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不完美媽媽 劉燁 文章 軟件 動畫 崛朗育兒 2019-09-15
"

文 | 崛朗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某短視頻軟件上看到有一男孩兒用手狠狠地掐住母親的視頻。仔細的看了一下前因後果,原來孩子和母親在外出就餐的時候,孩子不小心因為玩鬧摔碎了餐廳的餐具。餐廳的服務員要求孩子進行賠償,於是孩子跑到母親身邊跟媽媽有錢。

"

文 | 崛朗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某短視頻軟件上看到有一男孩兒用手狠狠地掐住母親的視頻。仔細的看了一下前因後果,原來孩子和母親在外出就餐的時候,孩子不小心因為玩鬧摔碎了餐廳的餐具。餐廳的服務員要求孩子進行賠償,於是孩子跑到母親身邊跟媽媽有錢。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媽媽在給男孩兒掏錢的時候,隨意的批評了孩子幾句。結果就惹得孩子不高興,狠狠地掐住了母親的喉嚨。看著男孩兒如此瘋狂的舉動,周圍的食客們也都紛紛停了下來勸阻指責孩子。沒想到掙脫孩子束縛的母親居然說:“孩子有分寸掐得不疼。”

對此網友們紛紛留言,果然一個不懂規矩的熊孩子後面有一個邊界意識模糊的家長。家長不懂得規範孩子的言行,很容易造成孩子規矩意識的缺失。我們不反對家長是孩子的朋友,但是為了朋友的形式而模糊了家長的位置,這顯然是教育的本末倒置。無論是單純的立規矩還是交朋友,都不能夠實現對孩子的完美管教。懂得平衡其中的尺度的家長才能夠實現教育的終極目的。

"

文 | 崛朗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某短視頻軟件上看到有一男孩兒用手狠狠地掐住母親的視頻。仔細的看了一下前因後果,原來孩子和母親在外出就餐的時候,孩子不小心因為玩鬧摔碎了餐廳的餐具。餐廳的服務員要求孩子進行賠償,於是孩子跑到母親身邊跟媽媽有錢。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媽媽在給男孩兒掏錢的時候,隨意的批評了孩子幾句。結果就惹得孩子不高興,狠狠地掐住了母親的喉嚨。看著男孩兒如此瘋狂的舉動,周圍的食客們也都紛紛停了下來勸阻指責孩子。沒想到掙脫孩子束縛的母親居然說:“孩子有分寸掐得不疼。”

對此網友們紛紛留言,果然一個不懂規矩的熊孩子後面有一個邊界意識模糊的家長。家長不懂得規範孩子的言行,很容易造成孩子規矩意識的缺失。我們不反對家長是孩子的朋友,但是為了朋友的形式而模糊了家長的位置,這顯然是教育的本末倒置。無論是單純的立規矩還是交朋友,都不能夠實現對孩子的完美管教。懂得平衡其中的尺度的家長才能夠實現教育的終極目的。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1、為什麼“立規矩”和“交朋友”都不能很好管教孩子?

① 過於強勢的立規矩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時,內心就會越發的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父母強勢的給孩子立規矩時,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尊重。這種孩子想法被壓抑的教育方式很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通過不斷地挑戰規矩來實現自我的存在感和表現欲。

② 沒有原則的交朋友會讓孩子模糊了教育的原則

很多家長喜歡和孩子交朋友,認為平等的態度可以得到孩子的配合。但是過分的注重交朋友的形式很容易模糊了教育的邊界感。家長為了讓孩子當自己是朋友而不斷的進行妥協,對於孩子的訴求漸漸的變成有求必應。

"

