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丸小國以色列卻是創新大國,憑什麼?

5G信息網



彈丸小國以色列卻是創新大國,憑什麼?


提到以色列,一方面我們想到的是:“彈丸”小國,國土面積比北京市還小,土地貧瘠、戰火環伺,另一方面,想到的是發達的創新、對知識對尊重。那以色列在創新上究竟有多牛逼呢?我們看幾組數據:

目前,以色列人口不到800萬,居然擁有3.8萬名科學家!

以色列的高科技部門貢獻了總就業的10%,經濟總量的15%,以及出口的50%。

全國的研發經費佔GDP的4.2%,雄踞全球第一。

初創企業、風險投資以及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數量,也分別名列世界前茅。

最讓人刮目相看的,是無論哪家科技機構,人家都可以自豪地拿出一張單子告訴你,有多少“改變世界”的關鍵技術,是來自以色列研發中心和以色列初創企業!

彈丸小國以色列卻是創新大國,憑什麼?


1. 特拉維夫,以色列的創新中心

特拉維夫,以色列的創新中心。其面積不到52平方公里,人口40萬,約是惠州的1/12。但這裡,三分之一人口是18歲到35歲的年輕人,每431人中就有1人在創業,每1平方公里就有19家創業公司,是全球人均創業者最多的城市。

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創新城市之一,特拉維夫擁有以色列60%以上的創新種子公司,每年有數十家創新企業被谷歌等高科技公司收購,並被譽為“歐洲創新領導者”和“僅次於硅谷的創業聖地”。

這種全社會對於創新創業的熱情從以色列的產、學、研等各類機構的很多細節都可以發現。

記者在以色列採訪注意到:以色列理工學院每年約有1/4的畢業生都選擇創業;特拉維夫大學設創新中心開創業課,並自詡為“創業公司”;以色列很多大學都設有技術代理公司,幫助和促進大學的技術成果進行轉化……

土地貧瘠、戰火環伺的“彈丸”小國以色列,如何能夠崛起這樣一個創新國度和創新城市?它的崛起能給中國帶來哪些啟示?

彈丸小國以色列卻是創新大國,憑什麼?


特拉維夫城市峰會關注青年一代

2. 以色列理工學院畢業生1/4選擇創業

在特拉維夫街頭,你能見到的最多的就是年輕人了。這裡1/3人口是18歲到35歲的年輕人。在海邊、在咖啡廳、在孵化器、在圖書館、在實驗室,他們的年輕不斷給這座城市的創新創業增添活力。

“這裡1平方公里有19家創業公司。”在特拉維夫一間公共圖書館改成的創業孵化器中,,特拉維夫市政府國際關係主管Mira告訴記者。在這個孵化器裡記者看到了十幾家創業公司,但他們只佔特拉維夫市早期創業公司的1%。

而來自以色列理工學院的統計顯示,他們每年1/4的畢業生都會選擇創業。不僅本土大學畢業生熱衷創業,很多年輕人,從歐洲,從法國、德國來到這裡,開始他們的創業。而這些不斷新興的創業公司就是以色列創新力量的源泉。每年都有數十家甚至上百家的創新企業被全球的高科技公司收購。全球所有打車軟件的“原形”GetTaxi就誕生於這裡。人們甚至說,以色列的“特產”就是這些創新公司。

這些創新企業,除了來自於“創意”,很多也來自於研發機構的技術成果。“無需額外能源,這些工業廢氣裡的CO2通過我們的裝置就可以實現回收和再利用,變成燃料、肥料等。”在特拉維夫的一處小樓裡,NCF公司創始人David Banitit為記者講解了這家新能源創業公司的核心技術。

最初,這項技術只是以色列最頂級研究機構魏茨曼研究所的一項研究成果。David Banitit說,每年魏茨曼研究所都會有很多的技術成果出來,而作為企業他們可以選擇感興趣的技術和研究所談判獲得該技術,“對技術的獲取可以是買斷,租賃或者是合作產業化,研究所那邊可以獲得現金、一段時間的租賃費用或者是股份”,David Banitit說反正企業從研發機構獲得技術的形式有很多種。

當初瞄準全球溫室效應帶來的商機,他選擇了這項技術,並通過產業化打造了這家他口中的“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夠為排放者帶來營收的技術企業”。

以色列發達的風投行業也為大量這樣的創新創業企業發展帶來肥沃的土壤。“我們有一位天使投資人,他的首筆投資足夠我們前期產業化,現在我們已經與一些鋼鐵製造商達成初步合作意向,但我們也正在尋找另一筆1000萬美元的資金。”David Banitit說。

彈丸小國以色列卻是創新大國,憑什麼?


