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亮亮的父母都是老師,所以難免家教會比較嚴格,再加上同事們的孩子都很優秀,不是考上國內頂尖大學,就是出國留學了,所以亮亮的父母也不甘落於人後,早早地為孩子規劃好了未來的路線,緊趕慢趕地催促孩子按照既定的軌跡走,絲毫不能有偏差。

這對於上了高三的亮亮來說,無疑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每次考試的時候亮亮都會比較緊張,因為他害怕考不到父母心中的成績。特別是在大型考試的時候,亮亮都會格外的緊張,有時候還因為過度緊張,導致身體出現一些生病的症狀。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亮亮的父母都是老師,所以難免家教會比較嚴格,再加上同事們的孩子都很優秀,不是考上國內頂尖大學,就是出國留學了,所以亮亮的父母也不甘落於人後,早早地為孩子規劃好了未來的路線,緊趕慢趕地催促孩子按照既定的軌跡走,絲毫不能有偏差。

這對於上了高三的亮亮來說,無疑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每次考試的時候亮亮都會比較緊張,因為他害怕考不到父母心中的成績。特別是在大型考試的時候,亮亮都會格外的緊張,有時候還因為過度緊張,導致身體出現一些生病的症狀。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最近的一次模擬考上,亮亮剛進考場的時候感覺到有些頭暈、噁心,考到一半在考場暈倒了。老師立刻通知了父母,趕快帶亮亮去了醫院檢查。結果醫生說是因為考試過於緊張,才導致了這樣的情況,身體沒有其他的問題。

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需要掌握科學的辦法才能正確引導孩子。需要給孩子充分的空間,讓他們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不過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有些較真,這時家長也應該學會克服教育孩子時焦慮的心理。

美國心理學教授艾莉森·戈普尼克在最新著作的《木匠與園丁》一書中,分析了這樣兩種父母:一種是“木匠式父母”,另一種是“園丁式父母”。

艾莉森認為:父母不是一項工作,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愛。像木匠做桌子那般,按照圖紙“製造”孩子的人生,不如像園丁種花那般,給予孩子一個安全、溫暖、自由的成長環境。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亮亮的父母都是老師,所以難免家教會比較嚴格,再加上同事們的孩子都很優秀,不是考上國內頂尖大學,就是出國留學了,所以亮亮的父母也不甘落於人後,早早地為孩子規劃好了未來的路線,緊趕慢趕地催促孩子按照既定的軌跡走,絲毫不能有偏差。

這對於上了高三的亮亮來說,無疑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每次考試的時候亮亮都會比較緊張,因為他害怕考不到父母心中的成績。特別是在大型考試的時候,亮亮都會格外的緊張,有時候還因為過度緊張,導致身體出現一些生病的症狀。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最近的一次模擬考上,亮亮剛進考場的時候感覺到有些頭暈、噁心,考到一半在考場暈倒了。老師立刻通知了父母,趕快帶亮亮去了醫院檢查。結果醫生說是因為考試過於緊張,才導致了這樣的情況,身體沒有其他的問題。

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需要掌握科學的辦法才能正確引導孩子。需要給孩子充分的空間,讓他們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不過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有些較真,這時家長也應該學會克服教育孩子時焦慮的心理。

美國心理學教授艾莉森·戈普尼克在最新著作的《木匠與園丁》一書中,分析了這樣兩種父母:一種是“木匠式父母”,另一種是“園丁式父母”。

艾莉森認為:父母不是一項工作,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愛。像木匠做桌子那般,按照圖紙“製造”孩子的人生,不如像園丁種花那般,給予孩子一個安全、溫暖、自由的成長環境。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什麼是“木匠式父母”?

