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間隔3~4小時才喂輔食是錯誤的做法'

"

​​Part 01

"

​​Part 01

每次間隔3~4小時才喂輔食是錯誤的做法

最近收到一位會員媽媽發過來的餵養安排,我把它發往育兒群后,立馬引起了一大片寶媽的轟動。

這是一個剛滿週歲的寶寶:

早上

7點左右起來,8點吃早餐(白粥或者玉米粥都加適量小米,配炒蛋或者蒸蛋),10點左右喝150毫升羊奶粉;

中午

12點半吃午餐(瘦肉粥、南瓜粥、玉米粥都有加適量小米,青菜,配菜有魚肉),下午14:30喝100毫升奶粉睡午覺;

下午/晚上

17:00左右起來,18:30吃晚餐,粥類或者煮湯麵等,晚上9點喝150毫升奶,9點半睡覺。


​​​Part 02

"

​​Part 01

每次間隔3~4小時才喂輔食是錯誤的做法

最近收到一位會員媽媽發過來的餵養安排,我把它發往育兒群后,立馬引起了一大片寶媽的轟動。

這是一個剛滿週歲的寶寶:

早上

7點左右起來,8點吃早餐(白粥或者玉米粥都加適量小米,配炒蛋或者蒸蛋),10點左右喝150毫升羊奶粉;

中午

12點半吃午餐(瘦肉粥、南瓜粥、玉米粥都有加適量小米,青菜,配菜有魚肉),下午14:30喝100毫升奶粉睡午覺;

下午/晚上

17:00左右起來,18:30吃晚餐,粥類或者煮湯麵等,晚上9點喝150毫升奶,9點半睡覺。


​​​Part 02

每次間隔3~4小時才喂輔食是錯誤的做法

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多寶媽們的轟動呢?

因為這位媽媽在餐次安排上非常合理,不管是輔食還是喝奶都很規律有序,還幫助孩子培養了良好的飲食習慣。

而這一點是很多媽媽都做不到的,甚至餵養上一塌糊塗,胃口小得可憐。

再就是感到和日常中接觸到的一些餵養知識存在理解上的衝突,如書裡教的、兒科醫生講的,都似乎不太一樣。

所以,很多媽媽都好奇了。


​​​Part 03


比如有的媽媽問:

每次餵養相隔才2~3個小時,孩子上一頓的食物能消化完嗎?三正餐三加餐會不會存在過度餵養?

這裡我們要知道,這個剛滿週歲寶寶的正餐與正餐之間的間隔是在4小時以上的,而加餐才是在兩正餐之間,間隔為2~3小時,加餐的食物種類也僅是奶類。

由於上午到中午的消化能力強,加餐間隔2小時;到了下午和傍晚的消化能力差,加餐間隔3小時。

剛出生的寶寶消化奶類只需要2~3小時,滿週歲後的消化功能更強了,時間還會大大縮短。

加上奶類裡70%左右都是水分,只有30%是營養成份,還是好消化的營養,不像輔食一樣需要多次消化的食物。

所以不存在餵養頻繁或難消化的可能。並且,在營養學裡,這樣的餐次安排才是最佳的餵養安排。

畢竟孩子的胃容量小,輔食一次吃得不多,只能通過加餐才能滿足全天的能量以及營養需求。


​​​Part 04

"

​​Part 01

每次間隔3~4小時才喂輔食是錯誤的做法

最近收到一位會員媽媽發過來的餵養安排,我把它發往育兒群后,立馬引起了一大片寶媽的轟動。

這是一個剛滿週歲的寶寶:

早上

7點左右起來,8點吃早餐(白粥或者玉米粥都加適量小米,配炒蛋或者蒸蛋),10點左右喝150毫升羊奶粉;

中午

12點半吃午餐(瘦肉粥、南瓜粥、玉米粥都有加適量小米,青菜,配菜有魚肉),下午14:30喝100毫升奶粉睡午覺;

下午/晚上

17:00左右起來,18:30吃晚餐,粥類或者煮湯麵等,晚上9點喝150毫升奶,9點半睡覺。


​​​Part 02

每次間隔3~4小時才喂輔食是錯誤的做法

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多寶媽們的轟動呢?

