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


"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在北京入夏時節,我們見到了剛剛發行了新專輯的廖俊濤。兩年前的那個盛夏,廖俊濤從《明日之子》節目中出道,時光如水,他依然是那個“給你一把琴還你一個世界”的吉他大兄弟。

採訪&文 | 高碑店王俊凱

攝影 | 隋希

圖片提供 | 哇唧唧哇娛樂有限公司

“琴該擦了,大兄弟。”

“懶得擦,來不及了。”

採訪廖俊濤這個“音樂寶庫”,不帶把吉他來請教兩招,簡直比去重慶不吃火鍋還浪費。我帶了一把吉他,還有快比人高的吉他盒子。

那天北京奇熱無比,帶這麼一又大又沉的傢伙,整個人顯得不是特別從容。見到我,廖俊濤有點嗨了:“大兄弟,你竟然帶琴來了。”你瞧,氣氛展開得就是快。只是我的琴被吐槽了。


"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在北京入夏時節,我們見到了剛剛發行了新專輯的廖俊濤。兩年前的那個盛夏,廖俊濤從《明日之子》節目中出道,時光如水,他依然是那個“給你一把琴還你一個世界”的吉他大兄弟。

採訪&文 | 高碑店王俊凱

攝影 | 隋希

圖片提供 | 哇唧唧哇娛樂有限公司

“琴該擦了,大兄弟。”

“懶得擦,來不及了。”

採訪廖俊濤這個“音樂寶庫”,不帶把吉他來請教兩招,簡直比去重慶不吃火鍋還浪費。我帶了一把吉他,還有快比人高的吉他盒子。

那天北京奇熱無比,帶這麼一又大又沉的傢伙,整個人顯得不是特別從容。見到我,廖俊濤有點嗨了:“大兄弟,你竟然帶琴來了。”你瞧,氣氛展開得就是快。只是我的琴被吐槽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廖俊濤還是抓起了吉他。他又發現了問題:

“咦,你夾了變調夾。”

“因為我覺得品有點高,壓一壓。”

“你這個還高,比電琴肯定高。”他把變調夾拿了下去。“不習慣。”一提到音樂,剛還嬉皮笑臉的廖俊濤瞬間“嚴肅”。

這是我第二次見到廖俊濤,上次是在《Q》雜誌主辦的Q china 2018年度音樂頒獎禮上,廖俊濤憑藉《這個人》獲得了“年度最佳live”的獎項(那次頒獎禮,廖俊濤和Giao哥玩得很嗨)。這首歌來自他首張現場錄音專輯《這個人》,在我看來,國內鮮有歌手會以現場版專輯作為個人的首張專輯,廖俊濤其實玩得還不錯。

時隔半年,再次見到廖俊濤,他的頭髮更長了,穿著那段時間一直在穿的衣服。最重要的是,他出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首張錄音室專輯《咬掉半口的蘋果》。來之前,我試著彈了一下里面吉他最抓耳的那首《死無對證》,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

“這個重慶男孩的世界不僅只有細膩溫柔,有時還能逗你一笑。

作為一個對廖俊濤所有歌裡的吉他段落感興趣的人,當他問起我新專輯最喜歡哪首歌,我好像只能回答是《死無對證》。這一刻廖俊濤神祕地一笑,這首歌也是他自己新專輯的最愛(之一),原因是“吉他多”。

彈唱廖俊濤的歌曲不容易,絕不是那種自學三個月、會三個和絃就可以出門撩妹的套路。《你說得對》裡大量的擊弦打板技巧,過門段落眼花繚亂的右手分解,更不要說邊彈邊唱;《這個人》主副歌複雜的節奏型;就連相對簡單的《車站》也需要學會琶音技巧才能彈出味道。

同時,歌曲也流露著對音樂技巧細節追求的巧思,成名作《誰》前奏裡不經意的吉他自然泛音,可謂神來之筆。同樣在新專輯《死無對證》中也出現了對這個技巧的運用。還有《這個人》中吉他前奏連接切分打板技巧。

廖俊濤的吉他伴奏有很強的旋律線條,和絃切換之間往往會加入旋律音,俗稱“加花”,這在一些流行民謠歌曲裡面並不少見,然而,又能加入吉他slap節奏技巧。

原因很簡單,廖俊濤之前練習過指彈。他學習的第一首指彈曲子是老師教的《東方紅》,那時他就發現這種彈法可以不用唱,也並不需要單音旋律,就可以把節奏和旋律完美地結合起來。

"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在北京入夏時節,我們見到了剛剛發行了新專輯的廖俊濤。兩年前的那個盛夏,廖俊濤從《明日之子》節目中出道,時光如水,他依然是那個“給你一把琴還你一個世界”的吉他大兄弟。

採訪&文 | 高碑店王俊凱

攝影 | 隋希

圖片提供 | 哇唧唧哇娛樂有限公司

“琴該擦了,大兄弟。”

“懶得擦,來不及了。”

採訪廖俊濤這個“音樂寶庫”,不帶把吉他來請教兩招,簡直比去重慶不吃火鍋還浪費。我帶了一把吉他,還有快比人高的吉他盒子。

那天北京奇熱無比,帶這麼一又大又沉的傢伙,整個人顯得不是特別從容。見到我,廖俊濤有點嗨了:“大兄弟,你竟然帶琴來了。”你瞧,氣氛展開得就是快。只是我的琴被吐槽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廖俊濤還是抓起了吉他。他又發現了問題:

“咦,你夾了變調夾。”

“因為我覺得品有點高,壓一壓。”

“你這個還高,比電琴肯定高。”他把變調夾拿了下去。“不習慣。”一提到音樂,剛還嬉皮笑臉的廖俊濤瞬間“嚴肅”。

這是我第二次見到廖俊濤,上次是在《Q》雜誌主辦的Q china 2018年度音樂頒獎禮上,廖俊濤憑藉《這個人》獲得了“年度最佳live”的獎項(那次頒獎禮,廖俊濤和Giao哥玩得很嗨)。這首歌來自他首張現場錄音專輯《這個人》,在我看來,國內鮮有歌手會以現場版專輯作為個人的首張專輯,廖俊濤其實玩得還不錯。

時隔半年,再次見到廖俊濤,他的頭髮更長了,穿著那段時間一直在穿的衣服。最重要的是,他出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首張錄音室專輯《咬掉半口的蘋果》。來之前,我試著彈了一下里面吉他最抓耳的那首《死無對證》,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

“這個重慶男孩的世界不僅只有細膩溫柔,有時還能逗你一笑。

作為一個對廖俊濤所有歌裡的吉他段落感興趣的人,當他問起我新專輯最喜歡哪首歌,我好像只能回答是《死無對證》。這一刻廖俊濤神祕地一笑,這首歌也是他自己新專輯的最愛(之一),原因是“吉他多”。

彈唱廖俊濤的歌曲不容易,絕不是那種自學三個月、會三個和絃就可以出門撩妹的套路。《你說得對》裡大量的擊弦打板技巧,過門段落眼花繚亂的右手分解,更不要說邊彈邊唱;《這個人》主副歌複雜的節奏型;就連相對簡單的《車站》也需要學會琶音技巧才能彈出味道。

同時,歌曲也流露著對音樂技巧細節追求的巧思,成名作《誰》前奏裡不經意的吉他自然泛音,可謂神來之筆。同樣在新專輯《死無對證》中也出現了對這個技巧的運用。還有《這個人》中吉他前奏連接切分打板技巧。

廖俊濤的吉他伴奏有很強的旋律線條,和絃切換之間往往會加入旋律音,俗稱“加花”,這在一些流行民謠歌曲裡面並不少見,然而,又能加入吉他slap節奏技巧。

原因很簡單,廖俊濤之前練習過指彈。他學習的第一首指彈曲子是老師教的《東方紅》,那時他就發現這種彈法可以不用唱,也並不需要單音旋律,就可以把節奏和旋律完美地結合起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後來他接觸到日本指彈大師押尾光太郎。參加《明日之子》時期,他盲彈堪稱“指彈界聖歌”《fight》的視頻就被廣為流傳,廖俊濤自嘲還沒有真正彈好這首歌,但他會去學押尾桑的技巧。之後,廖俊濤開始對Tommy Emmanuel的美式指彈產生興趣,風格更快,音階更密集。

廖俊濤所有的現場都是以一段吉他指(炫)(技)為開場。筆者曾見過廖俊濤的吉他,手感和材質堪稱頂配,音色無敵,價格也異常美麗。

當然,吉他在廖俊濤的創作世界處於中心地位。新專輯《咬掉半口的蘋果》裡的歌曲都是先有吉他動機。比如《無言以說》最開始是被當作指彈曲子來練習的,後來再加入旋律和歌詞。

新專輯第一首歌《蘋果》體現這一點更為明顯,這首歌的吉他前奏基本可以等同於歌曲的主旋律。此曲彈唱難度不小,整首歌的和聲在吉他低把位和高把位之間遊走。不過,廖俊濤也考慮到吉他比重如果佔得過多,就沒有那麼好聽了,比如《無言以說》,就把吉他直接替掉了,用別的聲音來代替。

“廖俊濤的頭髮越來越長,這個炎熱的夏天因為音樂,好像沒那麼難熬。”

廖俊濤一開始學習吉他和聲時,基本都是常規操作。所謂一般流行音樂最常用的“和絃套子”,後來他對這種東西不感興趣了,開始尋求和聲的轉位,每個音的排列換一下位置,會變得很有意思。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脫離傳統流行音樂的俗套。“很多人寫歌是會了幾個和絃後,就跟著那幾個固定和絃走,一開始大家都是這樣子寫歌,但我認為這個反而是阻礙,我寫歌就是手摸到什麼是什麼,如果摸到這個音不行就趕緊換下個音,我腦子裡本來有個它的走向,但我不知道。”

廖俊濤開玩笑說,有時他自己彈的是哪個和絃都不知道。旋律也是同樣道理,某些旋律在他的聽覺範圍出現太多次,廖俊濤就會刻意避免所謂俗套的旋律。“我不是說不喜歡這種旋律,創作應該建立在某種聽覺的審美基礎上。”廖俊濤平時聽歌的風格跨度較大,以歐美音樂為主,從funk到R&B再到電子。

寫一首歌時,廖俊濤會在一組和聲進行上哼唱很多組旋律,然後錄製下來,進行拆解再融合,就構成了一段完整的旋律。但也不是所有歌都是這樣寫,比如《誰》這首歌只用了兩個小時就寫完了,相當於一遍過。

“廖俊濤只要一玩琴,個把小時就過去了,啊,時間過得可真快。”

