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順縣北李陽焦氏家訓'

李陽 歷史 和順縣 讀書 農業 嘉慶帝 看晉中 2019-09-13
"

焦志東

爾祖苦志勤儉,以農業成家,非易易也。汝等蒙澤,相勉,耕毋怠,讀毋荒,毋習奢華,毋友匪類,毋恃富而援貴驕貧。

北李陽焦氏是和順縣一個普通的家族,現有約四百人,一百餘戶,傳十五世,迄今有近四百年的歷史。在清中期至民國年間曾是和順北鄉著名的富裕家族、書香門第。焦氏先人將“耕讀傳家”確立為家族傳承的理想,主張子孫後世勤儉務農而不荒讀書,經過幾代人的積累和磨鍊,到五世、六世的時候,就已形成明確的家風家訓,有了具體的家風文字表述。

焦氏祖訓文字見於焦氏北巷塋地碑誌,刻於清道光十六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餘年曆史。焦氏堂號楹聯也反映了焦氏家風的內容,焦氏家訓可以分為“碑刻祖訓”和“堂聯家訓”兩種表述。

碑刻祖訓

焦氏六世天會公北巷塋地碑誌的篇末記有一段關於他對焦門後世的“承先警後”訓言:“爾祖苦志勤儉,以農業成家,非易易也。汝等蒙澤,相勉,耕毋怠,讀毋荒,毋習奢華,毋友匪類,毋恃富而援貴驕貧。”

天會公的這段“承先警後之語”說明了五世以前的幾代焦氏先人已經形成了家族的門風,天會公的訓言無非是對五世以前的焦氏門風做了一個概括和總結。天會公一生孝字當先,勤儉持家,終生執行並堅守父親的意志,他上承先人而下啟來者,在焦氏家風建設和傳承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碑刻祖訓中用了五個“毋”字,意在嚴肅強調“警後”,從正反兩方面闡釋了一個明確的標準,告誡後人應該如何,不應該如何,更有利於後世在言行舉止上嚴格執行。從天會公的訓言中,可以總結提煉出四方面的內容:

立志耕讀。這是從家族傳承的指導思想上對後世子孫的警語。明確提出焦氏家族要把“耕讀傳家”作為傳承理念,要求子孫以農業為本,農耕之餘,還要勤奮讀書,不可荒廢學業,要將“耕”與“讀”作為家族子孫安身立命的根本對待。同時,要求子孫後世要有志氣,有理想,併為之不懈努力。

互助相勉。它是在相處方式上對族人提出的要求。“家和萬事興”,對一個家族而言,最可貴的莫過於族人團結互助,最慘烈的也莫過於親人疏遠。因此天會公提出了族人要“互助相勉”的主張。

勤奮節儉。“勤奮”二字是在做事態度和精神上對族人提出的要求。作為一個以耕讀傳家的家族,於耕作,必須講求勤勞、勤快,要摒棄好吃懶做的習氣;於讀書,則講究勤奮好學,持之以恆,摒棄諸如一曝十寒,不求甚解,荒廢學業的治學態度,實際上,是要求子孫無論做任何事都應講究“勤奮”。“儉節”是在生活用度和消費上對族人提出的要求,“儉”與“節”都指的是生活態度和生活作風。明確要求族人“毋習奢華”,不要講排場,不可奢侈浪費,凡事惟有儉節,方可以涵養人的人格品德,惟有儉節,方可以保持家族的長盛不衰。事實上,“勤”與“儉”在北李陽焦氏幾百年的歷史中一直是屬於核心的家風理念。

善良仁愛。這是在做人處世的準則上對後世提出的要求。明確要求族人“毋友匪類”、“ 毋恃富而援貴驕貧”,“不可結交那些品德惡劣、為非作歹的社會敗類”,“不要依仗自己的富裕,巴結攀緣其他富家子弟而對身微家貧的人驕橫跋扈”,實際上是要求族人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對鄰里友好和善的正人君子,做一個富有同情心和仁愛心的仁義之士。

“立志耕讀,互助相勉,勤奮節儉,善良仁愛”的焦氏家風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實際上,“耕”字,完全可以用來指代當今人們從事的一切事業;“讀”字,在今天看來可以泛指一切學業,甚至可以用來指代一切教育活動。從這樣的意義上來說,“立志耕讀”無論從其本意而言,還是從它的引申意義上來說,都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而“互助相勉”“勤奮節儉”“善良仁愛”,則無論時代發展到什麼時候都將閃爍著人性的光芒。總之在兩百年前總結焦氏家風時提出的“承先警後之言”,不僅給當時的焦氏族人指出了一條可行的修身齊家之道,而且為今人提供了一個執守效行、繼承發揚的模式。

堂聯家訓

北李陽焦氏家風在焦氏堂號楹聯中被闡釋得更為具體。嘉慶年間在焦氏祖庭(西院)設立的“儉德堂”有一副堂聯,最能體現“堂聯家訓”對焦氏家風建設的貢獻:

儉以持已,承先人舊業,稼穡治生勤儉慎,方為本務;

德浮於人,裕後世薪傳,詩書繼志孝悌慈,即是根基。

這幅長聯基本包含了天會公祖訓所涉及的內容,但上聯中的“慎”,以及下聯中的“孝”“悌”“慈”是祖訓中沒有明確提及的,因此,儉德堂長聯在繼承祖訓的基礎上又突出強調了“做事謹慎”的為人處世準則和“孝、悌、慈”的倫理道德準則。這些準則都容易被常人理解,也易於被常人接受,因此也比較容易融入人們的行為習慣中,從而成為焦氏家風的有機組成部分。

“堂聯家訓”是“碑刻祖訓”的補充和細化,是歷代焦氏先人創立的治家傳家的思想行為準則,它們共同完成了焦氏家風的建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