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唯有獨立思考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叔本華:唯有獨立思考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叔本華(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歲),德國著名哲學家

假如一個龐大的圖書館被弄得亂七八糟,其用途就不如一個小型然而井井有條的圖書館。同理,你可以積累豐富的知識;不過,你要記住,假若你對這些知識並不進行獨自的深思熟慮,這些豐富的知識給你的價值,就比少量的知識給你的價值要小得多。因為只有當你把每一真理都同其他真理比較後,你才會使你的知識有條不紊,你才可能真正佔有你的知識,把它變為你自身的力量。你能夠深思熟慮的僅僅是你所知道的東西,因而,你應當主動學習;反過來說,你所能知道的也僅僅是那些你深思熟慮的東西。

看來,你可以自覺地使自身投入讀書和學習中,然而,你實際上不可能使自己完全投入思考:思考需要精心培植,就像火苗需要風扇助力一樣。它需要對其本身的目的保持某種興趣。這種興趣,或是一種客觀的興趣,或是一種純屬主觀的興趣。後一種興趣只可能關注影響我們個人的東西;而前一種興趣只屬於那些就其本性便願意思考的人,即那些把思考看作與呼吸一樣自然的人,而這類人微乎其微。這就說明,為什麼大多數學者並不會思考。

大腦憑自身獨立思考所產生的效果,與那些通過讀書所產生的效果之間存在的差異,是非常非常之大的;所以,使人的心靈下決心思考與使人的另一部分心靈下決心讀書這種根源性的差異,乃在繼續擴大。這是由於,讀書是強行在人的頭腦中注入思想;這些思想在讀書的時候,與人們心靈的情緒和指向是背道而馳的。這就如印章在蠟塊上打下其印記一樣。心靈完全聽憑外在的強制,毫無興致地去思考這、思考那。相反,當獨立思考時,心靈任隨其自身的興致。此時,思想更多的是被它周遭直接環境所決定,或由聯想或其他東西來決定。而可見的周遭直接環境並不像在讀書時那樣,向心靈強行注入某種單一的思想;它們只向心靈提供思考的契機和素材,讓心靈按適應其本性和當下情緒的方式去思考。其結局是:大多數情形下,讀書都會使人的心靈失卻彈性,就像久壓的彈簧一樣。

所以,一個人若想在根本上決不具有一點個人的見解,那麼,最保險的方式,就是在你有空的時候立即拿起一本書。實際生活中這種情形的存在,正好說明,為何博學使大多數人變得迂腐和愚笨,還不如按他們的本性任其發展;而且,還使他們的寫作失卻所有生動活潑的感染力,他們正如普柏所說:持續地讀個不停,但自己的書卻從沒有人讀。

從根本上說,只有我們獨立自主的思考,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為,唯有它們才是我們反覆領悟的東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別人餐桌上的殘羹,就像陌生客人落下的衣衫。

讀書僅僅是獨立思考的一個代用品。它意味著讓他人引導你的思緒。於是,許多書的作用,不過是告訴人們使你鑄成大錯的方式有多少,使你誤入歧途的程度是如何的深,假如你真要聽它們的引導的話。——所以,只有當你自身的才志枯竭時你才應去讀書;當然,才志枯竭即便在仁人智士那裡也是經常發生的事。時常或有這樣的情形發生,一個你憑獨立思考緩慢和苦苦思索都不得其解的真理或洞見,會在某一天被你在一本已經寫成的書上輕易地發現。但是,假若你是經由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這一點的,那麼,在更多的時候會更有價值。因為,只有在此時,它才會作為一個內在部分和活生生的成員進入你思想的體系中,與你的思想結成完美和牢固的和諧,與它的其他推論和結論協調一致,帶著你整個思維方式的色彩、印記,並在你所需要的時候隨叫隨到。因而,可以說,它已經堅固和永遠定居在你的心靈中。歌德詩歌中,對此有完美的運用,甚至作出完美的解釋:那些你從父輩繼承而來的東西,你必須首先通過自己去贏得它,如果你想真正佔有它的話。

一種純粹靠讀書學來的真理,與我們的關係,就像假肢、假牙、蠟鼻子或人工植皮。而由獨立思考獲得的真理就如我們天生的四肢:只有它們才屬於我們。這就說明,為什麼一個思想家和一個學者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那些終其一生於讀書和靠書本獲得智慧的人,就像那些憑旅行指南瞭解一個國度的人一樣。他們可以對大量事物都採擷到一些信息,但在根本上,他們並不具有對該國度究竟如何的聯貫、清晰、全面的知識。相反,那些畢其一生於思考的人就像那些親自訪問過該國度的人,唯有他們才真正的熟悉這個國度,具有關於它的聯貫知識,而且才真正在這個國度中流連忘返。

