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粹於今農戶傳承 裘盛戎張君秋傳真經

戲曲 張君秋 裘盛戎 京劇 文化北京 2017-05-20

走進頭二營村京劇俱樂部,

不時能聽到悠揚婉轉或激越高昂的曲調,

其間又有纏綿、如泣如訴或字正腔圓、聲遏青雲的唱腔,

這是俱樂部演員在排戲、演出。

有人會感到不解,一個村級的劇團排演怎會如此有板有眼,有如此高的水平?您可能不知道,人家的劇團可是受過真傳,得到過眾多名角的指導和傳授。

頭二營村位於順義城區南約20裡處,西鄰首都機場。村子成村於明代,為屯兵之所。

國粹於今農戶傳承 裘盛戎張君秋傳真經

俱樂部門口▲

國粹於今農戶傳承 裘盛戎張君秋傳真經

1957年,北京京劇團響應黨的號召,文藝為工農兵服務,到農村體驗生活。這樣,劇團來到頭二營村,帶隊的是團人事科長張士傑。裘盛戎、張君秋、譚富英、李多奎、馬長禮、譚元壽、周和桐、李四廣等名角都來過村裡。

國粹於今農戶傳承 裘盛戎張君秋傳真經

上個世紀50年代的農村,經濟條件差,文化生活也貧乏,人們只能是聽聽草臺班子戲。去城裡聽名角唱戲,是一種奢侈。人們只能是從收音機裡聽到他們的唱段,從未謀面。今天,這些演員就來到跟前,都是活鮮鮮的個人,村民們飽了一把眼福。

國粹於今農戶傳承 裘盛戎張君秋傳真經

國粹於今農戶傳承 裘盛戎張君秋傳真經

村裡對劇團的工作和生活十分支持。騰出房來為演員做食堂。演員吃的米、面、油、鹽等,都由村裡派大車拉來,還派人為演員做飯。平時演員和劇組人員就安排住在社員家裡,白天到地裡和社員一起勞動。

演員們擅長的是唱唸做打,講究的是手眼身法步。到了地裡勞動,鋤鐮不入手,拿著鐵杴、鋤頭卻不知怎樣下手。地裡一塊幹活的社員們,看著他們不禁笑起來。

國粹於今農戶傳承 裘盛戎張君秋傳真經

演員們看著社員熟練地翻地、打埂,再看看自己笨拙的樣子,也忍俊不禁地笑起來。打鐘歇時,有的社員要求演員唱一段,演員們就在地頭即興唱上幾段,社員們飽了耳福,和演員的距離越來越近了。

國粹於今農戶傳承 裘盛戎張君秋傳真經

老民居▲

演員們雖然每天堅持下地,但功夫不能扔,早晚時間還堅持練功。每天天還沒亮,演員們就來到村西河邊,河水清澈,岸柳婀娜。演員們就在河邊吊嗓,武功演員則在院子裡鋪上毯子,壓腿、劈叉、練小翻、虎跳,演員們練功時,會有許多村民圍觀。

國粹於今農戶傳承 裘盛戎張君秋傳真經

劇團和村裡越來越融洽,應村民的要求,劇團先後多次為大家演戲。

李多奎主演過《釣金龜》《望兒樓》《遇皇后》;

張君秋主演《望江亭》《西廂記》《狀元媒》;

譚富英主演《定軍山》《空城計》《趙氏孤兒》……

譚元壽曾飾演趙武;

周和桐演《李逵下山》《九江口》;

名醜李四廣主演《三岔口》……

國粹於今農戶傳承 裘盛戎張君秋傳真經

為方便演員演出,村中建起了戲樓。戲樓面南,磚石結構,有出場門、入場門、前後臺,前臺演出,後臺換裝。前臺四根明柱,上油紅漆,很有氣勢,被稱為“頭二營大戲樓”。每年正月初一、初二、元宵節或一些喜慶的日子劇團都演出,雖然天氣較寒冷,但本村及周邊的莊子營、三四營、窪子、龍山等村的人都來看演出,就連首都機場的人也組織坐著大轎車來一睹名角的風采。

村裡過去就有人喜好京劇,劇團的到來,更使他們如魚得水。經過和劇團商議,村裡也組織了一個劇團,名“頭二營京劇團”。村裡有特長的人都踴躍參加,演員最多時達到100多人。

國粹於今農戶傳承 裘盛戎張君秋傳真經

劇團成立了,但真正運作起來,還是面臨不少實際困難。京劇,被稱為“國劇”,內涵深厚,博大精深,行當齊全。有生旦淨醜,單是旦角,就有正旦、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彩旦、小旦等。樂隊有文武場,又要準備刀槍劍戟九長九短等十八般武器。

國粹於今農戶傳承 裘盛戎張君秋傳真經

置辦這些道具,要有大量資金投入。那時經濟落後,劇團就提供一些援助。演戲前,城裡劇團準備好行頭,村裡去馬車把所需的道具拉回來。村裡雖然緊張,也拿出一部分錢。一次快演出時,行頭不夠,團長申文康賣掉自己新買的自行車,置辦道具。

本村劇團演的第一齣戲是《拾玉鐲》,因為是自排自導自演,觀眾的熱情很高,戲樓前的空場上黑壓壓地擠滿了人。孩子騎在大人的脖子上,後邊的人站在凳子上,有的人乾脆就騎在牆頭上,站在房頂上,還有的人爬在樹上。

戲演到精彩處,人聲鼎沸,臺下叫好喝彩聲不斷。以後,又演出過《三岔口》《釣金龜》《望江亭》《野豬林》《武松打店》等30餘齣戲。

“文革”後期,那時還有禁錮,為適應形勢,村裡劇團排練了現代京劇《沙家浜》《紅燈記》。《沙家浜》場面宏大,角色眾多,演出難度大。北京京劇團的馬長禮、周和桐都來到村裡給演員說戲,指導。那時縣裡有活動,首都機場都請村劇團去演出,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劇團在城裡有一塊地,每年春天,村裡都要派幾個老農趕著馬車拉著犁去耕地、整地、修畦、施肥、種菜。晚上吃完飯,劇團會在前三排安排座位,請幾位老農聽戲。一次演《趙氏孤兒》,幾位老農覺得不過癮,想瞧猴戲。劇團領導趕緊聯繫另一家劇場,請幾位老農瞧了一場李萬春的《鬧天宮》。劇團回到城裡後,只要是頭二營村裡有人進城,都可以享受免費聽戲的待遇。

隨著社會的進步,文化生活的多元,京劇已沒有過去的紅火。但頭二營村民對京劇仍十分執著和堅守,成立了“京劇俱樂部”,每週逢週三週日,下午大家都自覺到這裡排練。屈指算來,這些演員和樂隊人員,已是第三代。

每逢年節或有一些重大活動,區裡、街道、企業、鎮村組織活動,都請村俱樂部的演員們去演出。區某中學成立了一個京劇班,王子忠已年過古稀,每到週末都不辭辛苦前去指導。他說:有這麼多的孩子喜歡戲劇,這說明京劇後繼有人,我一定把自己所有的知識傳授給他們,讓國粹綿延不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