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晚期的 Mark Rothko 放棄了早前名作中歡快豔麗的色調,轉而選擇暗系色彩,創作了一系列“黑疊加於灰”的繪畫,似乎反映出他每況愈下的精神狀態(這位偉大的抽象表現主義者最終在1970年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丹麥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的策展人 Marie Laurberg 卻認為,這些作品反映的遠不止是內心的掙扎。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晚期的 Mark Rothko 放棄了早前名作中歡快豔麗的色調,轉而選擇暗系色彩,創作了一系列“黑疊加於灰”的繪畫,似乎反映出他每況愈下的精神狀態(這位偉大的抽象表現主義者最終在1970年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丹麥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的策展人 Marie Laurberg 卻認為,這些作品反映的遠不止是內心的掙扎。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策展人Marie Laurberg與館長Paul Erik Tøjner於Rosa Barba 所作《外太空顏色》(The Color Out Of Space,2015)的投影之下

為了一場展覽,她專程從華盛頓特區借來了一幅獨特的作品,一邊仔細地研究畫作,一邊說道:“這是1969年的作品。但它看起來和當年宇航員首次登月後帶回的風景圖一模一樣。在一片沒有任何生命跡象的風景中,它談論著虛無。”

名為《月球:從內心世界至外太空》(The Moon: From Inner Worlds to Outer Space)的展覽為慶祝 Neil Armstrong 為“人類跨出一大步”的50週年而舉辦。它不僅橫跨自文藝復興至當下所創作的藝術品,更囊括多樣的跨學科內容,如天文學、設計和電影,為觀眾提供萬花筒般的視角,以此瞭解地球僅有的這座自然衛星。這是一場雄心勃勃的展覽,策劃歷時七年之久。Laurberg曾以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晚期的 Mark Rothko 放棄了早前名作中歡快豔麗的色調,轉而選擇暗系色彩,創作了一系列“黑疊加於灰”的繪畫,似乎反映出他每況愈下的精神狀態(這位偉大的抽象表現主義者最終在1970年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丹麥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的策展人 Marie Laurberg 卻認為,這些作品反映的遠不止是內心的掙扎。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策展人Marie Laurberg與館長Paul Erik Tøjner於Rosa Barba 所作《外太空顏色》(The Color Out Of Space,2015)的投影之下

為了一場展覽,她專程從華盛頓特區借來了一幅獨特的作品,一邊仔細地研究畫作,一邊說道:“這是1969年的作品。但它看起來和當年宇航員首次登月後帶回的風景圖一模一樣。在一片沒有任何生命跡象的風景中,它談論著虛無。”

名為《月球:從內心世界至外太空》(The Moon: From Inner Worlds to Outer Space)的展覽為慶祝 Neil Armstrong 為“人類跨出一大步”的50週年而舉辦。它不僅橫跨自文藝復興至當下所創作的藝術品,更囊括多樣的跨學科內容,如天文學、設計和電影,為觀眾提供萬花筒般的視角,以此瞭解地球僅有的這座自然衛星。這是一場雄心勃勃的展覽,策劃歷時七年之久。Laurberg曾以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Laurberg在博物館外面對厄勒海峽(Øresund)拿著一塊月球隕石

“在我參加面試的時候,Poul Erik Tøjner(丹麥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館長)問我,‘你會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展覽是什麼呢?’我說,‘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她回憶道。“我想把藝術與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圖像相結合,而找到一家準備好接受這種飛躍想象力的美術館並不容易。”

幸運的是,Laurberg 在 Tøjner 身上找到了相投的志趣。“藝術世界的邊界在不斷變化,”他說道。“每一件藝術品都有文化方面的因素。同樣,許多文化和科學制品都包含著美學價值和可講述的故事。”在 Tøjner 的管理下,博物館舉辦了有關北極和阿拉伯世界的跨界展覽,而這一次,它將首次超越我們的星球。其實這很有道理,因為正如Laurberg所說,“月亮是夜空中第一個奇蹟;是我們探索宇宙的第一步。

月球計劃

位於丹麥胡姆勒拜克(Humlebæk)的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內,216件與月球相關藝術品與加工品的其中之三。(滑動查看圖說)

《月岩盒》(Moon Rock Box),來自Tom Sachs

Sachs於2008年設計的《月岩盒:急需的幫助者》(Moon Rock Box: Helpers in Need) 是一件由14塊岩石製成的裝置,每塊石頭都刻有一位中世紀保佑人們免受疾病的聖人之名。

《半月II》(Lune II),來自Yves Klein

作為“粉紅行星浮雕”(Pink Planetary Relief)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分,《半月II》(Lune II)通過明亮的顏料來描繪月球表面;1961年它首次展出時曾引起了轟動。

《影片》(Film),來自Charles Eames和Ray Eames

這副影片靜幀提取自Eames夫婦於1968年所作的《一部關於十的力量和宇宙中事物的相對大小的待拍電影草圖》(Rough Sketch for a Proposed Film Dealing with the Powers of Ten and the Relative Size of Things in the Universe),使用了指數級縮小的圖像來顯示人類和宇宙的相對大小。

“月球”(The Moon) 展佔據了博物館的整個南翼。其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 Katie Paterson 2007 年的作品《地球-月球-地球》(Earth-Moon-Earth)。這是一架自動演奏“月光奏鳴曲”(Moonlight Sonata)的三角鋼琴,只是藝術家把貝多芬的原始樂譜翻譯成了莫爾斯電碼,並將它發送至月球。在那裡,岩石表面將信號變得支離破碎。當鋼琴僅僅演奏彈送回地球的片段,其斷斷續續的沉默暗示著人類對月球的不斷探索。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晚期的 Mark Rothko 放棄了早前名作中歡快豔麗的色調,轉而選擇暗系色彩,創作了一系列“黑疊加於灰”的繪畫,似乎反映出他每況愈下的精神狀態(這位偉大的抽象表現主義者最終在1970年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丹麥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的策展人 Marie Laurberg 卻認為,這些作品反映的遠不止是內心的掙扎。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策展人Marie Laurberg與館長Paul Erik Tøjner於Rosa Barba 所作《外太空顏色》(The Color Out Of Space,2015)的投影之下

為了一場展覽,她專程從華盛頓特區借來了一幅獨特的作品,一邊仔細地研究畫作,一邊說道:“這是1969年的作品。但它看起來和當年宇航員首次登月後帶回的風景圖一模一樣。在一片沒有任何生命跡象的風景中,它談論著虛無。”

名為《月球:從內心世界至外太空》(The Moon: From Inner Worlds to Outer Space)的展覽為慶祝 Neil Armstrong 為“人類跨出一大步”的50週年而舉辦。它不僅橫跨自文藝復興至當下所創作的藝術品,更囊括多樣的跨學科內容,如天文學、設計和電影,為觀眾提供萬花筒般的視角,以此瞭解地球僅有的這座自然衛星。這是一場雄心勃勃的展覽,策劃歷時七年之久。Laurberg曾以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Laurberg在博物館外面對厄勒海峽(Øresund)拿著一塊月球隕石

