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陽大事記(一)!

一、原文是紙質版,為便於保存、查閱、傳承,小神將之轉為電子版;

二、全文共34738字,且為人工校對,若有錯白之處,敬請海涵和指正;

三、本文版權歸《舞陽縣誌》所有,來源為《微信公眾號·舞陽吧》,若需轉載,敬請註明!

舞陽大事記(一)!

春秋(公元前770年一前476年)

舞陽縣境於春秋時有胡、柏、不羹(lang)三國。胡,子國,姬姓,封不詳。周平王八年(公元前763年),胡國被鄭國所滅,胡國故城在今蓮花鎮胡城集村,城牆遺址尚存。柏,子國,柏皇氏後代的封地,後被楚國所滅。故地在今三里河以南。不羹,贏姓,子國,周初所封,後被楚所滅。周景王十四年(公元前531年),楚靈王大城陳、蔡、不羹,“賦千乘”,“以逼華夏”。不羹故城,在今章化鄉古城村一帶。故城遺址尚存。

舞陽大事記(一)!

戰國(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

舞陽分隸韓、魏兩國。韓設定陵邑,魏設舞陽邑。

舞陽大事記(一)!

秦(公元前221年一前207年)

合舞陽、定陵為一,置舞陽縣,隸潁川郡。

舞陽大事記(一)!

西漢(公元前206年一25年)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正月丙午 封樊噲為舞陽國武侯,定食舞陽5400戶。

淮陽王更始元年(公元23年)

三月 劉秀與諸將攻克昆陽、定陵、郾城等地。

六月 劉秀髮定陵、郾城兵至昆陽,擊敗王莽的將領王尋、王邑,殺王尋。

舞陽大事記(一)!

東漢(公元25年一220年)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

是年 光武帝劉秀封舞陽人王常為橫野大將軍,山桑侯。

東漢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

六月 大水。販濟災民,人谷三斛。

東漢建安元年(196年)

是年 楊奉、韓暹掠定陵,曹操攻之,楊、韓投奔袁術。

舞陽大事記(一)!

三國(220年一280年)

魏太和元年(227年)

是年 封司馬懿為舞陽侯。

舞陽大事記(一)!

西晉(265年一317年)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

是年 增置襄城郡,舞陽、定陵屬之。

西晉永嘉四年(310年)

是年 十二月乙酉,平陽(今山西臨汾縣西南)人李洪率流民入定陵,反抗晉王朝。

西晉建興元年(313年)

是年 石勒遣部將孔萇攻定陵。

舞陽大事記(一)!

東晉(317年一420年)

東晉太元十五年(390年)

是年 後燕清河太守賀耕,於定陵聚眾反,與南方翟僚相呼應。後燕造慕容農前往鎮壓,殺死賀耕,毀定陵城,合舞陽、定陵為一,名舞陽縣。後,徒治於北舞鎮,改名北舞縣。

舞陽大事記(一)!

南北朝(420年一589年)

南齊永明五年(487年)

是年 羌人恆天生引北魏兵犯舞陽,雍州刺史陳顯達率兵拒之,進據舞陽城。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

是年 設定陵郡,轄北舞陽、西舞陽(466年置)、雲陽三縣,治所在北舞鎮。

舞陽大事記(一)!

隋(581年一618年)

隋開皇元年(581年)

是年 廢定陵郡,合西舞陽、北舞陽為一,復置北舞縣,治所在北舞鎮,屬潁川郡。

舞陽大事記(一)!

唐(618年一907年)

唐武德四年一唐開元四年(621年-716年)

唐武德四年(621年),北舞縣改屬道州。唐貞觀元年(627年)道州廢,改屬許州,尋廢。唐開元四年(716年),復置舞陽縣,遷治於故城(今舞陽縣城)。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

是年 於縣城西門內建開元寺。

唐元和九年(814年)

是年 吳元濟叛唐,焚燬縣城。

唐元和十三年(818年)

正月 陳許觀察使李光顏奏準,將舞陽縣治暫置於吳城鎮。

唐天覆三年(903年)

是年 縣人王建被封為蜀王。唐天佑四年(907年),王建稱帝於成都,史稱前蜀。

舞陽大事記(一)!

