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僖:“三角形”、“四邊形”在太極拳的運用

穴位 武術 力學 少林寺 正雷太極書院 正雷太極書院 2017-08-03

太極拳是東方文化的結晶,它博大精深,內蘊深邃,如若深層次的探索追求,沒有持之以恆的勤學苦練作鋪墊,即使在聰明有天賦,也悟不出其中之精奧,永遠徘徊在太極殿堂的門外。當你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有所體悟,並且使自己拳技水平有了新的跨越、新的突破時,此時的喜悅心情難以言表。餘跟隨恩師陳正雷大師習拳多年,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堅持練拳不敢怠慢,在練中悟,悟中練,認真求索,捕捉拳中靈性,體悟拳中真諦,把人體分為上、中、下三部分按“三角形”、“四邊形”幾何原理進行練拳,越練越覺得很有韻味興趣高漲。現將本人對“三角形”、“四邊形”在太極拳中的運用理解如下,不妥之處敬請太極同仁斧正。

張晉僖:“三角形”、“四邊形”在太極拳的運用

張晉僖老師在中宣部授課

上肢部組成的“三角形”作用。上肢部以大椎至夾脊的垂直連線為中分線,向左右延展橫抻到兩肩末端,再橫開至肘到手,使大椎和夾脊分別與肩、肘、手組成上下“三角形”結構,體現出上為“虛領頂勁”、下為“含胸”,左右為“鬆肩沉肘”的太極拳要求。太極拳對頭部要求“虛領頂勁”,主要是怕練拳時中氣過於上衝,從而引起頸部肌肉僵直、失掉頭部的靈活性,導致全身的僵滯。從力學來講,頭處在人體上下垂直線上;從生理學來講,頭部的大腦是神經系統的中樞。如果練拳時頭部東倒西歪,就會影響身體的平衡和協調,不但失去動作姿勢的優美,也影響精神的集中。練拳時頭部要保持正直,頸部肌肉要保持鬆馳鬆馳狀態,使頭部有懸起的感覺。目視前方,下骸內收,咽喉與百會穴形成一條線,用後脖輕輕貼衣領,頸椎豎起,要把“領”字理解為“靈”,“頂”字理解為頭頂的頂,不是領起或頂起,而是清氣自然上升,頭頂上產生一種輕靈之氣。“鬆肩沉肘”是太極拳的共同要求,就是兩肩關節要向下向外鬆開,兩肘關節要向下沉墜。鬆肩和沉肘是相互聯繫的,只有做到沉肘鬆肩,兩臂才能圓滿鬆活,運動自然。如果肩肘受到障礙,便會影響內氣的貫通,從而也影響周身協調。在練習時,經常要注意兩肩關節的鬆馳,有意識地向外引伸,使勁逐漸拉開下沉;兩肘則要有下垂之意,以起到“護肋”的作用。同時還要注意使腋下留有大約一個拳頭的空隙,以利於手臂的旋轉自如。肩臂的上下左右旋轉,雖然要求輕靈,但不可漂浮和軟化,處處要力爭圓滿,做到輕而不浮,沉而不僵。“鬆肩沉肘”的關鍵是放鬆肩井穴、肩胛骨、肘的麻筋穴,要用中節肘帶動兩頭,進行鬆沉,就能使肩、肘、手一線貫通。太極拳對胸部的要求是要含、要虛、要鬆。“胸要含住勁,又要虛。”“胸間鬆開,胸一鬆,全體舒暢。”胸部含虛和胸間鬆開,可以自然形成腹式呼吸,使呼吸深長舒暢。胸部虛含,鎖骨和肋骨鬆沉,可以使上肢虛靈和身體重心向下降,於此大有助益。如何“含胸”?要下頦內收,兩肩微扣,膻中穴內含,夾脊穴左右外撐拉開兩肩胛,以胸部含住且感覺舒服為宜。要不可過,亦不可不及,過了則胸部易癟,內臟易受到擠壓,損害身體健康,還會造成外形侷促不靈活的現象。

