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游泳 釣魚 柳樹林 蚯蚓 濟南 泰安 山口今視點 2019-08-18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作者:山口東村 張義富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在我們山口村西面,有一個全村稱得上最大的池塘,老百姓通常都叫它西大灣,是山口一大隊(今山口南村)的灣,是每個三十歲以上的山口人都記得的西大灣。位置就是現在的新合作(含)向東向南各大致一百米,大灣大致呈四方形,面積約10000平方米,與南寨壕溝、西寨壕溝相連,水多了就通過南寨壕溝流向南門的排水溝,全村的水在這裡彙集,流向村南經周王莊直入現泰萊老路北面的壕溝,起到平衡汛期水量的作用,雨小貯水可以滿足老百姓養殖澆灌樹木菜園和防火救災等用途。西大灣,有三座厚石板大橋,分別位於灣的東北、西北和東南方向,現在只有東北、西南方向的橋尚有痕跡存在。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作者:山口東村 張義富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在我們山口村西面,有一個全村稱得上最大的池塘,老百姓通常都叫它西大灣,是山口一大隊(今山口南村)的灣,是每個三十歲以上的山口人都記得的西大灣。位置就是現在的新合作(含)向東向南各大致一百米,大灣大致呈四方形,面積約10000平方米,與南寨壕溝、西寨壕溝相連,水多了就通過南寨壕溝流向南門的排水溝,全村的水在這裡彙集,流向村南經周王莊直入現泰萊老路北面的壕溝,起到平衡汛期水量的作用,雨小貯水可以滿足老百姓養殖澆灌樹木菜園和防火救災等用途。西大灣,有三座厚石板大橋,分別位於灣的東北、西北和東南方向,現在只有東北、西南方向的橋尚有痕跡存在。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東面沿岸是十米來寬的路,是當時山口大集的菜市場,從這裡向東北走50米就是山口老街了。過東南方向的橋,向南就是當時山口六七十年代的商貿基地,這裡有當時山口最寬廣的路,與燕黃路拐點的直路相通,在足有三百米長二十米寬路的兩側,有食品站、修車鋪、農具廠(鐵廠)、最早的潛水電機廠、收購站,還有生產資門市部、書店、二零門市部和最早的山口供銷社三層辦公樓,更有生產醬油醋至今聞名遐邇的山口釀造廠。最南面路東,就是五十年代建的山口最早的大學—山口衛星大學(先後改為山口農中山口聯中),是我最早(一九七六年)從事教學工作的單位——山口聯中,也就是現在的山口二中前身。路西是一大隊的三角地良田。

西面是103省道,老百姓都叫燕黃(燕莊—黃前)公路,七八米寬,最早是沙土路,有專門的護路工人,每五十米左右有一堆呈長方形的小沙堆,有坑窪就用銑撒沙,再用自行車外帶制的木耙推拉找平,路不是很好走。這裡有客運車站牌,也就是現在的新合作超市西面,山口人出發外地大都從這裡上車,長途出發還要再到泰安或濟南倒車。沿岸路的北頭是一大隊(南村)的副業基地,長方形的院落是靠逢的廬山(北山)開石砌成,靠近水面的東牆和南牆足有七八米高,下面是五米的靠逢石石牆,上面是三米的抹逢青磚牆,五十米長,有三個石臺階,從灣東邊往西看有一種威武壯觀的城牆感覺,這裡有機械加工製作、白鐵加工製作等鐵業。中間是一個當時山口最大的機井,深八九米,機井是圓形,有三四層兩米半高的臺階,呈螺旋狀,用開石砌成,最上層直徑有十五米之多,水性大的有的從上面臺階跳到機井裡游泳,看後可真是膽顫心驚啊!粗大的水龍頭鐵管從井底伸向旁邊的呈階梯狀機井屋,柴油機一開,巨大的水流通過二十來米的六進六出管道噴湧而出,清澈的水流過公路涵洞,澆灌著公路西的大片良田。沿路井南是一片低窪地帶,今天應該叫作溼地,是著名的小柳樹林,有許多小朋友常在這裡玩耍,爬樹,粘知了,剜蚯蚓釣魚。沿東南、西北向的公路東是山口飯店和三零門市部,路西有最早的山口農業銀行和兩戶姓張的人家,再向西就是山口一大隊的養豬場。灣南有食品站和姓周的等幾戶人家。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作者:山口東村 張義富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在我們山口村西面,有一個全村稱得上最大的池塘,老百姓通常都叫它西大灣,是山口一大隊(今山口南村)的灣,是每個三十歲以上的山口人都記得的西大灣。位置就是現在的新合作(含)向東向南各大致一百米,大灣大致呈四方形,面積約10000平方米,與南寨壕溝、西寨壕溝相連,水多了就通過南寨壕溝流向南門的排水溝,全村的水在這裡彙集,流向村南經周王莊直入現泰萊老路北面的壕溝,起到平衡汛期水量的作用,雨小貯水可以滿足老百姓養殖澆灌樹木菜園和防火救災等用途。西大灣,有三座厚石板大橋,分別位於灣的東北、西北和東南方向,現在只有東北、西南方向的橋尚有痕跡存在。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東面沿岸是十米來寬的路,是當時山口大集的菜市場,從這裡向東北走50米就是山口老街了。過東南方向的橋,向南就是當時山口六七十年代的商貿基地,這裡有當時山口最寬廣的路,與燕黃路拐點的直路相通,在足有三百米長二十米寬路的兩側,有食品站、修車鋪、農具廠(鐵廠)、最早的潛水電機廠、收購站,還有生產資門市部、書店、二零門市部和最早的山口供銷社三層辦公樓,更有生產醬油醋至今聞名遐邇的山口釀造廠。最南面路東,就是五十年代建的山口最早的大學—山口衛星大學(先後改為山口農中山口聯中),是我最早(一九七六年)從事教學工作的單位——山口聯中,也就是現在的山口二中前身。路西是一大隊的三角地良田。

西面是103省道,老百姓都叫燕黃(燕莊—黃前)公路,七八米寬,最早是沙土路,有專門的護路工人,每五十米左右有一堆呈長方形的小沙堆,有坑窪就用銑撒沙,再用自行車外帶制的木耙推拉找平,路不是很好走。這裡有客運車站牌,也就是現在的新合作超市西面,山口人出發外地大都從這裡上車,長途出發還要再到泰安或濟南倒車。沿岸路的北頭是一大隊(南村)的副業基地,長方形的院落是靠逢的廬山(北山)開石砌成,靠近水面的東牆和南牆足有七八米高,下面是五米的靠逢石石牆,上面是三米的抹逢青磚牆,五十米長,有三個石臺階,從灣東邊往西看有一種威武壯觀的城牆感覺,這裡有機械加工製作、白鐵加工製作等鐵業。中間是一個當時山口最大的機井,深八九米,機井是圓形,有三四層兩米半高的臺階,呈螺旋狀,用開石砌成,最上層直徑有十五米之多,水性大的有的從上面臺階跳到機井裡游泳,看後可真是膽顫心驚啊!粗大的水龍頭鐵管從井底伸向旁邊的呈階梯狀機井屋,柴油機一開,巨大的水流通過二十來米的六進六出管道噴湧而出,清澈的水流過公路涵洞,澆灌著公路西的大片良田。沿路井南是一片低窪地帶,今天應該叫作溼地,是著名的小柳樹林,有許多小朋友常在這裡玩耍,爬樹,粘知了,剜蚯蚓釣魚。沿東南、西北向的公路東是山口飯店和三零門市部,路西有最早的山口農業銀行和兩戶姓張的人家,再向西就是山口一大隊的養豬場。灣南有食品站和姓周的等幾戶人家。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灣北面沿岸是用大石塊砌成的,足有三米高,寬十米左右的路,路西頭有姓張的等幾戶人家,路東頭是一個小灣,現在還能粗略地看到它的原跡,兩頭各有連接西寨壕溝和街裡排水溝的兩座橋,這條路也是菜市場,從這條路東頭到西頭150米就是燕黃路,出莊往西是通往油坊村的老路。

