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

在我很小的時候,沒想過我會與法結緣。對我來說,高中畢業那年,算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也讓我與法治事業聯繫在了一起,直到今天。

"

在我很小的時候,沒想過我會與法結緣。對我來說,高中畢業那年,算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也讓我與法治事業聯繫在了一起,直到今天。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1986年

1990年

"

在我很小的時候,沒想過我會與法結緣。對我來說,高中畢業那年,算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也讓我與法治事業聯繫在了一起,直到今天。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1986年

1990年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1985年我高中畢業,那年我20歲,參加了當時的招幹考試,成為日照市東港區法院後村法庭的一名書記員,並在1990年被任命為助理審判員,在東港法院一干就是19年。2004年,日照市嵐山區法院成立,我作為業務骨幹被抽調到嵐山區法院,一晃14年又過去了。34年的時間,我將自己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了最熱愛的事業,我經歷過東港法院最艱苦的歲月,也見證了嵐山法院的初生與發展。沈德詠大法官曾將自己的法律職業生涯歸納為一句話:“沒有說過多少違心的話,做了一些應該做的事情,辦了一些有意義的案件,三十餘年初衷不改,此生已無遺憾。”這段話,深深觸動了我的內心,也讓我時常回憶起這34年的經歷。

"

在我很小的時候,沒想過我會與法結緣。對我來說,高中畢業那年,算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也讓我與法治事業聯繫在了一起,直到今天。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1986年

1990年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1985年我高中畢業,那年我20歲,參加了當時的招幹考試,成為日照市東港區法院後村法庭的一名書記員,並在1990年被任命為助理審判員,在東港法院一干就是19年。2004年,日照市嵐山區法院成立,我作為業務骨幹被抽調到嵐山區法院,一晃14年又過去了。34年的時間,我將自己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了最熱愛的事業,我經歷過東港法院最艱苦的歲月,也見證了嵐山法院的初生與發展。沈德詠大法官曾將自己的法律職業生涯歸納為一句話:“沒有說過多少違心的話,做了一些應該做的事情,辦了一些有意義的案件,三十餘年初衷不改,此生已無遺憾。”這段話,深深觸動了我的內心,也讓我時常回憶起這34年的經歷。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34年前,初次踏入後村法庭大門,映入我眼簾的是五間瓦房和一個大院,屋裡擺放著幾張簡單的辦公桌,堆著滿滿的卷宗,院子裡停著兩輛老式大梁自行車和一臺摩托車。那時候的書記員,根本沒見過電腦,開庭記錄等材料都需要動手寫。有時候跟著庭長去村裡調查情況、做調解工作,基本上都是騎自行車,遇到偏遠的村子,才會動用摩托車。回來後經常很晚了,就在昏暗的燈光下整理卷宗。

"

在我很小的時候,沒想過我會與法結緣。對我來說,高中畢業那年,算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也讓我與法治事業聯繫在了一起,直到今天。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1986年

1990年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1985年我高中畢業,那年我20歲,參加了當時的招幹考試,成為日照市東港區法院後村法庭的一名書記員,並在1990年被任命為助理審判員,在東港法院一干就是19年。2004年,日照市嵐山區法院成立,我作為業務骨幹被抽調到嵐山區法院,一晃14年又過去了。34年的時間,我將自己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了最熱愛的事業,我經歷過東港法院最艱苦的歲月,也見證了嵐山法院的初生與發展。沈德詠大法官曾將自己的法律職業生涯歸納為一句話:“沒有說過多少違心的話,做了一些應該做的事情,辦了一些有意義的案件,三十餘年初衷不改,此生已無遺憾。”這段話,深深觸動了我的內心,也讓我時常回憶起這34年的經歷。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34年前,初次踏入後村法庭大門,映入我眼簾的是五間瓦房和一個大院,屋裡擺放著幾張簡單的辦公桌,堆著滿滿的卷宗,院子裡停著兩輛老式大梁自行車和一臺摩托車。那時候的書記員,根本沒見過電腦,開庭記錄等材料都需要動手寫。有時候跟著庭長去村裡調查情況、做調解工作,基本上都是騎自行車,遇到偏遠的村子,才會動用摩托車。回來後經常很晚了,就在昏暗的燈光下整理卷宗。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1996年

