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送之《論張君秋、李世芳之優劣》錄自《吳小如戲曲隨筆集補編》,原載《半月戲劇》1944年第5卷第5期,題為《張李平議》。作者吳小如(1922-2014),原名吳同寶,曾用筆名少若,安徽人,著名書法家、詩人吳玉如先生的長子,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也是一位著名的京劇評論家、戲劇史家,著有《古典小說漫稿》、《京劇老生流派綜說》、《吳小如戲曲文錄》等。

 作者按:多謝龔和德先生把這篇舊稿複製見贈,使五十七年前的拙文從塵封已久的期刊中得以重見天日。它是發表在1944年10月15日發行的《半月戲劇》上的。刊出後我本人並未見到,且未留底稿;倘非和德先生告知,我已忘得一點影子都沒有了。現在重新錄出,交《藝壇》發表,也算“立此存照”。同時說明我對京戲(包括演員與劇本)的看法,自三四十年代即是如此,可以說是地道的保守主義了。 此次發表,除改正誤植錯字與標點外,個別用詞也略加更易,便於今天的讀者閱讀。至於看法則一仍舊貫,隻字未動。文章開頭提到的介白,是四十年代的天津王(瑤卿)派名票兼劇評家路介白先生,不幸於一次偶然事件中在天津中國大戲院觸電而死。 沈葦窗大約是當時刊物的負責人之一(我印象中當時《半月戲劇》的主編是鄭子褒,筆名梅花館主),我同沈素昧平生。後來他在香港主辦《大成》雜誌,影響較大,前幾年也去世了。 李世芳則於抗戰勝利後自滬返京時因飛機失事不幸夭亡,平心而論,我對李世芳坐科時的演出是十分欣賞的,後來拜了梅先生,梅先生很器重他。當梅先生隱居輟演之際,世芳在北方几乎上演了所有的傳統梅派戲。尤其與楊寶森合演《探母回令》,僅王少卿、楊寶忠兩位琴師同臺競藝便已使觀眾如醉如痴。只是新編個人本戲太少,印象中只有一出由景孤血編劇的《百花公主》,我曾在天津中國大戲院看過一次,演出效果殊不理想。 今後倘有機緣,我當用“回憶錄”形式追記世芳從坐科到出科這一段演藝生涯的親自見聞,以紀念這位英年早逝的“四小名旦”之一。至於這篇拙文,不免《春秋》責備賢者之意。如果能預知他幾年後便不幸夭逝,我或者對他也就不這麼苛求了。2001年3月在北京寓廬題記。時鄰屋裝修,電鑽聲轟鳴震耳欲死。
吳小如:論張君秋、李世芳之優劣

張君秋、李世芳之《樊江關》

介白來函,告以沈葦窗先生徵稿事,一羈於瑣務,再困於病魔,三格於郵途,遂遲遲不能報命。今塗抹小文以奉,聊供愚者之一得而巳。

自“四大”逐次謝絕歌壇,“四小”乃日漸抬頭。考其顛末,“四小”之中,宋與毛無與焉。非宋與毛之藝不及也,亦猶朱桂芳、小翠花之無與於“四大”之間耳。今乃舍其無與者,而專“平議”張與李。

張君秋在今日,聲勢確赫顯於李世芳。所以然者,曰本錢足耳。吾初在津某刊為文,以為天賦佳嗓,本非關於人力,可“不待贊”,今悟此“不待贊”乃謬見。蓋世衰道徽,聲色貨利之禍人,無異毒蛇猛獸。君秋有嗓固是天賦,苟能永葆其天,永守其全,則一生受用不盡。贊之者即所以勵之也。故識拔君秋者,不可不先贊其嗓。其嗓具水音,具清、柔、脆三長,伸卷自如,不弛不洩。故《教子》、《起解》,餘最許之,以其能一氣呵成也。

吳小如:論張君秋、李世芳之優劣

尚小云與張君秋、李世芳、毛世來合影

君秋嗓之外,可贊者曰戲路寬。此非貶詞,亦非疑諷之詞也,蓋喜其能博之之道也。今人輒議其雜,吾不云然。梅大王師事古人,不一而足,其所取亦不一而足。叔巖師譚,譚師余三勝、程長庚,謂之集大成。而叔巖之所以不及譚,狹其戲路而已。夫程硯秋不演《宇宙鋒》,中年成名以後事也,荀慧生不動《孝義節》、《刺湯》,嗓敗以後事也。其始蓋無所不包容焉。

君秋可以演《別姬》,胡不可以演《紅拂》?可以演《祭塔》,胡不可以演《朱痕記》?既演《六月雪》,何不首尾足之,用程硯秋本排演全部《金鎖記》?能動《金山寺》,胡不可以演《漢明妃》(小如今按:君秋當年除未排全部《金鎖記》外,它戲均正式公演)?吾於君秋,無間然矣。它年鎔梅、程、尚予一爐而成所謂張派者,不亦拭目可待乎?雖然,戲路寬初不僅限於能戲多,亦非駁雜不純之謂也。

君秋可議者有二:一曰字音差,不惟不足以彌其缺,抑且掩其長,蓋好嗓子而無好聲口,不亦可惜乎?二曰腰腿功夫淺,此宜亟待努力者也。不然,豈不辜負一條好嗓子乎?夫譚富英在老生行,天賦一條好嗓子,且以有幼功而身手不凡。徒以粗疏之病,貽人笑柄。君秋當明其利害攸關也。

吳小如:論張君秋、李世芳之優劣

張君秋之《刺湯》

請再言李世芳。吾不願謂張不及李或李不及張,然吾今日,實愛張逾於愛李。以李天資較鈍,嗓音又暗,天賦誠不足也。然此亦非“落井下石”。反言之,其短固亦有二。即氣單與戲路狹是也。嗓劣初不為病,氣足即可響堂,小翠花、荀慧生皆前例。程硯秋與餘叔巖,以“人力”硬與“天賦”競爭,尤為可貴。益所憑者“氣”也。今世芳之要害在氣力太單薄,嗓好且不能久持,況不好者乎?此氣力之培養,則純乎“人”而非“天”,苟培“人”以全“天”,未有不成功者(小如今按:老生行之楊寶森即為顯例),否則,適足以變本加厲而已。世芳勉旃!

至於戲路,世芳蓋所謂墨守而非創造者,充其量亦猶孟小冬之於餘叔巖耳。欲承前輩衣缽,除全部承受外,尚需蹊徑另闢。單憑附於“梅派”,即非“真梅”。必神而化之如叔巖然,始真正有前途、有出路。夫叔巖固是餘派,實是譚派,又實異於譚派。如此乃可稱梨園佳子弟,以其有“自我”在也。世芳其明乎此乎?

至於世芳之長,一言以蔽之,曰根底好、字音腰腿皆勝。然止於此,亦未必即勝於張君秋也。

(《吳小如戲曲隨筆集補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