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心理學 不完美媽媽 戀愛 睡眠 活著的藝術 2019-08-04
"

你是否還在為人際關係緊張而不知所措?是否還在為如何做選擇而糾結、徘徊?是否還在為該聽誰的而猶豫不決呢?看完本章,你會深受啟發。

"

你是否還在為人際關係緊張而不知所措?是否還在為如何做選擇而糾結、徘徊?是否還在為該聽誰的而猶豫不決呢?看完本章,你會深受啟發。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下面先給各位談一下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塞翁失馬。由於大家對這個故事都過於熟悉,我這裡便不對故事的經過做過多的敘述,就大概說一下。

一位老翁先是丟了一匹馬,這匹馬又帶回了一群馬;老翁的兒子騎馬的時候摔殘了腿,卻因此沒有被徵用入伍,得以保全性命。

面對周圍鄰居們的七嘴八舌,老翁的回答是:“你們怎麼就斷定丟馬是一件壞事呢?”老翁的另一個意思是說:“丟馬是一件好事。”這是一種先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的結果。

朋友們,顯而易見,老翁這樣的回答方式顯然不好,所能達到的效果只是暫時性的封住了鄰居們的大嘴巴,鄰居們私下還會議論紛紛,無可避免的會發生口角。

那麼有沒有更好的回答方式呢?當然有!

開始分析之前,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對的思維”方式?什麼是“錯的思維”方式?

對待一個問題,如果先從正確或者肯定的角度開始思考,那麼這便是對的思維方式,反之就是錯的思維方式。換句話說,在對的思維方式下,我們會先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在錯的思維方式下,我們會先看到事物壞的一面。

為了便於你們更好的理解本篇文章,我需要你們牢記對錯思維的定義,因為下面的內容我會反覆提到。這是我個人的理解,如果與其他人的說法有出入,請不要介意,你只需要把本章讀懂就行了。

接下來,我將告訴你對與錯背後的故事,讓你的自我思維得到重塑。下面正式開始我的分析:

先來看一個我們身邊的例子:莉莉和阿華是一對異地戀情侶。為了維持兩人之間的感情,莉莉和阿華約定每天吃飯和睡覺前都要通視頻通話。堅持了兩個月,阿華漸漸感到一絲焦慮,他內心出現一種聲音,覺得沒必要這樣做。他感覺自己被壓抑得無法呼吸,所以經常會忘記給莉莉打電話。

隨著次數的增加,莉莉能感覺到阿華的冷漠。然後,兩人經常會“忘記打電話”,有時,睡覺前就互相說一句“晚安”就掛斷了。這讓阿華感到一絲輕鬆,但又有一種不好的預感。

終於有一天,莉莉說出了那句一直想說的話:“我們分手吧。”

阿華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他還是問道:“為什麼?”莉莉的回答是:“我知道你已經不愛我了,之前說好的事情,你卻堅持不下去了,我們繼續這樣下去還有什麼意義?”

阿華覺得很委屈,他說出了內心想說出的話:“我只是覺得這樣很累,我覺得我們之間需要一些自由的空間。”

莉莉傷心地說道:“我就知道你不愛我了,你覺得我把你束縛住了,是嗎?”面對莉莉的刁難,阿華始終無力辯解,這段感情便產生了裂痕。

"

你是否還在為人際關係緊張而不知所措?是否還在為如何做選擇而糾結、徘徊?是否還在為該聽誰的而猶豫不決呢?看完本章,你會深受啟發。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下面先給各位談一下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塞翁失馬。由於大家對這個故事都過於熟悉,我這裡便不對故事的經過做過多的敘述,就大概說一下。

一位老翁先是丟了一匹馬,這匹馬又帶回了一群馬;老翁的兒子騎馬的時候摔殘了腿,卻因此沒有被徵用入伍,得以保全性命。

面對周圍鄰居們的七嘴八舌,老翁的回答是:“你們怎麼就斷定丟馬是一件壞事呢?”老翁的另一個意思是說:“丟馬是一件好事。”這是一種先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的結果。

朋友們,顯而易見,老翁這樣的回答方式顯然不好,所能達到的效果只是暫時性的封住了鄰居們的大嘴巴,鄰居們私下還會議論紛紛,無可避免的會發生口角。

那麼有沒有更好的回答方式呢?當然有!

開始分析之前,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對的思維”方式?什麼是“錯的思維”方式?

對待一個問題,如果先從正確或者肯定的角度開始思考,那麼這便是對的思維方式,反之就是錯的思維方式。換句話說,在對的思維方式下,我們會先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在錯的思維方式下,我們會先看到事物壞的一面。

為了便於你們更好的理解本篇文章,我需要你們牢記對錯思維的定義,因為下面的內容我會反覆提到。這是我個人的理解,如果與其他人的說法有出入,請不要介意,你只需要把本章讀懂就行了。

接下來,我將告訴你對與錯背後的故事,讓你的自我思維得到重塑。下面正式開始我的分析:

先來看一個我們身邊的例子:莉莉和阿華是一對異地戀情侶。為了維持兩人之間的感情,莉莉和阿華約定每天吃飯和睡覺前都要通視頻通話。堅持了兩個月,阿華漸漸感到一絲焦慮,他內心出現一種聲音,覺得沒必要這樣做。他感覺自己被壓抑得無法呼吸,所以經常會忘記給莉莉打電話。

隨著次數的增加,莉莉能感覺到阿華的冷漠。然後,兩人經常會“忘記打電話”,有時,睡覺前就互相說一句“晚安”就掛斷了。這讓阿華感到一絲輕鬆,但又有一種不好的預感。

終於有一天,莉莉說出了那句一直想說的話:“我們分手吧。”

阿華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他還是問道:“為什麼?”莉莉的回答是:“我知道你已經不愛我了,之前說好的事情,你卻堅持不下去了,我們繼續這樣下去還有什麼意義?”

阿華覺得很委屈,他說出了內心想說出的話:“我只是覺得這樣很累,我覺得我們之間需要一些自由的空間。”

莉莉傷心地說道:“我就知道你不愛我了,你覺得我把你束縛住了,是嗎?”面對莉莉的刁難,阿華始終無力辯解,這段感情便產生了裂痕。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感情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太緊太鬆都會導致問題的出現。當然,我不是什麼愛情大師,在這裡,我們的目的是分析當事人的邏輯思維方式。

因為阿華經常忘記給莉莉打電話,莉莉在心理上認為阿華已經不愛她了。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思維方式呢?按照我上面的說法,這屬於錯的思維方式,即莉莉先考慮到事情壞的一面;莉莉十分堅信自己的觀點,所以,無論對方如何辯解,都沒有用。

現在,試想一下,如果莉莉先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會怎樣?莉莉會這樣開始問話:“你最近怎麼老是忘記給我打電話,你是不是工作太忙了?”先把情況問清楚,即弄清楚問題的原因。而不是直接說:“我們分手吧。”這樣是隻會把對方嚇到。

當對方說,需要一點空間感的時候,莉莉應該這樣回答:“我覺得你說得對,兩個人確實不能黏得太緊。這樣吧,我們重新做一個約定,怎麼樣?”先肯定對方的說法,再給出自己的解決辦法。也許,這一段感情還可以擦出新的火花。

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客觀上表現為不好的事情,人們容易先想到事情的壞處,也就是容易先以錯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這是結論一。

由此,我們是不是可以推斷出結論二:在客觀上表現為好的事情上,人們先想到事情的好處,也就是容易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

舉個簡單的例子:某個人中了獎,獎品是一輛小車。那麼這個人是不是會這樣想:“這車真棒!我可以開這輛車去自駕遊,開去上班好像也不錯!”