獨立思考的人與日常那種書本哲學家之間的關係,就像目擊者和史學家之間的關係一樣。前者所吐露的是他自身的直接經驗。這就說明,為什麼獨立思考的人之間,其觀點在根本上都是一致的,他們的差異僅僅是出自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因為他們所表達的只是他們客觀上領悟的東西,相反,書本哲學家們,所報告的或是這個人所說的東西,或是那個人所思考的東西,或是另外一個人又反對的東西,等等。所以,他要比較、掂量、批評這些陳述,進而找到問題的真理所在。由此看來,他實際上酷似具有批評眼力的史學家。

純粹經驗與思考的關係,就像進食與消化的關係一樣。當經驗誇口說,唯有通過它的發現人類知識才會發展時,就像口腔誇口說只有它維護著身體的活力。

總之,只有那些從一開始就是由你內心指導而進行的思考,才具有價值。思想家,可以被分成以下兩種情形:那些由其自己內心的指導而進行思考的思想家,和那些受他人指導而進行思考的思想家。前者是真正的為其自身的思想家,他們是真正的哲學家。他們內心之中本身就充滿了熱情。他們生存的快樂和幸福全在思考活動之中。後者是雄辯家,他們把自己表現為思想家,進而從他們企求自他人那裡得來的東西中去尋找幸福。這就是他們渴望的東西。一個人,究竟屬於哪一種類型的思想家,可以從他整個的風格和氣質中很快地看出來。李希騰堡是前一類型之典型,而赫爾德則是後一類型之代表。

精神產品要受到讚揚,其命運往往不幸。它必須要等待那些本身只能寫點低劣作品的人,來吹捧它高尚。一般說來,它必須從人類的判斷力手中,接過自己的皇冠;就像宮人無生殖能力一樣,這種判斷力,對大多數人來說,也的確是微乎其微。他們並不懂得如何識別真假良莠,如何辨認真金黃銅。他們感受不到平庸和超凡脫俗之間的巨大差異。沒有人獨持己見,大家都是人云亦云,這是超凡脫俗之人難以發現的口實:這也是平庸之輩盡力讓不尋常之人脫穎冒尖的伎倆。其結果,就造成了一句古老詩歌聽說的那種退化現象:大地上,哪有偉人的宿命?他們不再生存,人們不欣賞他們。

一旦有真誠和優異的大作問世,它首先面臨的是,它的前進道路上,充斥了不少低劣的作品,而且這些作品還被人們看作是傑作。它費盡口舌拼命為自己爭得一席地位,並參與到時髦的潮流中去。不需多久,它很快就被人世間湧現出的那些矯揉造作、頭腦簡單、粗俗不堪的模仿者所淹沒,這樣,它就可以悄悄順利地進入到天才的殿堂之中。由於看不出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原作者嚴肅地認為這些模仿者同他一樣都是偉大的作家。正是出於這個原因,伊阿特遂用這樣的詩句引出了他著名的二十八個文學寓言:在任何時候,那些庸俗的大眾,總是良莠不分、黑白顛倒。

莎士比亞一去世,他的戲劇就讓位於本·瓊生、馬辛傑、鮑蒙特以及弗萊徹,而且,一百多年來都一直拜倒在這些人的門下。

"叔本華:唯有獨立思考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叔本華(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歲),德國著名哲學家

假如一個龐大的圖書館被弄得亂七八糟,其用途就不如一個小型然而井井有條的圖書館。同理,你可以積累豐富的知識;不過,你要記住,假若你對這些知識並不進行獨自的深思熟慮,這些豐富的知識給你的價值,就比少量的知識給你的價值要小得多。因為只有當你把每一真理都同其他真理比較後,你才會使你的知識有條不紊,你才可能真正佔有你的知識,把它變為你自身的力量。你能夠深思熟慮的僅僅是你所知道的東西,因而,你應當主動學習;反過來說,你所能知道的也僅僅是那些你深思熟慮的東西。

看來,你可以自覺地使自身投入讀書和學習中,然而,你實際上不可能使自己完全投入思考:思考需要精心培植,就像火苗需要風扇助力一樣。它需要對其本身的目的保持某種興趣。這種興趣,或是一種客觀的興趣,或是一種純屬主觀的興趣。後一種興趣只可能關注影響我們個人的東西;而前一種興趣只屬於那些就其本性便願意思考的人,即那些把思考看作與呼吸一樣自然的人,而這類人微乎其微。這就說明,為什麼大多數學者並不會思考。

大腦憑自身獨立思考所產生的效果,與那些通過讀書所產生的效果之間存在的差異,是非常非常之大的;所以,使人的心靈下決心思考與使人的另一部分心靈下決心讀書這種根源性的差異,乃在繼續擴大。這是由於,讀書是強行在人的頭腦中注入思想;這些思想在讀書的時候,與人們心靈的情緒和指向是背道而馳的。這就如印章在蠟塊上打下其印記一樣。心靈完全聽憑外在的強制,毫無興致地去思考這、思考那。相反,當獨立思考時,心靈任隨其自身的興致。此時,思想更多的是被它周遭直接環境所決定,或由聯想或其他東西來決定。而可見的周遭直接環境並不像在讀書時那樣,向心靈強行注入某種單一的思想;它們只向心靈提供思考的契機和素材,讓心靈按適應其本性和當下情緒的方式去思考。其結局是:大多數情形下,讀書都會使人的心靈失卻彈性,就像久壓的彈簧一樣。