在我的記憶裡,西大灣沒有深水溝,相對比較平緩,常年平均水深三米左右,水面遼闊平靜,灣水滿滿的,乾旱年也幾乎沒幹枯過,夏季是山口人游泳避暑的最好去處,水性大的還常游到西岸的小柳樹林,有的還翻幾個來回,水性小的遊不到中間就返回。也經常看到許多小朋友在這裡釣魚,摸魚蝦,打水仗,捏泥人,捏小狗小豬小馬的,好不熱鬧啊!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作者:山口東村 張義富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在我們山口村西面,有一個全村稱得上最大的池塘,老百姓通常都叫它西大灣,是山口一大隊(今山口南村)的灣,是每個三十歲以上的山口人都記得的西大灣。位置就是現在的新合作(含)向東向南各大致一百米,大灣大致呈四方形,面積約10000平方米,與南寨壕溝、西寨壕溝相連,水多了就通過南寨壕溝流向南門的排水溝,全村的水在這裡彙集,流向村南經周王莊直入現泰萊老路北面的壕溝,起到平衡汛期水量的作用,雨小貯水可以滿足老百姓養殖澆灌樹木菜園和防火救災等用途。西大灣,有三座厚石板大橋,分別位於灣的東北、西北和東南方向,現在只有東北、西南方向的橋尚有痕跡存在。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東面沿岸是十米來寬的路,是當時山口大集的菜市場,從這裡向東北走50米就是山口老街了。過東南方向的橋,向南就是當時山口六七十年代的商貿基地,這裡有當時山口最寬廣的路,與燕黃路拐點的直路相通,在足有三百米長二十米寬路的兩側,有食品站、修車鋪、農具廠(鐵廠)、最早的潛水電機廠、收購站,還有生產資門市部、書店、二零門市部和最早的山口供銷社三層辦公樓,更有生產醬油醋至今聞名遐邇的山口釀造廠。最南面路東,就是五十年代建的山口最早的大學—山口衛星大學(先後改為山口農中山口聯中),是我最早(一九七六年)從事教學工作的單位——山口聯中,也就是現在的山口二中前身。路西是一大隊的三角地良田。

西面是103省道,老百姓都叫燕黃(燕莊—黃前)公路,七八米寬,最早是沙土路,有專門的護路工人,每五十米左右有一堆呈長方形的小沙堆,有坑窪就用銑撒沙,再用自行車外帶制的木耙推拉找平,路不是很好走。這裡有客運車站牌,也就是現在的新合作超市西面,山口人出發外地大都從這裡上車,長途出發還要再到泰安或濟南倒車。沿岸路的北頭是一大隊(南村)的副業基地,長方形的院落是靠逢的廬山(北山)開石砌成,靠近水面的東牆和南牆足有七八米高,下面是五米的靠逢石石牆,上面是三米的抹逢青磚牆,五十米長,有三個石臺階,從灣東邊往西看有一種威武壯觀的城牆感覺,這裡有機械加工製作、白鐵加工製作等鐵業。中間是一個當時山口最大的機井,深八九米,機井是圓形,有三四層兩米半高的臺階,呈螺旋狀,用開石砌成,最上層直徑有十五米之多,水性大的有的從上面臺階跳到機井裡游泳,看後可真是膽顫心驚啊!粗大的水龍頭鐵管從井底伸向旁邊的呈階梯狀機井屋,柴油機一開,巨大的水流通過二十來米的六進六出管道噴湧而出,清澈的水流過公路涵洞,澆灌著公路西的大片良田。沿路井南是一片低窪地帶,今天應該叫作溼地,是著名的小柳樹林,有許多小朋友常在這裡玩耍,爬樹,粘知了,剜蚯蚓釣魚。沿東南、西北向的公路東是山口飯店和三零門市部,路西有最早的山口農業銀行和兩戶姓張的人家,再向西就是山口一大隊的養豬場。灣南有食品站和姓周的等幾戶人家。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灣北面沿岸是用大石塊砌成的,足有三米高,寬十米左右的路,路西頭有姓張的等幾戶人家,路東頭是一個小灣,現在還能粗略地看到它的原跡,兩頭各有連接西寨壕溝和街裡排水溝的兩座橋,這條路也是菜市場,從這條路東頭到西頭150米就是燕黃路,出莊往西是通往油坊村的老路。

在我的記憶裡,西大灣沒有深水溝,相對比較平緩,常年平均水深三米左右,水面遼闊平靜,灣水滿滿的,乾旱年也幾乎沒幹枯過,夏季是山口人游泳避暑的最好去處,水性大的還常游到西岸的小柳樹林,有的還翻幾個來回,水性小的遊不到中間就返回。也經常看到許多小朋友在這裡釣魚,摸魚蝦,打水仗,捏泥人,捏小狗小豬小馬的,好不熱鬧啊!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記得有些年村裡(生產大隊)在大灣裡養藕,每逢節假日和放學下班回家,總引來許多人在岸邊駐足賞花觀景。不管是旭日東昇的早上,也不管是烈日炎炎的中午和晚霞四射的下午,你看,那碧綠色的荷葉幾乎蓋滿了整個大灣,挨挨擠擠,有的高有的低,像一個碧綠碧綠的大圓盤,又像一把把小小的綠傘;一支支剛出水的荷花,撥開茂密的荷葉,從水裡鑽了出來,高高的直立著。有的呈粉紅色,有的呈白色,有的呈紅色,在大片的荷葉襯托下,顯得十分耀眼。鮮嫩的花瓣,筆直的徑,給人一種純潔、剛直的感覺,更引人矚目的是,在荷葉徑的下端,肥大的荷葉還託著一個個小小的花苞,格外精神,從遠處看,一支支的荷花,似天女灑下的仙花,點綴在這碧綠色的世界裡。真有一副“接天荷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象啊!

當你走進池塘的水邊,撥開繁茂的荷葉,用手撩起碧綠的水,潑向荷葉,你這時再看,一個個的水珠似小孩玩的玻璃球滾來滾去,有的滾入水裡蕩起一圈圈的小小的圓暈;有的還是在荷葉的顫動下,繼續地滾動,直至清風一吹,這滾動的球便隨著荷葉的翻動,完全地消失在水中。霧雨濛濛的西大灣,荷葉更是碧綠碧綠的,從不遠處看,又似乎像是剛剛完成的一副水墨丹青畫。

有的年份荷葉格外的多,格外的碧綠,像是人們精心裁剪的一條碧綠色絨氈似的,這自然是人們辛勤管理的結果,但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那荷葉,今天似楊葉大,明天,多至幾天就長成梧桐葉那樣大;今天含苞咋放的荷花,沒幾天就會完全地開放了,清風吹來,飄來荷花的陣陣清香。即使雨水比較多的七八月天,一場大雨後,水滿盪漾,荷葉看來是少了不少,但不用著急,不用幾天,多至十幾天,又是一片碧綠色的世界。看到此情此景,你不會不想到周敦頤《愛蓮說》的一段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直”。

秋後鮮藕上市了,你看灣中幾個踩藕的農民伯伯,穿著橡膠皮衣,齊著攔腰的水舉著雙手在水中搖搖晃晃,左踩右踩,一踩一鉤,一抻一挑,上來了,只見帶著漆黑淤泥的長長地白蓮藕從渾濁的水裡鑽了出來,再一涮一抓,一拉一放,沒多久木筏上的簍子便滿了。一簍子一簍子的鮮嫩白蓮藕很快就搶購一空。蓮藕可渾身上下都是寶,你看,乾枯的荷葉也成了集上賣佳餚的包裝袋,集上菜農就地攤開用荷葉包著的佳餚,香噴噴的,菜農叨著佳餚,品著小酒,美滋滋的,樂呵呵的,看後真讓人直流流水啊!佳餚加上這綠色環保的包裝又是今天無法用語言形容的。時過境遷,灣裡種藕雖已過去近四十年,但此情此景在我的記憶中依然是那麼清晰可見,歷歷在目。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作者:山口東村 張義富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在我們山口村西面,有一個全村稱得上最大的池塘,老百姓通常都叫它西大灣,是山口一大隊(今山口南村)的灣,是每個三十歲以上的山口人都記得的西大灣。位置就是現在的新合作(含)向東向南各大致一百米,大灣大致呈四方形,面積約10000平方米,與南寨壕溝、西寨壕溝相連,水多了就通過南寨壕溝流向南門的排水溝,全村的水在這裡彙集,流向村南經周王莊直入現泰萊老路北面的壕溝,起到平衡汛期水量的作用,雨小貯水可以滿足老百姓養殖澆灌樹木菜園和防火救災等用途。西大灣,有三座厚石板大橋,分別位於灣的東北、西北和東南方向,現在只有東北、西南方向的橋尚有痕跡存在。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東面沿岸是十米來寬的路,是當時山口大集的菜市場,從這裡向東北走50米就是山口老街了。過東南方向的橋,向南就是當時山口六七十年代的商貿基地,這裡有當時山口最寬廣的路,與燕黃路拐點的直路相通,在足有三百米長二十米寬路的兩側,有食品站、修車鋪、農具廠(鐵廠)、最早的潛水電機廠、收購站,還有生產資門市部、書店、二零門市部和最早的山口供銷社三層辦公樓,更有生產醬油醋至今聞名遐邇的山口釀造廠。最南面路東,就是五十年代建的山口最早的大學—山口衛星大學(先後改為山口農中山口聯中),是我最早(一九七六年)從事教學工作的單位——山口聯中,也就是現在的山口二中前身。路西是一大隊的三角地良田。

