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現在全球有大概3億人受困於抑鬱症的影響,而現狀是目前雖然很多抗抑鬱新藥的研究層出不窮,可是還是受困於抑鬱症的複雜性,大部分患者表示抑鬱症的複發率非常高,而且還有一少部分難治性抑鬱症患者對抗抑鬱藥物“無感”。

他們長期受憂傷、自卑、失眠、厭食的困擾,他們在生活中找不到樂趣和意義。這種狀態可能會伴隨他們幾十年,甚至是一輩子。

抑鬱症的病理機制並不明確,現在所有的抗抑鬱藥物基本上都以“安慰劑”為主,其作用大多以控制或者緩解病症症狀,由於病理機制並不明確,又不能完全按照精神病用藥,原因是抑鬱症患者還存在著社會功能和家庭功能,並有完整的思維體系,與精神病患者有一定的區別,所以現在抗抑鬱藥物對抑鬱症的治癒只是理論上的結論,現實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藥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大腦神經,因為病理機制不明確,所以無法確定藥物定向祛除病灶點,這就是抑鬱症反覆發作的原因之一,現實中的抑鬱症患者服藥後能夠基本控制或延緩病症症狀發展,但病症的反覆發作率是非常高的。

"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現在全球有大概3億人受困於抑鬱症的影響,而現狀是目前雖然很多抗抑鬱新藥的研究層出不窮,可是還是受困於抑鬱症的複雜性,大部分患者表示抑鬱症的複發率非常高,而且還有一少部分難治性抑鬱症患者對抗抑鬱藥物“無感”。

他們長期受憂傷、自卑、失眠、厭食的困擾,他們在生活中找不到樂趣和意義。這種狀態可能會伴隨他們幾十年,甚至是一輩子。

抑鬱症的病理機制並不明確,現在所有的抗抑鬱藥物基本上都以“安慰劑”為主,其作用大多以控制或者緩解病症症狀,由於病理機制並不明確,又不能完全按照精神病用藥,原因是抑鬱症患者還存在著社會功能和家庭功能,並有完整的思維體系,與精神病患者有一定的區別,所以現在抗抑鬱藥物對抑鬱症的治癒只是理論上的結論,現實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藥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大腦神經,因為病理機制不明確,所以無法確定藥物定向祛除病灶點,這就是抑鬱症反覆發作的原因之一,現實中的抑鬱症患者服藥後能夠基本控制或延緩病症症狀發展,但病症的反覆發作率是非常高的。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但是對於抑鬱症的研究一直從未停止,雖然抑鬱症的形成機制目前說法各執一詞,可是這個問題一直有人在不斷探索,而且也是有了越來越多的方法來解決這個難題。

從心理問題到心理大師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優秀的心理醫生和大師好像早年都有過心理問題,因為只有深刻理解和解決了自身問題才有可能更加深刻理解人類共同內心的疾苦。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個女性心理學大師卡倫霍尼的故事,讓大家對於抑鬱症和自身有一個更好的理解。

"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現在全球有大概3億人受困於抑鬱症的影響,而現狀是目前雖然很多抗抑鬱新藥的研究層出不窮,可是還是受困於抑鬱症的複雜性,大部分患者表示抑鬱症的複發率非常高,而且還有一少部分難治性抑鬱症患者對抗抑鬱藥物“無感”。

他們長期受憂傷、自卑、失眠、厭食的困擾,他們在生活中找不到樂趣和意義。這種狀態可能會伴隨他們幾十年,甚至是一輩子。

抑鬱症的病理機制並不明確,現在所有的抗抑鬱藥物基本上都以“安慰劑”為主,其作用大多以控制或者緩解病症症狀,由於病理機制並不明確,又不能完全按照精神病用藥,原因是抑鬱症患者還存在著社會功能和家庭功能,並有完整的思維體系,與精神病患者有一定的區別,所以現在抗抑鬱藥物對抑鬱症的治癒只是理論上的結論,現實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藥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大腦神經,因為病理機制不明確,所以無法確定藥物定向祛除病灶點,這就是抑鬱症反覆發作的原因之一,現實中的抑鬱症患者服藥後能夠基本控制或延緩病症症狀發展,但病症的反覆發作率是非常高的。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但是對於抑鬱症的研究一直從未停止,雖然抑鬱症的形成機制目前說法各執一詞,可是這個問題一直有人在不斷探索,而且也是有了越來越多的方法來解決這個難題。

從心理問題到心理大師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優秀的心理醫生和大師好像早年都有過心理問題,因為只有深刻理解和解決了自身問題才有可能更加深刻理解人類共同內心的疾苦。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個女性心理學大師卡倫霍尼的故事,讓大家對於抑鬱症和自身有一個更好的理解。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卡倫霍尼父親是挪威人,遠洋輪船長,是一個篤信宗教、獨裁而沉默寡言的人;母親是具有荷蘭和德國血統的荷蘭人,潑辣而隨和,是父親的第二任妻子。