"

你是否還在為人際關係緊張而不知所措?是否還在為如何做選擇而糾結、徘徊?是否還在為該聽誰的而猶豫不決呢?看完本章,你會深受啟發。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下面先給各位談一下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塞翁失馬。由於大家對這個故事都過於熟悉,我這裡便不對故事的經過做過多的敘述,就大概說一下。

一位老翁先是丟了一匹馬,這匹馬又帶回了一群馬;老翁的兒子騎馬的時候摔殘了腿,卻因此沒有被徵用入伍,得以保全性命。

面對周圍鄰居們的七嘴八舌,老翁的回答是:“你們怎麼就斷定丟馬是一件壞事呢?”老翁的另一個意思是說:“丟馬是一件好事。”這是一種先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的結果。

朋友們,顯而易見,老翁這樣的回答方式顯然不好,所能達到的效果只是暫時性的封住了鄰居們的大嘴巴,鄰居們私下還會議論紛紛,無可避免的會發生口角。

那麼有沒有更好的回答方式呢?當然有!

開始分析之前,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對的思維”方式?什麼是“錯的思維”方式?

對待一個問題,如果先從正確或者肯定的角度開始思考,那麼這便是對的思維方式,反之就是錯的思維方式。換句話說,在對的思維方式下,我們會先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在錯的思維方式下,我們會先看到事物壞的一面。

為了便於你們更好的理解本篇文章,我需要你們牢記對錯思維的定義,因為下面的內容我會反覆提到。這是我個人的理解,如果與其他人的說法有出入,請不要介意,你只需要把本章讀懂就行了。

接下來,我將告訴你對與錯背後的故事,讓你的自我思維得到重塑。下面正式開始我的分析:

先來看一個我們身邊的例子:莉莉和阿華是一對異地戀情侶。為了維持兩人之間的感情,莉莉和阿華約定每天吃飯和睡覺前都要通視頻通話。堅持了兩個月,阿華漸漸感到一絲焦慮,他內心出現一種聲音,覺得沒必要這樣做。他感覺自己被壓抑得無法呼吸,所以經常會忘記給莉莉打電話。

隨著次數的增加,莉莉能感覺到阿華的冷漠。然後,兩人經常會“忘記打電話”,有時,睡覺前就互相說一句“晚安”就掛斷了。這讓阿華感到一絲輕鬆,但又有一種不好的預感。

終於有一天,莉莉說出了那句一直想說的話:“我們分手吧。”

阿華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他還是問道:“為什麼?”莉莉的回答是:“我知道你已經不愛我了,之前說好的事情,你卻堅持不下去了,我們繼續這樣下去還有什麼意義?”

阿華覺得很委屈,他說出了內心想說出的話:“我只是覺得這樣很累,我覺得我們之間需要一些自由的空間。”

莉莉傷心地說道:“我就知道你不愛我了,你覺得我把你束縛住了,是嗎?”面對莉莉的刁難,阿華始終無力辯解,這段感情便產生了裂痕。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感情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太緊太鬆都會導致問題的出現。當然,我不是什麼愛情大師,在這裡,我們的目的是分析當事人的邏輯思維方式。

因為阿華經常忘記給莉莉打電話,莉莉在心理上認為阿華已經不愛她了。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思維方式呢?按照我上面的說法,這屬於錯的思維方式,即莉莉先考慮到事情壞的一面;莉莉十分堅信自己的觀點,所以,無論對方如何辯解,都沒有用。

現在,試想一下,如果莉莉先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會怎樣?莉莉會這樣開始問話:“你最近怎麼老是忘記給我打電話,你是不是工作太忙了?”先把情況問清楚,即弄清楚問題的原因。而不是直接說:“我們分手吧。”這樣是隻會把對方嚇到。

當對方說,需要一點空間感的時候,莉莉應該這樣回答:“我覺得你說得對,兩個人確實不能黏得太緊。這樣吧,我們重新做一個約定,怎麼樣?”先肯定對方的說法,再給出自己的解決辦法。也許,這一段感情還可以擦出新的火花。

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客觀上表現為不好的事情,人們容易先想到事情的壞處,也就是容易先以錯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這是結論一。

由此,我們是不是可以推斷出結論二:在客觀上表現為好的事情上,人們先想到事情的好處,也就是容易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

舉個簡單的例子:某個人中了獎,獎品是一輛小車。那麼這個人是不是會這樣想:“這車真棒!我可以開這輛車去自駕遊,開去上班好像也不錯!”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現在,我們繼續找下一個結論:

當孩子不小心把自己家的玻璃窗戶打碎了的時候,父母們又是怎麼做的?

我先來說說一般思維,在這裡,我將這種一般思維方式稱之為錯的思維方式。對於這種情況,父母會表現出生氣的樣子,對孩子的行為加以斥責:“你知不知道你幹了什麼蠢事!知道錯了沒有!下次還敢不敢了?”

在錯的思維方式下,父母首先看到了事情的壞處,所以父母是這樣想的:“看來得好好收拾他一下”。孩子也會在心理上認為,打碎窗戶本身是一件錯誤的事情;下次不敢再幹了,因為如果幹了,就會受到懲罰。那麼父母的行為就起到了作用,符合父母的心理預期,即孩子知道自己錯了。但孩子真的知道錯了嗎?答案是不知道,下次可能還會再犯。

其實,父母的真實意圖,並不是要孩子知道錯,而是要找到為什麼孩子會犯錯。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在錯的思維方式思考下,總是伴隨著懲罰,並且容易使當事人被自己矇蔽,容易丟失自己的真實意圖。這是結論三。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對的思維方式。孩子的父母會表現得開心,並對他的孩子誇讚道:“孩子,幹得漂亮!你成功地將它打碎了。不過,你能不能告訴我,為什麼你覺得被打碎的窗戶就比完好的窗戶要好呢?”

