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江匯流的三水,曾有一段匯聚八方來客、鏈接世界資源的歷史。彼時,三水借港口、鐵路之利全面激活區位優勢,迅速崛起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商貿重鎮。

在今年8月召開的三水區委十三屆九次全會上,區委書記黃福洪作報告時指出,三水要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珠江—西江經濟帶建設機遇,重塑三水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新價值。

一百多年前,三水為什麼能夠成為帆檣雲集、貨如輪轉的商貿重鎮?在灣區時代重塑商貿重鎮新地位、新價值的意義又在哪裡?

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撥開雲霧,走向歷史深處,覆盤當年的商貿重鎮盛景與成因,同時回到當下,從灣區維度分析三水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

三江匯流的三水,曾有一段匯聚八方來客、鏈接世界資源的歷史。彼時,三水借港口、鐵路之利全面激活區位優勢,迅速崛起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商貿重鎮。

在今年8月召開的三水區委十三屆九次全會上,區委書記黃福洪作報告時指出,三水要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珠江—西江經濟帶建設機遇,重塑三水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新價值。

一百多年前,三水為什麼能夠成為帆檣雲集、貨如輪轉的商貿重鎮?在灣區時代重塑商貿重鎮新地位、新價值的意義又在哪裡?

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撥開雲霧,走向歷史深處,覆盤當年的商貿重鎮盛景與成因,同時回到當下,從灣區維度分析三水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深讀 | 三水為何要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

三水舊海關大樓位於三水區西南街道河口橋東街28號,是一座四層樓高的歷史遺址。/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帆檣雲集的百年盛景

在三水區西南街道河口橋東街28號,矗立著一座四層樓高的歷史遺址——三水舊海關大樓。歷經百年風雨侵蝕,這座鋼筋水泥結構的建築牆面斑駁,廊柱破舊,在2006年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一百多年前,正是因為這一海關的設立,三水開啟了鏈接世界的步伐。1897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緬甸條約》(又稱《西江通商條約》及《滇緬重定界約專條》),條約規定清政府開放雲南的騰衝、思茅,廣西的梧州,廣東的三水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在這些地方設領事館和海關。

同年,英國在三水舊縣城所在地河口設立三水海關稅務司公署(俗稱三水關)。當時三水共有縣城河口和西南兩個開放口岸,鄰近的江門、甘竹、肇慶、德慶4個口岸站也都劃歸三水海關管轄。

"

三江匯流的三水,曾有一段匯聚八方來客、鏈接世界資源的歷史。彼時,三水借港口、鐵路之利全面激活區位優勢,迅速崛起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商貿重鎮。

在今年8月召開的三水區委十三屆九次全會上,區委書記黃福洪作報告時指出,三水要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珠江—西江經濟帶建設機遇,重塑三水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新價值。

一百多年前,三水為什麼能夠成為帆檣雲集、貨如輪轉的商貿重鎮?在灣區時代重塑商貿重鎮新地位、新價值的意義又在哪裡?

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撥開雲霧,走向歷史深處,覆盤當年的商貿重鎮盛景與成因,同時回到當下,從灣區維度分析三水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深讀 | 三水為何要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

三水舊海關大樓位於三水區西南街道河口橋東街28號,是一座四層樓高的歷史遺址。/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帆檣雲集的百年盛景

在三水區西南街道河口橋東街28號,矗立著一座四層樓高的歷史遺址——三水舊海關大樓。歷經百年風雨侵蝕,這座鋼筋水泥結構的建築牆面斑駁,廊柱破舊,在2006年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一百多年前,正是因為這一海關的設立,三水開啟了鏈接世界的步伐。1897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緬甸條約》(又稱《西江通商條約》及《滇緬重定界約專條》),條約規定清政府開放雲南的騰衝、思茅,廣西的梧州,廣東的三水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在這些地方設領事館和海關。

同年,英國在三水舊縣城所在地河口設立三水海關稅務司公署(俗稱三水關)。當時三水共有縣城河口和西南兩個開放口岸,鄰近的江門、甘竹、肇慶、德慶4個口岸站也都劃歸三水海關管轄。

深讀 | 三水為何要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

三水舊海關大樓位於三水區西南街道河口橋東街28號,是一座四層樓高的歷史遺址。/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1909年,三水海關大樓在河口建成投用。作為貨物進出關口,這裡自然是繁華聚集之地。船來船往,直接開到海關大樓一樓,完稅開閘,貨物放行。

根據記載,當時從河口出口的大多是中國的絲綢、茶葉、花生油、紡織土布等,而進口的大多是洋火、煤油、洋布等。

另據《近代三水口岸貿易概況》一冊記載,當時三水一年的來往船隻噸位數最高達到3萬多噸,途經三水的旅客達到204萬多人,出入三水海關的貨物多達100多種,包括衣食住行各個方面。