“在我參加面試的時候,Poul Erik Tøjner(丹麥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館長)問我,‘你會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展覽是什麼呢?’我說,‘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她回憶道。“我想把藝術與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圖像相結合,而找到一家準備好接受這種飛躍想象力的美術館並不容易。”

幸運的是,Laurberg 在 Tøjner 身上找到了相投的志趣。“藝術世界的邊界在不斷變化,”他說道。“每一件藝術品都有文化方面的因素。同樣,許多文化和科學制品都包含著美學價值和可講述的故事。”在 Tøjner 的管理下,博物館舉辦了有關北極和阿拉伯世界的跨界展覽,而這一次,它將首次超越我們的星球。其實這很有道理,因為正如Laurberg所說,“月亮是夜空中第一個奇蹟;是我們探索宇宙的第一步。

月球計劃

位於丹麥胡姆勒拜克(Humlebæk)的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內,216件與月球相關藝術品與加工品的其中之三。(滑動查看圖說)

《月岩盒》(Moon Rock Box),來自Tom Sachs

Sachs於2008年設計的《月岩盒:急需的幫助者》(Moon Rock Box: Helpers in Need) 是一件由14塊岩石製成的裝置,每塊石頭都刻有一位中世紀保佑人們免受疾病的聖人之名。

《半月II》(Lune II),來自Yves Klein

作為“粉紅行星浮雕”(Pink Planetary Relief)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分,《半月II》(Lune II)通過明亮的顏料來描繪月球表面;1961年它首次展出時曾引起了轟動。

《影片》(Film),來自Charles Eames和Ray Eames

這副影片靜幀提取自Eames夫婦於1968年所作的《一部關於十的力量和宇宙中事物的相對大小的待拍電影草圖》(Rough Sketch for a Proposed Film Dealing with the Powers of Ten and the Relative Size of Things in the Universe),使用了指數級縮小的圖像來顯示人類和宇宙的相對大小。

“月球”(The Moon) 展佔據了博物館的整個南翼。其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 Katie Paterson 2007 年的作品《地球-月球-地球》(Earth-Moon-Earth)。這是一架自動演奏“月光奏鳴曲”(Moonlight Sonata)的三角鋼琴,只是藝術家把貝多芬的原始樂譜翻譯成了莫爾斯電碼,並將它發送至月球。在那裡,岩石表面將信號變得支離破碎。當鋼琴僅僅演奏彈送回地球的片段,其斷斷續續的沉默暗示著人類對月球的不斷探索。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晚期的 Mark Rothko 放棄了早前名作中歡快豔麗的色調,轉而選擇暗系色彩,創作了一系列“黑疊加於灰”的繪畫,似乎反映出他每況愈下的精神狀態(這位偉大的抽象表現主義者最終在1970年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丹麥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的策展人 Marie Laurberg 卻認為,這些作品反映的遠不止是內心的掙扎。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策展人Marie Laurberg與館長Paul Erik Tøjner於Rosa Barba 所作《外太空顏色》(The Color Out Of Space,2015)的投影之下

為了一場展覽,她專程從華盛頓特區借來了一幅獨特的作品,一邊仔細地研究畫作,一邊說道:“這是1969年的作品。但它看起來和當年宇航員首次登月後帶回的風景圖一模一樣。在一片沒有任何生命跡象的風景中,它談論著虛無。”

名為《月球:從內心世界至外太空》(The Moon: From Inner Worlds to Outer Space)的展覽為慶祝 Neil Armstrong 為“人類跨出一大步”的50週年而舉辦。它不僅橫跨自文藝復興至當下所創作的藝術品,更囊括多樣的跨學科內容,如天文學、設計和電影,為觀眾提供萬花筒般的視角,以此瞭解地球僅有的這座自然衛星。這是一場雄心勃勃的展覽,策劃歷時七年之久。Laurberg曾以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Laurberg在博物館外面對厄勒海峽(Øresund)拿著一塊月球隕石

“在我參加面試的時候,Poul Erik Tøjner(丹麥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館長)問我,‘你會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展覽是什麼呢?’我說,‘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她回憶道。“我想把藝術與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圖像相結合,而找到一家準備好接受這種飛躍想象力的美術館並不容易。”

幸運的是,Laurberg 在 Tøjner 身上找到了相投的志趣。“藝術世界的邊界在不斷變化,”他說道。“每一件藝術品都有文化方面的因素。同樣,許多文化和科學制品都包含著美學價值和可講述的故事。”在 Tøjner 的管理下,博物館舉辦了有關北極和阿拉伯世界的跨界展覽,而這一次,它將首次超越我們的星球。其實這很有道理,因為正如Laurberg所說,“月亮是夜空中第一個奇蹟;是我們探索宇宙的第一步。

月球計劃

位於丹麥胡姆勒拜克(Humlebæk)的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內,216件與月球相關藝術品與加工品的其中之三。(滑動查看圖說)

《月岩盒》(Moon Rock Box),來自Tom Sachs

Sachs於2008年設計的《月岩盒:急需的幫助者》(Moon Rock Box: Helpers in Need) 是一件由14塊岩石製成的裝置,每塊石頭都刻有一位中世紀保佑人們免受疾病的聖人之名。

《半月II》(Lune II),來自Yves Klein

作為“粉紅行星浮雕”(Pink Planetary Relief)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分,《半月II》(Lune II)通過明亮的顏料來描繪月球表面;1961年它首次展出時曾引起了轟動。

《影片》(Film),來自Charles Eames和Ray Eames

這副影片靜幀提取自Eames夫婦於1968年所作的《一部關於十的力量和宇宙中事物的相對大小的待拍電影草圖》(Rough Sketch for a Proposed Film Dealing with the Powers of Ten and the Relative Size of Things in the Universe),使用了指數級縮小的圖像來顯示人類和宇宙的相對大小。

“月球”(The Moon) 展佔據了博物館的整個南翼。其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 Katie Paterson 2007 年的作品《地球-月球-地球》(Earth-Moon-Earth)。這是一架自動演奏“月光奏鳴曲”(Moonlight Sonata)的三角鋼琴,只是藝術家把貝多芬的原始樂譜翻譯成了莫爾斯電碼,並將它發送至月球。在那裡,岩石表面將信號變得支離破碎。當鋼琴僅僅演奏彈送回地球的片段,其斷斷續續的沉默暗示著人類對月球的不斷探索。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Katie Paterson,《地球-月球-地球》(Earth-Moon-Earth, 2007)

從那開始,展覽就以主題的形式進行排列,使展廳專門呈現“月光”、“月球測繪”、“太空時代”(通常認為始於史普尼克1號的冷戰太空競賽時期)和“太空殖民”。大部分作品都是借來的:有一顆來自倫敦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的斯普特尼克人造衛星(Sputnik);來自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的月球手套;來自梵蒂岡的 Donato Creti 畫作;甚至還有來自佛羅倫薩國立中央圖書館(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of Florence)的伽利略手稿《星際信使》(Sidereus Nuncius)。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晚期的 Mark Rothko 放棄了早前名作中歡快豔麗的色調,轉而選擇暗系色彩,創作了一系列“黑疊加於灰”的繪畫,似乎反映出他每況愈下的精神狀態(這位偉大的抽象表現主義者最終在1970年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丹麥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的策展人 Marie Laurberg 卻認為,這些作品反映的遠不止是內心的掙扎。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策展人Marie Laurberg與館長Paul Erik Tøjner於Rosa Barba 所作《外太空顏色》(The Color Out Of Space,2015)的投影之下

