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武則天扳倒的“五賊”到底是誰?他們的結局是怎樣的?

(說歷史的女人——第782期)李顯繼位後第一次去上陽宮看望自己的老媽武則天,老太太非常傷心地對兒子說:“我既然都把你從房陵接回來,又立你做了太子,未來這天下的接班人理所當然必定是你,可是‘五賊’卻貪功心切,把我逼到這裡。”

武則天此番樣子,真可謂是晚景淒涼,那麼能把叱吒風雲的一代女皇武則天扳倒的“五賊”到底是誰?他們的結局是怎樣的?本回分解。

把武則天扳倒的“五賊”到底是誰?他們的結局是怎樣的?

“五賊”,又稱“五王”。不管是五賊還是五王,排在第一位的叫張柬之(曾被封漢陽郡王)。此人能夠發達,得感謝他生命中的兩個貴人,即狄仁傑和姚崇。先是因狄仁傑的兩次力薦,張柬之才受到了武則天的重用。武則天曾讓狄仁傑推薦一位有傑出才幹的奇才,狄仁傑就推薦了張柬之。當時的張柬之還是荊州長史,武則天就把張柬之調任洛陽司馬。只是不久,武則天又向狄仁傑要人才,狄仁傑就再次推薦了張柬之,老張這一次被調任司刑少卿、秋官侍郎。但張柬之能夠官拜宰相,還得感謝姚崇。武則天讓姚崇推薦相才,姚崇就說張柬之年邁,但是才幹出眾,要抓緊重用,於是武則天就提拔張柬之做了宰相。

按說武則天對張柬之如此重用,張柬之應該忠誠於武則天才對,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張柬之雖然被武則天重用,但他內心忠誠的卻依然是李唐。公元705年,年邁的武則天患了重病,不能理政。恰張氏兄弟又擅權亂政,遭到質疑聲很多,最嚴重的聲音是說張氏兄弟有可能成為武則天的接班人。這種說法,說實話一點根據也沒有,應是反對武則天之勢力的造謠。

可是謠言向來都不是讓人相信它是真的,謠言的作用就是讓人們對真實的事物產生懷疑。如此就夠了,因此以張柬之為首的“五王”,或“五賊”就藉助謠言的作用順勢聯手發動了政變。名義上當然是誅殺張氏兄弟保衛江山的,但是保衛的卻不是武則天的江山,而是李唐的江山。結果,武則天就被逼讓位給李顯。

作為神龍政變的首席功臣,張柬之被升官封王,受到李顯的格外重用。但是張柬之的好日子並未過多久。原因是神龍政變,看似針對的是武則天,但是實際上也是針對著擁護武則天的那幫勢力,比如武三思等。遭受打擊報復,那是早晚的事。張柬之因誣陷韋皇后之罪,先後被罷免官職和流放瀧州。有關誣陷韋皇后這種事,張柬之大概是不會做的,不過是莫須有的罪名而已。但張柬之既然敢挑戰武則天,那麼他就要做好不能善終的準備。最終,張柬之憂憤而死在流放地。不過這老頭活了82歲,雖晚期仕途不順,但也該知足了。

“五賊”或“五王”之二叫崔玄暐(wei),此人能夠官運亨通,全賴武則天的重用。不過他有個特點,就是比較耿直,屬於直腸子,有話就說。武則天恰好喜歡這類,故此對其格外器重。雖然在公元701年前後曾因說話不留情面而出現仕途波折,但後來很快就被武則天官復原職重新啟用。兩年後,即公元703年的時候,崔玄暐已經官拜宰相。

崔玄暐跟張柬之等人不同,其他人都是由狄仁傑等人的力薦,才得到武則天的進一步或逐步重用,唯獨崔玄暐是武則天一手提拔重用,可以說是武則天的嫡系之人。武則天厚待他,但是崔玄暐這人卻是不地道的,雖然在神龍政變之後,武則天質問他的時候,他大言不慚地說是為了武則天。可是這話怎麼聽怎麼彆扭。就筆者個人而言,極其討厭此類貨色。在筆者看來,崔玄暐就屬於那種做了婊子還想給自己立牌坊的人。

行事不軌,還狡辯,其結局自然也好不到哪裡去。在神龍政變初期,李顯雖然表彰和重賞了崔玄暐,但不久這老小子的宰相之位就被免去,先是貶為博陵郡王,再貶為益州的代理都督等,最後將其流放古州,但這69歲的老小子還沒走到,就在途中死掉了。

把武則天扳倒的“五賊”到底是誰?他們的結局是怎樣的?