西面是103省道,老百姓都叫燕黃(燕莊—黃前)公路,七八米寬,最早是沙土路,有專門的護路工人,每五十米左右有一堆呈長方形的小沙堆,有坑窪就用銑撒沙,再用自行車外帶制的木耙推拉找平,路不是很好走。這裡有客運車站牌,也就是現在的新合作超市西面,山口人出發外地大都從這裡上車,長途出發還要再到泰安或濟南倒車。沿岸路的北頭是一大隊(南村)的副業基地,長方形的院落是靠逢的廬山(北山)開石砌成,靠近水面的東牆和南牆足有七八米高,下面是五米的靠逢石石牆,上面是三米的抹逢青磚牆,五十米長,有三個石臺階,從灣東邊往西看有一種威武壯觀的城牆感覺,這裡有機械加工製作、白鐵加工製作等鐵業。中間是一個當時山口最大的機井,深八九米,機井是圓形,有三四層兩米半高的臺階,呈螺旋狀,用開石砌成,最上層直徑有十五米之多,水性大的有的從上面臺階跳到機井裡游泳,看後可真是膽顫心驚啊!粗大的水龍頭鐵管從井底伸向旁邊的呈階梯狀機井屋,柴油機一開,巨大的水流通過二十來米的六進六出管道噴湧而出,清澈的水流過公路涵洞,澆灌著公路西的大片良田。沿路井南是一片低窪地帶,今天應該叫作溼地,是著名的小柳樹林,有許多小朋友常在這裡玩耍,爬樹,粘知了,剜蚯蚓釣魚。沿東南、西北向的公路東是山口飯店和三零門市部,路西有最早的山口農業銀行和兩戶姓張的人家,再向西就是山口一大隊的養豬場。灣南有食品站和姓周的等幾戶人家。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灣北面沿岸是用大石塊砌成的,足有三米高,寬十米左右的路,路西頭有姓張的等幾戶人家,路東頭是一個小灣,現在還能粗略地看到它的原跡,兩頭各有連接西寨壕溝和街裡排水溝的兩座橋,這條路也是菜市場,從這條路東頭到西頭150米就是燕黃路,出莊往西是通往油坊村的老路。

在我的記憶裡,西大灣沒有深水溝,相對比較平緩,常年平均水深三米左右,水面遼闊平靜,灣水滿滿的,乾旱年也幾乎沒幹枯過,夏季是山口人游泳避暑的最好去處,水性大的還常游到西岸的小柳樹林,有的還翻幾個來回,水性小的遊不到中間就返回。也經常看到許多小朋友在這裡釣魚,摸魚蝦,打水仗,捏泥人,捏小狗小豬小馬的,好不熱鬧啊!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記得有些年村裡(生產大隊)在大灣裡養藕,每逢節假日和放學下班回家,總引來許多人在岸邊駐足賞花觀景。不管是旭日東昇的早上,也不管是烈日炎炎的中午和晚霞四射的下午,你看,那碧綠色的荷葉幾乎蓋滿了整個大灣,挨挨擠擠,有的高有的低,像一個碧綠碧綠的大圓盤,又像一把把小小的綠傘;一支支剛出水的荷花,撥開茂密的荷葉,從水裡鑽了出來,高高的直立著。有的呈粉紅色,有的呈白色,有的呈紅色,在大片的荷葉襯托下,顯得十分耀眼。鮮嫩的花瓣,筆直的徑,給人一種純潔、剛直的感覺,更引人矚目的是,在荷葉徑的下端,肥大的荷葉還託著一個個小小的花苞,格外精神,從遠處看,一支支的荷花,似天女灑下的仙花,點綴在這碧綠色的世界裡。真有一副“接天荷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象啊!

當你走進池塘的水邊,撥開繁茂的荷葉,用手撩起碧綠的水,潑向荷葉,你這時再看,一個個的水珠似小孩玩的玻璃球滾來滾去,有的滾入水裡蕩起一圈圈的小小的圓暈;有的還是在荷葉的顫動下,繼續地滾動,直至清風一吹,這滾動的球便隨著荷葉的翻動,完全地消失在水中。霧雨濛濛的西大灣,荷葉更是碧綠碧綠的,從不遠處看,又似乎像是剛剛完成的一副水墨丹青畫。

有的年份荷葉格外的多,格外的碧綠,像是人們精心裁剪的一條碧綠色絨氈似的,這自然是人們辛勤管理的結果,但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那荷葉,今天似楊葉大,明天,多至幾天就長成梧桐葉那樣大;今天含苞咋放的荷花,沒幾天就會完全地開放了,清風吹來,飄來荷花的陣陣清香。即使雨水比較多的七八月天,一場大雨後,水滿盪漾,荷葉看來是少了不少,但不用著急,不用幾天,多至十幾天,又是一片碧綠色的世界。看到此情此景,你不會不想到周敦頤《愛蓮說》的一段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直”。

秋後鮮藕上市了,你看灣中幾個踩藕的農民伯伯,穿著橡膠皮衣,齊著攔腰的水舉著雙手在水中搖搖晃晃,左踩右踩,一踩一鉤,一抻一挑,上來了,只見帶著漆黑淤泥的長長地白蓮藕從渾濁的水裡鑽了出來,再一涮一抓,一拉一放,沒多久木筏上的簍子便滿了。一簍子一簍子的鮮嫩白蓮藕很快就搶購一空。蓮藕可渾身上下都是寶,你看,乾枯的荷葉也成了集上賣佳餚的包裝袋,集上菜農就地攤開用荷葉包著的佳餚,香噴噴的,菜農叨著佳餚,品著小酒,美滋滋的,樂呵呵的,看後真讓人直流流水啊!佳餚加上這綠色環保的包裝又是今天無法用語言形容的。時過境遷,灣裡種藕雖已過去近四十年,但此情此景在我的記憶中依然是那麼清晰可見,歷歷在目。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八十年代實現聯產責任之後,西大灣被村裡的村民孫繼茂大伯承包,在大伯一家人的精心養護下,養的魚又肥又壯,活蹦亂跳的鰱魚鯉魚成了山口大集的搶手貨。直到九十年代初,鎮裡決定將牛梭頭狀的西公路通直拓寬,昔日的西大灣用砂石填平成了三十多米的公路,周邊蓋起了新合作、大方圓、農商行、農業銀行、郵政儲蓄和眾多的商貿樓,鎮政府也搬到中心大街和商業街的西北路口,現在每到夜晚,燈光溢彩,這條路上人流熙攘。六公里的中心大街商鋪林立,經貿旺盛,是山口人也是許多外地和山口周邊鄉鎮人經商購物的黃金大道,在這裡農村人嚮往的城市生活得到了體驗,山口中心大街已成了山口最繁華的黃金中心地帶,昔日的西大灣已經成了銘刻在山口人心目中永久的記憶。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作者:山口東村 張義富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在我們山口村西面,有一個全村稱得上最大的池塘,老百姓通常都叫它西大灣,是山口一大隊(今山口南村)的灣,是每個三十歲以上的山口人都記得的西大灣。位置就是現在的新合作(含)向東向南各大致一百米,大灣大致呈四方形,面積約10000平方米,與南寨壕溝、西寨壕溝相連,水多了就通過南寨壕溝流向南門的排水溝,全村的水在這裡彙集,流向村南經周王莊直入現泰萊老路北面的壕溝,起到平衡汛期水量的作用,雨小貯水可以滿足老百姓養殖澆灌樹木菜園和防火救災等用途。西大灣,有三座厚石板大橋,分別位於灣的東北、西北和東南方向,現在只有東北、西南方向的橋尚有痕跡存在。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東面沿岸是十米來寬的路,是當時山口大集的菜市場,從這裡向東北走50米就是山口老街了。過東南方向的橋,向南就是當時山口六七十年代的商貿基地,這裡有當時山口最寬廣的路,與燕黃路拐點的直路相通,在足有三百米長二十米寬路的兩側,有食品站、修車鋪、農具廠(鐵廠)、最早的潛水電機廠、收購站,還有生產資門市部、書店、二零門市部和最早的山口供銷社三層辦公樓,更有生產醬油醋至今聞名遐邇的山口釀造廠。最南面路東,就是五十年代建的山口最早的大學—山口衛星大學(先後改為山口農中山口聯中),是我最早(一九七六年)從事教學工作的單位——山口聯中,也就是現在的山口二中前身。路西是一大隊的三角地良田。