自此,尚處於農業發展階段的三水,被硬生生拉入了近現代商貿業的發展軌道,成為溝通粵北、粵西和中國大西南的“橋頭堡”。

在對外貿易蓬勃發展的同一時期,廣三鐵路呼嘯而來,成為三水變身商貿重鎮的又一重要推手。

1901年,在英國在三水開設海關稅務司的第五年,廣東首條鐵路——廣三鐵路動工修建。廣州是起點站,途經佛山,三水為終點站,連接西江、北江的內河航運。

“廣三鐵路於1903年通車,長48.9千米,投資少、效益好,對推動粵西經濟發展作用甚大。三水由此成為貫通粵中、粵西水路和鐵路聯運的樞紐,客流、貨物集聚的重鎮。”三水文史專家植偉森說。

一時之間,南來北往的貨物在河口交匯,粵西、廣西的農產品,經西江順流而下,經思賢滘來到河口;而粵北清遠、韶關的貨物則沿北江奔流向南匯集於河口,部分貨品經廣三鐵路,轉運至廣州。

而廣州工業生產的日用品等物資,則經廣三鐵路到三水河口,再轉從水路運送至粵北山區、粵西和廣西。人流、物流的彙集,也成就了河口“小廣州”的美名。

通江達海的水陸樞紐

三水為什麼能在19世紀90年代前後的短短十餘年間,迅速崛起成為八方客至、貨如輪轉的商貿重鎮?這裡面起決定性作用的無疑是三水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

因水而生的城市向來不容小覷。從珠江畔的廣州,到黃浦江邊的上海,再到塞納河岸的巴黎,乃至由芝加哥、底特律、多倫多等組成的北美五大湖區城市群,奔流不息的大江大河造就了水通天下的城市基因。

三水亦是如此。身為北江、西江與綏江三江流之地,三水水系發達,河網密佈,自古以來就是通江達海的水陸交通要津。

對此,黃福洪在今年5月召開的城市三水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曾有過精闢的總結:“上溯西江、北江綿延五千裡,下出南洋通達七大洲,三水自古以來就是資源匯聚之地。”

攤開地圖即可發現,廣東第一大河西江與第二大河北江,以及北江支流綏江交匯之處,讓三水可南下廣州、佛山、江門、珠海,北上清遠、韶關,西通肇慶、梧州,貫通省城與粵西、粵北及廣西的水路運輸,這樣的區位條件可謂得天獨厚。

實際上,早在晉朝到隋唐時代,蘆苞湧就已經成為北江通往廣州的主要航道。蘆苞古稱胥江,位居西江、北江河道的要衝,是扼守北江入注珠江的“咽喉”。

古時北客南來,多經南雄梅嶺,先至韶關轉乘北江順流南下至廣州。蘆苞作為是一箇中轉站,逐漸成為客商雲集之地,帶來了商貿業的興盛,一時之間更成為粵北山貨、竹器集散地,特別是湖南、粵北來的客商還常常經北江而下,到此轉入胥江(即現蘆苞湧)經樂平、花都進入省城廣州。

據相關史料記載,當地漁民那時不僅熟諳氣候、地理、河汛知識,還做得一手好菜。河上有一種船叫做“低艙仔”,與廣州舊日的紫洞艇相似,大的可擺四圍酒,小的可擺一二圍。過路客商常喜歡在此流連,造就了盛極一時的繁華景象,為蘆苞鎮帶來了“小廣州”的美名。

在明清時期,三水縣仍是省城廣州通往廣西和粵西、粵北的水上交通要道。明初西南驛設驛崗,臨近西南湧,明末遷至河口,依傍北江;憑藉著西南湧與蘆苞湧的交匯,官窯成為交通重鎮,造就了繁華一時的“十里長街”,古驛道穿街而過。

隨後,海關、鐵路的接踵而至,不僅將三水一把拉入了近現代化進程,更讓其一舉佔據了當時交通體系的制高點,從而讓整個地區的區位優勢攀升至歷史峰值。

對此,1901年三水關稅務司阿狸在其撰寫的三水口岸報告中分析認為:“廣大的北江流域實際上尚未開發,這些地方礦產品極為豐富並且很容易運到三水轉運或加工製造。三水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廣州差不多,來去香港極為方便,似乎已被指定將成為大商埠和兩條大河之間的一個天然貨物集散中心。”

灣區視野的三水思考

百年風雲變幻,三水早已從曾經的商貿重鎮蛻變為工業強區,位列“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34名。2018年以來,三水更踏上了城市三水新徵程,邁入以城市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嶄新階段。

"

三江匯流的三水,曾有一段匯聚八方來客、鏈接世界資源的歷史。彼時,三水借港口、鐵路之利全面激活區位優勢,迅速崛起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商貿重鎮。

在今年8月召開的三水區委十三屆九次全會上,區委書記黃福洪作報告時指出,三水要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珠江—西江經濟帶建設機遇,重塑三水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新價值。

一百多年前,三水為什麼能夠成為帆檣雲集、貨如輪轉的商貿重鎮?在灣區時代重塑商貿重鎮新地位、新價值的意義又在哪裡?