據說廖俊濤的房間堆滿了樂器,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平時如果不碰吉他便罷,一碰就要彈個把小時。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這個笑聲瘋癲的男孩擁有很多音樂寶藏,也希望他擁有更多“挖掘機”式的樂迷。

"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在北京入夏時節,我們見到了剛剛發行了新專輯的廖俊濤。兩年前的那個盛夏,廖俊濤從《明日之子》節目中出道,時光如水,他依然是那個“給你一把琴還你一個世界”的吉他大兄弟。

採訪&文 | 高碑店王俊凱

攝影 | 隋希

圖片提供 | 哇唧唧哇娛樂有限公司

“琴該擦了,大兄弟。”

“懶得擦,來不及了。”

採訪廖俊濤這個“音樂寶庫”,不帶把吉他來請教兩招,簡直比去重慶不吃火鍋還浪費。我帶了一把吉他,還有快比人高的吉他盒子。

那天北京奇熱無比,帶這麼一又大又沉的傢伙,整個人顯得不是特別從容。見到我,廖俊濤有點嗨了:“大兄弟,你竟然帶琴來了。”你瞧,氣氛展開得就是快。只是我的琴被吐槽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廖俊濤還是抓起了吉他。他又發現了問題:

“咦,你夾了變調夾。”

“因為我覺得品有點高,壓一壓。”

“你這個還高,比電琴肯定高。”他把變調夾拿了下去。“不習慣。”一提到音樂,剛還嬉皮笑臉的廖俊濤瞬間“嚴肅”。

這是我第二次見到廖俊濤,上次是在《Q》雜誌主辦的Q china 2018年度音樂頒獎禮上,廖俊濤憑藉《這個人》獲得了“年度最佳live”的獎項(那次頒獎禮,廖俊濤和Giao哥玩得很嗨)。這首歌來自他首張現場錄音專輯《這個人》,在我看來,國內鮮有歌手會以現場版專輯作為個人的首張專輯,廖俊濤其實玩得還不錯。

時隔半年,再次見到廖俊濤,他的頭髮更長了,穿著那段時間一直在穿的衣服。最重要的是,他出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首張錄音室專輯《咬掉半口的蘋果》。來之前,我試著彈了一下里面吉他最抓耳的那首《死無對證》,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

“這個重慶男孩的世界不僅只有細膩溫柔,有時還能逗你一笑。

作為一個對廖俊濤所有歌裡的吉他段落感興趣的人,當他問起我新專輯最喜歡哪首歌,我好像只能回答是《死無對證》。這一刻廖俊濤神祕地一笑,這首歌也是他自己新專輯的最愛(之一),原因是“吉他多”。

彈唱廖俊濤的歌曲不容易,絕不是那種自學三個月、會三個和絃就可以出門撩妹的套路。《你說得對》裡大量的擊弦打板技巧,過門段落眼花繚亂的右手分解,更不要說邊彈邊唱;《這個人》主副歌複雜的節奏型;就連相對簡單的《車站》也需要學會琶音技巧才能彈出味道。

同時,歌曲也流露著對音樂技巧細節追求的巧思,成名作《誰》前奏裡不經意的吉他自然泛音,可謂神來之筆。同樣在新專輯《死無對證》中也出現了對這個技巧的運用。還有《這個人》中吉他前奏連接切分打板技巧。

廖俊濤的吉他伴奏有很強的旋律線條,和絃切換之間往往會加入旋律音,俗稱“加花”,這在一些流行民謠歌曲裡面並不少見,然而,又能加入吉他slap節奏技巧。

原因很簡單,廖俊濤之前練習過指彈。他學習的第一首指彈曲子是老師教的《東方紅》,那時他就發現這種彈法可以不用唱,也並不需要單音旋律,就可以把節奏和旋律完美地結合起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後來他接觸到日本指彈大師押尾光太郎。參加《明日之子》時期,他盲彈堪稱“指彈界聖歌”《fight》的視頻就被廣為流傳,廖俊濤自嘲還沒有真正彈好這首歌,但他會去學押尾桑的技巧。之後,廖俊濤開始對Tommy Emmanuel的美式指彈產生興趣,風格更快,音階更密集。

廖俊濤所有的現場都是以一段吉他指(炫)(技)為開場。筆者曾見過廖俊濤的吉他,手感和材質堪稱頂配,音色無敵,價格也異常美麗。

當然,吉他在廖俊濤的創作世界處於中心地位。新專輯《咬掉半口的蘋果》裡的歌曲都是先有吉他動機。比如《無言以說》最開始是被當作指彈曲子來練習的,後來再加入旋律和歌詞。

新專輯第一首歌《蘋果》體現這一點更為明顯,這首歌的吉他前奏基本可以等同於歌曲的主旋律。此曲彈唱難度不小,整首歌的和聲在吉他低把位和高把位之間遊走。不過,廖俊濤也考慮到吉他比重如果佔得過多,就沒有那麼好聽了,比如《無言以說》,就把吉他直接替掉了,用別的聲音來代替。

“廖俊濤的頭髮越來越長,這個炎熱的夏天因為音樂,好像沒那麼難熬。”

廖俊濤一開始學習吉他和聲時,基本都是常規操作。所謂一般流行音樂最常用的“和絃套子”,後來他對這種東西不感興趣了,開始尋求和聲的轉位,每個音的排列換一下位置,會變得很有意思。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脫離傳統流行音樂的俗套。“很多人寫歌是會了幾個和絃後,就跟著那幾個固定和絃走,一開始大家都是這樣子寫歌,但我認為這個反而是阻礙,我寫歌就是手摸到什麼是什麼,如果摸到這個音不行就趕緊換下個音,我腦子裡本來有個它的走向,但我不知道。”

廖俊濤開玩笑說,有時他自己彈的是哪個和絃都不知道。旋律也是同樣道理,某些旋律在他的聽覺範圍出現太多次,廖俊濤就會刻意避免所謂俗套的旋律。“我不是說不喜歡這種旋律,創作應該建立在某種聽覺的審美基礎上。”廖俊濤平時聽歌的風格跨度較大,以歐美音樂為主,從funk到R&B再到電子。

寫一首歌時,廖俊濤會在一組和聲進行上哼唱很多組旋律,然後錄製下來,進行拆解再融合,就構成了一段完整的旋律。但也不是所有歌都是這樣寫,比如《誰》這首歌只用了兩個小時就寫完了,相當於一遍過。

“廖俊濤只要一玩琴,個把小時就過去了,啊,時間過得可真快。”

據說廖俊濤的房間堆滿了樂器,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平時如果不碰吉他便罷,一碰就要彈個把小時。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這個笑聲瘋癲的男孩擁有很多音樂寶藏,也希望他擁有更多“挖掘機”式的樂迷。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在北京入夏時節,我們見到了剛剛發行了新專輯的廖俊濤。兩年前的那個盛夏,廖俊濤從《明日之子》節目中出道,時光如水,他依然是那個“給你一把琴還你一個世界”的吉他大兄弟。

採訪&文 | 高碑店王俊凱

攝影 | 隋希

圖片提供 | 哇唧唧哇娛樂有限公司

“琴該擦了,大兄弟。”

“懶得擦,來不及了。”

採訪廖俊濤這個“音樂寶庫”,不帶把吉他來請教兩招,簡直比去重慶不吃火鍋還浪費。我帶了一把吉他,還有快比人高的吉他盒子。

那天北京奇熱無比,帶這麼一又大又沉的傢伙,整個人顯得不是特別從容。見到我,廖俊濤有點嗨了:“大兄弟,你竟然帶琴來了。”你瞧,氣氛展開得就是快。只是我的琴被吐槽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廖俊濤還是抓起了吉他。他又發現了問題:

“咦,你夾了變調夾。”

“因為我覺得品有點高,壓一壓。”

“你這個還高,比電琴肯定高。”他把變調夾拿了下去。“不習慣。”一提到音樂,剛還嬉皮笑臉的廖俊濤瞬間“嚴肅”。

這是我第二次見到廖俊濤,上次是在《Q》雜誌主辦的Q china 2018年度音樂頒獎禮上,廖俊濤憑藉《這個人》獲得了“年度最佳live”的獎項(那次頒獎禮,廖俊濤和Giao哥玩得很嗨)。這首歌來自他首張現場錄音專輯《這個人》,在我看來,國內鮮有歌手會以現場版專輯作為個人的首張專輯,廖俊濤其實玩得還不錯。

時隔半年,再次見到廖俊濤,他的頭髮更長了,穿著那段時間一直在穿的衣服。最重要的是,他出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首張錄音室專輯《咬掉半口的蘋果》。來之前,我試著彈了一下里面吉他最抓耳的那首《死無對證》,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

“這個重慶男孩的世界不僅只有細膩溫柔,有時還能逗你一笑。

作為一個對廖俊濤所有歌裡的吉他段落感興趣的人,當他問起我新專輯最喜歡哪首歌,我好像只能回答是《死無對證》。這一刻廖俊濤神祕地一笑,這首歌也是他自己新專輯的最愛(之一),原因是“吉他多”。

彈唱廖俊濤的歌曲不容易,絕不是那種自學三個月、會三個和絃就可以出門撩妹的套路。《你說得對》裡大量的擊弦打板技巧,過門段落眼花繚亂的右手分解,更不要說邊彈邊唱;《這個人》主副歌複雜的節奏型;就連相對簡單的《車站》也需要學會琶音技巧才能彈出味道。

同時,歌曲也流露著對音樂技巧細節追求的巧思,成名作《誰》前奏裡不經意的吉他自然泛音,可謂神來之筆。同樣在新專輯《死無對證》中也出現了對這個技巧的運用。還有《這個人》中吉他前奏連接切分打板技巧。

廖俊濤的吉他伴奏有很強的旋律線條,和絃切換之間往往會加入旋律音,俗稱“加花”,這在一些流行民謠歌曲裡面並不少見,然而,又能加入吉他slap節奏技巧。

原因很簡單,廖俊濤之前練習過指彈。他學習的第一首指彈曲子是老師教的《東方紅》,那時他就發現這種彈法可以不用唱,也並不需要單音旋律,就可以把節奏和旋律完美地結合起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後來他接觸到日本指彈大師押尾光太郎。參加《明日之子》時期,他盲彈堪稱“指彈界聖歌”《fight》的視頻就被廣為流傳,廖俊濤自嘲還沒有真正彈好這首歌,但他會去學押尾桑的技巧。之後,廖俊濤開始對Tommy Emmanuel的美式指彈產生興趣,風格更快,音階更密集。

廖俊濤所有的現場都是以一段吉他指(炫)(技)為開場。筆者曾見過廖俊濤的吉他,手感和材質堪稱頂配,音色無敵,價格也異常美麗。

當然,吉他在廖俊濤的創作世界處於中心地位。新專輯《咬掉半口的蘋果》裡的歌曲都是先有吉他動機。比如《無言以說》最開始是被當作指彈曲子來練習的,後來再加入旋律和歌詞。

