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峽縣城原名西峽口,位於伏牛山南麓之西峽盆地中,西、北依山,東、南臨崗,灌河(古析水)繞城西自北向南流。平均海拔220米,年均氣溫!5:!C,年均降水886毫米,無霜期250天。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城周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為本縣最佳耕作與聚居區。縣城扼秦楚通道,歷為兵家所爭,春秋戰國以來,一直為豫西南軍事和商業重鎮。

"

西峽縣城原名西峽口,位於伏牛山南麓之西峽盆地中,西、北依山,東、南臨崗,灌河(古析水)繞城西自北向南流。平均海拔220米,年均氣溫!5:!C,年均降水886毫米,無霜期250天。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城周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為本縣最佳耕作與聚居區。縣城扼秦楚通道,歷為兵家所爭,春秋戰國以來,一直為豫西南軍事和商業重鎮。

西峽的前世今生

(西峽城區局部圖)


春秋前期,今西峽縣城一帶為楚邑,春秋中期許國遷此,為許都。秦代至金先後為析縣、西淅陽縣、內鄉縣治所,亦曾為州、郡治地。元初,內鄉縣治遷渚陽鎮(今內鄉縣城),舊縣城改稱峽口鎮,設巡檢司。民國時期廢巡檢司,改稱西峽口鎮。解放後西峽建縣,為縣政府駐地至今。

"

西峽縣城原名西峽口,位於伏牛山南麓之西峽盆地中,西、北依山,東、南臨崗,灌河(古析水)繞城西自北向南流。平均海拔220米,年均氣溫!5:!C,年均降水886毫米,無霜期250天。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城周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為本縣最佳耕作與聚居區。縣城扼秦楚通道,歷為兵家所爭,春秋戰國以來,一直為豫西南軍事和商業重鎮。

西峽的前世今生

(西峽城區局部圖)


春秋前期,今西峽縣城一帶為楚邑,春秋中期許國遷此,為許都。秦代至金先後為析縣、西淅陽縣、內鄉縣治所,亦曾為州、郡治地。元初,內鄉縣治遷渚陽鎮(今內鄉縣城),舊縣城改稱峽口鎮,設巡檢司。民國時期廢巡檢司,改稱西峽口鎮。解放後西峽建縣,為縣政府駐地至今。

西峽的前世今生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古代概況

因河道影響,西峽口古城址有較大變遷。相傳古時(析水)“水走東崗根”,河床較高,故西周至戰國時代之白羽城、析城築於今縣城東蓮花寺崗之上,至今部分城牆及城門遺址清晰可見。其後,隨著河床降低和河道西移,始在崗下建城。清康熙五十七年《內鄉縣誌》載:“內鄉舊城隋時築…”,其城址在今何家營至重城一帶。由於商品交流和城市人口增多,城區逐漸南延,清道光初年創修西峽口北寨,同治十二年(1873年創修西峽口南寨,南、北寨之間有城壕相隔,中架吊橋,連接南北街道,形成3里長街。

"

西峽縣城原名西峽口,位於伏牛山南麓之西峽盆地中,西、北依山,東、南臨崗,灌河(古析水)繞城西自北向南流。平均海拔220米,年均氣溫!5:!C,年均降水886毫米,無霜期250天。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城周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為本縣最佳耕作與聚居區。縣城扼秦楚通道,歷為兵家所爭,春秋戰國以來,一直為豫西南軍事和商業重鎮。

西峽的前世今生

(西峽城區局部圖)


春秋前期,今西峽縣城一帶為楚邑,春秋中期許國遷此,為許都。秦代至金先後為析縣、西淅陽縣、內鄉縣治所,亦曾為州、郡治地。元初,內鄉縣治遷渚陽鎮(今內鄉縣城),舊縣城改稱峽口鎮,設巡檢司。民國時期廢巡檢司,改稱西峽口鎮。解放後西峽建縣,為縣政府駐地至今。

西峽的前世今生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古代概況

因河道影響,西峽口古城址有較大變遷。相傳古時(析水)“水走東崗根”,河床較高,故西周至戰國時代之白羽城、析城築於今縣城東蓮花寺崗之上,至今部分城牆及城門遺址清晰可見。其後,隨著河床降低和河道西移,始在崗下建城。清康熙五十七年《內鄉縣誌》載:“內鄉舊城隋時築…”,其城址在今何家營至重城一帶。由於商品交流和城市人口增多,城區逐漸南延,清道光初年創修西峽口北寨,同治十二年(1873年創修西峽口南寨,南、北寨之間有城壕相隔,中架吊橋,連接南北街道,形成3里長街。

西峽的前世今生

(西峽南北寨時期城區圖)


縣城設置:明代以前無可考。明洪武七年(1374年)創建西峽口巡檢司官署,有正堂、後堂、東西房、樵樓,弓兵房共23間(址在今城關一初中校院),為明、清兩代西峽境行政中樞。

其它設置有:明成化年間創設之社學,明萬曆年間創設之郵鋪、火甲(後設更樓)和倉庚(時稱北預備倉)。另有關帝廟、漆寶廟、馬王廟、楊泗廟、陝山會館、火神廟城隍廟、清真西寺及城外之蓮花寺、燃燈寺、清真南寺、土地廟等。其中,明永樂年間創建之蓮花寺規模較大。時人描繪當時西峽口勝景有“東蓮花,西燃燈,當中有個紫禁

城”之說。

明清兩代,西峽口商業以經營山貨為主,桐油、生漆、中藥材等由人擔騾馱自北、西兩面沿山路絡繹而來;盛水季節,竹、木兩材由灌河漕運南下;外來商品以食鹽、棉布為大宗,彙集於西峽口進行交易。清末,西峽口商店逾百戶,主要是油漆、藥材、食鹽、布匹等商行和騾馬店、飯鋪等,較大商行多為地主富農兼營。

