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地圖

【地名由來】兗(yǎn)州(古作“沇州”),古九州之一,在今山東西部與山東河北交界處,在古黃河與古濟水之間。

兗州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先秦著作《尚書·禹貢》。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劃天下之地為九州,兗州即為其一。《禹貢》就是各州向朝廷貢賦的標準。其中最普遍為人們接受的還是大禹定九州。

"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地圖

【地名由來】兗(yǎn)州(古作“沇州”),古九州之一,在今山東西部與山東河北交界處,在古黃河與古濟水之間。

兗州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先秦著作《尚書·禹貢》。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劃天下之地為九州,兗州即為其一。《禹貢》就是各州向朝廷貢賦的標準。其中最普遍為人們接受的還是大禹定九州。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尚書·禹貢》

兗州位於山東省西南部,介於北緯35°43′17″—35°43′17″,東經116°35′21″—116°45′01″之間。北鄰寧陽,西靠汶上,南、西分別與鄒城、任城接壤,東隔泗河和孔子故里曲阜毗鄰,總面積651.1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轄7個鎮、5個街道,人口54.78萬人。

"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地圖

【地名由來】兗(yǎn)州(古作“沇州”),古九州之一,在今山東西部與山東河北交界處,在古黃河與古濟水之間。

兗州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先秦著作《尚書·禹貢》。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劃天下之地為九州,兗州即為其一。《禹貢》就是各州向朝廷貢賦的標準。其中最普遍為人們接受的還是大禹定九州。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尚書·禹貢》

兗州位於山東省西南部,介於北緯35°43′17″—35°43′17″,東經116°35′21″—116°45′01″之間。北鄰寧陽,西靠汶上,南、西分別與鄒城、任城接壤,東隔泗河和孔子故里曲阜毗鄰,總面積651.1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轄7個鎮、5個街道,人口54.78萬人。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禹貢九州圖

兗州的這個“兗”字,來源於兗水。兗水又稱濟水,發源於今河南省濟源縣的王屋山中。濟水分黃河南和黃河北兩部分,後來由於水系變化,黃河以南如今已經沒有濟水了。兗水的兗字古代寫作“沇”。在小篆裡,“三點水”有時候可以寫成“橫水”而放在“允”字的上邊,後來由篆書向隸書演化時,“橫水”就變成了“六”,於是成為今天的“兗”字。

兗州的“兗”字,還被後人賦予了地名之外的新含義,那就是端信。此說最早見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的緯書《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初唐編《晉書》、《隋書》等國家正史,都曾對此轉述引申,例如《隋書·地理志》就說:“兗之為言,端也。”這就更明確地說明,不僅“兗”字有端信的含義,而且兗州人也是端信的人。

說兗州的“兗”字有端信的含義和兗州人有端信的稟性,不是偶然的。兗州人的端信,既是地理條件、自然環境的賜予,又有歷史的淵源。

《晉書·地理志》引西漢《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說文》:“端,直也”;“信,誠也”。端信是說這裡的人民行為端正,誠信無欺。兗州素有孔孟桑梓之鄉、聖賢禮樂之地的美稱。受儒家文化的浸潤薰陶,重視道德品質的修養和人格的磨礪,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堪稱端信楷模的人物。

【尋歡兗州】

"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地圖

【地名由來】兗(yǎn)州(古作“沇州”),古九州之一,在今山東西部與山東河北交界處,在古黃河與古濟水之間。

兗州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先秦著作《尚書·禹貢》。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劃天下之地為九州,兗州即為其一。《禹貢》就是各州向朝廷貢賦的標準。其中最普遍為人們接受的還是大禹定九州。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尚書·禹貢》

兗州位於山東省西南部,介於北緯35°43′17″—35°43′17″,東經116°35′21″—116°45′01″之間。北鄰寧陽,西靠汶上,南、西分別與鄒城、任城接壤,東隔泗河和孔子故里曲阜毗鄰,總面積651.1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轄7個鎮、5個街道,人口54.78萬人。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禹貢九州圖

兗州的這個“兗”字,來源於兗水。兗水又稱濟水,發源於今河南省濟源縣的王屋山中。濟水分黃河南和黃河北兩部分,後來由於水系變化,黃河以南如今已經沒有濟水了。兗水的兗字古代寫作“沇”。在小篆裡,“三點水”有時候可以寫成“橫水”而放在“允”字的上邊,後來由篆書向隸書演化時,“橫水”就變成了“六”,於是成為今天的“兗”字。

兗州的“兗”字,還被後人賦予了地名之外的新含義,那就是端信。此說最早見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的緯書《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初唐編《晉書》、《隋書》等國家正史,都曾對此轉述引申,例如《隋書·地理志》就說:“兗之為言,端也。”這就更明確地說明,不僅“兗”字有端信的含義,而且兗州人也是端信的人。

說兗州的“兗”字有端信的含義和兗州人有端信的稟性,不是偶然的。兗州人的端信,既是地理條件、自然環境的賜予,又有歷史的淵源。

《晉書·地理志》引西漢《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說文》:“端,直也”;“信,誠也”。端信是說這裡的人民行為端正,誠信無欺。兗州素有孔孟桑梓之鄉、聖賢禮樂之地的美稱。受儒家文化的浸潤薰陶,重視道德品質的修養和人格的磨礪,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堪稱端信楷模的人物。

【尋歡兗州】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九州

4000多年前夏禹劃天下為九州,兗州為其一;2000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等曾在此講學;“詩仙”李白曾寓家在此。

作為山東人一直很驕傲的是山東可稱坐擁三州之地,其中青州兗州大部分都屬於山東,徐州也有山東的一杯羹,現在青州和兗州還是山東的縣級市。九州佔了三個,你說值不值得驕傲。

不得不承認的是,隨著歷史變遷,這些榮光都已消逝,九州大部分都已沒落,管轄範圍逐步縮小,現在大部分都是縣市級的城市了。

"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地圖

【地名由來】兗(yǎn)州(古作“沇州”),古九州之一,在今山東西部與山東河北交界處,在古黃河與古濟水之間。

兗州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先秦著作《尚書·禹貢》。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劃天下之地為九州,兗州即為其一。《禹貢》就是各州向朝廷貢賦的標準。其中最普遍為人們接受的還是大禹定九州。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尚書·禹貢》

兗州位於山東省西南部,介於北緯35°43′17″—35°43′17″,東經116°35′21″—116°45′01″之間。北鄰寧陽,西靠汶上,南、西分別與鄒城、任城接壤,東隔泗河和孔子故里曲阜毗鄰,總面積651.1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轄7個鎮、5個街道,人口54.78萬人。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禹貢九州圖

兗州的這個“兗”字,來源於兗水。兗水又稱濟水,發源於今河南省濟源縣的王屋山中。濟水分黃河南和黃河北兩部分,後來由於水系變化,黃河以南如今已經沒有濟水了。兗水的兗字古代寫作“沇”。在小篆裡,“三點水”有時候可以寫成“橫水”而放在“允”字的上邊,後來由篆書向隸書演化時,“橫水”就變成了“六”,於是成為今天的“兗”字。

兗州的“兗”字,還被後人賦予了地名之外的新含義,那就是端信。此說最早見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的緯書《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初唐編《晉書》、《隋書》等國家正史,都曾對此轉述引申,例如《隋書·地理志》就說:“兗之為言,端也。”這就更明確地說明,不僅“兗”字有端信的含義,而且兗州人也是端信的人。

說兗州的“兗”字有端信的含義和兗州人有端信的稟性,不是偶然的。兗州人的端信,既是地理條件、自然環境的賜予,又有歷史的淵源。

《晉書·地理志》引西漢《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說文》:“端,直也”;“信,誠也”。端信是說這裡的人民行為端正,誠信無欺。兗州素有孔孟桑梓之鄉、聖賢禮樂之地的美稱。受儒家文化的浸潤薰陶,重視道德品質的修養和人格的磨礪,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堪稱端信楷模的人物。

【尋歡兗州】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九州

4000多年前夏禹劃天下為九州,兗州為其一;2000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等曾在此講學;“詩仙”李白曾寓家在此。

作為山東人一直很驕傲的是山東可稱坐擁三州之地,其中青州兗州大部分都屬於山東,徐州也有山東的一杯羹,現在青州和兗州還是山東的縣級市。九州佔了三個,你說值不值得驕傲。

不得不承認的是,隨著歷史變遷,這些榮光都已消逝,九州大部分都已沒落,管轄範圍逐步縮小,現在大部分都是縣市級的城市了。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站

兗州火車站一直都是一個大站,肩負著通衢南北的重任,我感受最深的是到了兗州停站時間很長,據說是需要更換火車頭。

【歷史沿革】

夏、商、週三代均有關於九州或十二州的記載,雖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兗州”,作為地理概念用語。其地約在今河南東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春秋以後,諸侯國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但由於地理概念的代名詞不太適應作為行政區劃的用語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廢除州名,全國實行郡縣制。

漢代由於“開地斥境”,擴大了疆域規模。據《漢書·地理志》載,漢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兗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東郡、陳留、濟陰、泰山、東平六郡國。

王莽時期認為漢代的“州名及界,多不應經”,把州名作了改動或合併,兗州未變。

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將西漢時期的朔方併入幷州,改全國為十三州。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鉅野縣東南),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濟陰、東平八個郡國,大體範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國。

晉時,設兗州刺史部,轄濮陽國、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陳留郡、濟陰郡、任城國、高平國八郡國五十六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西晉滅掉吳國,把全國劃分為十九個州部。

西晉晉懷帝永嘉年間設立二十一個州部。兗州均為其中之一,初治廩丘,後移治鄆城(今山東鄆城西北)。晉惠帝末年(290),兗州全境淪沒,附屬後趙。

晉明帝太寧年間(323年—325年)以郄鑑為兗州刺史,寄居廣陵(今江蘇揚州江都區東北)。

康帝建元初(343年)寄治金城(今江蘇南京江寧區北)。

穆帝永和(345年—356年)中僑治下邳(今江蘇邳州市東),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陰(今江蘇淮安),孝武帝太元(376年—396年)中還治廣陵,並割江淮地區為兗州轄境,領十四郡。歷史上稱廣陵之兗州為南兗州。而稱北方鄆城同時存在的兗州為北兗州。北兗州轄東平、高平、濟陰、濟北、任城等郡。

南朝劉宋初年,武帝劉裕平河南,又設兗州於滑臺(今河南滑縣),時稱西兗州。

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移治鄒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徒遷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50裡)。

元嘉二十年(443年)把兗州區域分屬徐州、冀州,其兗州舊地為魯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年)六月復立兗州,治瑕丘,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年)治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秦始初(465年)移治瑕丘。

齊、樑時,又設北兗州於清江,設南兗州於廣陵。

兗州降魏之後,僑治於淮陰,舊地兗州移治於滑臺,後治瑕丘。時稱瑕丘之兗州為東兗州,復曰兗州。而滑臺之兗州則為西兗州。

北魏孝昌年間(525年—527年),西兗州又移治於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西北)。北魏太和年間(477年—499年)置南兗州於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北魏正光年間(520年—525年)又移治譙城(今安徽毫州)。當時稱兗州(瑕丘)、西兗州(滑臺)、南兗州(譙城)為三兗州。

東魏時設兗州於瑕丘,改置南兗州於陳留,西兗州於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北齊時,改清江之兗州為淮州,廣陵之兗州為東廣州。

隋初沿襲前制,開皇三年(583年),“遂廢諸郡,行州縣之制”。大業二年(606年),瑕丘之兗州改為魯郡,領十縣。西兗州改為曹州(今山東菏澤),南兗州改為譙郡。

唐高祖李淵立朝後,實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年)平徐元朗部,置兗州。

貞觀十四年(640年)置兗州都督府,轄兗、秦、沂三個州。

天寶元年(742年)改兗州為魯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兗州,領八縣,同時設兗海節度使,治瑕丘,隸屬河南道,轄兗、海、沂、密四個州。

五代十國時期,樑、唐、晉、漢設兗州秦沂節度使,屬河南道,治瑕丘。到後周時期,因慕容彥超據兗州時反叛,遂降兗州為防禦州,領六個縣。

宋代時期,兗州屬京東路,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兗州升為大都督府。熙寧五年(1072年)正式分京東路為京東東路、京東西路,兗州屬京東西路。政和八年(1118年)改為襲慶府,治瑕縣,下轄瑕縣(今兗州)、奉符(今泰安)、泗水、襲縣(今寧陽)、鄒縣(今鄒城)、任城(今任城)、仙源(今曲阜)、萊蕪、金鄉、魚臺十個縣。

金改設兗州。初置泰寧軍,治嵫陽。大定十九年(1179年)改為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元朝設兗州,治嵫陽,隸屬濟寧路。憲宗二年(1252年)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1268年)復屬濟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隸濟寧路總管府,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明初,嵫陽併入兗州。兗州轄三縣,隸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為魯王,藩兗州,升兗州府,隸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復置嵫陽縣為兗州府治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

清代仍設兗州府,治滋陽,隸屬山東省。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版(兗州府志)記載,兗州府轄一州十三縣。

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府制,改道縣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改屬濟寧道。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滋陽縣城區稱兗州縣,農村稱滋陽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市縣合併,稱滋陽縣,隸屬尼山專區。

【兗州物產】

兗州雪茄

"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地圖

【地名由來】兗(yǎn)州(古作“沇州”),古九州之一,在今山東西部與山東河北交界處,在古黃河與古濟水之間。

兗州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先秦著作《尚書·禹貢》。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劃天下之地為九州,兗州即為其一。《禹貢》就是各州向朝廷貢賦的標準。其中最普遍為人們接受的還是大禹定九州。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尚書·禹貢》

兗州位於山東省西南部,介於北緯35°43′17″—35°43′17″,東經116°35′21″—116°45′01″之間。北鄰寧陽,西靠汶上,南、西分別與鄒城、任城接壤,東隔泗河和孔子故里曲阜毗鄰,總面積651.1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轄7個鎮、5個街道,人口54.78萬人。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禹貢九州圖

兗州的這個“兗”字,來源於兗水。兗水又稱濟水,發源於今河南省濟源縣的王屋山中。濟水分黃河南和黃河北兩部分,後來由於水系變化,黃河以南如今已經沒有濟水了。兗水的兗字古代寫作“沇”。在小篆裡,“三點水”有時候可以寫成“橫水”而放在“允”字的上邊,後來由篆書向隸書演化時,“橫水”就變成了“六”,於是成為今天的“兗”字。

兗州的“兗”字,還被後人賦予了地名之外的新含義,那就是端信。此說最早見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的緯書《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初唐編《晉書》、《隋書》等國家正史,都曾對此轉述引申,例如《隋書·地理志》就說:“兗之為言,端也。”這就更明確地說明,不僅“兗”字有端信的含義,而且兗州人也是端信的人。

說兗州的“兗”字有端信的含義和兗州人有端信的稟性,不是偶然的。兗州人的端信,既是地理條件、自然環境的賜予,又有歷史的淵源。

《晉書·地理志》引西漢《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說文》:“端,直也”;“信,誠也”。端信是說這裡的人民行為端正,誠信無欺。兗州素有孔孟桑梓之鄉、聖賢禮樂之地的美稱。受儒家文化的浸潤薰陶,重視道德品質的修養和人格的磨礪,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堪稱端信楷模的人物。

【尋歡兗州】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九州

4000多年前夏禹劃天下為九州,兗州為其一;2000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等曾在此講學;“詩仙”李白曾寓家在此。

作為山東人一直很驕傲的是山東可稱坐擁三州之地,其中青州兗州大部分都屬於山東,徐州也有山東的一杯羹,現在青州和兗州還是山東的縣級市。九州佔了三個,你說值不值得驕傲。

不得不承認的是,隨著歷史變遷,這些榮光都已消逝,九州大部分都已沒落,管轄範圍逐步縮小,現在大部分都是縣市級的城市了。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站

兗州火車站一直都是一個大站,肩負著通衢南北的重任,我感受最深的是到了兗州停站時間很長,據說是需要更換火車頭。

【歷史沿革】

夏、商、週三代均有關於九州或十二州的記載,雖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兗州”,作為地理概念用語。其地約在今河南東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春秋以後,諸侯國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但由於地理概念的代名詞不太適應作為行政區劃的用語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廢除州名,全國實行郡縣制。

漢代由於“開地斥境”,擴大了疆域規模。據《漢書·地理志》載,漢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兗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東郡、陳留、濟陰、泰山、東平六郡國。

王莽時期認為漢代的“州名及界,多不應經”,把州名作了改動或合併,兗州未變。

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將西漢時期的朔方併入幷州,改全國為十三州。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鉅野縣東南),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濟陰、東平八個郡國,大體範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國。

晉時,設兗州刺史部,轄濮陽國、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陳留郡、濟陰郡、任城國、高平國八郡國五十六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西晉滅掉吳國,把全國劃分為十九個州部。

西晉晉懷帝永嘉年間設立二十一個州部。兗州均為其中之一,初治廩丘,後移治鄆城(今山東鄆城西北)。晉惠帝末年(290),兗州全境淪沒,附屬後趙。

晉明帝太寧年間(323年—325年)以郄鑑為兗州刺史,寄居廣陵(今江蘇揚州江都區東北)。

康帝建元初(343年)寄治金城(今江蘇南京江寧區北)。

穆帝永和(345年—356年)中僑治下邳(今江蘇邳州市東),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陰(今江蘇淮安),孝武帝太元(376年—396年)中還治廣陵,並割江淮地區為兗州轄境,領十四郡。歷史上稱廣陵之兗州為南兗州。而稱北方鄆城同時存在的兗州為北兗州。北兗州轄東平、高平、濟陰、濟北、任城等郡。

南朝劉宋初年,武帝劉裕平河南,又設兗州於滑臺(今河南滑縣),時稱西兗州。

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移治鄒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徒遷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50裡)。