新專輯第一首歌《蘋果》體現這一點更為明顯,這首歌的吉他前奏基本可以等同於歌曲的主旋律。此曲彈唱難度不小,整首歌的和聲在吉他低把位和高把位之間遊走。不過,廖俊濤也考慮到吉他比重如果佔得過多,就沒有那麼好聽了,比如《無言以說》,就把吉他直接替掉了,用別的聲音來代替。

“廖俊濤的頭髮越來越長,這個炎熱的夏天因為音樂,好像沒那麼難熬。”

廖俊濤一開始學習吉他和聲時,基本都是常規操作。所謂一般流行音樂最常用的“和絃套子”,後來他對這種東西不感興趣了,開始尋求和聲的轉位,每個音的排列換一下位置,會變得很有意思。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脫離傳統流行音樂的俗套。“很多人寫歌是會了幾個和絃後,就跟著那幾個固定和絃走,一開始大家都是這樣子寫歌,但我認為這個反而是阻礙,我寫歌就是手摸到什麼是什麼,如果摸到這個音不行就趕緊換下個音,我腦子裡本來有個它的走向,但我不知道。”

廖俊濤開玩笑說,有時他自己彈的是哪個和絃都不知道。旋律也是同樣道理,某些旋律在他的聽覺範圍出現太多次,廖俊濤就會刻意避免所謂俗套的旋律。“我不是說不喜歡這種旋律,創作應該建立在某種聽覺的審美基礎上。”廖俊濤平時聽歌的風格跨度較大,以歐美音樂為主,從funk到R&B再到電子。

寫一首歌時,廖俊濤會在一組和聲進行上哼唱很多組旋律,然後錄製下來,進行拆解再融合,就構成了一段完整的旋律。但也不是所有歌都是這樣寫,比如《誰》這首歌只用了兩個小時就寫完了,相當於一遍過。

“廖俊濤只要一玩琴,個把小時就過去了,啊,時間過得可真快。”

據說廖俊濤的房間堆滿了樂器,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平時如果不碰吉他便罷,一碰就要彈個把小時。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這個笑聲瘋癲的男孩擁有很多音樂寶藏,也希望他擁有更多“挖掘機”式的樂迷。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Q》雜誌

A=廖俊濤

"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在北京入夏時節,我們見到了剛剛發行了新專輯的廖俊濤。兩年前的那個盛夏,廖俊濤從《明日之子》節目中出道,時光如水,他依然是那個“給你一把琴還你一個世界”的吉他大兄弟。

採訪&文 | 高碑店王俊凱

攝影 | 隋希

圖片提供 | 哇唧唧哇娛樂有限公司

“琴該擦了,大兄弟。”

“懶得擦,來不及了。”

採訪廖俊濤這個“音樂寶庫”,不帶把吉他來請教兩招,簡直比去重慶不吃火鍋還浪費。我帶了一把吉他,還有快比人高的吉他盒子。

那天北京奇熱無比,帶這麼一又大又沉的傢伙,整個人顯得不是特別從容。見到我,廖俊濤有點嗨了:“大兄弟,你竟然帶琴來了。”你瞧,氣氛展開得就是快。只是我的琴被吐槽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廖俊濤還是抓起了吉他。他又發現了問題:

“咦,你夾了變調夾。”

“因為我覺得品有點高,壓一壓。”

“你這個還高,比電琴肯定高。”他把變調夾拿了下去。“不習慣。”一提到音樂,剛還嬉皮笑臉的廖俊濤瞬間“嚴肅”。

這是我第二次見到廖俊濤,上次是在《Q》雜誌主辦的Q china 2018年度音樂頒獎禮上,廖俊濤憑藉《這個人》獲得了“年度最佳live”的獎項(那次頒獎禮,廖俊濤和Giao哥玩得很嗨)。這首歌來自他首張現場錄音專輯《這個人》,在我看來,國內鮮有歌手會以現場版專輯作為個人的首張專輯,廖俊濤其實玩得還不錯。

時隔半年,再次見到廖俊濤,他的頭髮更長了,穿著那段時間一直在穿的衣服。最重要的是,他出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首張錄音室專輯《咬掉半口的蘋果》。來之前,我試著彈了一下里面吉他最抓耳的那首《死無對證》,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

“這個重慶男孩的世界不僅只有細膩溫柔,有時還能逗你一笑。

作為一個對廖俊濤所有歌裡的吉他段落感興趣的人,當他問起我新專輯最喜歡哪首歌,我好像只能回答是《死無對證》。這一刻廖俊濤神祕地一笑,這首歌也是他自己新專輯的最愛(之一),原因是“吉他多”。

彈唱廖俊濤的歌曲不容易,絕不是那種自學三個月、會三個和絃就可以出門撩妹的套路。《你說得對》裡大量的擊弦打板技巧,過門段落眼花繚亂的右手分解,更不要說邊彈邊唱;《這個人》主副歌複雜的節奏型;就連相對簡單的《車站》也需要學會琶音技巧才能彈出味道。

同時,歌曲也流露著對音樂技巧細節追求的巧思,成名作《誰》前奏裡不經意的吉他自然泛音,可謂神來之筆。同樣在新專輯《死無對證》中也出現了對這個技巧的運用。還有《這個人》中吉他前奏連接切分打板技巧。

廖俊濤的吉他伴奏有很強的旋律線條,和絃切換之間往往會加入旋律音,俗稱“加花”,這在一些流行民謠歌曲裡面並不少見,然而,又能加入吉他slap節奏技巧。

原因很簡單,廖俊濤之前練習過指彈。他學習的第一首指彈曲子是老師教的《東方紅》,那時他就發現這種彈法可以不用唱,也並不需要單音旋律,就可以把節奏和旋律完美地結合起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後來他接觸到日本指彈大師押尾光太郎。參加《明日之子》時期,他盲彈堪稱“指彈界聖歌”《fight》的視頻就被廣為流傳,廖俊濤自嘲還沒有真正彈好這首歌,但他會去學押尾桑的技巧。之後,廖俊濤開始對Tommy Emmanuel的美式指彈產生興趣,風格更快,音階更密集。

廖俊濤所有的現場都是以一段吉他指(炫)(技)為開場。筆者曾見過廖俊濤的吉他,手感和材質堪稱頂配,音色無敵,價格也異常美麗。

當然,吉他在廖俊濤的創作世界處於中心地位。新專輯《咬掉半口的蘋果》裡的歌曲都是先有吉他動機。比如《無言以說》最開始是被當作指彈曲子來練習的,後來再加入旋律和歌詞。

新專輯第一首歌《蘋果》體現這一點更為明顯,這首歌的吉他前奏基本可以等同於歌曲的主旋律。此曲彈唱難度不小,整首歌的和聲在吉他低把位和高把位之間遊走。不過,廖俊濤也考慮到吉他比重如果佔得過多,就沒有那麼好聽了,比如《無言以說》,就把吉他直接替掉了,用別的聲音來代替。

“廖俊濤的頭髮越來越長,這個炎熱的夏天因為音樂,好像沒那麼難熬。”

廖俊濤一開始學習吉他和聲時,基本都是常規操作。所謂一般流行音樂最常用的“和絃套子”,後來他對這種東西不感興趣了,開始尋求和聲的轉位,每個音的排列換一下位置,會變得很有意思。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脫離傳統流行音樂的俗套。“很多人寫歌是會了幾個和絃後,就跟著那幾個固定和絃走,一開始大家都是這樣子寫歌,但我認為這個反而是阻礙,我寫歌就是手摸到什麼是什麼,如果摸到這個音不行就趕緊換下個音,我腦子裡本來有個它的走向,但我不知道。”

廖俊濤開玩笑說,有時他自己彈的是哪個和絃都不知道。旋律也是同樣道理,某些旋律在他的聽覺範圍出現太多次,廖俊濤就會刻意避免所謂俗套的旋律。“我不是說不喜歡這種旋律,創作應該建立在某種聽覺的審美基礎上。”廖俊濤平時聽歌的風格跨度較大,以歐美音樂為主,從funk到R&B再到電子。

寫一首歌時,廖俊濤會在一組和聲進行上哼唱很多組旋律,然後錄製下來,進行拆解再融合,就構成了一段完整的旋律。但也不是所有歌都是這樣寫,比如《誰》這首歌只用了兩個小時就寫完了,相當於一遍過。

“廖俊濤只要一玩琴,個把小時就過去了,啊,時間過得可真快。”

據說廖俊濤的房間堆滿了樂器,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平時如果不碰吉他便罷,一碰就要彈個把小時。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這個笑聲瘋癲的男孩擁有很多音樂寶藏,也希望他擁有更多“挖掘機”式的樂迷。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Q》雜誌

A=廖俊濤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什麼契機讓你真正喜歡上音樂的?

A:喜歡音樂是基因的問題。

Q02: 那你的音樂啟蒙是什麼?

A:我爸媽也喜歡音樂,只是沒天賦而已。從小受到他們的薰陶,活在一片狼藉之下(開始狂笑)。

Q03: 如何愛上吉他的呢?