文 | 崛朗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某短視頻軟件上看到有一男孩兒用手狠狠地掐住母親的視頻。仔細的看了一下前因後果,原來孩子和母親在外出就餐的時候,孩子不小心因為玩鬧摔碎了餐廳的餐具。餐廳的服務員要求孩子進行賠償,於是孩子跑到母親身邊跟媽媽有錢。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媽媽在給男孩兒掏錢的時候,隨意的批評了孩子幾句。結果就惹得孩子不高興,狠狠地掐住了母親的喉嚨。看著男孩兒如此瘋狂的舉動,周圍的食客們也都紛紛停了下來勸阻指責孩子。沒想到掙脫孩子束縛的母親居然說:“孩子有分寸掐得不疼。”

對此網友們紛紛留言,果然一個不懂規矩的熊孩子後面有一個邊界意識模糊的家長。家長不懂得規範孩子的言行,很容易造成孩子規矩意識的缺失。我們不反對家長是孩子的朋友,但是為了朋友的形式而模糊了家長的位置,這顯然是教育的本末倒置。無論是單純的立規矩還是交朋友,都不能夠實現對孩子的完美管教。懂得平衡其中的尺度的家長才能夠實現教育的終極目的。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1、為什麼“立規矩”和“交朋友”都不能很好管教孩子?

① 過於強勢的立規矩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時,內心就會越發的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父母強勢的給孩子立規矩時,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尊重。這種孩子想法被壓抑的教育方式很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通過不斷地挑戰規矩來實現自我的存在感和表現欲。

② 沒有原則的交朋友會讓孩子模糊了教育的原則

很多家長喜歡和孩子交朋友,認為平等的態度可以得到孩子的配合。但是過分的注重交朋友的形式很容易模糊了教育的邊界感。家長為了讓孩子當自己是朋友而不斷的進行妥協,對於孩子的訴求漸漸的變成有求必應。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③ 過分注重形式的教育,不能夠很好的實現教育的效果。

鄭淵潔說:“不要用一種方法教育50個孩子,而是應該用50個方法教育一個孩子。”所以家長們注重教育的形式並非能夠給予孩子恰當的教育引導。過分的注重形式很容易失去教育的內涵。

當家長們發現立規矩和交朋友的方式都不能夠很好的管教孩子時,不妨仔細的思考一下,在教育方式的選擇下,是否更多在意的是自己教育理念的傳輸,而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接受能力。

"

文 | 崛朗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某短視頻軟件上看到有一男孩兒用手狠狠地掐住母親的視頻。仔細的看了一下前因後果,原來孩子和母親在外出就餐的時候,孩子不小心因為玩鬧摔碎了餐廳的餐具。餐廳的服務員要求孩子進行賠償,於是孩子跑到母親身邊跟媽媽有錢。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媽媽在給男孩兒掏錢的時候,隨意的批評了孩子幾句。結果就惹得孩子不高興,狠狠地掐住了母親的喉嚨。看著男孩兒如此瘋狂的舉動,周圍的食客們也都紛紛停了下來勸阻指責孩子。沒想到掙脫孩子束縛的母親居然說:“孩子有分寸掐得不疼。”

對此網友們紛紛留言,果然一個不懂規矩的熊孩子後面有一個邊界意識模糊的家長。家長不懂得規範孩子的言行,很容易造成孩子規矩意識的缺失。我們不反對家長是孩子的朋友,但是為了朋友的形式而模糊了家長的位置,這顯然是教育的本末倒置。無論是單純的立規矩還是交朋友,都不能夠實現對孩子的完美管教。懂得平衡其中的尺度的家長才能夠實現教育的終極目的。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1、為什麼“立規矩”和“交朋友”都不能很好管教孩子?