為了一場展覽,她專程從華盛頓特區借來了一幅獨特的作品,一邊仔細地研究畫作,一邊說道:“這是1969年的作品。但它看起來和當年宇航員首次登月後帶回的風景圖一模一樣。在一片沒有任何生命跡象的風景中,它談論著虛無。”

名為《月球:從內心世界至外太空》(The Moon: From Inner Worlds to Outer Space)的展覽為慶祝 Neil Armstrong 為“人類跨出一大步”的50週年而舉辦。它不僅橫跨自文藝復興至當下所創作的藝術品,更囊括多樣的跨學科內容,如天文學、設計和電影,為觀眾提供萬花筒般的視角,以此瞭解地球僅有的這座自然衛星。這是一場雄心勃勃的展覽,策劃歷時七年之久。Laurberg曾以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Laurberg在博物館外面對厄勒海峽(Øresund)拿著一塊月球隕石

“在我參加面試的時候,Poul Erik Tøjner(丹麥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館長)問我,‘你會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展覽是什麼呢?’我說,‘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她回憶道。“我想把藝術與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圖像相結合,而找到一家準備好接受這種飛躍想象力的美術館並不容易。”

幸運的是,Laurberg 在 Tøjner 身上找到了相投的志趣。“藝術世界的邊界在不斷變化,”他說道。“每一件藝術品都有文化方面的因素。同樣,許多文化和科學制品都包含著美學價值和可講述的故事。”在 Tøjner 的管理下,博物館舉辦了有關北極和阿拉伯世界的跨界展覽,而這一次,它將首次超越我們的星球。其實這很有道理,因為正如Laurberg所說,“月亮是夜空中第一個奇蹟;是我們探索宇宙的第一步。

月球計劃

位於丹麥胡姆勒拜克(Humlebæk)的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內,216件與月球相關藝術品與加工品的其中之三。(滑動查看圖說)

《月岩盒》(Moon Rock Box),來自Tom Sachs

Sachs於2008年設計的《月岩盒:急需的幫助者》(Moon Rock Box: Helpers in Need) 是一件由14塊岩石製成的裝置,每塊石頭都刻有一位中世紀保佑人們免受疾病的聖人之名。

《半月II》(Lune II),來自Yves Klein

作為“粉紅行星浮雕”(Pink Planetary Relief)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分,《半月II》(Lune II)通過明亮的顏料來描繪月球表面;1961年它首次展出時曾引起了轟動。

《影片》(Film),來自Charles Eames和Ray Eames

這副影片靜幀提取自Eames夫婦於1968年所作的《一部關於十的力量和宇宙中事物的相對大小的待拍電影草圖》(Rough Sketch for a Proposed Film Dealing with the Powers of Ten and the Relative Size of Things in the Universe),使用了指數級縮小的圖像來顯示人類和宇宙的相對大小。

“月球”(The Moon) 展佔據了博物館的整個南翼。其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 Katie Paterson 2007 年的作品《地球-月球-地球》(Earth-Moon-Earth)。這是一架自動演奏“月光奏鳴曲”(Moonlight Sonata)的三角鋼琴,只是藝術家把貝多芬的原始樂譜翻譯成了莫爾斯電碼,並將它發送至月球。在那裡,岩石表面將信號變得支離破碎。當鋼琴僅僅演奏彈送回地球的片段,其斷斷續續的沉默暗示著人類對月球的不斷探索。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Katie Paterson,《地球-月球-地球》(Earth-Moon-Earth, 2007)

從那開始,展覽就以主題的形式進行排列,使展廳專門呈現“月光”、“月球測繪”、“太空時代”(通常認為始於史普尼克1號的冷戰太空競賽時期)和“太空殖民”。大部分作品都是借來的:有一顆來自倫敦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的斯普特尼克人造衛星(Sputnik);來自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的月球手套;來自梵蒂岡的 Donato Creti 畫作;甚至還有來自佛羅倫薩國立中央圖書館(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of Florence)的伽利略手稿《星際信使》(Sidereus Nuncius)。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晚期的 Mark Rothko 放棄了早前名作中歡快豔麗的色調,轉而選擇暗系色彩,創作了一系列“黑疊加於灰”的繪畫,似乎反映出他每況愈下的精神狀態(這位偉大的抽象表現主義者最終在1970年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丹麥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的策展人 Marie Laurberg 卻認為,這些作品反映的遠不止是內心的掙扎。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策展人Marie Laurberg與館長Paul Erik Tøjner於Rosa Barba 所作《外太空顏色》(The Color Out Of Space,2015)的投影之下

為了一場展覽,她專程從華盛頓特區借來了一幅獨特的作品,一邊仔細地研究畫作,一邊說道:“這是1969年的作品。但它看起來和當年宇航員首次登月後帶回的風景圖一模一樣。在一片沒有任何生命跡象的風景中,它談論著虛無。”

名為《月球:從內心世界至外太空》(The Moon: From Inner Worlds to Outer Space)的展覽為慶祝 Neil Armstrong 為“人類跨出一大步”的50週年而舉辦。它不僅橫跨自文藝復興至當下所創作的藝術品,更囊括多樣的跨學科內容,如天文學、設計和電影,為觀眾提供萬花筒般的視角,以此瞭解地球僅有的這座自然衛星。這是一場雄心勃勃的展覽,策劃歷時七年之久。Laurberg曾以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Laurberg在博物館外面對厄勒海峽(Øresund)拿著一塊月球隕石

“在我參加面試的時候,Poul Erik Tøjner(丹麥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館長)問我,‘你會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展覽是什麼呢?’我說,‘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她回憶道。“我想把藝術與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圖像相結合,而找到一家準備好接受這種飛躍想象力的美術館並不容易。”

幸運的是,Laurberg 在 Tøjner 身上找到了相投的志趣。“藝術世界的邊界在不斷變化,”他說道。“每一件藝術品都有文化方面的因素。同樣,許多文化和科學制品都包含著美學價值和可講述的故事。”在 Tøjner 的管理下,博物館舉辦了有關北極和阿拉伯世界的跨界展覽,而這一次,它將首次超越我們的星球。其實這很有道理,因為正如Laurberg所說,“月亮是夜空中第一個奇蹟;是我們探索宇宙的第一步。

月球計劃

位於丹麥胡姆勒拜克(Humlebæk)的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內,216件與月球相關藝術品與加工品的其中之三。(滑動查看圖說)

《月岩盒》(Moon Rock Box),來自Tom Sachs

Sachs於2008年設計的《月岩盒:急需的幫助者》(Moon Rock Box: Helpers in Need) 是一件由14塊岩石製成的裝置,每塊石頭都刻有一位中世紀保佑人們免受疾病的聖人之名。