所以,一個人若想在根本上決不具有一點個人的見解,那麼,最保險的方式,就是在你有空的時候立即拿起一本書。實際生活中這種情形的存在,正好說明,為何博學使大多數人變得迂腐和愚笨,還不如按他們的本性任其發展;而且,還使他們的寫作失卻所有生動活潑的感染力,他們正如普柏所說:持續地讀個不停,但自己的書卻從沒有人讀。

從根本上說,只有我們獨立自主的思考,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為,唯有它們才是我們反覆領悟的東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別人餐桌上的殘羹,就像陌生客人落下的衣衫。

讀書僅僅是獨立思考的一個代用品。它意味著讓他人引導你的思緒。於是,許多書的作用,不過是告訴人們使你鑄成大錯的方式有多少,使你誤入歧途的程度是如何的深,假如你真要聽它們的引導的話。——所以,只有當你自身的才志枯竭時你才應去讀書;當然,才志枯竭即便在仁人智士那裡也是經常發生的事。時常或有這樣的情形發生,一個你憑獨立思考緩慢和苦苦思索都不得其解的真理或洞見,會在某一天被你在一本已經寫成的書上輕易地發現。但是,假若你是經由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這一點的,那麼,在更多的時候會更有價值。因為,只有在此時,它才會作為一個內在部分和活生生的成員進入你思想的體系中,與你的思想結成完美和牢固的和諧,與它的其他推論和結論協調一致,帶著你整個思維方式的色彩、印記,並在你所需要的時候隨叫隨到。因而,可以說,它已經堅固和永遠定居在你的心靈中。歌德詩歌中,對此有完美的運用,甚至作出完美的解釋:那些你從父輩繼承而來的東西,你必須首先通過自己去贏得它,如果你想真正佔有它的話。

一種純粹靠讀書學來的真理,與我們的關係,就像假肢、假牙、蠟鼻子或人工植皮。而由獨立思考獲得的真理就如我們天生的四肢:只有它們才屬於我們。這就說明,為什麼一個思想家和一個學者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那些終其一生於讀書和靠書本獲得智慧的人,就像那些憑旅行指南瞭解一個國度的人一樣。他們可以對大量事物都採擷到一些信息,但在根本上,他們並不具有對該國度究竟如何的聯貫、清晰、全面的知識。相反,那些畢其一生於思考的人就像那些親自訪問過該國度的人,唯有他們才真正的熟悉這個國度,具有關於它的聯貫知識,而且才真正在這個國度中流連忘返。

獨立思考的人與日常那種書本哲學家之間的關係,就像目擊者和史學家之間的關係一樣。前者所吐露的是他自身的直接經驗。這就說明,為什麼獨立思考的人之間,其觀點在根本上都是一致的,他們的差異僅僅是出自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因為他們所表達的只是他們客觀上領悟的東西,相反,書本哲學家們,所報告的或是這個人所說的東西,或是那個人所思考的東西,或是另外一個人又反對的東西,等等。所以,他要比較、掂量、批評這些陳述,進而找到問題的真理所在。由此看來,他實際上酷似具有批評眼力的史學家。

純粹經驗與思考的關係,就像進食與消化的關係一樣。當經驗誇口說,唯有通過它的發現人類知識才會發展時,就像口腔誇口說只有它維護著身體的活力。

總之,只有那些從一開始就是由你內心指導而進行的思考,才具有價值。思想家,可以被分成以下兩種情形:那些由其自己內心的指導而進行思考的思想家,和那些受他人指導而進行思考的思想家。前者是真正的為其自身的思想家,他們是真正的哲學家。他們內心之中本身就充滿了熱情。他們生存的快樂和幸福全在思考活動之中。後者是雄辯家,他們把自己表現為思想家,進而從他們企求自他人那裡得來的東西中去尋找幸福。這就是他們渴望的東西。一個人,究竟屬於哪一種類型的思想家,可以從他整個的風格和氣質中很快地看出來。李希騰堡是前一類型之典型,而赫爾德則是後一類型之代表。

精神產品要受到讚揚,其命運往往不幸。它必須要等待那些本身只能寫點低劣作品的人,來吹捧它高尚。一般說來,它必須從人類的判斷力手中,接過自己的皇冠;就像宮人無生殖能力一樣,這種判斷力,對大多數人來說,也的確是微乎其微。他們並不懂得如何識別真假良莠,如何辨認真金黃銅。他們感受不到平庸和超凡脫俗之間的巨大差異。沒有人獨持己見,大家都是人云亦云,這是超凡脫俗之人難以發現的口實:這也是平庸之輩盡力讓不尋常之人脫穎冒尖的伎倆。其結果,就造成了一句古老詩歌聽說的那種退化現象:大地上,哪有偉人的宿命?他們不再生存,人們不欣賞他們。