① 過於強勢的立規矩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時,內心就會越發的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父母強勢的給孩子立規矩時,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尊重。這種孩子想法被壓抑的教育方式很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通過不斷地挑戰規矩來實現自我的存在感和表現欲。

② 沒有原則的交朋友會讓孩子模糊了教育的原則

很多家長喜歡和孩子交朋友,認為平等的態度可以得到孩子的配合。但是過分的注重交朋友的形式很容易模糊了教育的邊界感。家長為了讓孩子當自己是朋友而不斷的進行妥協,對於孩子的訴求漸漸的變成有求必應。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③ 過分注重形式的教育,不能夠很好的實現教育的效果。

鄭淵潔說:“不要用一種方法教育50個孩子,而是應該用50個方法教育一個孩子。”所以家長們注重教育的形式並非能夠給予孩子恰當的教育引導。過分的注重形式很容易失去教育的內涵。

當家長們發現立規矩和交朋友的方式都不能夠很好的管教孩子時,不妨仔細的思考一下,在教育方式的選擇下,是否更多在意的是自己教育理念的傳輸,而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接受能力。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2、家長“立規矩”和“交朋友”總是在模糊自己的位置

張姐近來對孩子的教育感到非常的頭疼,每次到吃飯的時候,張姐都要三催四請的孩子,才肯乖乖過來吃飯。張姐為了改掉孩子的這個毛病,於是給孩子定下規矩。吃飯的時候按時吃飯才可以吃完飯後看動畫片,否則不可以看動畫片。結果在剛實行的第一天就因為孩子的哭鬧而沒有成。張姐於是放下一堆子的教育方式選擇和孩子交朋友。張姐以商量的語氣和孩子交流,儘量平等的和孩子說話,結果很自然的遭到了孩子的無視。張姐不明白自己的教育方式到底出現了哪些問題?

① 立規矩後,家長隨意的改變規矩。

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會採用給孩子立規矩的方式來進行言行的規範。但是家長們又傾向於認為自己可以隨意的對規矩進行更改,所以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們很容易會做出妥協。把自己建立起來的規矩又破壞掉,在不斷的建立和破壞中,孩子的規則意識無法建立。

"

文 | 崛朗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某短視頻軟件上看到有一男孩兒用手狠狠地掐住母親的視頻。仔細的看了一下前因後果,原來孩子和母親在外出就餐的時候,孩子不小心因為玩鬧摔碎了餐廳的餐具。餐廳的服務員要求孩子進行賠償,於是孩子跑到母親身邊跟媽媽有錢。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媽媽在給男孩兒掏錢的時候,隨意的批評了孩子幾句。結果就惹得孩子不高興,狠狠地掐住了母親的喉嚨。看著男孩兒如此瘋狂的舉動,周圍的食客們也都紛紛停了下來勸阻指責孩子。沒想到掙脫孩子束縛的母親居然說:“孩子有分寸掐得不疼。”

對此網友們紛紛留言,果然一個不懂規矩的熊孩子後面有一個邊界意識模糊的家長。家長不懂得規範孩子的言行,很容易造成孩子規矩意識的缺失。我們不反對家長是孩子的朋友,但是為了朋友的形式而模糊了家長的位置,這顯然是教育的本末倒置。無論是單純的立規矩還是交朋友,都不能夠實現對孩子的完美管教。懂得平衡其中的尺度的家長才能夠實現教育的終極目的。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1、為什麼“立規矩”和“交朋友”都不能很好管教孩子?

① 過於強勢的立規矩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時,內心就會越發的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父母強勢的給孩子立規矩時,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尊重。這種孩子想法被壓抑的教育方式很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通過不斷地挑戰規矩來實現自我的存在感和表現欲。

② 沒有原則的交朋友會讓孩子模糊了教育的原則

很多家長喜歡和孩子交朋友,認為平等的態度可以得到孩子的配合。但是過分的注重交朋友的形式很容易模糊了教育的邊界感。家長為了讓孩子當自己是朋友而不斷的進行妥協,對於孩子的訴求漸漸的變成有求必應。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③ 過分注重形式的教育,不能夠很好的實現教育的效果。

鄭淵潔說:“不要用一種方法教育50個孩子,而是應該用50個方法教育一個孩子。”所以家長們注重教育的形式並非能夠給予孩子恰當的教育引導。過分的注重形式很容易失去教育的內涵。

當家長們發現立規矩和交朋友的方式都不能夠很好的管教孩子時,不妨仔細的思考一下,在教育方式的選擇下,是否更多在意的是自己教育理念的傳輸,而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接受能力。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2、家長“立規矩”和“交朋友”總是在模糊自己的位置

