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時候,真相往往會掩蓋在久遠的歷史迷霧之中。

今天的這篇文章的起因,是撰寫《春秋時這個國家曾佔領楚國都城,讓另外一國稱臣,最終卻淪為配角》一文中涉及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後逃到了“會稽山”,因為需要了解會稽山的情況,所以就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會稽山和大禹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

很多時候,真相往往會掩蓋在久遠的歷史迷霧之中。

今天的這篇文章的起因,是撰寫《春秋時這個國家曾佔領楚國都城,讓另外一國稱臣,最終卻淪為配角》一文中涉及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後逃到了“會稽山”,因為需要了解會稽山的情況,所以就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會稽山和大禹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先是在這裡會過諸侯,比如記載我國古代吳越地方史的雜史,被譽為“地方誌鼻祖”的《越絕書》:“禹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更名茅山曰會稽。”而另一本東漢時期趙曄所著的《吳越春秋》也提到大禹“周行天下,還歸大越,更名茅山曰會稽。”

其次春秋時期的越國就是大禹的後裔所建,越國國都長期在會稽(今紹興),至今在紹興禹陵村還有大禹的姒姓後裔。

第三會稽山麓有大禹陵,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很多時候,真相往往會掩蓋在久遠的歷史迷霧之中。

今天的這篇文章的起因,是撰寫《春秋時這個國家曾佔領楚國都城,讓另外一國稱臣,最終卻淪為配角》一文中涉及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後逃到了“會稽山”,因為需要了解會稽山的情況,所以就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會稽山和大禹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先是在這裡會過諸侯,比如記載我國古代吳越地方史的雜史,被譽為“地方誌鼻祖”的《越絕書》:“禹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更名茅山曰會稽。”而另一本東漢時期趙曄所著的《吳越春秋》也提到大禹“周行天下,還歸大越,更名茅山曰會稽。”

其次春秋時期的越國就是大禹的後裔所建,越國國都長期在會稽(今紹興),至今在紹興禹陵村還有大禹的姒姓後裔。

第三會稽山麓有大禹陵,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不僅如此,對於“大禹治水”、“大禹在會稽山會諸侯”、“為什麼大禹要遠離當時夏朝統治的黃河中游地區來到還是一片蠻荒的會稽山封禪、娶親、計功、歸葬”等問題,從古至今都是存在很多爭議的。

既然古今爭論已多,也延續了很多年,再爭論也分辨不出孰是孰非。因此先跳出這些爭論的矛盾集中點。研究一下大禹治水之餘到達“會稽山”會諸侯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

先看一下夏朝的大概範圍

因為歷史久遠且記載缺失,對於夏、商、周時期只有大概的活動或者是生活範圍而無確切的國境線之類的界線。根據我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呂思勉和著名學者、歷史學家張蔭麟所著的《國史十六講》,我國周代之前主要範圍包括:

山東、河南、山西,而旁及河北、陝西的一部分。其實長江中下游包括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的歷史,幾乎完全埋在黑暗之中。

注意上述的論述是說周代之前,那麼作為周朝之前1000多年的夏初國家所覆蓋的範圍則更小了。

"

很多時候,真相往往會掩蓋在久遠的歷史迷霧之中。

今天的這篇文章的起因,是撰寫《春秋時這個國家曾佔領楚國都城,讓另外一國稱臣,最終卻淪為配角》一文中涉及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後逃到了“會稽山”,因為需要了解會稽山的情況,所以就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會稽山和大禹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先是在這裡會過諸侯,比如記載我國古代吳越地方史的雜史,被譽為“地方誌鼻祖”的《越絕書》:“禹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更名茅山曰會稽。”而另一本東漢時期趙曄所著的《吳越春秋》也提到大禹“周行天下,還歸大越,更名茅山曰會稽。”

其次春秋時期的越國就是大禹的後裔所建,越國國都長期在會稽(今紹興),至今在紹興禹陵村還有大禹的姒姓後裔。

第三會稽山麓有大禹陵,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不僅如此,對於“大禹治水”、“大禹在會稽山會諸侯”、“為什麼大禹要遠離當時夏朝統治的黃河中游地區來到還是一片蠻荒的會稽山封禪、娶親、計功、歸葬”等問題,從古至今都是存在很多爭議的。

既然古今爭論已多,也延續了很多年,再爭論也分辨不出孰是孰非。因此先跳出這些爭論的矛盾集中點。研究一下大禹治水之餘到達“會稽山”會諸侯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

先看一下夏朝的大概範圍

因為歷史久遠且記載缺失,對於夏、商、周時期只有大概的活動或者是生活範圍而無確切的國境線之類的界線。根據我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呂思勉和著名學者、歷史學家張蔭麟所著的《國史十六講》,我國周代之前主要範圍包括:

山東、河南、山西,而旁及河北、陝西的一部分。其實長江中下游包括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的歷史,幾乎完全埋在黑暗之中。

注意上述的論述是說周代之前,那麼作為周朝之前1000多年的夏初國家所覆蓋的範圍則更小了。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夏之前的情況圖

大禹治水又到達哪些範圍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錢穆所著的《古史地理論從》中講道:

蓋初言大禹治水功績,極於大河而止,未及江淮。禹之行跡,殆亦在大河兩岸,冀雍豫三州之間。

大禹治水僅限“冀雍豫”三州之間,就是今天的位於黃河兩岸的山西省以及河北省、河南省、陝西省的一部分,治理的範圍並不涉及長江、淮河流域。雖然當時的洪水氾濫範圍要遠遠大於大禹所活動的區域,但由於當時的生產力的限制,只能採取化堵為疏的方法,把自己負責的國家範圍內洪水治理好就算不錯了。

"

很多時候,真相往往會掩蓋在久遠的歷史迷霧之中。

今天的這篇文章的起因,是撰寫《春秋時這個國家曾佔領楚國都城,讓另外一國稱臣,最終卻淪為配角》一文中涉及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後逃到了“會稽山”,因為需要了解會稽山的情況,所以就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會稽山和大禹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先是在這裡會過諸侯,比如記載我國古代吳越地方史的雜史,被譽為“地方誌鼻祖”的《越絕書》:“禹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更名茅山曰會稽。”而另一本東漢時期趙曄所著的《吳越春秋》也提到大禹“周行天下,還歸大越,更名茅山曰會稽。”

其次春秋時期的越國就是大禹的後裔所建,越國國都長期在會稽(今紹興),至今在紹興禹陵村還有大禹的姒姓後裔。

第三會稽山麓有大禹陵,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不僅如此,對於“大禹治水”、“大禹在會稽山會諸侯”、“為什麼大禹要遠離當時夏朝統治的黃河中游地區來到還是一片蠻荒的會稽山封禪、娶親、計功、歸葬”等問題,從古至今都是存在很多爭議的。

既然古今爭論已多,也延續了很多年,再爭論也分辨不出孰是孰非。因此先跳出這些爭論的矛盾集中點。研究一下大禹治水之餘到達“會稽山”會諸侯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

先看一下夏朝的大概範圍

因為歷史久遠且記載缺失,對於夏、商、周時期只有大概的活動或者是生活範圍而無確切的國境線之類的界線。根據我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呂思勉和著名學者、歷史學家張蔭麟所著的《國史十六講》,我國周代之前主要範圍包括:

山東、河南、山西,而旁及河北、陝西的一部分。其實長江中下游包括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的歷史,幾乎完全埋在黑暗之中。

注意上述的論述是說周代之前,那麼作為周朝之前1000多年的夏初國家所覆蓋的範圍則更小了。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夏之前的情況圖

大禹治水又到達哪些範圍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錢穆所著的《古史地理論從》中講道:

蓋初言大禹治水功績,極於大河而止,未及江淮。禹之行跡,殆亦在大河兩岸,冀雍豫三州之間。

大禹治水僅限“冀雍豫”三州之間,就是今天的位於黃河兩岸的山西省以及河北省、河南省、陝西省的一部分,治理的範圍並不涉及長江、淮河流域。雖然當時的洪水氾濫範圍要遠遠大於大禹所活動的區域,但由於當時的生產力的限制,只能採取化堵為疏的方法,把自己負責的國家範圍內洪水治理好就算不錯了。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從夏朝國都陽城到今天浙江省紹興市會稽山的困難有多大

