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文化”助推傳統產業煥發新生

藝術 經濟 施光南 金融 華龍網 2017-05-27
南岸:“文化”助推傳統產業煥發新生

正在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的南濱路 攝/左其志

這個5月,南濱路很熱鬧。

102場演出,狂歡3天,“五·一”節,來自法國、意大利、赤道幾內亞、加拿大、中國的10餘個知名劇團帶來的精彩表演,讓20萬人湧入南濱路;同樣是在5月,重慶藍城市生活節在南濱路開幕,在為期39天的“藍色狂潮”中,將有超過15位藝術家,300多幅藝術作品,10000多張藍色照片集聚現場;第二屆長江國際影像雙年展在南濱路開幕,來自全球226位藝術家帶領了上千件攝像攝影作品,吸引近萬人觀展……半個月的時間裡,南濱路上文化活動精彩紛呈,來自南岸區文化委的統計,這些文化活動,共有來自全球8個國家,1000多名著名藝術家,打造了近200場精彩演出,受益群眾約30萬人,帶動文化消費近5000萬元左右。

這個5月見證了文化產業在南濱路生根發芽,到如今結出第一捧“果實”,文化產業為南濱路帶來了巨大的人流和資金流的同時,也讓南濱路的傳統業態煥發了新生。

南濱思變

“這捧‘果實’中,最耀眼的一顆一定是‘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創建資格這塊金字招牌。”南岸區相關負責人說,“在這些成績的背後,卻是經歷了產業升級的‘陣痛’。”

轉型升級意味著,南濱路必須放棄已經取得的成績。

從建成之日起,南濱路就從不缺少過榮耀和金字招牌。南濱路修建於1998年,建成後就獲得了“重慶外灘”之稱,之後的歲月裡,南濱路先後榮獲國家建設部頒發的“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和中華烹飪協會命名的“中華美食街”等一系列金字招牌。那時起,吃在南濱,重慶餐飲第一街的美譽就與南濱路牢牢地捆在了一起。

然而隨著時代發展,“餐飲第一街”的美譽反倒給南濱路帶來了不少煩惱。

在當今的經濟環境下,對於一個存在了18年的經濟體來說,一點也不是危言聳聽,如同沿海製造業一夜之間的凋零,這樣的事實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楊曉兵在南濱路經營著一家茶室,“大概是3年前,南濱路第一大道的幾家餐飲店退市,比如原來的七娃子大排檔被川崎摩托取代,勁力酒店也離開了南濱路。”楊曉兵說,“那時候真實的感受是‘南濱路’不行了。”

“形態”還是“業態”?擺在南濱路面前的選擇題,不誇張地說,對錯關乎存亡。“形態是為業態服務的!”南濱路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業態”成了正確答案,那麼怎樣的業態才適合南濱路的發展?

大浪淘沙始見金,終將被人們記住的只有文化。重拾文化因子,用文化來引領業態的轉型升級,打造親水型綜合消費體,便成為南濱路的不二出路。

於是,杜莎夫人蠟像館、施光南大劇院、長江當代美術館、精典書店、原美術館、國際馬戲城、303話劇社、故宮學院重慶分院……一個個重磅文化產業項目、活動紛紛選擇了南濱路,以文化為主要業態的南濱路再次得到了投資人的認可。

據南岸區文化委統計,近年來,有近170多個文化產業企業落戶南濱路,也是從那時起,南岸區找到了南濱路產業轉型的方向——提升文化軟實力,開啟了打造“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的征程。

“今年3月,南岸區作為重慶市唯一代表,以西南地區評分第一的評審成績,順利通過文化部專家評審,拿到了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的創建資格!”南岸區相關負責人說。

文化向南

重慶文化名人、精典書店創始人楊一說,重慶正在形成“文化向南”現象。

在南濱路的吸附帶動下,文化項目、文化名人、文化活動越來越向南岸區集中。

隨著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開街,故宮學院重慶分院、國家文保裝備製造基地等項目陸續落戶南岸區,“文化向南”的趨勢將更加明顯。如何整合文化資源,打好文化產業牌,是南岸區需面對的下一個問題。

中國傳媒大學專家認為,南岸區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演藝娛樂、文化博覽交易、主題文化旅遊、創意設計、數字內容、文化生產性服務業六大產業必不可少,因為這些產業可“充分發揮南岸區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強化文化發展的輻射和服務能力”。

經過相關部門多次討論研究,南濱路創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園區的文化主題被定位為開放與創新,這既是時代的主旋律,也符合南濱路開埠文化、歷史文化豐富的特點。