A:小時候愛唱歌,然後覺得吉他便宜,就開始彈了。

"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在北京入夏時節,我們見到了剛剛發行了新專輯的廖俊濤。兩年前的那個盛夏,廖俊濤從《明日之子》節目中出道,時光如水,他依然是那個“給你一把琴還你一個世界”的吉他大兄弟。

採訪&文 | 高碑店王俊凱

攝影 | 隋希

圖片提供 | 哇唧唧哇娛樂有限公司

“琴該擦了,大兄弟。”

“懶得擦,來不及了。”

採訪廖俊濤這個“音樂寶庫”,不帶把吉他來請教兩招,簡直比去重慶不吃火鍋還浪費。我帶了一把吉他,還有快比人高的吉他盒子。

那天北京奇熱無比,帶這麼一又大又沉的傢伙,整個人顯得不是特別從容。見到我,廖俊濤有點嗨了:“大兄弟,你竟然帶琴來了。”你瞧,氣氛展開得就是快。只是我的琴被吐槽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廖俊濤還是抓起了吉他。他又發現了問題:

“咦,你夾了變調夾。”

“因為我覺得品有點高,壓一壓。”

“你這個還高,比電琴肯定高。”他把變調夾拿了下去。“不習慣。”一提到音樂,剛還嬉皮笑臉的廖俊濤瞬間“嚴肅”。

這是我第二次見到廖俊濤,上次是在《Q》雜誌主辦的Q china 2018年度音樂頒獎禮上,廖俊濤憑藉《這個人》獲得了“年度最佳live”的獎項(那次頒獎禮,廖俊濤和Giao哥玩得很嗨)。這首歌來自他首張現場錄音專輯《這個人》,在我看來,國內鮮有歌手會以現場版專輯作為個人的首張專輯,廖俊濤其實玩得還不錯。

時隔半年,再次見到廖俊濤,他的頭髮更長了,穿著那段時間一直在穿的衣服。最重要的是,他出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首張錄音室專輯《咬掉半口的蘋果》。來之前,我試著彈了一下里面吉他最抓耳的那首《死無對證》,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

“這個重慶男孩的世界不僅只有細膩溫柔,有時還能逗你一笑。

作為一個對廖俊濤所有歌裡的吉他段落感興趣的人,當他問起我新專輯最喜歡哪首歌,我好像只能回答是《死無對證》。這一刻廖俊濤神祕地一笑,這首歌也是他自己新專輯的最愛(之一),原因是“吉他多”。

彈唱廖俊濤的歌曲不容易,絕不是那種自學三個月、會三個和絃就可以出門撩妹的套路。《你說得對》裡大量的擊弦打板技巧,過門段落眼花繚亂的右手分解,更不要說邊彈邊唱;《這個人》主副歌複雜的節奏型;就連相對簡單的《車站》也需要學會琶音技巧才能彈出味道。

同時,歌曲也流露著對音樂技巧細節追求的巧思,成名作《誰》前奏裡不經意的吉他自然泛音,可謂神來之筆。同樣在新專輯《死無對證》中也出現了對這個技巧的運用。還有《這個人》中吉他前奏連接切分打板技巧。

廖俊濤的吉他伴奏有很強的旋律線條,和絃切換之間往往會加入旋律音,俗稱“加花”,這在一些流行民謠歌曲裡面並不少見,然而,又能加入吉他slap節奏技巧。

原因很簡單,廖俊濤之前練習過指彈。他學習的第一首指彈曲子是老師教的《東方紅》,那時他就發現這種彈法可以不用唱,也並不需要單音旋律,就可以把節奏和旋律完美地結合起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後來他接觸到日本指彈大師押尾光太郎。參加《明日之子》時期,他盲彈堪稱“指彈界聖歌”《fight》的視頻就被廣為流傳,廖俊濤自嘲還沒有真正彈好這首歌,但他會去學押尾桑的技巧。之後,廖俊濤開始對Tommy Emmanuel的美式指彈產生興趣,風格更快,音階更密集。

廖俊濤所有的現場都是以一段吉他指(炫)(技)為開場。筆者曾見過廖俊濤的吉他,手感和材質堪稱頂配,音色無敵,價格也異常美麗。

當然,吉他在廖俊濤的創作世界處於中心地位。新專輯《咬掉半口的蘋果》裡的歌曲都是先有吉他動機。比如《無言以說》最開始是被當作指彈曲子來練習的,後來再加入旋律和歌詞。

新專輯第一首歌《蘋果》體現這一點更為明顯,這首歌的吉他前奏基本可以等同於歌曲的主旋律。此曲彈唱難度不小,整首歌的和聲在吉他低把位和高把位之間遊走。不過,廖俊濤也考慮到吉他比重如果佔得過多,就沒有那麼好聽了,比如《無言以說》,就把吉他直接替掉了,用別的聲音來代替。

“廖俊濤的頭髮越來越長,這個炎熱的夏天因為音樂,好像沒那麼難熬。”

廖俊濤一開始學習吉他和聲時,基本都是常規操作。所謂一般流行音樂最常用的“和絃套子”,後來他對這種東西不感興趣了,開始尋求和聲的轉位,每個音的排列換一下位置,會變得很有意思。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脫離傳統流行音樂的俗套。“很多人寫歌是會了幾個和絃後,就跟著那幾個固定和絃走,一開始大家都是這樣子寫歌,但我認為這個反而是阻礙,我寫歌就是手摸到什麼是什麼,如果摸到這個音不行就趕緊換下個音,我腦子裡本來有個它的走向,但我不知道。”

廖俊濤開玩笑說,有時他自己彈的是哪個和絃都不知道。旋律也是同樣道理,某些旋律在他的聽覺範圍出現太多次,廖俊濤就會刻意避免所謂俗套的旋律。“我不是說不喜歡這種旋律,創作應該建立在某種聽覺的審美基礎上。”廖俊濤平時聽歌的風格跨度較大,以歐美音樂為主,從funk到R&B再到電子。

寫一首歌時,廖俊濤會在一組和聲進行上哼唱很多組旋律,然後錄製下來,進行拆解再融合,就構成了一段完整的旋律。但也不是所有歌都是這樣寫,比如《誰》這首歌只用了兩個小時就寫完了,相當於一遍過。

“廖俊濤只要一玩琴,個把小時就過去了,啊,時間過得可真快。”

據說廖俊濤的房間堆滿了樂器,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平時如果不碰吉他便罷,一碰就要彈個把小時。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這個笑聲瘋癲的男孩擁有很多音樂寶藏,也希望他擁有更多“挖掘機”式的樂迷。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Q》雜誌

A=廖俊濤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什麼契機讓你真正喜歡上音樂的?

A:喜歡音樂是基因的問題。

Q02: 那你的音樂啟蒙是什麼?

A:我爸媽也喜歡音樂,只是沒天賦而已。從小受到他們的薰陶,活在一片狼藉之下(開始狂笑)。

Q03: 如何愛上吉他的呢?

A:小時候愛唱歌,然後覺得吉他便宜,就開始彈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新專輯叫《咬掉半口的蘋果》,為什麼不是一二三四五六口?

A:很多人都在問這個蘋果的含義,為什麼一定要咬掉半口,說白了就是撐詞。

Q02: 一小口不行嗎?

A:咬掉半口的蘋果,你想吧,為什麼非要什麼事情都要咬一口呢,你在咬的時候其實它的汁已經滲透出來了,有可能就猶豫了,就不會咬掉完整一口,只想著咬掉半口,是不是?

Q03: 我捋一捋。

A:咬的時候你已經嚐到它的滋味了,然後你就放棄了另外的部分,覺得就吃這一點就夠了。

Q04: 那到底吃還是不吃?

A:我送給你們了。

Q05: 純爺們兒,純的。

A:……

"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在北京入夏時節,我們見到了剛剛發行了新專輯的廖俊濤。兩年前的那個盛夏,廖俊濤從《明日之子》節目中出道,時光如水,他依然是那個“給你一把琴還你一個世界”的吉他大兄弟。

採訪&文 | 高碑店王俊凱

攝影 | 隋希

圖片提供 | 哇唧唧哇娛樂有限公司

“琴該擦了,大兄弟。”

“懶得擦,來不及了。”

採訪廖俊濤這個“音樂寶庫”,不帶把吉他來請教兩招,簡直比去重慶不吃火鍋還浪費。我帶了一把吉他,還有快比人高的吉他盒子。

那天北京奇熱無比,帶這麼一又大又沉的傢伙,整個人顯得不是特別從容。見到我,廖俊濤有點嗨了:“大兄弟,你竟然帶琴來了。”你瞧,氣氛展開得就是快。只是我的琴被吐槽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廖俊濤還是抓起了吉他。他又發現了問題:

“咦,你夾了變調夾。”

“因為我覺得品有點高,壓一壓。”

“你這個還高,比電琴肯定高。”他把變調夾拿了下去。“不習慣。”一提到音樂,剛還嬉皮笑臉的廖俊濤瞬間“嚴肅”。

這是我第二次見到廖俊濤,上次是在《Q》雜誌主辦的Q china 2018年度音樂頒獎禮上,廖俊濤憑藉《這個人》獲得了“年度最佳live”的獎項(那次頒獎禮,廖俊濤和Giao哥玩得很嗨)。這首歌來自他首張現場錄音專輯《這個人》,在我看來,國內鮮有歌手會以現場版專輯作為個人的首張專輯,廖俊濤其實玩得還不錯。

時隔半年,再次見到廖俊濤,他的頭髮更長了,穿著那段時間一直在穿的衣服。最重要的是,他出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首張錄音室專輯《咬掉半口的蘋果》。來之前,我試著彈了一下里面吉他最抓耳的那首《死無對證》,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

“這個重慶男孩的世界不僅只有細膩溫柔,有時還能逗你一笑。

作為一個對廖俊濤所有歌裡的吉他段落感興趣的人,當他問起我新專輯最喜歡哪首歌,我好像只能回答是《死無對證》。這一刻廖俊濤神祕地一笑,這首歌也是他自己新專輯的最愛(之一),原因是“吉他多”。

彈唱廖俊濤的歌曲不容易,絕不是那種自學三個月、會三個和絃就可以出門撩妹的套路。《你說得對》裡大量的擊弦打板技巧,過門段落眼花繚亂的右手分解,更不要說邊彈邊唱;《這個人》主副歌複雜的節奏型;就連相對簡單的《車站》也需要學會琶音技巧才能彈出味道。

同時,歌曲也流露著對音樂技巧細節追求的巧思,成名作《誰》前奏裡不經意的吉他自然泛音,可謂神來之筆。同樣在新專輯《死無對證》中也出現了對這個技巧的運用。還有《這個人》中吉他前奏連接切分打板技巧。

廖俊濤的吉他伴奏有很強的旋律線條,和絃切換之間往往會加入旋律音,俗稱“加花”,這在一些流行民謠歌曲裡面並不少見,然而,又能加入吉他slap節奏技巧。

原因很簡單,廖俊濤之前練習過指彈。他學習的第一首指彈曲子是老師教的《東方紅》,那時他就發現這種彈法可以不用唱,也並不需要單音旋律,就可以把節奏和旋律完美地結合起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後來他接觸到日本指彈大師押尾光太郎。參加《明日之子》時期,他盲彈堪稱“指彈界聖歌”《fight》的視頻就被廣為流傳,廖俊濤自嘲還沒有真正彈好這首歌,但他會去學押尾桑的技巧。之後,廖俊濤開始對Tommy Emmanuel的美式指彈產生興趣,風格更快,音階更密集。

廖俊濤所有的現場都是以一段吉他指(炫)(技)為開場。筆者曾見過廖俊濤的吉他,手感和材質堪稱頂配,音色無敵,價格也異常美麗。

當然,吉他在廖俊濤的創作世界處於中心地位。新專輯《咬掉半口的蘋果》裡的歌曲都是先有吉他動機。比如《無言以說》最開始是被當作指彈曲子來練習的,後來再加入旋律和歌詞。

新專輯第一首歌《蘋果》體現這一點更為明顯,這首歌的吉他前奏基本可以等同於歌曲的主旋律。此曲彈唱難度不小,整首歌的和聲在吉他低把位和高把位之間遊走。不過,廖俊濤也考慮到吉他比重如果佔得過多,就沒有那麼好聽了,比如《無言以說》,就把吉他直接替掉了,用別的聲音來代替。

