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葉聖陶 葉至善 不完美媽媽 讀書 文章 天作教育自然作文總部 2019-04-22

對留級的兒子因材施教


葉聖陶的兒子葉至善在小學時成績不好,還留過三次級。後來,經過努力,葉至善考入一所以學風嚴格、學生成績優異而聞名的省立中學。

他在這所學校讀了一年,又因為有四門功課不及格要留級。剛進中學就留級,葉至善非常難過,面對那些不及格的成績單,他難過得哭了。

葉至善的母親很關心他的學習,她看到葉至善的成績單上分數那麼低,常常嘮叨個沒完,說孩子不爭氣,沒出息……

葉聖陶卻什麼也不說,他認為一門功課學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能否學以致用,以達到終生受益,這不是單憑考試成績能衡量出來的。

他知道兒子不願意死記硬背,特別是國文和英語,考試要默寫整段甚至整篇課文,考試不及格情有可原。

從和兒子的對話中,他感到兒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並不弱,知識面也不窄。因此,他並不責備孩子,只是說,不要哭,換個學校吧。於是他讓葉至善進了一所私立中學。

葉聖陶: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這所學校和省立中學完全不同,不用整天做習題和作業,有足夠的時間看課外書籍、唱歌、吹口琴。葉至善有了明顯的轉變,對學習感興趣了。

孩子的興趣廣了,葉聖陶很高興,鼓勵孩子說:“很好,以後還要多讀沒有字的書。這‘沒有字的書’就是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向社會和自然學習知識和技能。有用的知識不只是在課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書裡,還在社會生活中。

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


葉聖陶喜歡看書,各種內容的書都看。孩子們可以隨便到書架上拿書,只要自己願意就行。

他經常提出一些問題來問小至善,藉以鍛鍊他的表達能力。在父親的教育和影響下,葉至善這個在小學和中學留過四次級的孩子最後取得了成功。

教育並不是為了分數,最重要的是能培養孩子的能力。我們教育孩子,為了使孩子有學習的動力。

葉聖陶: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為他人著想的習慣


葉聖陶先生總是給子女們極大的自主權,可一旦涉及子女和他人之間關係的事,則一定要管。他反覆告誡兒女們,使他們懂得:我是生活在人們中間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

一次,他讓兒子遞給他一支筆,兒子隨手遞過去,不想把筆頭交在了父親手裡。他就對兒子說:“遞一樣東西給人家,要想著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你把筆頭遞過去,人家還要把它倒轉來,倘若沒有筆帽,還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剪一類物品更是這樣,決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對著人家。”

還有一次,冬天,兒子走出屋子沒把門帶上,他就在背後喊:“怕把尾巴夾著了嗎?”次數一多,不必再用這麼長的句子,父親只喊:“尾巴,尾巴!”就這樣,漸漸養成了兒子冷天進出隨手關門的習慣。另外,父親還告誡兒女開關房門要想到屋裡還有別人,不可以“砰”的一聲把門推開或帶上,要輕輕地開關。抗戰期間,葉老寫了一篇《兩種習慣養成不得》,文章分析了“不養成什麼習慣”和“養成妨害他人的習慣”的危害性,指出“誰要立足在今後的世界上,誰就得深切記住,不要養成妨害他人的習慣。”

葉聖陶: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淺談習慣的養成


作為一位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實踐家,葉聖陶先生非常強調在習慣養成中的身體力行。他認為,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躬行實踐,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他以常見的事例來說明這個道理。他在《習慣成自然》一文中寫道,“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個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個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個把書本打開,認認真真去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個把公民應做的一切認認真真去做”,這樣,我們所知的才能逐漸化為我們的習慣,成為相應的能力和素質。

“習慣成自然”就是能力什麼是“成自然”呢?葉聖陶先生認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費什麼心,彷彿本來就是那樣的意思”。他舉例說,“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這兩種能力的形成是因為我們從小就習慣了,'成自然'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如果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強強地做一做,就說明我們還不具有那種能力”。他進而指出,“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說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比如說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說李四表達能力不好,就是說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的習慣。因此,習慣養成得越多,那個人的能力就越強。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的習慣。”

葉聖陶: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我們在學校裡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

有兩種壞習慣不能養成葉聖陶認為,習慣不嫌其多,但有兩種習慣養成不得,除此之外,其他的習慣多多益善。這兩種習慣就是: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和妨害他人的習慣。

何謂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呢?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習慣的養成來說明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的害處。他說,“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臉漱口,每事要有頭有尾,這些都是一個人的起碼習慣。有了這些習慣,身體和精神就能保持起碼的健康,但這些習慣不是短時間內就形成的,要逐漸養成。在沒有養成的時候,多少需要一些強制功夫,自己得隨時警覺,直到習慣成自然,就成為終身受用的習慣。可是如果在先沒有強制與警覺,今天東、明天西,今兒這樣,明兒又那樣,就可能什麼習慣也養不成。久而久之,這就成為一種習慣,牢牢地在身上生了根。這就是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最要不得”。這種習慣與其他種種習慣衝突,一旦養成,其他種種習慣就很少有養成的希望了。

那什麼又是妨害他人的習慣呢?葉聖陶舉例予以了說明。他說,“走進一間屋子,砰的一聲把門推開,喉間一口痰上來了,撲的一聲吐在地上,這些好象是無關緊要的事。但這既影響他人學習和工作,又可能傳播病菌,一旦習以為常,就成為一種妨害他人的習慣。”

妨害他人的習慣是惡劣品質形成的重要根源。葉聖陶先生認為某些人的不良品質的形成,一個重要的病根在養成了妨害他人的習慣。他說,如果一個人不明瞭自己與他人的密切關係,不懂得愛護他人,一切習慣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就極有可能成為一個惡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