通常木匠是如何幹活的呢?先畫好圖紙、運用嫻熟的技術,不差毫釐地製造出一張椅子或桌子。

有“木匠思維”的父母,早早就畫好了孩子的人生藍圖,以“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為由,要求孩子不出差錯地按照自己的理想狀態生長。這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希望孩子按部就班的按照自己的安排去做。

家長都有望子成龍的想法,由於自己的生活經驗更豐富,所以常常會給孩子指一條“明路”。 家長覺得這樣就是為孩子好,也能夠讓孩子少走彎路,儘快的達到成功,但卻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小歡喜》中宋倩早就給孩子鋪好了一條清華北大的路,就連在誓師大會的許願氣球上,也要英子寫上700分的願望,然而這只是宋倩自己的願望,英子的航天夢從沒得到母親的鼓勵和支持。

在孩子出生前,父母早已經規劃好了他的人生,並希望孩子按照這個軌跡去發展,但是卻忽略了問一問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亮亮的父母都是老師,所以難免家教會比較嚴格,再加上同事們的孩子都很優秀,不是考上國內頂尖大學,就是出國留學了,所以亮亮的父母也不甘落於人後,早早地為孩子規劃好了未來的路線,緊趕慢趕地催促孩子按照既定的軌跡走,絲毫不能有偏差。

這對於上了高三的亮亮來說,無疑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每次考試的時候亮亮都會比較緊張,因為他害怕考不到父母心中的成績。特別是在大型考試的時候,亮亮都會格外的緊張,有時候還因為過度緊張,導致身體出現一些生病的症狀。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最近的一次模擬考上,亮亮剛進考場的時候感覺到有些頭暈、噁心,考到一半在考場暈倒了。老師立刻通知了父母,趕快帶亮亮去了醫院檢查。結果醫生說是因為考試過於緊張,才導致了這樣的情況,身體沒有其他的問題。

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需要掌握科學的辦法才能正確引導孩子。需要給孩子充分的空間,讓他們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不過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有些較真,這時家長也應該學會克服教育孩子時焦慮的心理。

美國心理學教授艾莉森·戈普尼克在最新著作的《木匠與園丁》一書中,分析了這樣兩種父母:一種是“木匠式父母”,另一種是“園丁式父母”。

艾莉森認為:父母不是一項工作,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愛。像木匠做桌子那般,按照圖紙“製造”孩子的人生,不如像園丁種花那般,給予孩子一個安全、溫暖、自由的成長環境。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什麼是“木匠式父母”?

通常木匠是如何幹活的呢?先畫好圖紙、運用嫻熟的技術,不差毫釐地製造出一張椅子或桌子。

有“木匠思維”的父母,早早就畫好了孩子的人生藍圖,以“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為由,要求孩子不出差錯地按照自己的理想狀態生長。這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希望孩子按部就班的按照自己的安排去做。

家長都有望子成龍的想法,由於自己的生活經驗更豐富,所以常常會給孩子指一條“明路”。 家長覺得這樣就是為孩子好,也能夠讓孩子少走彎路,儘快的達到成功,但卻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小歡喜》中宋倩早就給孩子鋪好了一條清華北大的路,就連在誓師大會的許願氣球上,也要英子寫上700分的願望,然而這只是宋倩自己的願望,英子的航天夢從沒得到母親的鼓勵和支持。

在孩子出生前,父母早已經規劃好了他的人生,並希望孩子按照這個軌跡去發展,但是卻忽略了問一問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強制孩子必須達到自己的要求。

木匠式的父母在孩子做一件事之前一定會為她想好:如何去做?怎麼去做?他們不允許孩子在做的時候出現一點兒偏差,每次出現偏差的時候就會讓他們的心理很不舒服。

就像《小歡喜》中的董文潔一樣,對孩子的要求突然提高後,孩子並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目標,從而出現矛盾。而且教育孩子總會以“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 開頭,“你這樣的做是辜負了媽媽對你的期望。”結尾。

當父母有這樣的說法,孩子一定會非常的壓抑。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有犯錯的時候,孩子正是在這一次次犯錯中才能成長,父母應該給孩子犯錯的權利。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亮亮的父母都是老師,所以難免家教會比較嚴格,再加上同事們的孩子都很優秀,不是考上國內頂尖大學,就是出國留學了,所以亮亮的父母也不甘落於人後,早早地為孩子規劃好了未來的路線,緊趕慢趕地催促孩子按照既定的軌跡走,絲毫不能有偏差。

