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半步崩拳探祕'

"


"


形意拳半步崩拳探祕

談起尚派形意,人們都知道尚雲祥隔輩繼承了郭雲深的衣缽,復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冠絕當世。如今在山東膠東一帶,以萊州市為中心,仍流傳著一支尚派形意拳。此拳是由筆者的兩位師爺高摶九和楊象離從北京帶回家鄉的。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兩位師爺先後師從尚雲祥先生學拳。楊師爺跟隨尚先生長達8年之久,深得尚派形意三昧。

"


形意拳半步崩拳探祕

談起尚派形意,人們都知道尚雲祥隔輩繼承了郭雲深的衣缽,復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冠絕當世。如今在山東膠東一帶,以萊州市為中心,仍流傳著一支尚派形意拳。此拳是由筆者的兩位師爺高摶九和楊象離從北京帶回家鄉的。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兩位師爺先後師從尚雲祥先生學拳。楊師爺跟隨尚先生長達8年之久,深得尚派形意三昧。

形意拳半步崩拳探祕

關於“尚派崩拳”,談論者不少,但筆者認為或有失偏頗,或有失淺薄。為了更好地傳承半步崩拳,筆者願把所見、所聞、所悟公諸於世,以饗讀者。

一、五行屬性與歌訣

崩拳,其性屬木,原因有二:一是拳之起落直如貫矢,形態似箭;二是五行內對人之臟腑,外應人之五官,崩拳習練得法可以舒肝、養眼,”肝動急似箭“,肝、眼皆屬木。與此相關聯,拳論還談到,肝主筋梢,爪為肝華,崩拳外應手之食指,足之次趾,兩手反覆抓握可以練筋。

高摶九、楊象離兩位師爺傳授給王倩君師傅的該拳歌訣是:“崩拳屬木性似箭,夾脊關中尋根源,手似藥箭身似弓,消息全憑後腳蹬。”

二、基本練法

由鷹捉三才式開始,先是兩小臂向外擰轉,左手拳眼向上,右手拳心向上,左小臂平與心口齊,右小臂近貼右肋;然後右腳蹬地,右拳鑽至左肘內,身體前移,左腳向前趟出;繼而,擰腰發力,右小臂向內擰轉,右拳順左前臂上面向前平直打出;與右拳發出同時,左拳用力拉回至腰間,拳心向上,左小臂緊貼左肋,左腳踏落;右拳崩至極限時,腕一壓,向下點頭,將勁力放透,右腳跟到左腳內後側成小三體式,右膝緊抵左膝窩。一步一拳,左右手互換,惟左腿一直在前不變。左拳在前為順步崩拳,右拳在前為拗步崩拳。

三、築基功夫

三體式和鷹捉在本門的地位非常重要,一個是母式,一個是母拳,二者有機結合成為形意拳的築基功夫,是開啟形意拳奧祕的鑰匙。深入分析,崩拳練習前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因素有:一是訓練“形具五風”。“五風”者,猴相、龍身、熊膀、雞腿、虎抱頭也,其中,熊膀力的訓練對崩拳尤其重要。熊有“豎項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點。訓練熊膀力具有振奮精神、發動血梢以及增強身軀斜向的螺旋勁、麻花勁和前後左右的彈簧勁的功用。二是訓練龜尾力。龜尾是人身中間的重要支點,通過它可以將全身上下聯為一個整體,發揮好它的抖決之力,配合以腿的屈伸,腰胯的擰轉,可以瞬間將身體打出去。三是訓練“鷹捉四平,足下存身”。“四平“指頭頂要平,兩肩要平,前手前臂要平,兩足抓地要平。”足下存身“要求身體重心垂線落在後腳跟裡。通過站三體式和練鷹捉,可以達到周身一體的整體聯通勁、支撐八面的渾圓勁、全身上下起落鑽翻勁以及鋼銼勁和鉤杆勁,只有具備了以上四種勁,才能夯實崩拳練習的基礎。

"


形意拳半步崩拳探祕

談起尚派形意,人們都知道尚雲祥隔輩繼承了郭雲深的衣缽,復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冠絕當世。如今在山東膠東一帶,以萊州市為中心,仍流傳著一支尚派形意拳。此拳是由筆者的兩位師爺高摶九和楊象離從北京帶回家鄉的。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兩位師爺先後師從尚雲祥先生學拳。楊師爺跟隨尚先生長達8年之久,深得尚派形意三昧。

形意拳半步崩拳探祕

關於“尚派崩拳”,談論者不少,但筆者認為或有失偏頗,或有失淺薄。為了更好地傳承半步崩拳,筆者願把所見、所聞、所悟公諸於世,以饗讀者。

一、五行屬性與歌訣

崩拳,其性屬木,原因有二:一是拳之起落直如貫矢,形態似箭;二是五行內對人之臟腑,外應人之五官,崩拳習練得法可以舒肝、養眼,”肝動急似箭“,肝、眼皆屬木。與此相關聯,拳論還談到,肝主筋梢,爪為肝華,崩拳外應手之食指,足之次趾,兩手反覆抓握可以練筋。