一旦有真誠和優異的大作問世,它首先面臨的是,它的前進道路上,充斥了不少低劣的作品,而且這些作品還被人們看作是傑作。它費盡口舌拼命為自己爭得一席地位,並參與到時髦的潮流中去。不需多久,它很快就被人世間湧現出的那些矯揉造作、頭腦簡單、粗俗不堪的模仿者所淹沒,這樣,它就可以悄悄順利地進入到天才的殿堂之中。由於看不出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原作者嚴肅地認為這些模仿者同他一樣都是偉大的作家。正是出於這個原因,伊阿特遂用這樣的詩句引出了他著名的二十八個文學寓言:在任何時候,那些庸俗的大眾,總是良莠不分、黑白顛倒。

莎士比亞一去世,他的戲劇就讓位於本·瓊生、馬辛傑、鮑蒙特以及弗萊徹,而且,一百多年來都一直拜倒在這些人的門下。

叔本華:唯有獨立思考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莎士比亞(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

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

同樣,康德一絲不苟的哲學思考,卻被費希特這個騙子,謝林這個變色龍,雅各比那唬人和虛假的胡說,以及最後發展到黑格爾這個純粹無賴等人所取代。黑格爾還被人們抬高到一個比康德高得多的地位。即便在那些大多數人都熟悉的領域,我們也發現,瓦爾特·司各特先生這個無與倫比的大師,被那些一錢不值的模仿者很快就踢在一邊了。這就在於,任何地方的公眾都不能感受出那些優異的東西,因而,要感受那些在詩歌、藝術和哲學領域的成就,其人數就微乎其微了。而這些領域的著述,才值得我們特地注意。所以賀拉斯說:上帝、人類、甚至大街上的廣告牌,都不允許詩人成為一個平庸之輩。

"叔本華:唯有獨立思考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叔本華(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歲),德國著名哲學家

假如一個龐大的圖書館被弄得亂七八糟,其用途就不如一個小型然而井井有條的圖書館。同理,你可以積累豐富的知識;不過,你要記住,假若你對這些知識並不進行獨自的深思熟慮,這些豐富的知識給你的價值,就比少量的知識給你的價值要小得多。因為只有當你把每一真理都同其他真理比較後,你才會使你的知識有條不紊,你才可能真正佔有你的知識,把它變為你自身的力量。你能夠深思熟慮的僅僅是你所知道的東西,因而,你應當主動學習;反過來說,你所能知道的也僅僅是那些你深思熟慮的東西。

看來,你可以自覺地使自身投入讀書和學習中,然而,你實際上不可能使自己完全投入思考:思考需要精心培植,就像火苗需要風扇助力一樣。它需要對其本身的目的保持某種興趣。這種興趣,或是一種客觀的興趣,或是一種純屬主觀的興趣。後一種興趣只可能關注影響我們個人的東西;而前一種興趣只屬於那些就其本性便願意思考的人,即那些把思考看作與呼吸一樣自然的人,而這類人微乎其微。這就說明,為什麼大多數學者並不會思考。

大腦憑自身獨立思考所產生的效果,與那些通過讀書所產生的效果之間存在的差異,是非常非常之大的;所以,使人的心靈下決心思考與使人的另一部分心靈下決心讀書這種根源性的差異,乃在繼續擴大。這是由於,讀書是強行在人的頭腦中注入思想;這些思想在讀書的時候,與人們心靈的情緒和指向是背道而馳的。這就如印章在蠟塊上打下其印記一樣。心靈完全聽憑外在的強制,毫無興致地去思考這、思考那。相反,當獨立思考時,心靈任隨其自身的興致。此時,思想更多的是被它周遭直接環境所決定,或由聯想或其他東西來決定。而可見的周遭直接環境並不像在讀書時那樣,向心靈強行注入某種單一的思想;它們只向心靈提供思考的契機和素材,讓心靈按適應其本性和當下情緒的方式去思考。其結局是:大多數情形下,讀書都會使人的心靈失卻彈性,就像久壓的彈簧一樣。

所以,一個人若想在根本上決不具有一點個人的見解,那麼,最保險的方式,就是在你有空的時候立即拿起一本書。實際生活中這種情形的存在,正好說明,為何博學使大多數人變得迂腐和愚笨,還不如按他們的本性任其發展;而且,還使他們的寫作失卻所有生動活潑的感染力,他們正如普柏所說:持續地讀個不停,但自己的書卻從沒有人讀。

從根本上說,只有我們獨立自主的思考,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為,唯有它們才是我們反覆領悟的東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別人餐桌上的殘羹,就像陌生客人落下的衣衫。