張姐近來對孩子的教育感到非常的頭疼,每次到吃飯的時候,張姐都要三催四請的孩子,才肯乖乖過來吃飯。張姐為了改掉孩子的這個毛病,於是給孩子定下規矩。吃飯的時候按時吃飯才可以吃完飯後看動畫片,否則不可以看動畫片。結果在剛實行的第一天就因為孩子的哭鬧而沒有成。張姐於是放下一堆子的教育方式選擇和孩子交朋友。張姐以商量的語氣和孩子交流,儘量平等的和孩子說話,結果很自然的遭到了孩子的無視。張姐不明白自己的教育方式到底出現了哪些問題?

① 立規矩後,家長隨意的改變規矩。

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會採用給孩子立規矩的方式來進行言行的規範。但是家長們又傾向於認為自己可以隨意的對規矩進行更改,所以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們很容易會做出妥協。把自己建立起來的規矩又破壞掉,在不斷的建立和破壞中,孩子的規則意識無法建立。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② 對與孩子交朋友的教育方式存在認知的偏差。

家長們認為與孩子交朋友就是要聽從孩子的意見,其實這種理念是錯誤。與孩子交朋友是一種方式,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教育引導,如果對交朋友的教育方式存在認知偏差,這就很容易造成家長的位置模糊。

③ 家長位置模糊的教育方式很難改善孩子的言行

家長的權威有助於孩子聽取父母的教育理念,但是位置模糊的家長則很難建立起家長的權威。無論是規矩的設定者還是孩子的朋友,家長首先要是家長。不同的教育理念都不應該脫離家長是教育主體。

當家長對自身的身份認知不夠明確時,無論是哪一種教育方式,都無法發揮它最終的教育目的。只有讓家長的定位模糊才能夠自身的教育理念有說服力。

"

文 | 崛朗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某短視頻軟件上看到有一男孩兒用手狠狠地掐住母親的視頻。仔細的看了一下前因後果,原來孩子和母親在外出就餐的時候,孩子不小心因為玩鬧摔碎了餐廳的餐具。餐廳的服務員要求孩子進行賠償,於是孩子跑到母親身邊跟媽媽有錢。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媽媽在給男孩兒掏錢的時候,隨意的批評了孩子幾句。結果就惹得孩子不高興,狠狠地掐住了母親的喉嚨。看著男孩兒如此瘋狂的舉動,周圍的食客們也都紛紛停了下來勸阻指責孩子。沒想到掙脫孩子束縛的母親居然說:“孩子有分寸掐得不疼。”

對此網友們紛紛留言,果然一個不懂規矩的熊孩子後面有一個邊界意識模糊的家長。家長不懂得規範孩子的言行,很容易造成孩子規矩意識的缺失。我們不反對家長是孩子的朋友,但是為了朋友的形式而模糊了家長的位置,這顯然是教育的本末倒置。無論是單純的立規矩還是交朋友,都不能夠實現對孩子的完美管教。懂得平衡其中的尺度的家長才能夠實現教育的終極目的。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1、為什麼“立規矩”和“交朋友”都不能很好管教孩子?

① 過於強勢的立規矩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時,內心就會越發的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父母強勢的給孩子立規矩時,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尊重。這種孩子想法被壓抑的教育方式很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通過不斷地挑戰規矩來實現自我的存在感和表現欲。

② 沒有原則的交朋友會讓孩子模糊了教育的原則

很多家長喜歡和孩子交朋友,認為平等的態度可以得到孩子的配合。但是過分的注重交朋友的形式很容易模糊了教育的邊界感。家長為了讓孩子當自己是朋友而不斷的進行妥協,對於孩子的訴求漸漸的變成有求必應。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③ 過分注重形式的教育,不能夠很好的實現教育的效果。