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撥開雲霧,走向歷史深處,覆盤當年的商貿重鎮盛景與成因,同時回到當下,從灣區維度分析三水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深讀 | 三水為何要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

三水舊海關大樓位於三水區西南街道河口橋東街28號,是一座四層樓高的歷史遺址。/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帆檣雲集的百年盛景

在三水區西南街道河口橋東街28號,矗立著一座四層樓高的歷史遺址——三水舊海關大樓。歷經百年風雨侵蝕,這座鋼筋水泥結構的建築牆面斑駁,廊柱破舊,在2006年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一百多年前,正是因為這一海關的設立,三水開啟了鏈接世界的步伐。1897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緬甸條約》(又稱《西江通商條約》及《滇緬重定界約專條》),條約規定清政府開放雲南的騰衝、思茅,廣西的梧州,廣東的三水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在這些地方設領事館和海關。

同年,英國在三水舊縣城所在地河口設立三水海關稅務司公署(俗稱三水關)。當時三水共有縣城河口和西南兩個開放口岸,鄰近的江門、甘竹、肇慶、德慶4個口岸站也都劃歸三水海關管轄。

深讀 | 三水為何要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

三水舊海關大樓位於三水區西南街道河口橋東街28號,是一座四層樓高的歷史遺址。/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1909年,三水海關大樓在河口建成投用。作為貨物進出關口,這裡自然是繁華聚集之地。船來船往,直接開到海關大樓一樓,完稅開閘,貨物放行。

根據記載,當時從河口出口的大多是中國的絲綢、茶葉、花生油、紡織土布等,而進口的大多是洋火、煤油、洋布等。

另據《近代三水口岸貿易概況》一冊記載,當時三水一年的來往船隻噸位數最高達到3萬多噸,途經三水的旅客達到204萬多人,出入三水海關的貨物多達100多種,包括衣食住行各個方面。

自此,尚處於農業發展階段的三水,被硬生生拉入了近現代商貿業的發展軌道,成為溝通粵北、粵西和中國大西南的“橋頭堡”。

在對外貿易蓬勃發展的同一時期,廣三鐵路呼嘯而來,成為三水變身商貿重鎮的又一重要推手。

1901年,在英國在三水開設海關稅務司的第五年,廣東首條鐵路——廣三鐵路動工修建。廣州是起點站,途經佛山,三水為終點站,連接西江、北江的內河航運。

“廣三鐵路於1903年通車,長48.9千米,投資少、效益好,對推動粵西經濟發展作用甚大。三水由此成為貫通粵中、粵西水路和鐵路聯運的樞紐,客流、貨物集聚的重鎮。”三水文史專家植偉森說。

一時之間,南來北往的貨物在河口交匯,粵西、廣西的農產品,經西江順流而下,經思賢滘來到河口;而粵北清遠、韶關的貨物則沿北江奔流向南匯集於河口,部分貨品經廣三鐵路,轉運至廣州。

而廣州工業生產的日用品等物資,則經廣三鐵路到三水河口,再轉從水路運送至粵北山區、粵西和廣西。人流、物流的彙集,也成就了河口“小廣州”的美名。

通江達海的水陸樞紐

三水為什麼能在19世紀90年代前後的短短十餘年間,迅速崛起成為八方客至、貨如輪轉的商貿重鎮?這裡面起決定性作用的無疑是三水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

因水而生的城市向來不容小覷。從珠江畔的廣州,到黃浦江邊的上海,再到塞納河岸的巴黎,乃至由芝加哥、底特律、多倫多等組成的北美五大湖區城市群,奔流不息的大江大河造就了水通天下的城市基因。

三水亦是如此。身為北江、西江與綏江三江流之地,三水水系發達,河網密佈,自古以來就是通江達海的水陸交通要津。

對此,黃福洪在今年5月召開的城市三水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曾有過精闢的總結:“上溯西江、北江綿延五千裡,下出南洋通達七大洲,三水自古以來就是資源匯聚之地。”

攤開地圖即可發現,廣東第一大河西江與第二大河北江,以及北江支流綏江交匯之處,讓三水可南下廣州、佛山、江門、珠海,北上清遠、韶關,西通肇慶、梧州,貫通省城與粵西、粵北及廣西的水路運輸,這樣的區位條件可謂得天獨厚。

