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中國人都缺一堂“生死課”,死亡很沉重,但我們必須談論它'

西藏生死書 不完美媽媽 烘焙 世紀人物雜誌 2019-08-23
"


"


90%中國人都缺一堂“生死課”,死亡很沉重,但我們必須談論它


據統計,每年約有5000萬人死亡,換算下來,每1秒鐘就會有1.8個人死亡。

也就是說,當你看完上面這句話後,已經有幾個人離開了這個世界。

死亡,每一天都在真真切切的發生。

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我們究竟該怎麼面對死亡?什麼才是正確的生死觀?

"


90%中國人都缺一堂“生死課”,死亡很沉重,但我們必須談論它


據統計,每年約有5000萬人死亡,換算下來,每1秒鐘就會有1.8個人死亡。

也就是說,當你看完上面這句話後,已經有幾個人離開了這個世界。

死亡,每一天都在真真切切的發生。

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我們究竟該怎麼面對死亡?什麼才是正確的生死觀?

90%中國人都缺一堂“生死課”,死亡很沉重,但我們必須談論它


學會面對死亡,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北醫”教授王一方講過兩個遭遇:

一位高級幹部,好喝酒,一喝就兩瓶茅臺,犯兩回病都被搶救回來了。第三次犯病,沒救回來,死了。其兒子不依不饒,找醫生大鬧:“他怎麼會死呢?我從沒想過我爸會死。”王一方說:“你怎麼會從沒想過你爸會死呢?不管你爸是誰,你都應該知道,他總有一天會死。”

還有一個老人,已經96歲。去醫院檢查後,非要醫院給個說法。王一方只好實話實說:“你可能不行了。”老人火冒三丈,要打王一方:“說話不吉利。”

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平日裡,大家一般不會討論死亡這個話題。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時,才第一次認真思考死亡。

《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關於活著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學者蕭功秦曾感嘆:“中國人的價值追求太單一了,大家都像一個經濟動物,金錢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

而西方人在人生追求方面則更多元化。他們相比物質生活,更多在追求其他東西,更喜歡冒險,去追求自己覺得值得追求的價值。

因為他們更深體會,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我們擁有多少車子、房子、金錢,當死亡來臨的那一刻,卻一樣都帶不走,唯有人生體驗是可以帶走的。

"


90%中國人都缺一堂“生死課”,死亡很沉重,但我們必須談論它


據統計,每年約有5000萬人死亡,換算下來,每1秒鐘就會有1.8個人死亡。

也就是說,當你看完上面這句話後,已經有幾個人離開了這個世界。

死亡,每一天都在真真切切的發生。

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我們究竟該怎麼面對死亡?什麼才是正確的生死觀?

90%中國人都缺一堂“生死課”,死亡很沉重,但我們必須談論它


學會面對死亡,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北醫”教授王一方講過兩個遭遇:

一位高級幹部,好喝酒,一喝就兩瓶茅臺,犯兩回病都被搶救回來了。第三次犯病,沒救回來,死了。其兒子不依不饒,找醫生大鬧:“他怎麼會死呢?我從沒想過我爸會死。”王一方說:“你怎麼會從沒想過你爸會死呢?不管你爸是誰,你都應該知道,他總有一天會死。”

還有一個老人,已經96歲。去醫院檢查後,非要醫院給個說法。王一方只好實話實說:“你可能不行了。”老人火冒三丈,要打王一方:“說話不吉利。”

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平日裡,大家一般不會討論死亡這個話題。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時,才第一次認真思考死亡。

《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關於活著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學者蕭功秦曾感嘆:“中國人的價值追求太單一了,大家都像一個經濟動物,金錢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

而西方人在人生追求方面則更多元化。他們相比物質生活,更多在追求其他東西,更喜歡冒險,去追求自己覺得值得追求的價值。

因為他們更深體會,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我們擁有多少車子、房子、金錢,當死亡來臨的那一刻,卻一樣都帶不走,唯有人生體驗是可以帶走的。

90%中國人都缺一堂“生死課”,死亡很沉重,但我們必須談論它


喬布斯坦言,他的一生都是“向死而生”的。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說:“從那時開始,過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他說:“死亡是生命的最偉大發明。”

死的意義在於讓我們明白生的可貴,不再沉溺於享樂、懶散、世俗,不再沉溺於金錢、物質、名位,然後積極地去籌劃與實踐美麗的人生。

所謂“向死而生”,指的是在明白“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的前提下,讓自己走向死亡的過程儘可能精彩而有意義.....

