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性培養的正確打開方式!讓你的孩子也能不用督促就知道努力

幼兒園 文章 早期教育 育兒 超級育兒師 超級育兒師 2017-11-05

袁倚喬專欄

我記得之前讀過一篇文章《對當今中國90後及00後深入骨髓的剖析》,深有感觸。其中談到一點現在不愁吃穿的年代,我們還愁什麼呢?我們人的需求變得不一樣了,我們對孩子的需求不一樣了,社會對人的需求也不一樣了。我們真的瞭解孩子嗎?

主動性培養的正確打開方式!讓你的孩子也能不用督促就知道努力

關於現在的孩子,物質生活富足,家長學校只要求孩子好好學習,沒有提供太多處理事務的可能性,除了學習和興趣班沒有其他活動,孩子從小到大的一切現實事物都被替代了,不用做家務,不用洗衣服,上學有校車等,造成孩子現實感很弱,對個性化的要求增強,造成了兩個極端。要麼對什麼也都無所謂,休息了問想去哪玩,說不知道;問他想吃什麼飯,說隨便。要麼就是做什麼都可以,全部以孩子為中心,這樣不但沒有激發孩子的自主性,反而讓自主變成了自私自我。

主動性培養的正確打開方式!讓你的孩子也能不用督促就知道努力

看看,我們如何讓我們的孩子積極主動,發自內心地去喜歡熱愛一件事呢?

首先我們要先來看一看,我們是怎麼把孩子變得不主動的!

❶從最小呱呱墜地起,父母捧著手裡怕摔著,含在嘴裡怕化了,寵愛溺愛著,這個不許動,那個不能碰,很危險,不安全,怕他冷,我們小孩子的身體在父母的擔心中誠惶誠恐,我們說限制孩子的身體就等於在限制孩子的思想。我們沒有給與孩子控制自己身體的自由和自主,他失去了一些掌控自己身體熟悉的機會,就會莫名地害怕他未知的一切。寵愛讓孩子失去的好奇心和探索心。

主動性培養的正確打開方式!讓你的孩子也能不用督促就知道努力

❷ 嚴師出高徒,我們秉持著嚴格嚴厲地教養方式,犯錯要打小手,做錯事、做媽媽不允許的事要罰站或者不能出去和小朋友們玩等。孩子害怕媽媽爸爸,害怕老師,在高壓控制下的孩子聽話,但為了不受懲罰批評,他會把自己的想法壓抑,只做大人喜歡的、要求的。控制嚴厲的教養讓孩子聽不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失去主見,一味地順從他人,人與亦云。

❸ 在積極鼓勵的教養方式推崇的今天,我們開始讚美孩子表揚孩子,在“你真棒!”、“你是我的好孩子!”、“你做的棒極了!”、“媽媽為你驕傲!”等等的一系列的表揚中,我們的孩子越來越注重別人的眼光和評價,這些外在的“糖衣炮彈”對他來說很上癮,一味地順從孩子,孩子也無法找到內心的力量。當能夠得到這些表揚或獎勵時,孩子們是願意嘗試的,但凡具有挑戰的,他都會退縮,止步不前,表揚及外在的評價讓孩子失去了對未知挑戰前進的勇氣!

主動性培養的正確打開方式!讓你的孩子也能不用督促就知道努力

❹從小時候,我們父母就在告訴孩子什麼食物有營養,什麼書開卷有益,什麼人不可以深交,什麼事不能夠嘗試,所有的都是爸爸媽媽的選擇,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小小的選擇權,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讓他夾自己喜歡吃的菜,沒有讓他買自己感興趣的書,沒有讓他去嘗試交自己想交的朋友,沒有讓他嘗試自己想做的事,孩子失去了話語權和選擇權,從此孩子沒有了自主性。