下肢部組成的“三角形”作用。下肢部以命門至尾閭的垂直連線為中分線,向左右延展橫抻至兩胯根端,再橫開至膝到腳,使命門和尾閭分別與胯、膝、腳組成上下“三角形”結構,體現出上為“虛領頂勁”、下為“塌腰”、“圓襠”,左右為“屈膝鬆胯”的太極拳要求。太極拳對腰部的要求是:腰勁向下塌。就是命門以下區域整體內收下沉,向下塌住勁。腰是上下體轉動的樞紐,在含胸的情況下,兩肋微內收,向下塌住能夠使心氣下降,下盤穩固。但是腰勁下塌不可用力太過,如果腰部過於用力,會使腰大肌收縮,影響上下體轉動的靈活性。太極拳對胯部的要求是胯根要開,就是胯關節要鬆開。腰部的左右旋轉和腿部的虛實轉換,是靠胯關節的鬆活來完成的。如果兩個胯關節不鬆活,死頂住骨盆,腰就難以起到車軸的作用。所謂的胯,係指胯骨上節,大腿的摺疊下陷處,也就是通常說的腰和腿部位。胯關節由骶骼關節、胯關節、胯骨與脊柱的韌帶聯合、骨盆等部分組成。行拳時要著重從大腿根部放鬆,注意練習胯關節的柔韌性和靈活性,就能達到開活兩胯的作用。如果練拳時真的鬆開胯,尾閭就如一個鐘錘,向左偏時落左胯,向右旋轉就靠到右邊。如能做到放鬆胯關節,放鬆臀部及腰部的肌肉,不頂死骨盆,就能使胯達到輕靈,腰部沉穩。膝是由關節和關節韌帶等周圍組織所組成,活動性能好,伸縮力強,是脛腓骨與股骨的結合部,其作用非常重要。在整套拳架練習時,要始終保持一定的彎曲,拳架身法的高低,步法的大小,都與其有直接關係,腿部支撐力的大小,全身的重量都是由其調節來完成。如此就能做到下肢部的“屈膝鬆胯”。太極拳對襠部的要求是要圓、要虛、要鬆、要活。圓襠就是兩胯根與兩膝蓋要撐開撐圓而又有相合之意。每逢開步時,一腿實,一腿虛,虛腿腳尖里扣,小腿肚和大腿肌才有內旋外轉之意,再加上會陰處的虛虛上提,襠部就有圓、虛之感,就可避免尖襠的虛實不分。襠與胯膝要相互配合,能鬆沉,胯能撐開,膝能裡合,襠勁自能撐圓。

張晉僖:“三角形”、“四邊形”在太極拳的運用

張晉僖老師在首創集團授課

中間軀幹部組成的“四邊形”作用。以軀幹部命門處為動力原點,使其逐漸向上下左右四方輻射,上行使頭頂“百會穴”向上微微頂起,下顎微內收成提頂狀;向下使尾閭“長強穴”作相應的向下拉伸。以大椎和尾閭上下垂直向右延伸至兩肩胯組成“四邊形”結構。其作用:一是可以調整軀幹後面的仰頭、凹腰、突臀和前面的揚頦、挺胸、腆肚及側面的張肩、縮胯等自然凹凸狀態,使身軀平順豎直,實現了“尾閭正中神貫頂”的功境形態。二是可以改變人體那種上實(胸)下虛(腹),頭重腳輕耗能散氣的用力狀態,而變為空胸實腹、下實上虛腳踏實地的沉穩狀。三是諸如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塌腰、氣貼脊背、開胯圓襠和氣沉丹田等身法要求,無一處不合規矩。太極拳對背部的要求是舒展鬆沉,用中氣貫注。練拳時,背部肌肉要注意舒展和向下鬆沉,要根據脊椎生理狀態,隨屈就伸,保持脊背的相對端正,以利於氣血的通暢,做到“牽動往來氣貼背”,便於及時使“力由脊發”。對腹部的要求是要“合”。腹部是丹田所在的地方,丹田是中氣歸宿的場所。練習太極拳時,周身之勁,往外發者,皆起于丹田。要結合丹田帶動,逐步練出胸腰摺疊之功夫。對臀部的要求是在塌腰、合腹、開胯、圓襠的配合下,臀部向後微泛,有利中氣貫於脊中,有利於腰勁、襠勁、腿勁的運用。泛臀絕不是撅屁股,不是突臀。泛臀是塌腰、合腹、圓襠、開胯、合膝的必然結果。“前襠合住,後臀自然翻起”,
就是臀部微向裡收的要求。人體的脊柱有四個生理彎曲,即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四處,頸椎和腰椎向前凸出,胸椎、骶椎向後凸出,脊椎的四個生理彎曲像英文的“S”字母,練太極拳就是要把後凸的胸椎向前鬆開豎直,把前凸的腰椎往後鬆開豎直,把尾閭骶椎鬆開下垂向前收,使脊柱的下端呈沉勁,脊柱的上端呈頂勁,形成上下對拉,消除脊柱的生理彎曲,將督脈上的尾閭、脊中和玉枕三個關口打通,使任督(小週天)溝通。同時使尾閭正中,百會虛靈,頂正襠圓,經脈的陰海(會陰)和陽海(百會)無阻無礙,大周天暢通,達到內氣佈滿周身,無時不有,無處不到。