鄭淵潔說:“不要用一種方法教育50個孩子,而是應該用50個方法教育一個孩子。”所以家長們注重教育的形式並非能夠給予孩子恰當的教育引導。過分的注重形式很容易失去教育的內涵。

當家長們發現立規矩和交朋友的方式都不能夠很好的管教孩子時,不妨仔細的思考一下,在教育方式的選擇下,是否更多在意的是自己教育理念的傳輸,而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接受能力。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2、家長“立規矩”和“交朋友”總是在模糊自己的位置

張姐近來對孩子的教育感到非常的頭疼,每次到吃飯的時候,張姐都要三催四請的孩子,才肯乖乖過來吃飯。張姐為了改掉孩子的這個毛病,於是給孩子定下規矩。吃飯的時候按時吃飯才可以吃完飯後看動畫片,否則不可以看動畫片。結果在剛實行的第一天就因為孩子的哭鬧而沒有成。張姐於是放下一堆子的教育方式選擇和孩子交朋友。張姐以商量的語氣和孩子交流,儘量平等的和孩子說話,結果很自然的遭到了孩子的無視。張姐不明白自己的教育方式到底出現了哪些問題?

① 立規矩後,家長隨意的改變規矩。

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會採用給孩子立規矩的方式來進行言行的規範。但是家長們又傾向於認為自己可以隨意的對規矩進行更改,所以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們很容易會做出妥協。把自己建立起來的規矩又破壞掉,在不斷的建立和破壞中,孩子的規則意識無法建立。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② 對與孩子交朋友的教育方式存在認知的偏差。

家長們認為與孩子交朋友就是要聽從孩子的意見,其實這種理念是錯誤。與孩子交朋友是一種方式,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教育引導,如果對交朋友的教育方式存在認知偏差,這就很容易造成家長的位置模糊。

③ 家長位置模糊的教育方式很難改善孩子的言行

家長的權威有助於孩子聽取父母的教育理念,但是位置模糊的家長則很難建立起家長的權威。無論是規矩的設定者還是孩子的朋友,家長首先要是家長。不同的教育理念都不應該脫離家長是教育主體。

當家長對自身的身份認知不夠明確時,無論是哪一種教育方式,都無法發揮它最終的教育目的。只有讓家長的定位模糊才能夠自身的教育理念有說服力。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3、家長該如何正確地與孩子“立規矩”和“交朋友”

在親子綜藝節目中,劉燁和諾一父子倆可謂是非常圈粉了。家長們對劉燁與孩子做朋友的教育方式非常的贊同。父子倆有時候看起來有些沒大沒小的,不過劉燁育兒的高明之處在於,具有一定的原則。其中有一期節目是諾一拿著勺子在敲打餐具,這在劉燁看來是沒有規律的表現。所以劉燁大聲的制止了諾一,卻遭到了孩子把勺子扔到一邊的情況。這是劉燁的眼神變得嚴厲起來,最終諾一意識到了錯誤。

① 立規矩,家長應該一視同仁

很多家長認為規矩是給孩子立的自己不需要遵守,所以這種雙標的教育理念會遭到孩子的牴觸。給孩子立規矩,也是在給大人的規矩。在規矩面前親子是平等的,這樣更加能夠得到孩子的響應。

"

文 | 崛朗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某短視頻軟件上看到有一男孩兒用手狠狠地掐住母親的視頻。仔細的看了一下前因後果,原來孩子和母親在外出就餐的時候,孩子不小心因為玩鬧摔碎了餐廳的餐具。餐廳的服務員要求孩子進行賠償,於是孩子跑到母親身邊跟媽媽有錢。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媽媽在給男孩兒掏錢的時候,隨意的批評了孩子幾句。結果就惹得孩子不高興,狠狠地掐住了母親的喉嚨。看著男孩兒如此瘋狂的舉動,周圍的食客們也都紛紛停了下來勸阻指責孩子。沒想到掙脫孩子束縛的母親居然說:“孩子有分寸掐得不疼。”

對此網友們紛紛留言,果然一個不懂規矩的熊孩子後面有一個邊界意識模糊的家長。家長不懂得規範孩子的言行,很容易造成孩子規矩意識的缺失。我們不反對家長是孩子的朋友,但是為了朋友的形式而模糊了家長的位置,這顯然是教育的本末倒置。無論是單純的立規矩還是交朋友,都不能夠實現對孩子的完美管教。懂得平衡其中的尺度的家長才能夠實現教育的終極目的。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1、為什麼“立規矩”和“交朋友”都不能很好管教孩子?

