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商報-上游新聞記者韋玥

中秋馬上就到了,你還在為選什麼味道的月餅煩惱嗎?而新近上市的“人造肉”月餅,你會嚐鮮嗎?

前幾天,雙塔食品1000份人造肉月餅在電商渠道上架很快售罄,其合作方“珍肉”生產的首批3000份人造肉月餅也吸引了部分消費者選購。

人造肉月餅的成分是什麼?它是怎麼研發出來的?9日,記者採訪到人造肉月餅廠家“珍肉”創始人呂中茗和聯合創始人洪小齊,打探人造肉月餅背後的故事。

國產人造肉月餅首發公司註冊僅一個月

前幾天,首款國產人造肉月餅正式登陸電商平臺銷售。記者在淘寶看到,該款人造肉月餅配料為小麥粉、豌豆分離蛋白、椰子油、橄欖油、飲用水等,不含防腐劑,常溫可存放5天,冷凍可存放30天。

人造肉月餅由上海老字號“老大房”加工。營養成分上,該產品寫明每100克所含熱量、總脂肪、膽固醇分別為737千焦、8.8克、0克。這款人造肉月餅的規格為60克×6個一盒,售價88元。

值得一提的是,該產品由珍肉(北京)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推出,這是一家今年8月才成立的初創公司。

公司創始人呂中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是在美國留學時發現了商機。“我是一個健身愛好者,關注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在健身過程中發現國內健身配套飲食還是一片空白,於是畢業後回國創業。”他說。

呂中茗是國內第一個做乳清蛋白棒產品的創業者,“銷售不錯,那個項目營收超千萬。”

但隨著同類產品越來越多,他希望尋找高增長的新賽道。

“人造肉第一股”備受關注

他和朋友聯手進軍人造肉領域

在美國,呂中茗學的材料工程,經常接觸人造肉、分子結構一類技術,早就關注到“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等人造肉公司。

“走訪市場,考察上下游企業,通過各種論壇學習,大約調研了2年。”呂中茗告訴記者,他聽到多位業內人士及專家談到“植物基產品”是未來趨勢,因此,他也準備進軍該領域。

與此同時,呂中茗的老朋友洪小齊正在硅谷從事風投領域工作,她接觸過人造肉公司,也是人造肉產品的粉絲,有在該領域創業或投資的想法。

今年5月,“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在美國成功上市,當日股價暴漲163%。

呂中茗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他拉上老朋友洪小齊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再次創業,成立“珍肉”,進軍人造肉領域,是中國首個人造肉品牌。

以傳統美食敲開市場

人造肉系豌豆蛋白製成

呂中茗認為,中國是肉類消費的大國,人造肉有市場。可國內消費者對“人造肉”認知還不夠,市場潛力待挖掘。

“珍肉”團隊想到了一個辦法:以傳統美食打開市場。這也是呂中茗決定率先從月餅切入的重要原因。“我是北方人,家鄉沒有鮮肉月餅,一次出差偶然品嚐到,覺得味道很不錯。恰好鮮肉月餅的肉餡,能與我們與其它企業合作開發的完全由豌豆蛋白製造的‘人造肉’結合,所以就決定在中秋節推出了人造肉月餅。”他介紹。

9月6日,“珍肉”的首批3000份人造肉月餅上線,目前已售出一半以上。從消費者畫像來看,北京、上海、深圳等超一線城市消費者眾多,其中,還包括許多在中國的外國人。

“將來我們將主攻餐飲渠道。”“珍肉”聯合創始人洪小齊告訴記者。

聲音

人造肉是高科技版傳統素食

技術成熟後潛力巨大

“傳統素肉不等同於我們現在說的‘人造肉’。”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現在的人造植物肉在成分來源、工藝水平和風味上都體現了更高的科技水平。比如,通過分子技術、微生物發酵等最新技術,去除豆製品原有腥味,能做到高仿真。

但他也表示,和美國相比,我國人造植物肉技術還不夠成熟,但依託消費升級以及大健康人群的剛需,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據他預測,國內人造肉技術或還需兩到三年完善。“技術成熟後,未來的市場潛力應該是非常巨大的。”朱丹蓬說。

新聞縱深

資本追捧每半月就有一兩家人造肉新公司誕生

“人造肉具備一定規模的初創企業不會超過10家。”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祕書長薛巖表示:“但是發展很快,基本上每兩個星期,我們就能看到1到2家新的公司出現,還有一些大的食品企業在往植物肉方面轉型。”