元嘉二十年(443年)把兗州區域分屬徐州、冀州,其兗州舊地為魯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年)六月復立兗州,治瑕丘,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年)治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秦始初(465年)移治瑕丘。

齊、樑時,又設北兗州於清江,設南兗州於廣陵。

兗州降魏之後,僑治於淮陰,舊地兗州移治於滑臺,後治瑕丘。時稱瑕丘之兗州為東兗州,復曰兗州。而滑臺之兗州則為西兗州。

北魏孝昌年間(525年—527年),西兗州又移治於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西北)。北魏太和年間(477年—499年)置南兗州於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北魏正光年間(520年—525年)又移治譙城(今安徽毫州)。當時稱兗州(瑕丘)、西兗州(滑臺)、南兗州(譙城)為三兗州。

東魏時設兗州於瑕丘,改置南兗州於陳留,西兗州於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北齊時,改清江之兗州為淮州,廣陵之兗州為東廣州。

隋初沿襲前制,開皇三年(583年),“遂廢諸郡,行州縣之制”。大業二年(606年),瑕丘之兗州改為魯郡,領十縣。西兗州改為曹州(今山東菏澤),南兗州改為譙郡。

唐高祖李淵立朝後,實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年)平徐元朗部,置兗州。

貞觀十四年(640年)置兗州都督府,轄兗、秦、沂三個州。

天寶元年(742年)改兗州為魯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兗州,領八縣,同時設兗海節度使,治瑕丘,隸屬河南道,轄兗、海、沂、密四個州。

五代十國時期,樑、唐、晉、漢設兗州秦沂節度使,屬河南道,治瑕丘。到後周時期,因慕容彥超據兗州時反叛,遂降兗州為防禦州,領六個縣。

宋代時期,兗州屬京東路,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兗州升為大都督府。熙寧五年(1072年)正式分京東路為京東東路、京東西路,兗州屬京東西路。政和八年(1118年)改為襲慶府,治瑕縣,下轄瑕縣(今兗州)、奉符(今泰安)、泗水、襲縣(今寧陽)、鄒縣(今鄒城)、任城(今任城)、仙源(今曲阜)、萊蕪、金鄉、魚臺十個縣。

金改設兗州。初置泰寧軍,治嵫陽。大定十九年(1179年)改為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元朝設兗州,治嵫陽,隸屬濟寧路。憲宗二年(1252年)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1268年)復屬濟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隸濟寧路總管府,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明初,嵫陽併入兗州。兗州轄三縣,隸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為魯王,藩兗州,升兗州府,隸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復置嵫陽縣為兗州府治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

清代仍設兗州府,治滋陽,隸屬山東省。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版(兗州府志)記載,兗州府轄一州十三縣。

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府制,改道縣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改屬濟寧道。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滋陽縣城區稱兗州縣,農村稱滋陽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市縣合併,稱滋陽縣,隸屬尼山專區。

【兗州物產】

兗州雪茄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雪茄

兗州雪茄,歷史悠久,以魯城“所煙”著稱。兗州雪茄製造工作起源於清朝宣統年間(1909—1911),民國初年,城內有大中、春華、華美、大華、萬興等十幾家雪茄煙商號(即制煙作坊)。20世紀30年代初,駐兗二十師師長孫桐萱,為救助孤貧學生建官辦菸廠,名“孤貧學校習藝所”,產品有“力爭”、“木峰”牌(100支裝)和“英女”牌(20支裝)、“興隆塔”牌(50支裝),遠銷北京、張家口、青島等地。兗州制煙業發展迅猛,建國前已達40餘家。其中尤以大中菸廠生產的“桂花”、“榮花”所雪茄最為著名。

兗州雪茄為何又稱“所煙”,皆因所用菸葉多為本城皇城園地種植的“所煙”而得名。“所”即明代魯王宮廷之屠宰所,歷三百年,此地土地肥沃,種植的土菸葉大肥厚含油分多,成熟後鮮菸葉摘下晾晒片刻即可燃吸,久晒呈棗泥色,燃後,灰白火亮,其香味濃郁,在清代曾以貢品進貢朝廷。“桂花”牌雪茄於1929年在上海工商部展覽會上獲二等獎章,1934年在物產展覽會上獲金牌。

兗州壯饃

"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地圖

【地名由來】兗(yǎn)州(古作“沇州”),古九州之一,在今山東西部與山東河北交界處,在古黃河與古濟水之間。

兗州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先秦著作《尚書·禹貢》。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劃天下之地為九州,兗州即為其一。《禹貢》就是各州向朝廷貢賦的標準。其中最普遍為人們接受的還是大禹定九州。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尚書·禹貢》

兗州位於山東省西南部,介於北緯35°43′17″—35°43′17″,東經116°35′21″—116°45′01″之間。北鄰寧陽,西靠汶上,南、西分別與鄒城、任城接壤,東隔泗河和孔子故里曲阜毗鄰,總面積651.1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轄7個鎮、5個街道,人口54.78萬人。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禹貢九州圖

兗州的這個“兗”字,來源於兗水。兗水又稱濟水,發源於今河南省濟源縣的王屋山中。濟水分黃河南和黃河北兩部分,後來由於水系變化,黃河以南如今已經沒有濟水了。兗水的兗字古代寫作“沇”。在小篆裡,“三點水”有時候可以寫成“橫水”而放在“允”字的上邊,後來由篆書向隸書演化時,“橫水”就變成了“六”,於是成為今天的“兗”字。

兗州的“兗”字,還被後人賦予了地名之外的新含義,那就是端信。此說最早見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的緯書《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初唐編《晉書》、《隋書》等國家正史,都曾對此轉述引申,例如《隋書·地理志》就說:“兗之為言,端也。”這就更明確地說明,不僅“兗”字有端信的含義,而且兗州人也是端信的人。

說兗州的“兗”字有端信的含義和兗州人有端信的稟性,不是偶然的。兗州人的端信,既是地理條件、自然環境的賜予,又有歷史的淵源。

《晉書·地理志》引西漢《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說文》:“端,直也”;“信,誠也”。端信是說這裡的人民行為端正,誠信無欺。兗州素有孔孟桑梓之鄉、聖賢禮樂之地的美稱。受儒家文化的浸潤薰陶,重視道德品質的修養和人格的磨礪,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堪稱端信楷模的人物。

【尋歡兗州】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九州

4000多年前夏禹劃天下為九州,兗州為其一;2000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等曾在此講學;“詩仙”李白曾寓家在此。

作為山東人一直很驕傲的是山東可稱坐擁三州之地,其中青州兗州大部分都屬於山東,徐州也有山東的一杯羹,現在青州和兗州還是山東的縣級市。九州佔了三個,你說值不值得驕傲。

不得不承認的是,隨著歷史變遷,這些榮光都已消逝,九州大部分都已沒落,管轄範圍逐步縮小,現在大部分都是縣市級的城市了。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站

兗州火車站一直都是一個大站,肩負著通衢南北的重任,我感受最深的是到了兗州停站時間很長,據說是需要更換火車頭。

【歷史沿革】

夏、商、週三代均有關於九州或十二州的記載,雖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兗州”,作為地理概念用語。其地約在今河南東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春秋以後,諸侯國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但由於地理概念的代名詞不太適應作為行政區劃的用語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廢除州名,全國實行郡縣制。

漢代由於“開地斥境”,擴大了疆域規模。據《漢書·地理志》載,漢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兗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東郡、陳留、濟陰、泰山、東平六郡國。

王莽時期認為漢代的“州名及界,多不應經”,把州名作了改動或合併,兗州未變。

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將西漢時期的朔方併入幷州,改全國為十三州。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鉅野縣東南),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濟陰、東平八個郡國,大體範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國。

晉時,設兗州刺史部,轄濮陽國、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陳留郡、濟陰郡、任城國、高平國八郡國五十六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西晉滅掉吳國,把全國劃分為十九個州部。

西晉晉懷帝永嘉年間設立二十一個州部。兗州均為其中之一,初治廩丘,後移治鄆城(今山東鄆城西北)。晉惠帝末年(290),兗州全境淪沒,附屬後趙。

晉明帝太寧年間(323年—325年)以郄鑑為兗州刺史,寄居廣陵(今江蘇揚州江都區東北)。

康帝建元初(343年)寄治金城(今江蘇南京江寧區北)。

穆帝永和(345年—356年)中僑治下邳(今江蘇邳州市東),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陰(今江蘇淮安),孝武帝太元(376年—396年)中還治廣陵,並割江淮地區為兗州轄境,領十四郡。歷史上稱廣陵之兗州為南兗州。而稱北方鄆城同時存在的兗州為北兗州。北兗州轄東平、高平、濟陰、濟北、任城等郡。

南朝劉宋初年,武帝劉裕平河南,又設兗州於滑臺(今河南滑縣),時稱西兗州。

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移治鄒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徒遷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50裡)。

元嘉二十年(443年)把兗州區域分屬徐州、冀州,其兗州舊地為魯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年)六月復立兗州,治瑕丘,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年)治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秦始初(465年)移治瑕丘。

齊、樑時,又設北兗州於清江,設南兗州於廣陵。

兗州降魏之後,僑治於淮陰,舊地兗州移治於滑臺,後治瑕丘。時稱瑕丘之兗州為東兗州,復曰兗州。而滑臺之兗州則為西兗州。

北魏孝昌年間(525年—527年),西兗州又移治於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西北)。北魏太和年間(477年—499年)置南兗州於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北魏正光年間(520年—525年)又移治譙城(今安徽毫州)。當時稱兗州(瑕丘)、西兗州(滑臺)、南兗州(譙城)為三兗州。

東魏時設兗州於瑕丘,改置南兗州於陳留,西兗州於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北齊時,改清江之兗州為淮州,廣陵之兗州為東廣州。

隋初沿襲前制,開皇三年(583年),“遂廢諸郡,行州縣之制”。大業二年(606年),瑕丘之兗州改為魯郡,領十縣。西兗州改為曹州(今山東菏澤),南兗州改為譙郡。

唐高祖李淵立朝後,實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年)平徐元朗部,置兗州。

貞觀十四年(640年)置兗州都督府,轄兗、秦、沂三個州。

天寶元年(742年)改兗州為魯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兗州,領八縣,同時設兗海節度使,治瑕丘,隸屬河南道,轄兗、海、沂、密四個州。

五代十國時期,樑、唐、晉、漢設兗州秦沂節度使,屬河南道,治瑕丘。到後周時期,因慕容彥超據兗州時反叛,遂降兗州為防禦州,領六個縣。

宋代時期,兗州屬京東路,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兗州升為大都督府。熙寧五年(1072年)正式分京東路為京東東路、京東西路,兗州屬京東西路。政和八年(1118年)改為襲慶府,治瑕縣,下轄瑕縣(今兗州)、奉符(今泰安)、泗水、襲縣(今寧陽)、鄒縣(今鄒城)、任城(今任城)、仙源(今曲阜)、萊蕪、金鄉、魚臺十個縣。

金改設兗州。初置泰寧軍,治嵫陽。大定十九年(1179年)改為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元朝設兗州,治嵫陽,隸屬濟寧路。憲宗二年(1252年)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1268年)復屬濟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隸濟寧路總管府,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明初,嵫陽併入兗州。兗州轄三縣,隸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為魯王,藩兗州,升兗州府,隸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復置嵫陽縣為兗州府治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

清代仍設兗州府,治滋陽,隸屬山東省。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版(兗州府志)記載,兗州府轄一州十三縣。

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府制,改道縣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改屬濟寧道。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滋陽縣城區稱兗州縣,農村稱滋陽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市縣合併,稱滋陽縣,隸屬尼山專區。

【兗州物產】

兗州雪茄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雪茄

兗州雪茄,歷史悠久,以魯城“所煙”著稱。兗州雪茄製造工作起源於清朝宣統年間(1909—1911),民國初年,城內有大中、春華、華美、大華、萬興等十幾家雪茄煙商號(即制煙作坊)。20世紀30年代初,駐兗二十師師長孫桐萱,為救助孤貧學生建官辦菸廠,名“孤貧學校習藝所”,產品有“力爭”、“木峰”牌(100支裝)和“英女”牌(20支裝)、“興隆塔”牌(50支裝),遠銷北京、張家口、青島等地。兗州制煙業發展迅猛,建國前已達40餘家。其中尤以大中菸廠生產的“桂花”、“榮花”所雪茄最為著名。

兗州雪茄為何又稱“所煙”,皆因所用菸葉多為本城皇城園地種植的“所煙”而得名。“所”即明代魯王宮廷之屠宰所,歷三百年,此地土地肥沃,種植的土菸葉大肥厚含油分多,成熟後鮮菸葉摘下晾晒片刻即可燃吸,久晒呈棗泥色,燃後,灰白火亮,其香味濃郁,在清代曾以貢品進貢朝廷。“桂花”牌雪茄於1929年在上海工商部展覽會上獲二等獎章,1934年在物產展覽會上獲金牌。

兗州壯饃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壯饃

兗州壯饃是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的特色小吃。兗州壯饃其“味”之香、其“勁”之足,非親口品嚐,難知滋味,真是越嚼越香,越香越嚼,香在口裡,美在心裡。

兗州“壯饃”由來已久,是乾糧中“巨無霸”,烤制食品中的“大將軍”,其直徑約為50公分,厚度達5-7公分不等,每個壯饃,重達10斤以上,縱然張飛、李逵、魯智深等大肚漢也難以一次消化得了。當然,“壯饃”是一塊塊切割賣的。

對於壯饃,兗州民語云“上面烘,下面燒,女人吃了不撒嬌,男爺們吃了好槓腰”。可見壯饃不愧其名,其壯其力是韌勁,是任何美食都難以比擬的。如果說吃壯饃能壯男兒豪氣,能添女子剛強,這絕非空穴來風、廣告用語,不信你吃吃試試。如你還有疑惑,聽我把壯饃的製作工藝簡介一下便明白了。但限於民間工藝祕密,不便公佈於眾,只能囫圇吞棗,賣賣關子,望諸君諒解。

先說“面”,面的講究是重要的,最好是新麥面,韌性足,千萬不能用摻加增白劑的麵粉,以少去麩皮的白麵為佳。再說“揉”,“揉”的學問可大了,多少水,多少面,摻幾次,揉幾遍,都有講究。“揉”而“壓”之,擀麵仗來回滾動,不斷加以“老面”融合,總之,揉麵不把女人的胳膊摻酸,男人的頭上冒汗,那便很難做成“壯饃”。還有“做”,面揉好後,做成“平鍋”型,上撒芝麻,下透“氣眼”,型邊印上花紋。最後一遍工序是烘烤,這是關鍵一環。舊時多用木炭烤制,現用大焦烘烤,烘烤時在特製的平鍋內,用“文火”加工,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心急吃不了好壯饃。要烘得外黃內壯,即外層焦酥香美,內層壯而不硌牙。反正是越有“嚼沫頭”越好。

兗州的壯饃當屬龍橋師家兄弟烤制的最好。祖傳手藝,經久不衰,應感謝這一“特產”後繼有人。大家要想“壯”,不妨多品嚐一下兗州壯饃。

兗州大燒餅

"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地圖

【地名由來】兗(yǎn)州(古作“沇州”),古九州之一,在今山東西部與山東河北交界處,在古黃河與古濟水之間。

兗州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先秦著作《尚書·禹貢》。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劃天下之地為九州,兗州即為其一。《禹貢》就是各州向朝廷貢賦的標準。其中最普遍為人們接受的還是大禹定九州。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尚書·禹貢》

兗州位於山東省西南部,介於北緯35°43′17″—35°43′17″,東經116°35′21″—116°45′01″之間。北鄰寧陽,西靠汶上,南、西分別與鄒城、任城接壤,東隔泗河和孔子故里曲阜毗鄰,總面積651.1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轄7個鎮、5個街道,人口54.78萬人。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禹貢九州圖

兗州的這個“兗”字,來源於兗水。兗水又稱濟水,發源於今河南省濟源縣的王屋山中。濟水分黃河南和黃河北兩部分,後來由於水系變化,黃河以南如今已經沒有濟水了。兗水的兗字古代寫作“沇”。在小篆裡,“三點水”有時候可以寫成“橫水”而放在“允”字的上邊,後來由篆書向隸書演化時,“橫水”就變成了“六”,於是成為今天的“兗”字。

兗州的“兗”字,還被後人賦予了地名之外的新含義,那就是端信。此說最早見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的緯書《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初唐編《晉書》、《隋書》等國家正史,都曾對此轉述引申,例如《隋書·地理志》就說:“兗之為言,端也。”這就更明確地說明,不僅“兗”字有端信的含義,而且兗州人也是端信的人。

說兗州的“兗”字有端信的含義和兗州人有端信的稟性,不是偶然的。兗州人的端信,既是地理條件、自然環境的賜予,又有歷史的淵源。

《晉書·地理志》引西漢《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說文》:“端,直也”;“信,誠也”。端信是說這裡的人民行為端正,誠信無欺。兗州素有孔孟桑梓之鄉、聖賢禮樂之地的美稱。受儒家文化的浸潤薰陶,重視道德品質的修養和人格的磨礪,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堪稱端信楷模的人物。

【尋歡兗州】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九州

4000多年前夏禹劃天下為九州,兗州為其一;2000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等曾在此講學;“詩仙”李白曾寓家在此。

作為山東人一直很驕傲的是山東可稱坐擁三州之地,其中青州兗州大部分都屬於山東,徐州也有山東的一杯羹,現在青州和兗州還是山東的縣級市。九州佔了三個,你說值不值得驕傲。

不得不承認的是,隨著歷史變遷,這些榮光都已消逝,九州大部分都已沒落,管轄範圍逐步縮小,現在大部分都是縣市級的城市了。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站

兗州火車站一直都是一個大站,肩負著通衢南北的重任,我感受最深的是到了兗州停站時間很長,據說是需要更換火車頭。

【歷史沿革】

夏、商、週三代均有關於九州或十二州的記載,雖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兗州”,作為地理概念用語。其地約在今河南東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春秋以後,諸侯國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但由於地理概念的代名詞不太適應作為行政區劃的用語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廢除州名,全國實行郡縣制。