西面是103省道,老百姓都叫燕黃(燕莊—黃前)公路,七八米寬,最早是沙土路,有專門的護路工人,每五十米左右有一堆呈長方形的小沙堆,有坑窪就用銑撒沙,再用自行車外帶制的木耙推拉找平,路不是很好走。這裡有客運車站牌,也就是現在的新合作超市西面,山口人出發外地大都從這裡上車,長途出發還要再到泰安或濟南倒車。沿岸路的北頭是一大隊(南村)的副業基地,長方形的院落是靠逢的廬山(北山)開石砌成,靠近水面的東牆和南牆足有七八米高,下面是五米的靠逢石石牆,上面是三米的抹逢青磚牆,五十米長,有三個石臺階,從灣東邊往西看有一種威武壯觀的城牆感覺,這裡有機械加工製作、白鐵加工製作等鐵業。中間是一個當時山口最大的機井,深八九米,機井是圓形,有三四層兩米半高的臺階,呈螺旋狀,用開石砌成,最上層直徑有十五米之多,水性大的有的從上面臺階跳到機井裡游泳,看後可真是膽顫心驚啊!粗大的水龍頭鐵管從井底伸向旁邊的呈階梯狀機井屋,柴油機一開,巨大的水流通過二十來米的六進六出管道噴湧而出,清澈的水流過公路涵洞,澆灌著公路西的大片良田。沿路井南是一片低窪地帶,今天應該叫作溼地,是著名的小柳樹林,有許多小朋友常在這裡玩耍,爬樹,粘知了,剜蚯蚓釣魚。沿東南、西北向的公路東是山口飯店和三零門市部,路西有最早的山口農業銀行和兩戶姓張的人家,再向西就是山口一大隊的養豬場。灣南有食品站和姓周的等幾戶人家。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灣北面沿岸是用大石塊砌成的,足有三米高,寬十米左右的路,路西頭有姓張的等幾戶人家,路東頭是一個小灣,現在還能粗略地看到它的原跡,兩頭各有連接西寨壕溝和街裡排水溝的兩座橋,這條路也是菜市場,從這條路東頭到西頭150米就是燕黃路,出莊往西是通往油坊村的老路。

在我的記憶裡,西大灣沒有深水溝,相對比較平緩,常年平均水深三米左右,水面遼闊平靜,灣水滿滿的,乾旱年也幾乎沒幹枯過,夏季是山口人游泳避暑的最好去處,水性大的還常游到西岸的小柳樹林,有的還翻幾個來回,水性小的遊不到中間就返回。也經常看到許多小朋友在這裡釣魚,摸魚蝦,打水仗,捏泥人,捏小狗小豬小馬的,好不熱鬧啊!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記得有些年村裡(生產大隊)在大灣裡養藕,每逢節假日和放學下班回家,總引來許多人在岸邊駐足賞花觀景。不管是旭日東昇的早上,也不管是烈日炎炎的中午和晚霞四射的下午,你看,那碧綠色的荷葉幾乎蓋滿了整個大灣,挨挨擠擠,有的高有的低,像一個碧綠碧綠的大圓盤,又像一把把小小的綠傘;一支支剛出水的荷花,撥開茂密的荷葉,從水裡鑽了出來,高高的直立著。有的呈粉紅色,有的呈白色,有的呈紅色,在大片的荷葉襯托下,顯得十分耀眼。鮮嫩的花瓣,筆直的徑,給人一種純潔、剛直的感覺,更引人矚目的是,在荷葉徑的下端,肥大的荷葉還託著一個個小小的花苞,格外精神,從遠處看,一支支的荷花,似天女灑下的仙花,點綴在這碧綠色的世界裡。真有一副“接天荷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象啊!

當你走進池塘的水邊,撥開繁茂的荷葉,用手撩起碧綠的水,潑向荷葉,你這時再看,一個個的水珠似小孩玩的玻璃球滾來滾去,有的滾入水裡蕩起一圈圈的小小的圓暈;有的還是在荷葉的顫動下,繼續地滾動,直至清風一吹,這滾動的球便隨著荷葉的翻動,完全地消失在水中。霧雨濛濛的西大灣,荷葉更是碧綠碧綠的,從不遠處看,又似乎像是剛剛完成的一副水墨丹青畫。

有的年份荷葉格外的多,格外的碧綠,像是人們精心裁剪的一條碧綠色絨氈似的,這自然是人們辛勤管理的結果,但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那荷葉,今天似楊葉大,明天,多至幾天就長成梧桐葉那樣大;今天含苞咋放的荷花,沒幾天就會完全地開放了,清風吹來,飄來荷花的陣陣清香。即使雨水比較多的七八月天,一場大雨後,水滿盪漾,荷葉看來是少了不少,但不用著急,不用幾天,多至十幾天,又是一片碧綠色的世界。看到此情此景,你不會不想到周敦頤《愛蓮說》的一段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直”。

秋後鮮藕上市了,你看灣中幾個踩藕的農民伯伯,穿著橡膠皮衣,齊著攔腰的水舉著雙手在水中搖搖晃晃,左踩右踩,一踩一鉤,一抻一挑,上來了,只見帶著漆黑淤泥的長長地白蓮藕從渾濁的水裡鑽了出來,再一涮一抓,一拉一放,沒多久木筏上的簍子便滿了。一簍子一簍子的鮮嫩白蓮藕很快就搶購一空。蓮藕可渾身上下都是寶,你看,乾枯的荷葉也成了集上賣佳餚的包裝袋,集上菜農就地攤開用荷葉包著的佳餚,香噴噴的,菜農叨著佳餚,品著小酒,美滋滋的,樂呵呵的,看後真讓人直流流水啊!佳餚加上這綠色環保的包裝又是今天無法用語言形容的。時過境遷,灣裡種藕雖已過去近四十年,但此情此景在我的記憶中依然是那麼清晰可見,歷歷在目。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八十年代實現聯產責任之後,西大灣被村裡的村民孫繼茂大伯承包,在大伯一家人的精心養護下,養的魚又肥又壯,活蹦亂跳的鰱魚鯉魚成了山口大集的搶手貨。直到九十年代初,鎮裡決定將牛梭頭狀的西公路通直拓寬,昔日的西大灣用砂石填平成了三十多米的公路,周邊蓋起了新合作、大方圓、農商行、農業銀行、郵政儲蓄和眾多的商貿樓,鎮政府也搬到中心大街和商業街的西北路口,現在每到夜晚,燈光溢彩,這條路上人流熙攘。六公里的中心大街商鋪林立,經貿旺盛,是山口人也是許多外地和山口周邊鄉鎮人經商購物的黃金大道,在這裡農村人嚮往的城市生活得到了體驗,山口中心大街已成了山口最繁華的黃金中心地帶,昔日的西大灣已經成了銘刻在山口人心目中永久的記憶。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時過境遷,西大灣的變遷,是山口滄桑鉅變的一個縮影,它不僅見證了山口人堅忍不拔追求美好生活的堅實足跡,更見證了建國七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山口發生的巨大變化。目前,黨和政府已為我們大而美的金山口繪就了藍圖,我想,在習近平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指引下,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我們山口人的不懈努力,一個大而美的金山口必將給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更加美好的山口記憶!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作者:山口東村 張義富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在我們山口村西面,有一個全村稱得上最大的池塘,老百姓通常都叫它西大灣,是山口一大隊(今山口南村)的灣,是每個三十歲以上的山口人都記得的西大灣。位置就是現在的新合作(含)向東向南各大致一百米,大灣大致呈四方形,面積約10000平方米,與南寨壕溝、西寨壕溝相連,水多了就通過南寨壕溝流向南門的排水溝,全村的水在這裡彙集,流向村南經周王莊直入現泰萊老路北面的壕溝,起到平衡汛期水量的作用,雨小貯水可以滿足老百姓養殖澆灌樹木菜園和防火救災等用途。西大灣,有三座厚石板大橋,分別位於灣的東北、西北和東南方向,現在只有東北、西南方向的橋尚有痕跡存在。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東面沿岸是十米來寬的路,是當時山口大集的菜市場,從這裡向東北走50米就是山口老街了。過東南方向的橋,向南就是當時山口六七十年代的商貿基地,這裡有當時山口最寬廣的路,與燕黃路拐點的直路相通,在足有三百米長二十米寬路的兩側,有食品站、修車鋪、農具廠(鐵廠)、最早的潛水電機廠、收購站,還有生產資門市部、書店、二零門市部和最早的山口供銷社三層辦公樓,更有生產醬油醋至今聞名遐邇的山口釀造廠。最南面路東,就是五十年代建的山口最早的大學—山口衛星大學(先後改為山口農中山口聯中),是我最早(一九七六年)從事教學工作的單位——山口聯中,也就是現在的山口二中前身。路西是一大隊的三角地良田。