高摶九、楊象離兩位師爺傳授給王倩君師傅的該拳歌訣是:“崩拳屬木性似箭,夾脊關中尋根源,手似藥箭身似弓,消息全憑後腳蹬。”

二、基本練法

由鷹捉三才式開始,先是兩小臂向外擰轉,左手拳眼向上,右手拳心向上,左小臂平與心口齊,右小臂近貼右肋;然後右腳蹬地,右拳鑽至左肘內,身體前移,左腳向前趟出;繼而,擰腰發力,右小臂向內擰轉,右拳順左前臂上面向前平直打出;與右拳發出同時,左拳用力拉回至腰間,拳心向上,左小臂緊貼左肋,左腳踏落;右拳崩至極限時,腕一壓,向下點頭,將勁力放透,右腳跟到左腳內後側成小三體式,右膝緊抵左膝窩。一步一拳,左右手互換,惟左腿一直在前不變。左拳在前為順步崩拳,右拳在前為拗步崩拳。

三、築基功夫

三體式和鷹捉在本門的地位非常重要,一個是母式,一個是母拳,二者有機結合成為形意拳的築基功夫,是開啟形意拳奧祕的鑰匙。深入分析,崩拳練習前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因素有:一是訓練“形具五風”。“五風”者,猴相、龍身、熊膀、雞腿、虎抱頭也,其中,熊膀力的訓練對崩拳尤其重要。熊有“豎項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點。訓練熊膀力具有振奮精神、發動血梢以及增強身軀斜向的螺旋勁、麻花勁和前後左右的彈簧勁的功用。二是訓練龜尾力。龜尾是人身中間的重要支點,通過它可以將全身上下聯為一個整體,發揮好它的抖決之力,配合以腿的屈伸,腰胯的擰轉,可以瞬間將身體打出去。三是訓練“鷹捉四平,足下存身”。“四平“指頭頂要平,兩肩要平,前手前臂要平,兩足抓地要平。”足下存身“要求身體重心垂線落在後腳跟裡。通過站三體式和練鷹捉,可以達到周身一體的整體聯通勁、支撐八面的渾圓勁、全身上下起落鑽翻勁以及鋼銼勁和鉤杆勁,只有具備了以上四種勁,才能夯實崩拳練習的基礎。

形意拳半步崩拳探祕

四、習練要領

1、握拳法:尚派崩拳的握法,過去是不外傳的。握拳時須由小指次第握起,漸及拇指,待四指捲曲後,將食指(中指也可)的第二關節向前突出,而後將大拇指的指肚壓在食指的第一關節上,成慣拳。運用時應將勁力貫注於食指(中指亦可 )突出的關節之上,用點打面,而不是以面打面,從力學角度講是符合壓強原理的,使用同等大小的力壓強大,破壞性強。慣拳在實戰中起點穴、封閉對方血脈的作用,還可用來調對方的氣,破對方的金鐘罩功夫。

2、步法:關於崩拳的步法,應該是右足從後蹬勁,催逼左足向前進一大步,右足隨後緊跟。拳經雲“消息全憑後腳蹬”,即謂此也。詳細點說,前腿應是提起離地寸許,平起平落,邁步如行犁,鑽插而進,腳上應有鑽插、踩踏的意念。依法操習,日久功深,行如卷地之風,能將人拔地而起。所以,門內又將此步法形象地稱之為“蹚犁步”。

拳論有“崩拳起意在大敦”之說,崩拳之動作與體內肝經相呼應,因為肝經起於足大趾之大敦穴(大趾叢毛之際),沿大腿內側而上,經過會陰,達於肝臟。練崩拳時努力蹬後足,足大趾及足底前內側特別吃力,宜於肝氣暢通。崩拳的力源在腳下大地,出拳無力別找手,毛病往往在腳上。這與高摶九、楊象離兩位師爺傳授的崩拳歌訣中講的“消息全憑後腳蹬”並不衝突。

"


形意拳半步崩拳探祕

談起尚派形意,人們都知道尚雲祥隔輩繼承了郭雲深的衣缽,復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冠絕當世。如今在山東膠東一帶,以萊州市為中心,仍流傳著一支尚派形意拳。此拳是由筆者的兩位師爺高摶九和楊象離從北京帶回家鄉的。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兩位師爺先後師從尚雲祥先生學拳。楊師爺跟隨尚先生長達8年之久,深得尚派形意三昧。