"

西峽縣城原名西峽口,位於伏牛山南麓之西峽盆地中,西、北依山,東、南臨崗,灌河(古析水)繞城西自北向南流。平均海拔220米,年均氣溫!5:!C,年均降水886毫米,無霜期250天。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城周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為本縣最佳耕作與聚居區。縣城扼秦楚通道,歷為兵家所爭,春秋戰國以來,一直為豫西南軍事和商業重鎮。

西峽的前世今生

(西峽城區局部圖)


春秋前期,今西峽縣城一帶為楚邑,春秋中期許國遷此,為許都。秦代至金先後為析縣、西淅陽縣、內鄉縣治所,亦曾為州、郡治地。元初,內鄉縣治遷渚陽鎮(今內鄉縣城),舊縣城改稱峽口鎮,設巡檢司。民國時期廢巡檢司,改稱西峽口鎮。解放後西峽建縣,為縣政府駐地至今。

西峽的前世今生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古代概況

因河道影響,西峽口古城址有較大變遷。相傳古時(析水)“水走東崗根”,河床較高,故西周至戰國時代之白羽城、析城築於今縣城東蓮花寺崗之上,至今部分城牆及城門遺址清晰可見。其後,隨著河床降低和河道西移,始在崗下建城。清康熙五十七年《內鄉縣誌》載:“內鄉舊城隋時築…”,其城址在今何家營至重城一帶。由於商品交流和城市人口增多,城區逐漸南延,清道光初年創修西峽口北寨,同治十二年(1873年創修西峽口南寨,南、北寨之間有城壕相隔,中架吊橋,連接南北街道,形成3里長街。

西峽的前世今生

(西峽南北寨時期城區圖)


縣城設置:明代以前無可考。明洪武七年(1374年)創建西峽口巡檢司官署,有正堂、後堂、東西房、樵樓,弓兵房共23間(址在今城關一初中校院),為明、清兩代西峽境行政中樞。

其它設置有:明成化年間創設之社學,明萬曆年間創設之郵鋪、火甲(後設更樓)和倉庚(時稱北預備倉)。另有關帝廟、漆寶廟、馬王廟、楊泗廟、陝山會館、火神廟城隍廟、清真西寺及城外之蓮花寺、燃燈寺、清真南寺、土地廟等。其中,明永樂年間創建之蓮花寺規模較大。時人描繪當時西峽口勝景有“東蓮花,西燃燈,當中有個紫禁

城”之說。

明清兩代,西峽口商業以經營山貨為主,桐油、生漆、中藥材等由人擔騾馱自北、西兩面沿山路絡繹而來;盛水季節,竹、木兩材由灌河漕運南下;外來商品以食鹽、棉布為大宗,彙集於西峽口進行交易。清末,西峽口商店逾百戶,主要是油漆、藥材、食鹽、布匹等商行和騾馬店、飯鋪等,較大商行多為地主富農兼營。

西峽的前世今生

(大街上往來的客商民眾)


二、民國時期概況

民國初年,廢巡檢司,設清鄉局,管理西峽口行政事務;購買槍支,發展寨勇,保護南北兩寨。其時,豫西山區匪患嚴重,全內鄉縣境70餘寨多被攻破,西峽口未遭劫洗。

商業經營以山貨為主,雜有部分洋貨。西峽口至老河口仍有木船通航,另有成幫結隊之木製獨輪拱車往返於漯河至西峽口之間,交流日用雜貨及土特產品。文化設施:保留私塾數所,新建區立小學校1所,分別講授儒、新(時稱“洋學”)二學。

民國中期,別廷芳推行地方自治,於南關馬王廟(今縣供銷社院)設內鄉縣民團司令部,是為縣境軍政中樞。先後辦起電廠、槍械修造廠、織綢公司、釀酒公司、印刷廠等小型工業企業。於城西灌河灘改地數百畝,石龍堰大渠建成後城周早地多改為稻田。

商業經營仍以山貨為主,但也以鴉片集散地聞名(1931~1942年),大商店無不販賣鴉片。1942年侵華日軍實行經濟封鎖,海鹽不能西運,大批青海鹽沿豫陝公路東來,西峽口又成了青海鹽集散地,鹽行、馬車行、飯店興盛一時,從南寨門至今物資局址沿公路形成一條新街。40年代初,西峽口商業形成戰時畸形繁榮景象,城區商戶達760餘家,較大商行多為大地主和團隊頭目所把持。時鎮內有3所小學,並有從淪陷區遷來之開封職業學校、國立一中一分校、河北省保定私立育德中學校等。

1945年春日軍攻陷西峽口城,街道房屋大半毀於戰火。同年8月日軍投降後,西峽口設內鄉團隊司令部、鎮內鄧淅四縣聯防辦事處、伏牛山區九縣聯防辦事處,專事“剿共”。鎮區經濟蕭條,戰前所建工廠只剩原電燈公司的機械打米車間:商店僅200餘家,多為低矮茅舍,以土特產和日用百貨為兩大行業,購銷量大減。


"

西峽縣城原名西峽口,位於伏牛山南麓之西峽盆地中,西、北依山,東、南臨崗,灌河(古析水)繞城西自北向南流。平均海拔220米,年均氣溫!5:!C,年均降水886毫米,無霜期250天。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城周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為本縣最佳耕作與聚居區。縣城扼秦楚通道,歷為兵家所爭,春秋戰國以來,一直為豫西南軍事和商業重鎮。

西峽的前世今生

(西峽城區局部圖)


春秋前期,今西峽縣城一帶為楚邑,春秋中期許國遷此,為許都。秦代至金先後為析縣、西淅陽縣、內鄉縣治所,亦曾為州、郡治地。元初,內鄉縣治遷渚陽鎮(今內鄉縣城),舊縣城改稱峽口鎮,設巡檢司。民國時期廢巡檢司,改稱西峽口鎮。解放後西峽建縣,為縣政府駐地至今。