西面是103省道,老百姓都叫燕黃(燕莊—黃前)公路,七八米寬,最早是沙土路,有專門的護路工人,每五十米左右有一堆呈長方形的小沙堆,有坑窪就用銑撒沙,再用自行車外帶制的木耙推拉找平,路不是很好走。這裡有客運車站牌,也就是現在的新合作超市西面,山口人出發外地大都從這裡上車,長途出發還要再到泰安或濟南倒車。沿岸路的北頭是一大隊(南村)的副業基地,長方形的院落是靠逢的廬山(北山)開石砌成,靠近水面的東牆和南牆足有七八米高,下面是五米的靠逢石石牆,上面是三米的抹逢青磚牆,五十米長,有三個石臺階,從灣東邊往西看有一種威武壯觀的城牆感覺,這裡有機械加工製作、白鐵加工製作等鐵業。中間是一個當時山口最大的機井,深八九米,機井是圓形,有三四層兩米半高的臺階,呈螺旋狀,用開石砌成,最上層直徑有十五米之多,水性大的有的從上面臺階跳到機井裡游泳,看後可真是膽顫心驚啊!粗大的水龍頭鐵管從井底伸向旁邊的呈階梯狀機井屋,柴油機一開,巨大的水流通過二十來米的六進六出管道噴湧而出,清澈的水流過公路涵洞,澆灌著公路西的大片良田。沿路井南是一片低窪地帶,今天應該叫作溼地,是著名的小柳樹林,有許多小朋友常在這裡玩耍,爬樹,粘知了,剜蚯蚓釣魚。沿東南、西北向的公路東是山口飯店和三零門市部,路西有最早的山口農業銀行和兩戶姓張的人家,再向西就是山口一大隊的養豬場。灣南有食品站和姓周的等幾戶人家。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灣北面沿岸是用大石塊砌成的,足有三米高,寬十米左右的路,路西頭有姓張的等幾戶人家,路東頭是一個小灣,現在還能粗略地看到它的原跡,兩頭各有連接西寨壕溝和街裡排水溝的兩座橋,這條路也是菜市場,從這條路東頭到西頭150米就是燕黃路,出莊往西是通往油坊村的老路。

在我的記憶裡,西大灣沒有深水溝,相對比較平緩,常年平均水深三米左右,水面遼闊平靜,灣水滿滿的,乾旱年也幾乎沒幹枯過,夏季是山口人游泳避暑的最好去處,水性大的還常游到西岸的小柳樹林,有的還翻幾個來回,水性小的遊不到中間就返回。也經常看到許多小朋友在這裡釣魚,摸魚蝦,打水仗,捏泥人,捏小狗小豬小馬的,好不熱鬧啊!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記得有些年村裡(生產大隊)在大灣裡養藕,每逢節假日和放學下班回家,總引來許多人在岸邊駐足賞花觀景。不管是旭日東昇的早上,也不管是烈日炎炎的中午和晚霞四射的下午,你看,那碧綠色的荷葉幾乎蓋滿了整個大灣,挨挨擠擠,有的高有的低,像一個碧綠碧綠的大圓盤,又像一把把小小的綠傘;一支支剛出水的荷花,撥開茂密的荷葉,從水裡鑽了出來,高高的直立著。有的呈粉紅色,有的呈白色,有的呈紅色,在大片的荷葉襯托下,顯得十分耀眼。鮮嫩的花瓣,筆直的徑,給人一種純潔、剛直的感覺,更引人矚目的是,在荷葉徑的下端,肥大的荷葉還託著一個個小小的花苞,格外精神,從遠處看,一支支的荷花,似天女灑下的仙花,點綴在這碧綠色的世界裡。真有一副“接天荷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象啊!

當你走進池塘的水邊,撥開繁茂的荷葉,用手撩起碧綠的水,潑向荷葉,你這時再看,一個個的水珠似小孩玩的玻璃球滾來滾去,有的滾入水裡蕩起一圈圈的小小的圓暈;有的還是在荷葉的顫動下,繼續地滾動,直至清風一吹,這滾動的球便隨著荷葉的翻動,完全地消失在水中。霧雨濛濛的西大灣,荷葉更是碧綠碧綠的,從不遠處看,又似乎像是剛剛完成的一副水墨丹青畫。

有的年份荷葉格外的多,格外的碧綠,像是人們精心裁剪的一條碧綠色絨氈似的,這自然是人們辛勤管理的結果,但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那荷葉,今天似楊葉大,明天,多至幾天就長成梧桐葉那樣大;今天含苞咋放的荷花,沒幾天就會完全地開放了,清風吹來,飄來荷花的陣陣清香。即使雨水比較多的七八月天,一場大雨後,水滿盪漾,荷葉看來是少了不少,但不用著急,不用幾天,多至十幾天,又是一片碧綠色的世界。看到此情此景,你不會不想到周敦頤《愛蓮說》的一段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直”。

秋後鮮藕上市了,你看灣中幾個踩藕的農民伯伯,穿著橡膠皮衣,齊著攔腰的水舉著雙手在水中搖搖晃晃,左踩右踩,一踩一鉤,一抻一挑,上來了,只見帶著漆黑淤泥的長長地白蓮藕從渾濁的水裡鑽了出來,再一涮一抓,一拉一放,沒多久木筏上的簍子便滿了。一簍子一簍子的鮮嫩白蓮藕很快就搶購一空。蓮藕可渾身上下都是寶,你看,乾枯的荷葉也成了集上賣佳餚的包裝袋,集上菜農就地攤開用荷葉包著的佳餚,香噴噴的,菜農叨著佳餚,品著小酒,美滋滋的,樂呵呵的,看後真讓人直流流水啊!佳餚加上這綠色環保的包裝又是今天無法用語言形容的。時過境遷,灣裡種藕雖已過去近四十年,但此情此景在我的記憶中依然是那麼清晰可見,歷歷在目。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八十年代實現聯產責任之後,西大灣被村裡的村民孫繼茂大伯承包,在大伯一家人的精心養護下,養的魚又肥又壯,活蹦亂跳的鰱魚鯉魚成了山口大集的搶手貨。直到九十年代初,鎮裡決定將牛梭頭狀的西公路通直拓寬,昔日的西大灣用砂石填平成了三十多米的公路,周邊蓋起了新合作、大方圓、農商行、農業銀行、郵政儲蓄和眾多的商貿樓,鎮政府也搬到中心大街和商業街的西北路口,現在每到夜晚,燈光溢彩,這條路上人流熙攘。六公里的中心大街商鋪林立,經貿旺盛,是山口人也是許多外地和山口周邊鄉鎮人經商購物的黃金大道,在這裡農村人嚮往的城市生活得到了體驗,山口中心大街已成了山口最繁華的黃金中心地帶,昔日的西大灣已經成了銘刻在山口人心目中永久的記憶。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時過境遷,西大灣的變遷,是山口滄桑鉅變的一個縮影,它不僅見證了山口人堅忍不拔追求美好生活的堅實足跡,更見證了建國七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山口發生的巨大變化。目前,黨和政府已為我們大而美的金山口繪就了藍圖,我想,在習近平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指引下,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我們山口人的不懈努力,一個大而美的金山口必將給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更加美好的山口記憶!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作者簡介:張義富,山口二中退休教師,原山口二中校長黨支部書記(2004—2012),中學高級教師,泰安市首屆泰山名師,泰安市優秀教師,區優秀校長。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作者:山口東村 張義富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在我們山口村西面,有一個全村稱得上最大的池塘,老百姓通常都叫它西大灣,是山口一大隊(今山口南村)的灣,是每個三十歲以上的山口人都記得的西大灣。位置就是現在的新合作(含)向東向南各大致一百米,大灣大致呈四方形,面積約10000平方米,與南寨壕溝、西寨壕溝相連,水多了就通過南寨壕溝流向南門的排水溝,全村的水在這裡彙集,流向村南經周王莊直入現泰萊老路北面的壕溝,起到平衡汛期水量的作用,雨小貯水可以滿足老百姓養殖澆灌樹木菜園和防火救災等用途。西大灣,有三座厚石板大橋,分別位於灣的東北、西北和東南方向,現在只有東北、西南方向的橋尚有痕跡存在。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東面沿岸是十米來寬的路,是當時山口大集的菜市場,從這裡向東北走50米就是山口老街了。過東南方向的橋,向南就是當時山口六七十年代的商貿基地,這裡有當時山口最寬廣的路,與燕黃路拐點的直路相通,在足有三百米長二十米寬路的兩側,有食品站、修車鋪、農具廠(鐵廠)、最早的潛水電機廠、收購站,還有生產資門市部、書店、二零門市部和最早的山口供銷社三層辦公樓,更有生產醬油醋至今聞名遐邇的山口釀造廠。最南面路東,就是五十年代建的山口最早的大學—山口衛星大學(先後改為山口農中山口聯中),是我最早(一九七六年)從事教學工作的單位——山口聯中,也就是現在的山口二中前身。路西是一大隊的三角地良田。