以上這四點都是讓我們的孩子喪失自主性,喪失高自尊和好奇心和探索力的原因,恰恰是這些喪失,導致了我們對外界世界的主動聯結的拒絕。

主動性培養的正確打開方式!讓你的孩子也能不用督促就知道努力

奧地利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先驅阿德勒曾經指出,每個孩子來到世界上都是向上向善向美的,他用了一個德文去表述,英文把他翻譯成為社會情懷,正面管教的創始人簡·尼爾森把他翻譯成為“社會責任”,每個孩子都是願意去向集體和家庭社會主動貢獻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的。所以作為養育者,我們要保護好這種原動力,他就在孩子內心深處,我們只需要把他牽引出來。

我們說,一個積極主動的孩子一定是主觀能動性強的人,主觀能動性就代表著認識外界的能力和改造外界的能力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的精神狀態,如何形成是一直是沒有確切的研究成果,但是區分於人與其他生物的標誌之一。

主動性培養的正確打開方式!讓你的孩子也能不用督促就知道努力

當然我們對孩子主動性的定義只是一個初期的主觀能動性的培養和要求,希望孩子對外界事物保持好奇,以及積極參與認知和改造的外界的活力。比方說對於自己的事情,上學起床刷牙洗臉洗衣等生活自理方面,還有寫作業完成老師佈置的課外功課等學業方面,結交朋友等人際方面,無非是這三大塊,但這些只有到了正式上小學或幼兒園大班我們家長才感覺初見端倪。那麼主動性是如何形成的呢,這裡我簡單的說一下,孩子的主動性自主性是從給與孩子選擇權開始形成並可以強化訓練的。

主動性培養的正確打開方式!讓你的孩子也能不用督促就知道努力

▲孩子的主動性自主性的形成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0-3歲)身體的選擇權。給與孩子自主駕馭掌控身體的自由和選擇。

(3-6歲)心智的選擇權。給與孩子選擇食物自己物品的選擇權。孩子在選擇中慢慢積累對事物的認知和對自我內在的判斷,再一遍遍的選擇中練習自我判斷能力和自我感知能力以及對事態大局的把控,逐漸形成意志力。

(6-12歲)朋友的選擇權。給與孩子選擇自己朋友的權力,在於人際的交往中與連接中,對自我的認知和外界的認知更加有深度和廣度,面臨更多的選擇矛盾並訓練。

(12歲-18歲)愛好的選擇權。這時候對於自己熱愛的事物有著明確的目標越來越清晰,即使不知道這個愛好能夠為自己帶來什麼,但心裡已經有個模糊的方向。這時候會形成理想和道德的認知,三觀形成,最容易受到影響的是父母朋友。

主動性培養的正確打開方式!讓你的孩子也能不用督促就知道努力

▲好的接下來,我們就來說一說最實際的,如何讓孩子變得主動性更強更有自主性一些?

給與孩子身體的自由。也就是在0-3歲。孩子在運動體驗中瞭解自己身體的機能,這樣才提供了孩子能夠掌控自己的身體的能力。掌控身體是掌控自己思想的基礎。

給與孩子選擇食物自己的物品的權力。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可以嘗試給與少量零花錢。孩子在選擇中更加明白瞭解自己的意志,一遍遍的選擇實際上就是意志力的培養與加強。當有了意志力,孩子做事情的主動性才能夠被激發,才能夠持久地去做一件事。

正確地鼓勵孩子,鼓勵到孩子的內在,而不是表面。關於孩子的自己的事情,請聽取孩子的意願和想法,父母進行引導。共同制定規則監督執行。比方說,日常慣例表的制定,朋友之間矛盾的疏導,老師與自己的之間矛盾的引導。

允許孩子犯錯誤,善於在錯誤後積極啟發引導孩子。讓錯誤真正成為成長的機會。

放手讓孩子去體驗自己決定後的後果。從小不放手,長大放手才會體驗更差更無法接受的後果。

相信孩子。孩子的成長不是一成不變的。

對於孩子性格和界限,習慣的培養上,我們父母的角色就是教練。發生了什麼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發生了我們的態度和決定!當問題發生了,真正的教養才開始!孩子的自主性才是真正能夠讓孩子的成長的因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