西峽的前世今生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古代概況

因河道影響,西峽口古城址有較大變遷。相傳古時(析水)“水走東崗根”,河床較高,故西周至戰國時代之白羽城、析城築於今縣城東蓮花寺崗之上,至今部分城牆及城門遺址清晰可見。其後,隨著河床降低和河道西移,始在崗下建城。清康熙五十七年《內鄉縣誌》載:“內鄉舊城隋時築…”,其城址在今何家營至重城一帶。由於商品交流和城市人口增多,城區逐漸南延,清道光初年創修西峽口北寨,同治十二年(1873年創修西峽口南寨,南、北寨之間有城壕相隔,中架吊橋,連接南北街道,形成3里長街。

西峽的前世今生

(西峽南北寨時期城區圖)


縣城設置:明代以前無可考。明洪武七年(1374年)創建西峽口巡檢司官署,有正堂、後堂、東西房、樵樓,弓兵房共23間(址在今城關一初中校院),為明、清兩代西峽境行政中樞。

其它設置有:明成化年間創設之社學,明萬曆年間創設之郵鋪、火甲(後設更樓)和倉庚(時稱北預備倉)。另有關帝廟、漆寶廟、馬王廟、楊泗廟、陝山會館、火神廟城隍廟、清真西寺及城外之蓮花寺、燃燈寺、清真南寺、土地廟等。其中,明永樂年間創建之蓮花寺規模較大。時人描繪當時西峽口勝景有“東蓮花,西燃燈,當中有個紫禁

城”之說。

明清兩代,西峽口商業以經營山貨為主,桐油、生漆、中藥材等由人擔騾馱自北、西兩面沿山路絡繹而來;盛水季節,竹、木兩材由灌河漕運南下;外來商品以食鹽、棉布為大宗,彙集於西峽口進行交易。清末,西峽口商店逾百戶,主要是油漆、藥材、食鹽、布匹等商行和騾馬店、飯鋪等,較大商行多為地主富農兼營。

西峽的前世今生

(大街上往來的客商民眾)


二、民國時期概況

民國初年,廢巡檢司,設清鄉局,管理西峽口行政事務;購買槍支,發展寨勇,保護南北兩寨。其時,豫西山區匪患嚴重,全內鄉縣境70餘寨多被攻破,西峽口未遭劫洗。

商業經營以山貨為主,雜有部分洋貨。西峽口至老河口仍有木船通航,另有成幫結隊之木製獨輪拱車往返於漯河至西峽口之間,交流日用雜貨及土特產品。文化設施:保留私塾數所,新建區立小學校1所,分別講授儒、新(時稱“洋學”)二學。

民國中期,別廷芳推行地方自治,於南關馬王廟(今縣供銷社院)設內鄉縣民團司令部,是為縣境軍政中樞。先後辦起電廠、槍械修造廠、織綢公司、釀酒公司、印刷廠等小型工業企業。於城西灌河灘改地數百畝,石龍堰大渠建成後城周早地多改為稻田。

商業經營仍以山貨為主,但也以鴉片集散地聞名(1931~1942年),大商店無不販賣鴉片。1942年侵華日軍實行經濟封鎖,海鹽不能西運,大批青海鹽沿豫陝公路東來,西峽口又成了青海鹽集散地,鹽行、馬車行、飯店興盛一時,從南寨門至今物資局址沿公路形成一條新街。40年代初,西峽口商業形成戰時畸形繁榮景象,城區商戶達760餘家,較大商行多為大地主和團隊頭目所把持。時鎮內有3所小學,並有從淪陷區遷來之開封職業學校、國立一中一分校、河北省保定私立育德中學校等。

1945年春日軍攻陷西峽口城,街道房屋大半毀於戰火。同年8月日軍投降後,西峽口設內鄉團隊司令部、鎮內鄧淅四縣聯防辦事處、伏牛山區九縣聯防辦事處,專事“剿共”。鎮區經濟蕭條,戰前所建工廠只剩原電燈公司的機械打米車間:商店僅200餘家,多為低矮茅舍,以土特產和日用百貨為兩大行業,購銷量大減。


西峽的前世今生

(西峽舊時街景)


1948年3月,團隊司令部下令拆除城牆四周房屋近千間,伐光樹木,製造阻止解放此城之開闊地帶,西峽口鎮僅剩下孤城殘軀!時鎮內只有小學2所,中學1所。

三、現代概況

自1948年5月解放至1985年,西峽縣城的經濟建設有較快發展。重建了蓮花寺崗電廠,裝機總容量較日軍侵犯西峽前增長6倍,加上高壓輸電線和小水電站,年供電能力由1944年的3.2萬度增至1898萬度(1985年,下同);城區興辦了果酒廠、製藥廠、水電設備廠、水泥廠、汽車水泵廠等18個地方國營工廠,還有集體工廠54個,個體工業戶250個,工業總產值5100餘萬元,較1947年增長500多倍。市區現有全民和集體門市814個,個體商戶353個。經營商品除土特產品、進境商品外,本地工業產品大量上市。西郊灌河渡口建成280米長的鋼筋混凝土大橋,汽車過河已不再用木船擺渡。1985年汽車客運由城內日發47班次,加上過境客運班車,日客流量3600多人,最遠旅程可當日到達襄樊、鄭州和西安。郊區農業則由解放前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改為種植蔬菜為主,產量和經濟效益大幅度增長。縣城經濟已由消費為主變為生產為主。

隨著經濟狀況的改變,縣城文化教育事業也有較快發展。1985年,城區有高中2所、初中2所、小學4所、幼兒園和學前班6所,在校中小學生5200人。有線廣播站1個(喇叭入戶率為100%),電視轉播臺2座,影、劇院各1座,露天影劇院3座,新華書店門市2個,文化館、職工俱樂部各1個,縣、鎮級醫院6個。