需要跨越的距離

既然大禹能會諸侯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已然成為了“天子”,才能有會各諸侯的地位、條件以及必要。成為了天子之後的大禹,根據史料記載其都城在“陽城”,在今天的河南省鄭州市的登封市。假設各諸侯所處的位置都和陽城差不多遠,那麼到紹興的直線距離有850多公里。如果需要走路、划船趕過去則所要走的路程不可估算。

"

很多時候,真相往往會掩蓋在久遠的歷史迷霧之中。

今天的這篇文章的起因,是撰寫《春秋時這個國家曾佔領楚國都城,讓另外一國稱臣,最終卻淪為配角》一文中涉及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後逃到了“會稽山”,因為需要了解會稽山的情況,所以就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會稽山和大禹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先是在這裡會過諸侯,比如記載我國古代吳越地方史的雜史,被譽為“地方誌鼻祖”的《越絕書》:“禹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更名茅山曰會稽。”而另一本東漢時期趙曄所著的《吳越春秋》也提到大禹“周行天下,還歸大越,更名茅山曰會稽。”

其次春秋時期的越國就是大禹的後裔所建,越國國都長期在會稽(今紹興),至今在紹興禹陵村還有大禹的姒姓後裔。

第三會稽山麓有大禹陵,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不僅如此,對於“大禹治水”、“大禹在會稽山會諸侯”、“為什麼大禹要遠離當時夏朝統治的黃河中游地區來到還是一片蠻荒的會稽山封禪、娶親、計功、歸葬”等問題,從古至今都是存在很多爭議的。

既然古今爭論已多,也延續了很多年,再爭論也分辨不出孰是孰非。因此先跳出這些爭論的矛盾集中點。研究一下大禹治水之餘到達“會稽山”會諸侯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

先看一下夏朝的大概範圍

因為歷史久遠且記載缺失,對於夏、商、周時期只有大概的活動或者是生活範圍而無確切的國境線之類的界線。根據我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呂思勉和著名學者、歷史學家張蔭麟所著的《國史十六講》,我國周代之前主要範圍包括:

山東、河南、山西,而旁及河北、陝西的一部分。其實長江中下游包括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的歷史,幾乎完全埋在黑暗之中。

注意上述的論述是說周代之前,那麼作為周朝之前1000多年的夏初國家所覆蓋的範圍則更小了。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夏之前的情況圖

大禹治水又到達哪些範圍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錢穆所著的《古史地理論從》中講道:

蓋初言大禹治水功績,極於大河而止,未及江淮。禹之行跡,殆亦在大河兩岸,冀雍豫三州之間。

大禹治水僅限“冀雍豫”三州之間,就是今天的位於黃河兩岸的山西省以及河北省、河南省、陝西省的一部分,治理的範圍並不涉及長江、淮河流域。雖然當時的洪水氾濫範圍要遠遠大於大禹所活動的區域,但由於當時的生產力的限制,只能採取化堵為疏的方法,把自己負責的國家範圍內洪水治理好就算不錯了。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從夏朝國都陽城到今天浙江省紹興市會稽山的困難有多大

需要跨越的距離

既然大禹能會諸侯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已然成為了“天子”,才能有會各諸侯的地位、條件以及必要。成為了天子之後的大禹,根據史料記載其都城在“陽城”,在今天的河南省鄭州市的登封市。假設各諸侯所處的位置都和陽城差不多遠,那麼到紹興的直線距離有850多公里。如果需要走路、划船趕過去則所要走的路程不可估算。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需要面對的困難

《孟子·滕文公上》: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首,交於中國。

《孟子·滕文公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定所;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這兩段話的意思差不多。大概是在堯當天子的時候,在中國大地上到處是洪水氾濫的景象,草木繁盛的難以通行,裡邊還有大量的猛獸,水裡還有毒蛇居住,野獸飛禽的痕跡到處都是。而人類則無法種植五穀,並且無法定居,只能是下等人在大樹上搭建窩巢,而處於統治地位的人則挖洞窟居住。也就是說那時候的交通、居住、吃飯等條件都十分艱苦。

"

很多時候,真相往往會掩蓋在久遠的歷史迷霧之中。

今天的這篇文章的起因,是撰寫《春秋時這個國家曾佔領楚國都城,讓另外一國稱臣,最終卻淪為配角》一文中涉及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後逃到了“會稽山”,因為需要了解會稽山的情況,所以就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會稽山和大禹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先是在這裡會過諸侯,比如記載我國古代吳越地方史的雜史,被譽為“地方誌鼻祖”的《越絕書》:“禹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更名茅山曰會稽。”而另一本東漢時期趙曄所著的《吳越春秋》也提到大禹“周行天下,還歸大越,更名茅山曰會稽。”

其次春秋時期的越國就是大禹的後裔所建,越國國都長期在會稽(今紹興),至今在紹興禹陵村還有大禹的姒姓後裔。

第三會稽山麓有大禹陵,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不僅如此,對於“大禹治水”、“大禹在會稽山會諸侯”、“為什麼大禹要遠離當時夏朝統治的黃河中游地區來到還是一片蠻荒的會稽山封禪、娶親、計功、歸葬”等問題,從古至今都是存在很多爭議的。

既然古今爭論已多,也延續了很多年,再爭論也分辨不出孰是孰非。因此先跳出這些爭論的矛盾集中點。研究一下大禹治水之餘到達“會稽山”會諸侯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

先看一下夏朝的大概範圍

因為歷史久遠且記載缺失,對於夏、商、周時期只有大概的活動或者是生活範圍而無確切的國境線之類的界線。根據我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呂思勉和著名學者、歷史學家張蔭麟所著的《國史十六講》,我國周代之前主要範圍包括:

山東、河南、山西,而旁及河北、陝西的一部分。其實長江中下游包括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的歷史,幾乎完全埋在黑暗之中。

注意上述的論述是說周代之前,那麼作為周朝之前1000多年的夏初國家所覆蓋的範圍則更小了。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夏之前的情況圖

大禹治水又到達哪些範圍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錢穆所著的《古史地理論從》中講道:

蓋初言大禹治水功績,極於大河而止,未及江淮。禹之行跡,殆亦在大河兩岸,冀雍豫三州之間。

大禹治水僅限“冀雍豫”三州之間,就是今天的位於黃河兩岸的山西省以及河北省、河南省、陝西省的一部分,治理的範圍並不涉及長江、淮河流域。雖然當時的洪水氾濫範圍要遠遠大於大禹所活動的區域,但由於當時的生產力的限制,只能採取化堵為疏的方法,把自己負責的國家範圍內洪水治理好就算不錯了。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從夏朝國都陽城到今天浙江省紹興市會稽山的困難有多大

需要跨越的距離

既然大禹能會諸侯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已然成為了“天子”,才能有會各諸侯的地位、條件以及必要。成為了天子之後的大禹,根據史料記載其都城在“陽城”,在今天的河南省鄭州市的登封市。假設各諸侯所處的位置都和陽城差不多遠,那麼到紹興的直線距離有850多公里。如果需要走路、划船趕過去則所要走的路程不可估算。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需要面對的困難

《孟子·滕文公上》: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首,交於中國。

《孟子·滕文公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定所;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這兩段話的意思差不多。大概是在堯當天子的時候,在中國大地上到處是洪水氾濫的景象,草木繁盛的難以通行,裡邊還有大量的猛獸,水裡還有毒蛇居住,野獸飛禽的痕跡到處都是。而人類則無法種植五穀,並且無法定居,只能是下等人在大樹上搭建窩巢,而處於統治地位的人則挖洞窟居住。也就是說那時候的交通、居住、吃飯等條件都十分艱苦。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現在的原始森林

從夏國國內到今天的紹興會稽山興師動眾去會盟有必要嗎

在網上查詢了一下,現在從河南省鄭州有到浙江省紹興的高鐵,需要耗時5小時48分,這樣的時長,在全國高鐵運營範圍內也屬於比較耗時的路程。不說現在,就算在我國古代陸路、水路條件狀況較好的情況下,只要不是行軍打仗趕時間,也需要幾個月甚至小半年才能完成這段旅程。但在大禹時期,道路沒有、穿越叢林有野獸、行走水路有毒蛇。需要的時間則更長了。並且各諸侯所處的位置也不只在陽城附近,夏朝最北部、最西部的部落距離更遠了。

路途遙遠、交通不暢、危險重重,如果非得要去,必須有大量的人口跟隨諸侯過去,一路上分工明確、互相扶持才能完成行程。單一部落特別是人口較少部落的首領如果過去是非常危險的,很可能到不了今天的會稽山一帶就可能全軍覆沒。所以各諸侯只能是“組團”過去才可能實現。那麼既然組團了就說明已經會諸侯了,還有必要去今天的會稽山嗎?