就這樣,34年間我先後在東港法院後村法庭、黃墩法庭、三莊法庭、秦樓法庭、執行局等各個部門工作過,又在嵐山法院審監庭、審管辦、行政庭等部門擔任負責人,見證著法院的辦公條件日益完善:從瓦房搬到了平房,又搬到辦公大樓;出行工具從自行車到摩托車,後來又添置了小汽車,再也不怕出遠門突然颳風下雨;辦公設備方面,以前僅有一臺老舊的電話,而現在電腦,打印機、複印機、錄像照相等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

"

在我很小的時候,沒想過我會與法結緣。對我來說,高中畢業那年,算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也讓我與法治事業聯繫在了一起,直到今天。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1986年

1990年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1985年我高中畢業,那年我20歲,參加了當時的招幹考試,成為日照市東港區法院後村法庭的一名書記員,並在1990年被任命為助理審判員,在東港法院一干就是19年。2004年,日照市嵐山區法院成立,我作為業務骨幹被抽調到嵐山區法院,一晃14年又過去了。34年的時間,我將自己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了最熱愛的事業,我經歷過東港法院最艱苦的歲月,也見證了嵐山法院的初生與發展。沈德詠大法官曾將自己的法律職業生涯歸納為一句話:“沒有說過多少違心的話,做了一些應該做的事情,辦了一些有意義的案件,三十餘年初衷不改,此生已無遺憾。”這段話,深深觸動了我的內心,也讓我時常回憶起這34年的經歷。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34年前,初次踏入後村法庭大門,映入我眼簾的是五間瓦房和一個大院,屋裡擺放著幾張簡單的辦公桌,堆著滿滿的卷宗,院子裡停著兩輛老式大梁自行車和一臺摩托車。那時候的書記員,根本沒見過電腦,開庭記錄等材料都需要動手寫。有時候跟著庭長去村裡調查情況、做調解工作,基本上都是騎自行車,遇到偏遠的村子,才會動用摩托車。回來後經常很晚了,就在昏暗的燈光下整理卷宗。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1996年

就這樣,34年間我先後在東港法院後村法庭、黃墩法庭、三莊法庭、秦樓法庭、執行局等各個部門工作過,又在嵐山法院審監庭、審管辦、行政庭等部門擔任負責人,見證著法院的辦公條件日益完善:從瓦房搬到了平房,又搬到辦公大樓;出行工具從自行車到摩托車,後來又添置了小汽車,再也不怕出遠門突然颳風下雨;辦公設備方面,以前僅有一臺老舊的電話,而現在電腦,打印機、複印機、錄像照相等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2004年11月18日,經最高人民法院批覆,設立了嵐山區人民法院,2005年1月21日正式掛牌成立。那時候的嵐山法院,還沒有獨立的辦公樓,為了不耽誤工作,院領導想辦法在一個酒店租了兩層半的樓房用以辦公。那時候辦公條件相對艱苦一點:沒有專門的宿舍,找了幾間空房子擺上鐵床就用作宿舍;沒有專門的食堂,就在後院找了兩間平房當食堂,每人發一個鐵皮飯盒當餐盤用,一日三餐都在這裡就餐。之所以說一日三餐,是因為嵐山法院成立之初,幹警幾乎都是從市中院和其他區縣法院抽調而來,工作地點離家很遠,需要在這裡吃早飯和午飯。新成立的法院會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難,加班加點成為常態,所以很多同志會經常在這裡吃晚飯。現在回頭想想,當時那麼多領導和同事從全市各區縣趕到嵐山來支援法院建設,每天早出晚歸,加班加點,著實不易。

"

在我很小的時候,沒想過我會與法結緣。對我來說,高中畢業那年,算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也讓我與法治事業聯繫在了一起,直到今天。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1986年