可是父親卻總是嫌棄卡倫霍尼長得醜,母親也總是忽略它,從小在卡倫霍尼內心中就感覺不到愛,所以她的童年很不幸福。

9 歲時,她改變了生活態度,她說:“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將使我聰明”,霍妮 12 歲時,因為治病而對醫生產生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她就萌發了當一名醫生的決心。

霍尼年輕時不顧父親反對,進入柏林大學醫學院學習,1913年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婚姻和感情的不順讓她陷入長期的不幸與壓抑,她選擇了精神分析來消除自己的問題。當她意識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並不能給自己提供幫助後,她轉向了自我分析。

1939年她赴美擔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的副所長,同時執教於紐約精神分析研究所。在治療實踐的過程中,她越來越不能認同弗洛伊德的理論,並最終與之決裂。此後她自行建立了美國精神分析研究所,擔任領導人直到逝世。

當代女作家水木丁在她的書《什麼是自由什麼是愛》中專門用一節內容《不曾在長夜痛苦過的女神,不足以撫慰蒼生》描寫了卡倫·霍尼,水木丁在該節評價霍尼“仍然是這個世界至今為止,最懂女人的心理學者,沒有之一”。

水木丁在網絡上說“自己讀卡倫·霍尼的學術論著讀到落淚”,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這個世界上不止一個人讀她讀到淚下。

在“為什麼說卡倫·霍尼(Karen Horney)是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和其他精神分析學者相比,她獨特在哪裡?”的知乎問答下,有人這麼回答:

"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現在全球有大概3億人受困於抑鬱症的影響,而現狀是目前雖然很多抗抑鬱新藥的研究層出不窮,可是還是受困於抑鬱症的複雜性,大部分患者表示抑鬱症的複發率非常高,而且還有一少部分難治性抑鬱症患者對抗抑鬱藥物“無感”。

他們長期受憂傷、自卑、失眠、厭食的困擾,他們在生活中找不到樂趣和意義。這種狀態可能會伴隨他們幾十年,甚至是一輩子。

抑鬱症的病理機制並不明確,現在所有的抗抑鬱藥物基本上都以“安慰劑”為主,其作用大多以控制或者緩解病症症狀,由於病理機制並不明確,又不能完全按照精神病用藥,原因是抑鬱症患者還存在著社會功能和家庭功能,並有完整的思維體系,與精神病患者有一定的區別,所以現在抗抑鬱藥物對抑鬱症的治癒只是理論上的結論,現實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藥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大腦神經,因為病理機制不明確,所以無法確定藥物定向祛除病灶點,這就是抑鬱症反覆發作的原因之一,現實中的抑鬱症患者服藥後能夠基本控制或延緩病症症狀發展,但病症的反覆發作率是非常高的。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但是對於抑鬱症的研究一直從未停止,雖然抑鬱症的形成機制目前說法各執一詞,可是這個問題一直有人在不斷探索,而且也是有了越來越多的方法來解決這個難題。

從心理問題到心理大師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優秀的心理醫生和大師好像早年都有過心理問題,因為只有深刻理解和解決了自身問題才有可能更加深刻理解人類共同內心的疾苦。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個女性心理學大師卡倫霍尼的故事,讓大家對於抑鬱症和自身有一個更好的理解。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卡倫霍尼父親是挪威人,遠洋輪船長,是一個篤信宗教、獨裁而沉默寡言的人;母親是具有荷蘭和德國血統的荷蘭人,潑辣而隨和,是父親的第二任妻子。

可是父親卻總是嫌棄卡倫霍尼長得醜,母親也總是忽略它,從小在卡倫霍尼內心中就感覺不到愛,所以她的童年很不幸福。

9 歲時,她改變了生活態度,她說:“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將使我聰明”,霍妮 12 歲時,因為治病而對醫生產生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她就萌發了當一名醫生的決心。

霍尼年輕時不顧父親反對,進入柏林大學醫學院學習,1913年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婚姻和感情的不順讓她陷入長期的不幸與壓抑,她選擇了精神分析來消除自己的問題。當她意識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並不能給自己提供幫助後,她轉向了自我分析。

1939年她赴美擔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的副所長,同時執教於紐約精神分析研究所。在治療實踐的過程中,她越來越不能認同弗洛伊德的理論,並最終與之決裂。此後她自行建立了美國精神分析研究所,擔任領導人直到逝世。

當代女作家水木丁在她的書《什麼是自由什麼是愛》中專門用一節內容《不曾在長夜痛苦過的女神,不足以撫慰蒼生》描寫了卡倫·霍尼,水木丁在該節評價霍尼“仍然是這個世界至今為止,最懂女人的心理學者,沒有之一”。

水木丁在網絡上說“自己讀卡倫·霍尼的學術論著讀到落淚”,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這個世界上不止一個人讀她讀到淚下。