實際上,早在晉朝到隋唐時代,蘆苞湧就已經成為北江通往廣州的主要航道。蘆苞古稱胥江,位居西江、北江河道的要衝,是扼守北江入注珠江的“咽喉”。

古時北客南來,多經南雄梅嶺,先至韶關轉乘北江順流南下至廣州。蘆苞作為是一箇中轉站,逐漸成為客商雲集之地,帶來了商貿業的興盛,一時之間更成為粵北山貨、竹器集散地,特別是湖南、粵北來的客商還常常經北江而下,到此轉入胥江(即現蘆苞湧)經樂平、花都進入省城廣州。

據相關史料記載,當地漁民那時不僅熟諳氣候、地理、河汛知識,還做得一手好菜。河上有一種船叫做“低艙仔”,與廣州舊日的紫洞艇相似,大的可擺四圍酒,小的可擺一二圍。過路客商常喜歡在此流連,造就了盛極一時的繁華景象,為蘆苞鎮帶來了“小廣州”的美名。

在明清時期,三水縣仍是省城廣州通往廣西和粵西、粵北的水上交通要道。明初西南驛設驛崗,臨近西南湧,明末遷至河口,依傍北江;憑藉著西南湧與蘆苞湧的交匯,官窯成為交通重鎮,造就了繁華一時的“十里長街”,古驛道穿街而過。

隨後,海關、鐵路的接踵而至,不僅將三水一把拉入了近現代化進程,更讓其一舉佔據了當時交通體系的制高點,從而讓整個地區的區位優勢攀升至歷史峰值。

對此,1901年三水關稅務司阿狸在其撰寫的三水口岸報告中分析認為:“廣大的北江流域實際上尚未開發,這些地方礦產品極為豐富並且很容易運到三水轉運或加工製造。三水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廣州差不多,來去香港極為方便,似乎已被指定將成為大商埠和兩條大河之間的一個天然貨物集散中心。”

灣區視野的三水思考

百年風雲變幻,三水早已從曾經的商貿重鎮蛻變為工業強區,位列“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34名。2018年以來,三水更踏上了城市三水新徵程,邁入以城市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嶄新階段。

深讀 | 三水為何要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

位於三水新城的三水萬達廣場,成為深受三水市民喜愛的商業綜合體。/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在此背景下,三水為何提出要“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新價值”?答案必須從三水當前面臨的重大歷史發展機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去尋找。

從灣區維度出發,“新地位、新價值”至少可以從三個層面進行解讀。當年商貿重鎮的形成,領一時之先的交通體系是先決條件。

因此,三水要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首要一層考慮就是要重塑水通天下的新優勢,再次成為大灣區內不可或缺的交通樞紐型戰略要地。

三水深知,交通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粵港澳大灣區內優質資源要素高效流動的前置條件,也是三水能否將灣區機遇牢牢握在手中的關鍵。

"

三江匯流的三水,曾有一段匯聚八方來客、鏈接世界資源的歷史。彼時,三水借港口、鐵路之利全面激活區位優勢,迅速崛起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商貿重鎮。

在今年8月召開的三水區委十三屆九次全會上,區委書記黃福洪作報告時指出,三水要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珠江—西江經濟帶建設機遇,重塑三水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新價值。

一百多年前,三水為什麼能夠成為帆檣雲集、貨如輪轉的商貿重鎮?在灣區時代重塑商貿重鎮新地位、新價值的意義又在哪裡?

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撥開雲霧,走向歷史深處,覆盤當年的商貿重鎮盛景與成因,同時回到當下,從灣區維度分析三水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深讀 | 三水為何要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

三水舊海關大樓位於三水區西南街道河口橋東街28號,是一座四層樓高的歷史遺址。/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帆檣雲集的百年盛景

在三水區西南街道河口橋東街28號,矗立著一座四層樓高的歷史遺址——三水舊海關大樓。歷經百年風雨侵蝕,這座鋼筋水泥結構的建築牆面斑駁,廊柱破舊,在2006年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一百多年前,正是因為這一海關的設立,三水開啟了鏈接世界的步伐。1897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緬甸條約》(又稱《西江通商條約》及《滇緬重定界約專條》),條約規定清政府開放雲南的騰衝、思茅,廣西的梧州,廣東的三水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在這些地方設領事館和海關。

同年,英國在三水舊縣城所在地河口設立三水海關稅務司公署(俗稱三水關)。當時三水共有縣城河口和西南兩個開放口岸,鄰近的江門、甘竹、肇慶、德慶4個口岸站也都劃歸三水海關管轄。

深讀 | 三水為何要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

三水舊海關大樓位於三水區西南街道河口橋東街28號,是一座四層樓高的歷史遺址。/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1909年,三水海關大樓在河口建成投用。作為貨物進出關口,這裡自然是繁華聚集之地。船來船往,直接開到海關大樓一樓,完稅開閘,貨物放行。

