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周觀

VIEWS

本報記者 胡茜茹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勢不可擋,無論是氫燃料電池汽車還是純電動汽車,都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這與我國對新能源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有關,以氫能為代表的清潔能源受到了廣泛關注,然而需要承認的是,在這一領域,相比一些發達國家,我國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今年《外商投資法》的表決通過,不難看出我國對外商在華投資秉持著進一步開放的態度,值得一提的是,在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的徵求意見稿中,明確包含氫燃料、加氫站、汽車動力電池、汽車燃料電池等,這無疑會進一步提升外資企業來華開拓新能源事業的積極性。

我國氫能產業尚處起步階段

作為清潔能源中的“後起之秀”,氫能源的價值逐漸為國人所知,目前氫能源的應用也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相比純電動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燃料加註快,續航里程也更長。日本JXTG能源集團氫事業推進部新妻拓彌向記者表示,一輛氫燃料電池汽車只需3到5分鐘就可以加注滿,而且從現有量產氫燃料電池汽車來看,已能實現650公里的續航里程。

"

行業周觀

VIEWS

本報記者 胡茜茹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勢不可擋,無論是氫燃料電池汽車還是純電動汽車,都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這與我國對新能源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有關,以氫能為代表的清潔能源受到了廣泛關注,然而需要承認的是,在這一領域,相比一些發達國家,我國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今年《外商投資法》的表決通過,不難看出我國對外商在華投資秉持著進一步開放的態度,值得一提的是,在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的徵求意見稿中,明確包含氫燃料、加氫站、汽車動力電池、汽車燃料電池等,這無疑會進一步提升外資企業來華開拓新能源事業的積極性。

我國氫能產業尚處起步階段

作為清潔能源中的“後起之秀”,氫能源的價值逐漸為國人所知,目前氫能源的應用也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相比純電動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燃料加註快,續航里程也更長。日本JXTG能源集團氫事業推進部新妻拓彌向記者表示,一輛氫燃料電池汽車只需3到5分鐘就可以加注滿,而且從現有量產氫燃料電池汽車來看,已能實現650公里的續航里程。

外資競逐中國氫能新勢

此外,加氫站的建設也至關重要。根據一份全球加氫站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球共有369座加氫站,其中日本的加氫站數量為96座,在各國中排名第一,中國已建成的加氫站有23座,記者採訪時瞭解到,其中部分加氫站僅留給封閉用戶群使用,並未對公共開放。

根據2016年10月發佈的《中國氫能產業基礎設施發展藍皮書(2016)》顯示,到2020年我國建成加氫站將達100座,2030年將達到1000座。眼下的成績離這一目標顯然還有差距。成本高,無疑是導致加氫站發展緩慢的一大原因。記者在採訪日本JXTG能源集團時瞭解到,加氫站分兩大類型,分別是外供氫加氫站和站內製氫供氫加氫站,後者的建造成本更高,在日本建立一座站內製氫供氫加氫站的成本,大概為4到5億日元(合人民幣3000萬元),約為普通加油站建造成本的四五倍。這在中國也是同樣的行情,記者瞭解到,刨去土地租賃費用,國內一座站內製氫供氫加氫站的建設成本也將近3000萬元,即便是外供氫加氫站,其建造成本也至少要1500萬元。

記者從北京市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瞭解到,加氫站建站成本高主要是因為關鍵設備還需要定製化,尚未形成規模化、批量化生產。此外,目前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還未成規模,加氫需求量小,大部分加氫站利用率不高,導致運營成本高,成本回收週期長。但北京市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專家也表示,當前的加氫站還處於示範階段,隨著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的迅速發展,這一現狀將能夠得到改善,“中國能源企業如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投等都組建了氫能隊伍,制定加氫站規劃並在積極推動示範工作。”

外資在華拓展氫能產業

氫能產業鏈包括制氫、儲運、加氫、氫能應用等諸多方面。在儲氫方面,目前還是由我國本土企業以及研究機構進行研究生產,但是在加氫站方面,除了我國本土力量,目前已有外資企業參與進加氫站的建設中來。去年10月,JXTG能源集團與中石化開始攜手合作,在中國共同建設加氫站。

在氫能產業上深耕多年的豐田,在常熟建立了加氫站。這座於2017年落成的加氫站主要用於企業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實證實驗項目使用。豐田希望通過該項目,與中國政府和汽車行業共同摸索 “氫能源社會”的各種可能性。豐田中國董事長大西弘致表示:“我們希望以長遠目光開展相關工作,並將可行性研究的對象擴大到巴士等商用車,積極探討向中國引進的可能性。”

同時,豐田也在積極同中國本土企業展開合作。今年起,豐田開始向中國商用車廠商提供氫燃料電池組件,記者從豐田瞭解到,包括北汽福田、億華通、一汽股份、金龍汽車、重塑能源科技等企業已與豐田展開氫燃料電池方面的合作。其中,作為首個合作項目,福田、豐田、億華通將合作推出氫燃料電池客車。

清華大學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研究諮詢部部長張成斌,常年專注於氫能與可再生能源研究,他向記者表示:“大型能源企業進入中國,需要面臨的競爭遠比一般企業更大,其實中國能源企業進入其他國家的事情也是如此。與本土能源企業合作,會相互取長補短,彼此發揮優勢,增強全球競爭力,總體來看,這種模式可以大大減輕外資的水土不服,也有利於中國能源企業走出去,參與全球市場競爭。”

外商將於新能源領域迎來廣闊前景

今年3月,《外商投資法》表決通過,鼓勵外商在氫能、燃料電池、動力電池等產業進行投資,為外商投資開綠燈,營造更加公平、高效、可預期、更有吸引力的外商投資環境,極大提高了外資企業來華投資的積極性。

在動力電池領域,記者從鬆下了解到,松下大連工廠從2015年年底開始量產供貨,主要為北美和中國時長供應動力電池,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松下也在新建廠房,為增加產能做準備。另外,三星於去年年末重啟了在西安的動力電池生產項目,將建成5條60Ah鋰離子動力電池生產線。

而在氫能產業領域,記者從北京市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瞭解到,在氫燃燒電池汽車用空壓機、氫氣循環泵等部分關鍵核心部件上,目前已經有幾家外資企業正在推進在中國合資建廠。

“氫能源、動力電池領域都屬於充分競爭領域,但也屬於新興產業,前期投資巨大,沒有形成穩定的盈利模式,風險較高。對於來華投資這些領域的外資來說,這裡面的風險大,但機會也大,需要進行充分的評估和長遠的戰略。因而短期內,外資企業在這些領域仍然是尋找本地合作伙伴為主。” 張成斌判斷道,“未來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獨資企業也會出現,但應該集中在研發、製造和銷售方面,而運營層面則會以合資為主。”

------------------END----------------

《環球時報·汽車週刊》現已入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