在“為什麼說卡倫·霍尼(Karen Horney)是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和其他精神分析學者相比,她獨特在哪裡?”的知乎問答下,有人這麼回答: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對神經症研究的直觀震撼

其實當時自從人們對弗洛伊德理論痴迷的時候,她就在懷疑弗洛伊德思想對女性的侷限開始分裂。

卡倫霍尼發現每個人都有神經症潛質,因為每個人內心都有衝突。但是神經症人群只會機械的運用一種人格模式,不會變通,所以形成基本衝突。

"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現在全球有大概3億人受困於抑鬱症的影響,而現狀是目前雖然很多抗抑鬱新藥的研究層出不窮,可是還是受困於抑鬱症的複雜性,大部分患者表示抑鬱症的複發率非常高,而且還有一少部分難治性抑鬱症患者對抗抑鬱藥物“無感”。

他們長期受憂傷、自卑、失眠、厭食的困擾,他們在生活中找不到樂趣和意義。這種狀態可能會伴隨他們幾十年,甚至是一輩子。

抑鬱症的病理機制並不明確,現在所有的抗抑鬱藥物基本上都以“安慰劑”為主,其作用大多以控制或者緩解病症症狀,由於病理機制並不明確,又不能完全按照精神病用藥,原因是抑鬱症患者還存在著社會功能和家庭功能,並有完整的思維體系,與精神病患者有一定的區別,所以現在抗抑鬱藥物對抑鬱症的治癒只是理論上的結論,現實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藥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大腦神經,因為病理機制不明確,所以無法確定藥物定向祛除病灶點,這就是抑鬱症反覆發作的原因之一,現實中的抑鬱症患者服藥後能夠基本控制或延緩病症症狀發展,但病症的反覆發作率是非常高的。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但是對於抑鬱症的研究一直從未停止,雖然抑鬱症的形成機制目前說法各執一詞,可是這個問題一直有人在不斷探索,而且也是有了越來越多的方法來解決這個難題。

從心理問題到心理大師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優秀的心理醫生和大師好像早年都有過心理問題,因為只有深刻理解和解決了自身問題才有可能更加深刻理解人類共同內心的疾苦。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個女性心理學大師卡倫霍尼的故事,讓大家對於抑鬱症和自身有一個更好的理解。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卡倫霍尼父親是挪威人,遠洋輪船長,是一個篤信宗教、獨裁而沉默寡言的人;母親是具有荷蘭和德國血統的荷蘭人,潑辣而隨和,是父親的第二任妻子。

可是父親卻總是嫌棄卡倫霍尼長得醜,母親也總是忽略它,從小在卡倫霍尼內心中就感覺不到愛,所以她的童年很不幸福。

9 歲時,她改變了生活態度,她說:“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將使我聰明”,霍妮 12 歲時,因為治病而對醫生產生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她就萌發了當一名醫生的決心。

霍尼年輕時不顧父親反對,進入柏林大學醫學院學習,1913年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婚姻和感情的不順讓她陷入長期的不幸與壓抑,她選擇了精神分析來消除自己的問題。當她意識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並不能給自己提供幫助後,她轉向了自我分析。

1939年她赴美擔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的副所長,同時執教於紐約精神分析研究所。在治療實踐的過程中,她越來越不能認同弗洛伊德的理論,並最終與之決裂。此後她自行建立了美國精神分析研究所,擔任領導人直到逝世。

當代女作家水木丁在她的書《什麼是自由什麼是愛》中專門用一節內容《不曾在長夜痛苦過的女神,不足以撫慰蒼生》描寫了卡倫·霍尼,水木丁在該節評價霍尼“仍然是這個世界至今為止,最懂女人的心理學者,沒有之一”。

水木丁在網絡上說“自己讀卡倫·霍尼的學術論著讀到落淚”,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這個世界上不止一個人讀她讀到淚下。

在“為什麼說卡倫·霍尼(Karen Horney)是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和其他精神分析學者相比,她獨特在哪裡?”的知乎問答下,有人這麼回答: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對神經症研究的直觀震撼

其實當時自從人們對弗洛伊德理論痴迷的時候,她就在懷疑弗洛伊德思想對女性的侷限開始分裂。

卡倫霍尼發現每個人都有神經症潛質,因為每個人內心都有衝突。但是神經症人群只會機械的運用一種人格模式,不會變通,所以形成基本衝突。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卡倫霍尼在她的書籍《內心的衝突》中將人格分為三類:

順從型人格、對抗型人格、獨立型人格,每種人身上的需求在書中都描寫的淋漓盡致。

  • 順從型人格

他認為這類人格的人對讚美有很強烈需求,而且對別人的看法過度在意,以至於總是活在別人眼中。

他們在遇到問題和競爭的時候會選擇逃避。

他們會對愛情過度痴迷,認為愛情是自己生活的大部分意義,沒了愛情生活也沒意義了。

  • 對抗性人格

這類人格的人往往喜歡競爭,他們甚至會為達到自己目的不擇手段。

他們認為真誠就是無情,渴望得到比別人更高的地位以及擁有更多他人的認可。

他們為了勝利會不斷分析比較,所以天生就是競爭的高手。

和別人爭辯,都會竭盡全力,把自己的機智和敏銳都表現出來。

  • 獨立性人格

獨立性人格的人經常會發現他們不喜歡和人情感過度接近,甚至有些情感隔離。任何親近的和長期的關係,都一定會對他的獨處產生影響

他們不瞭解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恨什麼。

人生最大的需求就是絕對的自由,無論自己做什麼都是在為這個目的在努力。

"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現在全球有大概3億人受困於抑鬱症的影響,而現狀是目前雖然很多抗抑鬱新藥的研究層出不窮,可是還是受困於抑鬱症的複雜性,大部分患者表示抑鬱症的複發率非常高,而且還有一少部分難治性抑鬱症患者對抗抑鬱藥物“無感”。

他們長期受憂傷、自卑、失眠、厭食的困擾,他們在生活中找不到樂趣和意義。這種狀態可能會伴隨他們幾十年,甚至是一輩子。

抑鬱症的病理機制並不明確,現在所有的抗抑鬱藥物基本上都以“安慰劑”為主,其作用大多以控制或者緩解病症症狀,由於病理機制並不明確,又不能完全按照精神病用藥,原因是抑鬱症患者還存在著社會功能和家庭功能,並有完整的思維體系,與精神病患者有一定的區別,所以現在抗抑鬱藥物對抑鬱症的治癒只是理論上的結論,現實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藥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大腦神經,因為病理機制不明確,所以無法確定藥物定向祛除病灶點,這就是抑鬱症反覆發作的原因之一,現實中的抑鬱症患者服藥後能夠基本控制或延緩病症症狀發展,但病症的反覆發作率是非常高的。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但是對於抑鬱症的研究一直從未停止,雖然抑鬱症的形成機制目前說法各執一詞,可是這個問題一直有人在不斷探索,而且也是有了越來越多的方法來解決這個難題。

從心理問題到心理大師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優秀的心理醫生和大師好像早年都有過心理問題,因為只有深刻理解和解決了自身問題才有可能更加深刻理解人類共同內心的疾苦。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個女性心理學大師卡倫霍尼的故事,讓大家對於抑鬱症和自身有一個更好的理解。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卡倫霍尼父親是挪威人,遠洋輪船長,是一個篤信宗教、獨裁而沉默寡言的人;母親是具有荷蘭和德國血統的荷蘭人,潑辣而隨和,是父親的第二任妻子。

可是父親卻總是嫌棄卡倫霍尼長得醜,母親也總是忽略它,從小在卡倫霍尼內心中就感覺不到愛,所以她的童年很不幸福。

9 歲時,她改變了生活態度,她說:“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將使我聰明”,霍妮 12 歲時,因為治病而對醫生產生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她就萌發了當一名醫生的決心。

霍尼年輕時不顧父親反對,進入柏林大學醫學院學習,1913年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婚姻和感情的不順讓她陷入長期的不幸與壓抑,她選擇了精神分析來消除自己的問題。當她意識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並不能給自己提供幫助後,她轉向了自我分析。

1939年她赴美擔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的副所長,同時執教於紐約精神分析研究所。在治療實踐的過程中,她越來越不能認同弗洛伊德的理論,並最終與之決裂。此後她自行建立了美國精神分析研究所,擔任領導人直到逝世。

當代女作家水木丁在她的書《什麼是自由什麼是愛》中專門用一節內容《不曾在長夜痛苦過的女神,不足以撫慰蒼生》描寫了卡倫·霍尼,水木丁在該節評價霍尼“仍然是這個世界至今為止,最懂女人的心理學者,沒有之一”。

水木丁在網絡上說“自己讀卡倫·霍尼的學術論著讀到落淚”,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這個世界上不止一個人讀她讀到淚下。

在“為什麼說卡倫·霍尼(Karen Horney)是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和其他精神分析學者相比,她獨特在哪裡?”的知乎問答下,有人這麼回答: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對神經症研究的直觀震撼

其實當時自從人們對弗洛伊德理論痴迷的時候,她就在懷疑弗洛伊德思想對女性的侷限開始分裂。

卡倫霍尼發現每個人都有神經症潛質,因為每個人內心都有衝突。但是神經症人群只會機械的運用一種人格模式,不會變通,所以形成基本衝突。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卡倫霍尼在她的書籍《內心的衝突》中將人格分為三類:

順從型人格、對抗型人格、獨立型人格,每種人身上的需求在書中都描寫的淋漓盡致。

  • 順從型人格

他認為這類人格的人對讚美有很強烈需求,而且對別人的看法過度在意,以至於總是活在別人眼中。

他們在遇到問題和競爭的時候會選擇逃避。

他們會對愛情過度痴迷,認為愛情是自己生活的大部分意義,沒了愛情生活也沒意義了。

  • 對抗性人格

這類人格的人往往喜歡競爭,他們甚至會為達到自己目的不擇手段。

他們認為真誠就是無情,渴望得到比別人更高的地位以及擁有更多他人的認可。

他們為了勝利會不斷分析比較,所以天生就是競爭的高手。

和別人爭辯,都會竭盡全力,把自己的機智和敏銳都表現出來。

  • 獨立性人格

獨立性人格的人經常會發現他們不喜歡和人情感過度接近,甚至有些情感隔離。任何親近的和長期的關係,都一定會對他的獨處產生影響

他們不瞭解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恨什麼。

人生最大的需求就是絕對的自由,無論自己做什麼都是在為這個目的在努力。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神經症患者投入大量精力,運用各種手段建立起來的防禦體系,由於並沒有真正解決衝突,其實是脆弱的。由此滋生出的新的恐懼:害怕平衡被打破;害怕精神失常;害怕問題暴露於自己或者他人;對任何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改變的恐懼。

比如一個從小貧窮,白手起家的企業家,時時刻刻都處在保護自己財富的煎熬中。因為對他來說,貧窮是他深層次的真實自我,而現有的財富是他的理想化形象,為了盡力維持住現狀,他依然過著節儉的生活,害怕風險、害怕盜竊、妄想身邊的人都會爭奪他的財產,變得憤世嫉俗、提心吊膽。

所以一個完全內心割裂的人是沒有精力完成自己的夢想和人生願求,就像群體中大家心都是散的自然也不會做出什麼成績一樣。

拯救內心和拯救世界一樣艱難

"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現在全球有大概3億人受困於抑鬱症的影響,而現狀是目前雖然很多抗抑鬱新藥的研究層出不窮,可是還是受困於抑鬱症的複雜性,大部分患者表示抑鬱症的複發率非常高,而且還有一少部分難治性抑鬱症患者對抗抑鬱藥物“無感”。

他們長期受憂傷、自卑、失眠、厭食的困擾,他們在生活中找不到樂趣和意義。這種狀態可能會伴隨他們幾十年,甚至是一輩子。

抑鬱症的病理機制並不明確,現在所有的抗抑鬱藥物基本上都以“安慰劑”為主,其作用大多以控制或者緩解病症症狀,由於病理機制並不明確,又不能完全按照精神病用藥,原因是抑鬱症患者還存在著社會功能和家庭功能,並有完整的思維體系,與精神病患者有一定的區別,所以現在抗抑鬱藥物對抑鬱症的治癒只是理論上的結論,現實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藥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大腦神經,因為病理機制不明確,所以無法確定藥物定向祛除病灶點,這就是抑鬱症反覆發作的原因之一,現實中的抑鬱症患者服藥後能夠基本控制或延緩病症症狀發展,但病症的反覆發作率是非常高的。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但是對於抑鬱症的研究一直從未停止,雖然抑鬱症的形成機制目前說法各執一詞,可是這個問題一直有人在不斷探索,而且也是有了越來越多的方法來解決這個難題。

從心理問題到心理大師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優秀的心理醫生和大師好像早年都有過心理問題,因為只有深刻理解和解決了自身問題才有可能更加深刻理解人類共同內心的疾苦。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個女性心理學大師卡倫霍尼的故事,讓大家對於抑鬱症和自身有一個更好的理解。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卡倫霍尼父親是挪威人,遠洋輪船長,是一個篤信宗教、獨裁而沉默寡言的人;母親是具有荷蘭和德國血統的荷蘭人,潑辣而隨和,是父親的第二任妻子。

可是父親卻總是嫌棄卡倫霍尼長得醜,母親也總是忽略它,從小在卡倫霍尼內心中就感覺不到愛,所以她的童年很不幸福。

9 歲時,她改變了生活態度,她說:“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將使我聰明”,霍妮 12 歲時,因為治病而對醫生產生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她就萌發了當一名醫生的決心。

霍尼年輕時不顧父親反對,進入柏林大學醫學院學習,1913年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婚姻和感情的不順讓她陷入長期的不幸與壓抑,她選擇了精神分析來消除自己的問題。當她意識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並不能給自己提供幫助後,她轉向了自我分析。

1939年她赴美擔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的副所長,同時執教於紐約精神分析研究所。在治療實踐的過程中,她越來越不能認同弗洛伊德的理論,並最終與之決裂。此後她自行建立了美國精神分析研究所,擔任領導人直到逝世。

當代女作家水木丁在她的書《什麼是自由什麼是愛》中專門用一節內容《不曾在長夜痛苦過的女神,不足以撫慰蒼生》描寫了卡倫·霍尼,水木丁在該節評價霍尼“仍然是這個世界至今為止,最懂女人的心理學者,沒有之一”。