宋(960年一1279年)

宋淳化元年(990年)

七月 大水,河道漫溢。

宋淳化四年(993年)

是年 大旱。

舞陽大事記(一)!

金(1115年一1234年)

金天輔二年(1118年)

是年 縣治由吳城鎮遷故城。

金泰和八年(1208年)

是年 置裕州,舞陽由許州改屬裕州。

舞陽大事記(一)!

元(1206年一1368年)

元至元三年(1266年)

是年 蝗蟲為害。

元至元四年(1267年)

是年 並舞陽、昆陽二縣入葉縣,設北舞鎮巡檢司,至元大德七年(1303年),罷北舞鎮巡檢司,復置舞陽縣。

元至大四年(1311年)

是年 建城隍廟於開元寺西。

元至正元年(1341年)

是年 幹江河氾濫成災,於卸甲店鑿渠12裡,引水入澧河,至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竣工。此後,幹江河下游水患稍息,澧河舞陽段水患增加。

元至正二年(1342年)

是年 建彼岸寺。寺址在今侯集鄉高莊村。

元至正五年(1345年)

是年 大飢。舞陽監朵兒別臺(察罕搭搭兒族),赴省力請,得銀5000錠,以賑饑民。解職時,舞陽樹碑紀念。

舞陽大事記(一)!

明(1368年一1644年)

明洪武五年(1372年)

是年 於城內東南隅宋元學宮故址建立學宮。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是年 全縣230戶,16377人,有地2902頃1畝,年納田賦銀7420兩,麥8631石3鬥9升6合,米4153石7鬥5升1合,絲4925兩2錢。全縣洪武年間設26保。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增設5保;明成化二年(1466年)增設5保;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增設6保;明弘治七年(1494年)增設2保。明代經4次增設,共44保。

明建文四年(1402年)

七月戊申 縣民王忠殺死縣官,聚眾據險,抗拒官府。南陽鎮指揮王真率兵鎮壓,王忠被俘,其部下120餘人被殺害,餘眾復聚於蓮花池。王真追至,起義軍首領王添兒等皆殉難。

明永樂元年(1403年)

是年 裕州(舞陽屬裕州)請準“以山西澤、潞等州無田之家,分丁來耕。”外來流民、遷民佔當時全縣人口之半。

明正統七年(1442年)

是年 舞陽有地4322頃82畝3分,田賦比洪武二十四年麥增加62石1鬥3升,米減少24石4鬥6升7合,絲增加174兩2錢4釐,徵銀10744兩。

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

是年 於縣城東建舞泉書院。後廢於兵。

明正德五年(1510年)

是年 將縣土城牆砌以磚石。牆高增至3丈,周長9裡13步,四門建有城樓,並建角樓4座,窩鋪20所,垛口3000多個。正德十三年(1518年),四門增建月城(又稱甕圈)4座,城周增建敵臺20座。

明正德六年(1511年)

十一月 霸州(在今河北省)農民起義領袖趙燧(又名趙瘋子)攻下縣城,釋放“囚犯”。

明嘉靖元年(1522年)

正月 初一日地震有聲,短時內連續兩次。

明嘉靖七年(1528年)

是年 大旱,民飢死填溝壑者百餘人,次年又飢,死者倍前。

明嘉靖九年(1530年)

是年 於城南三里河復建舞泉書院。後廢為校場。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

是年 邑令張穎奉旨查地,全縣共查出無糧地100餘頃。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

是年 舞陽有耕地15049頃72畝8分,納田賦銀37710兩。與明正統七年(1442年)相比,絲增加5釐,麥增加1石零8勺,米增加46石8鬥6升4合3勺。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

二月 十二日夜,地大震,有聲。

明隆慶六年(1572年)

 修縣前總鋪和撫寧、淮堰、卸甲店、慄林、接官亭、尚店、東新等鋪。

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

 大飢,人相食。

 大疫,死者過半。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

是年 大飢。人以草根、樹葉為食,甚者人相食,康竹軒(今侯集鄉康莊人)出要數百石,全活饑民20餘村。

明崇禎八年(1635年)

是年 大旱,蝗蟲為害。縣民楊四揭竿而起,聚眾萬人,東進郾城,西震裕州(今方城)。

明崇禎九年(1636年)

