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曙明原創丨“草包”飄香,百年流長——歷下老字號之五'

"
"
楊曙明原創丨“草包”飄香,百年流長——歷下老字號之五


“草包”飄香,百年流長

——歷下老字號之五

作者:楊曙明

濟南有很多傳統名吃,如油旋、甜沫、把子肉等,不過要說其中最正宗、最有名的,還是當屬“草包”,因為它最能體現老濟南的韻味,最能代表老濟南的食俗文化,可謂是濟南名優小吃的代表。可以這樣說,“草包”與之濟南,猶如烤鴨與之北京,“狗不理”與之天津,羊肉泡饃與之西安。

“草包”的創始人叫張文漢,濟南洛口人,童年時因為家境貧寒,曾到“繼鎮園”飯莊學藝,並拜名廚李安為師。他生性憨厚,口不多言,為人誠實,眼裡特別有活,整日裡只知道埋頭苦幹。或許是因為如此,久之便被師兄弟們稱呼為“草包”。不過,此“草包”非彼“草包”,因為張文漢雖然不是那麼心靈手巧,但也並不笨,對他而言,“草包”的綽號,含義裡或許更多是師兄們對他老實厚道的暱稱。

1937年末,在日寇鐵蹄即將踐踏濟南的時候,為了躲避戰亂,張文漢全家從洛口逃進濟南老城內。為了養家餬口,在幾經思慮之後,他打算開設包子鋪。想法雖然挺好,可苦於沒有本錢,於是便找到了著名中醫張書齋。張書齋得知他的想法之後,看他為難發愁,便主動資助了他麵粉五袋,並幫助他在西門裡太平寺街南段路西,也就是今日泉城路西首路北,租得了兩間鋪面房。而後,他又購置或借用了蒸籠、爐灶、風箱、桌凳、碟盤等,就這樣,靠著親朋好友的幫助,包子鋪就要開張了。在開張營業之前,張文漢請求張書齋先生為他的包子鋪起個響亮字號。張書齋想都沒想立馬就說:“你還要什麼響亮字號啊!‘草包’就很響亮。”於是“草包”二字便成了包子鋪字號。

張文漢在包子製作上秉承了師傳,並根據自己的經驗,創出了獨特的風味。包子餡必須是刀切的新鮮豬肉,配以筍丁、蛋糕丁,然後用老漬醬油、小磨香油等佐料精心調製;包子皮則是用“麵肥”(老面)發的二等麵粉擀制,厚薄均勻,大小適宜。包時,餡要儘可能多放,但也不能超量;皮要捏十八褶,呈菊花頂狀。包子包好後放入蒸籠,根據爐火旺弱,籠蒸十多分鐘,如此這般出籠的包子,不僅外形美觀,而且餡多皮薄,湯汁豐富,吃起來口感鬆軟,香而不膩。張文漢是個木訥人,他說不出多少經商門道,但篤信誠實待客,童叟無欺。凡是“脫底”“冒油”“露餡”的包子,他要全部挑出來,自家留用,絕不賣給顧客,因而“草包”誕生時間不長,就在濟南老城內叫響,包子鋪的生意也由之日趨興隆。

太平寺街雖然地處老城內,但當時屬於較為僻靜的小巷,沒有多少客流量,回頭客或慕名而來的終是有限。張文漢待有了一些積蓄之後,便有心擴大經營。於是,他託朋友在大觀園北門裡西側租了兩間鋪房,而後就把“草包”包子鋪遷址到了那裡。

日偽時期的大觀園,雖然地處繁華,但欺行霸市的情況特別突出,再加上日偽憲兵、特務的不斷騷擾,使得“草包”包子鋪開張後不僅沒有盈利,反倒有些虧本,成了賠錢賺吆喝。窮於應付的張文漢,見狀只好停業,不久便再次將包子鋪遷址到普利街冉家巷口泰康食物店東鄰,也就是今日“草包”包子鋪總部店址。再次開張後的“草包”包子鋪,雖然增加了炒菜,但因為時局動盪等原因,所以經營上並無多大起色,僅是勉強維持而已。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1948年9月下旬,不甘心濟南落入人民解放軍手中的國民黨軍隊,派飛機來狂轟濫炸,一顆炸彈落在了泰康食物店,高大的山牆傾倒後砸向“草包”包子鋪,將躲在店內的張文漢和四個孩子,及其內兄全部砸死,僥倖的是他身懷六甲的妻子在這次事故中倖免於難。過後不久,張妻委託其夫的生前好友何俊嶺,將包子鋪收拾整理後恢復了營業,可生意冷冷清清,難以勉強維持,在這種情況下,何俊嶺便將包子鋪全盤交給其親家繩華泰(大華飯莊廚師)代為經營,“草包”包子鋪由此經營逐漸好了起來,而且名氣越來越大。