漢代由於“開地斥境”,擴大了疆域規模。據《漢書·地理志》載,漢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兗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東郡、陳留、濟陰、泰山、東平六郡國。

王莽時期認為漢代的“州名及界,多不應經”,把州名作了改動或合併,兗州未變。

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將西漢時期的朔方併入幷州,改全國為十三州。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鉅野縣東南),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濟陰、東平八個郡國,大體範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國。

晉時,設兗州刺史部,轄濮陽國、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陳留郡、濟陰郡、任城國、高平國八郡國五十六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西晉滅掉吳國,把全國劃分為十九個州部。

西晉晉懷帝永嘉年間設立二十一個州部。兗州均為其中之一,初治廩丘,後移治鄆城(今山東鄆城西北)。晉惠帝末年(290),兗州全境淪沒,附屬後趙。

晉明帝太寧年間(323年—325年)以郄鑑為兗州刺史,寄居廣陵(今江蘇揚州江都區東北)。

康帝建元初(343年)寄治金城(今江蘇南京江寧區北)。

穆帝永和(345年—356年)中僑治下邳(今江蘇邳州市東),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陰(今江蘇淮安),孝武帝太元(376年—396年)中還治廣陵,並割江淮地區為兗州轄境,領十四郡。歷史上稱廣陵之兗州為南兗州。而稱北方鄆城同時存在的兗州為北兗州。北兗州轄東平、高平、濟陰、濟北、任城等郡。

南朝劉宋初年,武帝劉裕平河南,又設兗州於滑臺(今河南滑縣),時稱西兗州。

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移治鄒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徒遷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50裡)。

元嘉二十年(443年)把兗州區域分屬徐州、冀州,其兗州舊地為魯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年)六月復立兗州,治瑕丘,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年)治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秦始初(465年)移治瑕丘。

齊、樑時,又設北兗州於清江,設南兗州於廣陵。

兗州降魏之後,僑治於淮陰,舊地兗州移治於滑臺,後治瑕丘。時稱瑕丘之兗州為東兗州,復曰兗州。而滑臺之兗州則為西兗州。

北魏孝昌年間(525年—527年),西兗州又移治於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西北)。北魏太和年間(477年—499年)置南兗州於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北魏正光年間(520年—525年)又移治譙城(今安徽毫州)。當時稱兗州(瑕丘)、西兗州(滑臺)、南兗州(譙城)為三兗州。

東魏時設兗州於瑕丘,改置南兗州於陳留,西兗州於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北齊時,改清江之兗州為淮州,廣陵之兗州為東廣州。

隋初沿襲前制,開皇三年(583年),“遂廢諸郡,行州縣之制”。大業二年(606年),瑕丘之兗州改為魯郡,領十縣。西兗州改為曹州(今山東菏澤),南兗州改為譙郡。

唐高祖李淵立朝後,實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年)平徐元朗部,置兗州。

貞觀十四年(640年)置兗州都督府,轄兗、秦、沂三個州。

天寶元年(742年)改兗州為魯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兗州,領八縣,同時設兗海節度使,治瑕丘,隸屬河南道,轄兗、海、沂、密四個州。

五代十國時期,樑、唐、晉、漢設兗州秦沂節度使,屬河南道,治瑕丘。到後周時期,因慕容彥超據兗州時反叛,遂降兗州為防禦州,領六個縣。

宋代時期,兗州屬京東路,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兗州升為大都督府。熙寧五年(1072年)正式分京東路為京東東路、京東西路,兗州屬京東西路。政和八年(1118年)改為襲慶府,治瑕縣,下轄瑕縣(今兗州)、奉符(今泰安)、泗水、襲縣(今寧陽)、鄒縣(今鄒城)、任城(今任城)、仙源(今曲阜)、萊蕪、金鄉、魚臺十個縣。

金改設兗州。初置泰寧軍,治嵫陽。大定十九年(1179年)改為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元朝設兗州,治嵫陽,隸屬濟寧路。憲宗二年(1252年)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1268年)復屬濟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隸濟寧路總管府,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明初,嵫陽併入兗州。兗州轄三縣,隸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為魯王,藩兗州,升兗州府,隸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復置嵫陽縣為兗州府治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

清代仍設兗州府,治滋陽,隸屬山東省。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版(兗州府志)記載,兗州府轄一州十三縣。

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府制,改道縣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改屬濟寧道。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滋陽縣城區稱兗州縣,農村稱滋陽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市縣合併,稱滋陽縣,隸屬尼山專區。

【兗州物產】

兗州雪茄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雪茄

兗州雪茄,歷史悠久,以魯城“所煙”著稱。兗州雪茄製造工作起源於清朝宣統年間(1909—1911),民國初年,城內有大中、春華、華美、大華、萬興等十幾家雪茄煙商號(即制煙作坊)。20世紀30年代初,駐兗二十師師長孫桐萱,為救助孤貧學生建官辦菸廠,名“孤貧學校習藝所”,產品有“力爭”、“木峰”牌(100支裝)和“英女”牌(20支裝)、“興隆塔”牌(50支裝),遠銷北京、張家口、青島等地。兗州制煙業發展迅猛,建國前已達40餘家。其中尤以大中菸廠生產的“桂花”、“榮花”所雪茄最為著名。

兗州雪茄為何又稱“所煙”,皆因所用菸葉多為本城皇城園地種植的“所煙”而得名。“所”即明代魯王宮廷之屠宰所,歷三百年,此地土地肥沃,種植的土菸葉大肥厚含油分多,成熟後鮮菸葉摘下晾晒片刻即可燃吸,久晒呈棗泥色,燃後,灰白火亮,其香味濃郁,在清代曾以貢品進貢朝廷。“桂花”牌雪茄於1929年在上海工商部展覽會上獲二等獎章,1934年在物產展覽會上獲金牌。

兗州壯饃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壯饃

兗州壯饃是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的特色小吃。兗州壯饃其“味”之香、其“勁”之足,非親口品嚐,難知滋味,真是越嚼越香,越香越嚼,香在口裡,美在心裡。

兗州“壯饃”由來已久,是乾糧中“巨無霸”,烤制食品中的“大將軍”,其直徑約為50公分,厚度達5-7公分不等,每個壯饃,重達10斤以上,縱然張飛、李逵、魯智深等大肚漢也難以一次消化得了。當然,“壯饃”是一塊塊切割賣的。

對於壯饃,兗州民語云“上面烘,下面燒,女人吃了不撒嬌,男爺們吃了好槓腰”。可見壯饃不愧其名,其壯其力是韌勁,是任何美食都難以比擬的。如果說吃壯饃能壯男兒豪氣,能添女子剛強,這絕非空穴來風、廣告用語,不信你吃吃試試。如你還有疑惑,聽我把壯饃的製作工藝簡介一下便明白了。但限於民間工藝祕密,不便公佈於眾,只能囫圇吞棗,賣賣關子,望諸君諒解。

先說“面”,面的講究是重要的,最好是新麥面,韌性足,千萬不能用摻加增白劑的麵粉,以少去麩皮的白麵為佳。再說“揉”,“揉”的學問可大了,多少水,多少面,摻幾次,揉幾遍,都有講究。“揉”而“壓”之,擀麵仗來回滾動,不斷加以“老面”融合,總之,揉麵不把女人的胳膊摻酸,男人的頭上冒汗,那便很難做成“壯饃”。還有“做”,面揉好後,做成“平鍋”型,上撒芝麻,下透“氣眼”,型邊印上花紋。最後一遍工序是烘烤,這是關鍵一環。舊時多用木炭烤制,現用大焦烘烤,烘烤時在特製的平鍋內,用“文火”加工,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心急吃不了好壯饃。要烘得外黃內壯,即外層焦酥香美,內層壯而不硌牙。反正是越有“嚼沫頭”越好。

兗州的壯饃當屬龍橋師家兄弟烤制的最好。祖傳手藝,經久不衰,應感謝這一“特產”後繼有人。大家要想“壯”,不妨多品嚐一下兗州壯饃。

兗州大燒餅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大燒餅

兗州大燒餅是兗州的名吃。名吃必有名堂,名堂是什麼?名堂是兩個特點:一是大,二是有哲學意味。兗州大燒餅,圓圓的,形體大如盤,蠻有山東人的豪氣,一看就有一種坦蕩、真誠、落落大方的感覺。兗州大燒餅不像饅頭那樣單調,它有香、酥、脆、甜、軟的特色。一種食品有一樣人們認可的特色,就很不簡單,把香酥脆甜軟統一在一個大圓之內,就更加難得了,很有點和合的哲學意味。大燒餅是外圈厚、內芯薄,中間抹糖漿粘芝麻。烤制起來,薄的內芯酥了,厚的外圈正好熟了。內芯吃起來香甜酥脆,外圈吃起來鬆軟可口,脆軟相同,相得益彰,脆的更脆,軟的更軟,真好吃也。同一熱度下,一個整體內竟出了一酥一軟的結果,這是多麼天才的創造,應冠以“諾貝爾美食獎”。

兗州大燒餅的做法並不複雜,操作的技術卻要求精而又精。面要發酵適中,和起面來要均勻,水分要適度,火候要精確。做法是將面胎在石頭上用手研抹成外厚內薄的餅胎,抹上糖漿用手指醮了芝麻,輕輕一彈,芝麻天女散花般地粘在芯上,用刷帚把餅胎送進了烤爐。 燒餅烤制用木炭,木炭又分多種,有梨木、松木、棗木等,不同的木炭烤出的燒餅味道氣息也不一樣。據說梨木炭烤的燒餅可止咳,棗木炭烤的可滋補。傳說梨木炭烤燒餅治好了康熙爺的風寒病。這傳說中的科學成分有多少,實不敢說。後來,有人改用焦碳烤制燒餅,雖保留了原有成色,味道也不錯,但可以肯定地說,絕不如用各式木炭烤制的地道。原因不說自明,如同肉食雞不如農家放養的“笨雞”味道好一樣。

燒餅烤制用木炭,木炭又分多種,有梨木、松木、棗木等,不同的木炭烤出的燒餅味道氣息也不一樣。據說梨木炭烤的燒餅可止咳,棗木炭烤的可滋補。傳說梨木炭烤燒餅治好了康熙爺的風寒病。這傳說中的科學成分有多少,實不敢說。後來,有人改用焦碳烤制燒餅,雖保留了原有成色,味道也不錯,但可以肯定地說,絕不如用各式木炭烤制的地道。原因不說自明,如同肉食雞不如農家放養的“笨雞”味道好一樣。

大燒餅的吃法,可有多種,最好的吃法是喝羊湯吃大燒餅。幹吃、泡著吃都可。這種吃法缺點是:越吃越愛吃,不知飢飽,往往吃多。

兗州大燒餅好吃的根本原因,用兗州老百姓的話說是:好水好土出好麥。兗州土質肥沃,水質清冽甘甜,從地下抽上來澆地的水,其整體質量包括有益於人體的微量元素,都可達到礦泉水的水平。你想想,這樣的水土上生產出的小麥製作出來的食品能不好吃嗎?

兗州胡辣湯

"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地圖

【地名由來】兗(yǎn)州(古作“沇州”),古九州之一,在今山東西部與山東河北交界處,在古黃河與古濟水之間。

兗州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先秦著作《尚書·禹貢》。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劃天下之地為九州,兗州即為其一。《禹貢》就是各州向朝廷貢賦的標準。其中最普遍為人們接受的還是大禹定九州。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尚書·禹貢》

兗州位於山東省西南部,介於北緯35°43′17″—35°43′17″,東經116°35′21″—116°45′01″之間。北鄰寧陽,西靠汶上,南、西分別與鄒城、任城接壤,東隔泗河和孔子故里曲阜毗鄰,總面積651.1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轄7個鎮、5個街道,人口54.78萬人。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禹貢九州圖

兗州的這個“兗”字,來源於兗水。兗水又稱濟水,發源於今河南省濟源縣的王屋山中。濟水分黃河南和黃河北兩部分,後來由於水系變化,黃河以南如今已經沒有濟水了。兗水的兗字古代寫作“沇”。在小篆裡,“三點水”有時候可以寫成“橫水”而放在“允”字的上邊,後來由篆書向隸書演化時,“橫水”就變成了“六”,於是成為今天的“兗”字。

兗州的“兗”字,還被後人賦予了地名之外的新含義,那就是端信。此說最早見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的緯書《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初唐編《晉書》、《隋書》等國家正史,都曾對此轉述引申,例如《隋書·地理志》就說:“兗之為言,端也。”這就更明確地說明,不僅“兗”字有端信的含義,而且兗州人也是端信的人。

說兗州的“兗”字有端信的含義和兗州人有端信的稟性,不是偶然的。兗州人的端信,既是地理條件、自然環境的賜予,又有歷史的淵源。

《晉書·地理志》引西漢《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說文》:“端,直也”;“信,誠也”。端信是說這裡的人民行為端正,誠信無欺。兗州素有孔孟桑梓之鄉、聖賢禮樂之地的美稱。受儒家文化的浸潤薰陶,重視道德品質的修養和人格的磨礪,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堪稱端信楷模的人物。

【尋歡兗州】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九州

4000多年前夏禹劃天下為九州,兗州為其一;2000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等曾在此講學;“詩仙”李白曾寓家在此。

作為山東人一直很驕傲的是山東可稱坐擁三州之地,其中青州兗州大部分都屬於山東,徐州也有山東的一杯羹,現在青州和兗州還是山東的縣級市。九州佔了三個,你說值不值得驕傲。

不得不承認的是,隨著歷史變遷,這些榮光都已消逝,九州大部分都已沒落,管轄範圍逐步縮小,現在大部分都是縣市級的城市了。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站

兗州火車站一直都是一個大站,肩負著通衢南北的重任,我感受最深的是到了兗州停站時間很長,據說是需要更換火車頭。

【歷史沿革】

夏、商、週三代均有關於九州或十二州的記載,雖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兗州”,作為地理概念用語。其地約在今河南東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春秋以後,諸侯國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但由於地理概念的代名詞不太適應作為行政區劃的用語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廢除州名,全國實行郡縣制。

漢代由於“開地斥境”,擴大了疆域規模。據《漢書·地理志》載,漢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兗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東郡、陳留、濟陰、泰山、東平六郡國。

王莽時期認為漢代的“州名及界,多不應經”,把州名作了改動或合併,兗州未變。

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將西漢時期的朔方併入幷州,改全國為十三州。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鉅野縣東南),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濟陰、東平八個郡國,大體範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國。

晉時,設兗州刺史部,轄濮陽國、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陳留郡、濟陰郡、任城國、高平國八郡國五十六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西晉滅掉吳國,把全國劃分為十九個州部。

西晉晉懷帝永嘉年間設立二十一個州部。兗州均為其中之一,初治廩丘,後移治鄆城(今山東鄆城西北)。晉惠帝末年(290),兗州全境淪沒,附屬後趙。

晉明帝太寧年間(323年—325年)以郄鑑為兗州刺史,寄居廣陵(今江蘇揚州江都區東北)。

康帝建元初(343年)寄治金城(今江蘇南京江寧區北)。

穆帝永和(345年—356年)中僑治下邳(今江蘇邳州市東),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陰(今江蘇淮安),孝武帝太元(376年—396年)中還治廣陵,並割江淮地區為兗州轄境,領十四郡。歷史上稱廣陵之兗州為南兗州。而稱北方鄆城同時存在的兗州為北兗州。北兗州轄東平、高平、濟陰、濟北、任城等郡。

南朝劉宋初年,武帝劉裕平河南,又設兗州於滑臺(今河南滑縣),時稱西兗州。

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移治鄒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徒遷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50裡)。

元嘉二十年(443年)把兗州區域分屬徐州、冀州,其兗州舊地為魯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年)六月復立兗州,治瑕丘,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年)治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秦始初(465年)移治瑕丘。

齊、樑時,又設北兗州於清江,設南兗州於廣陵。

兗州降魏之後,僑治於淮陰,舊地兗州移治於滑臺,後治瑕丘。時稱瑕丘之兗州為東兗州,復曰兗州。而滑臺之兗州則為西兗州。

北魏孝昌年間(525年—527年),西兗州又移治於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西北)。北魏太和年間(477年—499年)置南兗州於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北魏正光年間(520年—525年)又移治譙城(今安徽毫州)。當時稱兗州(瑕丘)、西兗州(滑臺)、南兗州(譙城)為三兗州。

東魏時設兗州於瑕丘,改置南兗州於陳留,西兗州於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北齊時,改清江之兗州為淮州,廣陵之兗州為東廣州。

隋初沿襲前制,開皇三年(583年),“遂廢諸郡,行州縣之制”。大業二年(606年),瑕丘之兗州改為魯郡,領十縣。西兗州改為曹州(今山東菏澤),南兗州改為譙郡。

唐高祖李淵立朝後,實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年)平徐元朗部,置兗州。

貞觀十四年(640年)置兗州都督府,轄兗、秦、沂三個州。

天寶元年(742年)改兗州為魯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兗州,領八縣,同時設兗海節度使,治瑕丘,隸屬河南道,轄兗、海、沂、密四個州。

五代十國時期,樑、唐、晉、漢設兗州秦沂節度使,屬河南道,治瑕丘。到後周時期,因慕容彥超據兗州時反叛,遂降兗州為防禦州,領六個縣。

宋代時期,兗州屬京東路,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兗州升為大都督府。熙寧五年(1072年)正式分京東路為京東東路、京東西路,兗州屬京東西路。政和八年(1118年)改為襲慶府,治瑕縣,下轄瑕縣(今兗州)、奉符(今泰安)、泗水、襲縣(今寧陽)、鄒縣(今鄒城)、任城(今任城)、仙源(今曲阜)、萊蕪、金鄉、魚臺十個縣。