好吧,避開這個問題不談。

今天就是談論的一定要去的問題。那麼還要解決什麼問題呢?這麼多人去,道路不通,一路上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披荊斬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並且這麼多人在路上、在蠻荒之地吃飯、住宿都是問題。在食物方面,隨身攜帶的食物不夠了,難道還要從後方再運糧食?國內產糧本來不易,路上還要消耗,浪費不起。住宿上,由於人生地不熟,住宿需要怎麼解決,是搭窩還是挖洞?

"

很多時候,真相往往會掩蓋在久遠的歷史迷霧之中。

今天的這篇文章的起因,是撰寫《春秋時這個國家曾佔領楚國都城,讓另外一國稱臣,最終卻淪為配角》一文中涉及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後逃到了“會稽山”,因為需要了解會稽山的情況,所以就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會稽山和大禹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先是在這裡會過諸侯,比如記載我國古代吳越地方史的雜史,被譽為“地方誌鼻祖”的《越絕書》:“禹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更名茅山曰會稽。”而另一本東漢時期趙曄所著的《吳越春秋》也提到大禹“周行天下,還歸大越,更名茅山曰會稽。”

其次春秋時期的越國就是大禹的後裔所建,越國國都長期在會稽(今紹興),至今在紹興禹陵村還有大禹的姒姓後裔。

第三會稽山麓有大禹陵,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不僅如此,對於“大禹治水”、“大禹在會稽山會諸侯”、“為什麼大禹要遠離當時夏朝統治的黃河中游地區來到還是一片蠻荒的會稽山封禪、娶親、計功、歸葬”等問題,從古至今都是存在很多爭議的。

既然古今爭論已多,也延續了很多年,再爭論也分辨不出孰是孰非。因此先跳出這些爭論的矛盾集中點。研究一下大禹治水之餘到達“會稽山”會諸侯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

先看一下夏朝的大概範圍

因為歷史久遠且記載缺失,對於夏、商、周時期只有大概的活動或者是生活範圍而無確切的國境線之類的界線。根據我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呂思勉和著名學者、歷史學家張蔭麟所著的《國史十六講》,我國周代之前主要範圍包括:

山東、河南、山西,而旁及河北、陝西的一部分。其實長江中下游包括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的歷史,幾乎完全埋在黑暗之中。

注意上述的論述是說周代之前,那麼作為周朝之前1000多年的夏初國家所覆蓋的範圍則更小了。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夏之前的情況圖

大禹治水又到達哪些範圍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錢穆所著的《古史地理論從》中講道:

蓋初言大禹治水功績,極於大河而止,未及江淮。禹之行跡,殆亦在大河兩岸,冀雍豫三州之間。

大禹治水僅限“冀雍豫”三州之間,就是今天的位於黃河兩岸的山西省以及河北省、河南省、陝西省的一部分,治理的範圍並不涉及長江、淮河流域。雖然當時的洪水氾濫範圍要遠遠大於大禹所活動的區域,但由於當時的生產力的限制,只能採取化堵為疏的方法,把自己負責的國家範圍內洪水治理好就算不錯了。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從夏朝國都陽城到今天浙江省紹興市會稽山的困難有多大

需要跨越的距離

既然大禹能會諸侯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已然成為了“天子”,才能有會各諸侯的地位、條件以及必要。成為了天子之後的大禹,根據史料記載其都城在“陽城”,在今天的河南省鄭州市的登封市。假設各諸侯所處的位置都和陽城差不多遠,那麼到紹興的直線距離有850多公里。如果需要走路、划船趕過去則所要走的路程不可估算。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需要面對的困難

《孟子·滕文公上》: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首,交於中國。

《孟子·滕文公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定所;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這兩段話的意思差不多。大概是在堯當天子的時候,在中國大地上到處是洪水氾濫的景象,草木繁盛的難以通行,裡邊還有大量的猛獸,水裡還有毒蛇居住,野獸飛禽的痕跡到處都是。而人類則無法種植五穀,並且無法定居,只能是下等人在大樹上搭建窩巢,而處於統治地位的人則挖洞窟居住。也就是說那時候的交通、居住、吃飯等條件都十分艱苦。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現在的原始森林

從夏國國內到今天的紹興會稽山興師動眾去會盟有必要嗎

在網上查詢了一下,現在從河南省鄭州有到浙江省紹興的高鐵,需要耗時5小時48分,這樣的時長,在全國高鐵運營範圍內也屬於比較耗時的路程。不說現在,就算在我國古代陸路、水路條件狀況較好的情況下,只要不是行軍打仗趕時間,也需要幾個月甚至小半年才能完成這段旅程。但在大禹時期,道路沒有、穿越叢林有野獸、行走水路有毒蛇。需要的時間則更長了。並且各諸侯所處的位置也不只在陽城附近,夏朝最北部、最西部的部落距離更遠了。

路途遙遠、交通不暢、危險重重,如果非得要去,必須有大量的人口跟隨諸侯過去,一路上分工明確、互相扶持才能完成行程。單一部落特別是人口較少部落的首領如果過去是非常危險的,很可能到不了今天的會稽山一帶就可能全軍覆沒。所以各諸侯只能是“組團”過去才可能實現。那麼既然組團了就說明已經會諸侯了,還有必要去今天的會稽山嗎?

好吧,避開這個問題不談。

今天就是談論的一定要去的問題。那麼還要解決什麼問題呢?這麼多人去,道路不通,一路上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披荊斬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並且這麼多人在路上、在蠻荒之地吃飯、住宿都是問題。在食物方面,隨身攜帶的食物不夠了,難道還要從後方再運糧食?國內產糧本來不易,路上還要消耗,浪費不起。住宿上,由於人生地不熟,住宿需要怎麼解決,是搭窩還是挖洞?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趕路所做的工作就消耗人體大量的體力、熱量,還要去解決採集野果、打獵等食物和搭建住處的問題,想想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因此從這些方面看,遠離自己的國家去危險的、補給困難的蠻荒之地去會諸侯,只要是有理智的人很難做出這樣的決定的。那麼大禹是有理智的人嗎?當然是了!這一點可以從一件事情看出來。大禹的天子位是由舜禪讓給他的,當時舜並沒有去世,直到他接天子位之後的第十七年舜才去世,之後他想學習舜的禪讓,曾將天子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各諸侯照樣去朝見大禹而不理睬商均,並且後來在大家的擁戴之下,正式即王位。能夠得到如此的愛戴,顯然不是一個沒有理智的人能夠做到的。既然大禹是理智的,去蠻荒之地“會諸侯”又顯得太瘋狂,那麼歷來對大禹在紹興會稽山會諸侯的事情又流傳甚廣、大行其道又怎麼解釋呢?

