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看63歲老人張紅彩的幸福“脫貧賬”'

"

“再也不會上地翻車了,對流轉土地舉雙手贊成。”說這句話的是日照市三莊鎮板石村的63歲老人張紅彩,回想起2016年得知“東港區集中式農光互補扶貧電站”要流轉她0.13公頃地的時候,當時的情形仍歷歷在目。

地在眼前,來回卻要翻山越嶺

“東港區集中式農光互補扶貧電站”項目位於村東頭,村民稱之為“東山”,但除此之外,還有別的稱呼,斗山子、石頭山、高山子、穿畔崖……還有一串根本就寫不出來的名字,但每個都能直觀描述出這裡的地形地貌。

東山與村居之間,被板石河阻斷,最近的地方,直線距離不超過500米。“以前的河沒有治理,現在的漫水橋也是不存在的。”村民龐立新介紹,從家去地裡,要在村南頭過河,再折回,足足得有2500米,即便是身強力壯空著手的小夥子,快走也得半個多小時。

東山上並沒有路,幾十釐米的羊腸小道聯通每塊田地,這裡也成了獨輪車大顯身手的天地,車輛根本沒有施展本領的機會。

薄地如雞肋,食無味棄可惜

板石村位於東港區西南邊陲,緊鄰嵐山區、莒縣,土層薄還是砂石地,小麥是肯定不敢種的,多數都是種植花生、地瓜,還是“看天吃飯”,即便是天旱了,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土地是出了名的貧瘠。

“早就不想種了,但是也沒有荒在那裡的道理。”雨水充足的時候,張紅彩的0.13公頃地,能收100多公斤花生,除去成本能剩多少?那個賬不敢算、不能算,也不必算。

2016年秋收,張紅彩推著獨輪車,小心翼翼地走在羊腸小道上,車上裝滿了剛收穫的花生,雖然回家不易,但是看著滿車的果實,她仔細地走好每一步。

突然,獨輪車失去控制掉進旁邊的小溝,張紅彩也被帶到溝底。癱在地上的張紅彩,看著眼前散落的花生,“這地不種也罷!”

回到家,張紅彩還貼了膏藥,臥床休息了十幾天。“現在,右邊的膝蓋還會隱隱作痛。”張紅彩將褲子挽到膝蓋之上,指著膝蓋外側告訴筆者。

“兩手捧刺蝟,扔也扔不掉,捧著還扎手。”想到以前東山上的0.13公頃地,張紅彩這樣形容。

願望照進現實,雞肋變成“寶貝”

張紅彩不種東山0.13公頃地的願望,還真就成為了現實。

2016年10月,東港區90MW集中式農光互補扶貧電站項目立項,項目採取“光伏+農業”模式,需要流轉板石村等周邊三個村的312公頃土地,張紅彩的0.13公頃地也在流轉範圍內。

“一開始不知道啥是流轉,村裡來到我家裡,說了一遍,我就知道這是個好事。”張紅彩說,她的理解就是這0.13公頃地不用種了,還能得到700公斤小麥的錢,價格按照當年收購價計算。

“這咋能不同意,種一年地也剩不下這麼些。”張紅彩想到這裡又樂了。

種了一輩子地的張紅彩,對這0.13公頃地是“既愛又恨”,只是令她沒有想到的是,往日的“雞肋”薄地,如今卻變成了“寶貝”。

拿把小算盤,“算算”老人的脫貧賬

流轉出去的0.13公頃地,張紅彩老人每年能有將近2000元的收入,並且是連續20年。

張紅彩與新東港控股集團簽訂委託經營帶動脫貧協議,將“富民農戶貸”5萬元、基準利率、免抵押、免擔保的貸款投入到新東港控股集團委託代為經營,建設90MW集中式農光互補扶貧電站項目,每年穩定收入3000元,可連續享受3年。

2019年,村級光伏發電扶貧項目收益,張紅彩得到了347元。

鎮級、區級扶貧項目收益,張紅彩也能得到一筆收入。

閒暇之餘,還可以到“光伏+農業”項目上打個拔草、鋤地的零工,一天能有50元的收入。

除此之外,還有孝德基金等。

每一筆賬,張紅彩都如數家珍;每一天,張紅彩過得也是越來越有滋味。

(來源:主流日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