金改設兗州。初置泰寧軍,治嵫陽。大定十九年(1179年)改為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元朝設兗州,治嵫陽,隸屬濟寧路。憲宗二年(1252年)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1268年)復屬濟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隸濟寧路總管府,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明初,嵫陽併入兗州。兗州轄三縣,隸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為魯王,藩兗州,升兗州府,隸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復置嵫陽縣為兗州府治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

清代仍設兗州府,治滋陽,隸屬山東省。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版(兗州府志)記載,兗州府轄一州十三縣。

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府制,改道縣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改屬濟寧道。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滋陽縣城區稱兗州縣,農村稱滋陽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市縣合併,稱滋陽縣,隸屬尼山專區。

【兗州物產】

兗州雪茄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雪茄

兗州雪茄,歷史悠久,以魯城“所煙”著稱。兗州雪茄製造工作起源於清朝宣統年間(1909—1911),民國初年,城內有大中、春華、華美、大華、萬興等十幾家雪茄煙商號(即制煙作坊)。20世紀30年代初,駐兗二十師師長孫桐萱,為救助孤貧學生建官辦菸廠,名“孤貧學校習藝所”,產品有“力爭”、“木峰”牌(100支裝)和“英女”牌(20支裝)、“興隆塔”牌(50支裝),遠銷北京、張家口、青島等地。兗州制煙業發展迅猛,建國前已達40餘家。其中尤以大中菸廠生產的“桂花”、“榮花”所雪茄最為著名。

兗州雪茄為何又稱“所煙”,皆因所用菸葉多為本城皇城園地種植的“所煙”而得名。“所”即明代魯王宮廷之屠宰所,歷三百年,此地土地肥沃,種植的土菸葉大肥厚含油分多,成熟後鮮菸葉摘下晾晒片刻即可燃吸,久晒呈棗泥色,燃後,灰白火亮,其香味濃郁,在清代曾以貢品進貢朝廷。“桂花”牌雪茄於1929年在上海工商部展覽會上獲二等獎章,1934年在物產展覽會上獲金牌。

兗州壯饃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壯饃

兗州壯饃是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的特色小吃。兗州壯饃其“味”之香、其“勁”之足,非親口品嚐,難知滋味,真是越嚼越香,越香越嚼,香在口裡,美在心裡。

兗州“壯饃”由來已久,是乾糧中“巨無霸”,烤制食品中的“大將軍”,其直徑約為50公分,厚度達5-7公分不等,每個壯饃,重達10斤以上,縱然張飛、李逵、魯智深等大肚漢也難以一次消化得了。當然,“壯饃”是一塊塊切割賣的。

對於壯饃,兗州民語云“上面烘,下面燒,女人吃了不撒嬌,男爺們吃了好槓腰”。可見壯饃不愧其名,其壯其力是韌勁,是任何美食都難以比擬的。如果說吃壯饃能壯男兒豪氣,能添女子剛強,這絕非空穴來風、廣告用語,不信你吃吃試試。如你還有疑惑,聽我把壯饃的製作工藝簡介一下便明白了。但限於民間工藝祕密,不便公佈於眾,只能囫圇吞棗,賣賣關子,望諸君諒解。

先說“面”,面的講究是重要的,最好是新麥面,韌性足,千萬不能用摻加增白劑的麵粉,以少去麩皮的白麵為佳。再說“揉”,“揉”的學問可大了,多少水,多少面,摻幾次,揉幾遍,都有講究。“揉”而“壓”之,擀麵仗來回滾動,不斷加以“老面”融合,總之,揉麵不把女人的胳膊摻酸,男人的頭上冒汗,那便很難做成“壯饃”。還有“做”,面揉好後,做成“平鍋”型,上撒芝麻,下透“氣眼”,型邊印上花紋。最後一遍工序是烘烤,這是關鍵一環。舊時多用木炭烤制,現用大焦烘烤,烘烤時在特製的平鍋內,用“文火”加工,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心急吃不了好壯饃。要烘得外黃內壯,即外層焦酥香美,內層壯而不硌牙。反正是越有“嚼沫頭”越好。

兗州的壯饃當屬龍橋師家兄弟烤制的最好。祖傳手藝,經久不衰,應感謝這一“特產”後繼有人。大家要想“壯”,不妨多品嚐一下兗州壯饃。

兗州大燒餅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大燒餅

兗州大燒餅是兗州的名吃。名吃必有名堂,名堂是什麼?名堂是兩個特點:一是大,二是有哲學意味。兗州大燒餅,圓圓的,形體大如盤,蠻有山東人的豪氣,一看就有一種坦蕩、真誠、落落大方的感覺。兗州大燒餅不像饅頭那樣單調,它有香、酥、脆、甜、軟的特色。一種食品有一樣人們認可的特色,就很不簡單,把香酥脆甜軟統一在一個大圓之內,就更加難得了,很有點和合的哲學意味。大燒餅是外圈厚、內芯薄,中間抹糖漿粘芝麻。烤制起來,薄的內芯酥了,厚的外圈正好熟了。內芯吃起來香甜酥脆,外圈吃起來鬆軟可口,脆軟相同,相得益彰,脆的更脆,軟的更軟,真好吃也。同一熱度下,一個整體內竟出了一酥一軟的結果,這是多麼天才的創造,應冠以“諾貝爾美食獎”。

兗州大燒餅的做法並不複雜,操作的技術卻要求精而又精。面要發酵適中,和起面來要均勻,水分要適度,火候要精確。做法是將面胎在石頭上用手研抹成外厚內薄的餅胎,抹上糖漿用手指醮了芝麻,輕輕一彈,芝麻天女散花般地粘在芯上,用刷帚把餅胎送進了烤爐。 燒餅烤制用木炭,木炭又分多種,有梨木、松木、棗木等,不同的木炭烤出的燒餅味道氣息也不一樣。據說梨木炭烤的燒餅可止咳,棗木炭烤的可滋補。傳說梨木炭烤燒餅治好了康熙爺的風寒病。這傳說中的科學成分有多少,實不敢說。後來,有人改用焦碳烤制燒餅,雖保留了原有成色,味道也不錯,但可以肯定地說,絕不如用各式木炭烤制的地道。原因不說自明,如同肉食雞不如農家放養的“笨雞”味道好一樣。

燒餅烤制用木炭,木炭又分多種,有梨木、松木、棗木等,不同的木炭烤出的燒餅味道氣息也不一樣。據說梨木炭烤的燒餅可止咳,棗木炭烤的可滋補。傳說梨木炭烤燒餅治好了康熙爺的風寒病。這傳說中的科學成分有多少,實不敢說。後來,有人改用焦碳烤制燒餅,雖保留了原有成色,味道也不錯,但可以肯定地說,絕不如用各式木炭烤制的地道。原因不說自明,如同肉食雞不如農家放養的“笨雞”味道好一樣。

大燒餅的吃法,可有多種,最好的吃法是喝羊湯吃大燒餅。幹吃、泡著吃都可。這種吃法缺點是:越吃越愛吃,不知飢飽,往往吃多。

兗州大燒餅好吃的根本原因,用兗州老百姓的話說是:好水好土出好麥。兗州土質肥沃,水質清冽甘甜,從地下抽上來澆地的水,其整體質量包括有益於人體的微量元素,都可達到礦泉水的水平。你想想,這樣的水土上生產出的小麥製作出來的食品能不好吃嗎?

兗州胡辣湯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胡辣湯

在兗州的名產名吃中,首屈一指的要算胡辣湯了。有這麼一句話在流傳,“不喝胡辣湯,一輩子不知香”。胡辣湯可說是“隔壇十里香,一聞就要醉”,胡辣湯味美、口辣、色清,喝起來清心透脾,舒肝潤腸。

兗州人愛喝胡辣湯,這種習慣,也不知沿襲了多少年,也不知是哪一位上古的美食家創造了這種可以流傳的美食,一代接一代,代代相傳。

兗州人喝胡辣湯是有講究的,並不是什麼場合下都能喝的,這種講究決定了喝胡辣湯不能安排在中午或晚上,只能作為早點。兗州人的早點花色品種是非常豐富的,水餃、包子、米飯、麵條,但人們卻十分鐘情於胡辣湯。清早起來,晨練的、行路的,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胡辣湯的香味隨風飄來,就把人們喝湯的食慾引出來了。抓緊找個位置坐下,盛上滿滿的一大碗胡辣湯,猛喝兩口,那感覺簡直是美極了。稠稠的湯汁隨著那份香氣流到腸胃,那種感覺是多麼的愜意,湯中的海帶絲和碎花生米在你的咀嚼下,滿口清香。如果你還感覺味道不夠,可以隨手拿起湯匙來舀一些陳醋調劑。如果是冬天,胡辣湯中的胡椒可以多放些,辣、酸、脆、香,一碗湯下去,你會頓時感覺到精神清爽了,心情舒暢了,渾身充滿了幹勁。

胡辣湯是兗州人早餐的著名品牌。在賓館裡有,小飯館裡有,而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早點鋪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大家團坐在一起,一人一碗湯,來上兩根油條,邊吃邊聊,興味濃得很喲。若是你昨天晚上酒喝多了或沒有吃飯,那麼早晨喝上兩碗湯,又壓餓,又打渴,又養胃,豈不快哉!

胡辣湯的製作是有講究的。雖然原料一樣,但因製作工藝的的不同而在差異,有的人做的就味香色美,有的人做的則會稍遜一籌。其實胡辣湯的原料也只有那麼幾種,而且非常常見。有面粉、海帶絲、花生米、胡椒粉、食醋,僅此而已。當你把這些東西備齊後,下一步就該是製作了。首先和麵,水不要太多,面要硬,把和好的面放入布兜中,放在水中反覆洗,一遍一遍,慢慢地把澱粉洗掉,剩下的就是麵筋,接著就是開始燒製。把洗面筋的水放在鍋中,加上打碎的花生米,用火燒開,火可以是急火,也可以是慢火,待水燒開後,把切好的海帶絲放入鍋中,再酌量加入胡椒粉,稍過片刻,一鍋味香色美的胡辣湯就燒成了。

【風景名勝】作為古代九州之一,且一直居於中原要道,兗州乃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人物也多會於此。奈何時過境遷,滄海桑田,歷史煙雲散去,現今可堪一說的遺蹟不算太多。

天下第一劍

"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地圖

【地名由來】兗(yǎn)州(古作“沇州”),古九州之一,在今山東西部與山東河北交界處,在古黃河與古濟水之間。

兗州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先秦著作《尚書·禹貢》。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劃天下之地為九州,兗州即為其一。《禹貢》就是各州向朝廷貢賦的標準。其中最普遍為人們接受的還是大禹定九州。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尚書·禹貢》

兗州位於山東省西南部,介於北緯35°43′17″—35°43′17″,東經116°35′21″—116°45′01″之間。北鄰寧陽,西靠汶上,南、西分別與鄒城、任城接壤,東隔泗河和孔子故里曲阜毗鄰,總面積651.1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轄7個鎮、5個街道,人口54.78萬人。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禹貢九州圖

兗州的這個“兗”字,來源於兗水。兗水又稱濟水,發源於今河南省濟源縣的王屋山中。濟水分黃河南和黃河北兩部分,後來由於水系變化,黃河以南如今已經沒有濟水了。兗水的兗字古代寫作“沇”。在小篆裡,“三點水”有時候可以寫成“橫水”而放在“允”字的上邊,後來由篆書向隸書演化時,“橫水”就變成了“六”,於是成為今天的“兗”字。

兗州的“兗”字,還被後人賦予了地名之外的新含義,那就是端信。此說最早見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的緯書《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初唐編《晉書》、《隋書》等國家正史,都曾對此轉述引申,例如《隋書·地理志》就說:“兗之為言,端也。”這就更明確地說明,不僅“兗”字有端信的含義,而且兗州人也是端信的人。

說兗州的“兗”字有端信的含義和兗州人有端信的稟性,不是偶然的。兗州人的端信,既是地理條件、自然環境的賜予,又有歷史的淵源。

《晉書·地理志》引西漢《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說文》:“端,直也”;“信,誠也”。端信是說這裡的人民行為端正,誠信無欺。兗州素有孔孟桑梓之鄉、聖賢禮樂之地的美稱。受儒家文化的浸潤薰陶,重視道德品質的修養和人格的磨礪,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堪稱端信楷模的人物。

【尋歡兗州】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九州

4000多年前夏禹劃天下為九州,兗州為其一;2000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等曾在此講學;“詩仙”李白曾寓家在此。

作為山東人一直很驕傲的是山東可稱坐擁三州之地,其中青州兗州大部分都屬於山東,徐州也有山東的一杯羹,現在青州和兗州還是山東的縣級市。九州佔了三個,你說值不值得驕傲。

不得不承認的是,隨著歷史變遷,這些榮光都已消逝,九州大部分都已沒落,管轄範圍逐步縮小,現在大部分都是縣市級的城市了。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站

兗州火車站一直都是一個大站,肩負著通衢南北的重任,我感受最深的是到了兗州停站時間很長,據說是需要更換火車頭。

【歷史沿革】

夏、商、週三代均有關於九州或十二州的記載,雖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兗州”,作為地理概念用語。其地約在今河南東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春秋以後,諸侯國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但由於地理概念的代名詞不太適應作為行政區劃的用語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廢除州名,全國實行郡縣制。

漢代由於“開地斥境”,擴大了疆域規模。據《漢書·地理志》載,漢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兗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東郡、陳留、濟陰、泰山、東平六郡國。

王莽時期認為漢代的“州名及界,多不應經”,把州名作了改動或合併,兗州未變。

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將西漢時期的朔方併入幷州,改全國為十三州。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鉅野縣東南),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濟陰、東平八個郡國,大體範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國。

晉時,設兗州刺史部,轄濮陽國、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陳留郡、濟陰郡、任城國、高平國八郡國五十六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西晉滅掉吳國,把全國劃分為十九個州部。

西晉晉懷帝永嘉年間設立二十一個州部。兗州均為其中之一,初治廩丘,後移治鄆城(今山東鄆城西北)。晉惠帝末年(290),兗州全境淪沒,附屬後趙。

晉明帝太寧年間(323年—325年)以郄鑑為兗州刺史,寄居廣陵(今江蘇揚州江都區東北)。

康帝建元初(343年)寄治金城(今江蘇南京江寧區北)。

穆帝永和(345年—356年)中僑治下邳(今江蘇邳州市東),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陰(今江蘇淮安),孝武帝太元(376年—396年)中還治廣陵,並割江淮地區為兗州轄境,領十四郡。歷史上稱廣陵之兗州為南兗州。而稱北方鄆城同時存在的兗州為北兗州。北兗州轄東平、高平、濟陰、濟北、任城等郡。

南朝劉宋初年,武帝劉裕平河南,又設兗州於滑臺(今河南滑縣),時稱西兗州。

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移治鄒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徒遷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50裡)。

元嘉二十年(443年)把兗州區域分屬徐州、冀州,其兗州舊地為魯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年)六月復立兗州,治瑕丘,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年)治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秦始初(465年)移治瑕丘。

齊、樑時,又設北兗州於清江,設南兗州於廣陵。

兗州降魏之後,僑治於淮陰,舊地兗州移治於滑臺,後治瑕丘。時稱瑕丘之兗州為東兗州,復曰兗州。而滑臺之兗州則為西兗州。

北魏孝昌年間(525年—527年),西兗州又移治於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西北)。北魏太和年間(477年—499年)置南兗州於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北魏正光年間(520年—525年)又移治譙城(今安徽毫州)。當時稱兗州(瑕丘)、西兗州(滑臺)、南兗州(譙城)為三兗州。

東魏時設兗州於瑕丘,改置南兗州於陳留,西兗州於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北齊時,改清江之兗州為淮州,廣陵之兗州為東廣州。

隋初沿襲前制,開皇三年(583年),“遂廢諸郡,行州縣之制”。大業二年(606年),瑕丘之兗州改為魯郡,領十縣。西兗州改為曹州(今山東菏澤),南兗州改為譙郡。

唐高祖李淵立朝後,實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年)平徐元朗部,置兗州。

貞觀十四年(640年)置兗州都督府,轄兗、秦、沂三個州。

天寶元年(742年)改兗州為魯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兗州,領八縣,同時設兗海節度使,治瑕丘,隸屬河南道,轄兗、海、沂、密四個州。

五代十國時期,樑、唐、晉、漢設兗州秦沂節度使,屬河南道,治瑕丘。到後周時期,因慕容彥超據兗州時反叛,遂降兗州為防禦州,領六個縣。

宋代時期,兗州屬京東路,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兗州升為大都督府。熙寧五年(1072年)正式分京東路為京東東路、京東西路,兗州屬京東西路。政和八年(1118年)改為襲慶府,治瑕縣,下轄瑕縣(今兗州)、奉符(今泰安)、泗水、襲縣(今寧陽)、鄒縣(今鄒城)、任城(今任城)、仙源(今曲阜)、萊蕪、金鄉、魚臺十個縣。

金改設兗州。初置泰寧軍,治嵫陽。大定十九年(1179年)改為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元朝設兗州,治嵫陽,隸屬濟寧路。憲宗二年(1252年)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1268年)復屬濟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隸濟寧路總管府,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明初,嵫陽併入兗州。兗州轄三縣,隸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為魯王,藩兗州,升兗州府,隸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復置嵫陽縣為兗州府治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

清代仍設兗州府,治滋陽,隸屬山東省。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版(兗州府志)記載,兗州府轄一州十三縣。

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府制,改道縣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改屬濟寧道。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滋陽縣城區稱兗州縣,農村稱滋陽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市縣合併,稱滋陽縣,隸屬尼山專區。