形意拳半步崩拳探祕

關於“尚派崩拳”,談論者不少,但筆者認為或有失偏頗,或有失淺薄。為了更好地傳承半步崩拳,筆者願把所見、所聞、所悟公諸於世,以饗讀者。

一、五行屬性與歌訣

崩拳,其性屬木,原因有二:一是拳之起落直如貫矢,形態似箭;二是五行內對人之臟腑,外應人之五官,崩拳習練得法可以舒肝、養眼,”肝動急似箭“,肝、眼皆屬木。與此相關聯,拳論還談到,肝主筋梢,爪為肝華,崩拳外應手之食指,足之次趾,兩手反覆抓握可以練筋。

高摶九、楊象離兩位師爺傳授給王倩君師傅的該拳歌訣是:“崩拳屬木性似箭,夾脊關中尋根源,手似藥箭身似弓,消息全憑後腳蹬。”

二、基本練法

由鷹捉三才式開始,先是兩小臂向外擰轉,左手拳眼向上,右手拳心向上,左小臂平與心口齊,右小臂近貼右肋;然後右腳蹬地,右拳鑽至左肘內,身體前移,左腳向前趟出;繼而,擰腰發力,右小臂向內擰轉,右拳順左前臂上面向前平直打出;與右拳發出同時,左拳用力拉回至腰間,拳心向上,左小臂緊貼左肋,左腳踏落;右拳崩至極限時,腕一壓,向下點頭,將勁力放透,右腳跟到左腳內後側成小三體式,右膝緊抵左膝窩。一步一拳,左右手互換,惟左腿一直在前不變。左拳在前為順步崩拳,右拳在前為拗步崩拳。

三、築基功夫

三體式和鷹捉在本門的地位非常重要,一個是母式,一個是母拳,二者有機結合成為形意拳的築基功夫,是開啟形意拳奧祕的鑰匙。深入分析,崩拳練習前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因素有:一是訓練“形具五風”。“五風”者,猴相、龍身、熊膀、雞腿、虎抱頭也,其中,熊膀力的訓練對崩拳尤其重要。熊有“豎項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點。訓練熊膀力具有振奮精神、發動血梢以及增強身軀斜向的螺旋勁、麻花勁和前後左右的彈簧勁的功用。二是訓練龜尾力。龜尾是人身中間的重要支點,通過它可以將全身上下聯為一個整體,發揮好它的抖決之力,配合以腿的屈伸,腰胯的擰轉,可以瞬間將身體打出去。三是訓練“鷹捉四平,足下存身”。“四平“指頭頂要平,兩肩要平,前手前臂要平,兩足抓地要平。”足下存身“要求身體重心垂線落在後腳跟裡。通過站三體式和練鷹捉,可以達到周身一體的整體聯通勁、支撐八面的渾圓勁、全身上下起落鑽翻勁以及鋼銼勁和鉤杆勁,只有具備了以上四種勁,才能夯實崩拳練習的基礎。

形意拳半步崩拳探祕

四、習練要領

1、握拳法:尚派崩拳的握法,過去是不外傳的。握拳時須由小指次第握起,漸及拇指,待四指捲曲後,將食指(中指也可)的第二關節向前突出,而後將大拇指的指肚壓在食指的第一關節上,成慣拳。運用時應將勁力貫注於食指(中指亦可 )突出的關節之上,用點打面,而不是以面打面,從力學角度講是符合壓強原理的,使用同等大小的力壓強大,破壞性強。慣拳在實戰中起點穴、封閉對方血脈的作用,還可用來調對方的氣,破對方的金鐘罩功夫。

2、步法:關於崩拳的步法,應該是右足從後蹬勁,催逼左足向前進一大步,右足隨後緊跟。拳經雲“消息全憑後腳蹬”,即謂此也。詳細點說,前腿應是提起離地寸許,平起平落,邁步如行犁,鑽插而進,腳上應有鑽插、踩踏的意念。依法操習,日久功深,行如卷地之風,能將人拔地而起。所以,門內又將此步法形象地稱之為“蹚犁步”。

拳論有“崩拳起意在大敦”之說,崩拳之動作與體內肝經相呼應,因為肝經起於足大趾之大敦穴(大趾叢毛之際),沿大腿內側而上,經過會陰,達於肝臟。練崩拳時努力蹬後足,足大趾及足底前內側特別吃力,宜於肝氣暢通。崩拳的力源在腳下大地,出拳無力別找手,毛病往往在腳上。這與高摶九、楊象離兩位師爺傳授的崩拳歌訣中講的“消息全憑後腳蹬”並不衝突。

形意拳半步崩拳探祕

3、身法與氣行軌跡:崩拳身法,謂陰陽身,亦稱之龍折身。其特點是轉換靈便,收放自如,在實戰中利於減少對方的攻擊面積和提高自己的擊打力量。拳之勁路要直如發矢,不可上揚下探、左歪右斜,務以四平為妙。提肛,扣齒,捲舌,挺頭,肩胯放鬆,兩肘既垂又裹,兩膝既裹又扣,兩足前跐後撐,目向前視,下頦如置左右肩上,小腹接近左腿根上,向左前下方用力。