 縣民劉保率眾起義,佔據泌陽西北一帶山區,與楊四南北呼應。至明崇禎十年(1637年),劉保被泌陽知縣李番長鎮壓。

七月 二十九日,楊四投降明大梁道中軍尹先民。

八月 初六日,李自成率部攻進北舞渡。楊四發兵夜襲自成軍,殺2000餘人。

明崇禎十年(1637年)

正月 萬年策署舞陽縣事,勾結駐郾城左良玉官軍10萬人圍楊四,戰於九曲(今九街鄉)之野。楊四敗死,部下和百姓被殺戮者無數。

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

是年 義軍老回回(馬守應)部由郾城小村鋪西進舞陽及葉縣。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

 大旱。

 蝗蟲為害。

是年 大災荒,疫病流行,死者甚多。

是年 縣民楊枝率眾起義,反抗官府,後被知縣潘宏鎮壓。吳城協義村劉洪起集合楊四餘眾,佔據澧河以南舞陽、城邊境一帶。不久降明將左良玉。

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

八月 李自成自南陽來圍縣城,火逼四門,未克而去。

十月 李自成由郾城親臨北舞渡,攻打李萬慶。李萬慶原為農民起義軍將領,號“射塌天”,後降明,封副將,駐北舞渡,因其屢次截殺往來於襄、郾之間的農民軍,李自成大怒,率軍圍殲,李萬慶被農民軍亂箭射死。

十一月 李自成復來舞陽,紮營於東門外。城內諸生景長舒寫信給李自成,約定開城門迎闖王。自成軍攻下縣城,活捉知縣潘宏,於臘月初一日支解於東關外。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

正月 大雪,深3尺。

是年 大飢,麥子每鬥2千文,人食樹皮、草籽。


舞陽大事記(一)!


清(1644年一1911年)

清順治三年(1646年)

是年 大豐收,有的地方高梁收穗後,棵上再生穗,每畝仍收石餘。

清順治七年(1650年)

七月 二十三日,大雨如注,洪水暴發,田舍漂沒。

十一月 初一日,日全食,隨後電閃雷鳴,雨雪交加。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

五月 雨雹如雞卵。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

五月 大雨40余天,麥漚爛。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

三月 多雨。倒春寒。麥無收。

秋 莊稼全淹死。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

是年 夏到秋初,70天無雨,井水乾,莊稼早死。八月淫雨連綿,大災荒。人食草根、榆皮,餓死者甚多。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

三月 大風拔樹,房草多被捲走。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

是年 大水,澧河決口21處,毀堤2163步,房含漂沒。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十二月 初八日夜,震雷暴雨。

是年 全縣44保縮編為26保。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是年 舞陽由銷兩淮鹽改銷長蘆鹽。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四月 大雨,沙、澧二河決口不計其數。

是年 麥子漚壞,大災荒。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是年 縣北鄉民華漢臣聯合群眾反抗官府;崔禿子、朱憨旦聯合西平災民活動於舞陽南部,被舞陽知縣蔡汝齊鎮壓。

清雍正二年(1724年)

二月 日月合璧,五星聯珠,會合於娵訾(星座名)。

十二月 某夜,暴雨。

清雍正九年(1731年)

是年 建鴻文書院於舊縣治處(今中心糧店處)。

清乾隆八年(1743年)

 大雨月餘,城牆倒塌200餘丈。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

是年 北舞渡設墩臺1座,兵營1所,撥兵4名,巡哨河岸。尹集設墩臺1座,兵營1所。清末變法,悉行廢毀。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是年 大旱,農戶十有八、九缺糧。以工代賑,重修城牆。

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

是年 大旱,九月降霜,蕎麥凍壞,大災荒。

清道光五年(1825年)

是年 北舞渡陸陳行集資在山陝會館(該館建於清康熙年間)建綵牌樓。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

是年 官府貼出告示,宣稱禁止鴉片。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是年 縣內所銷長蘆鹽,因直隸辦海防需餉,每斤加價4文。

清咸豐七年(1857年)