這對於上了高三的亮亮來說,無疑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每次考試的時候亮亮都會比較緊張,因為他害怕考不到父母心中的成績。特別是在大型考試的時候,亮亮都會格外的緊張,有時候還因為過度緊張,導致身體出現一些生病的症狀。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最近的一次模擬考上,亮亮剛進考場的時候感覺到有些頭暈、噁心,考到一半在考場暈倒了。老師立刻通知了父母,趕快帶亮亮去了醫院檢查。結果醫生說是因為考試過於緊張,才導致了這樣的情況,身體沒有其他的問題。

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需要掌握科學的辦法才能正確引導孩子。需要給孩子充分的空間,讓他們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不過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有些較真,這時家長也應該學會克服教育孩子時焦慮的心理。

美國心理學教授艾莉森·戈普尼克在最新著作的《木匠與園丁》一書中,分析了這樣兩種父母:一種是“木匠式父母”,另一種是“園丁式父母”。

艾莉森認為:父母不是一項工作,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愛。像木匠做桌子那般,按照圖紙“製造”孩子的人生,不如像園丁種花那般,給予孩子一個安全、溫暖、自由的成長環境。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什麼是“木匠式父母”?

通常木匠是如何幹活的呢?先畫好圖紙、運用嫻熟的技術,不差毫釐地製造出一張椅子或桌子。

有“木匠思維”的父母,早早就畫好了孩子的人生藍圖,以“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為由,要求孩子不出差錯地按照自己的理想狀態生長。這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希望孩子按部就班的按照自己的安排去做。

家長都有望子成龍的想法,由於自己的生活經驗更豐富,所以常常會給孩子指一條“明路”。 家長覺得這樣就是為孩子好,也能夠讓孩子少走彎路,儘快的達到成功,但卻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小歡喜》中宋倩早就給孩子鋪好了一條清華北大的路,就連在誓師大會的許願氣球上,也要英子寫上700分的願望,然而這只是宋倩自己的願望,英子的航天夢從沒得到母親的鼓勵和支持。

在孩子出生前,父母早已經規劃好了他的人生,並希望孩子按照這個軌跡去發展,但是卻忽略了問一問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強制孩子必須達到自己的要求。

木匠式的父母在孩子做一件事之前一定會為她想好:如何去做?怎麼去做?他們不允許孩子在做的時候出現一點兒偏差,每次出現偏差的時候就會讓他們的心理很不舒服。

就像《小歡喜》中的董文潔一樣,對孩子的要求突然提高後,孩子並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目標,從而出現矛盾。而且教育孩子總會以“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 開頭,“你這樣的做是辜負了媽媽對你的期望。”結尾。

當父母有這樣的說法,孩子一定會非常的壓抑。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有犯錯的時候,孩子正是在這一次次犯錯中才能成長,父母應該給孩子犯錯的權利。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從來不問孩子想要什麼,只是一味的“我覺得這樣是為你好!”

木匠式父母也是愛孩子的,但只是教育方法可能有些偏差。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會運用不恰當的方法去實施。

《小歡喜》中的英子母親就是這樣,每天給孩子早起做很多營養的飯菜,但是孩子只想吃路邊攤的油條。我們不能說母親的做法不對,只能說母親做之前並沒有考慮到孩子是否喜歡。父母做孩子不喜歡的事情,反而還會起到相反的教育作用,這樣也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傷害,同樣也會傷害到父母。

教育孩子需要適當的方法,一味的強迫孩子做不喜歡做的事情,不如只給他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做一位園丁式父母,這樣的教育可能孩子更加喜歡。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亮亮的父母都是老師,所以難免家教會比較嚴格,再加上同事們的孩子都很優秀,不是考上國內頂尖大學,就是出國留學了,所以亮亮的父母也不甘落於人後,早早地為孩子規劃好了未來的路線,緊趕慢趕地催促孩子按照既定的軌跡走,絲毫不能有偏差。