【兗州物產】

兗州雪茄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雪茄

兗州雪茄,歷史悠久,以魯城“所煙”著稱。兗州雪茄製造工作起源於清朝宣統年間(1909—1911),民國初年,城內有大中、春華、華美、大華、萬興等十幾家雪茄煙商號(即制煙作坊)。20世紀30年代初,駐兗二十師師長孫桐萱,為救助孤貧學生建官辦菸廠,名“孤貧學校習藝所”,產品有“力爭”、“木峰”牌(100支裝)和“英女”牌(20支裝)、“興隆塔”牌(50支裝),遠銷北京、張家口、青島等地。兗州制煙業發展迅猛,建國前已達40餘家。其中尤以大中菸廠生產的“桂花”、“榮花”所雪茄最為著名。

兗州雪茄為何又稱“所煙”,皆因所用菸葉多為本城皇城園地種植的“所煙”而得名。“所”即明代魯王宮廷之屠宰所,歷三百年,此地土地肥沃,種植的土菸葉大肥厚含油分多,成熟後鮮菸葉摘下晾晒片刻即可燃吸,久晒呈棗泥色,燃後,灰白火亮,其香味濃郁,在清代曾以貢品進貢朝廷。“桂花”牌雪茄於1929年在上海工商部展覽會上獲二等獎章,1934年在物產展覽會上獲金牌。

兗州壯饃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壯饃

兗州壯饃是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的特色小吃。兗州壯饃其“味”之香、其“勁”之足,非親口品嚐,難知滋味,真是越嚼越香,越香越嚼,香在口裡,美在心裡。

兗州“壯饃”由來已久,是乾糧中“巨無霸”,烤制食品中的“大將軍”,其直徑約為50公分,厚度達5-7公分不等,每個壯饃,重達10斤以上,縱然張飛、李逵、魯智深等大肚漢也難以一次消化得了。當然,“壯饃”是一塊塊切割賣的。

對於壯饃,兗州民語云“上面烘,下面燒,女人吃了不撒嬌,男爺們吃了好槓腰”。可見壯饃不愧其名,其壯其力是韌勁,是任何美食都難以比擬的。如果說吃壯饃能壯男兒豪氣,能添女子剛強,這絕非空穴來風、廣告用語,不信你吃吃試試。如你還有疑惑,聽我把壯饃的製作工藝簡介一下便明白了。但限於民間工藝祕密,不便公佈於眾,只能囫圇吞棗,賣賣關子,望諸君諒解。

先說“面”,面的講究是重要的,最好是新麥面,韌性足,千萬不能用摻加增白劑的麵粉,以少去麩皮的白麵為佳。再說“揉”,“揉”的學問可大了,多少水,多少面,摻幾次,揉幾遍,都有講究。“揉”而“壓”之,擀麵仗來回滾動,不斷加以“老面”融合,總之,揉麵不把女人的胳膊摻酸,男人的頭上冒汗,那便很難做成“壯饃”。還有“做”,面揉好後,做成“平鍋”型,上撒芝麻,下透“氣眼”,型邊印上花紋。最後一遍工序是烘烤,這是關鍵一環。舊時多用木炭烤制,現用大焦烘烤,烘烤時在特製的平鍋內,用“文火”加工,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心急吃不了好壯饃。要烘得外黃內壯,即外層焦酥香美,內層壯而不硌牙。反正是越有“嚼沫頭”越好。

兗州的壯饃當屬龍橋師家兄弟烤制的最好。祖傳手藝,經久不衰,應感謝這一“特產”後繼有人。大家要想“壯”,不妨多品嚐一下兗州壯饃。

兗州大燒餅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大燒餅

兗州大燒餅是兗州的名吃。名吃必有名堂,名堂是什麼?名堂是兩個特點:一是大,二是有哲學意味。兗州大燒餅,圓圓的,形體大如盤,蠻有山東人的豪氣,一看就有一種坦蕩、真誠、落落大方的感覺。兗州大燒餅不像饅頭那樣單調,它有香、酥、脆、甜、軟的特色。一種食品有一樣人們認可的特色,就很不簡單,把香酥脆甜軟統一在一個大圓之內,就更加難得了,很有點和合的哲學意味。大燒餅是外圈厚、內芯薄,中間抹糖漿粘芝麻。烤制起來,薄的內芯酥了,厚的外圈正好熟了。內芯吃起來香甜酥脆,外圈吃起來鬆軟可口,脆軟相同,相得益彰,脆的更脆,軟的更軟,真好吃也。同一熱度下,一個整體內竟出了一酥一軟的結果,這是多麼天才的創造,應冠以“諾貝爾美食獎”。

兗州大燒餅的做法並不複雜,操作的技術卻要求精而又精。面要發酵適中,和起面來要均勻,水分要適度,火候要精確。做法是將面胎在石頭上用手研抹成外厚內薄的餅胎,抹上糖漿用手指醮了芝麻,輕輕一彈,芝麻天女散花般地粘在芯上,用刷帚把餅胎送進了烤爐。 燒餅烤制用木炭,木炭又分多種,有梨木、松木、棗木等,不同的木炭烤出的燒餅味道氣息也不一樣。據說梨木炭烤的燒餅可止咳,棗木炭烤的可滋補。傳說梨木炭烤燒餅治好了康熙爺的風寒病。這傳說中的科學成分有多少,實不敢說。後來,有人改用焦碳烤制燒餅,雖保留了原有成色,味道也不錯,但可以肯定地說,絕不如用各式木炭烤制的地道。原因不說自明,如同肉食雞不如農家放養的“笨雞”味道好一樣。

燒餅烤制用木炭,木炭又分多種,有梨木、松木、棗木等,不同的木炭烤出的燒餅味道氣息也不一樣。據說梨木炭烤的燒餅可止咳,棗木炭烤的可滋補。傳說梨木炭烤燒餅治好了康熙爺的風寒病。這傳說中的科學成分有多少,實不敢說。後來,有人改用焦碳烤制燒餅,雖保留了原有成色,味道也不錯,但可以肯定地說,絕不如用各式木炭烤制的地道。原因不說自明,如同肉食雞不如農家放養的“笨雞”味道好一樣。

大燒餅的吃法,可有多種,最好的吃法是喝羊湯吃大燒餅。幹吃、泡著吃都可。這種吃法缺點是:越吃越愛吃,不知飢飽,往往吃多。

兗州大燒餅好吃的根本原因,用兗州老百姓的話說是:好水好土出好麥。兗州土質肥沃,水質清冽甘甜,從地下抽上來澆地的水,其整體質量包括有益於人體的微量元素,都可達到礦泉水的水平。你想想,這樣的水土上生產出的小麥製作出來的食品能不好吃嗎?

兗州胡辣湯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胡辣湯

在兗州的名產名吃中,首屈一指的要算胡辣湯了。有這麼一句話在流傳,“不喝胡辣湯,一輩子不知香”。胡辣湯可說是“隔壇十里香,一聞就要醉”,胡辣湯味美、口辣、色清,喝起來清心透脾,舒肝潤腸。

兗州人愛喝胡辣湯,這種習慣,也不知沿襲了多少年,也不知是哪一位上古的美食家創造了這種可以流傳的美食,一代接一代,代代相傳。

兗州人喝胡辣湯是有講究的,並不是什麼場合下都能喝的,這種講究決定了喝胡辣湯不能安排在中午或晚上,只能作為早點。兗州人的早點花色品種是非常豐富的,水餃、包子、米飯、麵條,但人們卻十分鐘情於胡辣湯。清早起來,晨練的、行路的,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胡辣湯的香味隨風飄來,就把人們喝湯的食慾引出來了。抓緊找個位置坐下,盛上滿滿的一大碗胡辣湯,猛喝兩口,那感覺簡直是美極了。稠稠的湯汁隨著那份香氣流到腸胃,那種感覺是多麼的愜意,湯中的海帶絲和碎花生米在你的咀嚼下,滿口清香。如果你還感覺味道不夠,可以隨手拿起湯匙來舀一些陳醋調劑。如果是冬天,胡辣湯中的胡椒可以多放些,辣、酸、脆、香,一碗湯下去,你會頓時感覺到精神清爽了,心情舒暢了,渾身充滿了幹勁。

胡辣湯是兗州人早餐的著名品牌。在賓館裡有,小飯館裡有,而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早點鋪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大家團坐在一起,一人一碗湯,來上兩根油條,邊吃邊聊,興味濃得很喲。若是你昨天晚上酒喝多了或沒有吃飯,那麼早晨喝上兩碗湯,又壓餓,又打渴,又養胃,豈不快哉!

胡辣湯的製作是有講究的。雖然原料一樣,但因製作工藝的的不同而在差異,有的人做的就味香色美,有的人做的則會稍遜一籌。其實胡辣湯的原料也只有那麼幾種,而且非常常見。有面粉、海帶絲、花生米、胡椒粉、食醋,僅此而已。當你把這些東西備齊後,下一步就該是製作了。首先和麵,水不要太多,面要硬,把和好的面放入布兜中,放在水中反覆洗,一遍一遍,慢慢地把澱粉洗掉,剩下的就是麵筋,接著就是開始燒製。把洗面筋的水放在鍋中,加上打碎的花生米,用火燒開,火可以是急火,也可以是慢火,待水燒開後,把切好的海帶絲放入鍋中,再酌量加入胡椒粉,稍過片刻,一鍋味香色美的胡辣湯就燒成了。

【風景名勝】作為古代九州之一,且一直居於中原要道,兗州乃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人物也多會於此。奈何時過境遷,滄海桑田,歷史煙雲散去,現今可堪一說的遺蹟不算太多。

天下第一劍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天下第一劍

天下第一劍在兗州博物館陳列的大廳裡,有一把碩大、修長的鑄鐵劍,重1539.8公斤,長達7.5米,劍柄上鑄有文字圖案。銘文為:“康熙丁酉二月知兗州府事山陰金一鳳置”。圖案為:劍的吞口為一個怒目橫眉的怪獸頭形狀,叫“睚眥”,傳說它是龍王九個兒子中的第二個兒子,因為性格凶猛好鬥,才作了兵器上的裝飾。據有關專家介紹,這把大劍,無論是重量還是其長度,在華夏現今出土的劍文物中均屬第一。因此,被譽為“天下第一劍”,成為四方來客到兗州參觀的首選項目。

青蓮閣

"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地圖

【地名由來】兗(yǎn)州(古作“沇州”),古九州之一,在今山東西部與山東河北交界處,在古黃河與古濟水之間。

兗州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先秦著作《尚書·禹貢》。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劃天下之地為九州,兗州即為其一。《禹貢》就是各州向朝廷貢賦的標準。其中最普遍為人們接受的還是大禹定九州。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尚書·禹貢》

兗州位於山東省西南部,介於北緯35°43′17″—35°43′17″,東經116°35′21″—116°45′01″之間。北鄰寧陽,西靠汶上,南、西分別與鄒城、任城接壤,東隔泗河和孔子故里曲阜毗鄰,總面積651.1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轄7個鎮、5個街道,人口54.78萬人。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禹貢九州圖

兗州的這個“兗”字,來源於兗水。兗水又稱濟水,發源於今河南省濟源縣的王屋山中。濟水分黃河南和黃河北兩部分,後來由於水系變化,黃河以南如今已經沒有濟水了。兗水的兗字古代寫作“沇”。在小篆裡,“三點水”有時候可以寫成“橫水”而放在“允”字的上邊,後來由篆書向隸書演化時,“橫水”就變成了“六”,於是成為今天的“兗”字。

兗州的“兗”字,還被後人賦予了地名之外的新含義,那就是端信。此說最早見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的緯書《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初唐編《晉書》、《隋書》等國家正史,都曾對此轉述引申,例如《隋書·地理志》就說:“兗之為言,端也。”這就更明確地說明,不僅“兗”字有端信的含義,而且兗州人也是端信的人。

說兗州的“兗”字有端信的含義和兗州人有端信的稟性,不是偶然的。兗州人的端信,既是地理條件、自然環境的賜予,又有歷史的淵源。

《晉書·地理志》引西漢《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說文》:“端,直也”;“信,誠也”。端信是說這裡的人民行為端正,誠信無欺。兗州素有孔孟桑梓之鄉、聖賢禮樂之地的美稱。受儒家文化的浸潤薰陶,重視道德品質的修養和人格的磨礪,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堪稱端信楷模的人物。

【尋歡兗州】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九州

4000多年前夏禹劃天下為九州,兗州為其一;2000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等曾在此講學;“詩仙”李白曾寓家在此。

作為山東人一直很驕傲的是山東可稱坐擁三州之地,其中青州兗州大部分都屬於山東,徐州也有山東的一杯羹,現在青州和兗州還是山東的縣級市。九州佔了三個,你說值不值得驕傲。

不得不承認的是,隨著歷史變遷,這些榮光都已消逝,九州大部分都已沒落,管轄範圍逐步縮小,現在大部分都是縣市級的城市了。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站

兗州火車站一直都是一個大站,肩負著通衢南北的重任,我感受最深的是到了兗州停站時間很長,據說是需要更換火車頭。

【歷史沿革】

夏、商、週三代均有關於九州或十二州的記載,雖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兗州”,作為地理概念用語。其地約在今河南東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春秋以後,諸侯國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但由於地理概念的代名詞不太適應作為行政區劃的用語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廢除州名,全國實行郡縣制。

漢代由於“開地斥境”,擴大了疆域規模。據《漢書·地理志》載,漢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兗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東郡、陳留、濟陰、泰山、東平六郡國。

王莽時期認為漢代的“州名及界,多不應經”,把州名作了改動或合併,兗州未變。

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將西漢時期的朔方併入幷州,改全國為十三州。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鉅野縣東南),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濟陰、東平八個郡國,大體範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國。

晉時,設兗州刺史部,轄濮陽國、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陳留郡、濟陰郡、任城國、高平國八郡國五十六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西晉滅掉吳國,把全國劃分為十九個州部。

西晉晉懷帝永嘉年間設立二十一個州部。兗州均為其中之一,初治廩丘,後移治鄆城(今山東鄆城西北)。晉惠帝末年(290),兗州全境淪沒,附屬後趙。

晉明帝太寧年間(323年—325年)以郄鑑為兗州刺史,寄居廣陵(今江蘇揚州江都區東北)。

康帝建元初(343年)寄治金城(今江蘇南京江寧區北)。

穆帝永和(345年—356年)中僑治下邳(今江蘇邳州市東),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陰(今江蘇淮安),孝武帝太元(376年—396年)中還治廣陵,並割江淮地區為兗州轄境,領十四郡。歷史上稱廣陵之兗州為南兗州。而稱北方鄆城同時存在的兗州為北兗州。北兗州轄東平、高平、濟陰、濟北、任城等郡。

南朝劉宋初年,武帝劉裕平河南,又設兗州於滑臺(今河南滑縣),時稱西兗州。

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移治鄒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徒遷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50裡)。

元嘉二十年(443年)把兗州區域分屬徐州、冀州,其兗州舊地為魯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年)六月復立兗州,治瑕丘,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年)治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秦始初(465年)移治瑕丘。

齊、樑時,又設北兗州於清江,設南兗州於廣陵。

兗州降魏之後,僑治於淮陰,舊地兗州移治於滑臺,後治瑕丘。時稱瑕丘之兗州為東兗州,復曰兗州。而滑臺之兗州則為西兗州。

北魏孝昌年間(525年—527年),西兗州又移治於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西北)。北魏太和年間(477年—499年)置南兗州於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北魏正光年間(520年—525年)又移治譙城(今安徽毫州)。當時稱兗州(瑕丘)、西兗州(滑臺)、南兗州(譙城)為三兗州。

東魏時設兗州於瑕丘,改置南兗州於陳留,西兗州於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北齊時,改清江之兗州為淮州,廣陵之兗州為東廣州。

隋初沿襲前制,開皇三年(583年),“遂廢諸郡,行州縣之制”。大業二年(606年),瑕丘之兗州改為魯郡,領十縣。西兗州改為曹州(今山東菏澤),南兗州改為譙郡。

唐高祖李淵立朝後,實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年)平徐元朗部,置兗州。

貞觀十四年(640年)置兗州都督府,轄兗、秦、沂三個州。

天寶元年(742年)改兗州為魯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兗州,領八縣,同時設兗海節度使,治瑕丘,隸屬河南道,轄兗、海、沂、密四個州。

五代十國時期,樑、唐、晉、漢設兗州秦沂節度使,屬河南道,治瑕丘。到後周時期,因慕容彥超據兗州時反叛,遂降兗州為防禦州,領六個縣。

宋代時期,兗州屬京東路,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兗州升為大都督府。熙寧五年(1072年)正式分京東路為京東東路、京東西路,兗州屬京東西路。政和八年(1118年)改為襲慶府,治瑕縣,下轄瑕縣(今兗州)、奉符(今泰安)、泗水、襲縣(今寧陽)、鄒縣(今鄒城)、任城(今任城)、仙源(今曲阜)、萊蕪、金鄉、魚臺十個縣。

金改設兗州。初置泰寧軍,治嵫陽。大定十九年(1179年)改為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元朝設兗州,治嵫陽,隸屬濟寧路。憲宗二年(1252年)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1268年)復屬濟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隸濟寧路總管府,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明初,嵫陽併入兗州。兗州轄三縣,隸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為魯王,藩兗州,升兗州府,隸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復置嵫陽縣為兗州府治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

清代仍設兗州府,治滋陽,隸屬山東省。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版(兗州府志)記載,兗州府轄一州十三縣。

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府制,改道縣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改屬濟寧道。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滋陽縣城區稱兗州縣,農村稱滋陽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市縣合併,稱滋陽縣,隸屬尼山專區。

【兗州物產】

兗州雪茄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雪茄

兗州雪茄,歷史悠久,以魯城“所煙”著稱。兗州雪茄製造工作起源於清朝宣統年間(1909—1911),民國初年,城內有大中、春華、華美、大華、萬興等十幾家雪茄煙商號(即制煙作坊)。20世紀30年代初,駐兗二十師師長孫桐萱,為救助孤貧學生建官辦菸廠,名“孤貧學校習藝所”,產品有“力爭”、“木峰”牌(100支裝)和“英女”牌(20支裝)、“興隆塔”牌(50支裝),遠銷北京、張家口、青島等地。兗州制煙業發展迅猛,建國前已達40餘家。其中尤以大中菸廠生產的“桂花”、“榮花”所雪茄最為著名。