 裕州捻軍李太春、李中顯、王二黨等部復聚眾於舞陽、泌陽交界處的角子山。五月,由舞陽、葉縣進至禹縣神垕鎮。

閏五月 十六日,內鄉、鎮平交界之大坪頭捻軍於禹縣城北敗按察使周士鏜所率清軍後,移至北舞渡,隊伍擴展為4000餘人,並有馬隊。

清咸豐九年(1859年)

二月 皖北捻軍孫葵心等部在北舞渡與南陽鎮總兵邱聯恩部3000人展開激戰,殲敵大部,並將邱聯恩殺死於舞、襄邊境之來坡村北車戶橋(又名吃虎橋)旁。

九月 皖北捻軍孫葵心、劉狗等部經襄城轉戰於北舞渡,與陸續入豫的姜太林、侯四維、李大喜等部匯合,共兩三萬人。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

三月 十三日,捻軍姜太林部由裕州(今方城)進圍縣城,在清軍追截下,經北舞渡入郾城。

十月 毫捻王懷義、孫老成等部由郾城西去,途經舞陽,入豫西,被清軍阻擊,復由舞陽、郾城返回毫州。

清同治元年(1862年)

是年 舞陽知縣鑄大炮8門,名“紅衣大將軍”,以抗拒捻軍。

是年 王店人王黨,尚店人蕭曠聚眾數千為捻,與舞陽駐軍錢把總戰於南山,大勝,錢受傷死。

清同治二年(1863年)

八月 二十六日,捻軍苗沛霖部將葛小牛率部由葉縣至北舞渡,復去郾城、西平,由上蔡返皖。

十二月 李合等在舞陽、泌陽交界的白石崖聚眾四五百人起事,清副將劉車龍率部鎮壓,李合等轉移嵖岈山。

清同治三年(1864年)

十一月 二十六日,河南巡撫張之萬至舞陽,令河(今洛陽)、陝(陝縣)、汝(臨汝)各縣團練堅壁清野,以防捻軍北進。

清同治四年(1865年)

十月 十二日,由魯入豫的捻軍賴文光部與張宗禹部會合,繼之與清軍劉銘傳部轉戰於襄城、舞陽、葉縣之間。

清同治五年(1866年)

二月 二日,捻軍在武功鎮與清軍薑桂題、李寶林部激戰失利。六日,在西平出山店戰,又失利,遂入舞陽、遂平,轉往禹州、新鄭。

清同治六年(1867年)

五月 三日,捻軍由葉縣經北舞渡去許州。

是年 縣內所銷長蘆鹽因省軍餉窘乏,每斤加價2文。

清光緒三年(1877年)

 大飢。人食草根、樹皮,多餓死,競至人相食。

清光緒六年(1880年)

是年 縣城東南常寺村農民李才、徐溫川種煙4畝。為舞陽種煙之始。

清光緒十年(1884年)

是年 漢口人胡義興、劉朝海推木輪車來縣販賣德國顏料,為“洋貨”輸入舞陽之始。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

三月 綠林好漢夜入縣署,搶走知縣戴作義財寶及印璽。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

是年 北舞渡全盛酒店捐錢設義學4處,不久即停辦。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

是年 縣教育會成立,會址在文昌宮。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是年 正月初八、十九和二月初九,三次黃風大作。夏季大旱。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

二月 一日,縣設郵寄代辦所。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三月 十九日,於鴻文書院舊址,建高等小學堂1所,房98間,共用銀12396兩。

是年 設勸學所於文昌宮。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

三月 六日,西平仁義會苗金聲起義,來舞陽東部。

十一月 天主教傳入,於縣城東大街設天主堂1處。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是年 創辦師範傳習所,招收童生、秀才,培訓學堂師資。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是年 姜店鄉焦莊村生員何清淪在琉璃廟創辦澧泉初級學堂。

清宣統元年(1909年)

是年 於文廟崇聖宮和西學舊址,分別創辦初、高等女校。

清宣統二年(1910年)

四月 基督教傳入,於縣城北大街設福音堂1處。


舞陽大事記(一)!


