部《西廂》而轟動古城開封。自此,六部《西廂》中的《拷紅》也成為她的一部代表作。1956年,常香玉主演的豫劇《花木蘭》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為戲曲藝術片,常香玉所塑造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和“劉大哥講話理太偏”等精彩唱段一時間傳遍了長城內外,風靡華夏。2004年6月1日,常香玉病逝於鄭州。2004年7月27日,國務院為表彰常香玉一生對豫劇做出的傑出貢獻追授她為“人民藝術家”。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那些頗有成就的豫劇藝術家

常香玉

雖然常香玉離世而去,但由她開創的激越奔放、大氣磅礴的“常派”藝術著稱於世,她的代表劇目“紅”(《拷紅》)、“白”(《白蛇傳·斷橋》)、“花”(《花木蘭》)及《大祭樁》、《破洪州》、《五世請纓》,也經由虎美玲、王希玲、谷秀榮、黨玉倩、汪莖珍、李金枝、王惠等嫡傳弟子及眾多的再傳弟子一代代傳承下去。在常香玉後人中,三位女兒陳小香、常小玉、常如玉均致力於研究整理演唱“常派”藝術,孫女陳柏玲,藝名“小香玉”,曾是豫劇舞臺上紅極一時的“常派”唱將,現致力於藝術教育。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那些頗有成就的豫劇藝術家

豫劇《紅燈記》,常香玉飾老奶奶

陳素真,原名王若瑜,1918年出生,陝西省富平縣人。她自幼跟隨義父“祥符調”名老藝人陳玉庭學戲,1926年拜豫劇歷史上傑出的教育家孫延德為師,1928年登臺演出,自此開始了她輝煌的舞臺生涯。1936年,上海百代公司專程赴開封錄製了陳素真的10張唱片,這也是豫劇史上的第一批唱片。在這10張唱片中,既包括由陳素真唱紅的《春秋配》、《三上關》,也包括豫劇史上的大劇作家樊粹庭為其量身打造的《義烈風》、《滌恥血》。陳素真與樊粹庭的合作始於1934年,由樊粹庭編寫的《凌雲志》、《義烈風》、《三拂袖》、《柳綠雲》等新戲,紛紛由陳素真唱紅,而陳素真也因為這些史稱為“樊戲”的經典劇目在豫劇舞臺上大放異彩,獲得了“河南梅蘭芳”、“梆子大王”、“豫劇皇后”等榮譽。

"

豫劇“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中的且行藝術所佔比重較大,這與合稱為“豫劇名且六大家”的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幾十年的舞臺實踐與教學是密不可分的。她們基於傳統、繼承革新、大膽吸收融合姊妹藝術、排演新戲,令豫劇面貌為之一新。她們還竭盡全力培養藝術傳人,讓豫劇得以薪火相傳。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那些頗有成就的豫劇藝術家

豫劇演員化妝照

常香玉,原名張妙玲,1922年出生於河南省鞏縣(即現如今的河南省鞏義市)。她自幼跟隨父親“豫西調”名老藝人張福仙學戲,並拜“豫西調”名老藝人翟燕身、周海水為師,主攻且角。常香玉10歲登臺,13歲以演出王震南為其改編的六部《西廂》而轟動古城開封。自此,六部《西廂》中的《拷紅》也成為她的一部代表作。1956年,常香玉主演的豫劇《花木蘭》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為戲曲藝術片,常香玉所塑造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和“劉大哥講話理太偏”等精彩唱段一時間傳遍了長城內外,風靡華夏。2004年6月1日,常香玉病逝於鄭州。2004年7月27日,國務院為表彰常香玉一生對豫劇做出的傑出貢獻追授她為“人民藝術家”。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那些頗有成就的豫劇藝術家

常香玉

雖然常香玉離世而去,但由她開創的激越奔放、大氣磅礴的“常派”藝術著稱於世,她的代表劇目“紅”(《拷紅》)、“白”(《白蛇傳·斷橋》)、“花”(《花木蘭》)及《大祭樁》、《破洪州》、《五世請纓》,也經由虎美玲、王希玲、谷秀榮、黨玉倩、汪莖珍、李金枝、王惠等嫡傳弟子及眾多的再傳弟子一代代傳承下去。在常香玉後人中,三位女兒陳小香、常小玉、常如玉均致力於研究整理演唱“常派”藝術,孫女陳柏玲,藝名“小香玉”,曾是豫劇舞臺上紅極一時的“常派”唱將,現致力於藝術教育。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那些頗有成就的豫劇藝術家