1990年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1985年我高中畢業,那年我20歲,參加了當時的招幹考試,成為日照市東港區法院後村法庭的一名書記員,並在1990年被任命為助理審判員,在東港法院一干就是19年。2004年,日照市嵐山區法院成立,我作為業務骨幹被抽調到嵐山區法院,一晃14年又過去了。34年的時間,我將自己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了最熱愛的事業,我經歷過東港法院最艱苦的歲月,也見證了嵐山法院的初生與發展。沈德詠大法官曾將自己的法律職業生涯歸納為一句話:“沒有說過多少違心的話,做了一些應該做的事情,辦了一些有意義的案件,三十餘年初衷不改,此生已無遺憾。”這段話,深深觸動了我的內心,也讓我時常回憶起這34年的經歷。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34年前,初次踏入後村法庭大門,映入我眼簾的是五間瓦房和一個大院,屋裡擺放著幾張簡單的辦公桌,堆著滿滿的卷宗,院子裡停著兩輛老式大梁自行車和一臺摩托車。那時候的書記員,根本沒見過電腦,開庭記錄等材料都需要動手寫。有時候跟著庭長去村裡調查情況、做調解工作,基本上都是騎自行車,遇到偏遠的村子,才會動用摩托車。回來後經常很晚了,就在昏暗的燈光下整理卷宗。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1996年

就這樣,34年間我先後在東港法院後村法庭、黃墩法庭、三莊法庭、秦樓法庭、執行局等各個部門工作過,又在嵐山法院審監庭、審管辦、行政庭等部門擔任負責人,見證著法院的辦公條件日益完善:從瓦房搬到了平房,又搬到辦公大樓;出行工具從自行車到摩托車,後來又添置了小汽車,再也不怕出遠門突然颳風下雨;辦公設備方面,以前僅有一臺老舊的電話,而現在電腦,打印機、複印機、錄像照相等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2004年11月18日,經最高人民法院批覆,設立了嵐山區人民法院,2005年1月21日正式掛牌成立。那時候的嵐山法院,還沒有獨立的辦公樓,為了不耽誤工作,院領導想辦法在一個酒店租了兩層半的樓房用以辦公。那時候辦公條件相對艱苦一點:沒有專門的宿舍,找了幾間空房子擺上鐵床就用作宿舍;沒有專門的食堂,就在後院找了兩間平房當食堂,每人發一個鐵皮飯盒當餐盤用,一日三餐都在這裡就餐。之所以說一日三餐,是因為嵐山法院成立之初,幹警幾乎都是從市中院和其他區縣法院抽調而來,工作地點離家很遠,需要在這裡吃早飯和午飯。新成立的法院會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難,加班加點成為常態,所以很多同志會經常在這裡吃晚飯。現在回頭想想,當時那麼多領導和同事從全市各區縣趕到嵐山來支援法院建設,每天早出晚歸,加班加點,著實不易。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後來,院領導多渠道籌集資金,並在黨委政府和上級法院的支持下,終於在2008年建成了現在的辦公大樓,我們也終於有了自己獨立的辦公場所。看著寬敞明亮的辦公室,看著一排排嶄新的警車,看著嶄新的信息化設備,看著乾淨衛生的食堂和舒適的宿舍,心裡感慨萬千,這三十多年來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30年前,我在黃墩法庭工作,那裡只有幾間平房,而30年後,黃墩法庭蓋起了4層高的審判綜合樓,每次路過我都會站在門前回憶一番。最近,院裡引進了智能語音識別系統,無論是開庭還是撰寫裁判文書,都不用打字,只需要對著話筒說話,就能自動打出字來。不禁回想起我當書記員那會兒,開庭的時候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手寫開庭記錄,開完一個庭手都會抽筋,如果在30年前告訴我未來有這麼一個設備可以利用,我肯定會覺得難以置信。

嵐山區法院

"

在我很小的時候,沒想過我會與法結緣。對我來說,高中畢業那年,算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也讓我與法治事業聯繫在了一起,直到今天。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1986年

1990年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1985年我高中畢業,那年我20歲,參加了當時的招幹考試,成為日照市東港區法院後村法庭的一名書記員,並在1990年被任命為助理審判員,在東港法院一干就是19年。2004年,日照市嵐山區法院成立,我作為業務骨幹被抽調到嵐山區法院,一晃14年又過去了。34年的時間,我將自己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了最熱愛的事業,我經歷過東港法院最艱苦的歲月,也見證了嵐山法院的初生與發展。沈德詠大法官曾將自己的法律職業生涯歸納為一句話:“沒有說過多少違心的話,做了一些應該做的事情,辦了一些有意義的案件,三十餘年初衷不改,此生已無遺憾。”這段話,深深觸動了我的內心,也讓我時常回憶起這34年的經歷。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34年前,初次踏入後村法庭大門,映入我眼簾的是五間瓦房和一個大院,屋裡擺放著幾張簡單的辦公桌,堆著滿滿的卷宗,院子裡停著兩輛老式大梁自行車和一臺摩托車。那時候的書記員,根本沒見過電腦,開庭記錄等材料都需要動手寫。有時候跟著庭長去村裡調查情況、做調解工作,基本上都是騎自行車,遇到偏遠的村子,才會動用摩托車。回來後經常很晚了,就在昏暗的燈光下整理卷宗。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1996年