中華民國(1912年一1949年)

民國元年(1912年)

5月 舞陽縣知縣改為知事。

是年 全縣行政區劃沿用清制,仍分40保。

是年 在縣城西大街建立實業學堂,3班,學生81名。

民國2年(1913年)

5月 大風,麥盡秕。

 大水,河道漫溢決口。

 大旱,麥播推遲。

10月 白朗率農民起義軍來舞。

11月 10日,白朗率農民起義軍二次來舞,與舞陽的“大刀會”首領方萬盛會合,共約四、五千人。駐縣的北兵1營一觸即潰。京漢路各站為之震驚。28日,義軍揮師南下,去泌陽。

是年 何清淪在縣城開元寺辦甲種蠶校,招生2班。

是年 省當局公佈印花稅法,縣始徵印花稅。

民國3年(1914年)

3月 舞陽在美國舊金山萬國商品賽會上,展出黑色和白色愛國棉布。是舞陽首次在國際上展出商品。

8月 內務部修正全國行政區劃,廢除府、廳、州,將河南省劃分四道,舞陽屬妝陽道,道尹公署在信陽縣城。

 白朗起義軍入境,佔領城西南王店、尚店一帶。

是年 開辦菸酒牌照稅。牌照稅額分16元、8元、4元3種。

民國4年(1915年)

3月 創辦縣平民工廠。

 何清淪在姜店鄉琉璃廟創辦乙種蠶校。次年購進湖桑種條和家蠶新品種,採用新法養蠶、制種。

是年 在縣城文廟創辦縣立五年制師範學校。

是年 縣開徵屠宰稅。每宰一頭豬納3角,羊2角,牛1元。

民國5年(1916年)

5月 在城北三裡許創辦舞陽農事實驗場,面積25畝。

民國6年(1917年)

是年 候集鄉蘆郭村農民郭仁義栽種8畝菸葉,用火炕烘烤成功。為舞陽烤煙之始。

民國7年(1918年)

3月 8日,美籍鐵路工程師凱爾普爾瑟等,勘路至葉縣胡張村,被舞陽“綠林豪客”趙重和侯老六等數十人截擊,盡收財物,引起國際交涉。河南省當局調第一混成旅赴舞陽剿洗,趙先後轉移於瓦房庵和城北石崗村等地。由於官府剿撫兼使,趙重等被招撫授職。後被殺害。

民國8年(1919年)

4月 縣設立圖書館,民國11年(1922年)改為縣立通俗圖書館。

5月 “五四”運動爆發,縣立師範學校學生赴漯河火車站高樹大旗,聲援“五四”運動。

是年 全縣40保改編為9個區,149個街村,實行街、村長制,取消首事和地保。

民國9年(1920年)

6月 15日,西北邊防潰兵及杆眾2000餘人,黑夜多次撲城,均被城內駐軍擊退,後向西南山潰逃。

民國11年(1922年)

5月 吳二棚、王仲人、李全成等率綠林武裝1000餘人攻北舞渡鎮,並約寨內杜紅等10餘人為內應,圍寨6日。郭振才團副官殷福祿率兵解圍,杜紅等被殺害。

9月 河南督軍趙倜部張慶(號老洋人)率眾數萬入縣境,沿澧河北岸東去,所過之地,焚掠一空。

民國12年(1923年)

8月 1日,改勸學所為教育局。

民國14年(1925年)

是年 軍閥王乃文師路廣宇旅和劉緒邦旅分別駐縣城和北舞渡,橫徵暴斂,明訛暗搶。

民國15年(1926年)

1月 中共黨員石庭桂等人由開封師範回舞陽開展黨的活動。

8月 10日,建國豫軍樊鍾秀部攻佔舞陽。

8月 23日,杆首李老末、王泰率部駐馬村及附近村莊月餘,燒殺攜掠,人民深受其害。

 於鴻文書院東院建立縣立初級中學。

10月 根據上級指示,全縣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

是年 河南省鑄制的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五種銅幣在全縣流通。圓形方孔小錢逐漸停止流通。

民國16年(1927年)

5月 中共舞陽縣支部在北舞渡鎮成立。10月,負責與舞陽支部聯繫的張坦被捕,與上級黨組織失掉聯繫。

6月 河南省主席馮玉祥,派李向寅任舞陽縣長,大力推行新政,改衙役為警察;縣長出門,取消喝道,改坐轎為騎馬;強調女子放足、男子剪髮辮;禁菸禁毒,清剿土匪;破除迷信,搗段神像;興修水利,並在縣城四門樹馮玉祥“治國安民碑”。