拳經雲“明瞭三星多一力”,這是形意拳體用兼修必不可缺的要領。“三星”指的是肩星、肘星、腕星,當沉肩、墜肘、塌腕符合要求時,所出現的在肩、肘和立拳腕上的小坑就是“三星”。只有抻拔出“三星”來,才能使肩臂拉長筋腱,上肢三節貫通,完整一氣。“三星”不出,上肢的勁就不對。

“身似弩弓拳似箭,打到還嫌慢”,“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這兩句拳論用在崩拳上最為合適。尚雲祥的高徒靳雲亭在《形意五行拳圖說》中說:“崩者,似弓之崩也,前伸之臂似按箭,後屈之臂似拉弦。”也可以說,前臂打出時似射箭要極力伸張,後臂收縮時似拉弦要竭力拉回。兩拳相交時如撕扯一物相爭而發力,前出後拉用力宜均。肩胛骨帶著兩臂,以垂直於地面的脊椎為軸,在“命門關”(腰胯)與“夾脊關”(脊背)的帶動下出入運動,一前一後,一放一收,一伸一縮,,形如火車氣缸之拉桿,兩手貼肋沿帶脈而出,對肝脾均有按摩之效。體內氣息則隨肢體運動自然鼓盪,故拳經有“崩拳打一氣之伸縮”之說。

打崩拳,人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拳打出去後,身子往後微微收一下。收身是個蓄力的過程,蓄的足才能打得遠、脆、透。收身做不好,簡單地比劃過去,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拳打出去後,前後腿承擔身體的比重應是前七後三或前六後四,然後蹲身,塌腰掖胯,膝微微一曲,臀部之力貫到後足跟,這個勁就完整了。收身有利於防護和二次進攻。

4、行拳路線:練崩拳要做到“三摩”:手與手摩、手與心摩、肘與肋摩,打跨步崩拳上後腿時還要做到兩腿脛骨相摩。肘與肋摩與兩腋下似有夾物不能張開是一致的。相摩的意義:一是在於有利於肢體緊湊,相互配合,動作整齊劃一;二是能夠使全身上下的許多經絡和穴位得到按摩,氣血通暢,從而達到強身健體之效。

古拳經雲“崩拳似箭屬木非箭也,有舟行浪頭之勢”,是指崩拳要如同箭一般射出,但崩拳走的路線不是直的,而是圓弧線,身形湧動,一束一展,一起一落,波浪起伏,假想自己的小臂像在浪尖上前進,隨高打高,隨低打低,拳從腰際出,略走上弧圈。一般可打三點:腹部、心口、咽喉,最高可直打對方下頦。意念不可執著於手,否則宜使拙力。手打過頭後可用肘補,節節貫串。如果在拳接近目標的瞬間稍微壓一下腕,使前拳既有向裡的擰轉勁,又有向前向下翻鑽勁,呈現鳳點頭的態勢,則更具“舟行浪頭之勢“了。

"


形意拳半步崩拳探祕

談起尚派形意,人們都知道尚雲祥隔輩繼承了郭雲深的衣缽,復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冠絕當世。如今在山東膠東一帶,以萊州市為中心,仍流傳著一支尚派形意拳。此拳是由筆者的兩位師爺高摶九和楊象離從北京帶回家鄉的。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兩位師爺先後師從尚雲祥先生學拳。楊師爺跟隨尚先生長達8年之久,深得尚派形意三昧。

形意拳半步崩拳探祕

關於“尚派崩拳”,談論者不少,但筆者認為或有失偏頗,或有失淺薄。為了更好地傳承半步崩拳,筆者願把所見、所聞、所悟公諸於世,以饗讀者。

一、五行屬性與歌訣

崩拳,其性屬木,原因有二:一是拳之起落直如貫矢,形態似箭;二是五行內對人之臟腑,外應人之五官,崩拳習練得法可以舒肝、養眼,”肝動急似箭“,肝、眼皆屬木。與此相關聯,拳論還談到,肝主筋梢,爪為肝華,崩拳外應手之食指,足之次趾,兩手反覆抓握可以練筋。

高摶九、楊象離兩位師爺傳授給王倩君師傅的該拳歌訣是:“崩拳屬木性似箭,夾脊關中尋根源,手似藥箭身似弓,消息全憑後腳蹬。”

二、基本練法

由鷹捉三才式開始,先是兩小臂向外擰轉,左手拳眼向上,右手拳心向上,左小臂平與心口齊,右小臂近貼右肋;然後右腳蹬地,右拳鑽至左肘內,身體前移,左腳向前趟出;繼而,擰腰發力,右小臂向內擰轉,右拳順左前臂上面向前平直打出;與右拳發出同時,左拳用力拉回至腰間,拳心向上,左小臂緊貼左肋,左腳踏落;右拳崩至極限時,腕一壓,向下點頭,將勁力放透,右腳跟到左腳內後側成小三體式,右膝緊抵左膝窩。一步一拳,左右手互換,惟左腿一直在前不變。左拳在前為順步崩拳,右拳在前為拗步崩拳。