隨著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1985年底縣城人口達2.4萬餘人,居民住房大部已翻修為磚木結構瓦房和鋼筋混凝土樓房。原有城牆已於1948年拆除(西北部留有一段作防洪用),南北二寨之間城壕已墊平成街,與南北大街交叉成十字狀。市區向四面延伸,除原有的南、北大街外,新建建設路、禮堂路、蓮花路、土門路、灌河路等寬敞街道,大街小巷皆鋪成混凝土路面,昔日“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滿街泥濘”的狀況已成為歷史陳跡。市區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公里,總面積1.5平方公里,比解放前擴大7倍多。東部工業區煙囪林立,中、西部商業區樓房櫛比,街道整齊,路面乾淨,石龍堰大渠和護城河穿境而過,渠水清澈,頗具江南風光。


"

西峽縣城原名西峽口,位於伏牛山南麓之西峽盆地中,西、北依山,東、南臨崗,灌河(古析水)繞城西自北向南流。平均海拔220米,年均氣溫!5:!C,年均降水886毫米,無霜期250天。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城周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為本縣最佳耕作與聚居區。縣城扼秦楚通道,歷為兵家所爭,春秋戰國以來,一直為豫西南軍事和商業重鎮。

西峽的前世今生

(西峽城區局部圖)


春秋前期,今西峽縣城一帶為楚邑,春秋中期許國遷此,為許都。秦代至金先後為析縣、西淅陽縣、內鄉縣治所,亦曾為州、郡治地。元初,內鄉縣治遷渚陽鎮(今內鄉縣城),舊縣城改稱峽口鎮,設巡檢司。民國時期廢巡檢司,改稱西峽口鎮。解放後西峽建縣,為縣政府駐地至今。

西峽的前世今生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古代概況

因河道影響,西峽口古城址有較大變遷。相傳古時(析水)“水走東崗根”,河床較高,故西周至戰國時代之白羽城、析城築於今縣城東蓮花寺崗之上,至今部分城牆及城門遺址清晰可見。其後,隨著河床降低和河道西移,始在崗下建城。清康熙五十七年《內鄉縣誌》載:“內鄉舊城隋時築…”,其城址在今何家營至重城一帶。由於商品交流和城市人口增多,城區逐漸南延,清道光初年創修西峽口北寨,同治十二年(1873年創修西峽口南寨,南、北寨之間有城壕相隔,中架吊橋,連接南北街道,形成3里長街。

西峽的前世今生

(西峽南北寨時期城區圖)


縣城設置:明代以前無可考。明洪武七年(1374年)創建西峽口巡檢司官署,有正堂、後堂、東西房、樵樓,弓兵房共23間(址在今城關一初中校院),為明、清兩代西峽境行政中樞。

其它設置有:明成化年間創設之社學,明萬曆年間創設之郵鋪、火甲(後設更樓)和倉庚(時稱北預備倉)。另有關帝廟、漆寶廟、馬王廟、楊泗廟、陝山會館、火神廟城隍廟、清真西寺及城外之蓮花寺、燃燈寺、清真南寺、土地廟等。其中,明永樂年間創建之蓮花寺規模較大。時人描繪當時西峽口勝景有“東蓮花,西燃燈,當中有個紫禁

城”之說。

明清兩代,西峽口商業以經營山貨為主,桐油、生漆、中藥材等由人擔騾馱自北、西兩面沿山路絡繹而來;盛水季節,竹、木兩材由灌河漕運南下;外來商品以食鹽、棉布為大宗,彙集於西峽口進行交易。清末,西峽口商店逾百戶,主要是油漆、藥材、食鹽、布匹等商行和騾馬店、飯鋪等,較大商行多為地主富農兼營。

西峽的前世今生

(大街上往來的客商民眾)


二、民國時期概況

民國初年,廢巡檢司,設清鄉局,管理西峽口行政事務;購買槍支,發展寨勇,保護南北兩寨。其時,豫西山區匪患嚴重,全內鄉縣境70餘寨多被攻破,西峽口未遭劫洗。

商業經營以山貨為主,雜有部分洋貨。西峽口至老河口仍有木船通航,另有成幫結隊之木製獨輪拱車往返於漯河至西峽口之間,交流日用雜貨及土特產品。文化設施:保留私塾數所,新建區立小學校1所,分別講授儒、新(時稱“洋學”)二學。

民國中期,別廷芳推行地方自治,於南關馬王廟(今縣供銷社院)設內鄉縣民團司令部,是為縣境軍政中樞。先後辦起電廠、槍械修造廠、織綢公司、釀酒公司、印刷廠等小型工業企業。於城西灌河灘改地數百畝,石龍堰大渠建成後城周早地多改為稻田。

商業經營仍以山貨為主,但也以鴉片集散地聞名(1931~1942年),大商店無不販賣鴉片。1942年侵華日軍實行經濟封鎖,海鹽不能西運,大批青海鹽沿豫陝公路東來,西峽口又成了青海鹽集散地,鹽行、馬車行、飯店興盛一時,從南寨門至今物資局址沿公路形成一條新街。40年代初,西峽口商業形成戰時畸形繁榮景象,城區商戶達760餘家,較大商行多為大地主和團隊頭目所把持。時鎮內有3所小學,並有從淪陷區遷來之開封職業學校、國立一中一分校、河北省保定私立育德中學校等。

1945年春日軍攻陷西峽口城,街道房屋大半毀於戰火。同年8月日軍投降後,西峽口設內鄉團隊司令部、鎮內鄧淅四縣聯防辦事處、伏牛山區九縣聯防辦事處,專事“剿共”。鎮區經濟蕭條,戰前所建工廠只剩原電燈公司的機械打米車間:商店僅200餘家,多為低矮茅舍,以土特產和日用百貨為兩大行業,購銷量大減。