其實這件事情也好說,那就是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和現的在會稽山不是同一座山,雖然不是同一座山,但也是有著極為密切聯繫的兩座山。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即是此又是彼的關係。

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是哪座

"

很多時候,真相往往會掩蓋在久遠的歷史迷霧之中。

今天的這篇文章的起因,是撰寫《春秋時這個國家曾佔領楚國都城,讓另外一國稱臣,最終卻淪為配角》一文中涉及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後逃到了“會稽山”,因為需要了解會稽山的情況,所以就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會稽山和大禹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先是在這裡會過諸侯,比如記載我國古代吳越地方史的雜史,被譽為“地方誌鼻祖”的《越絕書》:“禹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更名茅山曰會稽。”而另一本東漢時期趙曄所著的《吳越春秋》也提到大禹“周行天下,還歸大越,更名茅山曰會稽。”

其次春秋時期的越國就是大禹的後裔所建,越國國都長期在會稽(今紹興),至今在紹興禹陵村還有大禹的姒姓後裔。

第三會稽山麓有大禹陵,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不僅如此,對於“大禹治水”、“大禹在會稽山會諸侯”、“為什麼大禹要遠離當時夏朝統治的黃河中游地區來到還是一片蠻荒的會稽山封禪、娶親、計功、歸葬”等問題,從古至今都是存在很多爭議的。

既然古今爭論已多,也延續了很多年,再爭論也分辨不出孰是孰非。因此先跳出這些爭論的矛盾集中點。研究一下大禹治水之餘到達“會稽山”會諸侯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

先看一下夏朝的大概範圍

因為歷史久遠且記載缺失,對於夏、商、周時期只有大概的活動或者是生活範圍而無確切的國境線之類的界線。根據我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呂思勉和著名學者、歷史學家張蔭麟所著的《國史十六講》,我國周代之前主要範圍包括:

山東、河南、山西,而旁及河北、陝西的一部分。其實長江中下游包括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的歷史,幾乎完全埋在黑暗之中。

注意上述的論述是說周代之前,那麼作為周朝之前1000多年的夏初國家所覆蓋的範圍則更小了。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夏之前的情況圖

大禹治水又到達哪些範圍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錢穆所著的《古史地理論從》中講道:

蓋初言大禹治水功績,極於大河而止,未及江淮。禹之行跡,殆亦在大河兩岸,冀雍豫三州之間。

大禹治水僅限“冀雍豫”三州之間,就是今天的位於黃河兩岸的山西省以及河北省、河南省、陝西省的一部分,治理的範圍並不涉及長江、淮河流域。雖然當時的洪水氾濫範圍要遠遠大於大禹所活動的區域,但由於當時的生產力的限制,只能採取化堵為疏的方法,把自己負責的國家範圍內洪水治理好就算不錯了。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從夏朝國都陽城到今天浙江省紹興市會稽山的困難有多大

需要跨越的距離

既然大禹能會諸侯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已然成為了“天子”,才能有會各諸侯的地位、條件以及必要。成為了天子之後的大禹,根據史料記載其都城在“陽城”,在今天的河南省鄭州市的登封市。假設各諸侯所處的位置都和陽城差不多遠,那麼到紹興的直線距離有850多公里。如果需要走路、划船趕過去則所要走的路程不可估算。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需要面對的困難

《孟子·滕文公上》: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首,交於中國。

《孟子·滕文公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定所;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這兩段話的意思差不多。大概是在堯當天子的時候,在中國大地上到處是洪水氾濫的景象,草木繁盛的難以通行,裡邊還有大量的猛獸,水裡還有毒蛇居住,野獸飛禽的痕跡到處都是。而人類則無法種植五穀,並且無法定居,只能是下等人在大樹上搭建窩巢,而處於統治地位的人則挖洞窟居住。也就是說那時候的交通、居住、吃飯等條件都十分艱苦。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現在的原始森林

從夏國國內到今天的紹興會稽山興師動眾去會盟有必要嗎

在網上查詢了一下,現在從河南省鄭州有到浙江省紹興的高鐵,需要耗時5小時48分,這樣的時長,在全國高鐵運營範圍內也屬於比較耗時的路程。不說現在,就算在我國古代陸路、水路條件狀況較好的情況下,只要不是行軍打仗趕時間,也需要幾個月甚至小半年才能完成這段旅程。但在大禹時期,道路沒有、穿越叢林有野獸、行走水路有毒蛇。需要的時間則更長了。並且各諸侯所處的位置也不只在陽城附近,夏朝最北部、最西部的部落距離更遠了。

路途遙遠、交通不暢、危險重重,如果非得要去,必須有大量的人口跟隨諸侯過去,一路上分工明確、互相扶持才能完成行程。單一部落特別是人口較少部落的首領如果過去是非常危險的,很可能到不了今天的會稽山一帶就可能全軍覆沒。所以各諸侯只能是“組團”過去才可能實現。那麼既然組團了就說明已經會諸侯了,還有必要去今天的會稽山嗎?

好吧,避開這個問題不談。

今天就是談論的一定要去的問題。那麼還要解決什麼問題呢?這麼多人去,道路不通,一路上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披荊斬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並且這麼多人在路上、在蠻荒之地吃飯、住宿都是問題。在食物方面,隨身攜帶的食物不夠了,難道還要從後方再運糧食?國內產糧本來不易,路上還要消耗,浪費不起。住宿上,由於人生地不熟,住宿需要怎麼解決,是搭窩還是挖洞?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趕路所做的工作就消耗人體大量的體力、熱量,還要去解決採集野果、打獵等食物和搭建住處的問題,想想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因此從這些方面看,遠離自己的國家去危險的、補給困難的蠻荒之地去會諸侯,只要是有理智的人很難做出這樣的決定的。那麼大禹是有理智的人嗎?當然是了!這一點可以從一件事情看出來。大禹的天子位是由舜禪讓給他的,當時舜並沒有去世,直到他接天子位之後的第十七年舜才去世,之後他想學習舜的禪讓,曾將天子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各諸侯照樣去朝見大禹而不理睬商均,並且後來在大家的擁戴之下,正式即王位。能夠得到如此的愛戴,顯然不是一個沒有理智的人能夠做到的。既然大禹是理智的,去蠻荒之地“會諸侯”又顯得太瘋狂,那麼歷來對大禹在紹興會稽山會諸侯的事情又流傳甚廣、大行其道又怎麼解釋呢?

其實這件事情也好說,那就是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和現的在會稽山不是同一座山,雖然不是同一座山,但也是有著極為密切聯繫的兩座山。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即是此又是彼的關係。

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是哪座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各類歷史記載中的會稽山除了開篇時的《越絕書》、《吳越春秋》時記載之外,還有《山海經》的“會稽山在大楚南”《呂氏春秋.有始覽》九山:“會稽﹑太山﹑王屋﹑首山﹑太華﹑歧山﹑太行﹑羊腸﹑孟門。”

後兩種記載中,《山海經》對地理方位、區域的記載由於爭議太大,至今無法做出準確的古今地名對照,甚至有人論證說《山海經》所記載的地域是包含全球的,所以《山海經》的記載不能、不宜作為憑據。因此在今天的文章裡只看由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編撰的《呂氏春秋》記載的“九山”中的會稽山。在說會稽山之前先看其他的八個山位於哪?

太山,即霍太山,今天稱太嶽山、霍山,在今天山西省中南部。

王屋山,在今天的河南省濟源市、山西晉城市陽城縣、運城市垣曲縣之間。

首山,古代記載在蒲阪(今天山西省運城永濟市)之南,或為今天的山西省中條山脈西南端的雷首山。

太華山,即今天的陝西省華山。

歧山,位於今天陝西省岐山縣、扶風縣、麟遊縣交界處。

太行山,在今河南省沁陽市東北。

羊腸,在今河南省沁陽市西北。

孟門,即山西省壺口瀑布附近的孟門山,大禹正是鑿開了孟門締造了壺口瀑布。

"

很多時候,真相往往會掩蓋在久遠的歷史迷霧之中。

今天的這篇文章的起因,是撰寫《春秋時這個國家曾佔領楚國都城,讓另外一國稱臣,最終卻淪為配角》一文中涉及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後逃到了“會稽山”,因為需要了解會稽山的情況,所以就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會稽山和大禹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先是在這裡會過諸侯,比如記載我國古代吳越地方史的雜史,被譽為“地方誌鼻祖”的《越絕書》:“禹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更名茅山曰會稽。”而另一本東漢時期趙曄所著的《吳越春秋》也提到大禹“周行天下,還歸大越,更名茅山曰會稽。”