這對於上了高三的亮亮來說,無疑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每次考試的時候亮亮都會比較緊張,因為他害怕考不到父母心中的成績。特別是在大型考試的時候,亮亮都會格外的緊張,有時候還因為過度緊張,導致身體出現一些生病的症狀。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最近的一次模擬考上,亮亮剛進考場的時候感覺到有些頭暈、噁心,考到一半在考場暈倒了。老師立刻通知了父母,趕快帶亮亮去了醫院檢查。結果醫生說是因為考試過於緊張,才導致了這樣的情況,身體沒有其他的問題。

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需要掌握科學的辦法才能正確引導孩子。需要給孩子充分的空間,讓他們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不過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有些較真,這時家長也應該學會克服教育孩子時焦慮的心理。

美國心理學教授艾莉森·戈普尼克在最新著作的《木匠與園丁》一書中,分析了這樣兩種父母:一種是“木匠式父母”,另一種是“園丁式父母”。

艾莉森認為:父母不是一項工作,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愛。像木匠做桌子那般,按照圖紙“製造”孩子的人生,不如像園丁種花那般,給予孩子一個安全、溫暖、自由的成長環境。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什麼是“木匠式父母”?

通常木匠是如何幹活的呢?先畫好圖紙、運用嫻熟的技術,不差毫釐地製造出一張椅子或桌子。

有“木匠思維”的父母,早早就畫好了孩子的人生藍圖,以“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為由,要求孩子不出差錯地按照自己的理想狀態生長。這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希望孩子按部就班的按照自己的安排去做。

家長都有望子成龍的想法,由於自己的生活經驗更豐富,所以常常會給孩子指一條“明路”。 家長覺得這樣就是為孩子好,也能夠讓孩子少走彎路,儘快的達到成功,但卻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小歡喜》中宋倩早就給孩子鋪好了一條清華北大的路,就連在誓師大會的許願氣球上,也要英子寫上700分的願望,然而這只是宋倩自己的願望,英子的航天夢從沒得到母親的鼓勵和支持。

在孩子出生前,父母早已經規劃好了他的人生,並希望孩子按照這個軌跡去發展,但是卻忽略了問一問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強制孩子必須達到自己的要求。

木匠式的父母在孩子做一件事之前一定會為她想好:如何去做?怎麼去做?他們不允許孩子在做的時候出現一點兒偏差,每次出現偏差的時候就會讓他們的心理很不舒服。

就像《小歡喜》中的董文潔一樣,對孩子的要求突然提高後,孩子並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目標,從而出現矛盾。而且教育孩子總會以“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 開頭,“你這樣的做是辜負了媽媽對你的期望。”結尾。

當父母有這樣的說法,孩子一定會非常的壓抑。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有犯錯的時候,孩子正是在這一次次犯錯中才能成長,父母應該給孩子犯錯的權利。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從來不問孩子想要什麼,只是一味的“我覺得這樣是為你好!”

木匠式父母也是愛孩子的,但只是教育方法可能有些偏差。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會運用不恰當的方法去實施。

《小歡喜》中的英子母親就是這樣,每天給孩子早起做很多營養的飯菜,但是孩子只想吃路邊攤的油條。我們不能說母親的做法不對,只能說母親做之前並沒有考慮到孩子是否喜歡。父母做孩子不喜歡的事情,反而還會起到相反的教育作用,這樣也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傷害,同樣也會傷害到父母。

教育孩子需要適當的方法,一味的強迫孩子做不喜歡做的事情,不如只給他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做一位園丁式父母,這樣的教育可能孩子更加喜歡。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什麼是“園丁式父母”?