兗州雪茄為何又稱“所煙”,皆因所用菸葉多為本城皇城園地種植的“所煙”而得名。“所”即明代魯王宮廷之屠宰所,歷三百年,此地土地肥沃,種植的土菸葉大肥厚含油分多,成熟後鮮菸葉摘下晾晒片刻即可燃吸,久晒呈棗泥色,燃後,灰白火亮,其香味濃郁,在清代曾以貢品進貢朝廷。“桂花”牌雪茄於1929年在上海工商部展覽會上獲二等獎章,1934年在物產展覽會上獲金牌。

兗州壯饃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壯饃

兗州壯饃是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的特色小吃。兗州壯饃其“味”之香、其“勁”之足,非親口品嚐,難知滋味,真是越嚼越香,越香越嚼,香在口裡,美在心裡。

兗州“壯饃”由來已久,是乾糧中“巨無霸”,烤制食品中的“大將軍”,其直徑約為50公分,厚度達5-7公分不等,每個壯饃,重達10斤以上,縱然張飛、李逵、魯智深等大肚漢也難以一次消化得了。當然,“壯饃”是一塊塊切割賣的。

對於壯饃,兗州民語云“上面烘,下面燒,女人吃了不撒嬌,男爺們吃了好槓腰”。可見壯饃不愧其名,其壯其力是韌勁,是任何美食都難以比擬的。如果說吃壯饃能壯男兒豪氣,能添女子剛強,這絕非空穴來風、廣告用語,不信你吃吃試試。如你還有疑惑,聽我把壯饃的製作工藝簡介一下便明白了。但限於民間工藝祕密,不便公佈於眾,只能囫圇吞棗,賣賣關子,望諸君諒解。

先說“面”,面的講究是重要的,最好是新麥面,韌性足,千萬不能用摻加增白劑的麵粉,以少去麩皮的白麵為佳。再說“揉”,“揉”的學問可大了,多少水,多少面,摻幾次,揉幾遍,都有講究。“揉”而“壓”之,擀麵仗來回滾動,不斷加以“老面”融合,總之,揉麵不把女人的胳膊摻酸,男人的頭上冒汗,那便很難做成“壯饃”。還有“做”,面揉好後,做成“平鍋”型,上撒芝麻,下透“氣眼”,型邊印上花紋。最後一遍工序是烘烤,這是關鍵一環。舊時多用木炭烤制,現用大焦烘烤,烘烤時在特製的平鍋內,用“文火”加工,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心急吃不了好壯饃。要烘得外黃內壯,即外層焦酥香美,內層壯而不硌牙。反正是越有“嚼沫頭”越好。

兗州的壯饃當屬龍橋師家兄弟烤制的最好。祖傳手藝,經久不衰,應感謝這一“特產”後繼有人。大家要想“壯”,不妨多品嚐一下兗州壯饃。

兗州大燒餅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大燒餅

兗州大燒餅是兗州的名吃。名吃必有名堂,名堂是什麼?名堂是兩個特點:一是大,二是有哲學意味。兗州大燒餅,圓圓的,形體大如盤,蠻有山東人的豪氣,一看就有一種坦蕩、真誠、落落大方的感覺。兗州大燒餅不像饅頭那樣單調,它有香、酥、脆、甜、軟的特色。一種食品有一樣人們認可的特色,就很不簡單,把香酥脆甜軟統一在一個大圓之內,就更加難得了,很有點和合的哲學意味。大燒餅是外圈厚、內芯薄,中間抹糖漿粘芝麻。烤制起來,薄的內芯酥了,厚的外圈正好熟了。內芯吃起來香甜酥脆,外圈吃起來鬆軟可口,脆軟相同,相得益彰,脆的更脆,軟的更軟,真好吃也。同一熱度下,一個整體內竟出了一酥一軟的結果,這是多麼天才的創造,應冠以“諾貝爾美食獎”。

兗州大燒餅的做法並不複雜,操作的技術卻要求精而又精。面要發酵適中,和起面來要均勻,水分要適度,火候要精確。做法是將面胎在石頭上用手研抹成外厚內薄的餅胎,抹上糖漿用手指醮了芝麻,輕輕一彈,芝麻天女散花般地粘在芯上,用刷帚把餅胎送進了烤爐。 燒餅烤制用木炭,木炭又分多種,有梨木、松木、棗木等,不同的木炭烤出的燒餅味道氣息也不一樣。據說梨木炭烤的燒餅可止咳,棗木炭烤的可滋補。傳說梨木炭烤燒餅治好了康熙爺的風寒病。這傳說中的科學成分有多少,實不敢說。後來,有人改用焦碳烤制燒餅,雖保留了原有成色,味道也不錯,但可以肯定地說,絕不如用各式木炭烤制的地道。原因不說自明,如同肉食雞不如農家放養的“笨雞”味道好一樣。

燒餅烤制用木炭,木炭又分多種,有梨木、松木、棗木等,不同的木炭烤出的燒餅味道氣息也不一樣。據說梨木炭烤的燒餅可止咳,棗木炭烤的可滋補。傳說梨木炭烤燒餅治好了康熙爺的風寒病。這傳說中的科學成分有多少,實不敢說。後來,有人改用焦碳烤制燒餅,雖保留了原有成色,味道也不錯,但可以肯定地說,絕不如用各式木炭烤制的地道。原因不說自明,如同肉食雞不如農家放養的“笨雞”味道好一樣。

大燒餅的吃法,可有多種,最好的吃法是喝羊湯吃大燒餅。幹吃、泡著吃都可。這種吃法缺點是:越吃越愛吃,不知飢飽,往往吃多。

兗州大燒餅好吃的根本原因,用兗州老百姓的話說是:好水好土出好麥。兗州土質肥沃,水質清冽甘甜,從地下抽上來澆地的水,其整體質量包括有益於人體的微量元素,都可達到礦泉水的水平。你想想,這樣的水土上生產出的小麥製作出來的食品能不好吃嗎?

兗州胡辣湯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胡辣湯

在兗州的名產名吃中,首屈一指的要算胡辣湯了。有這麼一句話在流傳,“不喝胡辣湯,一輩子不知香”。胡辣湯可說是“隔壇十里香,一聞就要醉”,胡辣湯味美、口辣、色清,喝起來清心透脾,舒肝潤腸。

兗州人愛喝胡辣湯,這種習慣,也不知沿襲了多少年,也不知是哪一位上古的美食家創造了這種可以流傳的美食,一代接一代,代代相傳。

兗州人喝胡辣湯是有講究的,並不是什麼場合下都能喝的,這種講究決定了喝胡辣湯不能安排在中午或晚上,只能作為早點。兗州人的早點花色品種是非常豐富的,水餃、包子、米飯、麵條,但人們卻十分鐘情於胡辣湯。清早起來,晨練的、行路的,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胡辣湯的香味隨風飄來,就把人們喝湯的食慾引出來了。抓緊找個位置坐下,盛上滿滿的一大碗胡辣湯,猛喝兩口,那感覺簡直是美極了。稠稠的湯汁隨著那份香氣流到腸胃,那種感覺是多麼的愜意,湯中的海帶絲和碎花生米在你的咀嚼下,滿口清香。如果你還感覺味道不夠,可以隨手拿起湯匙來舀一些陳醋調劑。如果是冬天,胡辣湯中的胡椒可以多放些,辣、酸、脆、香,一碗湯下去,你會頓時感覺到精神清爽了,心情舒暢了,渾身充滿了幹勁。

胡辣湯是兗州人早餐的著名品牌。在賓館裡有,小飯館裡有,而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早點鋪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大家團坐在一起,一人一碗湯,來上兩根油條,邊吃邊聊,興味濃得很喲。若是你昨天晚上酒喝多了或沒有吃飯,那麼早晨喝上兩碗湯,又壓餓,又打渴,又養胃,豈不快哉!

胡辣湯的製作是有講究的。雖然原料一樣,但因製作工藝的的不同而在差異,有的人做的就味香色美,有的人做的則會稍遜一籌。其實胡辣湯的原料也只有那麼幾種,而且非常常見。有面粉、海帶絲、花生米、胡椒粉、食醋,僅此而已。當你把這些東西備齊後,下一步就該是製作了。首先和麵,水不要太多,面要硬,把和好的面放入布兜中,放在水中反覆洗,一遍一遍,慢慢地把澱粉洗掉,剩下的就是麵筋,接著就是開始燒製。把洗面筋的水放在鍋中,加上打碎的花生米,用火燒開,火可以是急火,也可以是慢火,待水燒開後,把切好的海帶絲放入鍋中,再酌量加入胡椒粉,稍過片刻,一鍋味香色美的胡辣湯就燒成了。

【風景名勝】作為古代九州之一,且一直居於中原要道,兗州乃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人物也多會於此。奈何時過境遷,滄海桑田,歷史煙雲散去,現今可堪一說的遺蹟不算太多。

天下第一劍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天下第一劍

天下第一劍在兗州博物館陳列的大廳裡,有一把碩大、修長的鑄鐵劍,重1539.8公斤,長達7.5米,劍柄上鑄有文字圖案。銘文為:“康熙丁酉二月知兗州府事山陰金一鳳置”。圖案為:劍的吞口為一個怒目橫眉的怪獸頭形狀,叫“睚眥”,傳說它是龍王九個兒子中的第二個兒子,因為性格凶猛好鬥,才作了兵器上的裝飾。據有關專家介紹,這把大劍,無論是重量還是其長度,在華夏現今出土的劍文物中均屬第一。因此,被譽為“天下第一劍”,成為四方來客到兗州參觀的首選項目。

青蓮閣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青蓮閣

位於城東泗河西岸,原水利局宿舍院內。始建無可考,1522~1565年(明嘉靖年間)知縣李知茂重修,後傾圯。據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載:“閣在黑風口龍王廟內,其地即李白詩所云‘魯東門’者。道光間邑令馮雲鵷重建,以祀謫仙。”李白號青蓮居士,到兗時常住於此,並留下30餘首著名詩篇。後人為示紀念,在此建青蓮閣。閣為磚木結構,3間2層樓閣式。硬山頂,前面設廊,內設木質樓梯、地板。閣內曾塑李白及兩子女像,馮雲鵷在閣門立柱上寫有一副對聯,上聯為:“乘興偶憑欄,問泗水長流,何殊昔日?”下聯為:“欲吟還擱筆,有先生在上,不敢題詩。”著名文人張性梓曾賦《青蓮閣落成》,記敘此閣的建成。青蓮閣1985年公佈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口壩

"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地圖

【地名由來】兗(yǎn)州(古作“沇州”),古九州之一,在今山東西部與山東河北交界處,在古黃河與古濟水之間。

兗州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先秦著作《尚書·禹貢》。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劃天下之地為九州,兗州即為其一。《禹貢》就是各州向朝廷貢賦的標準。其中最普遍為人們接受的還是大禹定九州。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尚書·禹貢》

兗州位於山東省西南部,介於北緯35°43′17″—35°43′17″,東經116°35′21″—116°45′01″之間。北鄰寧陽,西靠汶上,南、西分別與鄒城、任城接壤,東隔泗河和孔子故里曲阜毗鄰,總面積651.1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轄7個鎮、5個街道,人口54.78萬人。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禹貢九州圖

兗州的這個“兗”字,來源於兗水。兗水又稱濟水,發源於今河南省濟源縣的王屋山中。濟水分黃河南和黃河北兩部分,後來由於水系變化,黃河以南如今已經沒有濟水了。兗水的兗字古代寫作“沇”。在小篆裡,“三點水”有時候可以寫成“橫水”而放在“允”字的上邊,後來由篆書向隸書演化時,“橫水”就變成了“六”,於是成為今天的“兗”字。

兗州的“兗”字,還被後人賦予了地名之外的新含義,那就是端信。此說最早見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的緯書《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初唐編《晉書》、《隋書》等國家正史,都曾對此轉述引申,例如《隋書·地理志》就說:“兗之為言,端也。”這就更明確地說明,不僅“兗”字有端信的含義,而且兗州人也是端信的人。

說兗州的“兗”字有端信的含義和兗州人有端信的稟性,不是偶然的。兗州人的端信,既是地理條件、自然環境的賜予,又有歷史的淵源。

《晉書·地理志》引西漢《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說文》:“端,直也”;“信,誠也”。端信是說這裡的人民行為端正,誠信無欺。兗州素有孔孟桑梓之鄉、聖賢禮樂之地的美稱。受儒家文化的浸潤薰陶,重視道德品質的修養和人格的磨礪,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堪稱端信楷模的人物。

【尋歡兗州】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九州

4000多年前夏禹劃天下為九州,兗州為其一;2000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等曾在此講學;“詩仙”李白曾寓家在此。

作為山東人一直很驕傲的是山東可稱坐擁三州之地,其中青州兗州大部分都屬於山東,徐州也有山東的一杯羹,現在青州和兗州還是山東的縣級市。九州佔了三個,你說值不值得驕傲。

不得不承認的是,隨著歷史變遷,這些榮光都已消逝,九州大部分都已沒落,管轄範圍逐步縮小,現在大部分都是縣市級的城市了。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站

兗州火車站一直都是一個大站,肩負著通衢南北的重任,我感受最深的是到了兗州停站時間很長,據說是需要更換火車頭。

【歷史沿革】

夏、商、週三代均有關於九州或十二州的記載,雖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兗州”,作為地理概念用語。其地約在今河南東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春秋以後,諸侯國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但由於地理概念的代名詞不太適應作為行政區劃的用語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廢除州名,全國實行郡縣制。

漢代由於“開地斥境”,擴大了疆域規模。據《漢書·地理志》載,漢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兗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東郡、陳留、濟陰、泰山、東平六郡國。

王莽時期認為漢代的“州名及界,多不應經”,把州名作了改動或合併,兗州未變。

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將西漢時期的朔方併入幷州,改全國為十三州。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鉅野縣東南),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濟陰、東平八個郡國,大體範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國。

晉時,設兗州刺史部,轄濮陽國、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陳留郡、濟陰郡、任城國、高平國八郡國五十六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西晉滅掉吳國,把全國劃分為十九個州部。

西晉晉懷帝永嘉年間設立二十一個州部。兗州均為其中之一,初治廩丘,後移治鄆城(今山東鄆城西北)。晉惠帝末年(290),兗州全境淪沒,附屬後趙。

晉明帝太寧年間(323年—325年)以郄鑑為兗州刺史,寄居廣陵(今江蘇揚州江都區東北)。

康帝建元初(343年)寄治金城(今江蘇南京江寧區北)。

穆帝永和(345年—356年)中僑治下邳(今江蘇邳州市東),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陰(今江蘇淮安),孝武帝太元(376年—396年)中還治廣陵,並割江淮地區為兗州轄境,領十四郡。歷史上稱廣陵之兗州為南兗州。而稱北方鄆城同時存在的兗州為北兗州。北兗州轄東平、高平、濟陰、濟北、任城等郡。

南朝劉宋初年,武帝劉裕平河南,又設兗州於滑臺(今河南滑縣),時稱西兗州。

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移治鄒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徒遷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50裡)。

元嘉二十年(443年)把兗州區域分屬徐州、冀州,其兗州舊地為魯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年)六月復立兗州,治瑕丘,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年)治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秦始初(465年)移治瑕丘。

齊、樑時,又設北兗州於清江,設南兗州於廣陵。

兗州降魏之後,僑治於淮陰,舊地兗州移治於滑臺,後治瑕丘。時稱瑕丘之兗州為東兗州,復曰兗州。而滑臺之兗州則為西兗州。

北魏孝昌年間(525年—527年),西兗州又移治於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西北)。北魏太和年間(477年—499年)置南兗州於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北魏正光年間(520年—525年)又移治譙城(今安徽毫州)。當時稱兗州(瑕丘)、西兗州(滑臺)、南兗州(譙城)為三兗州。

東魏時設兗州於瑕丘,改置南兗州於陳留,西兗州於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北齊時,改清江之兗州為淮州,廣陵之兗州為東廣州。

隋初沿襲前制,開皇三年(583年),“遂廢諸郡,行州縣之制”。大業二年(606年),瑕丘之兗州改為魯郡,領十縣。西兗州改為曹州(今山東菏澤),南兗州改為譙郡。

唐高祖李淵立朝後,實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年)平徐元朗部,置兗州。

貞觀十四年(640年)置兗州都督府,轄兗、秦、沂三個州。

天寶元年(742年)改兗州為魯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兗州,領八縣,同時設兗海節度使,治瑕丘,隸屬河南道,轄兗、海、沂、密四個州。

五代十國時期,樑、唐、晉、漢設兗州秦沂節度使,屬河南道,治瑕丘。到後周時期,因慕容彥超據兗州時反叛,遂降兗州為防禦州,領六個縣。

宋代時期,兗州屬京東路,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兗州升為大都督府。熙寧五年(1072年)正式分京東路為京東東路、京東西路,兗州屬京東西路。政和八年(1118年)改為襲慶府,治瑕縣,下轄瑕縣(今兗州)、奉符(今泰安)、泗水、襲縣(今寧陽)、鄒縣(今鄒城)、任城(今任城)、仙源(今曲阜)、萊蕪、金鄉、魚臺十個縣。

金改設兗州。初置泰寧軍,治嵫陽。大定十九年(1179年)改為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元朝設兗州,治嵫陽,隸屬濟寧路。憲宗二年(1252年)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1268年)復屬濟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隸濟寧路總管府,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明初,嵫陽併入兗州。兗州轄三縣,隸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為魯王,藩兗州,升兗州府,隸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復置嵫陽縣為兗州府治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

清代仍設兗州府,治滋陽,隸屬山東省。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版(兗州府志)記載,兗州府轄一州十三縣。