就這樣,34年間我先後在東港法院後村法庭、黃墩法庭、三莊法庭、秦樓法庭、執行局等各個部門工作過,又在嵐山法院審監庭、審管辦、行政庭等部門擔任負責人,見證著法院的辦公條件日益完善:從瓦房搬到了平房,又搬到辦公大樓;出行工具從自行車到摩托車,後來又添置了小汽車,再也不怕出遠門突然颳風下雨;辦公設備方面,以前僅有一臺老舊的電話,而現在電腦,打印機、複印機、錄像照相等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2004年11月18日,經最高人民法院批覆,設立了嵐山區人民法院,2005年1月21日正式掛牌成立。那時候的嵐山法院,還沒有獨立的辦公樓,為了不耽誤工作,院領導想辦法在一個酒店租了兩層半的樓房用以辦公。那時候辦公條件相對艱苦一點:沒有專門的宿舍,找了幾間空房子擺上鐵床就用作宿舍;沒有專門的食堂,就在後院找了兩間平房當食堂,每人發一個鐵皮飯盒當餐盤用,一日三餐都在這裡就餐。之所以說一日三餐,是因為嵐山法院成立之初,幹警幾乎都是從市中院和其他區縣法院抽調而來,工作地點離家很遠,需要在這裡吃早飯和午飯。新成立的法院會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難,加班加點成為常態,所以很多同志會經常在這裡吃晚飯。現在回頭想想,當時那麼多領導和同事從全市各區縣趕到嵐山來支援法院建設,每天早出晚歸,加班加點,著實不易。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後來,院領導多渠道籌集資金,並在黨委政府和上級法院的支持下,終於在2008年建成了現在的辦公大樓,我們也終於有了自己獨立的辦公場所。看著寬敞明亮的辦公室,看著一排排嶄新的警車,看著嶄新的信息化設備,看著乾淨衛生的食堂和舒適的宿舍,心裡感慨萬千,這三十多年來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30年前,我在黃墩法庭工作,那裡只有幾間平房,而30年後,黃墩法庭蓋起了4層高的審判綜合樓,每次路過我都會站在門前回憶一番。最近,院裡引進了智能語音識別系統,無論是開庭還是撰寫裁判文書,都不用打字,只需要對著話筒說話,就能自動打出字來。不禁回想起我當書記員那會兒,開庭的時候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手寫開庭記錄,開完一個庭手都會抽筋,如果在30年前告訴我未來有這麼一個設備可以利用,我肯定會覺得難以置信。

嵐山區法院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在我很小的時候,沒想過我會與法結緣。對我來說,高中畢業那年,算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也讓我與法治事業聯繫在了一起,直到今天。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1986年

1990年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1985年我高中畢業,那年我20歲,參加了當時的招幹考試,成為日照市東港區法院後村法庭的一名書記員,並在1990年被任命為助理審判員,在東港法院一干就是19年。2004年,日照市嵐山區法院成立,我作為業務骨幹被抽調到嵐山區法院,一晃14年又過去了。34年的時間,我將自己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了最熱愛的事業,我經歷過東港法院最艱苦的歲月,也見證了嵐山法院的初生與發展。沈德詠大法官曾將自己的法律職業生涯歸納為一句話:“沒有說過多少違心的話,做了一些應該做的事情,辦了一些有意義的案件,三十餘年初衷不改,此生已無遺憾。”這段話,深深觸動了我的內心,也讓我時常回憶起這34年的經歷。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34年前,初次踏入後村法庭大門,映入我眼簾的是五間瓦房和一個大院,屋裡擺放著幾張簡單的辦公桌,堆著滿滿的卷宗,院子裡停著兩輛老式大梁自行車和一臺摩托車。那時候的書記員,根本沒見過電腦,開庭記錄等材料都需要動手寫。有時候跟著庭長去村裡調查情況、做調解工作,基本上都是騎自行車,遇到偏遠的村子,才會動用摩托車。回來後經常很晚了,就在昏暗的燈光下整理卷宗。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1996年