《半月II》(Lune II),來自Yves Klein

作為“粉紅行星浮雕”(Pink Planetary Relief)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分,《半月II》(Lune II)通過明亮的顏料來描繪月球表面;1961年它首次展出時曾引起了轟動。

《影片》(Film),來自Charles Eames和Ray Eames

這副影片靜幀提取自Eames夫婦於1968年所作的《一部關於十的力量和宇宙中事物的相對大小的待拍電影草圖》(Rough Sketch for a Proposed Film Dealing with the Powers of Ten and the Relative Size of Things in the Universe),使用了指數級縮小的圖像來顯示人類和宇宙的相對大小。

“月球”(The Moon) 展佔據了博物館的整個南翼。其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 Katie Paterson 2007 年的作品《地球-月球-地球》(Earth-Moon-Earth)。這是一架自動演奏“月光奏鳴曲”(Moonlight Sonata)的三角鋼琴,只是藝術家把貝多芬的原始樂譜翻譯成了莫爾斯電碼,並將它發送至月球。在那裡,岩石表面將信號變得支離破碎。當鋼琴僅僅演奏彈送回地球的片段,其斷斷續續的沉默暗示著人類對月球的不斷探索。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Katie Paterson,《地球-月球-地球》(Earth-Moon-Earth, 2007)

從那開始,展覽就以主題的形式進行排列,使展廳專門呈現“月光”、“月球測繪”、“太空時代”(通常認為始於史普尼克1號的冷戰太空競賽時期)和“太空殖民”。大部分作品都是借來的:有一顆來自倫敦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的斯普特尼克人造衛星(Sputnik);來自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的月球手套;來自梵蒂岡的 Donato Creti 畫作;甚至還有來自佛羅倫薩國立中央圖書館(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of Florence)的伽利略手稿《星際信使》(Sidereus Nuncius)。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伽利略手稿《星際信使》(Sidereus Nuncius)

然而,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並非這場展覽令人眩暈的廣度,而是它使不同時代、不同類別之作形成的巧妙並置。於是,早期德國畫家 Caspar David Friedrich 和英國人 Jose Wright of Derby 的夜景畫同當代藝術家 Darren Almond 在月光下利用長曝光完成的攝影作品一道展示。與 Georges Méliès 在1902年拍攝的電影《月球旅行記》(A Trip to the Moon)一起呈現的是Camille Henrot 的裝置藝術《十月2015天宮圖》(October 2015 Horoscope),其中引用了Méliès最喜歡的西洋鏡技術和樹脂製成的月亮模型。與此同時,阿波羅登月計劃的遺蹟與丹麥藝術家Nanna Debois Buhl的作品形成呼應,後者拍攝了用電線和磁鐵製成了早期模擬編碼系統,即“磁線儲存器”。“她正在調查這些任務背後的材料基礎,然後致敬那些將二進制代碼編入銅線的女性,”委任這件作品的 Laurberg 如是說。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晚期的 Mark Rothko 放棄了早前名作中歡快豔麗的色調,轉而選擇暗系色彩,創作了一系列“黑疊加於灰”的繪畫,似乎反映出他每況愈下的精神狀態(這位偉大的抽象表現主義者最終在1970年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丹麥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的策展人 Marie Laurberg 卻認為,這些作品反映的遠不止是內心的掙扎。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策展人Marie Laurberg與館長Paul Erik Tøjner於Rosa Barba 所作《外太空顏色》(The Color Out Of Space,2015)的投影之下

為了一場展覽,她專程從華盛頓特區借來了一幅獨特的作品,一邊仔細地研究畫作,一邊說道:“這是1969年的作品。但它看起來和當年宇航員首次登月後帶回的風景圖一模一樣。在一片沒有任何生命跡象的風景中,它談論著虛無。”

名為《月球:從內心世界至外太空》(The Moon: From Inner Worlds to Outer Space)的展覽為慶祝 Neil Armstrong 為“人類跨出一大步”的50週年而舉辦。它不僅橫跨自文藝復興至當下所創作的藝術品,更囊括多樣的跨學科內容,如天文學、設計和電影,為觀眾提供萬花筒般的視角,以此瞭解地球僅有的這座自然衛星。這是一場雄心勃勃的展覽,策劃歷時七年之久。Laurberg曾以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Laurberg在博物館外面對厄勒海峽(Øresund)拿著一塊月球隕石

“在我參加面試的時候,Poul Erik Tøjner(丹麥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館長)問我,‘你會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展覽是什麼呢?’我說,‘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她回憶道。“我想把藝術與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圖像相結合,而找到一家準備好接受這種飛躍想象力的美術館並不容易。”

幸運的是,Laurberg 在 Tøjner 身上找到了相投的志趣。“藝術世界的邊界在不斷變化,”他說道。“每一件藝術品都有文化方面的因素。同樣,許多文化和科學制品都包含著美學價值和可講述的故事。”在 Tøjner 的管理下,博物館舉辦了有關北極和阿拉伯世界的跨界展覽,而這一次,它將首次超越我們的星球。其實這很有道理,因為正如Laurberg所說,“月亮是夜空中第一個奇蹟;是我們探索宇宙的第一步。

月球計劃

位於丹麥胡姆勒拜克(Humlebæk)的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內,216件與月球相關藝術品與加工品的其中之三。(滑動查看圖說)

《月岩盒》(Moon Rock Box),來自Tom Sachs

Sachs於2008年設計的《月岩盒:急需的幫助者》(Moon Rock Box: Helpers in Need) 是一件由14塊岩石製成的裝置,每塊石頭都刻有一位中世紀保佑人們免受疾病的聖人之名。

《半月II》(Lune II),來自Yves Klein

作為“粉紅行星浮雕”(Pink Planetary Relief)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分,《半月II》(Lune II)通過明亮的顏料來描繪月球表面;1961年它首次展出時曾引起了轟動。

《影片》(Film),來自Charles Eames和Ray Eames

這副影片靜幀提取自Eames夫婦於1968年所作的《一部關於十的力量和宇宙中事物的相對大小的待拍電影草圖》(Rough Sketch for a Proposed Film Dealing with the Powers of Ten and the Relative Size of Things in the Universe),使用了指數級縮小的圖像來顯示人類和宇宙的相對大小。

“月球”(The Moon) 展佔據了博物館的整個南翼。其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 Katie Paterson 2007 年的作品《地球-月球-地球》(Earth-Moon-Earth)。這是一架自動演奏“月光奏鳴曲”(Moonlight Sonata)的三角鋼琴,只是藝術家把貝多芬的原始樂譜翻譯成了莫爾斯電碼,並將它發送至月球。在那裡,岩石表面將信號變得支離破碎。當鋼琴僅僅演奏彈送回地球的片段,其斷斷續續的沉默暗示著人類對月球的不斷探索。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Katie Paterson,《地球-月球-地球》(Earth-Moon-Earth, 2007)

從那開始,展覽就以主題的形式進行排列,使展廳專門呈現“月光”、“月球測繪”、“太空時代”(通常認為始於史普尼克1號的冷戰太空競賽時期)和“太空殖民”。大部分作品都是借來的:有一顆來自倫敦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的斯普特尼克人造衛星(Sputnik);來自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的月球手套;來自梵蒂岡的 Donato Creti 畫作;甚至還有來自佛羅倫薩國立中央圖書館(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of Florence)的伽利略手稿《星際信使》(Sidereus Nuncius)。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伽利略手稿《星際信使》(Sidereus Nuncius)