讀書僅僅是獨立思考的一個代用品。它意味著讓他人引導你的思緒。於是,許多書的作用,不過是告訴人們使你鑄成大錯的方式有多少,使你誤入歧途的程度是如何的深,假如你真要聽它們的引導的話。——所以,只有當你自身的才志枯竭時你才應去讀書;當然,才志枯竭即便在仁人智士那裡也是經常發生的事。時常或有這樣的情形發生,一個你憑獨立思考緩慢和苦苦思索都不得其解的真理或洞見,會在某一天被你在一本已經寫成的書上輕易地發現。但是,假若你是經由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這一點的,那麼,在更多的時候會更有價值。因為,只有在此時,它才會作為一個內在部分和活生生的成員進入你思想的體系中,與你的思想結成完美和牢固的和諧,與它的其他推論和結論協調一致,帶著你整個思維方式的色彩、印記,並在你所需要的時候隨叫隨到。因而,可以說,它已經堅固和永遠定居在你的心靈中。歌德詩歌中,對此有完美的運用,甚至作出完美的解釋:那些你從父輩繼承而來的東西,你必須首先通過自己去贏得它,如果你想真正佔有它的話。

一種純粹靠讀書學來的真理,與我們的關係,就像假肢、假牙、蠟鼻子或人工植皮。而由獨立思考獲得的真理就如我們天生的四肢:只有它們才屬於我們。這就說明,為什麼一個思想家和一個學者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那些終其一生於讀書和靠書本獲得智慧的人,就像那些憑旅行指南瞭解一個國度的人一樣。他們可以對大量事物都採擷到一些信息,但在根本上,他們並不具有對該國度究竟如何的聯貫、清晰、全面的知識。相反,那些畢其一生於思考的人就像那些親自訪問過該國度的人,唯有他們才真正的熟悉這個國度,具有關於它的聯貫知識,而且才真正在這個國度中流連忘返。

獨立思考的人與日常那種書本哲學家之間的關係,就像目擊者和史學家之間的關係一樣。前者所吐露的是他自身的直接經驗。這就說明,為什麼獨立思考的人之間,其觀點在根本上都是一致的,他們的差異僅僅是出自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因為他們所表達的只是他們客觀上領悟的東西,相反,書本哲學家們,所報告的或是這個人所說的東西,或是那個人所思考的東西,或是另外一個人又反對的東西,等等。所以,他要比較、掂量、批評這些陳述,進而找到問題的真理所在。由此看來,他實際上酷似具有批評眼力的史學家。

純粹經驗與思考的關係,就像進食與消化的關係一樣。當經驗誇口說,唯有通過它的發現人類知識才會發展時,就像口腔誇口說只有它維護著身體的活力。

總之,只有那些從一開始就是由你內心指導而進行的思考,才具有價值。思想家,可以被分成以下兩種情形:那些由其自己內心的指導而進行思考的思想家,和那些受他人指導而進行思考的思想家。前者是真正的為其自身的思想家,他們是真正的哲學家。他們內心之中本身就充滿了熱情。他們生存的快樂和幸福全在思考活動之中。後者是雄辯家,他們把自己表現為思想家,進而從他們企求自他人那裡得來的東西中去尋找幸福。這就是他們渴望的東西。一個人,究竟屬於哪一種類型的思想家,可以從他整個的風格和氣質中很快地看出來。李希騰堡是前一類型之典型,而赫爾德則是後一類型之代表。

精神產品要受到讚揚,其命運往往不幸。它必須要等待那些本身只能寫點低劣作品的人,來吹捧它高尚。一般說來,它必須從人類的判斷力手中,接過自己的皇冠;就像宮人無生殖能力一樣,這種判斷力,對大多數人來說,也的確是微乎其微。他們並不懂得如何識別真假良莠,如何辨認真金黃銅。他們感受不到平庸和超凡脫俗之間的巨大差異。沒有人獨持己見,大家都是人云亦云,這是超凡脫俗之人難以發現的口實:這也是平庸之輩盡力讓不尋常之人脫穎冒尖的伎倆。其結果,就造成了一句古老詩歌聽說的那種退化現象:大地上,哪有偉人的宿命?他們不再生存,人們不欣賞他們。

一旦有真誠和優異的大作問世,它首先面臨的是,它的前進道路上,充斥了不少低劣的作品,而且這些作品還被人們看作是傑作。它費盡口舌拼命為自己爭得一席地位,並參與到時髦的潮流中去。不需多久,它很快就被人世間湧現出的那些矯揉造作、頭腦簡單、粗俗不堪的模仿者所淹沒,這樣,它就可以悄悄順利地進入到天才的殿堂之中。由於看不出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原作者嚴肅地認為這些模仿者同他一樣都是偉大的作家。正是出於這個原因,伊阿特遂用這樣的詩句引出了他著名的二十八個文學寓言:在任何時候,那些庸俗的大眾,總是良莠不分、黑白顛倒。

莎士比亞一去世,他的戲劇就讓位於本·瓊生、馬辛傑、鮑蒙特以及弗萊徹,而且,一百多年來都一直拜倒在這些人的門下。

叔本華:唯有獨立思考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莎士比亞(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

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

同樣,康德一絲不苟的哲學思考,卻被費希特這個騙子,謝林這個變色龍,雅各比那唬人和虛假的胡說,以及最後發展到黑格爾這個純粹無賴等人所取代。黑格爾還被人們抬高到一個比康德高得多的地位。即便在那些大多數人都熟悉的領域,我們也發現,瓦爾特·司各特先生這個無與倫比的大師,被那些一錢不值的模仿者很快就踢在一邊了。這就在於,任何地方的公眾都不能感受出那些優異的東西,因而,要感受那些在詩歌、藝術和哲學領域的成就,其人數就微乎其微了。而這些領域的著述,才值得我們特地注意。所以賀拉斯說:上帝、人類、甚至大街上的廣告牌,都不允許詩人成為一個平庸之輩。