① 過於強勢的立規矩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時,內心就會越發的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父母強勢的給孩子立規矩時,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尊重。這種孩子想法被壓抑的教育方式很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通過不斷地挑戰規矩來實現自我的存在感和表現欲。

② 沒有原則的交朋友會讓孩子模糊了教育的原則

很多家長喜歡和孩子交朋友,認為平等的態度可以得到孩子的配合。但是過分的注重交朋友的形式很容易模糊了教育的邊界感。家長為了讓孩子當自己是朋友而不斷的進行妥協,對於孩子的訴求漸漸的變成有求必應。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③ 過分注重形式的教育,不能夠很好的實現教育的效果。

鄭淵潔說:“不要用一種方法教育50個孩子,而是應該用50個方法教育一個孩子。”所以家長們注重教育的形式並非能夠給予孩子恰當的教育引導。過分的注重形式很容易失去教育的內涵。

當家長們發現立規矩和交朋友的方式都不能夠很好的管教孩子時,不妨仔細的思考一下,在教育方式的選擇下,是否更多在意的是自己教育理念的傳輸,而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接受能力。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2、家長“立規矩”和“交朋友”總是在模糊自己的位置

張姐近來對孩子的教育感到非常的頭疼,每次到吃飯的時候,張姐都要三催四請的孩子,才肯乖乖過來吃飯。張姐為了改掉孩子的這個毛病,於是給孩子定下規矩。吃飯的時候按時吃飯才可以吃完飯後看動畫片,否則不可以看動畫片。結果在剛實行的第一天就因為孩子的哭鬧而沒有成。張姐於是放下一堆子的教育方式選擇和孩子交朋友。張姐以商量的語氣和孩子交流,儘量平等的和孩子說話,結果很自然的遭到了孩子的無視。張姐不明白自己的教育方式到底出現了哪些問題?

① 立規矩後,家長隨意的改變規矩。

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會採用給孩子立規矩的方式來進行言行的規範。但是家長們又傾向於認為自己可以隨意的對規矩進行更改,所以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們很容易會做出妥協。把自己建立起來的規矩又破壞掉,在不斷的建立和破壞中,孩子的規則意識無法建立。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② 對與孩子交朋友的教育方式存在認知的偏差。

家長們認為與孩子交朋友就是要聽從孩子的意見,其實這種理念是錯誤。與孩子交朋友是一種方式,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教育引導,如果對交朋友的教育方式存在認知偏差,這就很容易造成家長的位置模糊。

③ 家長位置模糊的教育方式很難改善孩子的言行

家長的權威有助於孩子聽取父母的教育理念,但是位置模糊的家長則很難建立起家長的權威。無論是規矩的設定者還是孩子的朋友,家長首先要是家長。不同的教育理念都不應該脫離家長是教育主體。

當家長對自身的身份認知不夠明確時,無論是哪一種教育方式,都無法發揮它最終的教育目的。只有讓家長的定位模糊才能夠自身的教育理念有說服力。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3、家長該如何正確地與孩子“立規矩”和“交朋友”

在親子綜藝節目中,劉燁和諾一父子倆可謂是非常圈粉了。家長們對劉燁與孩子做朋友的教育方式非常的贊同。父子倆有時候看起來有些沒大沒小的,不過劉燁育兒的高明之處在於,具有一定的原則。其中有一期節目是諾一拿著勺子在敲打餐具,這在劉燁看來是沒有規律的表現。所以劉燁大聲的制止了諾一,卻遭到了孩子把勺子扔到一邊的情況。這是劉燁的眼神變得嚴厲起來,最終諾一意識到了錯誤。