如何掌握“三角形”、“四邊形”在練拳中的運用呢? 其一要以百會穴引領,尾閭下垂為中心線,逐漸向左右兩側延伸,使軀幹端點的兩肩與兩胯形成“四邊形”,以軀幹部兩肩、兩胯組成的“四邊形”帶動上肢部百會穴與兩肩、肘、手和下肢部命門穴與胯、膝、腳組成的兩“三角形”進行運轉,做到“身不動,手不動,以身領手”練拳,即由腰軸轉動帶動軀幹運動,再由軀幹轉動帶動下肢和上肢的運動。這種傳承轉帶動作,能使肢體運動形成上下相隨、全身協調一致。當你用手主動帶腰動,手臂和肩就會僵緊,不靈活;當用腰主動帶動時,手臂和肩是放鬆的。長此默識揣摩慢慢練習,拳架會愈練愈精,腰胯越練越活,勁路越練越整。其二在虛實轉換中,以尾閭和兩胯根形成的“三角形”為中心點,帶動兩肩胯組成的“四邊形”,向左右旋轉時,身體重心移動由實到虛,兩肩與兩胯要垂直平行移動過去,不要先移動肩後再移動胯或先移動胯後再移動肩的左右歪斜狀態。在前後重心轉換時,兩肩與兩胯不要彎腰前俯和挺腹後仰,一定要保持兩肩胯上下垂直的“四邊形”,達到“立身中正”。並在虛實交替運行時,一定要鬆胯旋轉,襠走後弧,也即走“s”和平行∞字,不要做鐘錶式的單擺運動。其三在每個動作定式時,要運用上肢大椎和夾脊與肩、肘、手,下肢命門和尾閭與胯、膝、腳的“三角形”結構,做到除了頭部“虛領頂勁”外,其它部位都處於放鬆下沉的狀態。上肢要鬆肩墜肘,下肢要鬆胯屈膝,中盤要含胸塌腰。這種肢體上的鬆沉,有利於真氣下沉,重心下移,達到下盤穩固,中盤活和上盤輕靈,處處體現八面支撐的勢態。例如單鞭在定勢時,頭部百會穴與右手腕和左手中指端三個部位虛虛向上領勁,其餘各部位均放鬆下沉,此時丹田飽滿,四梢氣足,下盤穩如泰山。如此運用“三角形”、“四邊形”練拳,就會練出太極拳表現在上肢是旋腕轉膀,在下肢則是旋踝轉腿,在身軀則是旋腰轉脊。三者結合起來,形成—條根在腳、主宰於腰而形於手指的空間旋轉曲線。

作者簡介:

張晉僖:“三角形”、“四邊形”在太極拳的運用

張晉僖,1963年1月生,河南博愛縣人,中共黨員,大專學歷。陳正雷大師入室弟子,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華夏太極拳師協會會員、特級教練,陳正雷太極體系首批簽約教練。正雷太極書院/陳正雷太極拳北京總館坐館教練。河南省陳式太極拳協會理事,焦作陳正雷太極拳文化研究會技術顧問,博愛縣太極拳研究會副會長,中華民間傳統武術太極拳七段。 1979年開始學練當地黃嶺炮拳、長拳;1982年後學練陳式太極拳;1990年起拜“中國當代十大武術名師”陳正雷為師習陳式太極拳老架一、二路、新架一、二路及刀、劍、推手等。數十年藝耕不輟,擅長陳氏太極拳械、推手。1993年起在本地區授拳,學生千餘人。2005年在焦作市舉辦的“十萬太極穿越雲臺山”活動中,擔任青天河景區主教練並領銜表演,在全縣太極拳觀摩交流比賽中獲團體第一名,被焦作市委、市政府授予“組織優秀獎”。先後在《少林與太極》、《武魂太極》、《今日頭條》、《搜狐網》、《東方頭條》、《經典網》等發表《陳氏太極拳去僵求柔的必經之路——放鬆》、《太極拳與周易》、《陳氏太極拳的圓》、《陳氏太極拳的對稱性》、《練太極拳如何呼吸》、《“身不動,手不動,以身領手”,是練好太極拳的捷徑》、《太極拳慢練的奧妙》、《太極拳不可忽視的穴位——“命門”》、《太極拳之“鬆腰”》等文章三十篇。業績傳略載入《陳式太極拳志》、《中國民間武術家名典》、《中華太極人物誌》、《當代中華武壇精英名錄》、《當代中國傳統武術名人名家辭典》和《中華武林人物誌》等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