南濱路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文化產業在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推進創新創業發展和刺激消費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大,這理應成為南岸區新時期的發展方向。“就如巴黎左岸等著名城市功能區一樣,南濱路也應成為南岸區甚至重慶向世界展示文化魅力的窗口。”

文化產業還對南濱路的傳統業態帶來了煥發新生的機遇。“雖然南濱路的產業轉型正在進行,但是南濱路餐飲業、商業並沒有因此而消亡,文化產業也將為這些傳統業態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南濱路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

“文化產業給城市帶來的第一利好,就是人氣。”南岸區相關負責人說,據瞭解,目前南濱路已經形成了以施光南大劇院、303話劇社、國際馬戲城,集高雅藝術與群眾娛樂為一體的演藝產業鏈,據保守估計,每年集聚近50萬人參與其中。

另外一方面,文化產業還將為南岸帶來源源不斷的資金流。區文化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施光南大劇院自建成營業以來,已舉辦各類藝術演出81場次,關牧村、盛中國等知名藝術家親自到場表演,年營業收入達1600餘萬元;以303話劇社為核心打造南濱路小劇場集群,至今在南岸區已演出220餘場,現場觀眾超過3.7萬人次,加上藝術培訓展演,全年收入預計近1000萬元。

有了人流和資金流,南濱路的傳統業態也將得到發展的“土壤”。

“文化 ”的附加值

實際上,南濱路只是南岸區發展文化產業的一個縮影。據瞭解,“文化”已經成為傳統業態尋求新增長值的重要手段。

“文、體、商、旅”聯動發展已經成為了南岸區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

一是“文化體育”,引導大眾文化體育消費。連續6年成功舉辦重慶國際馬拉松賽,並在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全程實況直播,目前,該賽事已成為國內馬拉松“十佳金牌賽事”和奧運會選拔賽,2016年央視直播收視率為5.740%,收視率位居全國第二,參跑人數累計超過20萬人次,拉動文化消費超10億元。

二是“文化旅遊”,打造文化旅遊強區。通過舉辦南濱路國際啤酒音樂節、亞洲時尚盛典、國際時裝週、南山櫻花節、江南枇杷節等多個大型文旅節會活動,吸引遊客、擴大消費。

三是“文化 商貿”,促進產業良性循環發展。

“以南濱路為點,輻射全區。”南岸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南岸區形成了彈子石文化金融集聚區、南濱路文化旅遊休閒集聚區、南坪文化商貿集聚區、南坪西區生產性文化業集聚區等七大服務業發展集聚區。預計到2020年,服務業增速保持10%,增加值達到600億元,其中,文化產業增速保持15%,增加值達到72億元。

■鏈接》》

培育南岸文化土壤

“+圖書館”讓“悅”讀無處不在

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同時,南岸還致力於對於本土文化“土壤”的培育。

“土壤”是什麼?“當然是廣大市民。”南岸區相關負責人說,“一個產業的壯大,首先離不開市場,離不開市民。”為此南岸區在全區範圍內,大力推動“書香南岸”建設,以“+圖書館”項目為載體,首先在廣大市民中培育閱讀習慣,提升文化素養。

南岸區圖書館作為提供全民閱讀服務的主要陣地之一,尋求跨界合作的新思路,推動“+圖書館”蓬勃興起,以“x+1”的無限可能,與書店、咖啡館、老街、武館等頻頻擦出融合共通的火花。

“實體書店+圖書館”

精典書店是重慶閱讀愛好者心中的“文化地標”。書店於去年遷入南濱路後,南岸區給予優惠政策,將區圖書館分館設於其中,為讀者提供借閱服務,舉辦各類讀書活動。

“老街+圖書館”

位於下浩老街的“下浩裡”圖書館分館,是一棟由上世紀80年代的老磚瓦房改造而成的懷舊茶室和書吧。該館致力於傳承老街文化,多次與龍門浩小學、民間書畫家合作舉辦老街調研活動,館內現有藏書500餘冊,期刊10餘種,供附近居民、學生、遊客借閱。

“文化培訓+圖書館”

南岸區圖書館與位於重慶工商大學內的南山書院合作設立圖書館分館,集賞古琴、品香茗等文化培訓、閱讀於一體,館內藏書量5000餘冊,供工商大學師生及眾多來此休閒的文人雅士借閱。

“武館+圖書館”

南岸區圖書館在資武道院設立圖書館分館,該館是重慶市武當武學傳承基地,以傳授武當功夫、書法等為主,旨在弘揚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館內現有藏書2000餘冊,供周邊小區居民及道院師生借閱。

王彩豔 圖片由南岸區委宣傳部提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