① 立規矩,家長應該一視同仁

很多家長認為規矩是給孩子立的自己不需要遵守,所以這種雙標的教育理念會遭到孩子的牴觸。給孩子立規矩,也是在給大人的規矩。在規矩面前親子是平等的,這樣更加能夠得到孩子的響應。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② 做朋友也要講原則

很多家長認為和孩子做朋友就不能夠和孩子講原則,這樣會破壞朋友關係,其實不然。我孩子做朋友講究的是以平等的身份來和孩子相處,並非是沒有原則的妥協。平等的身份講究的是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以換位思考的方式來解決矛盾。

③ 教育尺度的掌握遠比教育方法的選擇更重要

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可變通,但是教育原則是不可更改的。父母們對教育尺度的掌握可以讓孩子明白行為的邊界感,更加懂得感恩父母的付出。不管是立規矩還是交朋友,都是在謀求一種能夠使孩子接受配合的教育方式。

當家長們在教育方式的選擇上有所遲疑時,不妨仔細的觀察一下孩子的言行。從恰當的時機入手,秉持教育方式的靈活性,見縫插針式的教育理念傳輸,讓孩子的行為得到規範,邊界意識得到培養。大家對教育方式的選擇有哪些見解呢?對於立規矩還是交朋友的方式大家是怎樣選擇的呢?歡迎分享。

"

文 | 崛朗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某短視頻軟件上看到有一男孩兒用手狠狠地掐住母親的視頻。仔細的看了一下前因後果,原來孩子和母親在外出就餐的時候,孩子不小心因為玩鬧摔碎了餐廳的餐具。餐廳的服務員要求孩子進行賠償,於是孩子跑到母親身邊跟媽媽有錢。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媽媽在給男孩兒掏錢的時候,隨意的批評了孩子幾句。結果就惹得孩子不高興,狠狠地掐住了母親的喉嚨。看著男孩兒如此瘋狂的舉動,周圍的食客們也都紛紛停了下來勸阻指責孩子。沒想到掙脫孩子束縛的母親居然說:“孩子有分寸掐得不疼。”

對此網友們紛紛留言,果然一個不懂規矩的熊孩子後面有一個邊界意識模糊的家長。家長不懂得規範孩子的言行,很容易造成孩子規矩意識的缺失。我們不反對家長是孩子的朋友,但是為了朋友的形式而模糊了家長的位置,這顯然是教育的本末倒置。無論是單純的立規矩還是交朋友,都不能夠實現對孩子的完美管教。懂得平衡其中的尺度的家長才能夠實現教育的終極目的。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1、為什麼“立規矩”和“交朋友”都不能很好管教孩子?

① 過於強勢的立規矩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時,內心就會越發的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父母強勢的給孩子立規矩時,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尊重。這種孩子想法被壓抑的教育方式很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通過不斷地挑戰規矩來實現自我的存在感和表現欲。

② 沒有原則的交朋友會讓孩子模糊了教育的原則

很多家長喜歡和孩子交朋友,認為平等的態度可以得到孩子的配合。但是過分的注重交朋友的形式很容易模糊了教育的邊界感。家長為了讓孩子當自己是朋友而不斷的進行妥協,對於孩子的訴求漸漸的變成有求必應。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③ 過分注重形式的教育,不能夠很好的實現教育的效果。

鄭淵潔說:“不要用一種方法教育50個孩子,而是應該用50個方法教育一個孩子。”所以家長們注重教育的形式並非能夠給予孩子恰當的教育引導。過分的注重形式很容易失去教育的內涵。

當家長們發現立規矩和交朋友的方式都不能夠很好的管教孩子時,不妨仔細的思考一下,在教育方式的選擇下,是否更多在意的是自己教育理念的傳輸,而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接受能力。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2、家長“立規矩”和“交朋友”總是在模糊自己的位置