西峽的前世今生

(西峽舊時街景)


1948年3月,團隊司令部下令拆除城牆四周房屋近千間,伐光樹木,製造阻止解放此城之開闊地帶,西峽口鎮僅剩下孤城殘軀!時鎮內只有小學2所,中學1所。

三、現代概況

自1948年5月解放至1985年,西峽縣城的經濟建設有較快發展。重建了蓮花寺崗電廠,裝機總容量較日軍侵犯西峽前增長6倍,加上高壓輸電線和小水電站,年供電能力由1944年的3.2萬度增至1898萬度(1985年,下同);城區興辦了果酒廠、製藥廠、水電設備廠、水泥廠、汽車水泵廠等18個地方國營工廠,還有集體工廠54個,個體工業戶250個,工業總產值5100餘萬元,較1947年增長500多倍。市區現有全民和集體門市814個,個體商戶353個。經營商品除土特產品、進境商品外,本地工業產品大量上市。西郊灌河渡口建成280米長的鋼筋混凝土大橋,汽車過河已不再用木船擺渡。1985年汽車客運由城內日發47班次,加上過境客運班車,日客流量3600多人,最遠旅程可當日到達襄樊、鄭州和西安。郊區農業則由解放前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改為種植蔬菜為主,產量和經濟效益大幅度增長。縣城經濟已由消費為主變為生產為主。

隨著經濟狀況的改變,縣城文化教育事業也有較快發展。1985年,城區有高中2所、初中2所、小學4所、幼兒園和學前班6所,在校中小學生5200人。有線廣播站1個(喇叭入戶率為100%),電視轉播臺2座,影、劇院各1座,露天影劇院3座,新華書店門市2個,文化館、職工俱樂部各1個,縣、鎮級醫院6個。

隨著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1985年底縣城人口達2.4萬餘人,居民住房大部已翻修為磚木結構瓦房和鋼筋混凝土樓房。原有城牆已於1948年拆除(西北部留有一段作防洪用),南北二寨之間城壕已墊平成街,與南北大街交叉成十字狀。市區向四面延伸,除原有的南、北大街外,新建建設路、禮堂路、蓮花路、土門路、灌河路等寬敞街道,大街小巷皆鋪成混凝土路面,昔日“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滿街泥濘”的狀況已成為歷史陳跡。市區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公里,總面積1.5平方公里,比解放前擴大7倍多。東部工業區煙囪林立,中、西部商業區樓房櫛比,街道整齊,路面乾淨,石龍堰大渠和護城河穿境而過,渠水清澈,頗具江南風光。


西峽的前世今生

( 1985年的西峽城區圖)



1985年春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文明城鎮稱號。

2009年被國家地質局授予“中國恐龍之鄉” 。

2014年西峽被國家旅遊局公佈為“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縣”。

2016年在第四屆中國旅遊業融合與創新論壇上,西峽以厚重的旅遊資源再次成功入圍“旅遊業最美中國榜”。

2017年被中國國土經濟學會推選為“2017中國百佳深呼吸小城”。

2017年,西峽縣入選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

2018年9月26日,西峽縣榮獲2018年“中國天然氧吧”創建地區稱號。

2018年度《中國國家旅遊》最佳全域旅遊目的地。

2018年重新確認為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

西峽縣城原名西峽口,位於伏牛山南麓之西峽盆地中,西、北依山,東、南臨崗,灌河(古析水)繞城西自北向南流。平均海拔220米,年均氣溫!5:!C,年均降水886毫米,無霜期250天。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城周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為本縣最佳耕作與聚居區。縣城扼秦楚通道,歷為兵家所爭,春秋戰國以來,一直為豫西南軍事和商業重鎮。

西峽的前世今生

(西峽城區局部圖)


春秋前期,今西峽縣城一帶為楚邑,春秋中期許國遷此,為許都。秦代至金先後為析縣、西淅陽縣、內鄉縣治所,亦曾為州、郡治地。元初,內鄉縣治遷渚陽鎮(今內鄉縣城),舊縣城改稱峽口鎮,設巡檢司。民國時期廢巡檢司,改稱西峽口鎮。解放後西峽建縣,為縣政府駐地至今。

西峽的前世今生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古代概況

因河道影響,西峽口古城址有較大變遷。相傳古時(析水)“水走東崗根”,河床較高,故西周至戰國時代之白羽城、析城築於今縣城東蓮花寺崗之上,至今部分城牆及城門遺址清晰可見。其後,隨著河床降低和河道西移,始在崗下建城。清康熙五十七年《內鄉縣誌》載:“內鄉舊城隋時築…”,其城址在今何家營至重城一帶。由於商品交流和城市人口增多,城區逐漸南延,清道光初年創修西峽口北寨,同治十二年(1873年創修西峽口南寨,南、北寨之間有城壕相隔,中架吊橋,連接南北街道,形成3里長街。

西峽的前世今生

(西峽南北寨時期城區圖)


縣城設置:明代以前無可考。明洪武七年(1374年)創建西峽口巡檢司官署,有正堂、後堂、東西房、樵樓,弓兵房共23間(址在今城關一初中校院),為明、清兩代西峽境行政中樞。

其它設置有:明成化年間創設之社學,明萬曆年間創設之郵鋪、火甲(後設更樓)和倉庚(時稱北預備倉)。另有關帝廟、漆寶廟、馬王廟、楊泗廟、陝山會館、火神廟城隍廟、清真西寺及城外之蓮花寺、燃燈寺、清真南寺、土地廟等。其中,明永樂年間創建之蓮花寺規模較大。時人描繪當時西峽口勝景有“東蓮花,西燃燈,當中有個紫禁