其次春秋時期的越國就是大禹的後裔所建,越國國都長期在會稽(今紹興),至今在紹興禹陵村還有大禹的姒姓後裔。

第三會稽山麓有大禹陵,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不僅如此,對於“大禹治水”、“大禹在會稽山會諸侯”、“為什麼大禹要遠離當時夏朝統治的黃河中游地區來到還是一片蠻荒的會稽山封禪、娶親、計功、歸葬”等問題,從古至今都是存在很多爭議的。

既然古今爭論已多,也延續了很多年,再爭論也分辨不出孰是孰非。因此先跳出這些爭論的矛盾集中點。研究一下大禹治水之餘到達“會稽山”會諸侯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

先看一下夏朝的大概範圍

因為歷史久遠且記載缺失,對於夏、商、周時期只有大概的活動或者是生活範圍而無確切的國境線之類的界線。根據我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呂思勉和著名學者、歷史學家張蔭麟所著的《國史十六講》,我國周代之前主要範圍包括:

山東、河南、山西,而旁及河北、陝西的一部分。其實長江中下游包括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的歷史,幾乎完全埋在黑暗之中。

注意上述的論述是說周代之前,那麼作為周朝之前1000多年的夏初國家所覆蓋的範圍則更小了。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夏之前的情況圖

大禹治水又到達哪些範圍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錢穆所著的《古史地理論從》中講道:

蓋初言大禹治水功績,極於大河而止,未及江淮。禹之行跡,殆亦在大河兩岸,冀雍豫三州之間。

大禹治水僅限“冀雍豫”三州之間,就是今天的位於黃河兩岸的山西省以及河北省、河南省、陝西省的一部分,治理的範圍並不涉及長江、淮河流域。雖然當時的洪水氾濫範圍要遠遠大於大禹所活動的區域,但由於當時的生產力的限制,只能採取化堵為疏的方法,把自己負責的國家範圍內洪水治理好就算不錯了。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從夏朝國都陽城到今天浙江省紹興市會稽山的困難有多大

需要跨越的距離

既然大禹能會諸侯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已然成為了“天子”,才能有會各諸侯的地位、條件以及必要。成為了天子之後的大禹,根據史料記載其都城在“陽城”,在今天的河南省鄭州市的登封市。假設各諸侯所處的位置都和陽城差不多遠,那麼到紹興的直線距離有850多公里。如果需要走路、划船趕過去則所要走的路程不可估算。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需要面對的困難

《孟子·滕文公上》: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首,交於中國。

《孟子·滕文公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定所;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這兩段話的意思差不多。大概是在堯當天子的時候,在中國大地上到處是洪水氾濫的景象,草木繁盛的難以通行,裡邊還有大量的猛獸,水裡還有毒蛇居住,野獸飛禽的痕跡到處都是。而人類則無法種植五穀,並且無法定居,只能是下等人在大樹上搭建窩巢,而處於統治地位的人則挖洞窟居住。也就是說那時候的交通、居住、吃飯等條件都十分艱苦。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現在的原始森林

從夏國國內到今天的紹興會稽山興師動眾去會盟有必要嗎

在網上查詢了一下,現在從河南省鄭州有到浙江省紹興的高鐵,需要耗時5小時48分,這樣的時長,在全國高鐵運營範圍內也屬於比較耗時的路程。不說現在,就算在我國古代陸路、水路條件狀況較好的情況下,只要不是行軍打仗趕時間,也需要幾個月甚至小半年才能完成這段旅程。但在大禹時期,道路沒有、穿越叢林有野獸、行走水路有毒蛇。需要的時間則更長了。並且各諸侯所處的位置也不只在陽城附近,夏朝最北部、最西部的部落距離更遠了。

路途遙遠、交通不暢、危險重重,如果非得要去,必須有大量的人口跟隨諸侯過去,一路上分工明確、互相扶持才能完成行程。單一部落特別是人口較少部落的首領如果過去是非常危險的,很可能到不了今天的會稽山一帶就可能全軍覆沒。所以各諸侯只能是“組團”過去才可能實現。那麼既然組團了就說明已經會諸侯了,還有必要去今天的會稽山嗎?

好吧,避開這個問題不談。

今天就是談論的一定要去的問題。那麼還要解決什麼問題呢?這麼多人去,道路不通,一路上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披荊斬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並且這麼多人在路上、在蠻荒之地吃飯、住宿都是問題。在食物方面,隨身攜帶的食物不夠了,難道還要從後方再運糧食?國內產糧本來不易,路上還要消耗,浪費不起。住宿上,由於人生地不熟,住宿需要怎麼解決,是搭窩還是挖洞?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趕路所做的工作就消耗人體大量的體力、熱量,還要去解決採集野果、打獵等食物和搭建住處的問題,想想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因此從這些方面看,遠離自己的國家去危險的、補給困難的蠻荒之地去會諸侯,只要是有理智的人很難做出這樣的決定的。那麼大禹是有理智的人嗎?當然是了!這一點可以從一件事情看出來。大禹的天子位是由舜禪讓給他的,當時舜並沒有去世,直到他接天子位之後的第十七年舜才去世,之後他想學習舜的禪讓,曾將天子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各諸侯照樣去朝見大禹而不理睬商均,並且後來在大家的擁戴之下,正式即王位。能夠得到如此的愛戴,顯然不是一個沒有理智的人能夠做到的。既然大禹是理智的,去蠻荒之地“會諸侯”又顯得太瘋狂,那麼歷來對大禹在紹興會稽山會諸侯的事情又流傳甚廣、大行其道又怎麼解釋呢?

其實這件事情也好說,那就是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和現的在會稽山不是同一座山,雖然不是同一座山,但也是有著極為密切聯繫的兩座山。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即是此又是彼的關係。

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是哪座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各類歷史記載中的會稽山除了開篇時的《越絕書》、《吳越春秋》時記載之外,還有《山海經》的“會稽山在大楚南”《呂氏春秋.有始覽》九山:“會稽﹑太山﹑王屋﹑首山﹑太華﹑歧山﹑太行﹑羊腸﹑孟門。”

後兩種記載中,《山海經》對地理方位、區域的記載由於爭議太大,至今無法做出準確的古今地名對照,甚至有人論證說《山海經》所記載的地域是包含全球的,所以《山海經》的記載不能、不宜作為憑據。因此在今天的文章裡只看由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編撰的《呂氏春秋》記載的“九山”中的會稽山。在說會稽山之前先看其他的八個山位於哪?

太山,即霍太山,今天稱太嶽山、霍山,在今天山西省中南部。

王屋山,在今天的河南省濟源市、山西晉城市陽城縣、運城市垣曲縣之間。

首山,古代記載在蒲阪(今天山西省運城永濟市)之南,或為今天的山西省中條山脈西南端的雷首山。

太華山,即今天的陝西省華山。

歧山,位於今天陝西省岐山縣、扶風縣、麟遊縣交界處。

太行山,在今河南省沁陽市東北。

羊腸,在今河南省沁陽市西北。

孟門,即山西省壺口瀑布附近的孟門山,大禹正是鑿開了孟門締造了壺口瀑布。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九山和今天的會稽山,從陽城到古、今會稽山的遠近一目瞭然

為此,筆者特意做了副幾座山峰的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看到,除了今天的會稽山之外,其他八山都位於陝西,山西兩省的黃河中游地。而單單這一座會稽山,離開這八座山幾千裡。且不說當時人們知道不知道今天的會稽山,就說這幾千裡的距離中間也不知道有多少座比今天的會稽山更加有名、更加雄偉、更加鍾靈毓秀的山,如果要會諸侯,相信大禹是會選擇離自己國家更近的名山去會的,絕對不會去到這麼偏遠、荒蠻、危險的小山去會諸侯的。

"