三、築基功夫

三體式和鷹捉在本門的地位非常重要,一個是母式,一個是母拳,二者有機結合成為形意拳的築基功夫,是開啟形意拳奧祕的鑰匙。深入分析,崩拳練習前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因素有:一是訓練“形具五風”。“五風”者,猴相、龍身、熊膀、雞腿、虎抱頭也,其中,熊膀力的訓練對崩拳尤其重要。熊有“豎項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點。訓練熊膀力具有振奮精神、發動血梢以及增強身軀斜向的螺旋勁、麻花勁和前後左右的彈簧勁的功用。二是訓練龜尾力。龜尾是人身中間的重要支點,通過它可以將全身上下聯為一個整體,發揮好它的抖決之力,配合以腿的屈伸,腰胯的擰轉,可以瞬間將身體打出去。三是訓練“鷹捉四平,足下存身”。“四平“指頭頂要平,兩肩要平,前手前臂要平,兩足抓地要平。”足下存身“要求身體重心垂線落在後腳跟裡。通過站三體式和練鷹捉,可以達到周身一體的整體聯通勁、支撐八面的渾圓勁、全身上下起落鑽翻勁以及鋼銼勁和鉤杆勁,只有具備了以上四種勁,才能夯實崩拳練習的基礎。

形意拳半步崩拳探祕

四、習練要領

1、握拳法:尚派崩拳的握法,過去是不外傳的。握拳時須由小指次第握起,漸及拇指,待四指捲曲後,將食指(中指也可)的第二關節向前突出,而後將大拇指的指肚壓在食指的第一關節上,成慣拳。運用時應將勁力貫注於食指(中指亦可 )突出的關節之上,用點打面,而不是以面打面,從力學角度講是符合壓強原理的,使用同等大小的力壓強大,破壞性強。慣拳在實戰中起點穴、封閉對方血脈的作用,還可用來調對方的氣,破對方的金鐘罩功夫。

2、步法:關於崩拳的步法,應該是右足從後蹬勁,催逼左足向前進一大步,右足隨後緊跟。拳經雲“消息全憑後腳蹬”,即謂此也。詳細點說,前腿應是提起離地寸許,平起平落,邁步如行犁,鑽插而進,腳上應有鑽插、踩踏的意念。依法操習,日久功深,行如卷地之風,能將人拔地而起。所以,門內又將此步法形象地稱之為“蹚犁步”。

拳論有“崩拳起意在大敦”之說,崩拳之動作與體內肝經相呼應,因為肝經起於足大趾之大敦穴(大趾叢毛之際),沿大腿內側而上,經過會陰,達於肝臟。練崩拳時努力蹬後足,足大趾及足底前內側特別吃力,宜於肝氣暢通。崩拳的力源在腳下大地,出拳無力別找手,毛病往往在腳上。這與高摶九、楊象離兩位師爺傳授的崩拳歌訣中講的“消息全憑後腳蹬”並不衝突。

形意拳半步崩拳探祕

3、身法與氣行軌跡:崩拳身法,謂陰陽身,亦稱之龍折身。其特點是轉換靈便,收放自如,在實戰中利於減少對方的攻擊面積和提高自己的擊打力量。拳之勁路要直如發矢,不可上揚下探、左歪右斜,務以四平為妙。提肛,扣齒,捲舌,挺頭,肩胯放鬆,兩肘既垂又裹,兩膝既裹又扣,兩足前跐後撐,目向前視,下頦如置左右肩上,小腹接近左腿根上,向左前下方用力。

拳經雲“明瞭三星多一力”,這是形意拳體用兼修必不可缺的要領。“三星”指的是肩星、肘星、腕星,當沉肩、墜肘、塌腕符合要求時,所出現的在肩、肘和立拳腕上的小坑就是“三星”。只有抻拔出“三星”來,才能使肩臂拉長筋腱,上肢三節貫通,完整一氣。“三星”不出,上肢的勁就不對。

“身似弩弓拳似箭,打到還嫌慢”,“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這兩句拳論用在崩拳上最為合適。尚雲祥的高徒靳雲亭在《形意五行拳圖說》中說:“崩者,似弓之崩也,前伸之臂似按箭,後屈之臂似拉弦。”也可以說,前臂打出時似射箭要極力伸張,後臂收縮時似拉弦要竭力拉回。兩拳相交時如撕扯一物相爭而發力,前出後拉用力宜均。肩胛骨帶著兩臂,以垂直於地面的脊椎為軸,在“命門關”(腰胯)與“夾脊關”(脊背)的帶動下出入運動,一前一後,一放一收,一伸一縮,,形如火車氣缸之拉桿,兩手貼肋沿帶脈而出,對肝脾均有按摩之效。體內氣息則隨肢體運動自然鼓盪,故拳經有“崩拳打一氣之伸縮”之說。