城”之說。

明清兩代,西峽口商業以經營山貨為主,桐油、生漆、中藥材等由人擔騾馱自北、西兩面沿山路絡繹而來;盛水季節,竹、木兩材由灌河漕運南下;外來商品以食鹽、棉布為大宗,彙集於西峽口進行交易。清末,西峽口商店逾百戶,主要是油漆、藥材、食鹽、布匹等商行和騾馬店、飯鋪等,較大商行多為地主富農兼營。

西峽的前世今生

(大街上往來的客商民眾)


二、民國時期概況

民國初年,廢巡檢司,設清鄉局,管理西峽口行政事務;購買槍支,發展寨勇,保護南北兩寨。其時,豫西山區匪患嚴重,全內鄉縣境70餘寨多被攻破,西峽口未遭劫洗。

商業經營以山貨為主,雜有部分洋貨。西峽口至老河口仍有木船通航,另有成幫結隊之木製獨輪拱車往返於漯河至西峽口之間,交流日用雜貨及土特產品。文化設施:保留私塾數所,新建區立小學校1所,分別講授儒、新(時稱“洋學”)二學。

民國中期,別廷芳推行地方自治,於南關馬王廟(今縣供銷社院)設內鄉縣民團司令部,是為縣境軍政中樞。先後辦起電廠、槍械修造廠、織綢公司、釀酒公司、印刷廠等小型工業企業。於城西灌河灘改地數百畝,石龍堰大渠建成後城周早地多改為稻田。

商業經營仍以山貨為主,但也以鴉片集散地聞名(1931~1942年),大商店無不販賣鴉片。1942年侵華日軍實行經濟封鎖,海鹽不能西運,大批青海鹽沿豫陝公路東來,西峽口又成了青海鹽集散地,鹽行、馬車行、飯店興盛一時,從南寨門至今物資局址沿公路形成一條新街。40年代初,西峽口商業形成戰時畸形繁榮景象,城區商戶達760餘家,較大商行多為大地主和團隊頭目所把持。時鎮內有3所小學,並有從淪陷區遷來之開封職業學校、國立一中一分校、河北省保定私立育德中學校等。

1945年春日軍攻陷西峽口城,街道房屋大半毀於戰火。同年8月日軍投降後,西峽口設內鄉團隊司令部、鎮內鄧淅四縣聯防辦事處、伏牛山區九縣聯防辦事處,專事“剿共”。鎮區經濟蕭條,戰前所建工廠只剩原電燈公司的機械打米車間:商店僅200餘家,多為低矮茅舍,以土特產和日用百貨為兩大行業,購銷量大減。


西峽的前世今生

(西峽舊時街景)


1948年3月,團隊司令部下令拆除城牆四周房屋近千間,伐光樹木,製造阻止解放此城之開闊地帶,西峽口鎮僅剩下孤城殘軀!時鎮內只有小學2所,中學1所。

三、現代概況

自1948年5月解放至1985年,西峽縣城的經濟建設有較快發展。重建了蓮花寺崗電廠,裝機總容量較日軍侵犯西峽前增長6倍,加上高壓輸電線和小水電站,年供電能力由1944年的3.2萬度增至1898萬度(1985年,下同);城區興辦了果酒廠、製藥廠、水電設備廠、水泥廠、汽車水泵廠等18個地方國營工廠,還有集體工廠54個,個體工業戶250個,工業總產值5100餘萬元,較1947年增長500多倍。市區現有全民和集體門市814個,個體商戶353個。經營商品除土特產品、進境商品外,本地工業產品大量上市。西郊灌河渡口建成280米長的鋼筋混凝土大橋,汽車過河已不再用木船擺渡。1985年汽車客運由城內日發47班次,加上過境客運班車,日客流量3600多人,最遠旅程可當日到達襄樊、鄭州和西安。郊區農業則由解放前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改為種植蔬菜為主,產量和經濟效益大幅度增長。縣城經濟已由消費為主變為生產為主。

隨著經濟狀況的改變,縣城文化教育事業也有較快發展。1985年,城區有高中2所、初中2所、小學4所、幼兒園和學前班6所,在校中小學生5200人。有線廣播站1個(喇叭入戶率為100%),電視轉播臺2座,影、劇院各1座,露天影劇院3座,新華書店門市2個,文化館、職工俱樂部各1個,縣、鎮級醫院6個。

隨著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1985年底縣城人口達2.4萬餘人,居民住房大部已翻修為磚木結構瓦房和鋼筋混凝土樓房。原有城牆已於1948年拆除(西北部留有一段作防洪用),南北二寨之間城壕已墊平成街,與南北大街交叉成十字狀。市區向四面延伸,除原有的南、北大街外,新建建設路、禮堂路、蓮花路、土門路、灌河路等寬敞街道,大街小巷皆鋪成混凝土路面,昔日“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滿街泥濘”的狀況已成為歷史陳跡。市區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公里,總面積1.5平方公里,比解放前擴大7倍多。東部工業區煙囪林立,中、西部商業區樓房櫛比,街道整齊,路面乾淨,石龍堰大渠和護城河穿境而過,渠水清澈,頗具江南風光。


西峽的前世今生

( 1985年的西峽城區圖)



1985年春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文明城鎮稱號。

2009年被國家地質局授予“中國恐龍之鄉” 。

2014年西峽被國家旅遊局公佈為“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縣”。

2016年在第四屆中國旅遊業融合與創新論壇上,西峽以厚重的旅遊資源再次成功入圍“旅遊業最美中國榜”。

2017年被中國國土經濟學會推選為“2017中國百佳深呼吸小城”。

2017年,西峽縣入選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

2018年9月26日,西峽縣榮獲2018年“中國天然氧吧”創建地區稱號。

2018年度《中國國家旅遊》最佳全域旅遊目的地。

2018年重新確認為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西峽的前世今生

(西峽歷年來獲得的榮譽)