根據記載,當時從河口出口的大多是中國的絲綢、茶葉、花生油、紡織土布等,而進口的大多是洋火、煤油、洋布等。

另據《近代三水口岸貿易概況》一冊記載,當時三水一年的來往船隻噸位數最高達到3萬多噸,途經三水的旅客達到204萬多人,出入三水海關的貨物多達100多種,包括衣食住行各個方面。

自此,尚處於農業發展階段的三水,被硬生生拉入了近現代商貿業的發展軌道,成為溝通粵北、粵西和中國大西南的“橋頭堡”。

在對外貿易蓬勃發展的同一時期,廣三鐵路呼嘯而來,成為三水變身商貿重鎮的又一重要推手。

1901年,在英國在三水開設海關稅務司的第五年,廣東首條鐵路——廣三鐵路動工修建。廣州是起點站,途經佛山,三水為終點站,連接西江、北江的內河航運。

“廣三鐵路於1903年通車,長48.9千米,投資少、效益好,對推動粵西經濟發展作用甚大。三水由此成為貫通粵中、粵西水路和鐵路聯運的樞紐,客流、貨物集聚的重鎮。”三水文史專家植偉森說。

一時之間,南來北往的貨物在河口交匯,粵西、廣西的農產品,經西江順流而下,經思賢滘來到河口;而粵北清遠、韶關的貨物則沿北江奔流向南匯集於河口,部分貨品經廣三鐵路,轉運至廣州。

而廣州工業生產的日用品等物資,則經廣三鐵路到三水河口,再轉從水路運送至粵北山區、粵西和廣西。人流、物流的彙集,也成就了河口“小廣州”的美名。

通江達海的水陸樞紐

三水為什麼能在19世紀90年代前後的短短十餘年間,迅速崛起成為八方客至、貨如輪轉的商貿重鎮?這裡面起決定性作用的無疑是三水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

因水而生的城市向來不容小覷。從珠江畔的廣州,到黃浦江邊的上海,再到塞納河岸的巴黎,乃至由芝加哥、底特律、多倫多等組成的北美五大湖區城市群,奔流不息的大江大河造就了水通天下的城市基因。

三水亦是如此。身為北江、西江與綏江三江流之地,三水水系發達,河網密佈,自古以來就是通江達海的水陸交通要津。

對此,黃福洪在今年5月召開的城市三水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曾有過精闢的總結:“上溯西江、北江綿延五千裡,下出南洋通達七大洲,三水自古以來就是資源匯聚之地。”

攤開地圖即可發現,廣東第一大河西江與第二大河北江,以及北江支流綏江交匯之處,讓三水可南下廣州、佛山、江門、珠海,北上清遠、韶關,西通肇慶、梧州,貫通省城與粵西、粵北及廣西的水路運輸,這樣的區位條件可謂得天獨厚。

實際上,早在晉朝到隋唐時代,蘆苞湧就已經成為北江通往廣州的主要航道。蘆苞古稱胥江,位居西江、北江河道的要衝,是扼守北江入注珠江的“咽喉”。

古時北客南來,多經南雄梅嶺,先至韶關轉乘北江順流南下至廣州。蘆苞作為是一箇中轉站,逐漸成為客商雲集之地,帶來了商貿業的興盛,一時之間更成為粵北山貨、竹器集散地,特別是湖南、粵北來的客商還常常經北江而下,到此轉入胥江(即現蘆苞湧)經樂平、花都進入省城廣州。

據相關史料記載,當地漁民那時不僅熟諳氣候、地理、河汛知識,還做得一手好菜。河上有一種船叫做“低艙仔”,與廣州舊日的紫洞艇相似,大的可擺四圍酒,小的可擺一二圍。過路客商常喜歡在此流連,造就了盛極一時的繁華景象,為蘆苞鎮帶來了“小廣州”的美名。

在明清時期,三水縣仍是省城廣州通往廣西和粵西、粵北的水上交通要道。明初西南驛設驛崗,臨近西南湧,明末遷至河口,依傍北江;憑藉著西南湧與蘆苞湧的交匯,官窯成為交通重鎮,造就了繁華一時的“十里長街”,古驛道穿街而過。

隨後,海關、鐵路的接踵而至,不僅將三水一把拉入了近現代化進程,更讓其一舉佔據了當時交通體系的制高點,從而讓整個地區的區位優勢攀升至歷史峰值。

對此,1901年三水關稅務司阿狸在其撰寫的三水口岸報告中分析認為:“廣大的北江流域實際上尚未開發,這些地方礦產品極為豐富並且很容易運到三水轉運或加工製造。三水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廣州差不多,來去香港極為方便,似乎已被指定將成為大商埠和兩條大河之間的一個天然貨物集散中心。”