因為這位媽媽在餐次安排上非常合理,不管是輔食還是喝奶都很規律有序,還幫助孩子培養了良好的飲食習慣。

而這一點是很多媽媽都做不到的,甚至餵養上一塌糊塗,胃口小得可憐。

再就是感到和日常中接觸到的一些餵養知識存在理解上的衝突,如書裡教的、兒科醫生講的,都似乎不太一樣。

所以,很多媽媽都好奇了。


​​​Part 03


比如有的媽媽問:

每次餵養相隔才2~3個小時,孩子上一頓的食物能消化完嗎?三正餐三加餐會不會存在過度餵養?

這裡我們要知道,這個剛滿週歲寶寶的正餐與正餐之間的間隔是在4小時以上的,而加餐才是在兩正餐之間,間隔為2~3小時,加餐的食物種類也僅是奶類。

由於上午到中午的消化能力強,加餐間隔2小時;到了下午和傍晚的消化能力差,加餐間隔3小時。

剛出生的寶寶消化奶類只需要2~3小時,滿週歲後的消化功能更強了,時間還會大大縮短。

加上奶類裡70%左右都是水分,只有30%是營養成份,還是好消化的營養,不像輔食一樣需要多次消化的食物。

所以不存在餵養頻繁或難消化的可能。並且,在營養學裡,這樣的餐次安排才是最佳的餵養安排。

畢竟孩子的胃容量小,輔食一次吃得不多,只能通過加餐才能滿足全天的能量以及營養需求。


​​​Part 04

每次間隔3~4小時才喂輔食是錯誤的做法

比如有的媽媽問:

記得兒科醫生建議輔食吃7、8成飽就好了,而且每次相隔3~4小時再吃下一頓的。

由於胃容量的發育標準會因個體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異。

因此科學餵養的定義是,每次進食的時候最好不要超過胃容量的80%,這一點兒科醫生講得沒錯。

包括中醫上也有提到,若要小兒安,須有三分飢與寒。

至於每次間隔3~4小時再吃下一頓,這裡是指兩正餐間隔時間,但不包含加餐,這也是對的。

所以,幼兒園的孩子會有上下午加餐的安排。連三歲的孩子都需要加餐才能滿足全天營養需求,何況胃容量更小的滿週歲孩子。


​​​Part 05


比如有的媽媽問:

餐次安排因每個孩子而異,不是所有的小孩都能那麼吃,吃不下能硬塞啊!

這點講得非常對,對於脾胃功能正常或者說強大的孩子,可以給予正常的餐次安排;

至於脾胃功能差或者說是弱小的孩子,只能說通過減少加餐來保證正餐的攝入正常。

所以在幼兒園裡,有的孩子加餐吃完就吃不下正餐了,而有的孩子加餐吃完正餐繼續的。

這裡媽媽需要做的是什麼呢?得提升孩子的脾胃功能了。

而不是說,孩子胃口小、消化差、吃不了,我也沒辦法呀!然後就不再努力了,放任不管的。


​​​Part 06

"

​​Part 01

每次間隔3~4小時才喂輔食是錯誤的做法

最近收到一位會員媽媽發過來的餵養安排,我把它發往育兒群后,立馬引起了一大片寶媽的轟動。

這是一個剛滿週歲的寶寶:

早上

7點左右起來,8點吃早餐(白粥或者玉米粥都加適量小米,配炒蛋或者蒸蛋),10點左右喝150毫升羊奶粉;

中午

12點半吃午餐(瘦肉粥、南瓜粥、玉米粥都有加適量小米,青菜,配菜有魚肉),下午14:30喝100毫升奶粉睡午覺;

下午/晚上

17:00左右起來,18:30吃晚餐,粥類或者煮湯麵等,晚上9點喝150毫升奶,9點半睡覺。


​​​Part 02

每次間隔3~4小時才喂輔食是錯誤的做法

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多寶媽們的轟動呢?