上世紀50年代初的“草包”包子鋪,是前後兩座用石頭砌成的小樓,兩樓之間有空中樓梯相連接,中間是天井。店內的擺設也很考究,瓷磚鋪面,木欄雕花,一律的八仙桌子八仙椅。每天開門營業前,門外經常站滿了提著筐子、端著盆子,前來買包子的顧客。由於顧客盈門,服務員們為節省送包子的時間,練就了一身好把式,經常是一隻胳膊託十盤包子輕鬆遊走,上下樓梯。店家對需要外帶的顧客,則是用荷葉將包子包裹,使得包子更有了別樣的清香。

"
楊曙明原創丨“草包”飄香,百年流長——歷下老字號之五


“草包”飄香,百年流長

——歷下老字號之五

作者:楊曙明

濟南有很多傳統名吃,如油旋、甜沫、把子肉等,不過要說其中最正宗、最有名的,還是當屬“草包”,因為它最能體現老濟南的韻味,最能代表老濟南的食俗文化,可謂是濟南名優小吃的代表。可以這樣說,“草包”與之濟南,猶如烤鴨與之北京,“狗不理”與之天津,羊肉泡饃與之西安。

“草包”的創始人叫張文漢,濟南洛口人,童年時因為家境貧寒,曾到“繼鎮園”飯莊學藝,並拜名廚李安為師。他生性憨厚,口不多言,為人誠實,眼裡特別有活,整日裡只知道埋頭苦幹。或許是因為如此,久之便被師兄弟們稱呼為“草包”。不過,此“草包”非彼“草包”,因為張文漢雖然不是那麼心靈手巧,但也並不笨,對他而言,“草包”的綽號,含義裡或許更多是師兄們對他老實厚道的暱稱。

1937年末,在日寇鐵蹄即將踐踏濟南的時候,為了躲避戰亂,張文漢全家從洛口逃進濟南老城內。為了養家餬口,在幾經思慮之後,他打算開設包子鋪。想法雖然挺好,可苦於沒有本錢,於是便找到了著名中醫張書齋。張書齋得知他的想法之後,看他為難發愁,便主動資助了他麵粉五袋,並幫助他在西門裡太平寺街南段路西,也就是今日泉城路西首路北,租得了兩間鋪面房。而後,他又購置或借用了蒸籠、爐灶、風箱、桌凳、碟盤等,就這樣,靠著親朋好友的幫助,包子鋪就要開張了。在開張營業之前,張文漢請求張書齋先生為他的包子鋪起個響亮字號。張書齋想都沒想立馬就說:“你還要什麼響亮字號啊!‘草包’就很響亮。”於是“草包”二字便成了包子鋪字號。

張文漢在包子製作上秉承了師傳,並根據自己的經驗,創出了獨特的風味。包子餡必須是刀切的新鮮豬肉,配以筍丁、蛋糕丁,然後用老漬醬油、小磨香油等佐料精心調製;包子皮則是用“麵肥”(老面)發的二等麵粉擀制,厚薄均勻,大小適宜。包時,餡要儘可能多放,但也不能超量;皮要捏十八褶,呈菊花頂狀。包子包好後放入蒸籠,根據爐火旺弱,籠蒸十多分鐘,如此這般出籠的包子,不僅外形美觀,而且餡多皮薄,湯汁豐富,吃起來口感鬆軟,香而不膩。張文漢是個木訥人,他說不出多少經商門道,但篤信誠實待客,童叟無欺。凡是“脫底”“冒油”“露餡”的包子,他要全部挑出來,自家留用,絕不賣給顧客,因而“草包”誕生時間不長,就在濟南老城內叫響,包子鋪的生意也由之日趨興隆。

