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旦角最後的高峰張君秋

京劇旦角張派創始人張君秋

從清代戲曲花雅之爭,作為崑曲的雅部落敗於花部亂彈以後,中國的戲曲往往都是與捧角兒共生存的,這也是中國戲曲藝術獨有的現象。中國人看戲,往往不是去看什麼故事,而多半是看那個名角兒去了。演員作為一個個體,他的藝術技藝成了最主要的被追捧欣賞內容。戲的故事情節反而倒不是那麼重要了。

“四大名旦”“四大鬚生”全是在表演等各個方面俱佳的藝人,到了張君秋就遜色多了,除了唱,張先生基本上沒什麼大的建樹,對化妝服裝等的試驗也多不成功。世界上的事物就是這樣:“盛極必衰,剝極必復”,到他比較紅火的時候,京劇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49年以後,戲曲遭受的一些人為的打壓和變故,還有所謂“樣板戲”的介入催化,使得京劇這一古老藝術如日落江河,命運急轉直下。但是所幸的是中國戲曲唱是第一位的,張先生在民國三十八年前以打下了足以創出一派的基礎,使他最後創立張派也是順理成章。

今天,我們談論張君秋的藝術就會發現,他在唱上的成就是很大的,張君秋的老師最早是通天教主王瑤卿的學生李凌楓,這位李凌楓雖然在演藝上沒有什麼成就建樹,但是教學生卻有一手,好多後來的名角兒都和他學過。張君秋雖然和李凌楓學習,但實際上他是王瑤卿的學生,因為他的好多戲後來都是王瑤卿教的,他的唱腔唱法的根源也是來源於王派的。當然,後來他又拜了京劇大師梅蘭芳為師。有一次,張先生自己就驕傲地說:“梅先生親自給我說過六出梅派戲,而且《霸王別姬》的劍套子是梅先生親自教給我的,這個在他的學生裡獨一無二”。

我想也不是獨一無二吧,梅先生最喜歡的學生李世芳,就有好多的戲是梅先生手把手地教出來的。據說當時尚小云看了他的演出以後,也要收他為徒,最後張君秋成了尚小云的乾兒子,尚小云也教了他不少戲。同一時期,程硯秋也好像很喜歡張君秋,也給他說了很多的戲和腔,並且提攜他,借給他行頭和演出用的道具切末。我想張君秋之所以讓這些大師喜愛,一是他的條件好,嗓子扮相絕佳,而且他還為人低調謙和,虛心善學,這些都是幾位大師喜歡並且願意傳授他技藝的原因吧。

京劇旦角最後的高峰張君秋

張君秋演《狀元媒》

雖然張君秋是梅蘭芳的徒弟,但我們今天聽張君秋的唱腔,他受程硯秋唱腔的影響是很大的。從他的很多腔的那種虛實,頓挫,控音,力度,都可以聽出,受程派的影響巨大。所以總結一下張君秋的唱腔,可以講行腔受王派、梅派、程派的影響最大,其次是尚派、荀派、黃派及老生的馬派,譚派及花臉的裘派等。為什麼說他還受馬譚及花臉裘的影響呢?因為在張君秋的演藝生涯的全盛時期,主要是和這三位大師合作,時間也最長。張君秋是一個善於學習善於吸收的人,所以他的唱腔中也吸收了一些馬連良,譚富英,以及花臉裘盛戎的唱腔,但是不注意的人是聽不出來的,他已經完全化到他的張派唱腔裡了。這就看得出張君秋是一個極其善於把別人的東西“融化”到自己東西里的大家。

可以講張君秋是集京劇旦角唱腔的大成者,他在唱上的建樹,也得到了人們的承認。看看現在學旦角的人,學梅派、程派、張派的人最多,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我們用書法來比喻,張君秋的唱就如同行書一樣靈動活潑,變化多端,一般行腔輕入輕出,尾音多沒有頓腔,當然也有入腔重但又不同於程派強調字頭的腔,如有些快速行腔的唱和本身起音就高的一些唱。它的腔多數如梅派的入腔快吐法,並不十分強調字頭,當然也有特殊的,但一般情況是這樣的。張不太講字咬的沉重而是用氣催音,用共鳴發出很厚很亮的字音,運用他天生的好嗓子,高低虛實結合。他是字為腔服務,努力調整字與腔的關係,以腔做主幹,許多腔的字都有自己的特點。他的唱運用技巧強,掌握張的行腔技巧是學張的關鍵。

京劇旦角最後的高峰張君秋

張君秋和俞振飛兩位大師

張君秋是繼京劇“四大名旦”之後異軍突起的又一座旦角高峰,但比起“四大名旦”他的派是單薄的,所以嚴格意義上講,張派是不夠完善的流派。張先生在完成他對唱的大量改革後,開始創造他流派的其他方面,如服飾、身段,但沒有一樣立的住或者說非常成功的。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張派的確立,卻是中國戲曲走向沒落的象徵,因為只有唱的流派是單薄的流派。假如還象30年代,眾名家爭鳴的時候,那張先生可能在表演身段服飾等別的方面就會銳意進取,可能綜合實力就好多了。那麼有可能會出現一個唱、念、做、打、舞等各方面俱佳的張派。除此之外,張君秋的新編戲也多在唱上膾炙人口,而在其他方面印象平平。即使老戲人們也只論及他的唱,而不象梅程荀尚的傳統戲私房戲,從各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東西。人們雖然對其唱爭議最大,但張在唱上的突破也最成功徹底,以致於影響到了他以後的旦角演員,因此,我們說張君秋是京劇旦角最後的高峰,他也是實至名歸受得起這個稱號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