豫劇《紅燈記》,常香玉飾老奶奶

陳素真,原名王若瑜,1918年出生,陝西省富平縣人。她自幼跟隨義父“祥符調”名老藝人陳玉庭學戲,1926年拜豫劇歷史上傑出的教育家孫延德為師,1928年登臺演出,自此開始了她輝煌的舞臺生涯。1936年,上海百代公司專程赴開封錄製了陳素真的10張唱片,這也是豫劇史上的第一批唱片。在這10張唱片中,既包括由陳素真唱紅的《春秋配》、《三上關》,也包括豫劇史上的大劇作家樊粹庭為其量身打造的《義烈風》、《滌恥血》。陳素真與樊粹庭的合作始於1934年,由樊粹庭編寫的《凌雲志》、《義烈風》、《三拂袖》、《柳綠雲》等新戲,紛紛由陳素真唱紅,而陳素真也因為這些史稱為“樊戲”的經典劇目在豫劇舞臺上大放異彩,獲得了“河南梅蘭芳”、“梆子大王”、“豫劇皇后”等榮譽。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那些頗有成就的豫劇藝術家

陳素真

1948年,陳素真在開封迎來了解放,她的藝術生命再次煥發,祖國各地均留下了她的演出足跡。1961年,陳素真正式落戶天津,為天津市豫劇團當家主演。1980年,河南省豫劇流派匯演在省會鄭州舉行,陳素真應邀演出《梵王宮》(又名《洛陽橋》)、《宇宙鋒》等“陳派”代表劇目,觀眾再次領略到了陳素真在《梵王宮·梳妝》中“甩大辮”的精彩表演。陳素真晚年落葉歸根回到河南,致力於培養青年演員。1994年3月29日,陳素真因病在鄭州逝世。在她之後,剛柔相濟、含蓄秀美的“陳派”藝術傳唱不衰,《梵王宮》、《三上轎》、《宇宙鋒》、《春秋配》等“陳派”劇目依舊在豫劇舞臺上演,吳碧波、關靈鳳、牛淑賢、趙吟秋、郭美金等陳素真入室弟子也在為弘揚“陳派”藝術而孜孜不倦地忙碌著。

"

豫劇“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中的且行藝術所佔比重較大,這與合稱為“豫劇名且六大家”的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幾十年的舞臺實踐與教學是密不可分的。她們基於傳統、繼承革新、大膽吸收融合姊妹藝術、排演新戲,令豫劇面貌為之一新。她們還竭盡全力培養藝術傳人,讓豫劇得以薪火相傳。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那些頗有成就的豫劇藝術家

豫劇演員化妝照

常香玉,原名張妙玲,1922年出生於河南省鞏縣(即現如今的河南省鞏義市)。她自幼跟隨父親“豫西調”名老藝人張福仙學戲,並拜“豫西調”名老藝人翟燕身、周海水為師,主攻且角。常香玉10歲登臺,13歲以演出王震南為其改編的六部《西廂》而轟動古城開封。自此,六部《西廂》中的《拷紅》也成為她的一部代表作。1956年,常香玉主演的豫劇《花木蘭》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為戲曲藝術片,常香玉所塑造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和“劉大哥講話理太偏”等精彩唱段一時間傳遍了長城內外,風靡華夏。2004年6月1日,常香玉病逝於鄭州。2004年7月27日,國務院為表彰常香玉一生對豫劇做出的傑出貢獻追授她為“人民藝術家”。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那些頗有成就的豫劇藝術家

常香玉

雖然常香玉離世而去,但由她開創的激越奔放、大氣磅礴的“常派”藝術著稱於世,她的代表劇目“紅”(《拷紅》)、“白”(《白蛇傳·斷橋》)、“花”(《花木蘭》)及《大祭樁》、《破洪州》、《五世請纓》,也經由虎美玲、王希玲、谷秀榮、黨玉倩、汪莖珍、李金枝、王惠等嫡傳弟子及眾多的再傳弟子一代代傳承下去。在常香玉後人中,三位女兒陳小香、常小玉、常如玉均致力於研究整理演唱“常派”藝術,孫女陳柏玲,藝名“小香玉”,曾是豫劇舞臺上紅極一時的“常派”唱將,現致力於藝術教育。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那些頗有成就的豫劇藝術家

