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那麼好的關係,怎麼說淡就淡了呢?

小說 大學 豆芽 朋友圈 哲思微刊 哲思微刊 2017-09-05

我們那麼好的關係,怎麼說淡就淡了呢?

你有沒有這樣的一個朋友?中學時,你們關係特別好,因為有了這個人,無論是被老師罵,抄作業,成績差,放學,課間,你都能迅速找到一個搭檔,以逃離人生的低谷。

你們在一起幹過很多蠢事,回想起來,和這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是你最幼稚的時刻。

後來,你像一顆種子發芽了,他也是。

只不過你在原地,他被風吹走,你們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直到他過得很好,你也過得不差,便漸漸沒了聯繫。

成長過程中,我有兩三個這樣的朋友。有時想起,覺得懊惱——那麼好的關係,怎麼說淡就淡了呢?

也試圖想通過約著聚會重修舊好,多年後,當彼此面對面坐著,才突然明白——我們不是現在走散了,而是在當年的岔路口就走散了。

要重新走到一條路上,就必須回到當年那個岔路。不然,你們都會覺得對方不懂自己,這些年來,每個人在自己的道路上又何嘗沒經歷過或風餐露宿,或披荊斬棘。

要回到當年,談何容易。興許喝到爛醉,放下尊嚴,把柔軟那面交出來,抱頭痛哭,能恍惚看到彼此最初的樣子。可第二天清醒過來,你我仍是棵仙人掌,各自紮根天涯。

所以我有時會想,如果高中畢業那年,我們做一些什麼事能夠避免今天的狀況,那該多好。 這樣的朋友有幾個,在我的新小說裡,我叫他們“陳小武。”

“陳小武”是我中學最好的哥們,也是如今一想到,覺得最遺憾的朋友。

回到讀書那幾年。每天早晨,我們在學校外的圍牆一起抄作業。每個寒暑假,他會幫我抄完一整本假期習題。我們一起遲到,一起上廁所,一起放學,老師罵我的時候都會罵他,只要罵了他,再大的諷刺,我也不覺得難過。

因為爸爸身體的原因,陳小武沒有讀完高中便退學了,他要承擔起爸爸養家的責任——每天去農貿市場擺豆芽攤。

我以為關係好的兩個人,無論在哪裡都會關係好。只是沒有想到,陳小武退學之後,每次和我們在一起,都覺得尷尬。而那時的我們絲毫沒有在意這些,慢慢的,陳小武在我們的聚會中出現得越來越少。

當我們談論起未來的理想時,陳小武談論的都是如何掙大錢。當我們考上大學時,陳小武談論的是他接下來要和別人合夥的項目。

當我們讀了大學,每年回家聚會時,陳小武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少,聽說他成了農貿市場的老闆,聽說他學會了賭博,聽說他輸了錢賠得一乾二淨,卻再也沒有見過他的人。

有些朋友,你願意記住他最好的一面,你也知道他能靠自己一己之力在人海中漂浮,就算被浪打翻,也能重新冒頭呼吸,縱使狼狽。

因此,在新小說裡,陳小武作為17歲的“我”最好的朋友,我重新在看他的經歷,記錄他的人生,才意識到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走散的必然性。

那時二十出頭的我,正在以飛一般的速度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我勸慰自己,有些青春期朋友如果走不下去,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而當我到了三十好幾,當年攪動的渾水開始在腦子裡沉澱時,才意識到自己心裡的遺憾是什麼。

我們那麼好的關係,怎麼說淡就淡了呢?

如果當年他退學的時候,我能多勸一句該有多好。或許他會知道拿到高中畢業證的重要,或許他走的時候會沒有那麼狼狽,或許這一切不會成為他一提及就難堪的往事。

哪怕阻止不了,當他退學之後,我能多去看看他,和他走得再近一些,他可能也不會因為自卑而總是躲著我們。多在意一些他的情緒,他也不會一見面就用社會那一套“早熟”來“鄙視”當時還在校園的我們。

即使後來,他靠能力成為了農貿市場的老闆,我也應該嘲笑他是個只認錢的“暴發戶”,讓他知道他在別人眼裡真正的樣子。而不是觥籌交錯間,帶著客套說:“我很羨慕你。”

我其實一點都不羨慕他,我只是羨慕他比我更早掙到的錢,但並不羨慕他。但我覺得我當時應該及時告訴他。

當聽說他嗜賭的時候,如果我們關係如當年一般鐵磁,我還能用絕交去威脅他,讓他不至於消失在人群之中,只在別人七嘴八舌的時候以“聽說”的身份出現。

可高三的我,哪明白那麼多。

在寫小說的過程中,我又重新遇見了陳小武。

他和17歲的我(劉大志)正是無憂無慮的少年。

彼時的他們,一起抄作業,一起打電動,一起被老師懲罰……陳小武還不知道自己會退學,不知道自己將和劉大志的人生漸行漸遠。

我記得有一次,劉大志和陳小武去山裡。劉大志在潭裡假裝溺水,喊了句救命,水性不好的陳小武連衣服都來不及脫就跳下去救劉大志,劉大志早已偷偷上岸笑得死去活來,陳小武在水裡急得淚花直飆。

誰也沒有想到,敢為自己豁出命的朋友,多年後居然會被距離打散。

在小說裡,我遇見了17歲的自己。我試著告訴他,一定要珍惜這個朋友。17歲的“我”並不理解,他覺得自己每天和陳小武待在一起就是珍惜。

然而我說的珍惜——是多去了解對方在想什麼,害怕什麼,在意什麼,而不僅僅是“看起來不錯”的好朋友而已。

在我當年的17歲,因為那時的“不在意”,導致陳小武消失在了我此後的人生裡。而這一次,33歲的我遇見了17歲的自己,我除了想改變17歲的自己(劉大志),也想盡最大的努力讓劉大志不失去陳小武。

因為我見過陳小武成年後暴發戶的嘴臉,所以我才覺得陳小武17歲的樸質珍貴。因為我見過陳小武經商之後對達官貴人的諂媚嘴臉,所以我才懷念他陪著劉大志跑5000米一起受懲罰的可愛。

陳小武女兒百日宴,他宴請了當地100桌的賓客,不允許任何人封紅包,只是為了炫耀。所以我對他高二那年,每天擺豆芽攤,告訴我們:“每一袋豆芽六兩,但是當半斤賣,顧客會喜歡。”記憶猶新。

這樣的陳小武,我是什麼時候失去他的?

這樣的好朋友,我不想讓劉大志像我一樣再一次失去。

前段時間,公眾號互動,問“哪個情節讓你覺得自己告別了一段青春?”,有一段留言說:“如果那時我們在網吧沒有因為一句話爭執起來,如果我忍住,也許我們會報同一個學校,會在同一個地方上大學,也許我們會有不錯的結果,而不是如今天各一方,形同陌路。”

“如果那時我沒有怎麼樣就好了……”帶著這句話,帶著對陳小武的愧疚,我在小說裡又重新和陳小武經過了一段人生。

其實,我改變的不是他,我改變的是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