相較於人造肉,薛巖更願意稱之為“植物肉”。事實上,對於很多傳統肉製品加工企業,拓展植物蛋白產業鏈,也是一個新業務方向。目前大部分人造肉公司如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都集中在美國。國內的人造肉公司剛剛開始嶄露頭角。

研究機構數據顯示,未來10年,人造肉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400億美元。熱鬧的行業總是離不開資本的身影。人造肉之所以能迅速走紅,一部分原因也就是因為其背後有資本的加持。

Beyond Meat此前就贏得了資本的青睞,先後獲得過7200萬美元的融資。今年5月,Beyond Meat在納斯達克以25美元的發行價上市,成為全球人造肉第一股,當日暴漲163%,創下金融危機以來美股最佳IPO首日表現。目前,Beyond Meat股價已經飆升近550%,該公司的市值達90多億美元。

Beyond Meat的上市進一步點燃了全球資本的熱情。5月,美國另外一家人造肉領軍企業Impossible Foods宣佈公司融資3億美元。據統計,在過去18個月裡,Impossible Foods完成了2.14億美元融資,累計融資總額近4億美元。

人造肉賽道大牌投資人云集,其中包括比爾.蓋茨、李嘉誠、麥當勞、可口可樂和Twitter的高管。

國內嗅覺敏銳的VC/PE也悄悄行動了起來,寧波素蓮食品創始人張信良告訴媒體,近期已有四五家投資機構接觸他們。

不過,大多數投資人仍在觀望。“雖然很多人覺得這是個風口,但是我覺得賽道或者行業還沒有形成,它可能是一條比較窄的賽道,並沒有出現有投資價值的創業公司。”道夫子食品創始人張濤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人造肉上百姓餐桌價格、消費觀念等有待突破

從長遠來看,技術門檻、成本高企、產能有限、消費觀念、口味偏好等問題都是人造肉企業有待突破的關卡。

口感:缺乏自然肉的筋道,像肉沫聚合一起

從口感上來看,人造肉也與真肉存在一定差距。大多數食用過人造肉的消費者感覺人造肉缺乏自然肉的“筋道”和“條狀纖維感”,更像是將肉沫聚合在一起的產物。

價格:成本高,人造肉漢堡比普通漢堡貴一倍

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價格是最大的痛點。如果營養價值比不上一般肉類,味道也一般,為什麼要花更多的錢來吃人造肉?這是大多數消費者的疑問。

據悉,目前通過細胞提取培育得到的人造肉,每千克價格高達4800美元。成本高企的原因包括原料成本高、生產工藝複雜、技術門檻高等。“美國市場銷售的人造肉大多是牛肉,因為豬肉、雞肉的生產成本都非常高。”火山石資本分析師鄒雨杉表示,價格是消費者最為敏感的,技術已經很成熟,關鍵是使用的蛋白成本高低不一。

據悉,美國的人造肉漢堡均價在19到24美元左右,比普通漢堡的價格翻一倍。而通過細胞提取方式合成的人造肉價格更高得離譜,此前以色列一家食品公司通過提取牛的細胞合成的人造牛肉每片售價在50美元,約350人民幣。

而擺在人造肉創業企業面前的最大挑戰,則是盈利難題。成立十年的Beyond Meat就一直在虧損:2017年收入3260萬美元,虧損3040萬美元;2018年收入8790萬美元,虧損2990萬美元。

不久前,美國戴維森投資公司潑了一盆冷水:投資者高估了以植物為基礎的“人造肉”市場的規模,其最終規模可能要小於植物奶行業,該公司還下調了Beyond Meat至賣出評級,目標價定為130美元。

安全:人造肉更應該被稱之為植物肉

市場有多火,爭議就有多大。對於食品行業而言,安全始終是第一道關卡。在國內很多消費者眼中,人造肉等同於假肉,這一觀念將制約市場的長期發展。

關於人造肉是否安全的問題,薛巖解釋道:“從生產方式、工藝、原材料等方面來說,人造肉更應該被稱之為植物肉,人造這個說法通常會引來爭議。很多人都質疑到底是如何生產的會不會有害,實際上,市場上公開出售的人造肉產品都符合國內食品加工安全法規,可以安全食用的。”“在未來的國家標準中,我們希望通過對營養素、加工工藝等方面的界定,把植物肉(植物蛋白肉),與傳統的豆製品或小麥蛋白製品區分開。”薛巖表示。

來源: 重慶商報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