張姐近來對孩子的教育感到非常的頭疼,每次到吃飯的時候,張姐都要三催四請的孩子,才肯乖乖過來吃飯。張姐為了改掉孩子的這個毛病,於是給孩子定下規矩。吃飯的時候按時吃飯才可以吃完飯後看動畫片,否則不可以看動畫片。結果在剛實行的第一天就因為孩子的哭鬧而沒有成。張姐於是放下一堆子的教育方式選擇和孩子交朋友。張姐以商量的語氣和孩子交流,儘量平等的和孩子說話,結果很自然的遭到了孩子的無視。張姐不明白自己的教育方式到底出現了哪些問題?

① 立規矩後,家長隨意的改變規矩。

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會採用給孩子立規矩的方式來進行言行的規範。但是家長們又傾向於認為自己可以隨意的對規矩進行更改,所以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們很容易會做出妥協。把自己建立起來的規矩又破壞掉,在不斷的建立和破壞中,孩子的規則意識無法建立。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② 對與孩子交朋友的教育方式存在認知的偏差。

家長們認為與孩子交朋友就是要聽從孩子的意見,其實這種理念是錯誤。與孩子交朋友是一種方式,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教育引導,如果對交朋友的教育方式存在認知偏差,這就很容易造成家長的位置模糊。

③ 家長位置模糊的教育方式很難改善孩子的言行

家長的權威有助於孩子聽取父母的教育理念,但是位置模糊的家長則很難建立起家長的權威。無論是規矩的設定者還是孩子的朋友,家長首先要是家長。不同的教育理念都不應該脫離家長是教育主體。

當家長對自身的身份認知不夠明確時,無論是哪一種教育方式,都無法發揮它最終的教育目的。只有讓家長的定位模糊才能夠自身的教育理念有說服力。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3、家長該如何正確地與孩子“立規矩”和“交朋友”

在親子綜藝節目中,劉燁和諾一父子倆可謂是非常圈粉了。家長們對劉燁與孩子做朋友的教育方式非常的贊同。父子倆有時候看起來有些沒大沒小的,不過劉燁育兒的高明之處在於,具有一定的原則。其中有一期節目是諾一拿著勺子在敲打餐具,這在劉燁看來是沒有規律的表現。所以劉燁大聲的制止了諾一,卻遭到了孩子把勺子扔到一邊的情況。這是劉燁的眼神變得嚴厲起來,最終諾一意識到了錯誤。

① 立規矩,家長應該一視同仁

很多家長認為規矩是給孩子立的自己不需要遵守,所以這種雙標的教育理念會遭到孩子的牴觸。給孩子立規矩,也是在給大人的規矩。在規矩面前親子是平等的,這樣更加能夠得到孩子的響應。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② 做朋友也要講原則

很多家長認為和孩子做朋友就不能夠和孩子講原則,這樣會破壞朋友關係,其實不然。我孩子做朋友講究的是以平等的身份來和孩子相處,並非是沒有原則的妥協。平等的身份講究的是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以換位思考的方式來解決矛盾。

③ 教育尺度的掌握遠比教育方法的選擇更重要

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可變通,但是教育原則是不可更改的。父母們對教育尺度的掌握可以讓孩子明白行為的邊界感,更加懂得感恩父母的付出。不管是立規矩還是交朋友,都是在謀求一種能夠使孩子接受配合的教育方式。

當家長們在教育方式的選擇上有所遲疑時,不妨仔細的觀察一下孩子的言行。從恰當的時機入手,秉持教育方式的靈活性,見縫插針式的教育理念傳輸,讓孩子的行為得到規範,邊界意識得到培養。大家對教育方式的選擇有哪些見解呢?對於立規矩還是交朋友的方式大家是怎樣選擇的呢?歡迎分享。

家長與孩子交朋友?殊不知,“立規矩”才能培養孩子的行為邊界感

這裡是崛朗育兒,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