太平寺街雖然地處老城內,但當時屬於較為僻靜的小巷,沒有多少客流量,回頭客或慕名而來的終是有限。張文漢待有了一些積蓄之後,便有心擴大經營。於是,他託朋友在大觀園北門裡西側租了兩間鋪房,而後就把“草包”包子鋪遷址到了那裡。

日偽時期的大觀園,雖然地處繁華,但欺行霸市的情況特別突出,再加上日偽憲兵、特務的不斷騷擾,使得“草包”包子鋪開張後不僅沒有盈利,反倒有些虧本,成了賠錢賺吆喝。窮於應付的張文漢,見狀只好停業,不久便再次將包子鋪遷址到普利街冉家巷口泰康食物店東鄰,也就是今日“草包”包子鋪總部店址。再次開張後的“草包”包子鋪,雖然增加了炒菜,但因為時局動盪等原因,所以經營上並無多大起色,僅是勉強維持而已。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1948年9月下旬,不甘心濟南落入人民解放軍手中的國民黨軍隊,派飛機來狂轟濫炸,一顆炸彈落在了泰康食物店,高大的山牆傾倒後砸向“草包”包子鋪,將躲在店內的張文漢和四個孩子,及其內兄全部砸死,僥倖的是他身懷六甲的妻子在這次事故中倖免於難。過後不久,張妻委託其夫的生前好友何俊嶺,將包子鋪收拾整理後恢復了營業,可生意冷冷清清,難以勉強維持,在這種情況下,何俊嶺便將包子鋪全盤交給其親家繩華泰(大華飯莊廚師)代為經營,“草包”包子鋪由此經營逐漸好了起來,而且名氣越來越大。

上世紀50年代初的“草包”包子鋪,是前後兩座用石頭砌成的小樓,兩樓之間有空中樓梯相連接,中間是天井。店內的擺設也很考究,瓷磚鋪面,木欄雕花,一律的八仙桌子八仙椅。每天開門營業前,門外經常站滿了提著筐子、端著盆子,前來買包子的顧客。由於顧客盈門,服務員們為節省送包子的時間,練就了一身好把式,經常是一隻胳膊託十盤包子輕鬆遊走,上下樓梯。店家對需要外帶的顧客,則是用荷葉將包子包裹,使得包子更有了別樣的清香。

楊曙明原創丨“草包”飄香,百年流長——歷下老字號之五

1956年公私合營時,“草包”包子鋪被濟南飲食公司接管。接管之後不久,為了擴大經營,他們先是將前面的百年石樓推倒,改建成了二層樓,也就是今日之現狀;而後又逐漸更換了桌椅,以充分利用店內空間。據說,在老樓被拆掉的第二年,有位小時候在老濟南生活過的電影導演,曾到店裡來過,想借用古香古色的樓臺院落做外景拍攝基地,可是,當他看到被改造後的狀況,只好帶著遺憾離開了。

改革開放以後,1970年進店工作的董馥生承包了“草包”包子鋪,成為“草包”的傳人。為了更好地傳承歷史,他先後對“草包”和“草包包子店”進行了品牌註冊。為了適應市場需求,他在逐漸恢復傳統特色的同時,不忘與時俱進,用高筋特精粉擀制面皮,以精選豬肉製成肉餡,配以潛心研究的獨家祕製調料,使得“草包”包子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口味。同時,他還將過去單一的豬肉灌湯包,增加到8個系列,先後推出了茶葉包、御膳包、蝦仁包、大素包等多個品種。為了滿足市民需求,擴大“草包”的影響,這些年他還陸續開設了多處分店,目前在歷下區的就有:位於歷山路南首路東的千佛山店,位於山大路36號的山大路店,位於燕山小區東路24號燕山店,位於和平路36號和平路店,位於寬厚裡的寬厚裡店。