水木丁在網絡上說“自己讀卡倫·霍尼的學術論著讀到落淚”,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這個世界上不止一個人讀她讀到淚下。

在“為什麼說卡倫·霍尼(Karen Horney)是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和其他精神分析學者相比,她獨特在哪裡?”的知乎問答下,有人這麼回答: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對神經症研究的直觀震撼

其實當時自從人們對弗洛伊德理論痴迷的時候,她就在懷疑弗洛伊德思想對女性的侷限開始分裂。

卡倫霍尼發現每個人都有神經症潛質,因為每個人內心都有衝突。但是神經症人群只會機械的運用一種人格模式,不會變通,所以形成基本衝突。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卡倫霍尼在她的書籍《內心的衝突》中將人格分為三類:

順從型人格、對抗型人格、獨立型人格,每種人身上的需求在書中都描寫的淋漓盡致。

  • 順從型人格

他認為這類人格的人對讚美有很強烈需求,而且對別人的看法過度在意,以至於總是活在別人眼中。

他們在遇到問題和競爭的時候會選擇逃避。

他們會對愛情過度痴迷,認為愛情是自己生活的大部分意義,沒了愛情生活也沒意義了。

  • 對抗性人格

這類人格的人往往喜歡競爭,他們甚至會為達到自己目的不擇手段。

他們認為真誠就是無情,渴望得到比別人更高的地位以及擁有更多他人的認可。

他們為了勝利會不斷分析比較,所以天生就是競爭的高手。

和別人爭辯,都會竭盡全力,把自己的機智和敏銳都表現出來。

  • 獨立性人格

獨立性人格的人經常會發現他們不喜歡和人情感過度接近,甚至有些情感隔離。任何親近的和長期的關係,都一定會對他的獨處產生影響

他們不瞭解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恨什麼。

人生最大的需求就是絕對的自由,無論自己做什麼都是在為這個目的在努力。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神經症患者投入大量精力,運用各種手段建立起來的防禦體系,由於並沒有真正解決衝突,其實是脆弱的。由此滋生出的新的恐懼:害怕平衡被打破;害怕精神失常;害怕問題暴露於自己或者他人;對任何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改變的恐懼。

比如一個從小貧窮,白手起家的企業家,時時刻刻都處在保護自己財富的煎熬中。因為對他來說,貧窮是他深層次的真實自我,而現有的財富是他的理想化形象,為了盡力維持住現狀,他依然過著節儉的生活,害怕風險、害怕盜竊、妄想身邊的人都會爭奪他的財產,變得憤世嫉俗、提心吊膽。

所以一個完全內心割裂的人是沒有精力完成自己的夢想和人生願求,就像群體中大家心都是散的自然也不會做出什麼成績一樣。

拯救內心和拯救世界一樣艱難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有時候我們解決內心衝突和痛苦的時候會遭遇各種各樣的阻礙。

比如最簡單的抑鬱症或者焦慮症等神經症有時候就是我們自己防禦的結果。

霍尼在書中也舉了很多神經症患者自相矛盾的例子,在其中很多地方我們應該都能找得到自己的影子:

一個姑娘很想結婚,卻躲避向她求愛的男性;

一位溺愛孩子的母親卻常常忘記他們的生日;

一個對別人慷慨解囊的人對自己卻一分一釐也吝嗇的很;

一個人渴望孤獨,但從不設法獨處;

一個人對別人容忍、原諒,對自己卻嚴苛、嚴厲。

卡倫霍尼在她的書中表示:受苦具有一種直接的防禦價值,而且事實上往往可以成為他保護自己以避免迫在眼前的危險的唯一方式。

比如,通過自我譴責,他避免了遭人譴責和譴責他人;通過表現為生病或表現為無知,他求得了別人的原諒;通過自我貶低,他避免了競爭的危險。不僅如此,他因此給自己帶來的痛苦,也同樣是一種防禦手段。

所以症狀的緩解必須使得他們直面自己的脆弱以及一些無能,而這有時候卻是相當困難的。因為過去的經驗不允許他們這樣做,所以他們就在這樣的自我欺騙中度過了一輪又一輪的痛苦,甚至不惜潛意識利用生一場疾病或出現各種心理障礙的代價。

痛苦和軟弱無能成了他獲得愛、獲得幫助、獲得對他人的控制的最突出的手段,而且與此同時避免了他人可能對他提出的一切要求。最後,受苦還有一種作用,這就是以一種經過偽裝的,然而卻更加有效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譴責。

所以在面對如此複雜情況下,有時候拯救內心就像我們拯救世界一般艱難。

解決抑鬱、焦慮、強迫等神經症從完善人格開始

"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現在全球有大概3億人受困於抑鬱症的影響,而現狀是目前雖然很多抗抑鬱新藥的研究層出不窮,可是還是受困於抑鬱症的複雜性,大部分患者表示抑鬱症的複發率非常高,而且還有一少部分難治性抑鬱症患者對抗抑鬱藥物“無感”。