7月 中共舞陽縣黨組織在城廂女子小學舉辦農民運動訓練班,培訓農民運動骨幹200多人。

12月 國民黨舞陽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北舞渡馬王廟召開,有6名中共黨員分別被選為國民黨舞陽縣第一屆執行委員會委員和監察委員會委員。

是年 廢道,舞陽隸屬河南省第六行政區(南陽)。

是年 縣創辦環境電話,初裝1部2門交換機。

民國17年(1928年)

 縣農會、婦女協會、學生聯合會、理髮工會等相繼成立。秋,皆被國民黨當局強行解散。

 大旱,秋苗枯乾,至農曆十月初一下小雪後,始種小麥。

12月 中共舞陽縣特別支部成立。李令一任特支書記。

 中共舞陽特別支部發動400多農民到縣城進行反飢餓遊行示威。

是年 建成舞陽至西華長途電話線路。

是年 中共舞陽特別支部發動理髮工人50多人在縣城遊行示威,反抗土豪劣紳對理髮工人的欺凌。

是年 撤消行政區,舞陽縣直屬河南省政府。

民國18年(1929年)

 饑荒嚴重,麥子漲到18串錢1鬥,人多逃荒要飯,飢餓病死者甚多。

 試辦鄉鎮自治,將原定陵區沙河以北分出,成立建設區。全縣共10個區,區以下設鄉(鎮)、村(街)、間、鄰。

 中共舞陽縣特別支部發動武功、尹集一帶1000多農民進縣城遊行示威,反對貪官汙吏。迫使縣長撤消尹集區長史玉亭職務。

 劉心平、張結石等發動王店、尚店農民1000多人,進城遊行示威,反對尚羅區區長劉恆敬、劣紳孫恆泰,縣長被迫撤去劉恆敬區長之職,並將劉、孫扣壓。

民國19年(1930年)

5月至9月 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中原大戰,相持於沙河兩岸,蔣軍駐澧河一帶,馮軍駐北舞渡。開挖戰溝,毀壞農田,派糧派款,敲詐勒索。

7月 29日,楊虎城部馮欽哉旅駐下澧河店。該旅中共組織利用蔣、馮、閻軍混戰之機,發動武裝起義。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張換民任司令員、孫永康任政委。部隊在向南陽進發途中因遭敵軍截擊而失利。

是年 在文昌宮街關帝廟建平民醫院。

是年 瘧疾、霍亂流行。

民國20年(1931年)

2月 將10個區合併為7個區,148個街、村改縮為123個鄉(鎮),下設3290閭,15644鄰。

 中共許昌中心縣委報請省委批准,在原特別支部的基礎上,成立中共舞陽縣委。

夏秋 連降大雨。河道決口漫溢,淹地40餘萬畝,沖毀房屋2.9萬餘間。水後,疫病大作,患者十有八九。

7月 20日,杆首崔二旦率眾萬餘人,由泌陽、方城分道來縣,駐水圖、接官章、朱蘭店、王樓、閻樓、廟街等地月餘。劫去男女669人,殺死41人,燒燬房屋6723間,糧食111.5萬多石。其它財物、牲畜損失無數。

9月 日本侵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中共舞陽縣委發動縣城各校師生,開展搜查“日貨”運動。

 建縣農林實驗場,面積百餘畝,由3個分場組成。

 縣城商民罷市5天,反對縣長竇瑞生借購買飛機搜刮民財。

民國21年(1932年)

2月 中共豫南特委派張鴻賓回縣任縣委書記。黨員發展到138人,7月,與上級黨組織失掉聯繫。

 饑荒嚴重,逃荒要飯者甚多。

4月 縣初級師範學生韓賡堯(中共師範支部書記)、周泉森等在黨組織領導下,發動全校師生,開展揭露校長吸食毒品,貪汙公款的罷課鬥爭,長達6個月之久。校長被撤職,在鬥爭中被開除的學生復學。

5月 以工代販,疏通淃河、石堰河和老得溝。引淃入三里河,修築沙、澧河堤防。

是年 縣城東大街路南設汽車站,由河南省長途客車營業部從漯河發車來縣,每日一趟。

民國22年(1933年)

