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東鄉的欒氏家譜(揚州江都)

在江都東鄉的大橋、嘶馬、浦頭一帶集中生活著一群欒姓人家,與泰興刁鋪、口岸、周岱橋一帶的欒姓同屬一個宗族。他們的始祖是從蘇南姑蘇遷來,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江都東鄉的欒氏家譜(揚州江都)

欒氏,中華古老姓氏之一。它源自叔虞之後晉靖侯孫賓食採於欒,因以為姓。派出書公,字武,晉大夫,於成公三年(605)伐齊有功而歸,生子琪公,就隱居西河不仕。後延至唐公位公,歷中書舍人,居淳安,直至八世孫仁一公因靖難兵起,方渡江北上,至延令(今泰興)城北之周岱橋,見其裡有仁讓之風,因築室而居。欒氏家族便在這一帶繁衍,生齒日繁,相近而居。(頭條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江都東鄉的欒氏家譜(揚州江都)

從仁一公定居泰興後,又傳十世。十世孫愛溪遺有家藏手錄年表一部,於是族人便以此為基礎,在順治九年(1652)秋一致決定“創輯家乘”,始修支譜。其後,在家族傳承下,又分別於康熙六十年(1721)春、乾隆二十九年(1764)春、嘉慶七年(1802)桂月、道光三年(1823)孟夏、道光十五年(1835)孟冬、咸豐元年(1851)桂月、同治五年(1866)桂月、同治十一年(1872)、光緒十一年(1885)、光緒三十二年(1906)、民國十三年(1924)十一次續修。2006年,在江都、泰興欒氏地方知名人士的倡導下,第十二次續修了欒氏家譜,繼承和發揚光大了欒氏家族的傳統與精神。

欒氏宗祠始建於嘉慶七年(1802),由欒氏有和公倡首捐資,在周岱橋東首置祠堂地基一畝五分有零,建瓦屋二進六間,於當年十月初十告成。堂號“宿儒堂”,祠聯“宿儒世澤;撫字家聲。”後因年久失修,有和公裔士崗翁不忍坐視,遂疏財仗義,於同治十一年(1872)開丁註冊,起貲獨任重修之職,使祠堂重又煥然一新。(頭條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江都東鄉的欒氏家譜(揚州江都)

為了說世系,序長幼,辨親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強化家族建設,家譜中對家族成員的行為舉止作出規範,對家訓、義舉者、勉戒者、族約、族禁,及治家修身的簡身十要、居家十戒、居家十蠹、居家十慎、外出十慮等一一明列,以傳承治家美德。

在欒氏家譜中還透露出幾條重要信息。

一是在元代,蘇北沿江、沿淮、沿運一線曾發生過一次特大洪水災害。遭此浩劫後,無數淮揚百姓葬身魚腹,直接導致蘇北人煙稀少。欒氏家譜序記載:“昔欒氏散處姑蘇,自元代皇慶三年(1314)六月初三大雨滂沱,上游高家堰崩倒,滔滔極目,淮揚居民與波上下,流入東海,身育魚腹,慘不堪言。時江南安堵無驚,而江北人民極少。”

江都東鄉的欒氏家譜(揚州江都)

二是關於嘶馬地名來歷的另一傳說。家譜序曰:“時值明初,洪武晏駕,長孫建文嗣統,燕王永樂興師南征,此地為用武之地,人語馬嘶,生民寥落,至今鎮有嘶馬之名,地有□田之課,其命名有自來也。”建文元年(1399),在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奪取帝位之戰中,江都、泰興一線作為江北人呼馬嘶的主戰場,其地此後乃有“嘶馬”之名。

江都東鄉的欒氏家譜(揚州江都)

三是關於明初蘇南百姓從蘇州閶門渡江北遷移民的史實。此說法一直得不到史書記載的證實,而欒氏家譜卻填補了這一空白。家譜序寫道:“繼至永樂定鼎北平,招來江南人民墾田,江北始祖由蘇州遷泰興城之北鄉,曰周岱橋,承承繼繼,子姓繁昌”。此說當為有力的歷史依據。 朱毓麒 (海流 漉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