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o發了快三年,為什麼中國還是沒一款智能的音箱?

音箱 酷我音樂盒 米聊 音樂 雷鋒網 2017-06-09

過去一段時間,已經有一種聲音出現:同類產品中,“Made in China”的用戶體驗要好於外國產品,外媒《連線》也以小米為例,喊出了“It’s time to copy China”。

聽上去就讓人振奮。

然而,這個觀點並沒在人民群眾中產生共鳴。就像一件眾所周知的事情是,Echo 賣瘋了,而另一件眾所周知的事情卻是,國內還沒有出現賣瘋的智能音箱。

Echo發了快三年,為什麼中國還是沒一款智能的音箱?

去年 11 月,張雯的手機響得比平常更頻繁。張是訊飛消費者事業部商務總監,在這家以技術見長的公司裡,她主要工作便是將技術方案賣給第三方,這次前來尋求合作的,大多數就是深圳硬件廠商。

對創業者來說,“深圳硬件廠商”是個令人生畏的群體,他們眼光或許算不上長遠,但動作比大多數人都快。在硬件創業最火的時候,甚至有人諷刺道,“你們(創業者)是不是不上淘寶?”

如你所知,淘寶是深圳硬件廠商的陣地之一。

他們做過手機、VR 眼鏡、手環等各種產品,踩中過大大小小的風口,這次找到訊飛,“他們是想用訊飛的東西搭一搭,趕上三個月後的 CES 2017”。

雷鋒網到了 CES 2017 現場,正如當時所報道的那樣,我們在拉斯維加斯看到了“深圳集團軍”,卻沒看到眾矢之的——Echo。

這並不令人意外,作為一款發佈兩年多的產品,亞馬遜已經不需要一個展臺去告訴別人 Echo 是什麼。在 CES 結束後沒多久,調研機構 CIRP 也給出了數據:截止 2016 年底,Echo 總共賣出了 820 萬臺。

雖然和手機相比還差一個數量級,但能來 CES 的人,相信都已在這“820 萬”的輻射範圍以內。

跟隨者是不是沒戲了?答案是否定的。據雷鋒網瞭解,在 CES 期間拿到訂單的廠商不在少數。他們如何賣掉產品,以及賣給了誰均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就 Demo 而言,他們已經將一個智能音箱的基礎體驗做得足夠好。

一方是互聯網巨頭亞馬遜做了三年多的 Echo,另一方是深圳廠商三個月就做出來的智能音箱,這樣的事實怎麼看都不符合常識。

雖然有一種說法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至少應該知道巨人都做了什麼。

Echo發了快三年,為什麼中國還是沒一款智能的音箱?

2010 年,李志飛還在美國的時候,亞馬遜招了很多做語音識別的人,其中有他師妹,也有和他同一個實驗室的博士。李很困惑,一家賣東西的公司,要這麼多做語音識別的人幹嘛?

實際上,Echo 的初衷就是要讓人購物更方便,用貝佐斯的話說就是,“不用在屏幕上劃來劃去,說句話就能下單。”所以對研發團隊來說,目標很簡單——提高語音的遠場識別率。

在李志飛看來,這種投入是奢侈的:

亞馬遜跟 Google 不一樣。Google 有 Android 這個平臺,隨便上一個東西就能收集大量數據,它又有核心算法,怎樣也不會差,並且基於新一代架構,大量的數據放進去,立馬就能做一個系統。

亞馬遜沒有這些,所以 Echo 就得從頭開始,硬件自己迭代,還招了幾十個語音領域的專家。這麼做很貴,貝佐斯去年年中接受採訪時還說,“在亞馬遜內部,Echo 和 Alexa 的團隊已經超過了一千人。”

人力,時間,在一個過分強調投入產出比的時代並不是很有市場,尤其是在一個將“四兩撥千斤”寫進哲學要義的地方。另外,Echo 離“購物音箱”越來越遠的事實似乎也讓後來者有了更多底氣。

據 Experian 和 Creative Strategies 的調研顯示,Echo 使用最多的功能分別是音樂播放、控制燈光、鬧鐘;用戶至少嘗試過一次的功能中,排在前三則是鬧鐘(85%)、音樂播放(82%)、新聞播報(66%)。而一直作為宣傳重點的“叫車”服務,體驗比例僅為 6%。

Echo 僅此而已?那和其他智能音箱有什麼差別?

