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到底是如何定價的呢?

原汁原味的德系SUV 收藏 建盞 2019-07-09

市面上建盞的價格區間很廣,幾十元乃至十幾萬元。很多初入門的盞友不免疑惑,為什麼有些盞看起來好像相差無幾,價格卻有著天壤之別?一隻建盞,到底是如何定價的呢?建盞君整理了對建盞價格構成影響最大的四大要素,請盞友一一看來。

▼ 孫建興龍窯柴燒

建盞,到底是如何定價的呢?

在很多非遺的產業中,工藝師的職稱是決定工藝師產品價格的重要因素,建盞則不完全是。

1.底蘊

建盞在長期以來沒有受到廣大關注,早期的工藝師們都是在很艱苦的條件下製作,近幾年建盞開始綻放光芒,職稱評級工作才慢慢開始。當然毋庸置疑的是,如陳大鵬、李達、孫建興這三位屈指可數的國家級大師作品價格一直呈走高趨勢,早日入手升值空間巨大。建盞的價格取決於每個作品的品質,職稱並不能完全體現每個單品品質,大師的職稱只佔其自身價格的一部分。

建盞,到底是如何定價的呢?

2. 材料

傳統定義上,一隻正宗的建盞,胎土必須使用建陽當地含鐵量達7%-10%的紅棕色粘土。而這樣的胎土在1300℃以上的還原焰中又極易產生變形、起泡等缺陷,因此它外層釉水的厚薄、成分、比例就需要非常精確地計量和調配。所以,由於建盞獨特的材質和工藝,決定了它絕對不會出現“賤價”的情況。

由於釉水在窯爐內高溫的情況下處於一種的流動狀態(兔毫/油滴/鷓鴣斑紋形成的原理),所以普遍採用正燒(仰燒)的建盞,一般只施半釉,給流動的釉留下延展空間,以減少底部粘窯的機率。

如果釉水過薄,首先會導致兔毫或者油滴形成的效果不佳——“線條不達”或“油滴不飽滿”;其次,出現縮釉等重大瑕疵的機率也會高很多,導致成品率降低。如果釉水過厚,不但會導致粘底,而且也會使結晶“淹沒”在厚釉中,無法顯現。對於釉水厚薄的掌控,只能依靠長年累月無數次的試驗,從無數次的失敗中獲取下一次成功的經驗。

且釉料配比也並非一成不變,需要根據周圍環境的微妙變化不斷做出調整。因此,每一窯的燒製對於建盞工藝師來說都是一次新鮮的嘗試,對於結果都不可預知。

所以,這一切的相互制約就導致了建盞的成品率極低,成品率低又導致了成本的增加,最終導致了價格的上漲。

▼ 陳大鵬經典黃鷓鴣

建盞,到底是如何定價的呢?

3. 工藝

一隻建盞從無到有,需要經歷13道複雜的工序。當然,這每一道工序的順利與否,都關係到建盞成品的品質,也就是會對價格造成影響。然而,這之間的差異,最多隻是普品與精品的差異(下文會談到)。但其中有兩項工藝,若採用不同處理方式,則價格差距較大。

第一種是成型工藝。建盞的成型工藝一般可以分為:手拉坯、機器壓坯、半手工(即機器壓坯之後再手工修坯)。由於手拉坯對於操作者的要求高,且耗費的時間和人力成本也更高,所以通常來說,手工拉坯的價格>半手工≥機器壓坯。

第二種是燒製工藝,大致可分為柴燒、電燒與氣燒。其中,柴燒最貴,原因有三:一是為了保護森林資源,如今政府並不鼓勵柴窯燒製,薪材有價無市;二是成本相當高,一窯下來,不但要燒掉大量柴火,加上柴燒不可控因素更多,導致成品率低,風險高;三是燒窯(尤其是龍窯柴燒)過程中需要有經驗豐富的人員輪流協作,對協作者的專業度要求很高,人力也成為了一項重大的成本支出。綜合以上,導致了柴燒建盞的價格>電燒或氣燒的價格。

當然,也並不是說電燒建盞就沒有技術含量。電窯的還原氣氛及溫度需要人工的精準控制,並非插上電源、調好溫度就“一勞永逸”的。

▼ 黃美金金油滴

建盞,到底是如何定價的呢?

4. 品質

既然存在根據品質定價,那怎樣的品質價格才高呢?首先,我們的比較基於精品原則,即產品無明顯變形、爆釉、縮釉等重大瑕疵。

一、器型和釉色相差無幾,則口徑越大,價格越高;

二、同一規格,口徑和高度相似,則斑紋質量(形態、分佈、光澤)越出色,價格越高;

三、品質完美,則市場上越稀有,價格越高,收藏價值也越高。

▼ 李達鷓鴣斑建盞

建盞,到底是如何定價的呢?

有關於建盞的任何問題,可以後臺私信筆者,筆者將會第一時間為你解答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