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能讓人忘記仇恨?為何美國原子彈轟炸日本卻不被日本痛恨?

作為世界上唯一被原子彈空襲過的國家,今天的日本可以說是相當尷尬。

時間能讓人忘記仇恨?為何美國原子彈轟炸日本卻不被日本痛恨?

一方面作為核彈的受害者,理論上日本有足夠的理由和憤怒去聲討美軍的暴行,但現實情況是自二戰以來,日本就一直處於美國的嚴密掌控之下。更尷尬的是,二戰以來日本的快速崛起,也和美國的大力扶持有著直接關係。

換句話說,今天的日本人,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美國大大給的。你讓日本人端起碗來吃飯,放下碗來罵爹,雖然你日本人的德性毫不奇怪,但無論如何也顯得太不要臉。

日本人不知道羞恥的啊?

而在靜夜史看來,日本人之所以不因為原子彈仇恨美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時間能讓人忘記仇恨?為何美國原子彈轟炸日本卻不被日本痛恨?

1、原子彈救了日本

兩顆原子彈雖然殺死了日本數十萬人,但日本更清楚,如果沒有這兩顆原子彈,日本在二戰後期的死亡人數遠遠不止這個數。

某種程度上說,原子彈起到了舍卒保車的作用,挽救了整個大和民族。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軸心國只剩下日本在負隅頑抗。在此前的太平洋戰爭中,美軍消滅日本所有的海空軍力量,以及大量的陸軍,奪取了日本佔領的幾乎所有島嶼,距離日本本土越來越近。

1945年7月,沖繩戰役結束,日本在太平洋只剩下本土四島。但即便如此,日本大本營的強硬派依然堅持抵抗,甚至準備實行本土決戰,高唱“一億玉碎”。

時間能讓人忘記仇恨?為何美國原子彈轟炸日本卻不被日本痛恨?

不過此時的日本早已滿目瘡痍,盟軍的轟炸將日本大部分城市夷為平地,日本只能用松油做燃料,真正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而更嚴重的是,此時的蘇軍時刻準備進攻東北,並從庫頁島南下日本本土。如果頑抗下去,它的命運只能比德國更加悲慘。

1945年7月,美國原子彈試爆成功,盟軍終於有了毫不費力將日本夷為平地的大殺器。8月6日,廣島騰起蘑菇雲,造成20萬人死亡,城市幾乎片瓦不存。但日本大本營向民眾隱瞞了消息,於是美國在8月9日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

時間能讓人忘記仇恨?為何美國原子彈轟炸日本卻不被日本痛恨?

而長崎原子彈的爆發,讓日本篤信的“美國只有一顆原子彈”的謬論徹底破滅,而此時的美軍宣稱還有原子彈,終於徹底震懾了死硬派,裕仁天皇再也無法裝聾作啞,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原子彈除了震懾了日本,也震懾了蘇聯,使美蘇力量驟然失衡。美國先前對蘇聯的依賴蕩然無存,美國得以喝退蘇聯想要瓜分日本的企圖,美國由此獨佔日本,日本避免了德國這樣大卸八塊的命運。

相比於幾十萬民眾的生命,日本的領土完整明顯更加重要。在這樣的環境下,日本有什麼理由對這兩顆“救命彈”以及擲彈手咬牙切齒?

時間能讓人忘記仇恨?為何美國原子彈轟炸日本卻不被日本痛恨?

2、日本不敢有仇恨

如果說因為原子彈救了日本,日本不能仇恨美國的話,那麼二戰後美國對日本的全方面控制,就使得日本不敢對美國有所恨意。

日本投降後,美軍全面進駐日本,開始對日本進行全方面改造,包括將天皇拉下神壇、推行言論自由等,使日本逐漸向著正常國家發展。

但日本註定不能和其他國家一毛一樣。因為日本戰敗國的身份,它的內政外交首先就要受到戰勝國美國的挾制。在美國面前,日本連起碼的地位和尊重都沒有,安倍訪華時在地毯上的受辱就是明顯例子。

時間能讓人忘記仇恨?為何美國原子彈轟炸日本卻不被日本痛恨?

為了加強對日本的控制,美國除了在日本沖繩地區常年保持駐軍,不允許日本發展軍隊外,還在國際上佔據了幾乎所有的戰略要衝,特別是馬六甲海峽,這等於直接扼住了日本的咽喉。

所以,日本是萬萬不敢和美國有直接衝突的,頂嘴都不敢,你讓安倍說一個“恨”字,你猜驚喜和巴掌哪一個會先來?

當然,美國對日本的控制絕不僅僅是駐軍和經濟遏制,今天的日本,存在著一個令日本政界膽寒的機構,名為特別搜查部。

這是個曾令某些國人高潮迭起的機構,因為它是真正的鐵面無私,反腐打黑毫不手軟,包括首相在內的政界人物都噤若寒蟬,實在是正義的化身,為民除害的典範。

時間能讓人忘記仇恨?為何美國原子彈轟炸日本卻不被日本痛恨?

的確,這個機構也是很多日本年輕人神往的機構,但這個機構本質上卻是美國在日本的常駐特務機構,專門負責搞掉那些不停美國話的日本政治人物。然後你會發現,面對那些“不上道”的日本政要,這個機構是不刨根問底不罷休,而面對那些積極配合的領導人,這個結構比親媽還有溫暖。

有美國的多重“保護”,可以說日本的一舉一動都在美國掌握之中,日本敢說一個“恨”字,那麼馬上就會感受到美國的“恨”。

所以,今天的日本,也只能通過無關痛癢的紀念活動,來掩蓋自己的尷尬處境了。畢竟燒個紙不犯法、哭幾聲也不擾民,美國還是很願意配合的。

時間能讓人忘記仇恨?為何美國原子彈轟炸日本卻不被日本痛恨?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