2016年西峽總面積達到3454平方公里,總人口45萬人,為河南省第二區域大縣。轄2鄉14鎮3個辦事處,299個行政村(社區居委會)。

至2018年,西峽縣轄3個街道、15個鎮、1個鄉:白羽街道、紫金街道、蓮花街道、丹水鎮、陽城鎮、回車鎮、五里橋鎮、丁河鎮、重陽鎮、西坪鎮、桑坪鎮、米坪鎮、雙龍鎮、二郎坪鎮、太平鎮、石界河鎮、軍馬河鎮、田關鎮、寨根鄉。


"

西峽縣城原名西峽口,位於伏牛山南麓之西峽盆地中,西、北依山,東、南臨崗,灌河(古析水)繞城西自北向南流。平均海拔220米,年均氣溫!5:!C,年均降水886毫米,無霜期250天。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城周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為本縣最佳耕作與聚居區。縣城扼秦楚通道,歷為兵家所爭,春秋戰國以來,一直為豫西南軍事和商業重鎮。

西峽的前世今生

(西峽城區局部圖)


春秋前期,今西峽縣城一帶為楚邑,春秋中期許國遷此,為許都。秦代至金先後為析縣、西淅陽縣、內鄉縣治所,亦曾為州、郡治地。元初,內鄉縣治遷渚陽鎮(今內鄉縣城),舊縣城改稱峽口鎮,設巡檢司。民國時期廢巡檢司,改稱西峽口鎮。解放後西峽建縣,為縣政府駐地至今。

西峽的前世今生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古代概況

因河道影響,西峽口古城址有較大變遷。相傳古時(析水)“水走東崗根”,河床較高,故西周至戰國時代之白羽城、析城築於今縣城東蓮花寺崗之上,至今部分城牆及城門遺址清晰可見。其後,隨著河床降低和河道西移,始在崗下建城。清康熙五十七年《內鄉縣誌》載:“內鄉舊城隋時築…”,其城址在今何家營至重城一帶。由於商品交流和城市人口增多,城區逐漸南延,清道光初年創修西峽口北寨,同治十二年(1873年創修西峽口南寨,南、北寨之間有城壕相隔,中架吊橋,連接南北街道,形成3里長街。

西峽的前世今生

(西峽南北寨時期城區圖)


縣城設置:明代以前無可考。明洪武七年(1374年)創建西峽口巡檢司官署,有正堂、後堂、東西房、樵樓,弓兵房共23間(址在今城關一初中校院),為明、清兩代西峽境行政中樞。

其它設置有:明成化年間創設之社學,明萬曆年間創設之郵鋪、火甲(後設更樓)和倉庚(時稱北預備倉)。另有關帝廟、漆寶廟、馬王廟、楊泗廟、陝山會館、火神廟城隍廟、清真西寺及城外之蓮花寺、燃燈寺、清真南寺、土地廟等。其中,明永樂年間創建之蓮花寺規模較大。時人描繪當時西峽口勝景有“東蓮花,西燃燈,當中有個紫禁

城”之說。

明清兩代,西峽口商業以經營山貨為主,桐油、生漆、中藥材等由人擔騾馱自北、西兩面沿山路絡繹而來;盛水季節,竹、木兩材由灌河漕運南下;外來商品以食鹽、棉布為大宗,彙集於西峽口進行交易。清末,西峽口商店逾百戶,主要是油漆、藥材、食鹽、布匹等商行和騾馬店、飯鋪等,較大商行多為地主富農兼營。

西峽的前世今生

(大街上往來的客商民眾)


二、民國時期概況

民國初年,廢巡檢司,設清鄉局,管理西峽口行政事務;購買槍支,發展寨勇,保護南北兩寨。其時,豫西山區匪患嚴重,全內鄉縣境70餘寨多被攻破,西峽口未遭劫洗。

商業經營以山貨為主,雜有部分洋貨。西峽口至老河口仍有木船通航,另有成幫結隊之木製獨輪拱車往返於漯河至西峽口之間,交流日用雜貨及土特產品。文化設施:保留私塾數所,新建區立小學校1所,分別講授儒、新(時稱“洋學”)二學。

民國中期,別廷芳推行地方自治,於南關馬王廟(今縣供銷社院)設內鄉縣民團司令部,是為縣境軍政中樞。先後辦起電廠、槍械修造廠、織綢公司、釀酒公司、印刷廠等小型工業企業。於城西灌河灘改地數百畝,石龍堰大渠建成後城周早地多改為稻田。

商業經營仍以山貨為主,但也以鴉片集散地聞名(1931~1942年),大商店無不販賣鴉片。1942年侵華日軍實行經濟封鎖,海鹽不能西運,大批青海鹽沿豫陝公路東來,西峽口又成了青海鹽集散地,鹽行、馬車行、飯店興盛一時,從南寨門至今物資局址沿公路形成一條新街。40年代初,西峽口商業形成戰時畸形繁榮景象,城區商戶達760餘家,較大商行多為大地主和團隊頭目所把持。時鎮內有3所小學,並有從淪陷區遷來之開封職業學校、國立一中一分校、河北省保定私立育德中學校等。

1945年春日軍攻陷西峽口城,街道房屋大半毀於戰火。同年8月日軍投降後,西峽口設內鄉團隊司令部、鎮內鄧淅四縣聯防辦事處、伏牛山區九縣聯防辦事處,專事“剿共”。鎮區經濟蕭條,戰前所建工廠只剩原電燈公司的機械打米車間:商店僅200餘家,多為低矮茅舍,以土特產和日用百貨為兩大行業,購銷量大減。


西峽的前世今生

(西峽舊時街景)