灣區視野的三水思考

百年風雲變幻,三水早已從曾經的商貿重鎮蛻變為工業強區,位列“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34名。2018年以來,三水更踏上了城市三水新徵程,邁入以城市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嶄新階段。

深讀 | 三水為何要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

位於三水新城的三水萬達廣場,成為深受三水市民喜愛的商業綜合體。/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在此背景下,三水為何提出要“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新價值”?答案必須從三水當前面臨的重大歷史發展機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去尋找。

從灣區維度出發,“新地位、新價值”至少可以從三個層面進行解讀。當年商貿重鎮的形成,領一時之先的交通體系是先決條件。

因此,三水要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首要一層考慮就是要重塑水通天下的新優勢,再次成為大灣區內不可或缺的交通樞紐型戰略要地。

三水深知,交通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粵港澳大灣區內優質資源要素高效流動的前置條件,也是三水能否將灣區機遇牢牢握在手中的關鍵。

深讀 | 三水為何要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

交通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極大地方便了三水市民的出行。圖為一列城軌即將駛入三水北站。/佛山日報記者洪

為此,三水提出要彰顯三水地段的灣區價值,搭建立體路網,融入大灣區一小時經濟、生活、生態和交通圈。尤其是如何對接上灣區內骨幹性的軌道交通路網,三水做了很多功課。

三水區區長鬍學駿前不久表示,三水將進一步發揮貴廣(南廣)高鐵三水南站作用,全力爭取國家和省新規劃高鐵線路接入三水;加快推進三水-佛山西站新快線建設,充分依託廣佛肇城軌、貴廣(南廣)高鐵,讓佛山西站、廣州南站交通資源為三水所用,從而快速連通香港、深圳、廣州等灣區核心城市。

第二個層面,商貿重鎮的一個重要屬性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匯聚。三水要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新價值,就是要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中一個近悅遠來的資源匯聚之地,打造廣佛極點西北部的區域中心城市。

對此,今年7月進行專家評審的《三水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概念規劃》曾描繪出這樣一幅藍圖:“在粵港澳大灣區中,三水要做區域中心、特色節點城市。三水中心城區應定位為‘珠江-西江經濟帶重要的產業策源地’‘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西拓的新平臺’‘廣佛肇都市圈的優質生活之城’‘一環生態創新圈上的綠色智造高地’。”

第三個層面,三水要重塑的,是商貿重鎮的精神氣質——開放包容。在《英國人眼中的三水——三水海關稅務司紀事(1897-1938年)》一書中,祖籍三水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史系終身教授鄧鋼認為,要辯證地看待當年英國在三水設立海關的那段歷史,並從中找出啟示,“對三水的發展而言,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保持開放”。

"

三江匯流的三水,曾有一段匯聚八方來客、鏈接世界資源的歷史。彼時,三水借港口、鐵路之利全面激活區位優勢,迅速崛起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商貿重鎮。

在今年8月召開的三水區委十三屆九次全會上,區委書記黃福洪作報告時指出,三水要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珠江—西江經濟帶建設機遇,重塑三水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新價值。

一百多年前,三水為什麼能夠成為帆檣雲集、貨如輪轉的商貿重鎮?在灣區時代重塑商貿重鎮新地位、新價值的意義又在哪裡?

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撥開雲霧,走向歷史深處,覆盤當年的商貿重鎮盛景與成因,同時回到當下,從灣區維度分析三水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深讀 | 三水為何要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

三水舊海關大樓位於三水區西南街道河口橋東街28號,是一座四層樓高的歷史遺址。/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帆檣雲集的百年盛景

在三水區西南街道河口橋東街28號,矗立著一座四層樓高的歷史遺址——三水舊海關大樓。歷經百年風雨侵蝕,這座鋼筋水泥結構的建築牆面斑駁,廊柱破舊,在2006年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一百多年前,正是因為這一海關的設立,三水開啟了鏈接世界的步伐。1897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緬甸條約》(又稱《西江通商條約》及《滇緬重定界約專條》),條約規定清政府開放雲南的騰衝、思茅,廣西的梧州,廣東的三水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在這些地方設領事館和海關。

同年,英國在三水舊縣城所在地河口設立三水海關稅務司公署(俗稱三水關)。當時三水共有縣城河口和西南兩個開放口岸,鄰近的江門、甘竹、肇慶、德慶4個口岸站也都劃歸三水海關管轄。

深讀 | 三水為何要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

三水舊海關大樓位於三水區西南街道河口橋東街28號,是一座四層樓高的歷史遺址。/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1909年,三水海關大樓在河口建成投用。作為貨物進出關口,這裡自然是繁華聚集之地。船來船往,直接開到海關大樓一樓,完稅開閘,貨物放行。

