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張君秋和吳勵箴的半世情緣

張君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四小名旦之一,旦角張派創始人。1937年,剛剛嶄露頭角的張君秋第一次走進上海這個東方大都市,很快就以一副好嗓子和俊美的扮相征服了觀眾。從此,他的命運便與這座城市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這裡,他邂逅了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他和他的戲曲事業的夫人吳勵箴,他們之間感人的愛情故事,在人們中間傳為美談。

張君秋和吳勵箴的半世情緣

青島邂逅

年輕的張君秋,在舞臺上是觀眾追捧的對象,在生活中更成了許多女性觀眾的寵兒。那時,有時候前排的座位佔滿了,就在舞臺的兩側加座,一般都是太太、小姐訂座。有些傾慕者還去後臺給他遞條子,希望什麼時候,可以吃吃飯、喝喝茶什麼的。那個時候,張母每次都相隨赴滬,生活方面管得很嚴。而眾多追捧的女性,並沒有真正留住張君秋的目光。或許他還在等待,等待那不可逃脫的姻緣。終於,一個俏麗動人的身影進入了張君秋的視線,並且一發不可收地引發了他的半世情緣。她就是後來成為張君秋夫人併為之撫育7個兒女的上海聖約翰大學的校花吳勵箴。

吳勵箴的父親是上海知名銀行家,早年曾留學美國,回國後投身金融界,上世紀40年代曾任國華銀行(一說金城銀行)的董事長。吳勵箴是他的大女兒,“絕頂的漂亮、絕頂的聰明”,不僅學業出色,而且會游泳,會打籃球,會騎自行車,這對二三十年代的女性來說,是十分前衛的。正因如此,吳父對女兒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她能門當戶對地嫁給金融界或商界的青年才俊。但是吳大小姐好像對周圍的傾慕者都沒有感覺,而是看中了紅伶張君秋。這段姻緣的起源,僅僅是在青島的一次邂逅。

1941年的夏天,吳家姐妹在假期中去青島度假,正巧張君秋也在那裡演出,同住一家飯店。張君秋白天在房間裡吊嗓、說戲,引起了吳大小姐的注意,也許那時就有了來往。而這一邂逅,使得張君秋的影子在吳勵箴的心中紮下了根,同時也使她愛屋及烏,愛上了京劇。

文史 | 張君秋和吳勵箴的半世情緣

張君秋、吳勵箴夫妻合影

情無反顧

吳勵箴和張君秋再一次見面是在張君秋1943年到上海演出期間,兩人很快就墜入愛河。據說,他們常在淮海路的上海西餐社約會。

吳勵箴和張君秋的交往,很快召來了巨大的阻力,阻力首先來自吳家,吳家對於“戲子”根本不屑一顧。

吳勵箴和張君秋的感情發展很快成了新聞,吳父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堅決阻止。然而,吳勵箴卻義無反顧地走進了張君秋的家。用現在的語言來說,是愛得死去活來,什麼也不顧了,就一定要跟定他了。她打點行囊,自己單獨北上,連在北京的張君秋都感到非常突然。

吳勵箴的行為,不僅遭到吳家的反對,在張家,也引起了一場巨大的風波。雖然,當時的法律允許一夫多妻,但是,張家也認為這樣太委屈這位大小姐了。張君秋的母親就勸吳勵箴,說你是大學生,還有很好的前途,家裡頭也不適合你。當時就派一位先生陪她回上海。但是吳勵箴嘴上答應,卻採取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大膽行動。到了上海,她就跟送的人說:我已經到上海了,你可以回去了。送的人好不容易來趟上海,順便在上海買點東西,逛一逛,他還沒有回到北京,吳勵箴已經買了飛機票返回北京了。這樣,吳勵箴進入張家成了無可挽回的事實。

相夫教子

1944年,對於張君秋來說,是一個不平凡的年頭。這一年,吳勵箴最終走進了張家的大門,成了張君秋的生活伴侶。

第二年,張君秋重整旗鼓,創立“秋社”,自任社長,掛頭牌,從而開始了完全自主的藝術生涯。與此同時,吳勵箴也默默地把自己融進了張君秋的生活,開始了她一生中一個嶄新的歷程。