“廖俊濤的頭髮越來越長,這個炎熱的夏天因為音樂,好像沒那麼難熬。”

廖俊濤一開始學習吉他和聲時,基本都是常規操作。所謂一般流行音樂最常用的“和絃套子”,後來他對這種東西不感興趣了,開始尋求和聲的轉位,每個音的排列換一下位置,會變得很有意思。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脫離傳統流行音樂的俗套。“很多人寫歌是會了幾個和絃後,就跟著那幾個固定和絃走,一開始大家都是這樣子寫歌,但我認為這個反而是阻礙,我寫歌就是手摸到什麼是什麼,如果摸到這個音不行就趕緊換下個音,我腦子裡本來有個它的走向,但我不知道。”

廖俊濤開玩笑說,有時他自己彈的是哪個和絃都不知道。旋律也是同樣道理,某些旋律在他的聽覺範圍出現太多次,廖俊濤就會刻意避免所謂俗套的旋律。“我不是說不喜歡這種旋律,創作應該建立在某種聽覺的審美基礎上。”廖俊濤平時聽歌的風格跨度較大,以歐美音樂為主,從funk到R&B再到電子。

寫一首歌時,廖俊濤會在一組和聲進行上哼唱很多組旋律,然後錄製下來,進行拆解再融合,就構成了一段完整的旋律。但也不是所有歌都是這樣寫,比如《誰》這首歌只用了兩個小時就寫完了,相當於一遍過。

“廖俊濤只要一玩琴,個把小時就過去了,啊,時間過得可真快。”

據說廖俊濤的房間堆滿了樂器,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平時如果不碰吉他便罷,一碰就要彈個把小時。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這個笑聲瘋癲的男孩擁有很多音樂寶藏,也希望他擁有更多“挖掘機”式的樂迷。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Q》雜誌

A=廖俊濤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什麼契機讓你真正喜歡上音樂的?

A:喜歡音樂是基因的問題。

Q02: 那你的音樂啟蒙是什麼?

A:我爸媽也喜歡音樂,只是沒天賦而已。從小受到他們的薰陶,活在一片狼藉之下(開始狂笑)。

Q03: 如何愛上吉他的呢?

A:小時候愛唱歌,然後覺得吉他便宜,就開始彈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新專輯叫《咬掉半口的蘋果》,為什麼不是一二三四五六口?

A:很多人都在問這個蘋果的含義,為什麼一定要咬掉半口,說白了就是撐詞。

Q02: 一小口不行嗎?

A:咬掉半口的蘋果,你想吧,為什麼非要什麼事情都要咬一口呢,你在咬的時候其實它的汁已經滲透出來了,有可能就猶豫了,就不會咬掉完整一口,只想著咬掉半口,是不是?

Q03: 我捋一捋。

A:咬的時候你已經嚐到它的滋味了,然後你就放棄了另外的部分,覺得就吃這一點就夠了。

Q04: 那到底吃還是不吃?

A:我送給你們了。

Q05: 純爺們兒,純的。

A:……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為什麼會執著於寫情歌?

A:專輯裡面有一句話:愛情是人第一次主動尋求傷害的情感。人都是一樣,從小都是被照顧,然後去選擇拿腦殼撞牆,愛情不就是這樣子的嗎?

Q02: 看來你受過不少傷(一臉壞笑)。

A:也不算,我還覺得把人家傷了呢,說不準。

Q03: 被很多人傷過,或者也傷過別人,到了這個程度,有時會覺得提不起對愛情的興趣了。

A:你是個麻木的人。

Q04: 我不承認……很多東西是誤會吧,就像你在歌詞裡寫的,從某種意義來說誤解也不是不對,它就是一個情感本身的樣子。

A:看來你還是不麻木的。

"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在北京入夏時節,我們見到了剛剛發行了新專輯的廖俊濤。兩年前的那個盛夏,廖俊濤從《明日之子》節目中出道,時光如水,他依然是那個“給你一把琴還你一個世界”的吉他大兄弟。

採訪&文 | 高碑店王俊凱

攝影 | 隋希

圖片提供 | 哇唧唧哇娛樂有限公司

“琴該擦了,大兄弟。”

“懶得擦,來不及了。”

採訪廖俊濤這個“音樂寶庫”,不帶把吉他來請教兩招,簡直比去重慶不吃火鍋還浪費。我帶了一把吉他,還有快比人高的吉他盒子。

那天北京奇熱無比,帶這麼一又大又沉的傢伙,整個人顯得不是特別從容。見到我,廖俊濤有點嗨了:“大兄弟,你竟然帶琴來了。”你瞧,氣氛展開得就是快。只是我的琴被吐槽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廖俊濤還是抓起了吉他。他又發現了問題:

“咦,你夾了變調夾。”

“因為我覺得品有點高,壓一壓。”

“你這個還高,比電琴肯定高。”他把變調夾拿了下去。“不習慣。”一提到音樂,剛還嬉皮笑臉的廖俊濤瞬間“嚴肅”。

這是我第二次見到廖俊濤,上次是在《Q》雜誌主辦的Q china 2018年度音樂頒獎禮上,廖俊濤憑藉《這個人》獲得了“年度最佳live”的獎項(那次頒獎禮,廖俊濤和Giao哥玩得很嗨)。這首歌來自他首張現場錄音專輯《這個人》,在我看來,國內鮮有歌手會以現場版專輯作為個人的首張專輯,廖俊濤其實玩得還不錯。

時隔半年,再次見到廖俊濤,他的頭髮更長了,穿著那段時間一直在穿的衣服。最重要的是,他出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首張錄音室專輯《咬掉半口的蘋果》。來之前,我試著彈了一下里面吉他最抓耳的那首《死無對證》,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

“這個重慶男孩的世界不僅只有細膩溫柔,有時還能逗你一笑。

作為一個對廖俊濤所有歌裡的吉他段落感興趣的人,當他問起我新專輯最喜歡哪首歌,我好像只能回答是《死無對證》。這一刻廖俊濤神祕地一笑,這首歌也是他自己新專輯的最愛(之一),原因是“吉他多”。

彈唱廖俊濤的歌曲不容易,絕不是那種自學三個月、會三個和絃就可以出門撩妹的套路。《你說得對》裡大量的擊弦打板技巧,過門段落眼花繚亂的右手分解,更不要說邊彈邊唱;《這個人》主副歌複雜的節奏型;就連相對簡單的《車站》也需要學會琶音技巧才能彈出味道。

同時,歌曲也流露著對音樂技巧細節追求的巧思,成名作《誰》前奏裡不經意的吉他自然泛音,可謂神來之筆。同樣在新專輯《死無對證》中也出現了對這個技巧的運用。還有《這個人》中吉他前奏連接切分打板技巧。

廖俊濤的吉他伴奏有很強的旋律線條,和絃切換之間往往會加入旋律音,俗稱“加花”,這在一些流行民謠歌曲裡面並不少見,然而,又能加入吉他slap節奏技巧。

原因很簡單,廖俊濤之前練習過指彈。他學習的第一首指彈曲子是老師教的《東方紅》,那時他就發現這種彈法可以不用唱,也並不需要單音旋律,就可以把節奏和旋律完美地結合起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後來他接觸到日本指彈大師押尾光太郎。參加《明日之子》時期,他盲彈堪稱“指彈界聖歌”《fight》的視頻就被廣為流傳,廖俊濤自嘲還沒有真正彈好這首歌,但他會去學押尾桑的技巧。之後,廖俊濤開始對Tommy Emmanuel的美式指彈產生興趣,風格更快,音階更密集。

廖俊濤所有的現場都是以一段吉他指(炫)(技)為開場。筆者曾見過廖俊濤的吉他,手感和材質堪稱頂配,音色無敵,價格也異常美麗。

當然,吉他在廖俊濤的創作世界處於中心地位。新專輯《咬掉半口的蘋果》裡的歌曲都是先有吉他動機。比如《無言以說》最開始是被當作指彈曲子來練習的,後來再加入旋律和歌詞。

新專輯第一首歌《蘋果》體現這一點更為明顯,這首歌的吉他前奏基本可以等同於歌曲的主旋律。此曲彈唱難度不小,整首歌的和聲在吉他低把位和高把位之間遊走。不過,廖俊濤也考慮到吉他比重如果佔得過多,就沒有那麼好聽了,比如《無言以說》,就把吉他直接替掉了,用別的聲音來代替。

“廖俊濤的頭髮越來越長,這個炎熱的夏天因為音樂,好像沒那麼難熬。”

廖俊濤一開始學習吉他和聲時,基本都是常規操作。所謂一般流行音樂最常用的“和絃套子”,後來他對這種東西不感興趣了,開始尋求和聲的轉位,每個音的排列換一下位置,會變得很有意思。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脫離傳統流行音樂的俗套。“很多人寫歌是會了幾個和絃後,就跟著那幾個固定和絃走,一開始大家都是這樣子寫歌,但我認為這個反而是阻礙,我寫歌就是手摸到什麼是什麼,如果摸到這個音不行就趕緊換下個音,我腦子裡本來有個它的走向,但我不知道。”

廖俊濤開玩笑說,有時他自己彈的是哪個和絃都不知道。旋律也是同樣道理,某些旋律在他的聽覺範圍出現太多次,廖俊濤就會刻意避免所謂俗套的旋律。“我不是說不喜歡這種旋律,創作應該建立在某種聽覺的審美基礎上。”廖俊濤平時聽歌的風格跨度較大,以歐美音樂為主,從funk到R&B再到電子。

寫一首歌時,廖俊濤會在一組和聲進行上哼唱很多組旋律,然後錄製下來,進行拆解再融合,就構成了一段完整的旋律。但也不是所有歌都是這樣寫,比如《誰》這首歌只用了兩個小時就寫完了,相當於一遍過。

“廖俊濤只要一玩琴,個把小時就過去了,啊,時間過得可真快。”

據說廖俊濤的房間堆滿了樂器,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平時如果不碰吉他便罷,一碰就要彈個把小時。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這個笑聲瘋癲的男孩擁有很多音樂寶藏,也希望他擁有更多“挖掘機”式的樂迷。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Q》雜誌

A=廖俊濤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什麼契機讓你真正喜歡上音樂的?

A:喜歡音樂是基因的問題。

Q02: 那你的音樂啟蒙是什麼?

A:我爸媽也喜歡音樂,只是沒天賦而已。從小受到他們的薰陶,活在一片狼藉之下(開始狂笑)。

Q03: 如何愛上吉他的呢?