然而,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並非這場展覽令人眩暈的廣度,而是它使不同時代、不同類別之作形成的巧妙並置。於是,早期德國畫家 Caspar David Friedrich 和英國人 Jose Wright of Derby 的夜景畫同當代藝術家 Darren Almond 在月光下利用長曝光完成的攝影作品一道展示。與 Georges Méliès 在1902年拍攝的電影《月球旅行記》(A Trip to the Moon)一起呈現的是Camille Henrot 的裝置藝術《十月2015天宮圖》(October 2015 Horoscope),其中引用了Méliès最喜歡的西洋鏡技術和樹脂製成的月亮模型。與此同時,阿波羅登月計劃的遺蹟與丹麥藝術家Nanna Debois Buhl的作品形成呼應,後者拍攝了用電線和磁鐵製成了早期模擬編碼系統,即“磁線儲存器”。“她正在調查這些任務背後的材料基礎,然後致敬那些將二進制代碼編入銅線的女性,”委任這件作品的 Laurberg 如是說。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晚期的 Mark Rothko 放棄了早前名作中歡快豔麗的色調,轉而選擇暗系色彩,創作了一系列“黑疊加於灰”的繪畫,似乎反映出他每況愈下的精神狀態(這位偉大的抽象表現主義者最終在1970年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丹麥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的策展人 Marie Laurberg 卻認為,這些作品反映的遠不止是內心的掙扎。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策展人Marie Laurberg與館長Paul Erik Tøjner於Rosa Barba 所作《外太空顏色》(The Color Out Of Space,2015)的投影之下

為了一場展覽,她專程從華盛頓特區借來了一幅獨特的作品,一邊仔細地研究畫作,一邊說道:“這是1969年的作品。但它看起來和當年宇航員首次登月後帶回的風景圖一模一樣。在一片沒有任何生命跡象的風景中,它談論著虛無。”

名為《月球:從內心世界至外太空》(The Moon: From Inner Worlds to Outer Space)的展覽為慶祝 Neil Armstrong 為“人類跨出一大步”的50週年而舉辦。它不僅橫跨自文藝復興至當下所創作的藝術品,更囊括多樣的跨學科內容,如天文學、設計和電影,為觀眾提供萬花筒般的視角,以此瞭解地球僅有的這座自然衛星。這是一場雄心勃勃的展覽,策劃歷時七年之久。Laurberg曾以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Laurberg在博物館外面對厄勒海峽(Øresund)拿著一塊月球隕石

“在我參加面試的時候,Poul Erik Tøjner(丹麥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館長)問我,‘你會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展覽是什麼呢?’我說,‘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她回憶道。“我想把藝術與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圖像相結合,而找到一家準備好接受這種飛躍想象力的美術館並不容易。”

幸運的是,Laurberg 在 Tøjner 身上找到了相投的志趣。“藝術世界的邊界在不斷變化,”他說道。“每一件藝術品都有文化方面的因素。同樣,許多文化和科學制品都包含著美學價值和可講述的故事。”在 Tøjner 的管理下,博物館舉辦了有關北極和阿拉伯世界的跨界展覽,而這一次,它將首次超越我們的星球。其實這很有道理,因為正如Laurberg所說,“月亮是夜空中第一個奇蹟;是我們探索宇宙的第一步。

月球計劃

位於丹麥胡姆勒拜克(Humlebæk)的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內,216件與月球相關藝術品與加工品的其中之三。(滑動查看圖說)

《月岩盒》(Moon Rock Box),來自Tom Sachs

Sachs於2008年設計的《月岩盒:急需的幫助者》(Moon Rock Box: Helpers in Need) 是一件由14塊岩石製成的裝置,每塊石頭都刻有一位中世紀保佑人們免受疾病的聖人之名。

《半月II》(Lune II),來自Yves Klein

作為“粉紅行星浮雕”(Pink Planetary Relief)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分,《半月II》(Lune II)通過明亮的顏料來描繪月球表面;1961年它首次展出時曾引起了轟動。

《影片》(Film),來自Charles Eames和Ray Eames

這副影片靜幀提取自Eames夫婦於1968年所作的《一部關於十的力量和宇宙中事物的相對大小的待拍電影草圖》(Rough Sketch for a Proposed Film Dealing with the Powers of Ten and the Relative Size of Things in the Universe),使用了指數級縮小的圖像來顯示人類和宇宙的相對大小。

“月球”(The Moon) 展佔據了博物館的整個南翼。其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 Katie Paterson 2007 年的作品《地球-月球-地球》(Earth-Moon-Earth)。這是一架自動演奏“月光奏鳴曲”(Moonlight Sonata)的三角鋼琴,只是藝術家把貝多芬的原始樂譜翻譯成了莫爾斯電碼,並將它發送至月球。在那裡,岩石表面將信號變得支離破碎。當鋼琴僅僅演奏彈送回地球的片段,其斷斷續續的沉默暗示著人類對月球的不斷探索。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Katie Paterson,《地球-月球-地球》(Earth-Moon-Earth, 2007)

從那開始,展覽就以主題的形式進行排列,使展廳專門呈現“月光”、“月球測繪”、“太空時代”(通常認為始於史普尼克1號的冷戰太空競賽時期)和“太空殖民”。大部分作品都是借來的:有一顆來自倫敦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的斯普特尼克人造衛星(Sputnik);來自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的月球手套;來自梵蒂岡的 Donato Creti 畫作;甚至還有來自佛羅倫薩國立中央圖書館(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of Florence)的伽利略手稿《星際信使》(Sidereus Nuncius)。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伽利略手稿《星際信使》(Sidereus Nuncius)

然而,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並非這場展覽令人眩暈的廣度,而是它使不同時代、不同類別之作形成的巧妙並置。於是,早期德國畫家 Caspar David Friedrich 和英國人 Jose Wright of Derby 的夜景畫同當代藝術家 Darren Almond 在月光下利用長曝光完成的攝影作品一道展示。與 Georges Méliès 在1902年拍攝的電影《月球旅行記》(A Trip to the Moon)一起呈現的是Camille Henrot 的裝置藝術《十月2015天宮圖》(October 2015 Horoscope),其中引用了Méliès最喜歡的西洋鏡技術和樹脂製成的月亮模型。與此同時,阿波羅登月計劃的遺蹟與丹麥藝術家Nanna Debois Buhl的作品形成呼應,後者拍攝了用電線和磁鐵製成了早期模擬編碼系統,即“磁線儲存器”。“她正在調查這些任務背後的材料基礎,然後致敬那些將二進制代碼編入銅線的女性,”委任這件作品的 Laurberg 如是說。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Georges Méliès 在1902年拍攝的電影《月球旅行記》與 Camille Henrot 的裝置藝術《十月2015天宮圖》

美國藝術家 Laurie Anderson 接受的另一項為委任作品則更關注當下問題。“她認為我們正在失去一些東西,比如民主和自由,並以此為基礎來創造新的星座。當你戴上VR面具,你就可以看到月球的不同面,並由此引發有關殖民的思考。”