“草包溢香傳百載,魯菜味美客再來。”市民的喜愛,讓“草包”獲得了新生。它先後被授予“中華老字號”“山東老字號”“濟南老字號”,以及“山東名優小吃”“濟南著名商標”“濟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稱號,“草包”包子鋪也曾獲得了“魯菜名店”“山東餐飲業著名商號”等殊榮。

“草包”飄香,百年流長。濟南原味,土生土長。皮薄餡多,味美盪漾;文漢創始,馥生傳唱……

"
楊曙明原創丨“草包”飄香,百年流長——歷下老字號之五


“草包”飄香,百年流長

——歷下老字號之五

作者:楊曙明

濟南有很多傳統名吃,如油旋、甜沫、把子肉等,不過要說其中最正宗、最有名的,還是當屬“草包”,因為它最能體現老濟南的韻味,最能代表老濟南的食俗文化,可謂是濟南名優小吃的代表。可以這樣說,“草包”與之濟南,猶如烤鴨與之北京,“狗不理”與之天津,羊肉泡饃與之西安。

“草包”的創始人叫張文漢,濟南洛口人,童年時因為家境貧寒,曾到“繼鎮園”飯莊學藝,並拜名廚李安為師。他生性憨厚,口不多言,為人誠實,眼裡特別有活,整日裡只知道埋頭苦幹。或許是因為如此,久之便被師兄弟們稱呼為“草包”。不過,此“草包”非彼“草包”,因為張文漢雖然不是那麼心靈手巧,但也並不笨,對他而言,“草包”的綽號,含義裡或許更多是師兄們對他老實厚道的暱稱。

1937年末,在日寇鐵蹄即將踐踏濟南的時候,為了躲避戰亂,張文漢全家從洛口逃進濟南老城內。為了養家餬口,在幾經思慮之後,他打算開設包子鋪。想法雖然挺好,可苦於沒有本錢,於是便找到了著名中醫張書齋。張書齋得知他的想法之後,看他為難發愁,便主動資助了他麵粉五袋,並幫助他在西門裡太平寺街南段路西,也就是今日泉城路西首路北,租得了兩間鋪面房。而後,他又購置或借用了蒸籠、爐灶、風箱、桌凳、碟盤等,就這樣,靠著親朋好友的幫助,包子鋪就要開張了。在開張營業之前,張文漢請求張書齋先生為他的包子鋪起個響亮字號。張書齋想都沒想立馬就說:“你還要什麼響亮字號啊!‘草包’就很響亮。”於是“草包”二字便成了包子鋪字號。

張文漢在包子製作上秉承了師傳,並根據自己的經驗,創出了獨特的風味。包子餡必須是刀切的新鮮豬肉,配以筍丁、蛋糕丁,然後用老漬醬油、小磨香油等佐料精心調製;包子皮則是用“麵肥”(老面)發的二等麵粉擀制,厚薄均勻,大小適宜。包時,餡要儘可能多放,但也不能超量;皮要捏十八褶,呈菊花頂狀。包子包好後放入蒸籠,根據爐火旺弱,籠蒸十多分鐘,如此這般出籠的包子,不僅外形美觀,而且餡多皮薄,湯汁豐富,吃起來口感鬆軟,香而不膩。張文漢是個木訥人,他說不出多少經商門道,但篤信誠實待客,童叟無欺。凡是“脫底”“冒油”“露餡”的包子,他要全部挑出來,自家留用,絕不賣給顧客,因而“草包”誕生時間不長,就在濟南老城內叫響,包子鋪的生意也由之日趨興隆。

太平寺街雖然地處老城內,但當時屬於較為僻靜的小巷,沒有多少客流量,回頭客或慕名而來的終是有限。張文漢待有了一些積蓄之後,便有心擴大經營。於是,他託朋友在大觀園北門裡西側租了兩間鋪房,而後就把“草包”包子鋪遷址到了那裡。