西面是103省道,老百姓都叫燕黃(燕莊—黃前)公路,七八米寬,最早是沙土路,有專門的護路工人,每五十米左右有一堆呈長方形的小沙堆,有坑窪就用銑撒沙,再用自行車外帶制的木耙推拉找平,路不是很好走。這裡有客運車站牌,也就是現在的新合作超市西面,山口人出發外地大都從這裡上車,長途出發還要再到泰安或濟南倒車。沿岸路的北頭是一大隊(南村)的副業基地,長方形的院落是靠逢的廬山(北山)開石砌成,靠近水面的東牆和南牆足有七八米高,下面是五米的靠逢石石牆,上面是三米的抹逢青磚牆,五十米長,有三個石臺階,從灣東邊往西看有一種威武壯觀的城牆感覺,這裡有機械加工製作、白鐵加工製作等鐵業。中間是一個當時山口最大的機井,深八九米,機井是圓形,有三四層兩米半高的臺階,呈螺旋狀,用開石砌成,最上層直徑有十五米之多,水性大的有的從上面臺階跳到機井裡游泳,看後可真是膽顫心驚啊!粗大的水龍頭鐵管從井底伸向旁邊的呈階梯狀機井屋,柴油機一開,巨大的水流通過二十來米的六進六出管道噴湧而出,清澈的水流過公路涵洞,澆灌著公路西的大片良田。沿路井南是一片低窪地帶,今天應該叫作溼地,是著名的小柳樹林,有許多小朋友常在這裡玩耍,爬樹,粘知了,剜蚯蚓釣魚。沿東南、西北向的公路東是山口飯店和三零門市部,路西有最早的山口農業銀行和兩戶姓張的人家,再向西就是山口一大隊的養豬場。灣南有食品站和姓周的等幾戶人家。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灣北面沿岸是用大石塊砌成的,足有三米高,寬十米左右的路,路西頭有姓張的等幾戶人家,路東頭是一個小灣,現在還能粗略地看到它的原跡,兩頭各有連接西寨壕溝和街裡排水溝的兩座橋,這條路也是菜市場,從這條路東頭到西頭150米就是燕黃路,出莊往西是通往油坊村的老路。

在我的記憶裡,西大灣沒有深水溝,相對比較平緩,常年平均水深三米左右,水面遼闊平靜,灣水滿滿的,乾旱年也幾乎沒幹枯過,夏季是山口人游泳避暑的最好去處,水性大的還常游到西岸的小柳樹林,有的還翻幾個來回,水性小的遊不到中間就返回。也經常看到許多小朋友在這裡釣魚,摸魚蝦,打水仗,捏泥人,捏小狗小豬小馬的,好不熱鬧啊!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記得有些年村裡(生產大隊)在大灣裡養藕,每逢節假日和放學下班回家,總引來許多人在岸邊駐足賞花觀景。不管是旭日東昇的早上,也不管是烈日炎炎的中午和晚霞四射的下午,你看,那碧綠色的荷葉幾乎蓋滿了整個大灣,挨挨擠擠,有的高有的低,像一個碧綠碧綠的大圓盤,又像一把把小小的綠傘;一支支剛出水的荷花,撥開茂密的荷葉,從水裡鑽了出來,高高的直立著。有的呈粉紅色,有的呈白色,有的呈紅色,在大片的荷葉襯托下,顯得十分耀眼。鮮嫩的花瓣,筆直的徑,給人一種純潔、剛直的感覺,更引人矚目的是,在荷葉徑的下端,肥大的荷葉還託著一個個小小的花苞,格外精神,從遠處看,一支支的荷花,似天女灑下的仙花,點綴在這碧綠色的世界裡。真有一副“接天荷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象啊!

當你走進池塘的水邊,撥開繁茂的荷葉,用手撩起碧綠的水,潑向荷葉,你這時再看,一個個的水珠似小孩玩的玻璃球滾來滾去,有的滾入水裡蕩起一圈圈的小小的圓暈;有的還是在荷葉的顫動下,繼續地滾動,直至清風一吹,這滾動的球便隨著荷葉的翻動,完全地消失在水中。霧雨濛濛的西大灣,荷葉更是碧綠碧綠的,從不遠處看,又似乎像是剛剛完成的一副水墨丹青畫。

有的年份荷葉格外的多,格外的碧綠,像是人們精心裁剪的一條碧綠色絨氈似的,這自然是人們辛勤管理的結果,但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那荷葉,今天似楊葉大,明天,多至幾天就長成梧桐葉那樣大;今天含苞咋放的荷花,沒幾天就會完全地開放了,清風吹來,飄來荷花的陣陣清香。即使雨水比較多的七八月天,一場大雨後,水滿盪漾,荷葉看來是少了不少,但不用著急,不用幾天,多至十幾天,又是一片碧綠色的世界。看到此情此景,你不會不想到周敦頤《愛蓮說》的一段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直”。

秋後鮮藕上市了,你看灣中幾個踩藕的農民伯伯,穿著橡膠皮衣,齊著攔腰的水舉著雙手在水中搖搖晃晃,左踩右踩,一踩一鉤,一抻一挑,上來了,只見帶著漆黑淤泥的長長地白蓮藕從渾濁的水裡鑽了出來,再一涮一抓,一拉一放,沒多久木筏上的簍子便滿了。一簍子一簍子的鮮嫩白蓮藕很快就搶購一空。蓮藕可渾身上下都是寶,你看,乾枯的荷葉也成了集上賣佳餚的包裝袋,集上菜農就地攤開用荷葉包著的佳餚,香噴噴的,菜農叨著佳餚,品著小酒,美滋滋的,樂呵呵的,看後真讓人直流流水啊!佳餚加上這綠色環保的包裝又是今天無法用語言形容的。時過境遷,灣裡種藕雖已過去近四十年,但此情此景在我的記憶中依然是那麼清晰可見,歷歷在目。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八十年代實現聯產責任之後,西大灣被村裡的村民孫繼茂大伯承包,在大伯一家人的精心養護下,養的魚又肥又壯,活蹦亂跳的鰱魚鯉魚成了山口大集的搶手貨。直到九十年代初,鎮裡決定將牛梭頭狀的西公路通直拓寬,昔日的西大灣用砂石填平成了三十多米的公路,周邊蓋起了新合作、大方圓、農商行、農業銀行、郵政儲蓄和眾多的商貿樓,鎮政府也搬到中心大街和商業街的西北路口,現在每到夜晚,燈光溢彩,這條路上人流熙攘。六公里的中心大街商鋪林立,經貿旺盛,是山口人也是許多外地和山口周邊鄉鎮人經商購物的黃金大道,在這裡農村人嚮往的城市生活得到了體驗,山口中心大街已成了山口最繁華的黃金中心地帶,昔日的西大灣已經成了銘刻在山口人心目中永久的記憶。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時過境遷,西大灣的變遷,是山口滄桑鉅變的一個縮影,它不僅見證了山口人堅忍不拔追求美好生活的堅實足跡,更見證了建國七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山口發生的巨大變化。目前,黨和政府已為我們大而美的金山口繪就了藍圖,我想,在習近平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指引下,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我們山口人的不懈努力,一個大而美的金山口必將給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更加美好的山口記憶!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作者簡介:張義富,山口二中退休教師,原山口二中校長黨支部書記(2004—2012),中學高級教師,泰安市首屆泰山名師,泰安市優秀教師,區優秀校長。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策劃/編輯/宋洪波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作者:山口東村 張義富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在我們山口村西面,有一個全村稱得上最大的池塘,老百姓通常都叫它西大灣,是山口一大隊(今山口南村)的灣,是每個三十歲以上的山口人都記得的西大灣。位置就是現在的新合作(含)向東向南各大致一百米,大灣大致呈四方形,面積約10000平方米,與南寨壕溝、西寨壕溝相連,水多了就通過南寨壕溝流向南門的排水溝,全村的水在這裡彙集,流向村南經周王莊直入現泰萊老路北面的壕溝,起到平衡汛期水量的作用,雨小貯水可以滿足老百姓養殖澆灌樹木菜園和防火救災等用途。西大灣,有三座厚石板大橋,分別位於灣的東北、西北和東南方向,現在只有東北、西南方向的橋尚有痕跡存在。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東面沿岸是十米來寬的路,是當時山口大集的菜市場,從這裡向東北走50米就是山口老街了。過東南方向的橋,向南就是當時山口六七十年代的商貿基地,這裡有當時山口最寬廣的路,與燕黃路拐點的直路相通,在足有三百米長二十米寬路的兩側,有食品站、修車鋪、農具廠(鐵廠)、最早的潛水電機廠、收購站,還有生產資門市部、書店、二零門市部和最早的山口供銷社三層辦公樓,更有生產醬油醋至今聞名遐邇的山口釀造廠。最南面路東,就是五十年代建的山口最早的大學—山口衛星大學(先後改為山口農中山口聯中),是我最早(一九七六年)從事教學工作的單位——山口聯中,也就是現在的山口二中前身。路西是一大隊的三角地良田。