因為這位媽媽在餐次安排上非常合理,不管是輔食還是喝奶都很規律有序,還幫助孩子培養了良好的飲食習慣。

而這一點是很多媽媽都做不到的,甚至餵養上一塌糊塗,胃口小得可憐。

再就是感到和日常中接觸到的一些餵養知識存在理解上的衝突,如書裡教的、兒科醫生講的,都似乎不太一樣。

所以,很多媽媽都好奇了。


​​​Part 03


比如有的媽媽問:

每次餵養相隔才2~3個小時,孩子上一頓的食物能消化完嗎?三正餐三加餐會不會存在過度餵養?

這裡我們要知道,這個剛滿週歲寶寶的正餐與正餐之間的間隔是在4小時以上的,而加餐才是在兩正餐之間,間隔為2~3小時,加餐的食物種類也僅是奶類。

由於上午到中午的消化能力強,加餐間隔2小時;到了下午和傍晚的消化能力差,加餐間隔3小時。

剛出生的寶寶消化奶類只需要2~3小時,滿週歲後的消化功能更強了,時間還會大大縮短。

加上奶類裡70%左右都是水分,只有30%是營養成份,還是好消化的營養,不像輔食一樣需要多次消化的食物。

所以不存在餵養頻繁或難消化的可能。並且,在營養學裡,這樣的餐次安排才是最佳的餵養安排。

畢竟孩子的胃容量小,輔食一次吃得不多,只能通過加餐才能滿足全天的能量以及營養需求。


​​​Part 04

每次間隔3~4小時才喂輔食是錯誤的做法

比如有的媽媽問:

記得兒科醫生建議輔食吃7、8成飽就好了,而且每次相隔3~4小時再吃下一頓的。

由於胃容量的發育標準會因個體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異。

因此科學餵養的定義是,每次進食的時候最好不要超過胃容量的80%,這一點兒科醫生講得沒錯。

包括中醫上也有提到,若要小兒安,須有三分飢與寒。

至於每次間隔3~4小時再吃下一頓,這裡是指兩正餐間隔時間,但不包含加餐,這也是對的。

所以,幼兒園的孩子會有上下午加餐的安排。連三歲的孩子都需要加餐才能滿足全天營養需求,何況胃容量更小的滿週歲孩子。


​​​Part 05


比如有的媽媽問:

餐次安排因每個孩子而異,不是所有的小孩都能那麼吃,吃不下能硬塞啊!

這點講得非常對,對於脾胃功能正常或者說強大的孩子,可以給予正常的餐次安排;

至於脾胃功能差或者說是弱小的孩子,只能說通過減少加餐來保證正餐的攝入正常。

所以在幼兒園裡,有的孩子加餐吃完就吃不下正餐了,而有的孩子加餐吃完正餐繼續的。

這裡媽媽需要做的是什麼呢?得提升孩子的脾胃功能了。

而不是說,孩子胃口小、消化差、吃不了,我也沒辦法呀!然後就不再努力了,放任不管的。


​​​Part 06

每次間隔3~4小時才喂輔食是錯誤的做法

比如有的媽媽問:

我就是這麼安排的,但還是很瘦,要不要減少一頓奶量,因為輔食吃得少。

這類孩子就屬於脾胃功能弱的孩子了,沒辦法,只能暫時減少加餐來保證正餐的攝入總量了。

等脾胃功能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後,消化能力增強了,食物排空速度快了,這種情況下加餐就不會影響正餐了。


​​​Part 07

"

​​Part 01

每次間隔3~4小時才喂輔食是錯誤的做法

最近收到一位會員媽媽發過來的餵養安排,我把它發往育兒群后,立馬引起了一大片寶媽的轟動。

這是一個剛滿週歲的寶寶:

早上

7點左右起來,8點吃早餐(白粥或者玉米粥都加適量小米,配炒蛋或者蒸蛋),10點左右喝150毫升羊奶粉;

中午

12點半吃午餐(瘦肉粥、南瓜粥、玉米粥都有加適量小米,青菜,配菜有魚肉),下午14:30喝100毫升奶粉睡午覺;

下午/晚上

17:00左右起來,18:30吃晚餐,粥類或者煮湯麵等,晚上9點喝150毫升奶,9點半睡覺。


​​​Part 02

每次間隔3~4小時才喂輔食是錯誤的做法

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多寶媽們的轟動呢?