她走進張家,是抱定了決心的。在進入張家大門以後,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全部積蓄交給了張君秋的母親。她知道北方封建家庭對老人應該是什麼樣子。實際上,吳勵箴交出的不僅是首飾和私房錢,也是她全部的人生。從此,她就成了這個舊式家庭中盡心盡職的兒媳婦了,完全擺脫了當初的大小姐派頭,全身心地投入到為張君秋的奉獻當中去了。張家原來是個老派家庭,早上要給張母請安,那會兒張母還抽點大煙,她得給婆婆點菸,完了要料理張君秋的一切生活起居。

從張家的角度講,吳勵箴的到來,並不僅僅是添了一個兒媳婦,也給這個舊式家庭帶來了新的文化氣息。據張君秋的女兒張學採回憶,張君秋按說是戲劇界的,應該有一套老的生活習慣,但是他可能受了吳勵箴的影響,生活方式比較西化。家裡的傢俱都是歐式的,甚至張君秋的藝術觀點上都受吳勵箴的影響,他很早就接觸了西方音樂。

吳勵箴在張君秋的生活中的影響,並不侷限於傢俱和擺設,她的一言一行,對張君秋有著巨大的近乎啟蒙的影響。同時,作為家庭主婦,吳勵箴相夫教子,默默承擔了家庭中的大量雜務,還無微不至地為張君秋維繫著同事、朋友以及一切相關的人際關係。

1948年張君秋與馬連良、俞振飛赴香港演出,吳勵箴帶著年幼的兒子隨侍張君秋左右,並且在香港生下了女兒學華。其間,發生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他們在香港的演出按照當時稅務的條例,是可以免稅的。也許是戲班的人不懂英文,產生了什麼誤會,於是稅局的人就來函追討。吳勵箴出面去跟他們交涉,很快就消除了誤會。後來,張君秋對女兒學華說,幸虧你媽會說英文,要不然跟他們搞不清楚!

吳勵箴以她的學識和教養,幫助張君秋擺脫了難關,同時也讓張君秋對她增加了新的瞭解。兩人的感情進一步融洽了。香港並不是張君秋的久留之地,1951年,張君秋回到了北京。吳勵箴也隨之回到了北京。回到北京以後,張君秋一家人的生活仍舊保持著以往的熱鬧、溫馨。吳勵箴依然作為這個家庭的女主人,默默地為丈夫打理著一切。

吳勵箴的幫助和影響,使張君秋免除了一切後顧之憂,在20世紀40年代後期,張君秋走過了一段輝煌的道路,在事業上如日中天。但正如張君秋的弟子薛亞萍說的那樣:“我的師孃是一位好兒媳婦、好太太、好母親、好師孃,如果沒有她的奉獻,也沒有我老師在20世紀60年代那樣的輝煌。”

艱辛晚年

1966年,張君秋一家被掃地出門,全家人住進一間半房,每人每月的生活費是9元錢,子女們全部住校,或是插隊落戶,家裡只剩下最小的女兒和兒子。有一天在院子裡接水洗臉,吳勵箴不慎摔倒,頭摔破了,孩子求街坊把她送到友誼醫院。醫院一看是個剃陰陽頭的,說是階級敵人,不收,就把病人擱在樓道里了。後來人家知道是張君秋的愛人,就要張君秋自己來。聽到吳勵箴摔倒的消息,張君秋像發神經似地跑到友誼醫院。張君秋見到是穿白大褂的就說,我是張君秋,你們要整的是我,你們怎麼處分我都行,但要先把她推進去看病。醫院裡的人說,我們把她先給弄到急診室去,但你得走,不許看。張君秋說,我為什麼不能看,這是我太太。硬是站在那兒看他們把整個過程做完。

吳勵箴把一生都獻給了張君秋和他的事業。1969年,張君秋獲得自由的時候,吳勵箴悲喜交集。在極度的高興之餘,她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第二天,吳勵箴就去世了,因為她太高興了。

吳勵箴為她的愛情走完了一生,而張君秋對於這位夫人,也一直在心裡留有一個美好的印記。

來源:各界雜誌第6期—名人婚戀

作者:方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