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銷量大漲背後,廠家竟在玩這種套路!

新能源銷量大漲背後,廠家竟在玩這種套路!

車市低迷、城市道路擁擠、停車不方便等等問題,促使著網約車、共享汽車公司不斷湧現,不少人驚呼"汽車共享化"時代已經到來,新成立的分時租賃及網約車企業中,不乏主機廠的身影。新能源車銷量還不錯?實際上,它們大多數都屬於"內部消化"。廠家造出來的車賣給自己的網約車或分時租賃公司,這種左右手來回倒騰的行為讓人詫異,也讓人生疑,新能源車現在都遇到了啥問題?

"續航焦慮"讓個人用戶無法認同

新能源銷量大漲背後,廠家竟在玩這種套路!

即便把新能源車的續航里程做得再高,續航焦慮問題仍然存在。很多廠家並沒有認識到"續航焦慮"的本質,用戶焦慮的本質不是充一次電只能跑三四百公里不到,而是充電的困難程度大大超過了人們的可接受範圍。對於很多個人用戶而言,自己本身並不擁有私人車位,只能通過國網或其它商業充電站為自己的新能源車充電,一找一等,幾個小時就過去了。

新能源銷量大漲背後,廠家竟在玩這種套路!

買車圖啥?當然是讓自己的出行方式更加靈活、方便、高效。按照目前的中國國情,新能源車充電難問題並不好解決。相反,為了不受限行限購政策而購買新能源車型的用戶實際上卻選擇了限制性最大的新能源車。出門辦事遠了不敢去、沒充電樁的地方不敢停、電費支出也並不低廉。看似簡單的續航焦慮,折射出了中國國情根本無法普及新能源汽車的根本問題——車多樁少,用車不自由。

產能嚴重過剩,產品必然不好出手

新能源銷量大漲背後,廠家竟在玩這種套路!

我國的新能源車發展速度著實有些驚人,和當年的"共享單車"企業發展速度不相上下。但同一時期國內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量增速卻遠遠達不到車企們的產能增速。事實上,目前國內新能源車企的產能總量甚至可以滿足未來十幾年內的國內新能源車需求。但新項目不斷上馬,新品牌不斷成立,供遠遠大於求,庫存越壓越高。

新能源銷量大漲背後,廠家竟在玩這種套路!

根據各車企已公開的資料顯示,到2020年,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規劃產能總和為2000萬輛左右,而有關部門印發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則顯示,到2020年我國汽車總產量也不過3000萬輛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車僅有200萬輛。換句話說,到2020年,我國的新能源車產能總量將是總需求量的10倍!每賣出去1臺新能源車,就有9臺新能源車無法售出!

不少新能源車銷量屬於"內部消化"

新能源銷量大漲背後,廠家竟在玩這種套路!

即便如此,報表上的新能源車銷量還是在一直逆市上揚,既然選擇新能源汽車的個人用戶不算多,這些車都去哪裡了?答案只有一個——單位用戶。很多網約車公司目前都選擇了新能源車作為運營車輛,有固定充電樁、有專人維護、市區內運營走走停停電耗低等優勢,都讓這類單位用戶可以節約很大一筆開銷。新能源車的銷量裡,有不少數據都由它們支撐著。

新能源銷量大漲背後,廠家竟在玩這種套路!

當然,網約車和共享出行市場是塊大蛋糕,主機廠們怎麼會錯過?在車子不好賣的時候主機廠自然也要想想別的辦法——自己搞分時租賃和網約車業務。既把產能內部消化了,也擴大了經營範圍,增加了公司收入,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但作為行業鼻祖,滴滴等公司即便經營多年仍麻煩纏身,在資本泡沫褪去後,頗有些賠本賺吆喝的模樣。既然如此,車企為何還要冒險進入新行業呢?

政策產物只能通過奇葩方式消化吸收

新能源銷量大漲背後,廠家竟在玩這種套路!

當政策不與實際相結合時,我們一般稱之為"閉門造車"。這一成語用在如今的新能源車產業上再貼切不過。為了滿足政策要求,廠家們不得不"開動腦筋",生產插電混動、純電動等能夠拿到補貼的車型,即便它們再不實用、再不方便,只要政策扶植那就幹唄。但在市場經濟模式下,一旦失去政策保護,商品貨不對板,對廠家的打擊往往是災難性的。

新能源銷量大漲背後,廠家竟在玩這種套路!

當市場對一種產品不認可的時候,再多的刺激消費手段也都無法產生積極和長遠的影響。不得已,廠家們只得選擇另一種"奇葩"的方式解決問題,自己生產自己消化吸收。如北汽新能源,3月份靠著北汽EU系列破萬的銷量成為當月新能源車的銷量冠軍,而旗下的出行公司當月就採購了一萬輛。可這樣的日子能持續過多久?總有一天出行市場業務會接近飽和,對新車的需求量也不會很高。屆時,多餘的產能該如何釋放?

畸形的產業,最後讓誰買單?

新能源銷量大漲背後,廠家竟在玩這種套路!

隨著公司運營車輛飽和,各品牌出行公司競爭加劇,後續想在靠其來帶動銷量就很困難。而且,出行公司運營後是重資本投入,車輛後期維護、車輛貶值以及到期後的處理等問題都將成為困擾車企的大難題。僅僅為了去庫存而選擇成立出行公司實在不是什麼明智之舉,在產業畸形發展後,這些失誤最終要靠誰買單?

新能源銷量大漲背後,廠家竟在玩這種套路!

廠家自己做網約車興許還能在幾年後回本,但這要靠壓榨每一位司機的剩餘價值,亦或是直接讓司機"以租代購",用月收入還月供,最終讓司機當"接盤俠"。而分時租賃市場?一臺車的維護、調度等成本並不低廉,並且分時租賃業務的目標人群又太窄太小,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實現盈利異常困難。說到最後,這畸形產業所帶來的惡果,可能還要讓產業的從業者自己吃掉。

結語:不是噴,新能源車的前景並不樂觀

新能源車,尤其是純電動車的前景,大部分人都持看衰態度。一方面是廠家們蒙上眼睛和耳朵大幹快乾不管不顧,一方面,消費者們又拿起放大鏡帶上聽診器仔仔細細地觀察著新能源汽車的各種問題。怎麼說?賣煎餅餜子的都知道如果薄脆不薄也不脆,客人會走得乾乾淨淨;賣腸粉的知道腸粉裡不放醬油會撲街。造車的怎麼就能做到睜著眼睛說,"沒事,兩天一充電,空調省著用,一點都不麻煩"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