Echo發了快三年,為什麼中國還是沒一款智能的音箱?

當然有差別,並且很大。

音樂播放是 Echo 上留存率最高的應用,對智能音箱來說,它的存在猶如拍照之於手機,版權則是這一殺手鐗繞不開的門檻。

眾所周知,Prime 會員是亞馬遜的三大支柱之一,來自 CIRP 的數據顯示,在亞馬遜用戶中,有 52% 的人是 Prime 會員,人數在 6300 萬左右。

去年 10 月,亞馬遜又推出了 Music Unlimited,普通會員 120 美元/年,Prime 會員 7.99 美元/月或 79 美元/年;同時,14.99 美元/月的家庭計劃能支持六個人使用。

換句話說,亞馬遜既有大部分在線音樂播放權,又有一套強大的會員體系,兩者能形成閉環。

Echo 的角色便猶如 Kindle,這是亞馬遜最擅長的套路。正如去年 Echo 在感恩節期間賣斷貨,亞馬遜音樂服務的訂閱量便應聲上漲了 50%。

在中國,音樂版權則是另一場寡頭遊戲。

中國新音樂集團(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一家獨大,佔到了版權音樂的 90%。而阿里音樂集團雖然比例不高,但也擁有華研唱片(S.H.E)、相信音樂(五月天、梁靜茹)、滾石(李宗盛、周華健)這樣的頭部內容。

這兩家都沒有硬件基因不假,但指望他們為別人做嫁衣也是一種妄想。

這種狀況可以衍生出一條非常複雜的產業網,購物也是寡頭、打車也是寡頭、甚至叫個外賣都是寡頭,所以對硬件廠商來說,選擇的餘地其實很有限:要麼給錢,要麼出賣智能音箱的靈魂——語音交互。

從某種角度看,兩者是等價的,問題在於你是不是付得起那個價錢。

就像李志飛曾反問雷鋒網的那樣,“三年以後,如果別的智能音箱(硬件)都比出門問問做得好,那我可以不做硬件,但如果我們連語音交互都不做了,那公司存在的價值在什麼地方?”

這個問題可以問所有人,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感到糾結。

至於被智能音箱再次帶熱的物聯網,雲知聲 IOT 事業部總裁謝冠超則告訴雷鋒網,目前國內大的家電廠商還都在推自己的協議,他們有人基於 WiFi 來修改,有人基於進場協議來修改,這也是產業環境複雜的地方。“因為如果做一個封閉系統成功了,這個誘惑是無比大的。”至於能不能實現,他說,“不知道。”

Echo發了快三年,為什麼中國還是沒一款智能的音箱?

毫無疑問,智能音箱會是場曠日持久的競爭,所有在互聯網語境中出現過的公司,也都用自己的方式加入其中,沒人希望自己掉隊,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人的起點是不一樣的,有時候搶跑也沒用。

最後講個故事。

去年 Gair 大會的時候,小米聯合創始人黃江吉也到了現場,閒聊中,當雷鋒網記者對米聊被微信超越表示惋惜時,他突然拍著雷鋒網記者的肩膀說,“兄弟,米聊不是被微信彎道超車的,而是被實力碾壓過去的。”

這一點在小米內部有所共識。米聊發佈時雷軍就說過:“如果騰訊介入這個領域,那米聊成功的可能性就會被大大降低,介入得越早,我們成功的難度越大。據內部消息,騰訊給了我們三個月的時間。”

實際上,騰訊就給了雷軍一個月不到,而他絕不會想到,自己第二次忽視張小龍會讓他付出這麼慘重的代價。

值得一提的是,黃江吉還會參加今年的 Gair 大會,並以嘉賓身份出席以“聲學智能到智能助手”為主題的專場會議。屆時,我們或許就能知道,作為種子選手,小米將以什麼姿態進入智能音箱這一戰局。

智能音箱系列報道:

《亞馬遜的祕密部隊和差點成笑話的Amazon Echo》

《錢晨:為什麼“智能音箱”可能會被做臭?》

《靈隆科技魏強:“智能音箱”可能會消失》

《DuerOS+小魚在家,陸奇說要做一件科技巨頭都沒幹成的事》

《雲知聲謝冠超:智能音箱是個偽命題》

《李志飛:想在中國複製 Echo 的成功,肯定都不靠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