我們來分析一下,首先,在孩子的心理認知中,打碎窗戶並不是一件錯誤的事情,甚至是對的;因為受到父母的表揚;但是,表揚之下有一個疑問:“我為什麼要打碎窗戶?是因為碎掉的窗戶比完整的窗戶好看嗎?如果不好看,為什麼我又要將它打碎呢?”從而引發孩子對問題的思考,找到矛盾的原因。

"

你是否還在為人際關係緊張而不知所措?是否還在為如何做選擇而糾結、徘徊?是否還在為該聽誰的而猶豫不決呢?看完本章,你會深受啟發。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下面先給各位談一下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塞翁失馬。由於大家對這個故事都過於熟悉,我這裡便不對故事的經過做過多的敘述,就大概說一下。

一位老翁先是丟了一匹馬,這匹馬又帶回了一群馬;老翁的兒子騎馬的時候摔殘了腿,卻因此沒有被徵用入伍,得以保全性命。

面對周圍鄰居們的七嘴八舌,老翁的回答是:“你們怎麼就斷定丟馬是一件壞事呢?”老翁的另一個意思是說:“丟馬是一件好事。”這是一種先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的結果。

朋友們,顯而易見,老翁這樣的回答方式顯然不好,所能達到的效果只是暫時性的封住了鄰居們的大嘴巴,鄰居們私下還會議論紛紛,無可避免的會發生口角。

那麼有沒有更好的回答方式呢?當然有!

開始分析之前,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對的思維”方式?什麼是“錯的思維”方式?

對待一個問題,如果先從正確或者肯定的角度開始思考,那麼這便是對的思維方式,反之就是錯的思維方式。換句話說,在對的思維方式下,我們會先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在錯的思維方式下,我們會先看到事物壞的一面。

為了便於你們更好的理解本篇文章,我需要你們牢記對錯思維的定義,因為下面的內容我會反覆提到。這是我個人的理解,如果與其他人的說法有出入,請不要介意,你只需要把本章讀懂就行了。

接下來,我將告訴你對與錯背後的故事,讓你的自我思維得到重塑。下面正式開始我的分析:

先來看一個我們身邊的例子:莉莉和阿華是一對異地戀情侶。為了維持兩人之間的感情,莉莉和阿華約定每天吃飯和睡覺前都要通視頻通話。堅持了兩個月,阿華漸漸感到一絲焦慮,他內心出現一種聲音,覺得沒必要這樣做。他感覺自己被壓抑得無法呼吸,所以經常會忘記給莉莉打電話。

隨著次數的增加,莉莉能感覺到阿華的冷漠。然後,兩人經常會“忘記打電話”,有時,睡覺前就互相說一句“晚安”就掛斷了。這讓阿華感到一絲輕鬆,但又有一種不好的預感。

終於有一天,莉莉說出了那句一直想說的話:“我們分手吧。”

阿華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他還是問道:“為什麼?”莉莉的回答是:“我知道你已經不愛我了,之前說好的事情,你卻堅持不下去了,我們繼續這樣下去還有什麼意義?”

阿華覺得很委屈,他說出了內心想說出的話:“我只是覺得這樣很累,我覺得我們之間需要一些自由的空間。”

莉莉傷心地說道:“我就知道你不愛我了,你覺得我把你束縛住了,是嗎?”面對莉莉的刁難,阿華始終無力辯解,這段感情便產生了裂痕。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感情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太緊太鬆都會導致問題的出現。當然,我不是什麼愛情大師,在這裡,我們的目的是分析當事人的邏輯思維方式。

因為阿華經常忘記給莉莉打電話,莉莉在心理上認為阿華已經不愛她了。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思維方式呢?按照我上面的說法,這屬於錯的思維方式,即莉莉先考慮到事情壞的一面;莉莉十分堅信自己的觀點,所以,無論對方如何辯解,都沒有用。

現在,試想一下,如果莉莉先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會怎樣?莉莉會這樣開始問話:“你最近怎麼老是忘記給我打電話,你是不是工作太忙了?”先把情況問清楚,即弄清楚問題的原因。而不是直接說:“我們分手吧。”這樣是隻會把對方嚇到。

當對方說,需要一點空間感的時候,莉莉應該這樣回答:“我覺得你說得對,兩個人確實不能黏得太緊。這樣吧,我們重新做一個約定,怎麼樣?”先肯定對方的說法,再給出自己的解決辦法。也許,這一段感情還可以擦出新的火花。

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客觀上表現為不好的事情,人們容易先想到事情的壞處,也就是容易先以錯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這是結論一。

由此,我們是不是可以推斷出結論二:在客觀上表現為好的事情上,人們先想到事情的好處,也就是容易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

舉個簡單的例子:某個人中了獎,獎品是一輛小車。那麼這個人是不是會這樣想:“這車真棒!我可以開這輛車去自駕遊,開去上班好像也不錯!”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現在,我們繼續找下一個結論:

當孩子不小心把自己家的玻璃窗戶打碎了的時候,父母們又是怎麼做的?

我先來說說一般思維,在這裡,我將這種一般思維方式稱之為錯的思維方式。對於這種情況,父母會表現出生氣的樣子,對孩子的行為加以斥責:“你知不知道你幹了什麼蠢事!知道錯了沒有!下次還敢不敢了?”

在錯的思維方式下,父母首先看到了事情的壞處,所以父母是這樣想的:“看來得好好收拾他一下”。孩子也會在心理上認為,打碎窗戶本身是一件錯誤的事情;下次不敢再幹了,因為如果幹了,就會受到懲罰。那麼父母的行為就起到了作用,符合父母的心理預期,即孩子知道自己錯了。但孩子真的知道錯了嗎?答案是不知道,下次可能還會再犯。

其實,父母的真實意圖,並不是要孩子知道錯,而是要找到為什麼孩子會犯錯。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在錯的思維方式思考下,總是伴隨著懲罰,並且容易使當事人被自己矇蔽,容易丟失自己的真實意圖。這是結論三。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對的思維方式。孩子的父母會表現得開心,並對他的孩子誇讚道:“孩子,幹得漂亮!你成功地將它打碎了。不過,你能不能告訴我,為什麼你覺得被打碎的窗戶就比完好的窗戶要好呢?”

我們來分析一下,首先,在孩子的心理認知中,打碎窗戶並不是一件錯誤的事情,甚至是對的;因為受到父母的表揚;但是,表揚之下有一個疑問:“我為什麼要打碎窗戶?是因為碎掉的窗戶比完整的窗戶好看嗎?如果不好看,為什麼我又要將它打碎呢?”從而引發孩子對問題的思考,找到矛盾的原因。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在對的思維方式思考下,總是伴隨著表揚,並且當事人能夠以自己的真實意圖出發。這是結論四。

那麼,通過上面兩個例子,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結論五:在一件客觀上表現為壞的事情上,以對的思維方式思考要比以錯的思維方式更好,更能實際地解決問題。

下面繼續分析:

我們到底該聽誰的?對於這個問題,答案有很多種。有的人認為該聽自己的,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從沒有過後悔;還有的人並沒有問過自己這個問題;而多數人認為應該聽父母老師的,因為父母老師不會害了自己。

而通常說我們做錯的人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導師;我們的身邊的朋友等等。這些人用所謂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於是,我們在對與錯之間糾結、徘徊,到底應該聽誰的?