西面是103省道,老百姓都叫燕黃(燕莊—黃前)公路,七八米寬,最早是沙土路,有專門的護路工人,每五十米左右有一堆呈長方形的小沙堆,有坑窪就用銑撒沙,再用自行車外帶制的木耙推拉找平,路不是很好走。這裡有客運車站牌,也就是現在的新合作超市西面,山口人出發外地大都從這裡上車,長途出發還要再到泰安或濟南倒車。沿岸路的北頭是一大隊(南村)的副業基地,長方形的院落是靠逢的廬山(北山)開石砌成,靠近水面的東牆和南牆足有七八米高,下面是五米的靠逢石石牆,上面是三米的抹逢青磚牆,五十米長,有三個石臺階,從灣東邊往西看有一種威武壯觀的城牆感覺,這裡有機械加工製作、白鐵加工製作等鐵業。中間是一個當時山口最大的機井,深八九米,機井是圓形,有三四層兩米半高的臺階,呈螺旋狀,用開石砌成,最上層直徑有十五米之多,水性大的有的從上面臺階跳到機井裡游泳,看後可真是膽顫心驚啊!粗大的水龍頭鐵管從井底伸向旁邊的呈階梯狀機井屋,柴油機一開,巨大的水流通過二十來米的六進六出管道噴湧而出,清澈的水流過公路涵洞,澆灌著公路西的大片良田。沿路井南是一片低窪地帶,今天應該叫作溼地,是著名的小柳樹林,有許多小朋友常在這裡玩耍,爬樹,粘知了,剜蚯蚓釣魚。沿東南、西北向的公路東是山口飯店和三零門市部,路西有最早的山口農業銀行和兩戶姓張的人家,再向西就是山口一大隊的養豬場。灣南有食品站和姓周的等幾戶人家。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灣北面沿岸是用大石塊砌成的,足有三米高,寬十米左右的路,路西頭有姓張的等幾戶人家,路東頭是一個小灣,現在還能粗略地看到它的原跡,兩頭各有連接西寨壕溝和街裡排水溝的兩座橋,這條路也是菜市場,從這條路東頭到西頭150米就是燕黃路,出莊往西是通往油坊村的老路。

在我的記憶裡,西大灣沒有深水溝,相對比較平緩,常年平均水深三米左右,水面遼闊平靜,灣水滿滿的,乾旱年也幾乎沒幹枯過,夏季是山口人游泳避暑的最好去處,水性大的還常游到西岸的小柳樹林,有的還翻幾個來回,水性小的遊不到中間就返回。也經常看到許多小朋友在這裡釣魚,摸魚蝦,打水仗,捏泥人,捏小狗小豬小馬的,好不熱鬧啊!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記得有些年村裡(生產大隊)在大灣裡養藕,每逢節假日和放學下班回家,總引來許多人在岸邊駐足賞花觀景。不管是旭日東昇的早上,也不管是烈日炎炎的中午和晚霞四射的下午,你看,那碧綠色的荷葉幾乎蓋滿了整個大灣,挨挨擠擠,有的高有的低,像一個碧綠碧綠的大圓盤,又像一把把小小的綠傘;一支支剛出水的荷花,撥開茂密的荷葉,從水裡鑽了出來,高高的直立著。有的呈粉紅色,有的呈白色,有的呈紅色,在大片的荷葉襯托下,顯得十分耀眼。鮮嫩的花瓣,筆直的徑,給人一種純潔、剛直的感覺,更引人矚目的是,在荷葉徑的下端,肥大的荷葉還託著一個個小小的花苞,格外精神,從遠處看,一支支的荷花,似天女灑下的仙花,點綴在這碧綠色的世界裡。真有一副“接天荷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象啊!

當你走進池塘的水邊,撥開繁茂的荷葉,用手撩起碧綠的水,潑向荷葉,你這時再看,一個個的水珠似小孩玩的玻璃球滾來滾去,有的滾入水裡蕩起一圈圈的小小的圓暈;有的還是在荷葉的顫動下,繼續地滾動,直至清風一吹,這滾動的球便隨著荷葉的翻動,完全地消失在水中。霧雨濛濛的西大灣,荷葉更是碧綠碧綠的,從不遠處看,又似乎像是剛剛完成的一副水墨丹青畫。

有的年份荷葉格外的多,格外的碧綠,像是人們精心裁剪的一條碧綠色絨氈似的,這自然是人們辛勤管理的結果,但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那荷葉,今天似楊葉大,明天,多至幾天就長成梧桐葉那樣大;今天含苞咋放的荷花,沒幾天就會完全地開放了,清風吹來,飄來荷花的陣陣清香。即使雨水比較多的七八月天,一場大雨後,水滿盪漾,荷葉看來是少了不少,但不用著急,不用幾天,多至十幾天,又是一片碧綠色的世界。看到此情此景,你不會不想到周敦頤《愛蓮說》的一段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直”。

秋後鮮藕上市了,你看灣中幾個踩藕的農民伯伯,穿著橡膠皮衣,齊著攔腰的水舉著雙手在水中搖搖晃晃,左踩右踩,一踩一鉤,一抻一挑,上來了,只見帶著漆黑淤泥的長長地白蓮藕從渾濁的水裡鑽了出來,再一涮一抓,一拉一放,沒多久木筏上的簍子便滿了。一簍子一簍子的鮮嫩白蓮藕很快就搶購一空。蓮藕可渾身上下都是寶,你看,乾枯的荷葉也成了集上賣佳餚的包裝袋,集上菜農就地攤開用荷葉包著的佳餚,香噴噴的,菜農叨著佳餚,品著小酒,美滋滋的,樂呵呵的,看後真讓人直流流水啊!佳餚加上這綠色環保的包裝又是今天無法用語言形容的。時過境遷,灣裡種藕雖已過去近四十年,但此情此景在我的記憶中依然是那麼清晰可見,歷歷在目。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八十年代實現聯產責任之後,西大灣被村裡的村民孫繼茂大伯承包,在大伯一家人的精心養護下,養的魚又肥又壯,活蹦亂跳的鰱魚鯉魚成了山口大集的搶手貨。直到九十年代初,鎮裡決定將牛梭頭狀的西公路通直拓寬,昔日的西大灣用砂石填平成了三十多米的公路,周邊蓋起了新合作、大方圓、農商行、農業銀行、郵政儲蓄和眾多的商貿樓,鎮政府也搬到中心大街和商業街的西北路口,現在每到夜晚,燈光溢彩,這條路上人流熙攘。六公里的中心大街商鋪林立,經貿旺盛,是山口人也是許多外地和山口周邊鄉鎮人經商購物的黃金大道,在這裡農村人嚮往的城市生活得到了體驗,山口中心大街已成了山口最繁華的黃金中心地帶,昔日的西大灣已經成了銘刻在山口人心目中永久的記憶。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時過境遷,西大灣的變遷,是山口滄桑鉅變的一個縮影,它不僅見證了山口人堅忍不拔追求美好生活的堅實足跡,更見證了建國七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山口發生的巨大變化。目前,黨和政府已為我們大而美的金山口繪就了藍圖,我想,在習近平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指引下,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我們山口人的不懈努力,一個大而美的金山口必將給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更加美好的山口記憶!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作者簡介:張義富,山口二中退休教師,原山口二中校長黨支部書記(2004—2012),中學高級教師,泰安市首屆泰山名師,泰安市優秀教師,區優秀校長。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策劃/編輯/宋洪波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山口今視點

有你更精彩

微信號:todaysk

郵箱:[email protected]