因為這位媽媽在餐次安排上非常合理,不管是輔食還是喝奶都很規律有序,還幫助孩子培養了良好的飲食習慣。

而這一點是很多媽媽都做不到的,甚至餵養上一塌糊塗,胃口小得可憐。

再就是感到和日常中接觸到的一些餵養知識存在理解上的衝突,如書裡教的、兒科醫生講的,都似乎不太一樣。

所以,很多媽媽都好奇了。


​​​Part 03


比如有的媽媽問:

每次餵養相隔才2~3個小時,孩子上一頓的食物能消化完嗎?三正餐三加餐會不會存在過度餵養?

這裡我們要知道,這個剛滿週歲寶寶的正餐與正餐之間的間隔是在4小時以上的,而加餐才是在兩正餐之間,間隔為2~3小時,加餐的食物種類也僅是奶類。

由於上午到中午的消化能力強,加餐間隔2小時;到了下午和傍晚的消化能力差,加餐間隔3小時。

剛出生的寶寶消化奶類只需要2~3小時,滿週歲後的消化功能更強了,時間還會大大縮短。

加上奶類裡70%左右都是水分,只有30%是營養成份,還是好消化的營養,不像輔食一樣需要多次消化的食物。

所以不存在餵養頻繁或難消化的可能。並且,在營養學裡,這樣的餐次安排才是最佳的餵養安排。

畢竟孩子的胃容量小,輔食一次吃得不多,只能通過加餐才能滿足全天的能量以及營養需求。


​​​Part 04

每次間隔3~4小時才喂輔食是錯誤的做法

比如有的媽媽問:

記得兒科醫生建議輔食吃7、8成飽就好了,而且每次相隔3~4小時再吃下一頓的。

由於胃容量的發育標準會因個體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異。

因此科學餵養的定義是,每次進食的時候最好不要超過胃容量的80%,這一點兒科醫生講得沒錯。

包括中醫上也有提到,若要小兒安,須有三分飢與寒。

至於每次間隔3~4小時再吃下一頓,這裡是指兩正餐間隔時間,但不包含加餐,這也是對的。

所以,幼兒園的孩子會有上下午加餐的安排。連三歲的孩子都需要加餐才能滿足全天營養需求,何況胃容量更小的滿週歲孩子。


​​​Part 05


比如有的媽媽問:

餐次安排因每個孩子而異,不是所有的小孩都能那麼吃,吃不下能硬塞啊!

這點講得非常對,對於脾胃功能正常或者說強大的孩子,可以給予正常的餐次安排;

至於脾胃功能差或者說是弱小的孩子,只能說通過減少加餐來保證正餐的攝入正常。

所以在幼兒園裡,有的孩子加餐吃完就吃不下正餐了,而有的孩子加餐吃完正餐繼續的。

這裡媽媽需要做的是什麼呢?得提升孩子的脾胃功能了。

而不是說,孩子胃口小、消化差、吃不了,我也沒辦法呀!然後就不再努力了,放任不管的。


​​​Part 06

每次間隔3~4小時才喂輔食是錯誤的做法

比如有的媽媽問:

我就是這麼安排的,但還是很瘦,要不要減少一頓奶量,因為輔食吃得少。

這類孩子就屬於脾胃功能弱的孩子了,沒辦法,只能暫時減少加餐來保證正餐的攝入總量了。

等脾胃功能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後,消化能力增強了,食物排空速度快了,這種情況下加餐就不會影響正餐了。


​​​Part 07

每次間隔3~4小時才喂輔食是錯誤的做法

這也是為什麼這個滿週歲的孩子能一天吃三正餐三加餐的原因。

和脾胃功能正常的孩子對比,這樣的餐次安排是非常合理的;

只有和脾胃功能差的孩子對比,這樣的餐次安排才會顯得似乎不合理。

同樣是吃奶,人家孩子2個小時能消化完了,你家孩子4個小時都消化不了。

這裡就不能怪食物了,只有從根源上找到問題才能給予孩子健康的成長。

作者:小兒好養。來跟我學育兒,讓孩子愛吃飯,讓孩子少生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