就這樣,34年間我先後在東港法院後村法庭、黃墩法庭、三莊法庭、秦樓法庭、執行局等各個部門工作過,又在嵐山法院審監庭、審管辦、行政庭等部門擔任負責人,見證著法院的辦公條件日益完善:從瓦房搬到了平房,又搬到辦公大樓;出行工具從自行車到摩托車,後來又添置了小汽車,再也不怕出遠門突然颳風下雨;辦公設備方面,以前僅有一臺老舊的電話,而現在電腦,打印機、複印機、錄像照相等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2004年11月18日,經最高人民法院批覆,設立了嵐山區人民法院,2005年1月21日正式掛牌成立。那時候的嵐山法院,還沒有獨立的辦公樓,為了不耽誤工作,院領導想辦法在一個酒店租了兩層半的樓房用以辦公。那時候辦公條件相對艱苦一點:沒有專門的宿舍,找了幾間空房子擺上鐵床就用作宿舍;沒有專門的食堂,就在後院找了兩間平房當食堂,每人發一個鐵皮飯盒當餐盤用,一日三餐都在這裡就餐。之所以說一日三餐,是因為嵐山法院成立之初,幹警幾乎都是從市中院和其他區縣法院抽調而來,工作地點離家很遠,需要在這裡吃早飯和午飯。新成立的法院會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難,加班加點成為常態,所以很多同志會經常在這裡吃晚飯。現在回頭想想,當時那麼多領導和同事從全市各區縣趕到嵐山來支援法院建設,每天早出晚歸,加班加點,著實不易。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後來,院領導多渠道籌集資金,並在黨委政府和上級法院的支持下,終於在2008年建成了現在的辦公大樓,我們也終於有了自己獨立的辦公場所。看著寬敞明亮的辦公室,看著一排排嶄新的警車,看著嶄新的信息化設備,看著乾淨衛生的食堂和舒適的宿舍,心裡感慨萬千,這三十多年來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30年前,我在黃墩法庭工作,那裡只有幾間平房,而30年後,黃墩法庭蓋起了4層高的審判綜合樓,每次路過我都會站在門前回憶一番。最近,院裡引進了智能語音識別系統,無論是開庭還是撰寫裁判文書,都不用打字,只需要對著話筒說話,就能自動打出字來。不禁回想起我當書記員那會兒,開庭的時候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手寫開庭記錄,開完一個庭手都會抽筋,如果在30年前告訴我未來有這麼一個設備可以利用,我肯定會覺得難以置信。

嵐山區法院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黃墩人民法庭

除了辦公條件和生活水平提升了之外,這三十多年間,還有一個方面實現了質的提升——隊伍建設。記得我剛進入法院的時候,本科生還比較稀缺,業務能力也都參差不齊;而到了2000年前後,一大批高素質法律專業的本科生人才進入到法院隊伍,充實了法院的隊伍;2010年前後,嵐山區法院又引進了大批法律研究生人才,進一步提升了法院隊伍的知識素養和理論水平。現在,我作為一名老法官,看到這些科班出身的後起之秀,逐漸成長為院裡的中流砥柱,也不得不感嘆自己不再年輕了。這些年輕法官們,理論功底紮實,法學功底深厚,欠缺的只是經驗,但我相信經過時間的磨礪,他們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

在我很小的時候,沒想過我會與法結緣。對我來說,高中畢業那年,算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也讓我與法治事業聯繫在了一起,直到今天。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1986年