長按二維碼關注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作者:山口東村 張義富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在我們山口村西面,有一個全村稱得上最大的池塘,老百姓通常都叫它西大灣,是山口一大隊(今山口南村)的灣,是每個三十歲以上的山口人都記得的西大灣。位置就是現在的新合作(含)向東向南各大致一百米,大灣大致呈四方形,面積約10000平方米,與南寨壕溝、西寨壕溝相連,水多了就通過南寨壕溝流向南門的排水溝,全村的水在這裡彙集,流向村南經周王莊直入現泰萊老路北面的壕溝,起到平衡汛期水量的作用,雨小貯水可以滿足老百姓養殖澆灌樹木菜園和防火救災等用途。西大灣,有三座厚石板大橋,分別位於灣的東北、西北和東南方向,現在只有東北、西南方向的橋尚有痕跡存在。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東面沿岸是十米來寬的路,是當時山口大集的菜市場,從這裡向東北走50米就是山口老街了。過東南方向的橋,向南就是當時山口六七十年代的商貿基地,這裡有當時山口最寬廣的路,與燕黃路拐點的直路相通,在足有三百米長二十米寬路的兩側,有食品站、修車鋪、農具廠(鐵廠)、最早的潛水電機廠、收購站,還有生產資門市部、書店、二零門市部和最早的山口供銷社三層辦公樓,更有生產醬油醋至今聞名遐邇的山口釀造廠。最南面路東,就是五十年代建的山口最早的大學—山口衛星大學(先後改為山口農中山口聯中),是我最早(一九七六年)從事教學工作的單位——山口聯中,也就是現在的山口二中前身。路西是一大隊的三角地良田。

西面是103省道,老百姓都叫燕黃(燕莊—黃前)公路,七八米寬,最早是沙土路,有專門的護路工人,每五十米左右有一堆呈長方形的小沙堆,有坑窪就用銑撒沙,再用自行車外帶制的木耙推拉找平,路不是很好走。這裡有客運車站牌,也就是現在的新合作超市西面,山口人出發外地大都從這裡上車,長途出發還要再到泰安或濟南倒車。沿岸路的北頭是一大隊(南村)的副業基地,長方形的院落是靠逢的廬山(北山)開石砌成,靠近水面的東牆和南牆足有七八米高,下面是五米的靠逢石石牆,上面是三米的抹逢青磚牆,五十米長,有三個石臺階,從灣東邊往西看有一種威武壯觀的城牆感覺,這裡有機械加工製作、白鐵加工製作等鐵業。中間是一個當時山口最大的機井,深八九米,機井是圓形,有三四層兩米半高的臺階,呈螺旋狀,用開石砌成,最上層直徑有十五米之多,水性大的有的從上面臺階跳到機井裡游泳,看後可真是膽顫心驚啊!粗大的水龍頭鐵管從井底伸向旁邊的呈階梯狀機井屋,柴油機一開,巨大的水流通過二十來米的六進六出管道噴湧而出,清澈的水流過公路涵洞,澆灌著公路西的大片良田。沿路井南是一片低窪地帶,今天應該叫作溼地,是著名的小柳樹林,有許多小朋友常在這裡玩耍,爬樹,粘知了,剜蚯蚓釣魚。沿東南、西北向的公路東是山口飯店和三零門市部,路西有最早的山口農業銀行和兩戶姓張的人家,再向西就是山口一大隊的養豬場。灣南有食品站和姓周的等幾戶人家。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灣北面沿岸是用大石塊砌成的,足有三米高,寬十米左右的路,路西頭有姓張的等幾戶人家,路東頭是一個小灣,現在還能粗略地看到它的原跡,兩頭各有連接西寨壕溝和街裡排水溝的兩座橋,這條路也是菜市場,從這條路東頭到西頭150米就是燕黃路,出莊往西是通往油坊村的老路。

在我的記憶裡,西大灣沒有深水溝,相對比較平緩,常年平均水深三米左右,水面遼闊平靜,灣水滿滿的,乾旱年也幾乎沒幹枯過,夏季是山口人游泳避暑的最好去處,水性大的還常游到西岸的小柳樹林,有的還翻幾個來回,水性小的遊不到中間就返回。也經常看到許多小朋友在這裡釣魚,摸魚蝦,打水仗,捏泥人,捏小狗小豬小馬的,好不熱鬧啊!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記得有些年村裡(生產大隊)在大灣裡養藕,每逢節假日和放學下班回家,總引來許多人在岸邊駐足賞花觀景。不管是旭日東昇的早上,也不管是烈日炎炎的中午和晚霞四射的下午,你看,那碧綠色的荷葉幾乎蓋滿了整個大灣,挨挨擠擠,有的高有的低,像一個碧綠碧綠的大圓盤,又像一把把小小的綠傘;一支支剛出水的荷花,撥開茂密的荷葉,從水裡鑽了出來,高高的直立著。有的呈粉紅色,有的呈白色,有的呈紅色,在大片的荷葉襯托下,顯得十分耀眼。鮮嫩的花瓣,筆直的徑,給人一種純潔、剛直的感覺,更引人矚目的是,在荷葉徑的下端,肥大的荷葉還託著一個個小小的花苞,格外精神,從遠處看,一支支的荷花,似天女灑下的仙花,點綴在這碧綠色的世界裡。真有一副“接天荷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象啊!

當你走進池塘的水邊,撥開繁茂的荷葉,用手撩起碧綠的水,潑向荷葉,你這時再看,一個個的水珠似小孩玩的玻璃球滾來滾去,有的滾入水裡蕩起一圈圈的小小的圓暈;有的還是在荷葉的顫動下,繼續地滾動,直至清風一吹,這滾動的球便隨著荷葉的翻動,完全地消失在水中。霧雨濛濛的西大灣,荷葉更是碧綠碧綠的,從不遠處看,又似乎像是剛剛完成的一副水墨丹青畫。

有的年份荷葉格外的多,格外的碧綠,像是人們精心裁剪的一條碧綠色絨氈似的,這自然是人們辛勤管理的結果,但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那荷葉,今天似楊葉大,明天,多至幾天就長成梧桐葉那樣大;今天含苞咋放的荷花,沒幾天就會完全地開放了,清風吹來,飄來荷花的陣陣清香。即使雨水比較多的七八月天,一場大雨後,水滿盪漾,荷葉看來是少了不少,但不用著急,不用幾天,多至十幾天,又是一片碧綠色的世界。看到此情此景,你不會不想到周敦頤《愛蓮說》的一段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直”。

秋後鮮藕上市了,你看灣中幾個踩藕的農民伯伯,穿著橡膠皮衣,齊著攔腰的水舉著雙手在水中搖搖晃晃,左踩右踩,一踩一鉤,一抻一挑,上來了,只見帶著漆黑淤泥的長長地白蓮藕從渾濁的水裡鑽了出來,再一涮一抓,一拉一放,沒多久木筏上的簍子便滿了。一簍子一簍子的鮮嫩白蓮藕很快就搶購一空。蓮藕可渾身上下都是寶,你看,乾枯的荷葉也成了集上賣佳餚的包裝袋,集上菜農就地攤開用荷葉包著的佳餚,香噴噴的,菜農叨著佳餚,品著小酒,美滋滋的,樂呵呵的,看後真讓人直流流水啊!佳餚加上這綠色環保的包裝又是今天無法用語言形容的。時過境遷,灣裡種藕雖已過去近四十年,但此情此景在我的記憶中依然是那麼清晰可見,歷歷在目。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八十年代實現聯產責任之後,西大灣被村裡的村民孫繼茂大伯承包,在大伯一家人的精心養護下,養的魚又肥又壯,活蹦亂跳的鰱魚鯉魚成了山口大集的搶手貨。直到九十年代初,鎮裡決定將牛梭頭狀的西公路通直拓寬,昔日的西大灣用砂石填平成了三十多米的公路,周邊蓋起了新合作、大方圓、農商行、農業銀行、郵政儲蓄和眾多的商貿樓,鎮政府也搬到中心大街和商業街的西北路口,現在每到夜晚,燈光溢彩,這條路上人流熙攘。六公里的中心大街商鋪林立,經貿旺盛,是山口人也是許多外地和山口周邊鄉鎮人經商購物的黃金大道,在這裡農村人嚮往的城市生活得到了體驗,山口中心大街已成了山口最繁華的黃金中心地帶,昔日的西大灣已經成了銘刻在山口人心目中永久的記憶。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時過境遷,西大灣的變遷,是山口滄桑鉅變的一個縮影,它不僅見證了山口人堅忍不拔追求美好生活的堅實足跡,更見證了建國七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山口發生的巨大變化。目前,黨和政府已為我們大而美的金山口繪就了藍圖,我想,在習近平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指引下,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我們山口人的不懈努力,一個大而美的金山口必將給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更加美好的山口記憶!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作者簡介:張義富,山口二中退休教師,原山口二中校長黨支部書記(2004—2012),中學高級教師,泰安市首屆泰山名師,泰安市優秀教師,區優秀校長。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策劃/編輯/宋洪波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山口今視點

有你更精彩

微信號:todaysk

郵箱:[email protected]

長按二維碼關注

山口記憶丨西大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