人生終有盡頭,別等到來不及,才想到珍惜

日本近兩年非常流行“終活”,所謂終活,意思是直面死亡,為臨終做準備。

中老年人們會參加旅行社推出的“終活團”,會參觀火葬場,給自己拍遺照,還有專業人士來教如何寫遺囑。

孩子們會跟隨家長參加“終活團”,去體味父母對身後事的擔心。然後明白,即使是父母,也不過只能陪自己某一段路程。於是更加珍惜和父母相處的時間。

"


90%中國人都缺一堂“生死課”,死亡很沉重,但我們必須談論它


據統計,每年約有5000萬人死亡,換算下來,每1秒鐘就會有1.8個人死亡。

也就是說,當你看完上面這句話後,已經有幾個人離開了這個世界。

死亡,每一天都在真真切切的發生。

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我們究竟該怎麼面對死亡?什麼才是正確的生死觀?

90%中國人都缺一堂“生死課”,死亡很沉重,但我們必須談論它


學會面對死亡,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北醫”教授王一方講過兩個遭遇:

一位高級幹部,好喝酒,一喝就兩瓶茅臺,犯兩回病都被搶救回來了。第三次犯病,沒救回來,死了。其兒子不依不饒,找醫生大鬧:“他怎麼會死呢?我從沒想過我爸會死。”王一方說:“你怎麼會從沒想過你爸會死呢?不管你爸是誰,你都應該知道,他總有一天會死。”

還有一個老人,已經96歲。去醫院檢查後,非要醫院給個說法。王一方只好實話實說:“你可能不行了。”老人火冒三丈,要打王一方:“說話不吉利。”

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平日裡,大家一般不會討論死亡這個話題。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時,才第一次認真思考死亡。

《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關於活著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學者蕭功秦曾感嘆:“中國人的價值追求太單一了,大家都像一個經濟動物,金錢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

而西方人在人生追求方面則更多元化。他們相比物質生活,更多在追求其他東西,更喜歡冒險,去追求自己覺得值得追求的價值。

因為他們更深體會,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我們擁有多少車子、房子、金錢,當死亡來臨的那一刻,卻一樣都帶不走,唯有人生體驗是可以帶走的。

90%中國人都缺一堂“生死課”,死亡很沉重,但我們必須談論它


喬布斯坦言,他的一生都是“向死而生”的。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說:“從那時開始,過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他說:“死亡是生命的最偉大發明。”

死的意義在於讓我們明白生的可貴,不再沉溺於享樂、懶散、世俗,不再沉溺於金錢、物質、名位,然後積極地去籌劃與實踐美麗的人生。

所謂“向死而生”,指的是在明白“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的前提下,讓自己走向死亡的過程儘可能精彩而有意義.....

人生終有盡頭,別等到來不及,才想到珍惜

日本近兩年非常流行“終活”,所謂終活,意思是直面死亡,為臨終做準備。

中老年人們會參加旅行社推出的“終活團”,會參觀火葬場,給自己拍遺照,還有專業人士來教如何寫遺囑。

孩子們會跟隨家長參加“終活團”,去體味父母對身後事的擔心。然後明白,即使是父母,也不過只能陪自己某一段路程。於是更加珍惜和父母相處的時間。

90%中國人都缺一堂“生死課”,死亡很沉重,但我們必須談論它



2012年,心理學者陸曉婭,在北師大開設了“生死課”,教導學生認識死亡,認識生命。一開始,她並沒抱什麼希望,因為中國人太忌諱談論“死”了,“沒想到來聽課的學生會這麼多。”

“陸老師,上了這個課,我重新拿起了畫筆。”

“陸老師,我去報了個架子鼓班。”

“陸老師,我學了烘焙,烤得非常漂亮,還教給許多人。”

去畫畫不一定要成為大畫家,去學架子鼓不一定要成為偉大鼓手,去學烘焙麵包不一定要成為糕點大師,而是因為那裡有他們的生命熱情。

人到了一定年齡,就要對人生負起責任來,需要去尋找能夠讓你燃起熱情的東西,找到自己參與世界並在其中感到價值的方式。這就是死亡教育的最大意義。

或許,人不是真的害怕死亡,只是害怕未曾真正地活過。

唯願你活著,與愛同行,不枉此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