下面請聽我的分析:

第一點:在對他人的事情上,人們通常習慣於以錯的思維方式去考慮。這是結論六;

第二點:在對自己的事情上,人們通常習慣於以對的思維方式去考慮。這是結論七。

我們先來分析第一點:在對他人的事情上:人們通常習慣於以錯的思維方式去考慮。

比如,在上面所說的孩子打碎窗戶這件事上。通常情況下,孩子的父母總會先生氣,語氣中充滿責怪的意味。因為是孩子犯下的錯,是孩子的事情,父母作為評價人,首先看到了問題的壞處。這是在以錯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

即在對別人的事情上,人習慣於以錯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

"

你是否還在為人際關係緊張而不知所措?是否還在為如何做選擇而糾結、徘徊?是否還在為該聽誰的而猶豫不決呢?看完本章,你會深受啟發。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下面先給各位談一下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塞翁失馬。由於大家對這個故事都過於熟悉,我這裡便不對故事的經過做過多的敘述,就大概說一下。

一位老翁先是丟了一匹馬,這匹馬又帶回了一群馬;老翁的兒子騎馬的時候摔殘了腿,卻因此沒有被徵用入伍,得以保全性命。

面對周圍鄰居們的七嘴八舌,老翁的回答是:“你們怎麼就斷定丟馬是一件壞事呢?”老翁的另一個意思是說:“丟馬是一件好事。”這是一種先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的結果。

朋友們,顯而易見,老翁這樣的回答方式顯然不好,所能達到的效果只是暫時性的封住了鄰居們的大嘴巴,鄰居們私下還會議論紛紛,無可避免的會發生口角。

那麼有沒有更好的回答方式呢?當然有!

開始分析之前,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對的思維”方式?什麼是“錯的思維”方式?

對待一個問題,如果先從正確或者肯定的角度開始思考,那麼這便是對的思維方式,反之就是錯的思維方式。換句話說,在對的思維方式下,我們會先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在錯的思維方式下,我們會先看到事物壞的一面。

為了便於你們更好的理解本篇文章,我需要你們牢記對錯思維的定義,因為下面的內容我會反覆提到。這是我個人的理解,如果與其他人的說法有出入,請不要介意,你只需要把本章讀懂就行了。

接下來,我將告訴你對與錯背後的故事,讓你的自我思維得到重塑。下面正式開始我的分析:

先來看一個我們身邊的例子:莉莉和阿華是一對異地戀情侶。為了維持兩人之間的感情,莉莉和阿華約定每天吃飯和睡覺前都要通視頻通話。堅持了兩個月,阿華漸漸感到一絲焦慮,他內心出現一種聲音,覺得沒必要這樣做。他感覺自己被壓抑得無法呼吸,所以經常會忘記給莉莉打電話。

隨著次數的增加,莉莉能感覺到阿華的冷漠。然後,兩人經常會“忘記打電話”,有時,睡覺前就互相說一句“晚安”就掛斷了。這讓阿華感到一絲輕鬆,但又有一種不好的預感。

終於有一天,莉莉說出了那句一直想說的話:“我們分手吧。”

阿華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他還是問道:“為什麼?”莉莉的回答是:“我知道你已經不愛我了,之前說好的事情,你卻堅持不下去了,我們繼續這樣下去還有什麼意義?”

阿華覺得很委屈,他說出了內心想說出的話:“我只是覺得這樣很累,我覺得我們之間需要一些自由的空間。”

莉莉傷心地說道:“我就知道你不愛我了,你覺得我把你束縛住了,是嗎?”面對莉莉的刁難,阿華始終無力辯解,這段感情便產生了裂痕。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感情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太緊太鬆都會導致問題的出現。當然,我不是什麼愛情大師,在這裡,我們的目的是分析當事人的邏輯思維方式。

因為阿華經常忘記給莉莉打電話,莉莉在心理上認為阿華已經不愛她了。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思維方式呢?按照我上面的說法,這屬於錯的思維方式,即莉莉先考慮到事情壞的一面;莉莉十分堅信自己的觀點,所以,無論對方如何辯解,都沒有用。

現在,試想一下,如果莉莉先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會怎樣?莉莉會這樣開始問話:“你最近怎麼老是忘記給我打電話,你是不是工作太忙了?”先把情況問清楚,即弄清楚問題的原因。而不是直接說:“我們分手吧。”這樣是隻會把對方嚇到。

當對方說,需要一點空間感的時候,莉莉應該這樣回答:“我覺得你說得對,兩個人確實不能黏得太緊。這樣吧,我們重新做一個約定,怎麼樣?”先肯定對方的說法,再給出自己的解決辦法。也許,這一段感情還可以擦出新的火花。

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客觀上表現為不好的事情,人們容易先想到事情的壞處,也就是容易先以錯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這是結論一。

由此,我們是不是可以推斷出結論二:在客觀上表現為好的事情上,人們先想到事情的好處,也就是容易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

舉個簡單的例子:某個人中了獎,獎品是一輛小車。那麼這個人是不是會這樣想:“這車真棒!我可以開這輛車去自駕遊,開去上班好像也不錯!”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現在,我們繼續找下一個結論:

當孩子不小心把自己家的玻璃窗戶打碎了的時候,父母們又是怎麼做的?

我先來說說一般思維,在這裡,我將這種一般思維方式稱之為錯的思維方式。對於這種情況,父母會表現出生氣的樣子,對孩子的行為加以斥責:“你知不知道你幹了什麼蠢事!知道錯了沒有!下次還敢不敢了?”

在錯的思維方式下,父母首先看到了事情的壞處,所以父母是這樣想的:“看來得好好收拾他一下”。孩子也會在心理上認為,打碎窗戶本身是一件錯誤的事情;下次不敢再幹了,因為如果幹了,就會受到懲罰。那麼父母的行為就起到了作用,符合父母的心理預期,即孩子知道自己錯了。但孩子真的知道錯了嗎?答案是不知道,下次可能還會再犯。

其實,父母的真實意圖,並不是要孩子知道錯,而是要找到為什麼孩子會犯錯。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在錯的思維方式思考下,總是伴隨著懲罰,並且容易使當事人被自己矇蔽,容易丟失自己的真實意圖。這是結論三。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對的思維方式。孩子的父母會表現得開心,並對他的孩子誇讚道:“孩子,幹得漂亮!你成功地將它打碎了。不過,你能不能告訴我,為什麼你覺得被打碎的窗戶就比完好的窗戶要好呢?”