很多時候,真相往往會掩蓋在久遠的歷史迷霧之中。

今天的這篇文章的起因,是撰寫《春秋時這個國家曾佔領楚國都城,讓另外一國稱臣,最終卻淪為配角》一文中涉及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後逃到了“會稽山”,因為需要了解會稽山的情況,所以就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會稽山和大禹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先是在這裡會過諸侯,比如記載我國古代吳越地方史的雜史,被譽為“地方誌鼻祖”的《越絕書》:“禹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更名茅山曰會稽。”而另一本東漢時期趙曄所著的《吳越春秋》也提到大禹“周行天下,還歸大越,更名茅山曰會稽。”

其次春秋時期的越國就是大禹的後裔所建,越國國都長期在會稽(今紹興),至今在紹興禹陵村還有大禹的姒姓後裔。

第三會稽山麓有大禹陵,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不僅如此,對於“大禹治水”、“大禹在會稽山會諸侯”、“為什麼大禹要遠離當時夏朝統治的黃河中游地區來到還是一片蠻荒的會稽山封禪、娶親、計功、歸葬”等問題,從古至今都是存在很多爭議的。

既然古今爭論已多,也延續了很多年,再爭論也分辨不出孰是孰非。因此先跳出這些爭論的矛盾集中點。研究一下大禹治水之餘到達“會稽山”會諸侯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

先看一下夏朝的大概範圍

因為歷史久遠且記載缺失,對於夏、商、周時期只有大概的活動或者是生活範圍而無確切的國境線之類的界線。根據我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呂思勉和著名學者、歷史學家張蔭麟所著的《國史十六講》,我國周代之前主要範圍包括:

山東、河南、山西,而旁及河北、陝西的一部分。其實長江中下游包括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的歷史,幾乎完全埋在黑暗之中。

注意上述的論述是說周代之前,那麼作為周朝之前1000多年的夏初國家所覆蓋的範圍則更小了。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夏之前的情況圖

大禹治水又到達哪些範圍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錢穆所著的《古史地理論從》中講道:

蓋初言大禹治水功績,極於大河而止,未及江淮。禹之行跡,殆亦在大河兩岸,冀雍豫三州之間。

大禹治水僅限“冀雍豫”三州之間,就是今天的位於黃河兩岸的山西省以及河北省、河南省、陝西省的一部分,治理的範圍並不涉及長江、淮河流域。雖然當時的洪水氾濫範圍要遠遠大於大禹所活動的區域,但由於當時的生產力的限制,只能採取化堵為疏的方法,把自己負責的國家範圍內洪水治理好就算不錯了。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從夏朝國都陽城到今天浙江省紹興市會稽山的困難有多大

需要跨越的距離

既然大禹能會諸侯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已然成為了“天子”,才能有會各諸侯的地位、條件以及必要。成為了天子之後的大禹,根據史料記載其都城在“陽城”,在今天的河南省鄭州市的登封市。假設各諸侯所處的位置都和陽城差不多遠,那麼到紹興的直線距離有850多公里。如果需要走路、划船趕過去則所要走的路程不可估算。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需要面對的困難

《孟子·滕文公上》: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首,交於中國。

《孟子·滕文公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定所;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這兩段話的意思差不多。大概是在堯當天子的時候,在中國大地上到處是洪水氾濫的景象,草木繁盛的難以通行,裡邊還有大量的猛獸,水裡還有毒蛇居住,野獸飛禽的痕跡到處都是。而人類則無法種植五穀,並且無法定居,只能是下等人在大樹上搭建窩巢,而處於統治地位的人則挖洞窟居住。也就是說那時候的交通、居住、吃飯等條件都十分艱苦。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現在的原始森林

從夏國國內到今天的紹興會稽山興師動眾去會盟有必要嗎

在網上查詢了一下,現在從河南省鄭州有到浙江省紹興的高鐵,需要耗時5小時48分,這樣的時長,在全國高鐵運營範圍內也屬於比較耗時的路程。不說現在,就算在我國古代陸路、水路條件狀況較好的情況下,只要不是行軍打仗趕時間,也需要幾個月甚至小半年才能完成這段旅程。但在大禹時期,道路沒有、穿越叢林有野獸、行走水路有毒蛇。需要的時間則更長了。並且各諸侯所處的位置也不只在陽城附近,夏朝最北部、最西部的部落距離更遠了。

路途遙遠、交通不暢、危險重重,如果非得要去,必須有大量的人口跟隨諸侯過去,一路上分工明確、互相扶持才能完成行程。單一部落特別是人口較少部落的首領如果過去是非常危險的,很可能到不了今天的會稽山一帶就可能全軍覆沒。所以各諸侯只能是“組團”過去才可能實現。那麼既然組團了就說明已經會諸侯了,還有必要去今天的會稽山嗎?

好吧,避開這個問題不談。

今天就是談論的一定要去的問題。那麼還要解決什麼問題呢?這麼多人去,道路不通,一路上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披荊斬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並且這麼多人在路上、在蠻荒之地吃飯、住宿都是問題。在食物方面,隨身攜帶的食物不夠了,難道還要從後方再運糧食?國內產糧本來不易,路上還要消耗,浪費不起。住宿上,由於人生地不熟,住宿需要怎麼解決,是搭窩還是挖洞?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趕路所做的工作就消耗人體大量的體力、熱量,還要去解決採集野果、打獵等食物和搭建住處的問題,想想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因此從這些方面看,遠離自己的國家去危險的、補給困難的蠻荒之地去會諸侯,只要是有理智的人很難做出這樣的決定的。那麼大禹是有理智的人嗎?當然是了!這一點可以從一件事情看出來。大禹的天子位是由舜禪讓給他的,當時舜並沒有去世,直到他接天子位之後的第十七年舜才去世,之後他想學習舜的禪讓,曾將天子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各諸侯照樣去朝見大禹而不理睬商均,並且後來在大家的擁戴之下,正式即王位。能夠得到如此的愛戴,顯然不是一個沒有理智的人能夠做到的。既然大禹是理智的,去蠻荒之地“會諸侯”又顯得太瘋狂,那麼歷來對大禹在紹興會稽山會諸侯的事情又流傳甚廣、大行其道又怎麼解釋呢?

其實這件事情也好說,那就是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和現的在會稽山不是同一座山,雖然不是同一座山,但也是有著極為密切聯繫的兩座山。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即是此又是彼的關係。

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是哪座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各類歷史記載中的會稽山除了開篇時的《越絕書》、《吳越春秋》時記載之外,還有《山海經》的“會稽山在大楚南”《呂氏春秋.有始覽》九山:“會稽﹑太山﹑王屋﹑首山﹑太華﹑歧山﹑太行﹑羊腸﹑孟門。”

後兩種記載中,《山海經》對地理方位、區域的記載由於爭議太大,至今無法做出準確的古今地名對照,甚至有人論證說《山海經》所記載的地域是包含全球的,所以《山海經》的記載不能、不宜作為憑據。因此在今天的文章裡只看由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編撰的《呂氏春秋》記載的“九山”中的會稽山。在說會稽山之前先看其他的八個山位於哪?

太山,即霍太山,今天稱太嶽山、霍山,在今天山西省中南部。

王屋山,在今天的河南省濟源市、山西晉城市陽城縣、運城市垣曲縣之間。

首山,古代記載在蒲阪(今天山西省運城永濟市)之南,或為今天的山西省中條山脈西南端的雷首山。

太華山,即今天的陝西省華山。

歧山,位於今天陝西省岐山縣、扶風縣、麟遊縣交界處。

太行山,在今河南省沁陽市東北。

羊腸,在今河南省沁陽市西北。

孟門,即山西省壺口瀑布附近的孟門山,大禹正是鑿開了孟門締造了壺口瀑布。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九山和今天的會稽山,從陽城到古、今會稽山的遠近一目瞭然

為此,筆者特意做了副幾座山峰的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看到,除了今天的會稽山之外,其他八山都位於陝西,山西兩省的黃河中游地。而單單這一座會稽山,離開這八座山幾千裡。且不說當時人們知道不知道今天的會稽山,就說這幾千裡的距離中間也不知道有多少座比今天的會稽山更加有名、更加雄偉、更加鍾靈毓秀的山,如果要會諸侯,相信大禹是會選擇離自己國家更近的名山去會的,絕對不會去到這麼偏遠、荒蠻、危險的小山去會諸侯的。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九山圖