A:小時候愛唱歌,然後覺得吉他便宜,就開始彈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新專輯叫《咬掉半口的蘋果》,為什麼不是一二三四五六口?

A:很多人都在問這個蘋果的含義,為什麼一定要咬掉半口,說白了就是撐詞。

Q02: 一小口不行嗎?

A:咬掉半口的蘋果,你想吧,為什麼非要什麼事情都要咬一口呢,你在咬的時候其實它的汁已經滲透出來了,有可能就猶豫了,就不會咬掉完整一口,只想著咬掉半口,是不是?

Q03: 我捋一捋。

A:咬的時候你已經嚐到它的滋味了,然後你就放棄了另外的部分,覺得就吃這一點就夠了。

Q04: 那到底吃還是不吃?

A:我送給你們了。

Q05: 純爺們兒,純的。

A:……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為什麼會執著於寫情歌?

A:專輯裡面有一句話:愛情是人第一次主動尋求傷害的情感。人都是一樣,從小都是被照顧,然後去選擇拿腦殼撞牆,愛情不就是這樣子的嗎?

Q02: 看來你受過不少傷(一臉壞笑)。

A:也不算,我還覺得把人家傷了呢,說不準。

Q03: 被很多人傷過,或者也傷過別人,到了這個程度,有時會覺得提不起對愛情的興趣了。

A:你是個麻木的人。

Q04: 我不承認……很多東西是誤會吧,就像你在歌詞裡寫的,從某種意義來說誤解也不是不對,它就是一個情感本身的樣子。

A:看來你還是不麻木的。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你平時給人感覺很逗,但你的歌跟你的日常反差蠻大的,聽起來像詩人……

A:感覺像是貶義詞。

Q02: 詩人這樣的說法可能不準確。挺好奇哪個是真正的你?

A:應該都是,這個問題不用考慮,就像你在踢足球時的樣子,那種好勝心很強的狀態是你;但你在生活裡是個很謙虛的人,難道那不是你了嗎?在競爭層面,比如在足球場,什麼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都是假的,你就是想進球,這兩個狀態其實都是你。

"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在北京入夏時節,我們見到了剛剛發行了新專輯的廖俊濤。兩年前的那個盛夏,廖俊濤從《明日之子》節目中出道,時光如水,他依然是那個“給你一把琴還你一個世界”的吉他大兄弟。

採訪&文 | 高碑店王俊凱

攝影 | 隋希

圖片提供 | 哇唧唧哇娛樂有限公司

“琴該擦了,大兄弟。”

“懶得擦,來不及了。”

採訪廖俊濤這個“音樂寶庫”,不帶把吉他來請教兩招,簡直比去重慶不吃火鍋還浪費。我帶了一把吉他,還有快比人高的吉他盒子。

那天北京奇熱無比,帶這麼一又大又沉的傢伙,整個人顯得不是特別從容。見到我,廖俊濤有點嗨了:“大兄弟,你竟然帶琴來了。”你瞧,氣氛展開得就是快。只是我的琴被吐槽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廖俊濤還是抓起了吉他。他又發現了問題:

“咦,你夾了變調夾。”

“因為我覺得品有點高,壓一壓。”

“你這個還高,比電琴肯定高。”他把變調夾拿了下去。“不習慣。”一提到音樂,剛還嬉皮笑臉的廖俊濤瞬間“嚴肅”。

這是我第二次見到廖俊濤,上次是在《Q》雜誌主辦的Q china 2018年度音樂頒獎禮上,廖俊濤憑藉《這個人》獲得了“年度最佳live”的獎項(那次頒獎禮,廖俊濤和Giao哥玩得很嗨)。這首歌來自他首張現場錄音專輯《這個人》,在我看來,國內鮮有歌手會以現場版專輯作為個人的首張專輯,廖俊濤其實玩得還不錯。

時隔半年,再次見到廖俊濤,他的頭髮更長了,穿著那段時間一直在穿的衣服。最重要的是,他出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首張錄音室專輯《咬掉半口的蘋果》。來之前,我試著彈了一下里面吉他最抓耳的那首《死無對證》,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

“這個重慶男孩的世界不僅只有細膩溫柔,有時還能逗你一笑。

作為一個對廖俊濤所有歌裡的吉他段落感興趣的人,當他問起我新專輯最喜歡哪首歌,我好像只能回答是《死無對證》。這一刻廖俊濤神祕地一笑,這首歌也是他自己新專輯的最愛(之一),原因是“吉他多”。

彈唱廖俊濤的歌曲不容易,絕不是那種自學三個月、會三個和絃就可以出門撩妹的套路。《你說得對》裡大量的擊弦打板技巧,過門段落眼花繚亂的右手分解,更不要說邊彈邊唱;《這個人》主副歌複雜的節奏型;就連相對簡單的《車站》也需要學會琶音技巧才能彈出味道。

同時,歌曲也流露著對音樂技巧細節追求的巧思,成名作《誰》前奏裡不經意的吉他自然泛音,可謂神來之筆。同樣在新專輯《死無對證》中也出現了對這個技巧的運用。還有《這個人》中吉他前奏連接切分打板技巧。

廖俊濤的吉他伴奏有很強的旋律線條,和絃切換之間往往會加入旋律音,俗稱“加花”,這在一些流行民謠歌曲裡面並不少見,然而,又能加入吉他slap節奏技巧。

原因很簡單,廖俊濤之前練習過指彈。他學習的第一首指彈曲子是老師教的《東方紅》,那時他就發現這種彈法可以不用唱,也並不需要單音旋律,就可以把節奏和旋律完美地結合起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後來他接觸到日本指彈大師押尾光太郎。參加《明日之子》時期,他盲彈堪稱“指彈界聖歌”《fight》的視頻就被廣為流傳,廖俊濤自嘲還沒有真正彈好這首歌,但他會去學押尾桑的技巧。之後,廖俊濤開始對Tommy Emmanuel的美式指彈產生興趣,風格更快,音階更密集。

廖俊濤所有的現場都是以一段吉他指(炫)(技)為開場。筆者曾見過廖俊濤的吉他,手感和材質堪稱頂配,音色無敵,價格也異常美麗。

當然,吉他在廖俊濤的創作世界處於中心地位。新專輯《咬掉半口的蘋果》裡的歌曲都是先有吉他動機。比如《無言以說》最開始是被當作指彈曲子來練習的,後來再加入旋律和歌詞。

新專輯第一首歌《蘋果》體現這一點更為明顯,這首歌的吉他前奏基本可以等同於歌曲的主旋律。此曲彈唱難度不小,整首歌的和聲在吉他低把位和高把位之間遊走。不過,廖俊濤也考慮到吉他比重如果佔得過多,就沒有那麼好聽了,比如《無言以說》,就把吉他直接替掉了,用別的聲音來代替。

“廖俊濤的頭髮越來越長,這個炎熱的夏天因為音樂,好像沒那麼難熬。”

廖俊濤一開始學習吉他和聲時,基本都是常規操作。所謂一般流行音樂最常用的“和絃套子”,後來他對這種東西不感興趣了,開始尋求和聲的轉位,每個音的排列換一下位置,會變得很有意思。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脫離傳統流行音樂的俗套。“很多人寫歌是會了幾個和絃後,就跟著那幾個固定和絃走,一開始大家都是這樣子寫歌,但我認為這個反而是阻礙,我寫歌就是手摸到什麼是什麼,如果摸到這個音不行就趕緊換下個音,我腦子裡本來有個它的走向,但我不知道。”

廖俊濤開玩笑說,有時他自己彈的是哪個和絃都不知道。旋律也是同樣道理,某些旋律在他的聽覺範圍出現太多次,廖俊濤就會刻意避免所謂俗套的旋律。“我不是說不喜歡這種旋律,創作應該建立在某種聽覺的審美基礎上。”廖俊濤平時聽歌的風格跨度較大,以歐美音樂為主,從funk到R&B再到電子。

寫一首歌時,廖俊濤會在一組和聲進行上哼唱很多組旋律,然後錄製下來,進行拆解再融合,就構成了一段完整的旋律。但也不是所有歌都是這樣寫,比如《誰》這首歌只用了兩個小時就寫完了,相當於一遍過。

“廖俊濤只要一玩琴,個把小時就過去了,啊,時間過得可真快。”

據說廖俊濤的房間堆滿了樂器,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平時如果不碰吉他便罷,一碰就要彈個把小時。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這個笑聲瘋癲的男孩擁有很多音樂寶藏,也希望他擁有更多“挖掘機”式的樂迷。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Q》雜誌

A=廖俊濤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什麼契機讓你真正喜歡上音樂的?

A:喜歡音樂是基因的問題。

Q02: 那你的音樂啟蒙是什麼?

A:我爸媽也喜歡音樂,只是沒天賦而已。從小受到他們的薰陶,活在一片狼藉之下(開始狂笑)。

Q03: 如何愛上吉他的呢?

A:小時候愛唱歌,然後覺得吉他便宜,就開始彈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新專輯叫《咬掉半口的蘋果》,為什麼不是一二三四五六口?

A:很多人都在問這個蘋果的含義,為什麼一定要咬掉半口,說白了就是撐詞。

Q02: 一小口不行嗎?

A:咬掉半口的蘋果,你想吧,為什麼非要什麼事情都要咬一口呢,你在咬的時候其實它的汁已經滲透出來了,有可能就猶豫了,就不會咬掉完整一口,只想著咬掉半口,是不是?

Q03: 我捋一捋。

A:咬的時候你已經嚐到它的滋味了,然後你就放棄了另外的部分,覺得就吃這一點就夠了。

Q04: 那到底吃還是不吃?

A:我送給你們了。

Q05: 純爺們兒,純的。

A:……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為什麼會執著於寫情歌?

A:專輯裡面有一句話:愛情是人第一次主動尋求傷害的情感。人都是一樣,從小都是被照顧,然後去選擇拿腦殼撞牆,愛情不就是這樣子的嗎?

Q02: 看來你受過不少傷(一臉壞笑)。

A:也不算,我還覺得把人家傷了呢,說不準。

Q03: 被很多人傷過,或者也傷過別人,到了這個程度,有時會覺得提不起對愛情的興趣了。

A:你是個麻木的人。

Q04: 我不承認……很多東西是誤會吧,就像你在歌詞裡寫的,從某種意義來說誤解也不是不對,它就是一個情感本身的樣子。

A:看來你還是不麻木的。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你平時給人感覺很逗,但你的歌跟你的日常反差蠻大的,聽起來像詩人……

A:感覺像是貶義詞。

Q02: 詩人這樣的說法可能不準確。挺好奇哪個是真正的你?