豫劇《紅燈記》,常香玉飾老奶奶

陳素真,原名王若瑜,1918年出生,陝西省富平縣人。她自幼跟隨義父“祥符調”名老藝人陳玉庭學戲,1926年拜豫劇歷史上傑出的教育家孫延德為師,1928年登臺演出,自此開始了她輝煌的舞臺生涯。1936年,上海百代公司專程赴開封錄製了陳素真的10張唱片,這也是豫劇史上的第一批唱片。在這10張唱片中,既包括由陳素真唱紅的《春秋配》、《三上關》,也包括豫劇史上的大劇作家樊粹庭為其量身打造的《義烈風》、《滌恥血》。陳素真與樊粹庭的合作始於1934年,由樊粹庭編寫的《凌雲志》、《義烈風》、《三拂袖》、《柳綠雲》等新戲,紛紛由陳素真唱紅,而陳素真也因為這些史稱為“樊戲”的經典劇目在豫劇舞臺上大放異彩,獲得了“河南梅蘭芳”、“梆子大王”、“豫劇皇后”等榮譽。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那些頗有成就的豫劇藝術家

陳素真

1948年,陳素真在開封迎來了解放,她的藝術生命再次煥發,祖國各地均留下了她的演出足跡。1961年,陳素真正式落戶天津,為天津市豫劇團當家主演。1980年,河南省豫劇流派匯演在省會鄭州舉行,陳素真應邀演出《梵王宮》(又名《洛陽橋》)、《宇宙鋒》等“陳派”代表劇目,觀眾再次領略到了陳素真在《梵王宮·梳妝》中“甩大辮”的精彩表演。陳素真晚年落葉歸根回到河南,致力於培養青年演員。1994年3月29日,陳素真因病在鄭州逝世。在她之後,剛柔相濟、含蓄秀美的“陳派”藝術傳唱不衰,《梵王宮》、《三上轎》、《宇宙鋒》、《春秋配》等“陳派”劇目依舊在豫劇舞臺上演,吳碧波、關靈鳳、牛淑賢、趙吟秋、郭美金等陳素真入室弟子也在為弘揚“陳派”藝術而孜孜不倦地忙碌著。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那些頗有成就的豫劇藝術家

崔蘭田

崔蘭田,1926年出生于山東省曹縣,5歲隨父母逃荒到鄭州,11歲入“豫西調”名老藝人周海水創辦的科班學戲,排名“蘭田”,為周海水所培養的“十八蘭”中的佼餃者。數年的科班生涯為崔蘭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她生且不擋,文武全才,未出科便小有名氣。出科後,崔蘭田主攻旦角,活躍在洛陽等豫西地區。1951年,崔蘭田落戶安陽,引領著安陽市豫劇團走過了半個世紀的輝煌歷史。崔蘭田通過多年的藝術探索,形成了深沉渾厚、蘊藉抒情的“崔派”藝術,她以演悲劇見長,由於京劇“四大名且”中的程硯秋同樣擅演悲劇,崔蘭田便被稱為“豫劇程硯秋”,她的代表劇目《秦香蓮》、《桃花庵》、《賣苗郎》、《三上轎》久演不衰,被觀眾譽為“崔派四大悲劇”。

"

豫劇“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中的且行藝術所佔比重較大,這與合稱為“豫劇名且六大家”的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幾十年的舞臺實踐與教學是密不可分的。她們基於傳統、繼承革新、大膽吸收融合姊妹藝術、排演新戲,令豫劇面貌為之一新。她們還竭盡全力培養藝術傳人,讓豫劇得以薪火相傳。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那些頗有成就的豫劇藝術家

豫劇演員化妝照

常香玉,原名張妙玲,1922年出生於河南省鞏縣(即現如今的河南省鞏義市)。她自幼跟隨父親“豫西調”名老藝人張福仙學戲,並拜“豫西調”名老藝人翟燕身、周海水為師,主攻且角。常香玉10歲登臺,13歲以演出王震南為其改編的六部《西廂》而轟動古城開封。自此,六部《西廂》中的《拷紅》也成為她的一部代表作。1956年,常香玉主演的豫劇《花木蘭》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為戲曲藝術片,常香玉所塑造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和“劉大哥講話理太偏”等精彩唱段一時間傳遍了長城內外,風靡華夏。2004年6月1日,常香玉病逝於鄭州。2004年7月27日,國務院為表彰常香玉一生對豫劇做出的傑出貢獻追授她為“人民藝術家”。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那些頗有成就的豫劇藝術家