園丁呢?不是說想要種一朵最美的鮮花就一定能收穫,辛辛苦苦地耕耘,結果那些花花草草卻不按你的心意生長。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真正的園丁,才不會整日盯著花什麼時候開,而是創造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因此,有“園丁思維”的父母,會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溫暖、自由的成長空間,教他學會應對各種變化。

經常和孩子溝通了解他的想法。

園丁式的父母能夠及時的和孩子做好溝通,這種溝通是有效的,並不是詢問了孩子的意見卻不去採納。園丁式的父母做“為孩子好的事情”之前都會詢問孩子的意見。如果孩子喜歡,家長會去做。如果不喜歡,家長不會強加在孩子身上。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亮亮的父母都是老師,所以難免家教會比較嚴格,再加上同事們的孩子都很優秀,不是考上國內頂尖大學,就是出國留學了,所以亮亮的父母也不甘落於人後,早早地為孩子規劃好了未來的路線,緊趕慢趕地催促孩子按照既定的軌跡走,絲毫不能有偏差。

這對於上了高三的亮亮來說,無疑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每次考試的時候亮亮都會比較緊張,因為他害怕考不到父母心中的成績。特別是在大型考試的時候,亮亮都會格外的緊張,有時候還因為過度緊張,導致身體出現一些生病的症狀。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最近的一次模擬考上,亮亮剛進考場的時候感覺到有些頭暈、噁心,考到一半在考場暈倒了。老師立刻通知了父母,趕快帶亮亮去了醫院檢查。結果醫生說是因為考試過於緊張,才導致了這樣的情況,身體沒有其他的問題。

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需要掌握科學的辦法才能正確引導孩子。需要給孩子充分的空間,讓他們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不過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有些較真,這時家長也應該學會克服教育孩子時焦慮的心理。

美國心理學教授艾莉森·戈普尼克在最新著作的《木匠與園丁》一書中,分析了這樣兩種父母:一種是“木匠式父母”,另一種是“園丁式父母”。

艾莉森認為:父母不是一項工作,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愛。像木匠做桌子那般,按照圖紙“製造”孩子的人生,不如像園丁種花那般,給予孩子一個安全、溫暖、自由的成長環境。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什麼是“木匠式父母”?

通常木匠是如何幹活的呢?先畫好圖紙、運用嫻熟的技術,不差毫釐地製造出一張椅子或桌子。

有“木匠思維”的父母,早早就畫好了孩子的人生藍圖,以“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為由,要求孩子不出差錯地按照自己的理想狀態生長。這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希望孩子按部就班的按照自己的安排去做。

家長都有望子成龍的想法,由於自己的生活經驗更豐富,所以常常會給孩子指一條“明路”。 家長覺得這樣就是為孩子好,也能夠讓孩子少走彎路,儘快的達到成功,但卻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小歡喜》中宋倩早就給孩子鋪好了一條清華北大的路,就連在誓師大會的許願氣球上,也要英子寫上700分的願望,然而這只是宋倩自己的願望,英子的航天夢從沒得到母親的鼓勵和支持。

在孩子出生前,父母早已經規劃好了他的人生,並希望孩子按照這個軌跡去發展,但是卻忽略了問一問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強制孩子必須達到自己的要求。

木匠式的父母在孩子做一件事之前一定會為她想好:如何去做?怎麼去做?他們不允許孩子在做的時候出現一點兒偏差,每次出現偏差的時候就會讓他們的心理很不舒服。

就像《小歡喜》中的董文潔一樣,對孩子的要求突然提高後,孩子並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目標,從而出現矛盾。而且教育孩子總會以“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 開頭,“你這樣的做是辜負了媽媽對你的期望。”結尾。

當父母有這樣的說法,孩子一定會非常的壓抑。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有犯錯的時候,孩子正是在這一次次犯錯中才能成長,父母應該給孩子犯錯的權利。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從來不問孩子想要什麼,只是一味的“我覺得這樣是為你好!”