叔本華:唯有獨立思考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賀拉斯(前65—前8)

古羅馬黃金時代三大詩人之一,古羅馬最重要的文藝理論家

那些缺乏正確判斷的可悲情形,充分表現在科學領域,表現在那些錯誤的和被人拒斥的理論的苟延殘喘中。一旦這些理論被人們接受後,它便會阻扼真理達五十年或數百年之久,就像石頭築起的堤壩對海浪的制止一樣。哥白尼甚至在時光流逝了近百年後,還沒有取托勒密而代之;培根、笛卡爾、洛克,在開闢自己的道路時,花了極為緩慢和漫長的時間。牛頓也復如是。人們可以看一看萊布尼茨在與克拉克爭論時,是怎樣對牛頓的引力體系報以仇視與輕蔑。雖然牛頓在他的《原理》一書出版後還活了四十年,但其理論卻是在他臨死時才受到一部分人的青睞,而這只是在英格蘭;在英國之外的地方,照伏爾泰對其理論的描述看,其追隨者不過二十人。正是由於伏爾泰的這篇描述的緣由,牛頓的理論才在他死了二十年後在法國得到人們的承認。當時,法國人正堅定、頑強以及充滿愛國情懷地沉醉於笛卡爾的旋流中。而就在四十年前,法國的學校對笛卡爾哲學卻是完全禁止的。不過,達熱蘇司法官仍不給伏爾泰以闡述牛頓學說的出版權。相反,牛頓提出的荒誕不經的光學理論,在歌德光學理論問世了四十年後,仍在這個研究領域居於至高無上的霸主地位。雖然休謨筆耕甚早而且完全以通俗的筆調寫作,然而,他在五十歲之前,卻無人注意或被人忽視。康德畢生都在寫作和教學,然而,他在六十歲後方有聲名。藝術家和詩人的園地,多少比思想家的寬廣一點,因為他們的讀者群要多至百倍。不過,在莫扎特、貝多芬有生之年,公眾又是怎樣對待他們的呢?人們是怎樣對待但丁,是怎樣對待莎士比亞的呢?如果莎翁的同時代人多少看重他的一點價值,那麼,在那樣一個繪畫業空前繁榮的時代,至少會給我們留下一幅描繪他的傑出和可信賴的畫像!而現在,只留下一些非常使人懷疑其真實性的畫像,以及一幅十分拙劣的銅版雕刻,還有在他墓臺上的那幅最糟糕的半身像。這樣缺乏判斷的可悲情形,還在於這樣的事實:每一世代,早先時代的優秀作品無疑都受到讚揚,而其本身時代的東西都無人賞識。本應傾注在這些作品上的力量,卻花費在那些低劣的粗製濫造之物上。於是,當貨真價實的東西在它本身的時代出現後,人們認可它是非常遲緩的。

來源:叔本華,《意欲與人生之間的痛苦 叔本華隨筆和箴言集》,李小兵譯,

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社,1997年,第48-58頁。


"叔本華:唯有獨立思考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叔本華(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歲),德國著名哲學家

假如一個龐大的圖書館被弄得亂七八糟,其用途就不如一個小型然而井井有條的圖書館。同理,你可以積累豐富的知識;不過,你要記住,假若你對這些知識並不進行獨自的深思熟慮,這些豐富的知識給你的價值,就比少量的知識給你的價值要小得多。因為只有當你把每一真理都同其他真理比較後,你才會使你的知識有條不紊,你才可能真正佔有你的知識,把它變為你自身的力量。你能夠深思熟慮的僅僅是你所知道的東西,因而,你應當主動學習;反過來說,你所能知道的也僅僅是那些你深思熟慮的東西。

看來,你可以自覺地使自身投入讀書和學習中,然而,你實際上不可能使自己完全投入思考:思考需要精心培植,就像火苗需要風扇助力一樣。它需要對其本身的目的保持某種興趣。這種興趣,或是一種客觀的興趣,或是一種純屬主觀的興趣。後一種興趣只可能關注影響我們個人的東西;而前一種興趣只屬於那些就其本性便願意思考的人,即那些把思考看作與呼吸一樣自然的人,而這類人微乎其微。這就說明,為什麼大多數學者並不會思考。