打崩拳,人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拳打出去後,身子往後微微收一下。收身是個蓄力的過程,蓄的足才能打得遠、脆、透。收身做不好,簡單地比劃過去,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拳打出去後,前後腿承擔身體的比重應是前七後三或前六後四,然後蹲身,塌腰掖胯,膝微微一曲,臀部之力貫到後足跟,這個勁就完整了。收身有利於防護和二次進攻。

4、行拳路線:練崩拳要做到“三摩”:手與手摩、手與心摩、肘與肋摩,打跨步崩拳上後腿時還要做到兩腿脛骨相摩。肘與肋摩與兩腋下似有夾物不能張開是一致的。相摩的意義:一是在於有利於肢體緊湊,相互配合,動作整齊劃一;二是能夠使全身上下的許多經絡和穴位得到按摩,氣血通暢,從而達到強身健體之效。

古拳經雲“崩拳似箭屬木非箭也,有舟行浪頭之勢”,是指崩拳要如同箭一般射出,但崩拳走的路線不是直的,而是圓弧線,身形湧動,一束一展,一起一落,波浪起伏,假想自己的小臂像在浪尖上前進,隨高打高,隨低打低,拳從腰際出,略走上弧圈。一般可打三點:腹部、心口、咽喉,最高可直打對方下頦。意念不可執著於手,否則宜使拙力。手打過頭後可用肘補,節節貫串。如果在拳接近目標的瞬間稍微壓一下腕,使前拳既有向裡的擰轉勁,又有向前向下翻鑽勁,呈現鳳點頭的態勢,則更具“舟行浪頭之勢“了。

形意拳半步崩拳探祕

5、勁法:崩拳似箭,練崩拳要盡力追求“穿透勁”,有人將其分開稱為“穿勁”和“透勁”。“穿勁”以射箭譬之,箭尖碰到了目標,箭身還是一個勁地向前扎,所以,練崩拳要有往前心打後背的意念。打拳觸及表皮,傷及內裡,就是這種勁。“透勁”,指的是,打拳要學會放勁,習練把勁力多放到對方身上去,而不是聚在自己身上。放透是動作順暢到位後產生的效果,出拳時腳的蹬踏,擰腰轉胯,膀尖的前送要節節貫串、規範到位,輕鬆自然。努著勁端著架子打拳,勁力就會綁在自己身上,要多體會“放”字,不斷試驗將勁力順暢地傳導並釋放給對方。

五、應用特色

據王倩君師傅講,楊象離師爺多次描述過尚雲祥先生慣用的崩拳預備式:兩手置於胸腹前,一手立拳,虎口朝上;一手平放手掌,虎口朝前,掌心朝上,託在立拳底部。與人交手時,下面的託掌,遇到對手身材矮小的則用蓋壓,身材高大的則用挑託,身材相當的則用橫截。實際運用時,兩手充當的角色瞬間可以互換,顧打結合,虛實不定。因尚先生個子矮小,最擅長的是挑手崩拳。

形意拳應用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注重打破而不是破打,攻防一體,與人交手常常是壓進而打或挑進而打,出手如鋼銼,實際用的是鋼銼勁加螺旋勁。二是拳不空回,回手似鉤杆。用崩拳技擊,兩手輪番打出,前手擊敵後變後手,既可為另一手翻採開路,如後拳迴帶可破橫拳;也可勾拉對手,輕則令對方立足不穩,重則致對方跌僕或胳膊受傷。

"


形意拳半步崩拳探祕

談起尚派形意,人們都知道尚雲祥隔輩繼承了郭雲深的衣缽,復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冠絕當世。如今在山東膠東一帶,以萊州市為中心,仍流傳著一支尚派形意拳。此拳是由筆者的兩位師爺高摶九和楊象離從北京帶回家鄉的。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兩位師爺先後師從尚雲祥先生學拳。楊師爺跟隨尚先生長達8年之久,深得尚派形意三昧。

形意拳半步崩拳探祕

關於“尚派崩拳”,談論者不少,但筆者認為或有失偏頗,或有失淺薄。為了更好地傳承半步崩拳,筆者願把所見、所聞、所悟公諸於世,以饗讀者。

一、五行屬性與歌訣

崩拳,其性屬木,原因有二:一是拳之起落直如貫矢,形態似箭;二是五行內對人之臟腑,外應人之五官,崩拳習練得法可以舒肝、養眼,”肝動急似箭“,肝、眼皆屬木。與此相關聯,拳論還談到,肝主筋梢,爪為肝華,崩拳外應手之食指,足之次趾,兩手反覆抓握可以練筋。

高摶九、楊象離兩位師爺傳授給王倩君師傅的該拳歌訣是:“崩拳屬木性似箭,夾脊關中尋根源,手似藥箭身似弓,消息全憑後腳蹬。”