我們來分析一下,首先,在孩子的心理認知中,打碎窗戶並不是一件錯誤的事情,甚至是對的;因為受到父母的表揚;但是,表揚之下有一個疑問:“我為什麼要打碎窗戶?是因為碎掉的窗戶比完整的窗戶好看嗎?如果不好看,為什麼我又要將它打碎呢?”從而引發孩子對問題的思考,找到矛盾的原因。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在對的思維方式思考下,總是伴隨著表揚,並且當事人能夠以自己的真實意圖出發。這是結論四。

那麼,通過上面兩個例子,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結論五:在一件客觀上表現為壞的事情上,以對的思維方式思考要比以錯的思維方式更好,更能實際地解決問題。

下面繼續分析:

我們到底該聽誰的?對於這個問題,答案有很多種。有的人認為該聽自己的,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從沒有過後悔;還有的人並沒有問過自己這個問題;而多數人認為應該聽父母老師的,因為父母老師不會害了自己。

而通常說我們做錯的人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導師;我們的身邊的朋友等等。這些人用所謂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於是,我們在對與錯之間糾結、徘徊,到底應該聽誰的?

下面請聽我的分析:

第一點:在對他人的事情上,人們通常習慣於以錯的思維方式去考慮。這是結論六;

第二點:在對自己的事情上,人們通常習慣於以對的思維方式去考慮。這是結論七。

我們先來分析第一點:在對他人的事情上:人們通常習慣於以錯的思維方式去考慮。

比如,在上面所說的孩子打碎窗戶這件事上。通常情況下,孩子的父母總會先生氣,語氣中充滿責怪的意味。因為是孩子犯下的錯,是孩子的事情,父母作為評價人,首先看到了問題的壞處。這是在以錯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

即在對別人的事情上,人習慣於以錯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下面分析第二點:在對自己的事情上:人們通常習慣於以對的思維方式去考慮。

比如,父母對你說:“我們建議你去當公務員,工作輕鬆、穩定有保障。”但你不喜歡父母給你出主意,也不喜歡這份工作。

那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首先,當父母建議你去當公務員的時候,他們就容易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父母的內心認為當公務員是有好處的,“工作輕鬆、穩定有保障”就是他們認為的好處。因為這是父母的想法和建議,事先你並不知道,這屬於父母的事情。他們就容易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從好處的視角出發,進而說服你。

如果你的內心排斥這份工作,你就容易以錯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你認為這份工作不適合你。你會羅列出一大推當公務員的壞處,這些壞處是,工作枯燥乏味,升職慢等等。那麼意味著你與父母之間的爭論戰開始打響,親情關係就會受到威脅。

再舉個例子:

有一位丈夫想自己做點生意,他覺得自己做的面很有特色,不僅好吃,而且還有賣相,如果開一家麵館的話,生意一定會很火。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妻子的時候,妻子的態度是極力反對的,她並不看好丈夫開面館這件事情。

於是,妻子就對丈夫說:“我覺得開面館對於咱們來說不合適,又忙又累的,能賺幾個錢?我覺得開酒吧不錯;我有一個好朋友是開酒吧的,現在都有房有車了,而且,我覺得調酒很有意思,要是酒吧開起來,我就可以自學了。我覺得咱們可以去試試。”

這位丈夫和妻子都堅持自己的觀點,丈夫認為麵館好;妻子認為開酒吧好,彼此爭論不休;這種爭論可以持續很久,從而威脅到夫妻之間的感情。

現在,我們首先分析一下丈夫。開面館是丈夫自己的想法,妻子並不同意,這就屬於丈夫自己的事情。丈夫給出自己開面館的理由,“面好看又好吃,還有特色”,這是丈夫在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

再來分析一下妻子。由於妻子不看好開面館這件事情,那麼開面館這件事情就不是妻子的事情;那麼妻子就容易以錯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妻子給出的理由是:“又忙又累,能賺幾個錢?”

相反,妻子認為開酒吧好,她認為“開酒吧可以賺到錢,還可以自己學調酒”,這是妻子的想法,也就是妻子自己的事情,那麼她就容易以對的思維方式來思考。

"

你是否還在為人際關係緊張而不知所措?是否還在為如何做選擇而糾結、徘徊?是否還在為該聽誰的而猶豫不決呢?看完本章,你會深受啟發。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下面先給各位談一下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塞翁失馬。由於大家對這個故事都過於熟悉,我這裡便不對故事的經過做過多的敘述,就大概說一下。

一位老翁先是丟了一匹馬,這匹馬又帶回了一群馬;老翁的兒子騎馬的時候摔殘了腿,卻因此沒有被徵用入伍,得以保全性命。

面對周圍鄰居們的七嘴八舌,老翁的回答是:“你們怎麼就斷定丟馬是一件壞事呢?”老翁的另一個意思是說:“丟馬是一件好事。”這是一種先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的結果。

朋友們,顯而易見,老翁這樣的回答方式顯然不好,所能達到的效果只是暫時性的封住了鄰居們的大嘴巴,鄰居們私下還會議論紛紛,無可避免的會發生口角。

那麼有沒有更好的回答方式呢?當然有!

開始分析之前,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對的思維”方式?什麼是“錯的思維”方式?

對待一個問題,如果先從正確或者肯定的角度開始思考,那麼這便是對的思維方式,反之就是錯的思維方式。換句話說,在對的思維方式下,我們會先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在錯的思維方式下,我們會先看到事物壞的一面。

為了便於你們更好的理解本篇文章,我需要你們牢記對錯思維的定義,因為下面的內容我會反覆提到。這是我個人的理解,如果與其他人的說法有出入,請不要介意,你只需要把本章讀懂就行了。

接下來,我將告訴你對與錯背後的故事,讓你的自我思維得到重塑。下面正式開始我的分析:

先來看一個我們身邊的例子:莉莉和阿華是一對異地戀情侶。為了維持兩人之間的感情,莉莉和阿華約定每天吃飯和睡覺前都要通視頻通話。堅持了兩個月,阿華漸漸感到一絲焦慮,他內心出現一種聲音,覺得沒必要這樣做。他感覺自己被壓抑得無法呼吸,所以經常會忘記給莉莉打電話。

隨著次數的增加,莉莉能感覺到阿華的冷漠。然後,兩人經常會“忘記打電話”,有時,睡覺前就互相說一句“晚安”就掛斷了。這讓阿華感到一絲輕鬆,但又有一種不好的預感。

終於有一天,莉莉說出了那句一直想說的話:“我們分手吧。”

阿華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他還是問道:“為什麼?”莉莉的回答是:“我知道你已經不愛我了,之前說好的事情,你卻堅持不下去了,我們繼續這樣下去還有什麼意義?”