他們長期受憂傷、自卑、失眠、厭食的困擾,他們在生活中找不到樂趣和意義。這種狀態可能會伴隨他們幾十年,甚至是一輩子。

抑鬱症的病理機制並不明確,現在所有的抗抑鬱藥物基本上都以“安慰劑”為主,其作用大多以控制或者緩解病症症狀,由於病理機制並不明確,又不能完全按照精神病用藥,原因是抑鬱症患者還存在著社會功能和家庭功能,並有完整的思維體系,與精神病患者有一定的區別,所以現在抗抑鬱藥物對抑鬱症的治癒只是理論上的結論,現實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藥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大腦神經,因為病理機制不明確,所以無法確定藥物定向祛除病灶點,這就是抑鬱症反覆發作的原因之一,現實中的抑鬱症患者服藥後能夠基本控制或延緩病症症狀發展,但病症的反覆發作率是非常高的。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但是對於抑鬱症的研究一直從未停止,雖然抑鬱症的形成機制目前說法各執一詞,可是這個問題一直有人在不斷探索,而且也是有了越來越多的方法來解決這個難題。

從心理問題到心理大師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優秀的心理醫生和大師好像早年都有過心理問題,因為只有深刻理解和解決了自身問題才有可能更加深刻理解人類共同內心的疾苦。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個女性心理學大師卡倫霍尼的故事,讓大家對於抑鬱症和自身有一個更好的理解。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卡倫霍尼父親是挪威人,遠洋輪船長,是一個篤信宗教、獨裁而沉默寡言的人;母親是具有荷蘭和德國血統的荷蘭人,潑辣而隨和,是父親的第二任妻子。

可是父親卻總是嫌棄卡倫霍尼長得醜,母親也總是忽略它,從小在卡倫霍尼內心中就感覺不到愛,所以她的童年很不幸福。

9 歲時,她改變了生活態度,她說:“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將使我聰明”,霍妮 12 歲時,因為治病而對醫生產生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她就萌發了當一名醫生的決心。

霍尼年輕時不顧父親反對,進入柏林大學醫學院學習,1913年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婚姻和感情的不順讓她陷入長期的不幸與壓抑,她選擇了精神分析來消除自己的問題。當她意識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並不能給自己提供幫助後,她轉向了自我分析。

1939年她赴美擔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的副所長,同時執教於紐約精神分析研究所。在治療實踐的過程中,她越來越不能認同弗洛伊德的理論,並最終與之決裂。此後她自行建立了美國精神分析研究所,擔任領導人直到逝世。

當代女作家水木丁在她的書《什麼是自由什麼是愛》中專門用一節內容《不曾在長夜痛苦過的女神,不足以撫慰蒼生》描寫了卡倫·霍尼,水木丁在該節評價霍尼“仍然是這個世界至今為止,最懂女人的心理學者,沒有之一”。

水木丁在網絡上說“自己讀卡倫·霍尼的學術論著讀到落淚”,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這個世界上不止一個人讀她讀到淚下。

在“為什麼說卡倫·霍尼(Karen Horney)是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和其他精神分析學者相比,她獨特在哪裡?”的知乎問答下,有人這麼回答: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對神經症研究的直觀震撼

其實當時自從人們對弗洛伊德理論痴迷的時候,她就在懷疑弗洛伊德思想對女性的侷限開始分裂。

卡倫霍尼發現每個人都有神經症潛質,因為每個人內心都有衝突。但是神經症人群只會機械的運用一種人格模式,不會變通,所以形成基本衝突。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卡倫霍尼在她的書籍《內心的衝突》中將人格分為三類:

順從型人格、對抗型人格、獨立型人格,每種人身上的需求在書中都描寫的淋漓盡致。

  • 順從型人格

他認為這類人格的人對讚美有很強烈需求,而且對別人的看法過度在意,以至於總是活在別人眼中。

他們在遇到問題和競爭的時候會選擇逃避。

他們會對愛情過度痴迷,認為愛情是自己生活的大部分意義,沒了愛情生活也沒意義了。

  • 對抗性人格

這類人格的人往往喜歡競爭,他們甚至會為達到自己目的不擇手段。

他們認為真誠就是無情,渴望得到比別人更高的地位以及擁有更多他人的認可。

他們為了勝利會不斷分析比較,所以天生就是競爭的高手。

和別人爭辯,都會竭盡全力,把自己的機智和敏銳都表現出來。

  • 獨立性人格

獨立性人格的人經常會發現他們不喜歡和人情感過度接近,甚至有些情感隔離。任何親近的和長期的關係,都一定會對他的獨處產生影響

他們不瞭解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恨什麼。

人生最大的需求就是絕對的自由,無論自己做什麼都是在為這個目的在努力。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神經症患者投入大量精力,運用各種手段建立起來的防禦體系,由於並沒有真正解決衝突,其實是脆弱的。由此滋生出的新的恐懼:害怕平衡被打破;害怕精神失常;害怕問題暴露於自己或者他人;對任何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改變的恐懼。