二、基本練法

由鷹捉三才式開始,先是兩小臂向外擰轉,左手拳眼向上,右手拳心向上,左小臂平與心口齊,右小臂近貼右肋;然後右腳蹬地,右拳鑽至左肘內,身體前移,左腳向前趟出;繼而,擰腰發力,右小臂向內擰轉,右拳順左前臂上面向前平直打出;與右拳發出同時,左拳用力拉回至腰間,拳心向上,左小臂緊貼左肋,左腳踏落;右拳崩至極限時,腕一壓,向下點頭,將勁力放透,右腳跟到左腳內後側成小三體式,右膝緊抵左膝窩。一步一拳,左右手互換,惟左腿一直在前不變。左拳在前為順步崩拳,右拳在前為拗步崩拳。

三、築基功夫

三體式和鷹捉在本門的地位非常重要,一個是母式,一個是母拳,二者有機結合成為形意拳的築基功夫,是開啟形意拳奧祕的鑰匙。深入分析,崩拳練習前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因素有:一是訓練“形具五風”。“五風”者,猴相、龍身、熊膀、雞腿、虎抱頭也,其中,熊膀力的訓練對崩拳尤其重要。熊有“豎項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點。訓練熊膀力具有振奮精神、發動血梢以及增強身軀斜向的螺旋勁、麻花勁和前後左右的彈簧勁的功用。二是訓練龜尾力。龜尾是人身中間的重要支點,通過它可以將全身上下聯為一個整體,發揮好它的抖決之力,配合以腿的屈伸,腰胯的擰轉,可以瞬間將身體打出去。三是訓練“鷹捉四平,足下存身”。“四平“指頭頂要平,兩肩要平,前手前臂要平,兩足抓地要平。”足下存身“要求身體重心垂線落在後腳跟裡。通過站三體式和練鷹捉,可以達到周身一體的整體聯通勁、支撐八面的渾圓勁、全身上下起落鑽翻勁以及鋼銼勁和鉤杆勁,只有具備了以上四種勁,才能夯實崩拳練習的基礎。

形意拳半步崩拳探祕

四、習練要領

1、握拳法:尚派崩拳的握法,過去是不外傳的。握拳時須由小指次第握起,漸及拇指,待四指捲曲後,將食指(中指也可)的第二關節向前突出,而後將大拇指的指肚壓在食指的第一關節上,成慣拳。運用時應將勁力貫注於食指(中指亦可 )突出的關節之上,用點打面,而不是以面打面,從力學角度講是符合壓強原理的,使用同等大小的力壓強大,破壞性強。慣拳在實戰中起點穴、封閉對方血脈的作用,還可用來調對方的氣,破對方的金鐘罩功夫。

2、步法:關於崩拳的步法,應該是右足從後蹬勁,催逼左足向前進一大步,右足隨後緊跟。拳經雲“消息全憑後腳蹬”,即謂此也。詳細點說,前腿應是提起離地寸許,平起平落,邁步如行犁,鑽插而進,腳上應有鑽插、踩踏的意念。依法操習,日久功深,行如卷地之風,能將人拔地而起。所以,門內又將此步法形象地稱之為“蹚犁步”。

拳論有“崩拳起意在大敦”之說,崩拳之動作與體內肝經相呼應,因為肝經起於足大趾之大敦穴(大趾叢毛之際),沿大腿內側而上,經過會陰,達於肝臟。練崩拳時努力蹬後足,足大趾及足底前內側特別吃力,宜於肝氣暢通。崩拳的力源在腳下大地,出拳無力別找手,毛病往往在腳上。這與高摶九、楊象離兩位師爺傳授的崩拳歌訣中講的“消息全憑後腳蹬”並不衝突。

形意拳半步崩拳探祕

3、身法與氣行軌跡:崩拳身法,謂陰陽身,亦稱之龍折身。其特點是轉換靈便,收放自如,在實戰中利於減少對方的攻擊面積和提高自己的擊打力量。拳之勁路要直如發矢,不可上揚下探、左歪右斜,務以四平為妙。提肛,扣齒,捲舌,挺頭,肩胯放鬆,兩肘既垂又裹,兩膝既裹又扣,兩足前跐後撐,目向前視,下頦如置左右肩上,小腹接近左腿根上,向左前下方用力。

拳經雲“明瞭三星多一力”,這是形意拳體用兼修必不可缺的要領。“三星”指的是肩星、肘星、腕星,當沉肩、墜肘、塌腕符合要求時,所出現的在肩、肘和立拳腕上的小坑就是“三星”。只有抻拔出“三星”來,才能使肩臂拉長筋腱,上肢三節貫通,完整一氣。“三星”不出,上肢的勁就不對。