根據記載,當時從河口出口的大多是中國的絲綢、茶葉、花生油、紡織土布等,而進口的大多是洋火、煤油、洋布等。

另據《近代三水口岸貿易概況》一冊記載,當時三水一年的來往船隻噸位數最高達到3萬多噸,途經三水的旅客達到204萬多人,出入三水海關的貨物多達100多種,包括衣食住行各個方面。

自此,尚處於農業發展階段的三水,被硬生生拉入了近現代商貿業的發展軌道,成為溝通粵北、粵西和中國大西南的“橋頭堡”。

在對外貿易蓬勃發展的同一時期,廣三鐵路呼嘯而來,成為三水變身商貿重鎮的又一重要推手。

1901年,在英國在三水開設海關稅務司的第五年,廣東首條鐵路——廣三鐵路動工修建。廣州是起點站,途經佛山,三水為終點站,連接西江、北江的內河航運。

“廣三鐵路於1903年通車,長48.9千米,投資少、效益好,對推動粵西經濟發展作用甚大。三水由此成為貫通粵中、粵西水路和鐵路聯運的樞紐,客流、貨物集聚的重鎮。”三水文史專家植偉森說。

一時之間,南來北往的貨物在河口交匯,粵西、廣西的農產品,經西江順流而下,經思賢滘來到河口;而粵北清遠、韶關的貨物則沿北江奔流向南匯集於河口,部分貨品經廣三鐵路,轉運至廣州。

而廣州工業生產的日用品等物資,則經廣三鐵路到三水河口,再轉從水路運送至粵北山區、粵西和廣西。人流、物流的彙集,也成就了河口“小廣州”的美名。

通江達海的水陸樞紐

三水為什麼能在19世紀90年代前後的短短十餘年間,迅速崛起成為八方客至、貨如輪轉的商貿重鎮?這裡面起決定性作用的無疑是三水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

因水而生的城市向來不容小覷。從珠江畔的廣州,到黃浦江邊的上海,再到塞納河岸的巴黎,乃至由芝加哥、底特律、多倫多等組成的北美五大湖區城市群,奔流不息的大江大河造就了水通天下的城市基因。

三水亦是如此。身為北江、西江與綏江三江流之地,三水水系發達,河網密佈,自古以來就是通江達海的水陸交通要津。

對此,黃福洪在今年5月召開的城市三水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曾有過精闢的總結:“上溯西江、北江綿延五千裡,下出南洋通達七大洲,三水自古以來就是資源匯聚之地。”

攤開地圖即可發現,廣東第一大河西江與第二大河北江,以及北江支流綏江交匯之處,讓三水可南下廣州、佛山、江門、珠海,北上清遠、韶關,西通肇慶、梧州,貫通省城與粵西、粵北及廣西的水路運輸,這樣的區位條件可謂得天獨厚。

實際上,早在晉朝到隋唐時代,蘆苞湧就已經成為北江通往廣州的主要航道。蘆苞古稱胥江,位居西江、北江河道的要衝,是扼守北江入注珠江的“咽喉”。

古時北客南來,多經南雄梅嶺,先至韶關轉乘北江順流南下至廣州。蘆苞作為是一箇中轉站,逐漸成為客商雲集之地,帶來了商貿業的興盛,一時之間更成為粵北山貨、竹器集散地,特別是湖南、粵北來的客商還常常經北江而下,到此轉入胥江(即現蘆苞湧)經樂平、花都進入省城廣州。

據相關史料記載,當地漁民那時不僅熟諳氣候、地理、河汛知識,還做得一手好菜。河上有一種船叫做“低艙仔”,與廣州舊日的紫洞艇相似,大的可擺四圍酒,小的可擺一二圍。過路客商常喜歡在此流連,造就了盛極一時的繁華景象,為蘆苞鎮帶來了“小廣州”的美名。

在明清時期,三水縣仍是省城廣州通往廣西和粵西、粵北的水上交通要道。明初西南驛設驛崗,臨近西南湧,明末遷至河口,依傍北江;憑藉著西南湧與蘆苞湧的交匯,官窯成為交通重鎮,造就了繁華一時的“十里長街”,古驛道穿街而過。

隨後,海關、鐵路的接踵而至,不僅將三水一把拉入了近現代化進程,更讓其一舉佔據了當時交通體系的制高點,從而讓整個地區的區位優勢攀升至歷史峰值。

對此,1901年三水關稅務司阿狸在其撰寫的三水口岸報告中分析認為:“廣大的北江流域實際上尚未開發,這些地方礦產品極為豐富並且很容易運到三水轉運或加工製造。三水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廣州差不多,來去香港極為方便,似乎已被指定將成為大商埠和兩條大河之間的一個天然貨物集散中心。”

灣區視野的三水思考

百年風雲變幻,三水早已從曾經的商貿重鎮蛻變為工業強區,位列“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34名。2018年以來,三水更踏上了城市三水新徵程,邁入以城市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嶄新階段。