常香玉

雖然常香玉離世而去,但由她開創的激越奔放、大氣磅礴的“常派”藝術著稱於世,她的代表劇目“紅”(《拷紅》)、“白”(《白蛇傳·斷橋》)、“花”(《花木蘭》)及《大祭樁》、《破洪州》、《五世請纓》,也經由虎美玲、王希玲、谷秀榮、黨玉倩、汪莖珍、李金枝、王惠等嫡傳弟子及眾多的再傳弟子一代代傳承下去。在常香玉後人中,三位女兒陳小香、常小玉、常如玉均致力於研究整理演唱“常派”藝術,孫女陳柏玲,藝名“小香玉”,曾是豫劇舞臺上紅極一時的“常派”唱將,現致力於藝術教育。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那些頗有成就的豫劇藝術家

豫劇《紅燈記》,常香玉飾老奶奶

陳素真,原名王若瑜,1918年出生,陝西省富平縣人。她自幼跟隨義父“祥符調”名老藝人陳玉庭學戲,1926年拜豫劇歷史上傑出的教育家孫延德為師,1928年登臺演出,自此開始了她輝煌的舞臺生涯。1936年,上海百代公司專程赴開封錄製了陳素真的10張唱片,這也是豫劇史上的第一批唱片。在這10張唱片中,既包括由陳素真唱紅的《春秋配》、《三上關》,也包括豫劇史上的大劇作家樊粹庭為其量身打造的《義烈風》、《滌恥血》。陳素真與樊粹庭的合作始於1934年,由樊粹庭編寫的《凌雲志》、《義烈風》、《三拂袖》、《柳綠雲》等新戲,紛紛由陳素真唱紅,而陳素真也因為這些史稱為“樊戲”的經典劇目在豫劇舞臺上大放異彩,獲得了“河南梅蘭芳”、“梆子大王”、“豫劇皇后”等榮譽。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那些頗有成就的豫劇藝術家

陳素真

1948年,陳素真在開封迎來了解放,她的藝術生命再次煥發,祖國各地均留下了她的演出足跡。1961年,陳素真正式落戶天津,為天津市豫劇團當家主演。1980年,河南省豫劇流派匯演在省會鄭州舉行,陳素真應邀演出《梵王宮》(又名《洛陽橋》)、《宇宙鋒》等“陳派”代表劇目,觀眾再次領略到了陳素真在《梵王宮·梳妝》中“甩大辮”的精彩表演。陳素真晚年落葉歸根回到河南,致力於培養青年演員。1994年3月29日,陳素真因病在鄭州逝世。在她之後,剛柔相濟、含蓄秀美的“陳派”藝術傳唱不衰,《梵王宮》、《三上轎》、《宇宙鋒》、《春秋配》等“陳派”劇目依舊在豫劇舞臺上演,吳碧波、關靈鳳、牛淑賢、趙吟秋、郭美金等陳素真入室弟子也在為弘揚“陳派”藝術而孜孜不倦地忙碌著。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那些頗有成就的豫劇藝術家

崔蘭田

崔蘭田,1926年出生于山東省曹縣,5歲隨父母逃荒到鄭州,11歲入“豫西調”名老藝人周海水創辦的科班學戲,排名“蘭田”,為周海水所培養的“十八蘭”中的佼餃者。數年的科班生涯為崔蘭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她生且不擋,文武全才,未出科便小有名氣。出科後,崔蘭田主攻旦角,活躍在洛陽等豫西地區。1951年,崔蘭田落戶安陽,引領著安陽市豫劇團走過了半個世紀的輝煌歷史。崔蘭田通過多年的藝術探索,形成了深沉渾厚、蘊藉抒情的“崔派”藝術,她以演悲劇見長,由於京劇“四大名且”中的程硯秋同樣擅演悲劇,崔蘭田便被稱為“豫劇程硯秋”,她的代表劇目《秦香蓮》、《桃花庵》、《賣苗郎》、《三上轎》久演不衰,被觀眾譽為“崔派四大悲劇”。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那些頗有成就的豫劇藝術家

崔蘭田代表劇之《秦香蓮》

崔蘭田30歲時便著眼於培育藝術傳人,共培養出以張寶英、郭惠蘭、張曉霞、崔小田等人為代表的“崔派”嫡傳弟子。1980年,河南影業公司與香港金馬影業公司決定將崔蘭田的代表劇目《秦香蓮》搬上銀幕,但崔蘭田出於培養新一代演員的目的,將這一寶貴機會讓予弟子張寶英。張寶英不負恩師的殷切希望,最終圓滿完成拍攝任務,這部易名為《包青天》的豫劇藝術片,不僅在中原大地上產生較大影響,而且還傳播到了海外。通過影片,秦香蓮“三江水洗不盡我滿腹冤枉”這段唱讓廣大觀眾再次領略到了獨具特色的“崔派”唱腔。2003年4月5日,崔蘭田在安陽病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