1948年3月,團隊司令部下令拆除城牆四周房屋近千間,伐光樹木,製造阻止解放此城之開闊地帶,西峽口鎮僅剩下孤城殘軀!時鎮內只有小學2所,中學1所。

三、現代概況

自1948年5月解放至1985年,西峽縣城的經濟建設有較快發展。重建了蓮花寺崗電廠,裝機總容量較日軍侵犯西峽前增長6倍,加上高壓輸電線和小水電站,年供電能力由1944年的3.2萬度增至1898萬度(1985年,下同);城區興辦了果酒廠、製藥廠、水電設備廠、水泥廠、汽車水泵廠等18個地方國營工廠,還有集體工廠54個,個體工業戶250個,工業總產值5100餘萬元,較1947年增長500多倍。市區現有全民和集體門市814個,個體商戶353個。經營商品除土特產品、進境商品外,本地工業產品大量上市。西郊灌河渡口建成280米長的鋼筋混凝土大橋,汽車過河已不再用木船擺渡。1985年汽車客運由城內日發47班次,加上過境客運班車,日客流量3600多人,最遠旅程可當日到達襄樊、鄭州和西安。郊區農業則由解放前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改為種植蔬菜為主,產量和經濟效益大幅度增長。縣城經濟已由消費為主變為生產為主。

隨著經濟狀況的改變,縣城文化教育事業也有較快發展。1985年,城區有高中2所、初中2所、小學4所、幼兒園和學前班6所,在校中小學生5200人。有線廣播站1個(喇叭入戶率為100%),電視轉播臺2座,影、劇院各1座,露天影劇院3座,新華書店門市2個,文化館、職工俱樂部各1個,縣、鎮級醫院6個。

隨著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1985年底縣城人口達2.4萬餘人,居民住房大部已翻修為磚木結構瓦房和鋼筋混凝土樓房。原有城牆已於1948年拆除(西北部留有一段作防洪用),南北二寨之間城壕已墊平成街,與南北大街交叉成十字狀。市區向四面延伸,除原有的南、北大街外,新建建設路、禮堂路、蓮花路、土門路、灌河路等寬敞街道,大街小巷皆鋪成混凝土路面,昔日“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滿街泥濘”的狀況已成為歷史陳跡。市區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公里,總面積1.5平方公里,比解放前擴大7倍多。東部工業區煙囪林立,中、西部商業區樓房櫛比,街道整齊,路面乾淨,石龍堰大渠和護城河穿境而過,渠水清澈,頗具江南風光。


西峽的前世今生

( 1985年的西峽城區圖)



1985年春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文明城鎮稱號。

2009年被國家地質局授予“中國恐龍之鄉” 。

2014年西峽被國家旅遊局公佈為“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縣”。

2016年在第四屆中國旅遊業融合與創新論壇上,西峽以厚重的旅遊資源再次成功入圍“旅遊業最美中國榜”。

2017年被中國國土經濟學會推選為“2017中國百佳深呼吸小城”。

2017年,西峽縣入選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

2018年9月26日,西峽縣榮獲2018年“中國天然氧吧”創建地區稱號。

2018年度《中國國家旅遊》最佳全域旅遊目的地。

2018年重新確認為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西峽的前世今生

(西峽歷年來獲得的榮譽)


2016年西峽總面積達到3454平方公里,總人口45萬人,為河南省第二區域大縣。轄2鄉14鎮3個辦事處,299個行政村(社區居委會)。

至2018年,西峽縣轄3個街道、15個鎮、1個鄉:白羽街道、紫金街道、蓮花街道、丹水鎮、陽城鎮、回車鎮、五里橋鎮、丁河鎮、重陽鎮、西坪鎮、桑坪鎮、米坪鎮、雙龍鎮、二郎坪鎮、太平鎮、石界河鎮、軍馬河鎮、田關鎮、寨根鄉。


西峽的前世今生

(西峽現代城區圖)


全縣現有各級各類學校384所,其中高中3所,職業學校5所,初中27所,小學277所,聾啞學校1所,幼兒園71所,在校學生76417人,在職教職工5184人。

西峽工業

西峽近代工業以“宛藥、西保、龍成“三大集團為龍頭,形成了四大優勢產業群體:

一、中藥製藥產業群:以河南宛西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為核心,企業達到7家,年產中成藥2500噸,年產值達到8億元。

二、鍊鋼及鍊鋼輔助材料產業群。以西保集團、龍成集團、通宇公司為主,企業達到家60多家,年產值22億元。

三、汽車配件鑄造產業群:以河南西峽汽車水泵股份有限公司、西峽縣內燃機進排氣管有限公司、西峽縣特種材料鑄造有限公司為龍頭,企業達到14家,年產值5億元。

四、農副產品加工產業群:以哪吒食品飲料公司、西峽神菇集團、西峽獼猴桃總公司、西峽縣新太陽乳業有限責任公司為主,主要從事獼猴桃、香菇產品和牛奶產品加工等,年產值近1.8億元。

2008年,宛藥、西保、龍成三大集團產值分別達到46億元、53億元、67億元,佔全縣限額以上工業產值的67%。

西峽農業

西峽農業發展實施以林為主的理念,在農村經濟發展上,形成了“菌、果、藥”三大主導產業:一是以香菇為主導的食用菌產業、二是以西峽獼猴桃為主導的林果產業、三是以西峽山茱萸、天麻為主導的中藥材產業。不但解決了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苦耕作,更為廣大民眾創收致富帶來巨大契機和改變。

西峽旅遊

西峽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是名副其實的生態大縣,實施全域旅遊以來,打造各種自然、人文景觀50多處,是理想的生態旅遊勝地。2018年實現旅遊綜合收入超過42億元。

現在的西峽,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下,在政府和實幹領導們的帶領下,西峽的天更藍、水更綠、山更青、土更肥,人民的收入越來越高,生活也變得更加幸福美滿。

我是西峽人,我為西峽驕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