木匠式父母也是愛孩子的,但只是教育方法可能有些偏差。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會運用不恰當的方法去實施。

《小歡喜》中的英子母親就是這樣,每天給孩子早起做很多營養的飯菜,但是孩子只想吃路邊攤的油條。我們不能說母親的做法不對,只能說母親做之前並沒有考慮到孩子是否喜歡。父母做孩子不喜歡的事情,反而還會起到相反的教育作用,這樣也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傷害,同樣也會傷害到父母。

教育孩子需要適當的方法,一味的強迫孩子做不喜歡做的事情,不如只給他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做一位園丁式父母,這樣的教育可能孩子更加喜歡。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什麼是“園丁式父母”?

園丁呢?不是說想要種一朵最美的鮮花就一定能收穫,辛辛苦苦地耕耘,結果那些花花草草卻不按你的心意生長。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真正的園丁,才不會整日盯著花什麼時候開,而是創造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因此,有“園丁思維”的父母,會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溫暖、自由的成長空間,教他學會應對各種變化。

經常和孩子溝通了解他的想法。

園丁式的父母能夠及時的和孩子做好溝通,這種溝通是有效的,並不是詢問了孩子的意見卻不去採納。園丁式的父母做“為孩子好的事情”之前都會詢問孩子的意見。如果孩子喜歡,家長會去做。如果不喜歡,家長不會強加在孩子身上。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園丁式的父母讓孩子有自己選擇的權利。

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需要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在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們也有自己的處理辦法,而且也會自己拿主意。園丁式的父母會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權利,遇到事情讓他們自己拿主意,家長不會去強迫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在家庭教育中更加民主,親子關係也非常不錯。

在有限的空間中讓孩子發揮出自己不同的色彩。

每個孩子的特點都是不一樣的,我們不可能照著成功人士的軌跡去成功。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很多,但是也需要清楚孩子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間,他們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園丁式的父母就會讓孩子盡情的發揮出自己的優點,走他自己想走的路,不會去幹涉他的人生軌跡。

為人父母,不能只學“木匠”的局部思維,不是隻有育兒技巧就萬事大吉了;而是要有“園丁”的全局思維,愛才是最根本的出發點。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亮亮的父母都是老師,所以難免家教會比較嚴格,再加上同事們的孩子都很優秀,不是考上國內頂尖大學,就是出國留學了,所以亮亮的父母也不甘落於人後,早早地為孩子規劃好了未來的路線,緊趕慢趕地催促孩子按照既定的軌跡走,絲毫不能有偏差。

這對於上了高三的亮亮來說,無疑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每次考試的時候亮亮都會比較緊張,因為他害怕考不到父母心中的成績。特別是在大型考試的時候,亮亮都會格外的緊張,有時候還因為過度緊張,導致身體出現一些生病的症狀。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最近的一次模擬考上,亮亮剛進考場的時候感覺到有些頭暈、噁心,考到一半在考場暈倒了。老師立刻通知了父母,趕快帶亮亮去了醫院檢查。結果醫生說是因為考試過於緊張,才導致了這樣的情況,身體沒有其他的問題。

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需要掌握科學的辦法才能正確引導孩子。需要給孩子充分的空間,讓他們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不過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有些較真,這時家長也應該學會克服教育孩子時焦慮的心理。

美國心理學教授艾莉森·戈普尼克在最新著作的《木匠與園丁》一書中,分析了這樣兩種父母:一種是“木匠式父母”,另一種是“園丁式父母”。

艾莉森認為:父母不是一項工作,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愛。像木匠做桌子那般,按照圖紙“製造”孩子的人生,不如像園丁種花那般,給予孩子一個安全、溫暖、自由的成長環境。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什麼是“木匠式父母”?