大腦憑自身獨立思考所產生的效果,與那些通過讀書所產生的效果之間存在的差異,是非常非常之大的;所以,使人的心靈下決心思考與使人的另一部分心靈下決心讀書這種根源性的差異,乃在繼續擴大。這是由於,讀書是強行在人的頭腦中注入思想;這些思想在讀書的時候,與人們心靈的情緒和指向是背道而馳的。這就如印章在蠟塊上打下其印記一樣。心靈完全聽憑外在的強制,毫無興致地去思考這、思考那。相反,當獨立思考時,心靈任隨其自身的興致。此時,思想更多的是被它周遭直接環境所決定,或由聯想或其他東西來決定。而可見的周遭直接環境並不像在讀書時那樣,向心靈強行注入某種單一的思想;它們只向心靈提供思考的契機和素材,讓心靈按適應其本性和當下情緒的方式去思考。其結局是:大多數情形下,讀書都會使人的心靈失卻彈性,就像久壓的彈簧一樣。

所以,一個人若想在根本上決不具有一點個人的見解,那麼,最保險的方式,就是在你有空的時候立即拿起一本書。實際生活中這種情形的存在,正好說明,為何博學使大多數人變得迂腐和愚笨,還不如按他們的本性任其發展;而且,還使他們的寫作失卻所有生動活潑的感染力,他們正如普柏所說:持續地讀個不停,但自己的書卻從沒有人讀。

從根本上說,只有我們獨立自主的思考,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為,唯有它們才是我們反覆領悟的東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別人餐桌上的殘羹,就像陌生客人落下的衣衫。

讀書僅僅是獨立思考的一個代用品。它意味著讓他人引導你的思緒。於是,許多書的作用,不過是告訴人們使你鑄成大錯的方式有多少,使你誤入歧途的程度是如何的深,假如你真要聽它們的引導的話。——所以,只有當你自身的才志枯竭時你才應去讀書;當然,才志枯竭即便在仁人智士那裡也是經常發生的事。時常或有這樣的情形發生,一個你憑獨立思考緩慢和苦苦思索都不得其解的真理或洞見,會在某一天被你在一本已經寫成的書上輕易地發現。但是,假若你是經由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這一點的,那麼,在更多的時候會更有價值。因為,只有在此時,它才會作為一個內在部分和活生生的成員進入你思想的體系中,與你的思想結成完美和牢固的和諧,與它的其他推論和結論協調一致,帶著你整個思維方式的色彩、印記,並在你所需要的時候隨叫隨到。因而,可以說,它已經堅固和永遠定居在你的心靈中。歌德詩歌中,對此有完美的運用,甚至作出完美的解釋:那些你從父輩繼承而來的東西,你必須首先通過自己去贏得它,如果你想真正佔有它的話。

一種純粹靠讀書學來的真理,與我們的關係,就像假肢、假牙、蠟鼻子或人工植皮。而由獨立思考獲得的真理就如我們天生的四肢:只有它們才屬於我們。這就說明,為什麼一個思想家和一個學者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那些終其一生於讀書和靠書本獲得智慧的人,就像那些憑旅行指南瞭解一個國度的人一樣。他們可以對大量事物都採擷到一些信息,但在根本上,他們並不具有對該國度究竟如何的聯貫、清晰、全面的知識。相反,那些畢其一生於思考的人就像那些親自訪問過該國度的人,唯有他們才真正的熟悉這個國度,具有關於它的聯貫知識,而且才真正在這個國度中流連忘返。

獨立思考的人與日常那種書本哲學家之間的關係,就像目擊者和史學家之間的關係一樣。前者所吐露的是他自身的直接經驗。這就說明,為什麼獨立思考的人之間,其觀點在根本上都是一致的,他們的差異僅僅是出自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因為他們所表達的只是他們客觀上領悟的東西,相反,書本哲學家們,所報告的或是這個人所說的東西,或是那個人所思考的東西,或是另外一個人又反對的東西,等等。所以,他要比較、掂量、批評這些陳述,進而找到問題的真理所在。由此看來,他實際上酷似具有批評眼力的史學家。

純粹經驗與思考的關係,就像進食與消化的關係一樣。當經驗誇口說,唯有通過它的發現人類知識才會發展時,就像口腔誇口說只有它維護著身體的活力。

總之,只有那些從一開始就是由你內心指導而進行的思考,才具有價值。思想家,可以被分成以下兩種情形:那些由其自己內心的指導而進行思考的思想家,和那些受他人指導而進行思考的思想家。前者是真正的為其自身的思想家,他們是真正的哲學家。他們內心之中本身就充滿了熱情。他們生存的快樂和幸福全在思考活動之中。後者是雄辯家,他們把自己表現為思想家,進而從他們企求自他人那裡得來的東西中去尋找幸福。這就是他們渴望的東西。一個人,究竟屬於哪一種類型的思想家,可以從他整個的風格和氣質中很快地看出來。李希騰堡是前一類型之典型,而赫爾德則是後一類型之代表。

精神產品要受到讚揚,其命運往往不幸。它必須要等待那些本身只能寫點低劣作品的人,來吹捧它高尚。一般說來,它必須從人類的判斷力手中,接過自己的皇冠;就像宮人無生殖能力一樣,這種判斷力,對大多數人來說,也的確是微乎其微。他們並不懂得如何識別真假良莠,如何辨認真金黃銅。他們感受不到平庸和超凡脫俗之間的巨大差異。沒有人獨持己見,大家都是人云亦云,這是超凡脫俗之人難以發現的口實:這也是平庸之輩盡力讓不尋常之人脫穎冒尖的伎倆。其結果,就造成了一句古老詩歌聽說的那種退化現象:大地上,哪有偉人的宿命?他們不再生存,人們不欣賞他們。