深讀 | 三水為何要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

位於三水新城的三水萬達廣場,成為深受三水市民喜愛的商業綜合體。/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在此背景下,三水為何提出要“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新價值”?答案必須從三水當前面臨的重大歷史發展機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去尋找。

從灣區維度出發,“新地位、新價值”至少可以從三個層面進行解讀。當年商貿重鎮的形成,領一時之先的交通體系是先決條件。

因此,三水要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首要一層考慮就是要重塑水通天下的新優勢,再次成為大灣區內不可或缺的交通樞紐型戰略要地。

三水深知,交通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粵港澳大灣區內優質資源要素高效流動的前置條件,也是三水能否將灣區機遇牢牢握在手中的關鍵。

深讀 | 三水為何要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

交通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極大地方便了三水市民的出行。圖為一列城軌即將駛入三水北站。/佛山日報記者洪

為此,三水提出要彰顯三水地段的灣區價值,搭建立體路網,融入大灣區一小時經濟、生活、生態和交通圈。尤其是如何對接上灣區內骨幹性的軌道交通路網,三水做了很多功課。

三水區區長鬍學駿前不久表示,三水將進一步發揮貴廣(南廣)高鐵三水南站作用,全力爭取國家和省新規劃高鐵線路接入三水;加快推進三水-佛山西站新快線建設,充分依託廣佛肇城軌、貴廣(南廣)高鐵,讓佛山西站、廣州南站交通資源為三水所用,從而快速連通香港、深圳、廣州等灣區核心城市。

第二個層面,商貿重鎮的一個重要屬性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匯聚。三水要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新價值,就是要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中一個近悅遠來的資源匯聚之地,打造廣佛極點西北部的區域中心城市。

對此,今年7月進行專家評審的《三水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概念規劃》曾描繪出這樣一幅藍圖:“在粵港澳大灣區中,三水要做區域中心、特色節點城市。三水中心城區應定位為‘珠江-西江經濟帶重要的產業策源地’‘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西拓的新平臺’‘廣佛肇都市圈的優質生活之城’‘一環生態創新圈上的綠色智造高地’。”

第三個層面,三水要重塑的,是商貿重鎮的精神氣質——開放包容。在《英國人眼中的三水——三水海關稅務司紀事(1897-1938年)》一書中,祖籍三水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史系終身教授鄧鋼認為,要辯證地看待當年英國在三水設立海關的那段歷史,並從中找出啟示,“對三水的發展而言,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保持開放”。

深讀 | 三水為何要重塑百年商貿重鎮新地位?

從高空俯瞰,可見三水新城建設在一片生態宜居的環境中。/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從交通體系的立體化打造,到構建三水新城、北江新區、西南老城區一體的“強中心”,到以高質量發展新經濟走廊對接“一環創新圈”和粵港澳大灣區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再到對標一流城市營造法治高效的營商環境,如今的三水正在全方位出擊,不斷提升開放的層次,構建更加開放的城市格局。

粵港澳大灣區將集聚全球優質資源,崛起世界級城市群。身處其中,只有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三水,才能在更廣闊的領域引入源頭活水,激發創新活力,抒寫灣區時代的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 專家觀點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史系終身教授鄧鋼:

海關的設立是三水走向國際化的開端

鄧鋼教授認為,要辯證看待英國海關稅務司的利與弊。最重要的是準確認識歷史,避免誤讀。海關的設立是三水走向國際視野、國際化的開端。鄧鋼教授講了自己家裡的故事:鄧家祖上兩兄弟,鄧鋼教授一家是弟弟那一支,家裡有兩個祠堂,牆上刻滿了海外捐助,歐洲、美國、東南亞的都有。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曾出過海經商,先後去了東南亞,這些地方都是歐洲殖民地。

鄧鋼教授的祖父於1870年左右出國,正好是三水海關剛開設的階段。那時候全村幾乎每一家都有海外關係,在變成了全球經濟的一部分後,處於一個很開放的狀態。中國的勞工在國際上一般是八年合同,辛苦工作後拿了這些錢回家就可以蓋房子、娶妻生子了。一般出海的人是十五六歲,8年後賺了錢就回來了。像鄧鋼教授家裡這樣的情況,在當時的三水很常見。

鄧鋼教授表示,對三水的發展而言,很重要的一點是保持開放。英國人來到以前,三水出口的主要是鐵鍋;英國人來到以後,三水人開始向海外移民,與國際間的貿易也更為頻繁。即使從歷史看,這種貿易與移民,都存在一定的積極作用。而從當下看,三水的製造業基礎好、實力強,可以與英國產生合作聯動,在科技創新、市場互補等方面均有合作空間。

——節選自《英國人眼中的三水——三水海關稅務司紀事(1897-1938年)》

文 | 佛山日報記者馬永釗

編輯 | 佛山日報官文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