比如一個從小貧窮,白手起家的企業家,時時刻刻都處在保護自己財富的煎熬中。因為對他來說,貧窮是他深層次的真實自我,而現有的財富是他的理想化形象,為了盡力維持住現狀,他依然過著節儉的生活,害怕風險、害怕盜竊、妄想身邊的人都會爭奪他的財產,變得憤世嫉俗、提心吊膽。

所以一個完全內心割裂的人是沒有精力完成自己的夢想和人生願求,就像群體中大家心都是散的自然也不會做出什麼成績一樣。

拯救內心和拯救世界一樣艱難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有時候我們解決內心衝突和痛苦的時候會遭遇各種各樣的阻礙。

比如最簡單的抑鬱症或者焦慮症等神經症有時候就是我們自己防禦的結果。

霍尼在書中也舉了很多神經症患者自相矛盾的例子,在其中很多地方我們應該都能找得到自己的影子:

一個姑娘很想結婚,卻躲避向她求愛的男性;

一位溺愛孩子的母親卻常常忘記他們的生日;

一個對別人慷慨解囊的人對自己卻一分一釐也吝嗇的很;

一個人渴望孤獨,但從不設法獨處;

一個人對別人容忍、原諒,對自己卻嚴苛、嚴厲。

卡倫霍尼在她的書中表示:受苦具有一種直接的防禦價值,而且事實上往往可以成為他保護自己以避免迫在眼前的危險的唯一方式。

比如,通過自我譴責,他避免了遭人譴責和譴責他人;通過表現為生病或表現為無知,他求得了別人的原諒;通過自我貶低,他避免了競爭的危險。不僅如此,他因此給自己帶來的痛苦,也同樣是一種防禦手段。

所以症狀的緩解必須使得他們直面自己的脆弱以及一些無能,而這有時候卻是相當困難的。因為過去的經驗不允許他們這樣做,所以他們就在這樣的自我欺騙中度過了一輪又一輪的痛苦,甚至不惜潛意識利用生一場疾病或出現各種心理障礙的代價。

痛苦和軟弱無能成了他獲得愛、獲得幫助、獲得對他人的控制的最突出的手段,而且與此同時避免了他人可能對他提出的一切要求。最後,受苦還有一種作用,這就是以一種經過偽裝的,然而卻更加有效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譴責。

所以在面對如此複雜情況下,有時候拯救內心就像我們拯救世界一般艱難。

解決抑鬱、焦慮、強迫等神經症從完善人格開始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大部分抑鬱症都因內心衝突而患病

卡倫霍尼認為每一種神經症,無論其症狀顯得怎樣奇特或非個人的,實際上都是性格障礙。

要解決神經症必須釜底抽薪地從完善內心人格出發。

人們必須學會坦誠真實面對自己的情感和缺陷甚至自己的一些內心的黑暗,解決內心人格最好的老師就是生活本身。

比如以某位偉人為榜樣,這些身體和心理上的疾病,反應出來的其實是人格上的衝突,所以我認為應該在人格範疇內界定分析療法的目標,實現內在的完整,所有的情感都是真實情感,卸下所有偽裝,毫無保留地投入工作理想和感情。”

可以知道,解決的根本之道是統一人格,完善人格,用人格範疇界定分析療法的目標,實現內在的完整。使三種人格在我們內心裡交替出現,最終達到心靈內部的均衡。

(優質心理學和心理成長社區,這裡會每日分享優質心理學和精神衛生知識,大家一同成長討論吧!)

爭取人格的整體性,不管是對誰而言都不能完全達到,這是我們為之奮鬥的理想,其實用價值在於給我們的治療和生活提供指導。

心理醫生並沒有能力使患者變成一個毫無瑕疵的人。他只能幫助人變得自由,從而能自己爭取實現那些理想。

這意味著給人一個變得成熟、得到更大發展的機會。

這才是人生活著最大的意義,找到你自己並且成為你自己。

最後願看完文章的你可以成為你自己,無畏人生。


⭐️如果你有心理困惑,可以參考我的康復學習經驗:

都知道在焦慮抑鬱中接納很重要,但是很多人做不到,這裡幾個故事啟發你一下!

專業測試:心理健康VS心理不健康(含專業心理測評量表)

治癒強迫、焦慮、抑鬱等神經症的5個關鍵因素

如何走出抑鬱症(正念冥想方法引導)

學習接納抑鬱,發現抑鬱帶來的積極影響

如何在抑鬱期間應對工作高壓力

心理學講解除痛苦要“接納自己”,那麼到底什麼是接納自我?

一位抑鬱症患者的自救指南(細節指導,建議收藏)

焦慮症康復後,我發現這些真相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文章,推倒阻礙改變內心的障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