展覽的結尾——你會在此發現那件在文章開頭提到的羅斯科作品——探索了月球是如何被用作一種裝置,來強調我們存在的脆弱性。至於最後一件作品,Laurberg選擇了視頻藝術家Rachel Rose的《萬物及更多》(Everything and More)。其中,美國宇航員David Wolf講述了他從太空返回時的迷失。“他覺得自己的生活被毀了,”Laurberg說道。“這提醒我們,地球只有一個。我們需要以一種有意識的方式居住在其中。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晚期的 Mark Rothko 放棄了早前名作中歡快豔麗的色調,轉而選擇暗系色彩,創作了一系列“黑疊加於灰”的繪畫,似乎反映出他每況愈下的精神狀態(這位偉大的抽象表現主義者最終在1970年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丹麥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的策展人 Marie Laurberg 卻認為,這些作品反映的遠不止是內心的掙扎。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策展人Marie Laurberg與館長Paul Erik Tøjner於Rosa Barba 所作《外太空顏色》(The Color Out Of Space,2015)的投影之下

為了一場展覽,她專程從華盛頓特區借來了一幅獨特的作品,一邊仔細地研究畫作,一邊說道:“這是1969年的作品。但它看起來和當年宇航員首次登月後帶回的風景圖一模一樣。在一片沒有任何生命跡象的風景中,它談論著虛無。”

名為《月球:從內心世界至外太空》(The Moon: From Inner Worlds to Outer Space)的展覽為慶祝 Neil Armstrong 為“人類跨出一大步”的50週年而舉辦。它不僅橫跨自文藝復興至當下所創作的藝術品,更囊括多樣的跨學科內容,如天文學、設計和電影,為觀眾提供萬花筒般的視角,以此瞭解地球僅有的這座自然衛星。這是一場雄心勃勃的展覽,策劃歷時七年之久。Laurberg曾以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Laurberg在博物館外面對厄勒海峽(Øresund)拿著一塊月球隕石

“在我參加面試的時候,Poul Erik Tøjner(丹麥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館長)問我,‘你會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展覽是什麼呢?’我說,‘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她回憶道。“我想把藝術與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圖像相結合,而找到一家準備好接受這種飛躍想象力的美術館並不容易。”

幸運的是,Laurberg 在 Tøjner 身上找到了相投的志趣。“藝術世界的邊界在不斷變化,”他說道。“每一件藝術品都有文化方面的因素。同樣,許多文化和科學制品都包含著美學價值和可講述的故事。”在 Tøjner 的管理下,博物館舉辦了有關北極和阿拉伯世界的跨界展覽,而這一次,它將首次超越我們的星球。其實這很有道理,因為正如Laurberg所說,“月亮是夜空中第一個奇蹟;是我們探索宇宙的第一步。

月球計劃

位於丹麥胡姆勒拜克(Humlebæk)的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內,216件與月球相關藝術品與加工品的其中之三。(滑動查看圖說)

《月岩盒》(Moon Rock Box),來自Tom Sachs

Sachs於2008年設計的《月岩盒:急需的幫助者》(Moon Rock Box: Helpers in Need) 是一件由14塊岩石製成的裝置,每塊石頭都刻有一位中世紀保佑人們免受疾病的聖人之名。

《半月II》(Lune II),來自Yves Klein

作為“粉紅行星浮雕”(Pink Planetary Relief)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分,《半月II》(Lune II)通過明亮的顏料來描繪月球表面;1961年它首次展出時曾引起了轟動。

《影片》(Film),來自Charles Eames和Ray Eames

這副影片靜幀提取自Eames夫婦於1968年所作的《一部關於十的力量和宇宙中事物的相對大小的待拍電影草圖》(Rough Sketch for a Proposed Film Dealing with the Powers of Ten and the Relative Size of Things in the Universe),使用了指數級縮小的圖像來顯示人類和宇宙的相對大小。

“月球”(The Moon) 展佔據了博物館的整個南翼。其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 Katie Paterson 2007 年的作品《地球-月球-地球》(Earth-Moon-Earth)。這是一架自動演奏“月光奏鳴曲”(Moonlight Sonata)的三角鋼琴,只是藝術家把貝多芬的原始樂譜翻譯成了莫爾斯電碼,並將它發送至月球。在那裡,岩石表面將信號變得支離破碎。當鋼琴僅僅演奏彈送回地球的片段,其斷斷續續的沉默暗示著人類對月球的不斷探索。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Katie Paterson,《地球-月球-地球》(Earth-Moon-Earth, 2007)

從那開始,展覽就以主題的形式進行排列,使展廳專門呈現“月光”、“月球測繪”、“太空時代”(通常認為始於史普尼克1號的冷戰太空競賽時期)和“太空殖民”。大部分作品都是借來的:有一顆來自倫敦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的斯普特尼克人造衛星(Sputnik);來自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的月球手套;來自梵蒂岡的 Donato Creti 畫作;甚至還有來自佛羅倫薩國立中央圖書館(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of Florence)的伽利略手稿《星際信使》(Sidereus Nuncius)。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伽利略手稿《星際信使》(Sidereus Nuncius)

然而,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並非這場展覽令人眩暈的廣度,而是它使不同時代、不同類別之作形成的巧妙並置。於是,早期德國畫家 Caspar David Friedrich 和英國人 Jose Wright of Derby 的夜景畫同當代藝術家 Darren Almond 在月光下利用長曝光完成的攝影作品一道展示。與 Georges Méliès 在1902年拍攝的電影《月球旅行記》(A Trip to the Moon)一起呈現的是Camille Henrot 的裝置藝術《十月2015天宮圖》(October 2015 Horoscope),其中引用了Méliès最喜歡的西洋鏡技術和樹脂製成的月亮模型。與此同時,阿波羅登月計劃的遺蹟與丹麥藝術家Nanna Debois Buhl的作品形成呼應,後者拍攝了用電線和磁鐵製成了早期模擬編碼系統,即“磁線儲存器”。“她正在調查這些任務背後的材料基礎,然後致敬那些將二進制代碼編入銅線的女性,”委任這件作品的 Laurberg 如是說。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Georges Méliès 在1902年拍攝的電影《月球旅行記》與 Camille Henrot 的裝置藝術《十月2015天宮圖》

美國藝術家 Laurie Anderson 接受的另一項為委任作品則更關注當下問題。“她認為我們正在失去一些東西,比如民主和自由,並以此為基礎來創造新的星座。當你戴上VR面具,你就可以看到月球的不同面,並由此引發有關殖民的思考。”