阿華覺得很委屈,他說出了內心想說出的話:“我只是覺得這樣很累,我覺得我們之間需要一些自由的空間。”

莉莉傷心地說道:“我就知道你不愛我了,你覺得我把你束縛住了,是嗎?”面對莉莉的刁難,阿華始終無力辯解,這段感情便產生了裂痕。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感情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太緊太鬆都會導致問題的出現。當然,我不是什麼愛情大師,在這裡,我們的目的是分析當事人的邏輯思維方式。

因為阿華經常忘記給莉莉打電話,莉莉在心理上認為阿華已經不愛她了。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思維方式呢?按照我上面的說法,這屬於錯的思維方式,即莉莉先考慮到事情壞的一面;莉莉十分堅信自己的觀點,所以,無論對方如何辯解,都沒有用。

現在,試想一下,如果莉莉先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會怎樣?莉莉會這樣開始問話:“你最近怎麼老是忘記給我打電話,你是不是工作太忙了?”先把情況問清楚,即弄清楚問題的原因。而不是直接說:“我們分手吧。”這樣是隻會把對方嚇到。

當對方說,需要一點空間感的時候,莉莉應該這樣回答:“我覺得你說得對,兩個人確實不能黏得太緊。這樣吧,我們重新做一個約定,怎麼樣?”先肯定對方的說法,再給出自己的解決辦法。也許,這一段感情還可以擦出新的火花。

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客觀上表現為不好的事情,人們容易先想到事情的壞處,也就是容易先以錯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這是結論一。

由此,我們是不是可以推斷出結論二:在客觀上表現為好的事情上,人們先想到事情的好處,也就是容易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

舉個簡單的例子:某個人中了獎,獎品是一輛小車。那麼這個人是不是會這樣想:“這車真棒!我可以開這輛車去自駕遊,開去上班好像也不錯!”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現在,我們繼續找下一個結論:

當孩子不小心把自己家的玻璃窗戶打碎了的時候,父母們又是怎麼做的?

我先來說說一般思維,在這裡,我將這種一般思維方式稱之為錯的思維方式。對於這種情況,父母會表現出生氣的樣子,對孩子的行為加以斥責:“你知不知道你幹了什麼蠢事!知道錯了沒有!下次還敢不敢了?”

在錯的思維方式下,父母首先看到了事情的壞處,所以父母是這樣想的:“看來得好好收拾他一下”。孩子也會在心理上認為,打碎窗戶本身是一件錯誤的事情;下次不敢再幹了,因為如果幹了,就會受到懲罰。那麼父母的行為就起到了作用,符合父母的心理預期,即孩子知道自己錯了。但孩子真的知道錯了嗎?答案是不知道,下次可能還會再犯。

其實,父母的真實意圖,並不是要孩子知道錯,而是要找到為什麼孩子會犯錯。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在錯的思維方式思考下,總是伴隨著懲罰,並且容易使當事人被自己矇蔽,容易丟失自己的真實意圖。這是結論三。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對的思維方式。孩子的父母會表現得開心,並對他的孩子誇讚道:“孩子,幹得漂亮!你成功地將它打碎了。不過,你能不能告訴我,為什麼你覺得被打碎的窗戶就比完好的窗戶要好呢?”

我們來分析一下,首先,在孩子的心理認知中,打碎窗戶並不是一件錯誤的事情,甚至是對的;因為受到父母的表揚;但是,表揚之下有一個疑問:“我為什麼要打碎窗戶?是因為碎掉的窗戶比完整的窗戶好看嗎?如果不好看,為什麼我又要將它打碎呢?”從而引發孩子對問題的思考,找到矛盾的原因。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在對的思維方式思考下,總是伴隨著表揚,並且當事人能夠以自己的真實意圖出發。這是結論四。

那麼,通過上面兩個例子,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結論五:在一件客觀上表現為壞的事情上,以對的思維方式思考要比以錯的思維方式更好,更能實際地解決問題。

下面繼續分析:

我們到底該聽誰的?對於這個問題,答案有很多種。有的人認為該聽自己的,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從沒有過後悔;還有的人並沒有問過自己這個問題;而多數人認為應該聽父母老師的,因為父母老師不會害了自己。

而通常說我們做錯的人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導師;我們的身邊的朋友等等。這些人用所謂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於是,我們在對與錯之間糾結、徘徊,到底應該聽誰的?

下面請聽我的分析:

第一點:在對他人的事情上,人們通常習慣於以錯的思維方式去考慮。這是結論六;

第二點:在對自己的事情上,人們通常習慣於以對的思維方式去考慮。這是結論七。

我們先來分析第一點:在對他人的事情上:人們通常習慣於以錯的思維方式去考慮。

比如,在上面所說的孩子打碎窗戶這件事上。通常情況下,孩子的父母總會先生氣,語氣中充滿責怪的意味。因為是孩子犯下的錯,是孩子的事情,父母作為評價人,首先看到了問題的壞處。這是在以錯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

即在對別人的事情上,人習慣於以錯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下面分析第二點:在對自己的事情上:人們通常習慣於以對的思維方式去考慮。

比如,父母對你說:“我們建議你去當公務員,工作輕鬆、穩定有保障。”但你不喜歡父母給你出主意,也不喜歡這份工作。

那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首先,當父母建議你去當公務員的時候,他們就容易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父母的內心認為當公務員是有好處的,“工作輕鬆、穩定有保障”就是他們認為的好處。因為這是父母的想法和建議,事先你並不知道,這屬於父母的事情。他們就容易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從好處的視角出發,進而說服你。

如果你的內心排斥這份工作,你就容易以錯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你認為這份工作不適合你。你會羅列出一大推當公務員的壞處,這些壞處是,工作枯燥乏味,升職慢等等。那麼意味著你與父母之間的爭論戰開始打響,親情關係就會受到威脅。

再舉個例子:

有一位丈夫想自己做點生意,他覺得自己做的面很有特色,不僅好吃,而且還有賣相,如果開一家麵館的話,生意一定會很火。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妻子的時候,妻子的態度是極力反對的,她並不看好丈夫開面館這件事情。

於是,妻子就對丈夫說:“我覺得開面館對於咱們來說不合適,又忙又累的,能賺幾個錢?我覺得開酒吧不錯;我有一個好朋友是開酒吧的,現在都有房有車了,而且,我覺得調酒很有意思,要是酒吧開起來,我就可以自學了。我覺得咱們可以去試試。”

這位丈夫和妻子都堅持自己的觀點,丈夫認為麵館好;妻子認為開酒吧好,彼此爭論不休;這種爭論可以持續很久,從而威脅到夫妻之間的感情。

現在,我們首先分析一下丈夫。開面館是丈夫自己的想法,妻子並不同意,這就屬於丈夫自己的事情。丈夫給出自己開面館的理由,“面好看又好吃,還有特色”,這是丈夫在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

再來分析一下妻子。由於妻子不看好開面館這件事情,那麼開面館這件事情就不是妻子的事情;那麼妻子就容易以錯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妻子給出的理由是:“又忙又累,能賺幾個錢?”

相反,妻子認為開酒吧好,她認為“開酒吧可以賺到錢,還可以自己學調酒”,這是妻子的想法,也就是妻子自己的事情,那麼她就容易以對的思維方式來思考。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那麼我們的自我思維如何得到重塑?