通常木匠是如何幹活的呢?先畫好圖紙、運用嫻熟的技術,不差毫釐地製造出一張椅子或桌子。

有“木匠思維”的父母,早早就畫好了孩子的人生藍圖,以“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為由,要求孩子不出差錯地按照自己的理想狀態生長。這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希望孩子按部就班的按照自己的安排去做。

家長都有望子成龍的想法,由於自己的生活經驗更豐富,所以常常會給孩子指一條“明路”。 家長覺得這樣就是為孩子好,也能夠讓孩子少走彎路,儘快的達到成功,但卻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小歡喜》中宋倩早就給孩子鋪好了一條清華北大的路,就連在誓師大會的許願氣球上,也要英子寫上700分的願望,然而這只是宋倩自己的願望,英子的航天夢從沒得到母親的鼓勵和支持。

在孩子出生前,父母早已經規劃好了他的人生,並希望孩子按照這個軌跡去發展,但是卻忽略了問一問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強制孩子必須達到自己的要求。

木匠式的父母在孩子做一件事之前一定會為她想好:如何去做?怎麼去做?他們不允許孩子在做的時候出現一點兒偏差,每次出現偏差的時候就會讓他們的心理很不舒服。

就像《小歡喜》中的董文潔一樣,對孩子的要求突然提高後,孩子並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目標,從而出現矛盾。而且教育孩子總會以“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 開頭,“你這樣的做是辜負了媽媽對你的期望。”結尾。

當父母有這樣的說法,孩子一定會非常的壓抑。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有犯錯的時候,孩子正是在這一次次犯錯中才能成長,父母應該給孩子犯錯的權利。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從來不問孩子想要什麼,只是一味的“我覺得這樣是為你好!”

木匠式父母也是愛孩子的,但只是教育方法可能有些偏差。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會運用不恰當的方法去實施。

《小歡喜》中的英子母親就是這樣,每天給孩子早起做很多營養的飯菜,但是孩子只想吃路邊攤的油條。我們不能說母親的做法不對,只能說母親做之前並沒有考慮到孩子是否喜歡。父母做孩子不喜歡的事情,反而還會起到相反的教育作用,這樣也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傷害,同樣也會傷害到父母。

教育孩子需要適當的方法,一味的強迫孩子做不喜歡做的事情,不如只給他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做一位園丁式父母,這樣的教育可能孩子更加喜歡。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什麼是“園丁式父母”?

園丁呢?不是說想要種一朵最美的鮮花就一定能收穫,辛辛苦苦地耕耘,結果那些花花草草卻不按你的心意生長。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真正的園丁,才不會整日盯著花什麼時候開,而是創造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因此,有“園丁思維”的父母,會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溫暖、自由的成長空間,教他學會應對各種變化。

經常和孩子溝通了解他的想法。

園丁式的父母能夠及時的和孩子做好溝通,這種溝通是有效的,並不是詢問了孩子的意見卻不去採納。園丁式的父母做“為孩子好的事情”之前都會詢問孩子的意見。如果孩子喜歡,家長會去做。如果不喜歡,家長不會強加在孩子身上。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園丁式的父母讓孩子有自己選擇的權利。

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需要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在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們也有自己的處理辦法,而且也會自己拿主意。園丁式的父母會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權利,遇到事情讓他們自己拿主意,家長不會去強迫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在家庭教育中更加民主,親子關係也非常不錯。

在有限的空間中讓孩子發揮出自己不同的色彩。

每個孩子的特點都是不一樣的,我們不可能照著成功人士的軌跡去成功。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很多,但是也需要清楚孩子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間,他們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園丁式的父母就會讓孩子盡情的發揮出自己的優點,走他自己想走的路,不會去幹涉他的人生軌跡。

為人父母,不能只學“木匠”的局部思維,不是隻有育兒技巧就萬事大吉了;而是要有“園丁”的全局思維,愛才是最根本的出發點。

改變思維方式,做“園丁式父母”,不做“木匠式父母”

​你教育孩子的時候會嚴格要求孩子嗎?在教育孩子教育的過程中,你是嚴格要求孩子不出差錯?還是教會孩子應對各種變化?可以在下方留言和我們一起討論一下哦。

————————————

爸爸媽媽的育兒良方,你值得擁有!

讓孩子擁有雙倍的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