展覽的結尾——你會在此發現那件在文章開頭提到的羅斯科作品——探索了月球是如何被用作一種裝置,來強調我們存在的脆弱性。至於最後一件作品,Laurberg選擇了視頻藝術家Rachel Rose的《萬物及更多》(Everything and More)。其中,美國宇航員David Wolf講述了他從太空返回時的迷失。“他覺得自己的生活被毀了,”Laurberg說道。“這提醒我們,地球只有一個。我們需要以一種有意識的方式居住在其中。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晚期的 Mark Rothko 放棄了早前名作中歡快豔麗的色調,轉而選擇暗系色彩,創作了一系列“黑疊加於灰”的繪畫,似乎反映出他每況愈下的精神狀態(這位偉大的抽象表現主義者最終在1970年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丹麥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的策展人 Marie Laurberg 卻認為,這些作品反映的遠不止是內心的掙扎。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策展人Marie Laurberg與館長Paul Erik Tøjner於Rosa Barba 所作《外太空顏色》(The Color Out Of Space,2015)的投影之下

為了一場展覽,她專程從華盛頓特區借來了一幅獨特的作品,一邊仔細地研究畫作,一邊說道:“這是1969年的作品。但它看起來和當年宇航員首次登月後帶回的風景圖一模一樣。在一片沒有任何生命跡象的風景中,它談論著虛無。”

名為《月球:從內心世界至外太空》(The Moon: From Inner Worlds to Outer Space)的展覽為慶祝 Neil Armstrong 為“人類跨出一大步”的50週年而舉辦。它不僅橫跨自文藝復興至當下所創作的藝術品,更囊括多樣的跨學科內容,如天文學、設計和電影,為觀眾提供萬花筒般的視角,以此瞭解地球僅有的這座自然衛星。這是一場雄心勃勃的展覽,策劃歷時七年之久。Laurberg曾以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Laurberg在博物館外面對厄勒海峽(Øresund)拿著一塊月球隕石

“在我參加面試的時候,Poul Erik Tøjner(丹麥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館長)問我,‘你會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展覽是什麼呢?’我說,‘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她回憶道。“我想把藝術與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圖像相結合,而找到一家準備好接受這種飛躍想象力的美術館並不容易。”

幸運的是,Laurberg 在 Tøjner 身上找到了相投的志趣。“藝術世界的邊界在不斷變化,”他說道。“每一件藝術品都有文化方面的因素。同樣,許多文化和科學制品都包含著美學價值和可講述的故事。”在 Tøjner 的管理下,博物館舉辦了有關北極和阿拉伯世界的跨界展覽,而這一次,它將首次超越我們的星球。其實這很有道理,因為正如Laurberg所說,“月亮是夜空中第一個奇蹟;是我們探索宇宙的第一步。

月球計劃

位於丹麥胡姆勒拜克(Humlebæk)的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內,216件與月球相關藝術品與加工品的其中之三。(滑動查看圖說)

《月岩盒》(Moon Rock Box),來自Tom Sachs

Sachs於2008年設計的《月岩盒:急需的幫助者》(Moon Rock Box: Helpers in Need) 是一件由14塊岩石製成的裝置,每塊石頭都刻有一位中世紀保佑人們免受疾病的聖人之名。

《半月II》(Lune II),來自Yves Klein

作為“粉紅行星浮雕”(Pink Planetary Relief)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分,《半月II》(Lune II)通過明亮的顏料來描繪月球表面;1961年它首次展出時曾引起了轟動。

《影片》(Film),來自Charles Eames和Ray Eames

這副影片靜幀提取自Eames夫婦於1968年所作的《一部關於十的力量和宇宙中事物的相對大小的待拍電影草圖》(Rough Sketch for a Proposed Film Dealing with the Powers of Ten and the Relative Size of Things in the Universe),使用了指數級縮小的圖像來顯示人類和宇宙的相對大小。

“月球”(The Moon) 展佔據了博物館的整個南翼。其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 Katie Paterson 2007 年的作品《地球-月球-地球》(Earth-Moon-Earth)。這是一架自動演奏“月光奏鳴曲”(Moonlight Sonata)的三角鋼琴,只是藝術家把貝多芬的原始樂譜翻譯成了莫爾斯電碼,並將它發送至月球。在那裡,岩石表面將信號變得支離破碎。當鋼琴僅僅演奏彈送回地球的片段,其斷斷續續的沉默暗示著人類對月球的不斷探索。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Katie Paterson,《地球-月球-地球》(Earth-Moon-Earth, 2007)

從那開始,展覽就以主題的形式進行排列,使展廳專門呈現“月光”、“月球測繪”、“太空時代”(通常認為始於史普尼克1號的冷戰太空競賽時期)和“太空殖民”。大部分作品都是借來的:有一顆來自倫敦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的斯普特尼克人造衛星(Sputnik);來自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的月球手套;來自梵蒂岡的 Donato Creti 畫作;甚至還有來自佛羅倫薩國立中央圖書館(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of Florence)的伽利略手稿《星際信使》(Sidereus Nuncius)。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伽利略手稿《星際信使》(Sidereus Nuncius)

然而,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並非這場展覽令人眩暈的廣度,而是它使不同時代、不同類別之作形成的巧妙並置。於是,早期德國畫家 Caspar David Friedrich 和英國人 Jose Wright of Derby 的夜景畫同當代藝術家 Darren Almond 在月光下利用長曝光完成的攝影作品一道展示。與 Georges Méliès 在1902年拍攝的電影《月球旅行記》(A Trip to the Moon)一起呈現的是Camille Henrot 的裝置藝術《十月2015天宮圖》(October 2015 Horoscope),其中引用了Méliès最喜歡的西洋鏡技術和樹脂製成的月亮模型。與此同時,阿波羅登月計劃的遺蹟與丹麥藝術家Nanna Debois Buhl的作品形成呼應,後者拍攝了用電線和磁鐵製成了早期模擬編碼系統,即“磁線儲存器”。“她正在調查這些任務背後的材料基礎,然後致敬那些將二進制代碼編入銅線的女性,”委任這件作品的 Laurberg 如是說。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Georges Méliès 在1902年拍攝的電影《月球旅行記》與 Camille Henrot 的裝置藝術《十月2015天宮圖》

美國藝術家 Laurie Anderson 接受的另一項為委任作品則更關注當下問題。“她認為我們正在失去一些東西,比如民主和自由,並以此為基礎來創造新的星座。當你戴上VR面具,你就可以看到月球的不同面,並由此引發有關殖民的思考。”

展覽的結尾——你會在此發現那件在文章開頭提到的羅斯科作品——探索了月球是如何被用作一種裝置,來強調我們存在的脆弱性。至於最後一件作品,Laurberg選擇了視頻藝術家Rachel Rose的《萬物及更多》(Everything and More)。其中,美國宇航員David Wolf講述了他從太空返回時的迷失。“他覺得自己的生活被毀了,”Laurberg說道。“這提醒我們,地球只有一個。我們需要以一種有意識的方式居住在其中。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Rachel Rose,《萬物及更多》(Everything and More, 2015)

在為期5個月的展覽中,美術館舉辦了“滿月之夜”(Full Moon Evenings)的活動,使訪客可以在雕塑公園中通過望遠鏡觀察月亮。同期籌備的還有天體物理學家和藝術歷史學家的講座,以及年輕藝術家的表演項目,開拓觀眾的視野,並同樣鼓勵人們進行反思。正如 Tøjner 所說,“在接近遠離你生活和自己的東西時,你可能也會突然發現屬於你自己的元素。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晚期的 Mark Rothko 放棄了早前名作中歡快豔麗的色調,轉而選擇暗系色彩,創作了一系列“黑疊加於灰”的繪畫,似乎反映出他每況愈下的精神狀態(這位偉大的抽象表現主義者最終在1970年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丹麥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的策展人 Marie Laurberg 卻認為,這些作品反映的遠不止是內心的掙扎。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策展人Marie Laurberg與館長Paul Erik Tøjner於Rosa Barba 所作《外太空顏色》(The Color Out Of Space,2015)的投影之下