允許我把以上七個結論寫下來,答案就在其中:

結論一:在客觀上表現為不好的事情,人們容易先想到事情的壞處,也就是容易先以錯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

結論二:在客觀上表現為好的事情上,人們先想到事情的好處,也就是容易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

結論三:在錯的思維方式思考下,總是伴隨著懲罰,並且容易使當事人被自己矇蔽,容易丟失自己的真實意圖。

結論四:在對的思維方式思考下,總是伴隨著表揚,並且當事人能夠以自己的真實意圖出發。

結論五:在一件客觀上表現為壞的事情上,以對的思維方式思考要比以錯的思維方式更好,更能實際地解決問題。

結論六:在對他人的事情上,人們通常習慣於以錯的思維方式去考慮。這是結論六;

結論七:在對自己的事情上,人們通常習慣於以對的思維方式去考慮。這是結論七。

各位,瞭解這七個結論之後,我們就能在實際生活當中以取長補短的形式進行思維轉換,靈活運用。當然,記住這些結論之後,並不能代表你的自我思維就得到重塑。這需要一個過程,一個理論與實際不斷碰撞、結合的過程。

"

你是否還在為人際關係緊張而不知所措?是否還在為如何做選擇而糾結、徘徊?是否還在為該聽誰的而猶豫不決呢?看完本章,你會深受啟發。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下面先給各位談一下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塞翁失馬。由於大家對這個故事都過於熟悉,我這裡便不對故事的經過做過多的敘述,就大概說一下。

一位老翁先是丟了一匹馬,這匹馬又帶回了一群馬;老翁的兒子騎馬的時候摔殘了腿,卻因此沒有被徵用入伍,得以保全性命。

面對周圍鄰居們的七嘴八舌,老翁的回答是:“你們怎麼就斷定丟馬是一件壞事呢?”老翁的另一個意思是說:“丟馬是一件好事。”這是一種先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的結果。

朋友們,顯而易見,老翁這樣的回答方式顯然不好,所能達到的效果只是暫時性的封住了鄰居們的大嘴巴,鄰居們私下還會議論紛紛,無可避免的會發生口角。

那麼有沒有更好的回答方式呢?當然有!

開始分析之前,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對的思維”方式?什麼是“錯的思維”方式?

對待一個問題,如果先從正確或者肯定的角度開始思考,那麼這便是對的思維方式,反之就是錯的思維方式。換句話說,在對的思維方式下,我們會先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在錯的思維方式下,我們會先看到事物壞的一面。

為了便於你們更好的理解本篇文章,我需要你們牢記對錯思維的定義,因為下面的內容我會反覆提到。這是我個人的理解,如果與其他人的說法有出入,請不要介意,你只需要把本章讀懂就行了。

接下來,我將告訴你對與錯背後的故事,讓你的自我思維得到重塑。下面正式開始我的分析:

先來看一個我們身邊的例子:莉莉和阿華是一對異地戀情侶。為了維持兩人之間的感情,莉莉和阿華約定每天吃飯和睡覺前都要通視頻通話。堅持了兩個月,阿華漸漸感到一絲焦慮,他內心出現一種聲音,覺得沒必要這樣做。他感覺自己被壓抑得無法呼吸,所以經常會忘記給莉莉打電話。

隨著次數的增加,莉莉能感覺到阿華的冷漠。然後,兩人經常會“忘記打電話”,有時,睡覺前就互相說一句“晚安”就掛斷了。這讓阿華感到一絲輕鬆,但又有一種不好的預感。

終於有一天,莉莉說出了那句一直想說的話:“我們分手吧。”

阿華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他還是問道:“為什麼?”莉莉的回答是:“我知道你已經不愛我了,之前說好的事情,你卻堅持不下去了,我們繼續這樣下去還有什麼意義?”

阿華覺得很委屈,他說出了內心想說出的話:“我只是覺得這樣很累,我覺得我們之間需要一些自由的空間。”

莉莉傷心地說道:“我就知道你不愛我了,你覺得我把你束縛住了,是嗎?”面對莉莉的刁難,阿華始終無力辯解,這段感情便產生了裂痕。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感情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太緊太鬆都會導致問題的出現。當然,我不是什麼愛情大師,在這裡,我們的目的是分析當事人的邏輯思維方式。

因為阿華經常忘記給莉莉打電話,莉莉在心理上認為阿華已經不愛她了。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思維方式呢?按照我上面的說法,這屬於錯的思維方式,即莉莉先考慮到事情壞的一面;莉莉十分堅信自己的觀點,所以,無論對方如何辯解,都沒有用。

現在,試想一下,如果莉莉先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會怎樣?莉莉會這樣開始問話:“你最近怎麼老是忘記給我打電話,你是不是工作太忙了?”先把情況問清楚,即弄清楚問題的原因。而不是直接說:“我們分手吧。”這樣是隻會把對方嚇到。

當對方說,需要一點空間感的時候,莉莉應該這樣回答:“我覺得你說得對,兩個人確實不能黏得太緊。這樣吧,我們重新做一個約定,怎麼樣?”先肯定對方的說法,再給出自己的解決辦法。也許,這一段感情還可以擦出新的火花。

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客觀上表現為不好的事情,人們容易先想到事情的壞處,也就是容易先以錯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這是結論一。

由此,我們是不是可以推斷出結論二:在客觀上表現為好的事情上,人們先想到事情的好處,也就是容易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

舉個簡單的例子:某個人中了獎,獎品是一輛小車。那麼這個人是不是會這樣想:“這車真棒!我可以開這輛車去自駕遊,開去上班好像也不錯!”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現在,我們繼續找下一個結論:

當孩子不小心把自己家的玻璃窗戶打碎了的時候,父母們又是怎麼做的?

我先來說說一般思維,在這裡,我將這種一般思維方式稱之為錯的思維方式。對於這種情況,父母會表現出生氣的樣子,對孩子的行為加以斥責:“你知不知道你幹了什麼蠢事!知道錯了沒有!下次還敢不敢了?”

在錯的思維方式下,父母首先看到了事情的壞處,所以父母是這樣想的:“看來得好好收拾他一下”。孩子也會在心理上認為,打碎窗戶本身是一件錯誤的事情;下次不敢再幹了,因為如果幹了,就會受到懲罰。那麼父母的行為就起到了作用,符合父母的心理預期,即孩子知道自己錯了。但孩子真的知道錯了嗎?答案是不知道,下次可能還會再犯。

其實,父母的真實意圖,並不是要孩子知道錯,而是要找到為什麼孩子會犯錯。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在錯的思維方式思考下,總是伴隨著懲罰,並且容易使當事人被自己矇蔽,容易丟失自己的真實意圖。這是結論三。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對的思維方式。孩子的父母會表現得開心,並對他的孩子誇讚道:“孩子,幹得漂亮!你成功地將它打碎了。不過,你能不能告訴我,為什麼你覺得被打碎的窗戶就比完好的窗戶要好呢?”