1月 中共河南工委在許昌建立,派楊宗白來舞陽整頓發展黨的組織,縣委組織活動恢復。7月,由豫中特委領導改歸漯河中心縣委領導,鄒屏任中共舞陽縣委書記。

4月 11日,縣民眾教育館主辦的《舞陽民眾》旬刊創刊。1935年寒假,減自修、陳麟堂、苗寶泰等利用該刊增辦《新生副刊》,宣傳馬列主義。1936年底被國民黨查禁。

是年 廢除鄉鎮、村、閭、鄰,全縣設124個聯保,830個保,8821個甲。

民國23年(1934年)

5月 鄒屏調漯河中心縣委工作,舞陽縣委由何國賢負責。

民國24年(1935年)

3月 漯河中心縣委遭到破壞,鄒屏、張鴻賓相繼被捕,中共舞陽組織與上級黨組織失掉聯繫,黨的活動停止。

 私立樹人中學創辦於城隍廟。

民國25年(1936年)

1月 “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爆發後,舞陽在北京、開封、信陽等地上學的進步臧文德、陳麟堂、苗寶泰、臧寶興、胡天喜等回縣,組織“留外學生假期聯合會”,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

夏、秋 乾旱,麥子歉收,秋苗枯死,受災面積達60萬畝。

7月 全縣共編4個區,124聯保,834保,8526甲。

是年 孫一清於縣城學宮東側創辦幼稚園。

民國26年(1937年)

10月 在共產黨員陳遺(陳坤臺)等組織發動下,成立舞陽縣青年救國會,先後建立43個分會,會員5000多人。

11月 中共舞陽縣工作委員會成立,陳遺任工委書記。

是年 縣政府設兵役科,實行“徵兵制”。

是年 國民黨“方、舞、葉聯防自衛指揮部”成立。對所屬縣的中共組織實行“聯防清剿”。

是年 旱災,麥收二成,秋收三成。

民國27年(1938年)

1月 30日,范文瀾、馮紀新等領導的“河南大學抗敵服務團”來縣住萬壽寺小學,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中共河南省委派軍事教官廖陛臣隨團來縣教游擊戰術。3月“服務團”離縣。

 為“防避”日本侵略軍的飛機轟炸,縣政府調集各區民工2萬餘人,拆除城牆及城樓。

6月 中共河南省委決定以舞陽為中心成立中共豫中特工委,鄒屏任書記,兼中共舞陽縣委書記。

 河南第六行政區抗敵自衛團司令別庭芳來縣,成立舞陽縣抗敵自衛團司令部,推行地方自治。

8月 馮玉祥路過舞陽,接見縣“青救會”代表,為《救國》三日刊題寫刊頭,並在火神廟召開軍民聯歡大會,動員群眾抗日救國。會後不到3個星期,從軍者8000餘人。

8月 開封私立明誠中學遷縣城倉房崗,1946年遷回開封。

 中共舞陽組織在縣城北街開辦“合記書店”,發行進步書刊、報紙,為中共豫中特工委的地下聯絡站。

是年 河南省青年救亡協會在舞陽成立,謝邦治、姚雪垠等參加了會議。

民國28年(1939年)

1月 中共豫中特工委改為中共豫中地委,地委機關設在舞陽。在縣城開辦了“振興織布工廠”,為地委的掩護機關。

1月 由陳勵卿等集資,在辛集建立新亞菸廠,縣始有機制捲菸。

 大水,受災村莊691個,淹地39萬餘畝,倒塌房屋1.5萬間,傷亡134人。

 霍亂在澧河兩岸流行,各村均有人死亡。

 於城內開元寺創辦私立開元中學。

10月 日本侵略軍飛機轟炸縣城,傷亡數人。

民國29年(1940年)

3月 中共河南省委在舞陽城西南某小村開會,與會的有劉子久、張維楨、郭曉棠、張旺舞4人。會上劉子久宣讀了中共中央命令:調劉子久去淮北工作,張維楨接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併兼任豫中地委書記。

