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著名的進香之地、讀書之地和革命之地——無錫水仙道院


她是著名的進香之地、讀書之地和革命之地——無錫水仙道院


水仙道院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南長街598號,始建於宋代德佑元年(1275年),內有水仙寶殿、東嶽殿、大王殿、長生殿等殿堂,為無錫市道教協會所在地,是著名的進香之地、讀書之地和革命之地。


她是著名的進香之地、讀書之地和革命之地——無錫水仙道院


水仙道院原名雙忠祠,所祀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兩位部將麻士龍和尹玉。據清代黃元傑記載,尹、麻二將在常錫交界處的五牧血戰抵抗元兵。麻士龍奮力戰死,尹玉率領殘兵五百人夜間發起戰鬥,直至第二天早晨戰死,文天祥賦《吊五牧》詩云:“我做招魂想,誰為掩古緣,中原須再舉,寄語慰重泉”。兩將軍於五牧南彭郎村壯烈殉國,於是當地百姓立“雙忠廟”以祀奉兩將軍之英靈。


她是著名的進香之地、讀書之地和革命之地——無錫水仙道院


鬆滋王侯廟位於南上塘塘涇橋堍,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為紀念嘉靖無錫知縣王其勤而建。王其勤,字時敏,號少月,湖北鬆滋人,無錫百姓尊其為“南水仙老爺”。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擾民。王其勤號召軍民修築城牆,並帶領全城軍民同仇敵愾,經過多日激戰,擊退了倭寇。他還察訪民情,鼎力革除積弊,重丈田畝、免去貧民田糧等惠及一方。鬆滋王侯廟在雙忠祠南側,後與“雙忠祠”合併,當地人稱之為南水仙廟。


她是著名的進香之地、讀書之地和革命之地——無錫水仙道院


1684年康熙帝南巡,途經鬆滋王侯廟前,適逢農曆三月初七王其勤誕辰廟會。康熙見此地人民摩肩接踵、熙攘往來,於是岸邊停舟、命太監入廟祭祀。廟內二門懸有“翠攆停驂”匾額,旁款“恭逢聖祖仁皇帝南巡駐蹕廟庭”。壁間嵌有王其勤手書“湖山盛概”石刻。另外,還有康熙二十四年刻石《南水仙廟免糧碑記》及《尹麻二將軍忠跡碑記》和石楹聯等。


她是著名的進香之地、讀書之地和革命之地——無錫水仙道院


她是著名的進香之地、讀書之地和革命之地——無錫水仙道院


水仙道院還建有無錫道教音樂博物館。無錫道教音樂博物館於2010年4月開館,館內不但設立了道教音樂歷史淵源、類別、主要價值等固定展示陳列室,還專門開闢了“生態展示”展覽,再現了無錫道教音樂的獨特風貌。無錫道教音樂是吳地民間音樂的一個重要支脈,它承襲了中國道教經典音樂的傳統,又吸收民間音樂、蘇南地方戲曲,尤其是崑曲等優秀成分,形成了鮮明的地域風格。從清末到民國是無錫道教音樂的輝煌時期,無錫道教樂壇人才濟濟,出現了“五個檔”“八兄弟”“十不拆”等樂隊組合,湧現過琴家闞獻之、南鼓王朱勤甫、天才音樂家阿炳等傑出代表。

水仙廟還是中共無錫工作委員會機關舊址。南水仙廟從1928年起被借用為培南小學校舍。地下黨人為了開展工作復辦培南中學,地下黨員邱寶瑞親任校長,其後陸續來了很多地下黨員,皆以教師身份為掩護開展革命工作。1941年成了中共無錫工作委員會機關所在地。


她是著名的進香之地、讀書之地和革命之地——無錫水仙道院


2001年,無錫市政府落實宗教政策把南、西水仙廟、雙忠祠、張元庵四個場所合併,同時為道教協會所在地。2008年,市政府規劃並修復古戲樓、道教音樂館(國家級非遺)、中共無錫黨工委舊址、王其勤紀念館組成的文化廣場等。修復後的原南水仙廟更名為水仙道院,並作為道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


她是著名的進香之地、讀書之地和革命之地——無錫水仙道院


她是著名的進香之地、讀書之地和革命之地——無錫水仙道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