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府制,改道縣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改屬濟寧道。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滋陽縣城區稱兗州縣,農村稱滋陽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市縣合併,稱滋陽縣,隸屬尼山專區。

【兗州物產】

兗州雪茄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雪茄

兗州雪茄,歷史悠久,以魯城“所煙”著稱。兗州雪茄製造工作起源於清朝宣統年間(1909—1911),民國初年,城內有大中、春華、華美、大華、萬興等十幾家雪茄煙商號(即制煙作坊)。20世紀30年代初,駐兗二十師師長孫桐萱,為救助孤貧學生建官辦菸廠,名“孤貧學校習藝所”,產品有“力爭”、“木峰”牌(100支裝)和“英女”牌(20支裝)、“興隆塔”牌(50支裝),遠銷北京、張家口、青島等地。兗州制煙業發展迅猛,建國前已達40餘家。其中尤以大中菸廠生產的“桂花”、“榮花”所雪茄最為著名。

兗州雪茄為何又稱“所煙”,皆因所用菸葉多為本城皇城園地種植的“所煙”而得名。“所”即明代魯王宮廷之屠宰所,歷三百年,此地土地肥沃,種植的土菸葉大肥厚含油分多,成熟後鮮菸葉摘下晾晒片刻即可燃吸,久晒呈棗泥色,燃後,灰白火亮,其香味濃郁,在清代曾以貢品進貢朝廷。“桂花”牌雪茄於1929年在上海工商部展覽會上獲二等獎章,1934年在物產展覽會上獲金牌。

兗州壯饃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壯饃

兗州壯饃是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的特色小吃。兗州壯饃其“味”之香、其“勁”之足,非親口品嚐,難知滋味,真是越嚼越香,越香越嚼,香在口裡,美在心裡。

兗州“壯饃”由來已久,是乾糧中“巨無霸”,烤制食品中的“大將軍”,其直徑約為50公分,厚度達5-7公分不等,每個壯饃,重達10斤以上,縱然張飛、李逵、魯智深等大肚漢也難以一次消化得了。當然,“壯饃”是一塊塊切割賣的。

對於壯饃,兗州民語云“上面烘,下面燒,女人吃了不撒嬌,男爺們吃了好槓腰”。可見壯饃不愧其名,其壯其力是韌勁,是任何美食都難以比擬的。如果說吃壯饃能壯男兒豪氣,能添女子剛強,這絕非空穴來風、廣告用語,不信你吃吃試試。如你還有疑惑,聽我把壯饃的製作工藝簡介一下便明白了。但限於民間工藝祕密,不便公佈於眾,只能囫圇吞棗,賣賣關子,望諸君諒解。

先說“面”,面的講究是重要的,最好是新麥面,韌性足,千萬不能用摻加增白劑的麵粉,以少去麩皮的白麵為佳。再說“揉”,“揉”的學問可大了,多少水,多少面,摻幾次,揉幾遍,都有講究。“揉”而“壓”之,擀麵仗來回滾動,不斷加以“老面”融合,總之,揉麵不把女人的胳膊摻酸,男人的頭上冒汗,那便很難做成“壯饃”。還有“做”,面揉好後,做成“平鍋”型,上撒芝麻,下透“氣眼”,型邊印上花紋。最後一遍工序是烘烤,這是關鍵一環。舊時多用木炭烤制,現用大焦烘烤,烘烤時在特製的平鍋內,用“文火”加工,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心急吃不了好壯饃。要烘得外黃內壯,即外層焦酥香美,內層壯而不硌牙。反正是越有“嚼沫頭”越好。

兗州的壯饃當屬龍橋師家兄弟烤制的最好。祖傳手藝,經久不衰,應感謝這一“特產”後繼有人。大家要想“壯”,不妨多品嚐一下兗州壯饃。

兗州大燒餅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大燒餅

兗州大燒餅是兗州的名吃。名吃必有名堂,名堂是什麼?名堂是兩個特點:一是大,二是有哲學意味。兗州大燒餅,圓圓的,形體大如盤,蠻有山東人的豪氣,一看就有一種坦蕩、真誠、落落大方的感覺。兗州大燒餅不像饅頭那樣單調,它有香、酥、脆、甜、軟的特色。一種食品有一樣人們認可的特色,就很不簡單,把香酥脆甜軟統一在一個大圓之內,就更加難得了,很有點和合的哲學意味。大燒餅是外圈厚、內芯薄,中間抹糖漿粘芝麻。烤制起來,薄的內芯酥了,厚的外圈正好熟了。內芯吃起來香甜酥脆,外圈吃起來鬆軟可口,脆軟相同,相得益彰,脆的更脆,軟的更軟,真好吃也。同一熱度下,一個整體內竟出了一酥一軟的結果,這是多麼天才的創造,應冠以“諾貝爾美食獎”。

兗州大燒餅的做法並不複雜,操作的技術卻要求精而又精。面要發酵適中,和起面來要均勻,水分要適度,火候要精確。做法是將面胎在石頭上用手研抹成外厚內薄的餅胎,抹上糖漿用手指醮了芝麻,輕輕一彈,芝麻天女散花般地粘在芯上,用刷帚把餅胎送進了烤爐。 燒餅烤制用木炭,木炭又分多種,有梨木、松木、棗木等,不同的木炭烤出的燒餅味道氣息也不一樣。據說梨木炭烤的燒餅可止咳,棗木炭烤的可滋補。傳說梨木炭烤燒餅治好了康熙爺的風寒病。這傳說中的科學成分有多少,實不敢說。後來,有人改用焦碳烤制燒餅,雖保留了原有成色,味道也不錯,但可以肯定地說,絕不如用各式木炭烤制的地道。原因不說自明,如同肉食雞不如農家放養的“笨雞”味道好一樣。

燒餅烤制用木炭,木炭又分多種,有梨木、松木、棗木等,不同的木炭烤出的燒餅味道氣息也不一樣。據說梨木炭烤的燒餅可止咳,棗木炭烤的可滋補。傳說梨木炭烤燒餅治好了康熙爺的風寒病。這傳說中的科學成分有多少,實不敢說。後來,有人改用焦碳烤制燒餅,雖保留了原有成色,味道也不錯,但可以肯定地說,絕不如用各式木炭烤制的地道。原因不說自明,如同肉食雞不如農家放養的“笨雞”味道好一樣。

大燒餅的吃法,可有多種,最好的吃法是喝羊湯吃大燒餅。幹吃、泡著吃都可。這種吃法缺點是:越吃越愛吃,不知飢飽,往往吃多。

兗州大燒餅好吃的根本原因,用兗州老百姓的話說是:好水好土出好麥。兗州土質肥沃,水質清冽甘甜,從地下抽上來澆地的水,其整體質量包括有益於人體的微量元素,都可達到礦泉水的水平。你想想,這樣的水土上生產出的小麥製作出來的食品能不好吃嗎?

兗州胡辣湯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胡辣湯

在兗州的名產名吃中,首屈一指的要算胡辣湯了。有這麼一句話在流傳,“不喝胡辣湯,一輩子不知香”。胡辣湯可說是“隔壇十里香,一聞就要醉”,胡辣湯味美、口辣、色清,喝起來清心透脾,舒肝潤腸。

兗州人愛喝胡辣湯,這種習慣,也不知沿襲了多少年,也不知是哪一位上古的美食家創造了這種可以流傳的美食,一代接一代,代代相傳。

兗州人喝胡辣湯是有講究的,並不是什麼場合下都能喝的,這種講究決定了喝胡辣湯不能安排在中午或晚上,只能作為早點。兗州人的早點花色品種是非常豐富的,水餃、包子、米飯、麵條,但人們卻十分鐘情於胡辣湯。清早起來,晨練的、行路的,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胡辣湯的香味隨風飄來,就把人們喝湯的食慾引出來了。抓緊找個位置坐下,盛上滿滿的一大碗胡辣湯,猛喝兩口,那感覺簡直是美極了。稠稠的湯汁隨著那份香氣流到腸胃,那種感覺是多麼的愜意,湯中的海帶絲和碎花生米在你的咀嚼下,滿口清香。如果你還感覺味道不夠,可以隨手拿起湯匙來舀一些陳醋調劑。如果是冬天,胡辣湯中的胡椒可以多放些,辣、酸、脆、香,一碗湯下去,你會頓時感覺到精神清爽了,心情舒暢了,渾身充滿了幹勁。

胡辣湯是兗州人早餐的著名品牌。在賓館裡有,小飯館裡有,而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早點鋪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大家團坐在一起,一人一碗湯,來上兩根油條,邊吃邊聊,興味濃得很喲。若是你昨天晚上酒喝多了或沒有吃飯,那麼早晨喝上兩碗湯,又壓餓,又打渴,又養胃,豈不快哉!

胡辣湯的製作是有講究的。雖然原料一樣,但因製作工藝的的不同而在差異,有的人做的就味香色美,有的人做的則會稍遜一籌。其實胡辣湯的原料也只有那麼幾種,而且非常常見。有面粉、海帶絲、花生米、胡椒粉、食醋,僅此而已。當你把這些東西備齊後,下一步就該是製作了。首先和麵,水不要太多,面要硬,把和好的面放入布兜中,放在水中反覆洗,一遍一遍,慢慢地把澱粉洗掉,剩下的就是麵筋,接著就是開始燒製。把洗面筋的水放在鍋中,加上打碎的花生米,用火燒開,火可以是急火,也可以是慢火,待水燒開後,把切好的海帶絲放入鍋中,再酌量加入胡椒粉,稍過片刻,一鍋味香色美的胡辣湯就燒成了。

【風景名勝】作為古代九州之一,且一直居於中原要道,兗州乃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人物也多會於此。奈何時過境遷,滄海桑田,歷史煙雲散去,現今可堪一說的遺蹟不算太多。

天下第一劍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天下第一劍

天下第一劍在兗州博物館陳列的大廳裡,有一把碩大、修長的鑄鐵劍,重1539.8公斤,長達7.5米,劍柄上鑄有文字圖案。銘文為:“康熙丁酉二月知兗州府事山陰金一鳳置”。圖案為:劍的吞口為一個怒目橫眉的怪獸頭形狀,叫“睚眥”,傳說它是龍王九個兒子中的第二個兒子,因為性格凶猛好鬥,才作了兵器上的裝飾。據有關專家介紹,這把大劍,無論是重量還是其長度,在華夏現今出土的劍文物中均屬第一。因此,被譽為“天下第一劍”,成為四方來客到兗州參觀的首選項目。

青蓮閣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青蓮閣

位於城東泗河西岸,原水利局宿舍院內。始建無可考,1522~1565年(明嘉靖年間)知縣李知茂重修,後傾圯。據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載:“閣在黑風口龍王廟內,其地即李白詩所云‘魯東門’者。道光間邑令馮雲鵷重建,以祀謫仙。”李白號青蓮居士,到兗時常住於此,並留下30餘首著名詩篇。後人為示紀念,在此建青蓮閣。閣為磚木結構,3間2層樓閣式。硬山頂,前面設廊,內設木質樓梯、地板。閣內曾塑李白及兩子女像,馮雲鵷在閣門立柱上寫有一副對聯,上聯為:“乘興偶憑欄,問泗水長流,何殊昔日?”下聯為:“欲吟還擱筆,有先生在上,不敢題詩。”著名文人張性梓曾賦《青蓮閣落成》,記敘此閣的建成。青蓮閣1985年公佈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口壩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金口壩

金口壩在城東五里泗、沂、府河交會處,系調節河水流量的設置。1966年以前獸河工農兵大橋未建成時,此壩為兗州至曲阜的必經之路。因其所處位置重要,壩身石與石之間均以金屬(鐵)扣接,故名。

解放初期,曾對金口壩進行過維修,但由於橋身長年負荷交通重壓,基礎已向河床下陷,原巨大石條之間已相互錯位。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此橋已不堪重負,幾處橋石塌落,壩基木樁裸露,如不及時維修,一遇洪汛,這座石壩將毀於一旦。鑑於此,兗州市文化部門在科學制定大壩修復方案的基礎上,採取“修舊如舊”的方法,對壩基進行整體修復。工程於1997年4月啟動,同年7月竣工,共用資金近100餘萬元。修復之後的金口壩,恢復了往日的秀麗風姿,成為反映兗州歷史與文化的重要人文景觀。

興隆文化園

兗州興隆文化園按照“一園三區”總體佈局規劃建設,是以佛教文化資源為基礎,集禮佛、演藝、禪修於一體。西區為禮佛祈福區,由高118米的靈光寶殿、靜心園、觀音園、興隆寺等組成。東區為體驗演藝區,推出大型實景演出《菩提東行》,有8萬平方米的室內大型佛教主題公園體驗樓,區內99米高的合十塔與演藝、主題公園有機融合。南區為禪修休閒區,通過塌陷地生態治理,建設藝術村和度假村。

興隆塔

興隆塔位於城內東北隅寺廟內。隋仁壽二年建普樂寺,後易普樂寺為興隆塔寺,興隆塔由此得名。唐大中年間維修該塔,公元982年(宋太平興國七年)重修,改成直閣間塔,成為“魯邦之勝,法門之雄。”

"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地圖

【地名由來】兗(yǎn)州(古作“沇州”),古九州之一,在今山東西部與山東河北交界處,在古黃河與古濟水之間。

兗州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先秦著作《尚書·禹貢》。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劃天下之地為九州,兗州即為其一。《禹貢》就是各州向朝廷貢賦的標準。其中最普遍為人們接受的還是大禹定九州。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尚書·禹貢》

兗州位於山東省西南部,介於北緯35°43′17″—35°43′17″,東經116°35′21″—116°45′01″之間。北鄰寧陽,西靠汶上,南、西分別與鄒城、任城接壤,東隔泗河和孔子故里曲阜毗鄰,總面積651.1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轄7個鎮、5個街道,人口54.78萬人。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禹貢九州圖

兗州的這個“兗”字,來源於兗水。兗水又稱濟水,發源於今河南省濟源縣的王屋山中。濟水分黃河南和黃河北兩部分,後來由於水系變化,黃河以南如今已經沒有濟水了。兗水的兗字古代寫作“沇”。在小篆裡,“三點水”有時候可以寫成“橫水”而放在“允”字的上邊,後來由篆書向隸書演化時,“橫水”就變成了“六”,於是成為今天的“兗”字。

兗州的“兗”字,還被後人賦予了地名之外的新含義,那就是端信。此說最早見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的緯書《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初唐編《晉書》、《隋書》等國家正史,都曾對此轉述引申,例如《隋書·地理志》就說:“兗之為言,端也。”這就更明確地說明,不僅“兗”字有端信的含義,而且兗州人也是端信的人。

說兗州的“兗”字有端信的含義和兗州人有端信的稟性,不是偶然的。兗州人的端信,既是地理條件、自然環境的賜予,又有歷史的淵源。

《晉書·地理志》引西漢《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說文》:“端,直也”;“信,誠也”。端信是說這裡的人民行為端正,誠信無欺。兗州素有孔孟桑梓之鄉、聖賢禮樂之地的美稱。受儒家文化的浸潤薰陶,重視道德品質的修養和人格的磨礪,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堪稱端信楷模的人物。

【尋歡兗州】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九州

4000多年前夏禹劃天下為九州,兗州為其一;2000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等曾在此講學;“詩仙”李白曾寓家在此。

作為山東人一直很驕傲的是山東可稱坐擁三州之地,其中青州兗州大部分都屬於山東,徐州也有山東的一杯羹,現在青州和兗州還是山東的縣級市。九州佔了三個,你說值不值得驕傲。

不得不承認的是,隨著歷史變遷,這些榮光都已消逝,九州大部分都已沒落,管轄範圍逐步縮小,現在大部分都是縣市級的城市了。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站

兗州火車站一直都是一個大站,肩負著通衢南北的重任,我感受最深的是到了兗州停站時間很長,據說是需要更換火車頭。

【歷史沿革】

夏、商、週三代均有關於九州或十二州的記載,雖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兗州”,作為地理概念用語。其地約在今河南東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春秋以後,諸侯國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但由於地理概念的代名詞不太適應作為行政區劃的用語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廢除州名,全國實行郡縣制。

漢代由於“開地斥境”,擴大了疆域規模。據《漢書·地理志》載,漢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兗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東郡、陳留、濟陰、泰山、東平六郡國。

王莽時期認為漢代的“州名及界,多不應經”,把州名作了改動或合併,兗州未變。

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將西漢時期的朔方併入幷州,改全國為十三州。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鉅野縣東南),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濟陰、東平八個郡國,大體範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國。

晉時,設兗州刺史部,轄濮陽國、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陳留郡、濟陰郡、任城國、高平國八郡國五十六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西晉滅掉吳國,把全國劃分為十九個州部。

西晉晉懷帝永嘉年間設立二十一個州部。兗州均為其中之一,初治廩丘,後移治鄆城(今山東鄆城西北)。晉惠帝末年(290),兗州全境淪沒,附屬後趙。

晉明帝太寧年間(323年—325年)以郄鑑為兗州刺史,寄居廣陵(今江蘇揚州江都區東北)。

康帝建元初(343年)寄治金城(今江蘇南京江寧區北)。

穆帝永和(345年—356年)中僑治下邳(今江蘇邳州市東),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陰(今江蘇淮安),孝武帝太元(376年—396年)中還治廣陵,並割江淮地區為兗州轄境,領十四郡。歷史上稱廣陵之兗州為南兗州。而稱北方鄆城同時存在的兗州為北兗州。北兗州轄東平、高平、濟陰、濟北、任城等郡。

南朝劉宋初年,武帝劉裕平河南,又設兗州於滑臺(今河南滑縣),時稱西兗州。

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移治鄒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徒遷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50裡)。

元嘉二十年(443年)把兗州區域分屬徐州、冀州,其兗州舊地為魯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年)六月復立兗州,治瑕丘,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年)治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秦始初(465年)移治瑕丘。