 “竹溝事件”後,中共豫中地委將舞陽已暴露的黨員苗寶泰等30多人,分期分批派往延安和豫皖蘇邊區學習或工作。

 私立達德中學由漯河遷北舞渡。1944年舞陽淪陷時停辦。1945年秋復課,當年招生6班,300餘人。

是年 撤消區和聯保建制,全縣124個聯保合併為18個鄉鎮。

民國30年(1941年)

1月 26日,日本侵略軍飛機轟炸縣城等地,炸死20多人。

1月 29日,日本侵略軍1萬餘人進犯縣境。國民黨13軍110師吳紹周部在城南大石門阻擊日軍失利,某團長陣亡,200餘名士兵戰死。

6月 中共中央農村工作委員會先後派胡讚揚、王方明從延安回縣建立聯絡站,進行祕密工作。

 大旱,50多天無雨,秋無收。

9月 21日12時許,日全食。全縣皆見。

9月 縣建立田賦管理處,田賦徵收由貨幣改為實物,各種附加稅多達30餘種,人民不堪其苦。

 中共黨員曹劍影發動沙河兩岸萬餘名老婆,從四面八方湧進北舞渡,進行反飢餓,反苛捐雜稅鬥爭,搗毀區署,趕跑區長。

民國31年(1942年)

 特大饑荒,榆皮、樹葉、野菜被吃光,甚至人相食。

7月 飛蝗蔽日,所過之處,平行葉脈禾苗和草類被吃光,秋作物幾乎絕收。

民國32年(1943年)

1月 由於叛徒出賣,國民黨先後逮捕王書文、高誠忠、李振華等共產黨員和愛國人士80餘人, 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

 日本侵略軍飛機轟炸縣城及交通要道、橋樑。

民國33年(1944年)

5月 日本侵略車佔領舞陽,在城鄉組建偽政權一維持會。並先後在吳城、朱蘭店、大韓莊等地設立據點。

6月 張次山,効信趁等人在八臺西南山區組織地方武裝,成立方(城)寶(豐)動員區抗日遊擊縱隊。

7月 日本侵略軍強徵民夫,在縣城東南的王常崗一帶修飛機場,佔地近2000畝,數百戶農民被迫流離失所。

7月 日本侵略軍在姜店鄉大王村,槍殺農民3人,燒燬房屋10多間。

9月 日偽政權大肆宣傳,提倡種植罌粟,並慫恿奸商在縣城北大街開設“大信公司”,販賣鴉片等毒品,煙館遍佈城鎮農村,吸食者甚多。

12月 駐城日軍100多人,進攻方(城)寶(豐)動員區抗日遊擊縱隊,戰於廟街西南一帶山區,日軍被擊敗,龜縮城內。

民國34年(1945年)

1月 11日,日本侵略軍對八臺山區抗日遊擊隊進行“大掃蕩”,游擊隊因寡不敵眾而失利。

2月 7日,新四軍河南挺進兵團對盤踞在摩軸峽(亦稱母豬峽)的投靠日軍的原國民黨尹集區第4遊擊大隊史聘侯部發動進攻,殲滅史部300餘人。

3月 25日,新四軍5師13旅旅長周志堅率領38、39團與河南挺進兵團攻打尹集,殲滅日偽綏靖軍關振亞部800餘人,繳獲長短槍數百支。

4月 5日,効信趁帶領抗日遊擊隊300餘人到遂平縣李樓村接受新四軍河南挺進兵團整編,編為豫中軍分區葉舞支隊。

4月 共產黨員王方明發動曹集日偽武裝500餘人起義,開赴嵖岈山區,由豫中軍分區編為抗日挺進第9團,黃德魁任團長,王方明任副團長。

7月 在武功區劉川溝成立中共舞陽縣委員會和舞陽縣抗日民主政府,苗寶泰任縣委書記兼縣長,王方明任副縣長。

8月 新四軍挺進2團,在司令員黃林指揮下,攻開寺山寨,處決了大土豪楊夢圃。

8月 日本侵略軍無條件投降。舞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改為舞陽縣民主政府。王澤民任中共舞陽縣委書記,吳振挺任縣長。

11月 國民黨軍隊進駐舞陽,中共舞陽縣委,縣民主政府工作人員隨新四軍轉移。


舞陽大事記(一)!

舞陽大事記(一)!

舞陽大事記(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