其他八山都集中在黃河中游一帶,正好基本上位於夏朝統治的區域內,那麼如果真有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那麼一定會也在這個範圍內的。

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究竟位於哪呢?關於這座會稽山,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先生有研究,他以《越絕書》、《吳越春秋》裡所記述的“大越”、“茅山”兩個地方論證了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在哪:

關於大越:不只江南有越,在黃河北部也有越,《逸周書.世俘解》記載:“呂他命伐越”,此越為商朝國都的近畿之地的小國。當然也在夏朝的統治區域內。

關於茅山:《左傳》:“秦伯伐晉,自茅津濟”,《水經.河水注》:“河水東過陝縣北,河北有茅城,故茅亭,津亦取名焉”。

以茅津推茅山,茅津為今天的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茅津村,正好處於黃河之北,“山南水北”謂之陽,並且在大禹的邦國裡找,正是在河東地區(今山西省)的大陽之山,平陸縣在春秋時為晉大陽邑,漢置大陽縣。而《越絕書》、《吳越春秋》分別成書於西漢、東漢,則大陽縣的大陽山,為茅山,又處於夏朝統治的中心區域,所以茅山曾經就是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

既然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在山西省,那麼他的陵墓怎麼卻在浙江紹興市,並且還留下了在那”會諸侯“的傳說呢?

其實這件事情和人類遷徙擴散以及王朝的改朝換代聯繫起來就可以解釋的通了。

隨著“桀”遷徙

夏、商之交的成湯伐桀之戰,湯把夏朝最後一個皇帝桀打跑了,最後成了商代的開國之君,而桀則是“桀奔南巢”,然後就被湯放逐在了那裡,夏朝滅亡。數年後桀就死在了南巢。相信夏朝的遺族會跟隨自己的“王”到這裡居住的。而南巢即今天的安徽省巢湖市,距離浙江省紹興市直線距離僅有300公里。從大禹建立夏朝到夏朝滅亡有400多年的歷史,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人類種群的擴大,再加上離現在的紹興距離又大為接近,遷移起來會比以前具有更大的可能性。並且隨著夏桀的去世,夏朝的遺族們肯定不會就此終老在南巢受商族的監視和控制的,在一些有心恢復夏朝輝煌的人帶領下,肯定會逐步擴散、尋找另外的遠離商朝統治區域之地進行繁衍、壯大的。紹興就是他們的最終選擇地。

自發遷徙

話說回來,即使不是跟隨”桀“到南巢的夏族人,也可能是其他的夏族人隨著夏朝的結束而自發遷徙,遠離異族的統治,尋找另外的根基以圖東山再起也未必不可能。整個商朝的國祚有500多年,夏朝遺族們到達紹興一帶建立越國,後來西周的太伯、仲雍來到了越國的北方建立了吳國,中間至少相隔了500年。隨後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吳、越之戰,越滅吳,後爭霸中原等故事了。既然吳國比越國少了500年的發展時間還這麼厲害,那麼也說明夏朝的遺族選擇遷徙是對的,是利於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壯大的。

"

很多時候,真相往往會掩蓋在久遠的歷史迷霧之中。

今天的這篇文章的起因,是撰寫《春秋時這個國家曾佔領楚國都城,讓另外一國稱臣,最終卻淪為配角》一文中涉及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後逃到了“會稽山”,因為需要了解會稽山的情況,所以就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會稽山和大禹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先是在這裡會過諸侯,比如記載我國古代吳越地方史的雜史,被譽為“地方誌鼻祖”的《越絕書》:“禹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更名茅山曰會稽。”而另一本東漢時期趙曄所著的《吳越春秋》也提到大禹“周行天下,還歸大越,更名茅山曰會稽。”

其次春秋時期的越國就是大禹的後裔所建,越國國都長期在會稽(今紹興),至今在紹興禹陵村還有大禹的姒姓後裔。

第三會稽山麓有大禹陵,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不僅如此,對於“大禹治水”、“大禹在會稽山會諸侯”、“為什麼大禹要遠離當時夏朝統治的黃河中游地區來到還是一片蠻荒的會稽山封禪、娶親、計功、歸葬”等問題,從古至今都是存在很多爭議的。

既然古今爭論已多,也延續了很多年,再爭論也分辨不出孰是孰非。因此先跳出這些爭論的矛盾集中點。研究一下大禹治水之餘到達“會稽山”會諸侯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

先看一下夏朝的大概範圍

因為歷史久遠且記載缺失,對於夏、商、周時期只有大概的活動或者是生活範圍而無確切的國境線之類的界線。根據我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呂思勉和著名學者、歷史學家張蔭麟所著的《國史十六講》,我國周代之前主要範圍包括:

山東、河南、山西,而旁及河北、陝西的一部分。其實長江中下游包括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的歷史,幾乎完全埋在黑暗之中。

注意上述的論述是說周代之前,那麼作為周朝之前1000多年的夏初國家所覆蓋的範圍則更小了。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夏之前的情況圖

大禹治水又到達哪些範圍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錢穆所著的《古史地理論從》中講道:

蓋初言大禹治水功績,極於大河而止,未及江淮。禹之行跡,殆亦在大河兩岸,冀雍豫三州之間。

大禹治水僅限“冀雍豫”三州之間,就是今天的位於黃河兩岸的山西省以及河北省、河南省、陝西省的一部分,治理的範圍並不涉及長江、淮河流域。雖然當時的洪水氾濫範圍要遠遠大於大禹所活動的區域,但由於當時的生產力的限制,只能採取化堵為疏的方法,把自己負責的國家範圍內洪水治理好就算不錯了。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從夏朝國都陽城到今天浙江省紹興市會稽山的困難有多大

需要跨越的距離

既然大禹能會諸侯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已然成為了“天子”,才能有會各諸侯的地位、條件以及必要。成為了天子之後的大禹,根據史料記載其都城在“陽城”,在今天的河南省鄭州市的登封市。假設各諸侯所處的位置都和陽城差不多遠,那麼到紹興的直線距離有850多公里。如果需要走路、划船趕過去則所要走的路程不可估算。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需要面對的困難

《孟子·滕文公上》: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首,交於中國。

《孟子·滕文公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定所;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這兩段話的意思差不多。大概是在堯當天子的時候,在中國大地上到處是洪水氾濫的景象,草木繁盛的難以通行,裡邊還有大量的猛獸,水裡還有毒蛇居住,野獸飛禽的痕跡到處都是。而人類則無法種植五穀,並且無法定居,只能是下等人在大樹上搭建窩巢,而處於統治地位的人則挖洞窟居住。也就是說那時候的交通、居住、吃飯等條件都十分艱苦。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現在的原始森林

從夏國國內到今天的紹興會稽山興師動眾去會盟有必要嗎

在網上查詢了一下,現在從河南省鄭州有到浙江省紹興的高鐵,需要耗時5小時48分,這樣的時長,在全國高鐵運營範圍內也屬於比較耗時的路程。不說現在,就算在我國古代陸路、水路條件狀況較好的情況下,只要不是行軍打仗趕時間,也需要幾個月甚至小半年才能完成這段旅程。但在大禹時期,道路沒有、穿越叢林有野獸、行走水路有毒蛇。需要的時間則更長了。並且各諸侯所處的位置也不只在陽城附近,夏朝最北部、最西部的部落距離更遠了。

路途遙遠、交通不暢、危險重重,如果非得要去,必須有大量的人口跟隨諸侯過去,一路上分工明確、互相扶持才能完成行程。單一部落特別是人口較少部落的首領如果過去是非常危險的,很可能到不了今天的會稽山一帶就可能全軍覆沒。所以各諸侯只能是“組團”過去才可能實現。那麼既然組團了就說明已經會諸侯了,還有必要去今天的會稽山嗎?