A:應該都是,這個問題不用考慮,就像你在踢足球時的樣子,那種好勝心很強的狀態是你;但你在生活裡是個很謙虛的人,難道那不是你了嗎?在競爭層面,比如在足球場,什麼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都是假的,你就是想進球,這兩個狀態其實都是你。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你未來會寫比較燃的歌嗎?

A:躁一點的嗎?

Q02: 對,你說這張新專輯就是一些很溫柔的情歌,以後會做其他類型的嘗試嗎?

A:你說的是吶喊的那種歌嗎?

Q03: 可能有一個衝突性在裡面。

A:我現在沒到吶喊的時候。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吶喊可以被消化、被吸收。我們寫歌都是在輸出內容,不管什麼樣子的形式都沒多大差別。當我想表達衝突的時候我會表達,但在目前這個階段表達的只是一些小情小愛而已。

"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在北京入夏時節,我們見到了剛剛發行了新專輯的廖俊濤。兩年前的那個盛夏,廖俊濤從《明日之子》節目中出道,時光如水,他依然是那個“給你一把琴還你一個世界”的吉他大兄弟。

採訪&文 | 高碑店王俊凱

攝影 | 隋希

圖片提供 | 哇唧唧哇娛樂有限公司

“琴該擦了,大兄弟。”

“懶得擦,來不及了。”

採訪廖俊濤這個“音樂寶庫”,不帶把吉他來請教兩招,簡直比去重慶不吃火鍋還浪費。我帶了一把吉他,還有快比人高的吉他盒子。

那天北京奇熱無比,帶這麼一又大又沉的傢伙,整個人顯得不是特別從容。見到我,廖俊濤有點嗨了:“大兄弟,你竟然帶琴來了。”你瞧,氣氛展開得就是快。只是我的琴被吐槽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廖俊濤還是抓起了吉他。他又發現了問題:

“咦,你夾了變調夾。”

“因為我覺得品有點高,壓一壓。”

“你這個還高,比電琴肯定高。”他把變調夾拿了下去。“不習慣。”一提到音樂,剛還嬉皮笑臉的廖俊濤瞬間“嚴肅”。

這是我第二次見到廖俊濤,上次是在《Q》雜誌主辦的Q china 2018年度音樂頒獎禮上,廖俊濤憑藉《這個人》獲得了“年度最佳live”的獎項(那次頒獎禮,廖俊濤和Giao哥玩得很嗨)。這首歌來自他首張現場錄音專輯《這個人》,在我看來,國內鮮有歌手會以現場版專輯作為個人的首張專輯,廖俊濤其實玩得還不錯。

時隔半年,再次見到廖俊濤,他的頭髮更長了,穿著那段時間一直在穿的衣服。最重要的是,他出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首張錄音室專輯《咬掉半口的蘋果》。來之前,我試著彈了一下里面吉他最抓耳的那首《死無對證》,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

“這個重慶男孩的世界不僅只有細膩溫柔,有時還能逗你一笑。

作為一個對廖俊濤所有歌裡的吉他段落感興趣的人,當他問起我新專輯最喜歡哪首歌,我好像只能回答是《死無對證》。這一刻廖俊濤神祕地一笑,這首歌也是他自己新專輯的最愛(之一),原因是“吉他多”。

彈唱廖俊濤的歌曲不容易,絕不是那種自學三個月、會三個和絃就可以出門撩妹的套路。《你說得對》裡大量的擊弦打板技巧,過門段落眼花繚亂的右手分解,更不要說邊彈邊唱;《這個人》主副歌複雜的節奏型;就連相對簡單的《車站》也需要學會琶音技巧才能彈出味道。

同時,歌曲也流露著對音樂技巧細節追求的巧思,成名作《誰》前奏裡不經意的吉他自然泛音,可謂神來之筆。同樣在新專輯《死無對證》中也出現了對這個技巧的運用。還有《這個人》中吉他前奏連接切分打板技巧。

廖俊濤的吉他伴奏有很強的旋律線條,和絃切換之間往往會加入旋律音,俗稱“加花”,這在一些流行民謠歌曲裡面並不少見,然而,又能加入吉他slap節奏技巧。

原因很簡單,廖俊濤之前練習過指彈。他學習的第一首指彈曲子是老師教的《東方紅》,那時他就發現這種彈法可以不用唱,也並不需要單音旋律,就可以把節奏和旋律完美地結合起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後來他接觸到日本指彈大師押尾光太郎。參加《明日之子》時期,他盲彈堪稱“指彈界聖歌”《fight》的視頻就被廣為流傳,廖俊濤自嘲還沒有真正彈好這首歌,但他會去學押尾桑的技巧。之後,廖俊濤開始對Tommy Emmanuel的美式指彈產生興趣,風格更快,音階更密集。

廖俊濤所有的現場都是以一段吉他指(炫)(技)為開場。筆者曾見過廖俊濤的吉他,手感和材質堪稱頂配,音色無敵,價格也異常美麗。

當然,吉他在廖俊濤的創作世界處於中心地位。新專輯《咬掉半口的蘋果》裡的歌曲都是先有吉他動機。比如《無言以說》最開始是被當作指彈曲子來練習的,後來再加入旋律和歌詞。

新專輯第一首歌《蘋果》體現這一點更為明顯,這首歌的吉他前奏基本可以等同於歌曲的主旋律。此曲彈唱難度不小,整首歌的和聲在吉他低把位和高把位之間遊走。不過,廖俊濤也考慮到吉他比重如果佔得過多,就沒有那麼好聽了,比如《無言以說》,就把吉他直接替掉了,用別的聲音來代替。

“廖俊濤的頭髮越來越長,這個炎熱的夏天因為音樂,好像沒那麼難熬。”

廖俊濤一開始學習吉他和聲時,基本都是常規操作。所謂一般流行音樂最常用的“和絃套子”,後來他對這種東西不感興趣了,開始尋求和聲的轉位,每個音的排列換一下位置,會變得很有意思。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脫離傳統流行音樂的俗套。“很多人寫歌是會了幾個和絃後,就跟著那幾個固定和絃走,一開始大家都是這樣子寫歌,但我認為這個反而是阻礙,我寫歌就是手摸到什麼是什麼,如果摸到這個音不行就趕緊換下個音,我腦子裡本來有個它的走向,但我不知道。”

廖俊濤開玩笑說,有時他自己彈的是哪個和絃都不知道。旋律也是同樣道理,某些旋律在他的聽覺範圍出現太多次,廖俊濤就會刻意避免所謂俗套的旋律。“我不是說不喜歡這種旋律,創作應該建立在某種聽覺的審美基礎上。”廖俊濤平時聽歌的風格跨度較大,以歐美音樂為主,從funk到R&B再到電子。

寫一首歌時,廖俊濤會在一組和聲進行上哼唱很多組旋律,然後錄製下來,進行拆解再融合,就構成了一段完整的旋律。但也不是所有歌都是這樣寫,比如《誰》這首歌只用了兩個小時就寫完了,相當於一遍過。

“廖俊濤只要一玩琴,個把小時就過去了,啊,時間過得可真快。”

據說廖俊濤的房間堆滿了樂器,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平時如果不碰吉他便罷,一碰就要彈個把小時。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這個笑聲瘋癲的男孩擁有很多音樂寶藏,也希望他擁有更多“挖掘機”式的樂迷。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Q》雜誌

A=廖俊濤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什麼契機讓你真正喜歡上音樂的?

A:喜歡音樂是基因的問題。

Q02: 那你的音樂啟蒙是什麼?

A:我爸媽也喜歡音樂,只是沒天賦而已。從小受到他們的薰陶,活在一片狼藉之下(開始狂笑)。

Q03: 如何愛上吉他的呢?

A:小時候愛唱歌,然後覺得吉他便宜,就開始彈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新專輯叫《咬掉半口的蘋果》,為什麼不是一二三四五六口?

A:很多人都在問這個蘋果的含義,為什麼一定要咬掉半口,說白了就是撐詞。

Q02: 一小口不行嗎?

A:咬掉半口的蘋果,你想吧,為什麼非要什麼事情都要咬一口呢,你在咬的時候其實它的汁已經滲透出來了,有可能就猶豫了,就不會咬掉完整一口,只想著咬掉半口,是不是?

Q03: 我捋一捋。

A:咬的時候你已經嚐到它的滋味了,然後你就放棄了另外的部分,覺得就吃這一點就夠了。

Q04: 那到底吃還是不吃?

A:我送給你們了。

Q05: 純爺們兒,純的。

A:……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為什麼會執著於寫情歌?

A:專輯裡面有一句話:愛情是人第一次主動尋求傷害的情感。人都是一樣,從小都是被照顧,然後去選擇拿腦殼撞牆,愛情不就是這樣子的嗎?

Q02: 看來你受過不少傷(一臉壞笑)。

A:也不算,我還覺得把人家傷了呢,說不準。

Q03: 被很多人傷過,或者也傷過別人,到了這個程度,有時會覺得提不起對愛情的興趣了。

A:你是個麻木的人。

Q04: 我不承認……很多東西是誤會吧,就像你在歌詞裡寫的,從某種意義來說誤解也不是不對,它就是一個情感本身的樣子。

A:看來你還是不麻木的。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你平時給人感覺很逗,但你的歌跟你的日常反差蠻大的,聽起來像詩人……

A:感覺像是貶義詞。

Q02: 詩人這樣的說法可能不準確。挺好奇哪個是真正的你?

A:應該都是,這個問題不用考慮,就像你在踢足球時的樣子,那種好勝心很強的狀態是你;但你在生活裡是個很謙虛的人,難道那不是你了嗎?在競爭層面,比如在足球場,什麼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都是假的,你就是想進球,這兩個狀態其實都是你。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你未來會寫比較燃的歌嗎?

A:躁一點的嗎?

Q02: 對,你說這張新專輯就是一些很溫柔的情歌,以後會做其他類型的嘗試嗎?

A:你說的是吶喊的那種歌嗎?

Q03: 可能有一個衝突性在裡面。

A:我現在沒到吶喊的時候。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吶喊可以被消化、被吸收。我們寫歌都是在輸出內容,不管什麼樣子的形式都沒多大差別。當我想表達衝突的時候我會表達,但在目前這個階段表達的只是一些小情小愛而已。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對這張新專輯,有人說你在表達一種殘酷美學,這個詞形容用得準確嗎?

A:局部吧。

Q02: 如何解釋你歌裡的宿命感?