我們來分析一下,首先,在孩子的心理認知中,打碎窗戶並不是一件錯誤的事情,甚至是對的;因為受到父母的表揚;但是,表揚之下有一個疑問:“我為什麼要打碎窗戶?是因為碎掉的窗戶比完整的窗戶好看嗎?如果不好看,為什麼我又要將它打碎呢?”從而引發孩子對問題的思考,找到矛盾的原因。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在對的思維方式思考下,總是伴隨著表揚,並且當事人能夠以自己的真實意圖出發。這是結論四。

那麼,通過上面兩個例子,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結論五:在一件客觀上表現為壞的事情上,以對的思維方式思考要比以錯的思維方式更好,更能實際地解決問題。

下面繼續分析:

我們到底該聽誰的?對於這個問題,答案有很多種。有的人認為該聽自己的,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從沒有過後悔;還有的人並沒有問過自己這個問題;而多數人認為應該聽父母老師的,因為父母老師不會害了自己。

而通常說我們做錯的人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導師;我們的身邊的朋友等等。這些人用所謂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於是,我們在對與錯之間糾結、徘徊,到底應該聽誰的?

下面請聽我的分析:

第一點:在對他人的事情上,人們通常習慣於以錯的思維方式去考慮。這是結論六;

第二點:在對自己的事情上,人們通常習慣於以對的思維方式去考慮。這是結論七。

我們先來分析第一點:在對他人的事情上:人們通常習慣於以錯的思維方式去考慮。

比如,在上面所說的孩子打碎窗戶這件事上。通常情況下,孩子的父母總會先生氣,語氣中充滿責怪的意味。因為是孩子犯下的錯,是孩子的事情,父母作為評價人,首先看到了問題的壞處。這是在以錯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

即在對別人的事情上,人習慣於以錯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下面分析第二點:在對自己的事情上:人們通常習慣於以對的思維方式去考慮。

比如,父母對你說:“我們建議你去當公務員,工作輕鬆、穩定有保障。”但你不喜歡父母給你出主意,也不喜歡這份工作。

那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首先,當父母建議你去當公務員的時候,他們就容易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父母的內心認為當公務員是有好處的,“工作輕鬆、穩定有保障”就是他們認為的好處。因為這是父母的想法和建議,事先你並不知道,這屬於父母的事情。他們就容易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從好處的視角出發,進而說服你。

如果你的內心排斥這份工作,你就容易以錯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你認為這份工作不適合你。你會羅列出一大推當公務員的壞處,這些壞處是,工作枯燥乏味,升職慢等等。那麼意味著你與父母之間的爭論戰開始打響,親情關係就會受到威脅。

再舉個例子:

有一位丈夫想自己做點生意,他覺得自己做的面很有特色,不僅好吃,而且還有賣相,如果開一家麵館的話,生意一定會很火。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妻子的時候,妻子的態度是極力反對的,她並不看好丈夫開面館這件事情。

於是,妻子就對丈夫說:“我覺得開面館對於咱們來說不合適,又忙又累的,能賺幾個錢?我覺得開酒吧不錯;我有一個好朋友是開酒吧的,現在都有房有車了,而且,我覺得調酒很有意思,要是酒吧開起來,我就可以自學了。我覺得咱們可以去試試。”

這位丈夫和妻子都堅持自己的觀點,丈夫認為麵館好;妻子認為開酒吧好,彼此爭論不休;這種爭論可以持續很久,從而威脅到夫妻之間的感情。

現在,我們首先分析一下丈夫。開面館是丈夫自己的想法,妻子並不同意,這就屬於丈夫自己的事情。丈夫給出自己開面館的理由,“面好看又好吃,還有特色”,這是丈夫在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

再來分析一下妻子。由於妻子不看好開面館這件事情,那麼開面館這件事情就不是妻子的事情;那麼妻子就容易以錯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妻子給出的理由是:“又忙又累,能賺幾個錢?”

相反,妻子認為開酒吧好,她認為“開酒吧可以賺到錢,還可以自己學調酒”,這是妻子的想法,也就是妻子自己的事情,那麼她就容易以對的思維方式來思考。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那麼我們的自我思維如何得到重塑?

允許我把以上七個結論寫下來,答案就在其中:

結論一:在客觀上表現為不好的事情,人們容易先想到事情的壞處,也就是容易先以錯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

結論二:在客觀上表現為好的事情上,人們先想到事情的好處,也就是容易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

結論三:在錯的思維方式思考下,總是伴隨著懲罰,並且容易使當事人被自己矇蔽,容易丟失自己的真實意圖。

結論四:在對的思維方式思考下,總是伴隨著表揚,並且當事人能夠以自己的真實意圖出發。

結論五:在一件客觀上表現為壞的事情上,以對的思維方式思考要比以錯的思維方式更好,更能實際地解決問題。

結論六:在對他人的事情上,人們通常習慣於以錯的思維方式去考慮。這是結論六;

結論七:在對自己的事情上,人們通常習慣於以對的思維方式去考慮。這是結論七。

各位,瞭解這七個結論之後,我們就能在實際生活當中以取長補短的形式進行思維轉換,靈活運用。當然,記住這些結論之後,並不能代表你的自我思維就得到重塑。這需要一個過程,一個理論與實際不斷碰撞、結合的過程。

心理學:瞭解對錯思維方式,幫你重塑自我思維

一些人一定會有這樣的疑問:這種對錯思維方式從何而來,又該如何改善?

其實原因很淺顯,因為我們習慣以自我為中心,遇到問題優先會考慮到自己。所以,在對他人的事情上,我們習慣於以錯的思維方式去考慮問題。在對自己的事情上,我們就以對的思維方式去思考。

很多時候,我們不理解對方,對方也不理解我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對的思維和錯的思維方式被情緒化,沒有得到理性的運用,從而導致我們人與人之間出現關係緊張的局面。

比如,戀愛中的兩個人發生爭執,女方要求男方買個名牌包包,男方認為女方已經有很多包包,不需要再買了。於是兩人爭論不休,雙方各持己見,互不相讓。

如果,女方能夠轉換成錯的思維方式,她就會先看到買包包的壞處在哪裡;而如果男方能夠轉換為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他就會先看到買下包包的好處。這樣才能有效的解決矛盾。

最後再來看看塞翁失馬的故事,老翁比較完美的回答方式是什麼呢?下面給出答案:

當老翁對鄰居們說:“你們怎麼就斷定這件事情是壞的呢?”這是老翁自己的事情。所以,他容易先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先看到事情的好處。老翁的另一個意思是說:“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

但如果老翁能轉換自己的思維方式,先以錯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他就會這樣說:“是呀,怪可惜的,是我沒有看好它。”先同意鄰居們的說法,先照顧對方的情緒。最後再以對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但也不能就此斷定這是一件壞事,對吧,禍福相依嘛。”這時,鄰居們就會點頭同意。

這樣,才會達到一種互相尊重的效果。雙方的關係也會變得融洽。

文章分析就到這裡,感謝看完。


聲明:文章原創,請勿抄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