“身似弩弓拳似箭,打到還嫌慢”,“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這兩句拳論用在崩拳上最為合適。尚雲祥的高徒靳雲亭在《形意五行拳圖說》中說:“崩者,似弓之崩也,前伸之臂似按箭,後屈之臂似拉弦。”也可以說,前臂打出時似射箭要極力伸張,後臂收縮時似拉弦要竭力拉回。兩拳相交時如撕扯一物相爭而發力,前出後拉用力宜均。肩胛骨帶著兩臂,以垂直於地面的脊椎為軸,在“命門關”(腰胯)與“夾脊關”(脊背)的帶動下出入運動,一前一後,一放一收,一伸一縮,,形如火車氣缸之拉桿,兩手貼肋沿帶脈而出,對肝脾均有按摩之效。體內氣息則隨肢體運動自然鼓盪,故拳經有“崩拳打一氣之伸縮”之說。

打崩拳,人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拳打出去後,身子往後微微收一下。收身是個蓄力的過程,蓄的足才能打得遠、脆、透。收身做不好,簡單地比劃過去,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拳打出去後,前後腿承擔身體的比重應是前七後三或前六後四,然後蹲身,塌腰掖胯,膝微微一曲,臀部之力貫到後足跟,這個勁就完整了。收身有利於防護和二次進攻。

4、行拳路線:練崩拳要做到“三摩”:手與手摩、手與心摩、肘與肋摩,打跨步崩拳上後腿時還要做到兩腿脛骨相摩。肘與肋摩與兩腋下似有夾物不能張開是一致的。相摩的意義:一是在於有利於肢體緊湊,相互配合,動作整齊劃一;二是能夠使全身上下的許多經絡和穴位得到按摩,氣血通暢,從而達到強身健體之效。

古拳經雲“崩拳似箭屬木非箭也,有舟行浪頭之勢”,是指崩拳要如同箭一般射出,但崩拳走的路線不是直的,而是圓弧線,身形湧動,一束一展,一起一落,波浪起伏,假想自己的小臂像在浪尖上前進,隨高打高,隨低打低,拳從腰際出,略走上弧圈。一般可打三點:腹部、心口、咽喉,最高可直打對方下頦。意念不可執著於手,否則宜使拙力。手打過頭後可用肘補,節節貫串。如果在拳接近目標的瞬間稍微壓一下腕,使前拳既有向裡的擰轉勁,又有向前向下翻鑽勁,呈現鳳點頭的態勢,則更具“舟行浪頭之勢“了。

形意拳半步崩拳探祕

5、勁法:崩拳似箭,練崩拳要盡力追求“穿透勁”,有人將其分開稱為“穿勁”和“透勁”。“穿勁”以射箭譬之,箭尖碰到了目標,箭身還是一個勁地向前扎,所以,練崩拳要有往前心打後背的意念。打拳觸及表皮,傷及內裡,就是這種勁。“透勁”,指的是,打拳要學會放勁,習練把勁力多放到對方身上去,而不是聚在自己身上。放透是動作順暢到位後產生的效果,出拳時腳的蹬踏,擰腰轉胯,膀尖的前送要節節貫串、規範到位,輕鬆自然。努著勁端著架子打拳,勁力就會綁在自己身上,要多體會“放”字,不斷試驗將勁力順暢地傳導並釋放給對方。

五、應用特色

據王倩君師傅講,楊象離師爺多次描述過尚雲祥先生慣用的崩拳預備式:兩手置於胸腹前,一手立拳,虎口朝上;一手平放手掌,虎口朝前,掌心朝上,託在立拳底部。與人交手時,下面的託掌,遇到對手身材矮小的則用蓋壓,身材高大的則用挑託,身材相當的則用橫截。實際運用時,兩手充當的角色瞬間可以互換,顧打結合,虛實不定。因尚先生個子矮小,最擅長的是挑手崩拳。

形意拳應用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注重打破而不是破打,攻防一體,與人交手常常是壓進而打或挑進而打,出手如鋼銼,實際用的是鋼銼勁加螺旋勁。二是拳不空回,回手似鉤杆。用崩拳技擊,兩手輪番打出,前手擊敵後變後手,既可為另一手翻採開路,如後拳迴帶可破橫拳;也可勾拉對手,輕則令對方立足不穩,重則致對方跌僕或胳膊受傷。

形意拳半步崩拳探祕

六、欲精形意拳,應研習槍術

關於形意拳的創始人問題,歷來有兩大流派,有尊奉南宋岳飛為鼻祖的,也有尊奉明末清初姬際可為鼻祖的。雖然究竟誰是形意拳的真正創始人,尚待進一步考證,但二人皆精槍術確為定論。岳飛善使槍有正史記載,姬際可有“神槍”之稱有族譜為證。所以,形意拳源於槍術的結論是有根據的。前輩先賢脫槍化拳,崩拳則是由中平槍演化而來。槍法與拳法是相通的,通過練槍,可以悟出拳法上的很多東西,所以欲練好形意拳,必須訓練槍術。(文:劉原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