一旦有真誠和優異的大作問世,它首先面臨的是,它的前進道路上,充斥了不少低劣的作品,而且這些作品還被人們看作是傑作。它費盡口舌拼命為自己爭得一席地位,並參與到時髦的潮流中去。不需多久,它很快就被人世間湧現出的那些矯揉造作、頭腦簡單、粗俗不堪的模仿者所淹沒,這樣,它就可以悄悄順利地進入到天才的殿堂之中。由於看不出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原作者嚴肅地認為這些模仿者同他一樣都是偉大的作家。正是出於這個原因,伊阿特遂用這樣的詩句引出了他著名的二十八個文學寓言:在任何時候,那些庸俗的大眾,總是良莠不分、黑白顛倒。

莎士比亞一去世,他的戲劇就讓位於本·瓊生、馬辛傑、鮑蒙特以及弗萊徹,而且,一百多年來都一直拜倒在這些人的門下。

叔本華:唯有獨立思考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莎士比亞(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

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

同樣,康德一絲不苟的哲學思考,卻被費希特這個騙子,謝林這個變色龍,雅各比那唬人和虛假的胡說,以及最後發展到黑格爾這個純粹無賴等人所取代。黑格爾還被人們抬高到一個比康德高得多的地位。即便在那些大多數人都熟悉的領域,我們也發現,瓦爾特·司各特先生這個無與倫比的大師,被那些一錢不值的模仿者很快就踢在一邊了。這就在於,任何地方的公眾都不能感受出那些優異的東西,因而,要感受那些在詩歌、藝術和哲學領域的成就,其人數就微乎其微了。而這些領域的著述,才值得我們特地注意。所以賀拉斯說:上帝、人類、甚至大街上的廣告牌,都不允許詩人成為一個平庸之輩。

叔本華:唯有獨立思考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賀拉斯(前65—前8)

古羅馬黃金時代三大詩人之一,古羅馬最重要的文藝理論家

那些缺乏正確判斷的可悲情形,充分表現在科學領域,表現在那些錯誤的和被人拒斥的理論的苟延殘喘中。一旦這些理論被人們接受後,它便會阻扼真理達五十年或數百年之久,就像石頭築起的堤壩對海浪的制止一樣。哥白尼甚至在時光流逝了近百年後,還沒有取托勒密而代之;培根、笛卡爾、洛克,在開闢自己的道路時,花了極為緩慢和漫長的時間。牛頓也復如是。人們可以看一看萊布尼茨在與克拉克爭論時,是怎樣對牛頓的引力體系報以仇視與輕蔑。雖然牛頓在他的《原理》一書出版後還活了四十年,但其理論卻是在他臨死時才受到一部分人的青睞,而這只是在英格蘭;在英國之外的地方,照伏爾泰對其理論的描述看,其追隨者不過二十人。正是由於伏爾泰的這篇描述的緣由,牛頓的理論才在他死了二十年後在法國得到人們的承認。當時,法國人正堅定、頑強以及充滿愛國情懷地沉醉於笛卡爾的旋流中。而就在四十年前,法國的學校對笛卡爾哲學卻是完全禁止的。不過,達熱蘇司法官仍不給伏爾泰以闡述牛頓學說的出版權。相反,牛頓提出的荒誕不經的光學理論,在歌德光學理論問世了四十年後,仍在這個研究領域居於至高無上的霸主地位。雖然休謨筆耕甚早而且完全以通俗的筆調寫作,然而,他在五十歲之前,卻無人注意或被人忽視。康德畢生都在寫作和教學,然而,他在六十歲後方有聲名。藝術家和詩人的園地,多少比思想家的寬廣一點,因為他們的讀者群要多至百倍。不過,在莫扎特、貝多芬有生之年,公眾又是怎樣對待他們的呢?人們是怎樣對待但丁,是怎樣對待莎士比亞的呢?如果莎翁的同時代人多少看重他的一點價值,那麼,在那樣一個繪畫業空前繁榮的時代,至少會給我們留下一幅描繪他的傑出和可信賴的畫像!而現在,只留下一些非常使人懷疑其真實性的畫像,以及一幅十分拙劣的銅版雕刻,還有在他墓臺上的那幅最糟糕的半身像。這樣缺乏判斷的可悲情形,還在於這樣的事實:每一世代,早先時代的優秀作品無疑都受到讚揚,而其本身時代的東西都無人賞識。本應傾注在這些作品上的力量,卻花費在那些低劣的粗製濫造之物上。於是,當貨真價實的東西在它本身的時代出現後,人們認可它是非常遲緩的。

來源:叔本華,《意欲與人生之間的痛苦 叔本華隨筆和箴言集》,李小兵譯,

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社,1997年,第48-58頁。


叔本華:唯有獨立思考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