好吧,避開這個問題不談。

今天就是談論的一定要去的問題。那麼還要解決什麼問題呢?這麼多人去,道路不通,一路上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披荊斬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並且這麼多人在路上、在蠻荒之地吃飯、住宿都是問題。在食物方面,隨身攜帶的食物不夠了,難道還要從後方再運糧食?國內產糧本來不易,路上還要消耗,浪費不起。住宿上,由於人生地不熟,住宿需要怎麼解決,是搭窩還是挖洞?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趕路所做的工作就消耗人體大量的體力、熱量,還要去解決採集野果、打獵等食物和搭建住處的問題,想想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因此從這些方面看,遠離自己的國家去危險的、補給困難的蠻荒之地去會諸侯,只要是有理智的人很難做出這樣的決定的。那麼大禹是有理智的人嗎?當然是了!這一點可以從一件事情看出來。大禹的天子位是由舜禪讓給他的,當時舜並沒有去世,直到他接天子位之後的第十七年舜才去世,之後他想學習舜的禪讓,曾將天子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各諸侯照樣去朝見大禹而不理睬商均,並且後來在大家的擁戴之下,正式即王位。能夠得到如此的愛戴,顯然不是一個沒有理智的人能夠做到的。既然大禹是理智的,去蠻荒之地“會諸侯”又顯得太瘋狂,那麼歷來對大禹在紹興會稽山會諸侯的事情又流傳甚廣、大行其道又怎麼解釋呢?

其實這件事情也好說,那就是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和現的在會稽山不是同一座山,雖然不是同一座山,但也是有著極為密切聯繫的兩座山。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即是此又是彼的關係。

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是哪座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各類歷史記載中的會稽山除了開篇時的《越絕書》、《吳越春秋》時記載之外,還有《山海經》的“會稽山在大楚南”《呂氏春秋.有始覽》九山:“會稽﹑太山﹑王屋﹑首山﹑太華﹑歧山﹑太行﹑羊腸﹑孟門。”

後兩種記載中,《山海經》對地理方位、區域的記載由於爭議太大,至今無法做出準確的古今地名對照,甚至有人論證說《山海經》所記載的地域是包含全球的,所以《山海經》的記載不能、不宜作為憑據。因此在今天的文章裡只看由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編撰的《呂氏春秋》記載的“九山”中的會稽山。在說會稽山之前先看其他的八個山位於哪?

太山,即霍太山,今天稱太嶽山、霍山,在今天山西省中南部。

王屋山,在今天的河南省濟源市、山西晉城市陽城縣、運城市垣曲縣之間。

首山,古代記載在蒲阪(今天山西省運城永濟市)之南,或為今天的山西省中條山脈西南端的雷首山。

太華山,即今天的陝西省華山。

歧山,位於今天陝西省岐山縣、扶風縣、麟遊縣交界處。

太行山,在今河南省沁陽市東北。

羊腸,在今河南省沁陽市西北。

孟門,即山西省壺口瀑布附近的孟門山,大禹正是鑿開了孟門締造了壺口瀑布。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九山和今天的會稽山,從陽城到古、今會稽山的遠近一目瞭然

為此,筆者特意做了副幾座山峰的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看到,除了今天的會稽山之外,其他八山都位於陝西,山西兩省的黃河中游地。而單單這一座會稽山,離開這八座山幾千裡。且不說當時人們知道不知道今天的會稽山,就說這幾千裡的距離中間也不知道有多少座比今天的會稽山更加有名、更加雄偉、更加鍾靈毓秀的山,如果要會諸侯,相信大禹是會選擇離自己國家更近的名山去會的,絕對不會去到這麼偏遠、荒蠻、危險的小山去會諸侯的。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九山圖

其他八山都集中在黃河中游一帶,正好基本上位於夏朝統治的區域內,那麼如果真有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那麼一定會也在這個範圍內的。

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究竟位於哪呢?關於這座會稽山,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先生有研究,他以《越絕書》、《吳越春秋》裡所記述的“大越”、“茅山”兩個地方論證了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在哪:

關於大越:不只江南有越,在黃河北部也有越,《逸周書.世俘解》記載:“呂他命伐越”,此越為商朝國都的近畿之地的小國。當然也在夏朝的統治區域內。

關於茅山:《左傳》:“秦伯伐晉,自茅津濟”,《水經.河水注》:“河水東過陝縣北,河北有茅城,故茅亭,津亦取名焉”。

以茅津推茅山,茅津為今天的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茅津村,正好處於黃河之北,“山南水北”謂之陽,並且在大禹的邦國裡找,正是在河東地區(今山西省)的大陽之山,平陸縣在春秋時為晉大陽邑,漢置大陽縣。而《越絕書》、《吳越春秋》分別成書於西漢、東漢,則大陽縣的大陽山,為茅山,又處於夏朝統治的中心區域,所以茅山曾經就是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

既然大禹會諸侯的會稽山在山西省,那麼他的陵墓怎麼卻在浙江紹興市,並且還留下了在那”會諸侯“的傳說呢?

其實這件事情和人類遷徙擴散以及王朝的改朝換代聯繫起來就可以解釋的通了。

隨著“桀”遷徙

夏、商之交的成湯伐桀之戰,湯把夏朝最後一個皇帝桀打跑了,最後成了商代的開國之君,而桀則是“桀奔南巢”,然後就被湯放逐在了那裡,夏朝滅亡。數年後桀就死在了南巢。相信夏朝的遺族會跟隨自己的“王”到這裡居住的。而南巢即今天的安徽省巢湖市,距離浙江省紹興市直線距離僅有300公里。從大禹建立夏朝到夏朝滅亡有400多年的歷史,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人類種群的擴大,再加上離現在的紹興距離又大為接近,遷移起來會比以前具有更大的可能性。並且隨著夏桀的去世,夏朝的遺族們肯定不會就此終老在南巢受商族的監視和控制的,在一些有心恢復夏朝輝煌的人帶領下,肯定會逐步擴散、尋找另外的遠離商朝統治區域之地進行繁衍、壯大的。紹興就是他們的最終選擇地。

自發遷徙

話說回來,即使不是跟隨”桀“到南巢的夏族人,也可能是其他的夏族人隨著夏朝的結束而自發遷徙,遠離異族的統治,尋找另外的根基以圖東山再起也未必不可能。整個商朝的國祚有500多年,夏朝遺族們到達紹興一帶建立越國,後來西周的太伯、仲雍來到了越國的北方建立了吳國,中間至少相隔了500年。隨後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吳、越之戰,越滅吳,後爭霸中原等故事了。既然吳國比越國少了500年的發展時間還這麼厲害,那麼也說明夏朝的遺族選擇遷徙是對的,是利於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壯大的。

浙江紹興”會稽山“是大禹會諸侯、安葬之地?此說法不一定準確

紹興的會稽山以及大禹歸葬地怎麼解釋?

很簡單!

會稽山是夏朝締造者大禹會諸侯之山,代表著夏朝的新生以及顛峰,所以對於夏朝人來說具有圖騰般的意義。所以,夏朝遺族遷徙到了此地之後,為了避免遺忘故土或者紀念故土,甚至於擔心新朝建立之後把原會稽山改了名字,於是就把定居地旁邊的大山定名為會稽山。

那麼大禹怎麼會在今天的紹興會稽山歸葬呢?

兩個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大禹當年某次過來巡視的時候,在這裡去世,就葬在了這裡。這也是後來夏朝結束之後遺族們選擇到這裡定居的原因。到了這裡之後,就把埋葬著大禹的這座山以大禹一生最風光、會諸侯時的會稽山為名,以示紀念。第二種解釋是夏朝遺族過來之後,或者帶著大禹的遺骸埋在了這裡,或者甚至只是命名了一座山,建立了一個紀念性的陵墓而已。現在這些只能全憑猜測,真相卻不得而知了。

但是不管怎樣,大禹之陵在這裡,大禹會諸侯的圖騰會稽山還在,夏族的人們就心中有根、有膽氣,在精神上有領袖為指引,在這一片蠻荒之地勇敢的生存著,與天鬥、與地鬥、與異族鬥,在叢林中走了出來,最終在春秋戰國時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繼而融入了生活在中華這片熱土上眾多文明、眾多數民族組成的大家庭中,繼續在更廣闊的舞臺上書寫著更加華麗的篇章。

你對這件事情怎麼看,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