A:其實《咬掉半口的蘋果》講的也是類似的事情。

Q03: 有時聽你開口唱的第一句,就已經知道結局了。

A:我懂,但結局並不總是在最後發生,就像我們生下來其實就已經死了。

Q04: 想起了《你說得對》的開頭:“你說得對/她沒有那麼愛我/你說得對/人總為自己而活。”

A:其實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就註定要死亡,生活就像戰場,來到這個世界上,要跟這個世界戰鬥時,就不要怕,用一句臺詞來概括就是:“命中你的那顆子彈,其實在你出生的那刻就已經發射了,只是還沒打到你身上而已,遲早你會被它打的。”沒必要去擔心生活裡的這些困難。

—End—

該原創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微信搜索關注: Qthemusic

"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在北京入夏時節,我們見到了剛剛發行了新專輯的廖俊濤。兩年前的那個盛夏,廖俊濤從《明日之子》節目中出道,時光如水,他依然是那個“給你一把琴還你一個世界”的吉他大兄弟。

採訪&文 | 高碑店王俊凱

攝影 | 隋希

圖片提供 | 哇唧唧哇娛樂有限公司

“琴該擦了,大兄弟。”

“懶得擦,來不及了。”

採訪廖俊濤這個“音樂寶庫”,不帶把吉他來請教兩招,簡直比去重慶不吃火鍋還浪費。我帶了一把吉他,還有快比人高的吉他盒子。

那天北京奇熱無比,帶這麼一又大又沉的傢伙,整個人顯得不是特別從容。見到我,廖俊濤有點嗨了:“大兄弟,你竟然帶琴來了。”你瞧,氣氛展開得就是快。只是我的琴被吐槽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廖俊濤還是抓起了吉他。他又發現了問題:

“咦,你夾了變調夾。”

“因為我覺得品有點高,壓一壓。”

“你這個還高,比電琴肯定高。”他把變調夾拿了下去。“不習慣。”一提到音樂,剛還嬉皮笑臉的廖俊濤瞬間“嚴肅”。

這是我第二次見到廖俊濤,上次是在《Q》雜誌主辦的Q china 2018年度音樂頒獎禮上,廖俊濤憑藉《這個人》獲得了“年度最佳live”的獎項(那次頒獎禮,廖俊濤和Giao哥玩得很嗨)。這首歌來自他首張現場錄音專輯《這個人》,在我看來,國內鮮有歌手會以現場版專輯作為個人的首張專輯,廖俊濤其實玩得還不錯。

時隔半年,再次見到廖俊濤,他的頭髮更長了,穿著那段時間一直在穿的衣服。最重要的是,他出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首張錄音室專輯《咬掉半口的蘋果》。來之前,我試著彈了一下里面吉他最抓耳的那首《死無對證》,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

“這個重慶男孩的世界不僅只有細膩溫柔,有時還能逗你一笑。

作為一個對廖俊濤所有歌裡的吉他段落感興趣的人,當他問起我新專輯最喜歡哪首歌,我好像只能回答是《死無對證》。這一刻廖俊濤神祕地一笑,這首歌也是他自己新專輯的最愛(之一),原因是“吉他多”。

彈唱廖俊濤的歌曲不容易,絕不是那種自學三個月、會三個和絃就可以出門撩妹的套路。《你說得對》裡大量的擊弦打板技巧,過門段落眼花繚亂的右手分解,更不要說邊彈邊唱;《這個人》主副歌複雜的節奏型;就連相對簡單的《車站》也需要學會琶音技巧才能彈出味道。

同時,歌曲也流露著對音樂技巧細節追求的巧思,成名作《誰》前奏裡不經意的吉他自然泛音,可謂神來之筆。同樣在新專輯《死無對證》中也出現了對這個技巧的運用。還有《這個人》中吉他前奏連接切分打板技巧。

廖俊濤的吉他伴奏有很強的旋律線條,和絃切換之間往往會加入旋律音,俗稱“加花”,這在一些流行民謠歌曲裡面並不少見,然而,又能加入吉他slap節奏技巧。

原因很簡單,廖俊濤之前練習過指彈。他學習的第一首指彈曲子是老師教的《東方紅》,那時他就發現這種彈法可以不用唱,也並不需要單音旋律,就可以把節奏和旋律完美地結合起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後來他接觸到日本指彈大師押尾光太郎。參加《明日之子》時期,他盲彈堪稱“指彈界聖歌”《fight》的視頻就被廣為流傳,廖俊濤自嘲還沒有真正彈好這首歌,但他會去學押尾桑的技巧。之後,廖俊濤開始對Tommy Emmanuel的美式指彈產生興趣,風格更快,音階更密集。

廖俊濤所有的現場都是以一段吉他指(炫)(技)為開場。筆者曾見過廖俊濤的吉他,手感和材質堪稱頂配,音色無敵,價格也異常美麗。

當然,吉他在廖俊濤的創作世界處於中心地位。新專輯《咬掉半口的蘋果》裡的歌曲都是先有吉他動機。比如《無言以說》最開始是被當作指彈曲子來練習的,後來再加入旋律和歌詞。

新專輯第一首歌《蘋果》體現這一點更為明顯,這首歌的吉他前奏基本可以等同於歌曲的主旋律。此曲彈唱難度不小,整首歌的和聲在吉他低把位和高把位之間遊走。不過,廖俊濤也考慮到吉他比重如果佔得過多,就沒有那麼好聽了,比如《無言以說》,就把吉他直接替掉了,用別的聲音來代替。

“廖俊濤的頭髮越來越長,這個炎熱的夏天因為音樂,好像沒那麼難熬。”

廖俊濤一開始學習吉他和聲時,基本都是常規操作。所謂一般流行音樂最常用的“和絃套子”,後來他對這種東西不感興趣了,開始尋求和聲的轉位,每個音的排列換一下位置,會變得很有意思。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脫離傳統流行音樂的俗套。“很多人寫歌是會了幾個和絃後,就跟著那幾個固定和絃走,一開始大家都是這樣子寫歌,但我認為這個反而是阻礙,我寫歌就是手摸到什麼是什麼,如果摸到這個音不行就趕緊換下個音,我腦子裡本來有個它的走向,但我不知道。”

廖俊濤開玩笑說,有時他自己彈的是哪個和絃都不知道。旋律也是同樣道理,某些旋律在他的聽覺範圍出現太多次,廖俊濤就會刻意避免所謂俗套的旋律。“我不是說不喜歡這種旋律,創作應該建立在某種聽覺的審美基礎上。”廖俊濤平時聽歌的風格跨度較大,以歐美音樂為主,從funk到R&B再到電子。

寫一首歌時,廖俊濤會在一組和聲進行上哼唱很多組旋律,然後錄製下來,進行拆解再融合,就構成了一段完整的旋律。但也不是所有歌都是這樣寫,比如《誰》這首歌只用了兩個小時就寫完了,相當於一遍過。

“廖俊濤只要一玩琴,個把小時就過去了,啊,時間過得可真快。”

據說廖俊濤的房間堆滿了樂器,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平時如果不碰吉他便罷,一碰就要彈個把小時。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這個笑聲瘋癲的男孩擁有很多音樂寶藏,也希望他擁有更多“挖掘機”式的樂迷。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Q》雜誌

A=廖俊濤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什麼契機讓你真正喜歡上音樂的?

A:喜歡音樂是基因的問題。

Q02: 那你的音樂啟蒙是什麼?

A:我爸媽也喜歡音樂,只是沒天賦而已。從小受到他們的薰陶,活在一片狼藉之下(開始狂笑)。

Q03: 如何愛上吉他的呢?

A:小時候愛唱歌,然後覺得吉他便宜,就開始彈了。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新專輯叫《咬掉半口的蘋果》,為什麼不是一二三四五六口?

A:很多人都在問這個蘋果的含義,為什麼一定要咬掉半口,說白了就是撐詞。

Q02: 一小口不行嗎?

A:咬掉半口的蘋果,你想吧,為什麼非要什麼事情都要咬一口呢,你在咬的時候其實它的汁已經滲透出來了,有可能就猶豫了,就不會咬掉完整一口,只想著咬掉半口,是不是?

Q03: 我捋一捋。

A:咬的時候你已經嚐到它的滋味了,然後你就放棄了另外的部分,覺得就吃這一點就夠了。

Q04: 那到底吃還是不吃?

A:我送給你們了。

Q05: 純爺們兒,純的。

A:……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為什麼會執著於寫情歌?

A:專輯裡面有一句話:愛情是人第一次主動尋求傷害的情感。人都是一樣,從小都是被照顧,然後去選擇拿腦殼撞牆,愛情不就是這樣子的嗎?

Q02: 看來你受過不少傷(一臉壞笑)。

A:也不算,我還覺得把人家傷了呢,說不準。

Q03: 被很多人傷過,或者也傷過別人,到了這個程度,有時會覺得提不起對愛情的興趣了。

A:你是個麻木的人。

Q04: 我不承認……很多東西是誤會吧,就像你在歌詞裡寫的,從某種意義來說誤解也不是不對,它就是一個情感本身的樣子。

A:看來你還是不麻木的。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你平時給人感覺很逗,但你的歌跟你的日常反差蠻大的,聽起來像詩人……

A:感覺像是貶義詞。

Q02: 詩人這樣的說法可能不準確。挺好奇哪個是真正的你?

A:應該都是,這個問題不用考慮,就像你在踢足球時的樣子,那種好勝心很強的狀態是你;但你在生活裡是個很謙虛的人,難道那不是你了嗎?在競爭層面,比如在足球場,什麼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都是假的,你就是想進球,這兩個狀態其實都是你。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你未來會寫比較燃的歌嗎?

A:躁一點的嗎?

Q02: 對,你說這張新專輯就是一些很溫柔的情歌,以後會做其他類型的嘗試嗎?

A:你說的是吶喊的那種歌嗎?

Q03: 可能有一個衝突性在裡面。

A:我現在沒到吶喊的時候。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吶喊可以被消化、被吸收。我們寫歌都是在輸出內容,不管什麼樣子的形式都沒多大差別。當我想表達衝突的時候我會表達,但在目前這個階段表達的只是一些小情小愛而已。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Q01: 對這張新專輯,有人說你在表達一種殘酷美學,這個詞形容用得準確嗎?

A:局部吧。

Q02: 如何解釋你歌裡的宿命感?

A:其實《咬掉半口的蘋果》講的也是類似的事情。

Q03: 有時聽你開口唱的第一句,就已經知道結局了。

A:我懂,但結局並不總是在最後發生,就像我們生下來其實就已經死了。

Q04: 想起了《你說得對》的開頭:“你說得對/她沒有那麼愛我/你說得對/人總為自己而活。”

A:其實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就註定要死亡,生活就像戰場,來到這個世界上,要跟這個世界戰鬥時,就不要怕,用一句臺詞來概括就是:“命中你的那顆子彈,其實在你出生的那刻就已經發射了,只是還沒打到你身上而已,遲早你會被它打的。”沒必要去擔心生活裡的這些困難。

—End—

該原創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微信搜索關注: Qthemusic

廖俊濤:蘋果咬半口,音樂吃一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