“五賊”或“五王”之三是敬暉。敬暉屬於從基層幹起來的官吏,憑著過硬的行政能力和清廉的官聲,最終引起了女皇武則天的注意。在公元703年,敬暉被武則天封為中颱右丞,此外還加了一個銀青光祿大夫,一躍成為朝中高級要員。但是當時武則天大概是不可能想到自己一手提拔的敬暉會在一年多後成為逼她退位的賊人之一。

不過自古以來,皇帝對於忠誠的看法都是一致的。不能忠誠於舊主,就算能力再大,也總是令人有心理陰影的。李顯復位後,初期雖然對敬暉等人嘉獎重用,可是不久以後,在武三思等人的言語挑撥之下,李顯也果然對敬暉的信任喪失殆盡,寧信其恃功專權,恐以後尾大不掉,乃罷免其宰相官職。敬暉被罷官之後,非常後悔。不知道他後悔什麼,是後悔建議李顯整治武三思等人呢?還是後悔發動神龍政變逼武則天退位?

不管怎樣,後悔也來不及了。敬暉被連續貶官,最後流放瓊州,但被武三思派周利貞追上,將其凌遲處死於途中。

“五賊”或“五王”之四是桓彥範。桓彥範因狄仁傑的舉薦,成為帝國的高級監察官員。在任期間,最突出的功勞之一就是在周興等酷吏死後,給武則天上了十道奏摺為被周興冤殺的人申訴昭雪,最終得到武則天的批准。

但是這位帝國監察高官,後來因為政變需要,被張柬之任命為掌管禁軍的左羽林將軍。同時,桓彥範還利用職務之便處於太子李顯之宮,暗中彙報政變的謀劃。此後,桓彥範等人帶著禁軍簇擁太子李顯闖入武則天居所迎仙宮,殺掉張氏兄弟。當時武則天對李顯說人已經殺了,你回去吧。在此關鍵時刻,又是桓彥範站出來對武則天說太子是回不去了,請陛下傳位給太子。翌日,武則天傳位李顯。

可以說在李顯復位的過程中,這位桓彥範可是立了大功了。所以李顯復位後,對其封賞很高,封為侍中。但是桓彥範等五人不懂自己擁立新帝復位,已經是功勞巨大,有震主之嫌了,竟然進一步為自己樹敵。原先是逼武則天退位,已經是得罪武氏,如今桓彥範竟然又在皇帝面前說皇后的是非,這豈不是作死的節奏嗎?

結果韋皇后和武氏聯合,很快就扳倒了所謂的“五王”,武則天眼中的“五賊”。桓彥範先是被貶地方為官,繼而被流放瀼州。但是54歲的他的命運跟上面那位一樣,沒走到流放地,就被武三思派周利貞帶人追上,用亂棍打死。

“五賊”或“五王”之五袁恕己。這位屬於帝國的刑部大員。同以上四位一樣,因參與政變之功,被李顯封為中書令。而其五位既然是一根繩上的螞蚱,結局也該一樣,才符合規律。真是應了那句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袁恕己的結局也分三步,先是免高級官位,接著是外貶到地方,第三步就是流放環州,但同樣的袁恕己也沒走到目的地,就被武三思派來的殺手灌下野葛汁,在劇痛無比中,被周立貞殺掉。

把武則天扳倒的“五賊”到底是誰?他們的結局是怎樣的?

結語:如同天意,張柬之、敬暉、崔玄暐、桓彥範、袁恕己都是受到武則天器重和重用之人,但是此五人卻在武則天重病期間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不管其理由多麼美好,說是張氏兄弟擅權,恐怕發生不測。這就有點說不過去,既然武則天在時,各位都敢發動政變,一對小小的張氏兄弟又豈是各位的對手?他們又能製造多大的風浪?他們若敢有動作,各位一個政變不是照樣可以解決嗎?往深裡去想,看來這五人其目的不過是見武則天病重,時日不多,不如干脆擁立太子李顯繼位,這樣還能給自己掛一個大功,得到封賞和進一步的重用。

可是這五人卻聰明反被聰明誤,原以為擁立李顯可以給自己留條光明的後路,卻不料,反被擁立之皇帝貶官和間接處死。不知道此“五賊”或“五王”在臨死前是否後悔了發動神龍政變呢?倘若不發動政變,或許他們的腦袋還能在脖子上多呆一些時日呢!

參考資料:《舊唐書·敬暉傳》《舊唐書·袁恕己傳》《舊唐書·桓彥範傳》《舊唐書·張柬之傳》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