在以色列特拉維夫谷歌的創意新辦公室

3. 技術代理,大學設公司推銷技術成果

而在產學研領域,作為“創業的國度”,以色列有著一套運作成熟的產學研創新合作機制。在此之中,供應商、研究者、工程師等角色相互聯繫而又獨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創新生態系統。

還有很多以色列企業通過轉換高校科研技術實現盈利,其中一個典型案例是全球著名內存卡生產公司閃迪(Sandisk)公司。2009年,該公司與特拉維夫大學合作,成功研發出64G閃存卡,成為當時儲存量最大的閃存卡。

“很多企業會經常點開我們的網站,看看我們又有哪些新專利上線,然後從中發現商機。”Ramot公司CEO Shlomo Nimrodi如是說。作為特拉維夫大學的商業運作中心與技術轉化公司,Ramot會將校內師生研發產生的技術“推銷”出去,尋求潛在的合作伙伴。目前,Ramot公司的技術已成功“催生”出超過57家公司。

“特拉維夫大學還設立了一個創新中心,歡迎具備企業家精神的在校人員加入。它相當於一個孵化器和加速器,讓他們可以實現自己的創意。同時,大學也開設了一門創業課程,提供給那些有創業想法的學生報讀。此外,特拉維夫大學還有成熟的商業運營模式。學院進行研究,可以通過自己的模式尋求投資,然後通過學校的技術轉化公司,將研究成果轉化成可以進行商業用途的技術”,特拉維夫大學校長Joseph Klafter告訴記者。

而幾乎每家以色列大學都有類似的技術代理公司,例如希伯來大學的Yissum科技研發公司,以色列理工學院的T3(以色列理工學院科技轉化機構簡稱)。

這些技術轉化公司究竟如何操作?以色列理工學院T3的介紹中寫道,“我們的商業化途徑有三種,包括邀請企業入駐,共同鑑別、孵化具有商業化潛質的技術;註冊專利技術併成立公司;在有天使投資的孵化器裡,與那些擁有該校技術專利的獨立公司合作。”

一般而言,這類技術轉移公司享有其所在大學全部研究成果的使用權,大學不得再將技術專利轉讓給除技術轉移公司之外的其他商業機構。而研究人員也不參與公司的任何經營運作,他們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技術性的諮詢,只能在有限的範圍、有限的期限內,承擔公司的非管理職位。

而整個過程中,研發所得的專利技術始終屬於學校所有。而轉化後所得利潤,將由學校、投資人、研究者進行分配。

彈丸小國以色列卻是創新大國,憑什麼?


特拉維夫市政府將一座舊圖書館改造成了眾創空間

4. 政府角色,做創新的“天使”

“創新之國”以色列為什麼吸引如此多的年輕人?為什麼可以讓那麼多人去創新創業?“良好的創業生態”成為每個年輕創業者都提到的答案。這種創業生態,並不單指公平高效的政府扶持體系,而是一個由創業者、投資機構、孵化機構等全方位、運作成熟的創業體系。

政府如何引導和打造這種“生態”?以色列的啟示是,政府在扶持創新創業時,應該是給空間、給服務、給政策,但不要直接給創新創業者錢。

“我們會從創業者的角度,提供儘可能完善的基礎配套服務。”特拉維夫市政府國際關係主管Mira舉例稱,該市政府就在城市CBD為創業團隊提供每月僅需75美元租金的眾創空間。而當地的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都會在項目融資到30萬美元前提供免費服務,直到融資成功後才需繳納律師費和會計費。

市政府專注於創新創業的配套,而國家則早在20多年前就引導成立風險投資,它成為現在以色列創新創業中最重要的角色和土壤。1993年,以色列政府出資1億美金,創建10只風險投資基金。其中政府投入40%份額,但要求另外的60%份額的合作方必須包括國外的風險資本公司。

“Yozma計劃的思路是,政府出錢做投資,如果失敗,不用還政府錢,但如果投資成功,合作方可以相當於本金和利息的便宜價格買下政府所持有的全部股份,目的是吸引國外的風投。”以色列風險投資之父、Yozma集團創始人Yigal Erlich告訴記者。

這種模式吸引了全世界的風投。Yozma計劃啟動5年籌集到了2.6億美金,到2000年,籌集資金總規模到32億美元,投向數百家以色列創新創業企業。

彈丸小國以色列卻是創新大國,憑什麼?


以色列啟動"dld特拉維夫創新節"

政府出錢,但也要堅持“不干涉市場”,對於創業項目的選擇,仍由風投機構自行決定。

在特拉維夫的一家技術孵化器有兩個重要的委員會。來自工業、商界和學術機構的專業人士構成政策制定委員會;而來自企業、行業高管、高科技企業研發負責人、大學和學術機構的項目委員會。其中,由後者負責項目的篩選,並在孵化階段履行監管、引導、定向和諮詢的職責。

在以色列,每個孵化器的背後都有一隻或數只風投基金,進入孵化器則意味著部分獲得風險投資的青睞。一個創新創業的項目通過孵化器的項目委員會篩選才能進入孵化器,而後提出申請,經孵化器董事會審核後,才由政府的首席科學家辦公室給予基本運營經費。也就是說,只有當初創企業能夠在市場上說服投資者投資,政府才會出大部分的經費通過孵化器補貼到創新企業。

此外,以色列還立有“天使法”,以法律鼓勵早期的投資行為:符合資格的投資者,如果投資本土的高科技企業,就能減免相應額度的稅款。以減稅的代價來刺激企業投資創新創業。

這種組合讓以色列政府和市場完成了良好的互動和配合:市場效率高,於是即使是國家牽頭成立的科技孵化器也在幾年後就進行了全面私有化以提升效率;市場趨利避害,於是政府承擔風險,引導市場資本投向創新創業企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