1990年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1985年我高中畢業,那年我20歲,參加了當時的招幹考試,成為日照市東港區法院後村法庭的一名書記員,並在1990年被任命為助理審判員,在東港法院一干就是19年。2004年,日照市嵐山區法院成立,我作為業務骨幹被抽調到嵐山區法院,一晃14年又過去了。34年的時間,我將自己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了最熱愛的事業,我經歷過東港法院最艱苦的歲月,也見證了嵐山法院的初生與發展。沈德詠大法官曾將自己的法律職業生涯歸納為一句話:“沒有說過多少違心的話,做了一些應該做的事情,辦了一些有意義的案件,三十餘年初衷不改,此生已無遺憾。”這段話,深深觸動了我的內心,也讓我時常回憶起這34年的經歷。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34年前,初次踏入後村法庭大門,映入我眼簾的是五間瓦房和一個大院,屋裡擺放著幾張簡單的辦公桌,堆著滿滿的卷宗,院子裡停著兩輛老式大梁自行車和一臺摩托車。那時候的書記員,根本沒見過電腦,開庭記錄等材料都需要動手寫。有時候跟著庭長去村裡調查情況、做調解工作,基本上都是騎自行車,遇到偏遠的村子,才會動用摩托車。回來後經常很晚了,就在昏暗的燈光下整理卷宗。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1996年

就這樣,34年間我先後在東港法院後村法庭、黃墩法庭、三莊法庭、秦樓法庭、執行局等各個部門工作過,又在嵐山法院審監庭、審管辦、行政庭等部門擔任負責人,見證著法院的辦公條件日益完善:從瓦房搬到了平房,又搬到辦公大樓;出行工具從自行車到摩托車,後來又添置了小汽車,再也不怕出遠門突然颳風下雨;辦公設備方面,以前僅有一臺老舊的電話,而現在電腦,打印機、複印機、錄像照相等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2004年11月18日,經最高人民法院批覆,設立了嵐山區人民法院,2005年1月21日正式掛牌成立。那時候的嵐山法院,還沒有獨立的辦公樓,為了不耽誤工作,院領導想辦法在一個酒店租了兩層半的樓房用以辦公。那時候辦公條件相對艱苦一點:沒有專門的宿舍,找了幾間空房子擺上鐵床就用作宿舍;沒有專門的食堂,就在後院找了兩間平房當食堂,每人發一個鐵皮飯盒當餐盤用,一日三餐都在這裡就餐。之所以說一日三餐,是因為嵐山法院成立之初,幹警幾乎都是從市中院和其他區縣法院抽調而來,工作地點離家很遠,需要在這裡吃早飯和午飯。新成立的法院會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難,加班加點成為常態,所以很多同志會經常在這裡吃晚飯。現在回頭想想,當時那麼多領導和同事從全市各區縣趕到嵐山來支援法院建設,每天早出晚歸,加班加點,著實不易。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後來,院領導多渠道籌集資金,並在黨委政府和上級法院的支持下,終於在2008年建成了現在的辦公大樓,我們也終於有了自己獨立的辦公場所。看著寬敞明亮的辦公室,看著一排排嶄新的警車,看著嶄新的信息化設備,看著乾淨衛生的食堂和舒適的宿舍,心裡感慨萬千,這三十多年來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30年前,我在黃墩法庭工作,那裡只有幾間平房,而30年後,黃墩法庭蓋起了4層高的審判綜合樓,每次路過我都會站在門前回憶一番。最近,院裡引進了智能語音識別系統,無論是開庭還是撰寫裁判文書,都不用打字,只需要對著話筒說話,就能自動打出字來。不禁回想起我當書記員那會兒,開庭的時候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手寫開庭記錄,開完一個庭手都會抽筋,如果在30年前告訴我未來有這麼一個設備可以利用,我肯定會覺得難以置信。

嵐山區法院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黃墩人民法庭

除了辦公條件和生活水平提升了之外,這三十多年間,還有一個方面實現了質的提升——隊伍建設。記得我剛進入法院的時候,本科生還比較稀缺,業務能力也都參差不齊;而到了2000年前後,一大批高素質法律專業的本科生人才進入到法院隊伍,充實了法院的隊伍;2010年前後,嵐山區法院又引進了大批法律研究生人才,進一步提升了法院隊伍的知識素養和理論水平。現在,我作為一名老法官,看到這些科班出身的後起之秀,逐漸成長為院裡的中流砥柱,也不得不感嘆自己不再年輕了。這些年輕法官們,理論功底紮實,法學功底深厚,欠缺的只是經驗,但我相信經過時間的磨礪,他們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週末人物 | 牟立華:我與法治事業的三十四年

2018年

作為上世紀80年代的法院人,我們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福利,也有幸在退休之前趕上了司法改革的鉅變。我始終以感恩的心態對待現在的一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盡職盡責,公正審判,我想我這一輩子就過得很有意義了。

來源:日照嵐山區法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