齊、樑時,又設北兗州於清江,設南兗州於廣陵。

兗州降魏之後,僑治於淮陰,舊地兗州移治於滑臺,後治瑕丘。時稱瑕丘之兗州為東兗州,復曰兗州。而滑臺之兗州則為西兗州。

北魏孝昌年間(525年—527年),西兗州又移治於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西北)。北魏太和年間(477年—499年)置南兗州於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北魏正光年間(520年—525年)又移治譙城(今安徽毫州)。當時稱兗州(瑕丘)、西兗州(滑臺)、南兗州(譙城)為三兗州。

東魏時設兗州於瑕丘,改置南兗州於陳留,西兗州於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北齊時,改清江之兗州為淮州,廣陵之兗州為東廣州。

隋初沿襲前制,開皇三年(583年),“遂廢諸郡,行州縣之制”。大業二年(606年),瑕丘之兗州改為魯郡,領十縣。西兗州改為曹州(今山東菏澤),南兗州改為譙郡。

唐高祖李淵立朝後,實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年)平徐元朗部,置兗州。

貞觀十四年(640年)置兗州都督府,轄兗、秦、沂三個州。

天寶元年(742年)改兗州為魯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兗州,領八縣,同時設兗海節度使,治瑕丘,隸屬河南道,轄兗、海、沂、密四個州。

五代十國時期,樑、唐、晉、漢設兗州秦沂節度使,屬河南道,治瑕丘。到後周時期,因慕容彥超據兗州時反叛,遂降兗州為防禦州,領六個縣。

宋代時期,兗州屬京東路,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兗州升為大都督府。熙寧五年(1072年)正式分京東路為京東東路、京東西路,兗州屬京東西路。政和八年(1118年)改為襲慶府,治瑕縣,下轄瑕縣(今兗州)、奉符(今泰安)、泗水、襲縣(今寧陽)、鄒縣(今鄒城)、任城(今任城)、仙源(今曲阜)、萊蕪、金鄉、魚臺十個縣。

金改設兗州。初置泰寧軍,治嵫陽。大定十九年(1179年)改為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元朝設兗州,治嵫陽,隸屬濟寧路。憲宗二年(1252年)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1268年)復屬濟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隸濟寧路總管府,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明初,嵫陽併入兗州。兗州轄三縣,隸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為魯王,藩兗州,升兗州府,隸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復置嵫陽縣為兗州府治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

清代仍設兗州府,治滋陽,隸屬山東省。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版(兗州府志)記載,兗州府轄一州十三縣。

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府制,改道縣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改屬濟寧道。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滋陽縣城區稱兗州縣,農村稱滋陽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市縣合併,稱滋陽縣,隸屬尼山專區。

【兗州物產】

兗州雪茄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雪茄

兗州雪茄,歷史悠久,以魯城“所煙”著稱。兗州雪茄製造工作起源於清朝宣統年間(1909—1911),民國初年,城內有大中、春華、華美、大華、萬興等十幾家雪茄煙商號(即制煙作坊)。20世紀30年代初,駐兗二十師師長孫桐萱,為救助孤貧學生建官辦菸廠,名“孤貧學校習藝所”,產品有“力爭”、“木峰”牌(100支裝)和“英女”牌(20支裝)、“興隆塔”牌(50支裝),遠銷北京、張家口、青島等地。兗州制煙業發展迅猛,建國前已達40餘家。其中尤以大中菸廠生產的“桂花”、“榮花”所雪茄最為著名。

兗州雪茄為何又稱“所煙”,皆因所用菸葉多為本城皇城園地種植的“所煙”而得名。“所”即明代魯王宮廷之屠宰所,歷三百年,此地土地肥沃,種植的土菸葉大肥厚含油分多,成熟後鮮菸葉摘下晾晒片刻即可燃吸,久晒呈棗泥色,燃後,灰白火亮,其香味濃郁,在清代曾以貢品進貢朝廷。“桂花”牌雪茄於1929年在上海工商部展覽會上獲二等獎章,1934年在物產展覽會上獲金牌。

兗州壯饃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壯饃

兗州壯饃是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的特色小吃。兗州壯饃其“味”之香、其“勁”之足,非親口品嚐,難知滋味,真是越嚼越香,越香越嚼,香在口裡,美在心裡。

兗州“壯饃”由來已久,是乾糧中“巨無霸”,烤制食品中的“大將軍”,其直徑約為50公分,厚度達5-7公分不等,每個壯饃,重達10斤以上,縱然張飛、李逵、魯智深等大肚漢也難以一次消化得了。當然,“壯饃”是一塊塊切割賣的。

對於壯饃,兗州民語云“上面烘,下面燒,女人吃了不撒嬌,男爺們吃了好槓腰”。可見壯饃不愧其名,其壯其力是韌勁,是任何美食都難以比擬的。如果說吃壯饃能壯男兒豪氣,能添女子剛強,這絕非空穴來風、廣告用語,不信你吃吃試試。如你還有疑惑,聽我把壯饃的製作工藝簡介一下便明白了。但限於民間工藝祕密,不便公佈於眾,只能囫圇吞棗,賣賣關子,望諸君諒解。

先說“面”,面的講究是重要的,最好是新麥面,韌性足,千萬不能用摻加增白劑的麵粉,以少去麩皮的白麵為佳。再說“揉”,“揉”的學問可大了,多少水,多少面,摻幾次,揉幾遍,都有講究。“揉”而“壓”之,擀麵仗來回滾動,不斷加以“老面”融合,總之,揉麵不把女人的胳膊摻酸,男人的頭上冒汗,那便很難做成“壯饃”。還有“做”,面揉好後,做成“平鍋”型,上撒芝麻,下透“氣眼”,型邊印上花紋。最後一遍工序是烘烤,這是關鍵一環。舊時多用木炭烤制,現用大焦烘烤,烘烤時在特製的平鍋內,用“文火”加工,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心急吃不了好壯饃。要烘得外黃內壯,即外層焦酥香美,內層壯而不硌牙。反正是越有“嚼沫頭”越好。

兗州的壯饃當屬龍橋師家兄弟烤制的最好。祖傳手藝,經久不衰,應感謝這一“特產”後繼有人。大家要想“壯”,不妨多品嚐一下兗州壯饃。

兗州大燒餅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大燒餅

兗州大燒餅是兗州的名吃。名吃必有名堂,名堂是什麼?名堂是兩個特點:一是大,二是有哲學意味。兗州大燒餅,圓圓的,形體大如盤,蠻有山東人的豪氣,一看就有一種坦蕩、真誠、落落大方的感覺。兗州大燒餅不像饅頭那樣單調,它有香、酥、脆、甜、軟的特色。一種食品有一樣人們認可的特色,就很不簡單,把香酥脆甜軟統一在一個大圓之內,就更加難得了,很有點和合的哲學意味。大燒餅是外圈厚、內芯薄,中間抹糖漿粘芝麻。烤制起來,薄的內芯酥了,厚的外圈正好熟了。內芯吃起來香甜酥脆,外圈吃起來鬆軟可口,脆軟相同,相得益彰,脆的更脆,軟的更軟,真好吃也。同一熱度下,一個整體內竟出了一酥一軟的結果,這是多麼天才的創造,應冠以“諾貝爾美食獎”。

兗州大燒餅的做法並不複雜,操作的技術卻要求精而又精。面要發酵適中,和起面來要均勻,水分要適度,火候要精確。做法是將面胎在石頭上用手研抹成外厚內薄的餅胎,抹上糖漿用手指醮了芝麻,輕輕一彈,芝麻天女散花般地粘在芯上,用刷帚把餅胎送進了烤爐。 燒餅烤制用木炭,木炭又分多種,有梨木、松木、棗木等,不同的木炭烤出的燒餅味道氣息也不一樣。據說梨木炭烤的燒餅可止咳,棗木炭烤的可滋補。傳說梨木炭烤燒餅治好了康熙爺的風寒病。這傳說中的科學成分有多少,實不敢說。後來,有人改用焦碳烤制燒餅,雖保留了原有成色,味道也不錯,但可以肯定地說,絕不如用各式木炭烤制的地道。原因不說自明,如同肉食雞不如農家放養的“笨雞”味道好一樣。

燒餅烤制用木炭,木炭又分多種,有梨木、松木、棗木等,不同的木炭烤出的燒餅味道氣息也不一樣。據說梨木炭烤的燒餅可止咳,棗木炭烤的可滋補。傳說梨木炭烤燒餅治好了康熙爺的風寒病。這傳說中的科學成分有多少,實不敢說。後來,有人改用焦碳烤制燒餅,雖保留了原有成色,味道也不錯,但可以肯定地說,絕不如用各式木炭烤制的地道。原因不說自明,如同肉食雞不如農家放養的“笨雞”味道好一樣。

大燒餅的吃法,可有多種,最好的吃法是喝羊湯吃大燒餅。幹吃、泡著吃都可。這種吃法缺點是:越吃越愛吃,不知飢飽,往往吃多。

兗州大燒餅好吃的根本原因,用兗州老百姓的話說是:好水好土出好麥。兗州土質肥沃,水質清冽甘甜,從地下抽上來澆地的水,其整體質量包括有益於人體的微量元素,都可達到礦泉水的水平。你想想,這樣的水土上生產出的小麥製作出來的食品能不好吃嗎?

兗州胡辣湯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兗州胡辣湯

在兗州的名產名吃中,首屈一指的要算胡辣湯了。有這麼一句話在流傳,“不喝胡辣湯,一輩子不知香”。胡辣湯可說是“隔壇十里香,一聞就要醉”,胡辣湯味美、口辣、色清,喝起來清心透脾,舒肝潤腸。

兗州人愛喝胡辣湯,這種習慣,也不知沿襲了多少年,也不知是哪一位上古的美食家創造了這種可以流傳的美食,一代接一代,代代相傳。

兗州人喝胡辣湯是有講究的,並不是什麼場合下都能喝的,這種講究決定了喝胡辣湯不能安排在中午或晚上,只能作為早點。兗州人的早點花色品種是非常豐富的,水餃、包子、米飯、麵條,但人們卻十分鐘情於胡辣湯。清早起來,晨練的、行路的,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胡辣湯的香味隨風飄來,就把人們喝湯的食慾引出來了。抓緊找個位置坐下,盛上滿滿的一大碗胡辣湯,猛喝兩口,那感覺簡直是美極了。稠稠的湯汁隨著那份香氣流到腸胃,那種感覺是多麼的愜意,湯中的海帶絲和碎花生米在你的咀嚼下,滿口清香。如果你還感覺味道不夠,可以隨手拿起湯匙來舀一些陳醋調劑。如果是冬天,胡辣湯中的胡椒可以多放些,辣、酸、脆、香,一碗湯下去,你會頓時感覺到精神清爽了,心情舒暢了,渾身充滿了幹勁。

胡辣湯是兗州人早餐的著名品牌。在賓館裡有,小飯館裡有,而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早點鋪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大家團坐在一起,一人一碗湯,來上兩根油條,邊吃邊聊,興味濃得很喲。若是你昨天晚上酒喝多了或沒有吃飯,那麼早晨喝上兩碗湯,又壓餓,又打渴,又養胃,豈不快哉!

胡辣湯的製作是有講究的。雖然原料一樣,但因製作工藝的的不同而在差異,有的人做的就味香色美,有的人做的則會稍遜一籌。其實胡辣湯的原料也只有那麼幾種,而且非常常見。有面粉、海帶絲、花生米、胡椒粉、食醋,僅此而已。當你把這些東西備齊後,下一步就該是製作了。首先和麵,水不要太多,面要硬,把和好的面放入布兜中,放在水中反覆洗,一遍一遍,慢慢地把澱粉洗掉,剩下的就是麵筋,接著就是開始燒製。把洗面筋的水放在鍋中,加上打碎的花生米,用火燒開,火可以是急火,也可以是慢火,待水燒開後,把切好的海帶絲放入鍋中,再酌量加入胡椒粉,稍過片刻,一鍋味香色美的胡辣湯就燒成了。

【風景名勝】作為古代九州之一,且一直居於中原要道,兗州乃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人物也多會於此。奈何時過境遷,滄海桑田,歷史煙雲散去,現今可堪一說的遺蹟不算太多。

天下第一劍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天下第一劍

天下第一劍在兗州博物館陳列的大廳裡,有一把碩大、修長的鑄鐵劍,重1539.8公斤,長達7.5米,劍柄上鑄有文字圖案。銘文為:“康熙丁酉二月知兗州府事山陰金一鳳置”。圖案為:劍的吞口為一個怒目橫眉的怪獸頭形狀,叫“睚眥”,傳說它是龍王九個兒子中的第二個兒子,因為性格凶猛好鬥,才作了兵器上的裝飾。據有關專家介紹,這把大劍,無論是重量還是其長度,在華夏現今出土的劍文物中均屬第一。因此,被譽為“天下第一劍”,成為四方來客到兗州參觀的首選項目。

青蓮閣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青蓮閣

位於城東泗河西岸,原水利局宿舍院內。始建無可考,1522~1565年(明嘉靖年間)知縣李知茂重修,後傾圯。據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載:“閣在黑風口龍王廟內,其地即李白詩所云‘魯東門’者。道光間邑令馮雲鵷重建,以祀謫仙。”李白號青蓮居士,到兗時常住於此,並留下30餘首著名詩篇。後人為示紀念,在此建青蓮閣。閣為磚木結構,3間2層樓閣式。硬山頂,前面設廊,內設木質樓梯、地板。閣內曾塑李白及兩子女像,馮雲鵷在閣門立柱上寫有一副對聯,上聯為:“乘興偶憑欄,問泗水長流,何殊昔日?”下聯為:“欲吟還擱筆,有先生在上,不敢題詩。”著名文人張性梓曾賦《青蓮閣落成》,記敘此閣的建成。青蓮閣1985年公佈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口壩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金口壩

金口壩在城東五里泗、沂、府河交會處,系調節河水流量的設置。1966年以前獸河工農兵大橋未建成時,此壩為兗州至曲阜的必經之路。因其所處位置重要,壩身石與石之間均以金屬(鐵)扣接,故名。

解放初期,曾對金口壩進行過維修,但由於橋身長年負荷交通重壓,基礎已向河床下陷,原巨大石條之間已相互錯位。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此橋已不堪重負,幾處橋石塌落,壩基木樁裸露,如不及時維修,一遇洪汛,這座石壩將毀於一旦。鑑於此,兗州市文化部門在科學制定大壩修復方案的基礎上,採取“修舊如舊”的方法,對壩基進行整體修復。工程於1997年4月啟動,同年7月竣工,共用資金近100餘萬元。修復之後的金口壩,恢復了往日的秀麗風姿,成為反映兗州歷史與文化的重要人文景觀。

興隆文化園

兗州興隆文化園按照“一園三區”總體佈局規劃建設,是以佛教文化資源為基礎,集禮佛、演藝、禪修於一體。西區為禮佛祈福區,由高118米的靈光寶殿、靜心園、觀音園、興隆寺等組成。東區為體驗演藝區,推出大型實景演出《菩提東行》,有8萬平方米的室內大型佛教主題公園體驗樓,區內99米高的合十塔與演藝、主題公園有機融合。南區為禪修休閒區,通過塌陷地生態治理,建設藝術村和度假村。

興隆塔

興隆塔位於城內東北隅寺廟內。隋仁壽二年建普樂寺,後易普樂寺為興隆塔寺,興隆塔由此得名。唐大中年間維修該塔,公元982年(宋太平興國七年)重修,改成直閣間塔,成為“魯邦之勝,法門之雄。”

齊魯地名探究——因河而名,端信之地——兗州

興隆塔

興隆塔為磚木結構,共13層,高54米,為八角樓閣式空芯磚塔,磚疊澀簷,有簡單斗拱。底7層塔體粗大,層與層設臺階踏步,層間設迴廊,遊人可拾階而上。上6層驟縮細小,形成2米寬的陽臺,臺周設有石雕欄杆,扶欄遠眺,兗州風貌盡入眼底。上6層空心,設有樓板木梯,可直至塔頂(現已拆除)。琉璃瓦製成的蓮臺寶相式塔剎聳立在塔的頂部。塔內六層有公元1688年(宋嘉佑八年)題名碑記l塊。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大地震,塔上截被震倒,塔體裂縫多處。後經20餘年重新修復建成。二、三層有1692~1712年熙三十一年至五十一年)重修興隆塔題名碑記6塊,為了解興隆塔維修情況提供了依據。

1979—1985年,國家先後撥款13.5萬元,對興隆塔進行了大型修葺。維修公程1985年12月竣工。1986年春節正式向遊人開放。興隆塔1977年12月公佈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桑園遺址

西桑園遺址位於小孟鎮西桑園村西約200米處的一片高臺地上。遺址南北長200米,東西寬200米,面積4萬平方米。1992年,西桑園遺址被公佈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因遺址

王因遺址位於王因鎮王因村南一片高地上,長、寬各約200米,總面積4萬平方米。1992年,王因遺址被公佈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吳寺遺址

西吳寺遺址位於小孟鎮西吳寺村東南,為相傳趙王河古河道北500米處,高出地面1.5-2米,遺址面積6萬平方米。1957年發現。1997年,西吳寺遺址被公佈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泗河大橋

泗河大橋位於兗州城南泗河上。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長約200米,寬8米,15孔,純以巨石砌成,氣勢宏偉,造型優美,有“魯國石虹”之稱。橋面兩邊石欄及護板雕刻精緻,兩端還有石獅水獸等裝飾。據記載,此橋建築耗銀數十萬兩,歷時五載,在當時為全國二十四名橋之一。數百年中此橋都是南北交通的要衝。清代康熙、乾隆、光緒時及1957年的大洪水中,該橋均有所毀壞,歷經重修改建,基本上尚保持原貌,為兗州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後記】感謝@素年錦時40141641@蕻藹歆篪@用戶3126169977527@行走的老吃貨@Kingkong216 ,大燒餅和胡辣湯已做修正,不知是否正確,多謝指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