為了一場展覽,她專程從華盛頓特區借來了一幅獨特的作品,一邊仔細地研究畫作,一邊說道:“這是1969年的作品。但它看起來和當年宇航員首次登月後帶回的風景圖一模一樣。在一片沒有任何生命跡象的風景中,它談論著虛無。”

名為《月球:從內心世界至外太空》(The Moon: From Inner Worlds to Outer Space)的展覽為慶祝 Neil Armstrong 為“人類跨出一大步”的50週年而舉辦。它不僅橫跨自文藝復興至當下所創作的藝術品,更囊括多樣的跨學科內容,如天文學、設計和電影,為觀眾提供萬花筒般的視角,以此瞭解地球僅有的這座自然衛星。這是一場雄心勃勃的展覽,策劃歷時七年之久。Laurberg曾以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Laurberg在博物館外面對厄勒海峽(Øresund)拿著一塊月球隕石

“在我參加面試的時候,Poul Erik Tøjner(丹麥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館長)問我,‘你會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展覽是什麼呢?’我說,‘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她回憶道。“我想把藝術與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圖像相結合,而找到一家準備好接受這種飛躍想象力的美術館並不容易。”

幸運的是,Laurberg 在 Tøjner 身上找到了相投的志趣。“藝術世界的邊界在不斷變化,”他說道。“每一件藝術品都有文化方面的因素。同樣,許多文化和科學制品都包含著美學價值和可講述的故事。”在 Tøjner 的管理下,博物館舉辦了有關北極和阿拉伯世界的跨界展覽,而這一次,它將首次超越我們的星球。其實這很有道理,因為正如Laurberg所說,“月亮是夜空中第一個奇蹟;是我們探索宇宙的第一步。

月球計劃

位於丹麥胡姆勒拜克(Humlebæk)的路易斯安納現代美術館內,216件與月球相關藝術品與加工品的其中之三。(滑動查看圖說)

《月岩盒》(Moon Rock Box),來自Tom Sachs

Sachs於2008年設計的《月岩盒:急需的幫助者》(Moon Rock Box: Helpers in Need) 是一件由14塊岩石製成的裝置,每塊石頭都刻有一位中世紀保佑人們免受疾病的聖人之名。

《半月II》(Lune II),來自Yves Klein

作為“粉紅行星浮雕”(Pink Planetary Relief)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分,《半月II》(Lune II)通過明亮的顏料來描繪月球表面;1961年它首次展出時曾引起了轟動。

《影片》(Film),來自Charles Eames和Ray Eames

這副影片靜幀提取自Eames夫婦於1968年所作的《一部關於十的力量和宇宙中事物的相對大小的待拍電影草圖》(Rough Sketch for a Proposed Film Dealing with the Powers of Ten and the Relative Size of Things in the Universe),使用了指數級縮小的圖像來顯示人類和宇宙的相對大小。

“月球”(The Moon) 展佔據了博物館的整個南翼。其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 Katie Paterson 2007 年的作品《地球-月球-地球》(Earth-Moon-Earth)。這是一架自動演奏“月光奏鳴曲”(Moonlight Sonata)的三角鋼琴,只是藝術家把貝多芬的原始樂譜翻譯成了莫爾斯電碼,並將它發送至月球。在那裡,岩石表面將信號變得支離破碎。當鋼琴僅僅演奏彈送回地球的片段,其斷斷續續的沉默暗示著人類對月球的不斷探索。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Katie Paterson,《地球-月球-地球》(Earth-Moon-Earth, 2007)

從那開始,展覽就以主題的形式進行排列,使展廳專門呈現“月光”、“月球測繪”、“太空時代”(通常認為始於史普尼克1號的冷戰太空競賽時期)和“太空殖民”。大部分作品都是借來的:有一顆來自倫敦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的斯普特尼克人造衛星(Sputnik);來自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的月球手套;來自梵蒂岡的 Donato Creti 畫作;甚至還有來自佛羅倫薩國立中央圖書館(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of Florence)的伽利略手稿《星際信使》(Sidereus Nuncius)。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伽利略手稿《星際信使》(Sidereus Nuncius)

然而,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並非這場展覽令人眩暈的廣度,而是它使不同時代、不同類別之作形成的巧妙並置。於是,早期德國畫家 Caspar David Friedrich 和英國人 Jose Wright of Derby 的夜景畫同當代藝術家 Darren Almond 在月光下利用長曝光完成的攝影作品一道展示。與 Georges Méliès 在1902年拍攝的電影《月球旅行記》(A Trip to the Moon)一起呈現的是Camille Henrot 的裝置藝術《十月2015天宮圖》(October 2015 Horoscope),其中引用了Méliès最喜歡的西洋鏡技術和樹脂製成的月亮模型。與此同時,阿波羅登月計劃的遺蹟與丹麥藝術家Nanna Debois Buhl的作品形成呼應,後者拍攝了用電線和磁鐵製成了早期模擬編碼系統,即“磁線儲存器”。“她正在調查這些任務背後的材料基礎,然後致敬那些將二進制代碼編入銅線的女性,”委任這件作品的 Laurberg 如是說。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Georges Méliès 在1902年拍攝的電影《月球旅行記》與 Camille Henrot 的裝置藝術《十月2015天宮圖》

美國藝術家 Laurie Anderson 接受的另一項為委任作品則更關注當下問題。“她認為我們正在失去一些東西,比如民主和自由,並以此為基礎來創造新的星座。當你戴上VR面具,你就可以看到月球的不同面,並由此引發有關殖民的思考。”

展覽的結尾——你會在此發現那件在文章開頭提到的羅斯科作品——探索了月球是如何被用作一種裝置,來強調我們存在的脆弱性。至於最後一件作品,Laurberg選擇了視頻藝術家Rachel Rose的《萬物及更多》(Everything and More)。其中,美國宇航員David Wolf講述了他從太空返回時的迷失。“他覺得自己的生活被毀了,”Laurberg說道。“這提醒我們,地球只有一個。我們需要以一種有意識的方式居住在其中。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Rachel Rose,《萬物及更多》(Everything and More, 2015)

在為期5個月的展覽中,美術館舉辦了“滿月之夜”(Full Moon Evenings)的活動,使訪客可以在雕塑公園中通過望遠鏡觀察月亮。同期籌備的還有天體物理學家和藝術歷史學家的講座,以及年輕藝術家的表演項目,開拓觀眾的視野,並同樣鼓勵人們進行反思。正如 Tøjner 所說,“在接近遠離你生活和自己的東西時,你可能也會突然發現屬於你自己的元素。

一場關於月球的展覽

另一種自然

Another Nature

腦洞世界

Wonderland Exploration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