日偽時期的大觀園,雖然地處繁華,但欺行霸市的情況特別突出,再加上日偽憲兵、特務的不斷騷擾,使得“草包”包子鋪開張後不僅沒有盈利,反倒有些虧本,成了賠錢賺吆喝。窮於應付的張文漢,見狀只好停業,不久便再次將包子鋪遷址到普利街冉家巷口泰康食物店東鄰,也就是今日“草包”包子鋪總部店址。再次開張後的“草包”包子鋪,雖然增加了炒菜,但因為時局動盪等原因,所以經營上並無多大起色,僅是勉強維持而已。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1948年9月下旬,不甘心濟南落入人民解放軍手中的國民黨軍隊,派飛機來狂轟濫炸,一顆炸彈落在了泰康食物店,高大的山牆傾倒後砸向“草包”包子鋪,將躲在店內的張文漢和四個孩子,及其內兄全部砸死,僥倖的是他身懷六甲的妻子在這次事故中倖免於難。過後不久,張妻委託其夫的生前好友何俊嶺,將包子鋪收拾整理後恢復了營業,可生意冷冷清清,難以勉強維持,在這種情況下,何俊嶺便將包子鋪全盤交給其親家繩華泰(大華飯莊廚師)代為經營,“草包”包子鋪由此經營逐漸好了起來,而且名氣越來越大。

上世紀50年代初的“草包”包子鋪,是前後兩座用石頭砌成的小樓,兩樓之間有空中樓梯相連接,中間是天井。店內的擺設也很考究,瓷磚鋪面,木欄雕花,一律的八仙桌子八仙椅。每天開門營業前,門外經常站滿了提著筐子、端著盆子,前來買包子的顧客。由於顧客盈門,服務員們為節省送包子的時間,練就了一身好把式,經常是一隻胳膊託十盤包子輕鬆遊走,上下樓梯。店家對需要外帶的顧客,則是用荷葉將包子包裹,使得包子更有了別樣的清香。

楊曙明原創丨“草包”飄香,百年流長——歷下老字號之五

1956年公私合營時,“草包”包子鋪被濟南飲食公司接管。接管之後不久,為了擴大經營,他們先是將前面的百年石樓推倒,改建成了二層樓,也就是今日之現狀;而後又逐漸更換了桌椅,以充分利用店內空間。據說,在老樓被拆掉的第二年,有位小時候在老濟南生活過的電影導演,曾到店裡來過,想借用古香古色的樓臺院落做外景拍攝基地,可是,當他看到被改造後的狀況,只好帶著遺憾離開了。

改革開放以後,1970年進店工作的董馥生承包了“草包”包子鋪,成為“草包”的傳人。為了更好地傳承歷史,他先後對“草包”和“草包包子店”進行了品牌註冊。為了適應市場需求,他在逐漸恢復傳統特色的同時,不忘與時俱進,用高筋特精粉擀制面皮,以精選豬肉製成肉餡,配以潛心研究的獨家祕製調料,使得“草包”包子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口味。同時,他還將過去單一的豬肉灌湯包,增加到8個系列,先後推出了茶葉包、御膳包、蝦仁包、大素包等多個品種。為了滿足市民需求,擴大“草包”的影響,這些年他還陸續開設了多處分店,目前在歷下區的就有:位於歷山路南首路東的千佛山店,位於山大路36號的山大路店,位於燕山小區東路24號燕山店,位於和平路36號和平路店,位於寬厚裡的寬厚裡店。

“草包溢香傳百載,魯菜味美客再來。”市民的喜愛,讓“草包”獲得了新生。它先後被授予“中華老字號”“山東老字號”“濟南老字號”,以及“山東名優小吃”“濟南著名商標”“濟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稱號,“草包”包子鋪也曾獲得了“魯菜名店”“山東餐飲業著名商號”等殊榮。

“草包”飄香,百年流長。濟南原味,土生土長。皮薄餡多,味美盪漾;文漢創始,馥生傳唱……

楊曙明原創丨“草包”飄香,百年流長——歷下老字號之五

【作者簡介】楊曙明(男),祖籍沂源的濟南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歷下區作家協會主席。出版有《歲月無痕》《流年似水》《心路不覺遠》《凝固在記憶裡的時光》《光陰的印記》等七部散文集,《有話明說》《話由明說》兩本時評專著;曾為《齊魯晚報》“有話明說”的專欄作家;主編有《濟南的味道》《歷下傾城》《詩意歷下》《歷下民間故事》等書籍;曾獲得過冰心散文獎、齊魯散文獎、泉城文藝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